搜尋此網誌

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十一)~悟顯法師 宣講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第十九、二十願)


這是第十九願跟第二十願,「聞名發心願」跟「臨終接引願」。所以你對往生淨土要有信心。什麼樣的人臨終可以得到佛的接引絕對不是搞世間法、起世間意的人,而是「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這種人可以得佛接引。所以他說:我作佛時,「十方所有的眾生」,是包括人道、天道、阿修羅道、地獄、餓鬼、畜這些所有的眾生,只要聽聞阿彌陀佛名號,沒有分你比較有名、你沒有名、你有錢、你沒有錢......,沒有這些分別,佛的心裡面沒有這些差別。所以只要你聽聞他的名號,什麼叫「聽聞」,聞、思、修這三慧具足就叫「聽聞」,不光只是耳根發耳識。耳根攀緣音聲,生起了耳識了別。這個「聽」叫耳邊風,聽過就忘了,所以說要聞思修。聞思修當然不離耳根發識,但是聽進來以後,你要「聞而思、思而修」,這才叫真正的聽聞佛法,這當中具足有三慧,聞慧、思慧、修慧。但現代的人沒有,現代人聽經只是聽是非,看看法師「你要講什麼奇怪的事給我們聽,你最近又出國去哪裡」。我有聽過,有的法師滿腦子居士家裡的世間事,講經就講一些人事,所有的經文都會歸到世間事去;張三家如何、李四家又如何、王五家又如何,表面好像講了一點點因果,實際上,那出家人滿腦子都是世間事,沒有佛法,你們聽了,覺得很好玩,因為有這麼多的是非可以聽。本來你在家只有自己一個,沒人跟你講是非,到道場來,變法師講是非,而且還在講經台上講,你回去就討論道場法師講的是非,還可以公然說:「我在討論佛法」,因為是法師在講經台上說的。那你看,這樣心會清淨嗎?不會清淨啊。所以講到「聞慧」,你這「聞」有沒有「慧」?你會不會聽?譬如:我講沒有在提倡這些世間典籍、沒有提倡《弟子規》,你們就說:難道學佛不用孝順?從這裡一聽,就知道你沒有聞慧,為什?因為你落在兩邊:不是「孝」,就是「不孝」;不是「是」,就是「非」。這就是沒有聞慧,也是取捨心、瞋恨心造成你沒有聞慧。聽聞佛法、聽聞大乘實相、聽聞般若,聞了以後要思。這「思」不是思考,佛門不是教你思考,很多人去參禪,坐在那裡思考。越想,想出來的都是我見,都是自己的妄想:我的覺受、我的感覺,統統都落在這裡。不會的人,他教你思考,他把思考當參究,這二者有天壤之別,思考不能當參究。在佛法不叫思考,而是叫你參、教你「思惟」,或是講「觀」。「觀」就是什麼?覺察、覺照。「參」也是覺察、覺照的意思,一句話頭提起來,念佛的是誰?參禪的又是誰?如此疑來疑去,疑至什麼?至「萬念不生」,只剩這疑情,到這時候便是精采之處!因緣一具足,豁然開朗,打破生死根本,親見本來面目,這才叫參究!不是叫你去想「念佛的是誰」,若墮經教裡面講的,那就落到話尾去了。何謂「話頭話頭」?未動念念佛前是誰?這叫話頭。你一想到經教裡面說的,就成話尾了。如今還有人錯拿經典的教理解禪宗公案的。像傅大士有一首很有名的偈,現代的人以為他在寫詩!那首偈講:「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 流。」人怎麼可能步行又騎著水牛,從橋上而過,橋在流,水不流。這話沒意思的,話是把你念頭打斷,不是叫你在那裡想:傅大士是什麼狀況下看到的?當時是什麼狀況下的心境?橋流水不流,步行又是如何?騎水牛又是如何......」。總是妄想千般。明明是好藥,但是到你那裡變成毒藥。

永嘉大師講:「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就好像你肚子非常餓,遇到的卻是皇帝的膳食,那你不能吃。所以叫「飢逢王膳不能餐」,雖有,卻沒有辦法吃。生病了,遇到了全世界最好醫士,反而因藥得病,病更嚴重,錯更離譜。所以佛法講的思惟、參究、觀照,是你提起你的覺,使你的心不落於念頭之中,不隨著你的妄想去生滅、去生死,這才叫「參究」。所以單提一念,向上一著,密不通風,不是叫你踏到泥巴河水裡面去!所以現代人講參究、講觀想、觀照,都是拿著經典對照,在那裡「想」,他的心不空!寫一篇又一篇的論文,,沒有絲毫的意義。而祖師大德只要幾句話、幾個字,就把事實真相講這麼清楚。為什麼能?因為是真參實究,是親眼見到,這「親見」也就是親證。所以當看到經典時,你要思惟,經是什麼?讀來讓你離念的、離妄想的,不是讓你猜測這經文是什麼意思。有的人看佛經,還可以亂想出釋迦牟尼佛是有什麼政治目的,甚至還有的法師,他看經典,看不出「了生死」之義,卻看到經典裡面,有好多講政治的,對於政治上都很有幫助,像這種人就是世間心不死!確實很多這種人,還有把三十七道品講成慈善事業的,三十七道品是出離法,是人天的出離之鑰!是大小二乘共同的依止,怎麼會變成做慈善事業?這就表示解經的人她本身是滿心的世間意,全都落在猜想、推測。有的人專靠查資料、推測寫佛教書,還著作等身,到後來,他說「他自己不敢修定,不敢入禪定」。為什麼?「他怕萬一修定證阿羅漢」,實在可笑至極,他居然以為修定可以「不小心」證阿羅漢。還有無知的人讚歎這人是「玄奘大師以來第一人」,這確實是玄奘大師以來第一個這樣說的人!「修定會不小心證阿羅漢」?這實在是連龍天都笑話他他不想修行,就說他怕入定以後,不小心證到阿羅漢果,他整天在思惟、推論,只拿著筆寫文章、寫書,他卻以為自己在觀照。


   所以要知道,思惟是教你離相、離念,不是叫你著相。著文字相,總猜文字是什麼意思?那個文字又是什麼意思?或有些人很會畫,不管出家、在家,整天在畫圖連連看,他在佛門好像就是以畫圖為能事。把這經典從前面畫到後面,後面再連到前面來,原本沒意思的話他都把它連成有意思。心取文字,計著名字,再起相續相,落在三細六粗當中,像這樣怎麼能出離!心裡動念,妄有「能見、 所見」,然後「相續,執取計名字,起業」,計名字後面就是「業繫苦相」,全部都落在三細六粗相當中,把經文畫來畫去,前兜後接地做科判,全都落在六粗相,整天就是相續,執取,計名字,起業.....,都一樣。每天就這麼輪迴著,他卻以為他在看佛經。天天在造著「三細六粗」,他也很會講: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他卻跳不出來,因為他心裏是希望拿個佛學博士、拿個碩士。自己整天落到名相當中,掉在三細六粗裡面,對於佛法不了解,還認為自己能解經,其實是「無解做師」。是解了經典文字,三細六粗卻不解,破不了無明,解不了纏縛。這種解看了沒意思啊!所以他不是真正思惟,他是在猜測推論。佛法講的思惟、參究,叫你實修打坐,每天就是上座用功,就是修行、起觀,沒有上座就是念佛。看你是用什麼方法用功,無論穿衣或吃飯時,統統都如此,這才叫參究、才叫思惟!不是手拿著一枝筆咬著橡皮擦在那裡打妄想猜測!那叫「如蛇鑽竹筒」!佛經該怎麼解?心空了,自然就解了,心若不空,怎麼樣都不能解。心要是著在文字上、著在名相上,你就掉到三細六粗相當中。你的科判倒是畫很高興,但是你有沒有解諸縛?你能不能遠超聲聞辟支佛地?所謂「聲聞」就是透過聽聞言語、音聲、名字而證果的人。相反地,如果因言語、音聲、名字而起猜想的,那是凡夫。而學大乘是「遠超聲聞辟支佛地」,「辟支佛」翻中文叫緣覺,或叫獨覺,若著法則是凡夫,若見法唯是滅相故名緣覺,十二因緣就是講這世間種種的境界狀態。緣覺見法唯滅,出於有佛世。獨覺出於無佛世,根器特利,見到諸法,能夠自然開悟,但是他不是真正證大乘果位,而是證獨覺果。講聞思修,想通了就要轉變,「修」就是修正、修改。聞思修三慧,「慧」是什麼呢?是「般若智慧」,所修學、所聽聞之一切法,你都要銷歸自性,要與般若相應,不然統統都算是盲修瞎練。所以五祖弘忍禪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學佛人不了解心性,那你是在學什麼?學再多都沒有用。所以為什麼神秀大師是五祖會下的首座和尚,他能講十二部經論,照理來說,應當由他來承接法脈,但是他就是不見性,做了一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不知妄想本空,不知五陰非有,所以到處惹塵埃,天天與妄想作對。正中了達摩大師所說的問題,以心除心,以法除法。不如六祖說的:何性「本自具足」、「本不生滅。一念頓悟,妄想頓時消滅,真可謂慶快平生!他這一生就值得啦,這是真正修行,要與般若相應。「修」就是什麼?是你要去轉變。所以聽聞佛法要
做到聞思修。「聞」是聽聞,要聽般若實相;「思」是思惟,要與般若實相相應,不要只聽些名相,只聽小乘法、只聽人天法,那些都是著相法,不與「般若」相應,「修」就是銷歸自性。這三個用《始終心要》講,是:「說之次第。理非次第。」說是有三個,在用文字言語敘述時有先後次第,實際上它不是次第,它更沒有先後的差別!這聞思修三慧是同時、是一體的,只是在分析上、在言語上,說時有先後而已,實際上是沒有先後。

這一願是講:我作佛時,十方的眾生聽聞「阿彌陀佛」這名號後,都能夠「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能夠「奉行六波羅。堅固不退」。我們現代的人修行,一旦聽聞佛的名號,就應當要跟第十九願相應;念佛的名號、聽佛的名號做到「聞思修」這三慧,聞而思,思而修。在聽的時候,就要與實相相應。對於初學,沒有辦法一下子就叫你做到與實相相應;像憍尸迦一樣,「憍尸迦」就是帝釋。須菩提尊者在打坐,帝釋向尊者說「尊者善說般若」,須菩提在用功,帝釋看他是在講般若;最後帝釋又講:「尊者無說,我亦無聞」。這就是「聞思修」三慧,不是一般的人可以馬上做到的。所以先教你聽講經,要聽大乘了義,聽了以後要觀照、要思惟,要轉變自己的觀念。所謂「心易行」,「心」就是把你心垢給洗掉,「易行」的「易」就是改變。也就是改變你行為的意思。,從心地上、行為上轉變就是「心易行」,所以叫「聞思修」。等最後你功夫夠的時候,確實是「尊者無說我亦無聞」。那麼就「說聽俱」,也無「能說之人、所說之法」,無「能聽之人、所聽之法」,正是「能所俱」。這個就是功夫,禪宗講:你有這個見。你的功夫有到達這樣的程度,世間人講叫「見識」,禪宗講叫「見地」。你是這樣用功的,所以說「尊者善說般若」、「尊者無說我亦無聞」這才是真正的「聞思修」三慧。尤其從聽聞到思惟,一直強調這個思惟,不是思考。思考是著相的,佛法講「思惟」是離相的,所以你不能把思惟當思考。有很多的道場告訴你:看了佛經要去思考,其實越想越錯。你在文字上思考,那就是見相生心;分別名相,就落到六粗相裡面去了。接觸境緣就開始起分別、動念,這就是「智相」;繼續分別,就是「相續相」;在分別好、愛憎當中去執取,就有「執取相」;所執取的相當中再計著名字,就是「計名字相」。一旦墮在名相當中,就只是文字學人,當個知解宗徒。所學到的是什麼?文字般若。在境界中,跟自己想法相同的就生歡喜心,不同的就生瞋恨心;那再來就是起業相」,《楞嚴經》講「同想成愛,異見成憎」你就要開始造業了。跟你相同想法的,你也會幫他取個好名字—同參道友,實際上是你們在道場搞小團體。你們幾個「同參」,那邊又幾個「同參」,一個道場好多群「同參」。跟你意見不同的,你就加以排斥打擊,甚至分化,這就起業了。如果是在道場這樣搞小團體,那你「當墮無間地獄」!這就是後面講的「業繫苦相」。很多人家庭不幸福、不美滿,做事情、事業不順心,受苦受報的時候,自己的心不會服氣。有人縱然有億萬的財富,他還是覺得他不順心,因為眾生就是不滿足。所以到佛門裡面來,希望能夠得到順心如意。在這當中又落到智相相續相、執取相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

這樣又造業、又受報。眾生就是這樣子在輪迴,所以說:「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對境遇緣的時候增長六粗相。所以佛在經上講眾生是:「虛受輪轉妄見生滅」虛妄輪迴的「虛妄」意思是「不是真的」;就是告訴你輪迴是假的不是沒有輪迴的相續相,但是這當下即空,如同夢境。你在夢中的境界感覺再真實,把你嚇一身冷汗,或你在夢中再高興,即使醒來你都還會笑,那畢竟都是虛妄的。輪迴亦復如是,輪迴是假的、並不是真的。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實際上,夢裡有沒有六趣呢?沒有六趣!覺後空空,卻又大千宛然。所以有人問祖師:什麼是佛法啊?藥山惟禪師告訴他:「雲在青天水在瓶。」天空的雲依在青天,水在瓶子裡面。正是「悟了同未悟」,夢裡也沒有六趣可得,所以你不要聽到後只會鸚鵡學舌「夢裡明明有六趣」。你現前這六趣是假的,那為什麼加「明明」呢?「明明」意思就是「好像有」,實際上「沒有」啊。我一直強調這個世間是虛妄的,所以大家都曉得,可是說再多、懂再多,你仍不知道假在哪裡。就是因為你沒有「起觀」,中峰禪師講現在的人修行差在哪裡?就是沒有親自走一回,真正地修一次;無量劫來生死,也遇過佛法、也供養過佛、對於佛講的道理也懂,但就是沒有真修。所以你沒有辦法體這世間虛妄!即使把為什麼虛妄的原因跟你講,你也想像不到。因為你平時沒有作觀。《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定要常常這樣觀照,你對於世間才放下。你這才是「聞我名號」,「我」是誰?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也就是每個人的天真佛。佛性沒有分你我,沒有分彼此,沒有分你的佛性、我的佛性。所以你現在看到的眾生都是你自己心現識變的,是前五識在攀緣,第六意識在思量,第七意識在傳送,第八阿賴耶識顯現的,所以說是心現識變。就像八個人同看一月,往八個不同方向走,各有八月隨八人去一樣的意思眾生千差萬別,所用的都是同一真心。雖然一月亮往八個方向,但真月只有一個,就是天空的月亮。眾生在六道流轉,真不隨眾生而輪轉;好像有八個方向,實際上只有一個月亮,這是佛在經上的比喻,是非常好的比喻。
所以說「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這才是事實真相,你瞭解了這道理,才叫做「聞我名號」。所以才說「每一名無不是佛名,每一號無不是佛號」,確實是觸目皆真,當體湛然啊!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所以阿彌陀佛叫「無量覺」。你聽聞佛的名號,你聽了以後你覺不覺?每天念這佛號,是一個方便,目的是要你覺醒過來。你喊這「無量覺」,不是喊「他」的名字,而是他跟你不二、沒有分開。《楞嚴經》上講:「如母憶子如子憶母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這是用世間人大家都有的「母子」的感受來比喻,讓大家曉得你跟阿彌陀佛的關係。可是在這當中你不要生情見,有很多的人還認觀世音菩薩做乾娘的、拜阿彌陀佛做爸爸的。一用世間的名相,來比喻你跟佛的關係,那些人聽到就趕快到佛門裡面來認親。只舉個比喻給你聽,「就像」母子一樣這種親情的感覺,那是不是世間親情呢?不是啊!所以要知道,你那是愛想,不是真正你跟佛有什麼愛欲親情。很多詞在佛經上它只個比喻。把佛性比喻做虛空,你不能說虛空就是法性、就是佛性。虛空只是個比喻嘛!佛性如同太陽,那你說太陽光它能照覆盆嗎?不能照,「覆盆」就是蓋覆的盆子,陽光沒辦法照。而佛性之光,佛光可以照,無所不遍。說佛性如虛空,佛性靈明湛寂,而虛空是頑昧,空空蕩蕩的、黑黑暗暗的。所以都只是一個比喻!聽經要會聽,才能聞、思、修、三慧具足。你能夠知道真心本性,故名「聞我名號」,所以說「隨舉一法,無不是佛名」。

不只名號如此,六根對六塵,隨舉一香、一色、一味,無不是佛色佛香、佛味。任何一觸,感觸、覺觸無不是佛觸。佛不落覺受,但是有「正遍知」,正遍知就是佛的觸覺。佛發大心,所緣的一切生,這生就是如來心中的生,就像「意根」所緣的法塵一樣。所以你要知道,六根對六都稱真如法性,不光只是「聞我名號。」亦復「聞我音聲」,乃至「見我色相」,這才叫做「一句具無量義」。阿彌陀佛的心量廣大,你聽他的名號能不能成就?可以;見他的色相能不能成就?可以;見佛的光明能不能成就?可以!所以《觀經》講,大勢至菩薩,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諸佛淨妙光明。「因果海。果徹因源。」這個「因」是什麼?菩薩之因就是你見他的光,「菩薩」表因地,因地見性起修,因地所見之光與果地的光明完全一樣,那見佛的光能不能成就?可以!能滅無量億劫生死之罪;聽佛的妙法能不能成就?可以!所以你不要以為「聞我名號」就是狹義指阿彌陀佛這名號,我們講:「名能罄無不盡」。三藏十二部都在裡許,就是這個道理。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是三藏十二部,三藏十二部講了什麼?就是六根對六塵,皆是真如佛性!所以對於這一句「聞我名號。」你不要只限在名號上。從名號上來說,一佛名即是一切佛名;從廣融無礙來看,一佛名即是一切經教、一切律教,一切論典,裡面所說的:三千威儀、八萬四千細行,乃至本生、本事、未曾有,第一義......這些統統都在裡面,所以你學什麼法門要往生淨土都沒有障礙,淨土門是開的,這是普眼境界。講只能講得一點點,「唯證乃知」,只有證得的人才知道,阿彌陀佛的名號有多麼殊勝!《華嚴經》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你不能執這個名號,只作這麼狹義的認知。
為什麼聞名能發菩提心?你們家中每天都播放佛號機,你不就是天天聞名嗎?你家養的小貓、小狗怎麼都沒有發菩提心?看到葷的還是要吃。那是因為們沒有聽聞到,不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所以你對於這名號不能只作狹義的認知,要知道,說「聞我名號」是包含三藏十二部經典,包含世間、出世間法,這才叫「一即一切。」你聽懂了,就發菩提心。我們在這裡講經,也是宣揚彌陀的名號。十方諸佛如來興出於世,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這個道理。一句佛號含攝無盡的法門,所以無盡的法門皆入一句佛號,也就是《華嚴經》所說:一切法門無盡海一法道場中。」


所以不是一般人所謂的「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及「執持」名號。你們一般念佛那不是執持,那叫執著名號,也不知道名號是什麼意思,即使知道了,你也沒有發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是出離三界六道輪迴。有的人,像六祖惠能大師從《金剛經》發菩提心;有的人從《華嚴經》發菩提心,像:文殊、普賢、善財童子......吉祥雲比丘都是從華嚴會上發菩提心,這些都算是彌陀名號;阿難尊者從《無量壽經》會上發願求生。每一個人的因緣個個不同,真所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白雲流水盡是真如」,這些都是彌陀名號。你真正會聽,你就不會認為:我只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殊勝,釋迦牟尼佛、其它諸佛次一等。《華嚴經》上說:「若生如是想此佛此最勝顛倒非實義不能見正覺。」如果你生起這樣的念頭,認為:這一尊佛最殊勝、這一處最殊勝,那就有所住;認為其他的諸佛不如這尊佛,或這尊佛超勝其他諸佛,那你的高下心就顯現出來了。佛說「顛倒非實義,不能見正覺」,意思是說你「不能成就」。你們一定很疑惑《無量壽經》後面不是明明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嗎?連悟顯法師你自己都讚歎,那是不是也「顛倒非實義」呢?所以告訴你那是讚歎,實際上佛沒有高下,

如果就《華嚴經》一乘圓頓來看,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同時與其他佛平等無二;最高與最下平等無二;主經跟眷屬經平等無二。所以也沒有障礙,這是差別中無差別門。所以確確實實沒有高下,這是離心意識境界,非思量所及。所以為什麼說《華嚴經》二乘絕分,他們聽都聽不懂,根本沒有辦法接受。對阿羅漢來說、對於二乘人來說、對於小根器的人來說,《華嚴經》就是他們不願意面對,不敢面對的真相,他們害怕撲個空,所以才說:寧可著有如須彌山,其實是心裡害怕。所以這裡講的聞我名號,這個」,你要真正會聽,不要去分別,起高下情見,分高分下、分你分我。但是也不要聽到我說「不分別」、「心裡沒有高下」,你就亂學。那你能不能學外道法呢?在於修學上,初學的你沒有這個資格學。所以為什麼佛在講經時為我們揀別三乘、揀擇外道。佛說小乘法,講阿含破外道論。一直到講方等時,彈小乘,告訴我們:小乘是不了義。到講般若時,把小乘給淘汰掉。法華時開權顯實,這才達到真正的平等。華嚴時是「擬宜」,擬定所宜,告訴你這是佛的境界,你必須要修到這個程度,所以說「華嚴擬宜」。「阿含」是誘引,就是引誘你來學佛。方等彈,般若淘汰,法華顯實,就是顯示出諸法實相,一切眾生皆能圓滿成佛。所以還是有揀擇,不妨無揀擇中方便立揀擇。所以《法華經》上說: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這就叫方便法門。你們有些人到道場來,心裡面想:看看法師能不能給你開個方便,讓你回去可以煮葷的、吃點肉,這樣子好讓你一家「和樂」。我告訴你,其他不如法的地方也許有,我這裡沒有,我沒有這種邪方便。你們一家子四、五口人、六口人高興了、快活了,結果害其他眾生全家死光光。寶香禪師吃進,吐出,他吃進去,可以吐出活的。你們沒有這本事,絕對不能吃肉。鳩摩羅什大師能吃鐵釘,你們哪一個能吃鐵釘?沒有!縱然能吃,你也不能做。所以學佛人要有智慧,不是說「法門平等」,你就不揀擇,連外道法也亂學。就好像有愚癡的人說:反正藥就是拿來治病的,也不管是生什麼病,有病就拿藥來吃。他得的是感冒,結果這個藥,治的是癌症的藥,不光沒有效,反而吃死了。得的是癌症,吃的是感冒藥,根本沒有效,還立刻死亡。眾生在輪迴,得的就是癌症、重症,狀況就像我們講的「如救頭燃」、「如少水魚」,就是:頭上著火了,非常緊急,要趕快救啊。像這池子裡的水越來越少,對池中魚而言,這非常嚴重啊。你沒有時間再次第修了,你要用大乘佛法解救。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你開淨土法門,能一超直入。淨土法門沒有次第,直接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佛。就是因為你的毛病太重,必須下猛藥,你沒有時間再一步一步來。那你還夾雜?去學《弟子規》那些東西,在你的道業上夾雜。已經來不及啦,趕緊放下、趕緊念佛、趕緊學大乘了義,你沒有時間再從小乘開始學了。這淨土法門就是密宗最頂級的法門,是無上瑜伽。而且這無上瑜伽人人可行,每一個人都可以修,每一個人都能有成就。善導大師說:萬修萬人去。確確實實萬修萬人去,就看你放不放得下!
之前講,不能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就去學外道法。有很多人就是如此,沒真正搞清楚佛法,他就講「什麼宗教都一樣」,結果呢,害得自己出家的徒弟還俗,跑去信仰別的宗教。就是他誤以為都一樣,都能出三界,其實絕對沒有這個道理,就像剛才講的比喻:「藥都是拿來治病的」,他聽到了這一句,對,這個道理講沒錯,但結果呢,他吃錯藥。現人很會講:「所有宗教都一樣,都是勸人為善」,沒錯,表面上好像佛教也是如此,但是這個「善」的標準,在佛教中卻是大大地不同。世間人的大善是把這個色身放下,他能夠完全幫助他人。但「無我利他」仍舊有「自他二相」,因為他的識心沒有轉,第七意識還是念念執著這色身是我,所以煩惱沒有轉過來,雖然福報很大,但最多可以生天。而佛法所講的,卻是離了自他二相,講「三輪體空」。所以同樣是講修善,但有極大的不一樣。佛教講「離相善、講即體即用」,其他的宗教沒有講到這些,層次不同。所以你不能說所有宗教都一樣,信什麼都可以。
以車子做比喻,同樣都是車子,都能動,那你們為什麼要分別品牌呢?你也知道哪一家的車好,哪一家的車做得不滿你的意,你也會揀擇啊。你這個時候怎麼不說都一樣呢?

如果住豪宅跟住鐵皮屋都一樣,為什麼住鐵皮屋的想住豪宅?住豪宅想買更多的豪宅?所以你嘴上說「一樣」,其實真的不一樣。佛法亦復如是,同樣是講出三界、講法門平等,二乘就是慢,大乘就是快,而且了義、直、穩當,尤其是淨宗法門。
我講淨宗法門,快、直、穩當,你不可以拿這話去批評華嚴宗、不可以批評禪宗,不要批評其他宗派,這點就是要提醒你們,你聽我講經,不是要讓你起分別。你在這裡分別,生分別見、起分別想,那是你自己的過失,這是以大部分眾生的根器來看,淨土宗確實最快。當然也有適合學華嚴宗、適合學禪宗的。這是生死大事,不是婚姻大事,你必須得自己決定,沒有人可以替你決定,婚姻不算什麼大事,現代的人朝三暮四,結了又離,離了又結,根本不把它當回事,所以生死才是大事。這事最重要,你聽聞佛法要能夠警覺,要能發菩提心,勇猛精進,奉行六波羅蜜。
布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這三種。你要都能布施,「財施」又分內財、外財;「法施」又分世間法、出世間法;無畏布施呢?最簡單,從自身做起就是「吃素」,從「利他」做起,則是放生、護生,這護生不是只有護動物,你們回去不要讓你的家親眷屬起煩惱,然後你自己也不要起煩惱,這就是護生;如果他看到你,還是起煩惱,那你就當消業想。有一些家親眷屬是不講理的,所以也不能一昧要求你,一定符合他的不講理,譬如:他看到你吃素、學佛,他就要起煩惱,你不聽他的,他就要生氣;可是你聽他的,你會造業,那自然我們要智慧,而不是愚孝。現在很多人是愚孝,想說「我要讓我父母高興,父母叫我不要吃素」,你就不吃素了。他們不信佛法,叫你不要學佛,叫你去結婚生子,你就守著愚孝,去結婚、去生子,這是絕對錯誤的,因為你已經學佛,你有正知正見,絕不能顛倒,因為他們障礙你學佛修行,會有不好的果報,你不愚孝隨順他們,這些都是護生,為什麼呢?世間有一些人他不學佛、不講理、不信因果、沒有善惡,他連世間善惡他都分不清楚,還顛倒是非,更不要說學了這個,想要叫他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你們當父母的,「我執我相」也不要太重,明明你自己做錯了,你就還要增上慢、我慢一下,說:「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媽媽,你是我小孩,你要聽我的」,這就叫「增上慢」。還有其他人也是,有的年紀大的遇到其他的人,一見面就說:「你才幾歲,我大你好幾歲,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這就叫「增上慢」。在佛門裡面常常聽到,有的學較久的,老動不動就來一個:「我學佛三十年......」。是啊,始終沒證果,為什麼?因為他增上慢。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不要說菩薩,若小乘初果須陀洹,有我相、人相、生相、壽者相,即非須陀洹,連他都離開四相。所以大家就要小心,自己不要增上慢。在道場,誰才是老修?真正的老修是釋迦牟尼佛、是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娑婆三聖......,他們才是老修,真正會修的。你不要以為你待在一個道場幾十年,就不知不覺「我慢」,你待幾十年一點功夫都沒有,心裡還是妄動、還是攀緣;不要以為自己會唱點梵唄,講幾句相似佛法,就跩起來了。為什麼講「相似」呢?講「相似」是好聽,根本就是影子佛法,因為是六根攀緣六塵,謝落下來的影子,根本「為真」,不是真的。講一些相似法,你就認為你自己有修了,不可一世,要人家恭敬、要人家讚歎,這些問題統統都要注意。
現代的人,內財不願捨,外財也不願意捨,他所賺的錢不願意給生用,至於給他自己用呢?他倒是很樂意,喜歡把錢埋在土裡面,為什麼說把錢埋在土裡面呢?因為他把錢拿來養生,養自己的色身,看能不能命長一點,其實就是再多造一點業,受更重的果報。蓮池大師說:「往生淨土西方,免在人間造業」他把錢拿去養生,就是把錢埋在土裡面,為什麼?人死了以後,塵歸塵,土歸土,他也算是投資地產,是把錢往地底下投資,往墳墓裡丢。他不懂得把他養身的錢,把愛護自身的錢,拿來愛護一切生,能這樣做,你身體自然健康,釋迦牟尼佛就是如此!這就叫「不捉持金銀生。你們受八關齋,很喜歡「不捉持金像」,那只是手不捉,其實心裡都抓著,心都貪著、想著。你只是事相上不捉,心裡捉,有人會善言巧辯,說「八關齋只重事,不論心」。那你看,世間有離心之事嗎?你現在眼睛要看、耳要聽,能離開心嗎?那為什麼說「八關齋只要事相做到,不用轉心」,那很明顯就是你投機取巧。

做布施外財要布施我不要跟你講平日用度有「多餘」的,因為你們都覺得沒有多餘,每一分錢都要用在自己的色身上,用在增加自己的資產上,而不懂得要利益眾生,你存的錢再多,那又如何?財是五家共有:國、水、火、盜賊,還有冤親債主。這個冤親債主在哪裡?就在你家。眾生是四種緣聚在一起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你的兒子、女兒,都是冤親債主,每一個都是要來花你的錢,所以你不如把這個染業轉成淨業,做布施供養利益生。尤其在佛門裡面,講布施,不只是錢財布施,更是要你把對錢財的這一念貪心給布施掉、把你慳吝心給布施掉,這個才叫「布施」,這是外財。「內財布施」呢?就是自己要來修行。你們想到的內財布施,一定是:我來道場幫忙做事。我告訴你:叢林以無事為興盛,道場沒那麼多事,最大的事就是「了生死」,除這件事情以外,沒什麼大事,尤其是正法道場,尤其是我們精舍。有人問我:「法師,你們過年一定很忙」?我告訴他:「修行沒有休息日,我們都在用功」;不然到七、八月的時候,他又問我:「法師,你一定很忙」?因為幾乎所有寺院都做法會。我們道場沒有做法會,也不辦佛化婚禮,都沒有做這些世間事,我們只做「了生死」的事情。若你不想了生死的,你入不了我們精舍的門;你貪著這個世間,你沒辦法進來。我講的是真的,我不會拒你,可是你會把你自己擋在門外,我們精舍這個門叫「解脫門」,你進來是要來求解脫的,不是來求世間名聞利養、不是求榮華富貴,那個不用求,原本都是虛妄、都是幻化,都不是你的。所以講「內財布施」,就是你現在有這個色身,要趕緊用來修道,你還要等到什麼時候?《無量壽經》說:「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布施,就把煩惱給布施掉,把身心布施給佛教、布施給生。佛門早課裡講,「將此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是《楞嚴經》三卷末後的偈頌,這個」是深入的,也有身體的身的意思存在,所以把你的身跟心奉塵剎,用來幫助一切生,這是內財布施。如果你修證了「一身復現剎塵身」,那就是真正做到圓滿的內財布施!你現在還沒有辦法「一身復現剎塵身」。現在叫你「一身復現剎塵身」你就會分身乏術,亂衝亂撞,沒有辦法「復現」。內財布施包括自己要發心來修行,有機會的就發心出家,但是現在出家你要找如法的道場。很多人問我出家的事情,我跟他講:「現在外面的道場不適合你出家」。確實不適合,我不是反對人出家,相反地,我讚歎人出家。但是你出了家以後,這些出家人他不教你修行,只你去趕經懺法會,還告訴你:他是修「地藏法門」的。我從小看經典、學經教,沒有地藏法門,我第一次聽過「地藏法門」。後來接觸了一些法師,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所謂的地藏法門,就是趕經懺。佛門大乘八個宗派,沒有教人趕經懺。所以你出家要慎選道場,如果出家,有的地方叫你向居士化緣、攀緣,印一些世間書、印假《藏經》的,那你就造了非常重的業,這點要警惕。


所謂的「內財布施」就是把煩惱布施掉,外財也要捨,把生活上玩樂、享受、養生、打扮的這些錢財,拿來修無量的福報,不要埋到土裡面去。你對這個身體好,它將來終究是要報復你的,不會順你的意。佛在經上講:此身猶如逆子。就像惡逆的子孫,你好心好意對待它,這樣日日三餐供養它、奉它,還要給你生病、最後還要你四大分離,它給你招來這麼大的痛苦,那你何必吃力不討好?你把這些錢財做布施供養、做利益生的事情,這個才是對你真正有幫助啊!這是講布施。而「無畏施」,之前我們講了很多。
再來講「持戒」,持戒以我們所說的菩薩戒最重要,菩薩戒以心性為體,可大分為三聚淨戒: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什麼叫「攝善法戒」?為圓滿菩提道所行之離相善,這才符合菩薩戒所說之善法。你不要一聽到「善法」就想到世間的慈善。這只算其中之一,但不是主要的,能斷煩惱是名「大善」,才是真正的善。再來是「攝律儀戒」,為什麼叫「攝律儀戒」呢?現在的人很會找縫鑽,總想:只要戒律裡面沒有規定的、字面上沒提到的,他都可以去做,譬如說:出家人抽。你跟他說不要抽,他還告訴你「戒律裡面沒有規定不能抽」。我就問他:「有說可以抽嗎」?真正要學佛法,就要先在這些喜好、習慣上放下。
至於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這一切都是要我們心心念念想到要利益生。



前面講到要深解「聞我名號。」你聽聞佛的名號、稱佛的名字,除了稱名、憶念外,還要修諸功德,要能行六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究竟」的意思。布施波羅蜜包括我們身、口、意三業,以及內財、外財的布施,一切皆能捨,沒有高下、沒有凡聖。包括你修行的境界也都要能捨,不住著禪定的境界、不貪著念佛輕安的樂受,乃至菩薩的位次,一一皆能捨,這都是布施波羅蜜,唯有「布施」方能「波羅蜜」,故名「布施波羅蜜」。後面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是一樣的。捨要捨到究竟,對於這個世間都要放下,內財、外財都要放下,這個「放下」不是放棄,二者不一樣。很多人他貪不到,他就說「我布施」。你貪不到你家人對你的愛,得不到你先生對你的感情,你就說「我把先生布施掉」,這不是你有,來發心布施,而是因為你貪不到。無論是對太太、對錢財亦復如是;得不到情愛、得不到錢財,你說「我布施掉、我捨掉」,那是因為你沒有,不是因為你有,所以不是真正放捨。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佛說:「我不說言無勢力者。名忍辱成就。」意思是:你這個人一點權勢都沒有,你說你忍辱修得好,佛說你這個忍辱是假的。因為你本來就沒有任何權、沒有任何勢力;那相反,如果你是一個有權、有勢的人,你能夠把自己的勢力放下,用自己的權力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眾生學佛,那就是行忍辱、行布施。所以「布施」跟所謂的「捨棄」裡面含義大有不同。「布施」就是把從前你身口意執著的,你想要貪愛的、在意的,都把它轉過來,變成利益眾生的工具,這才是真正的大布施;從前貪著這個色身,對於這個色身百般地愛護、百般地保養,希望能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容貌不衰、青春永駐,不惜花錢吃補品、練氣功、整形,或是尋求長生不死的藥或功法,全都是希望自己能夠永遠年輕、活久一點,總不離對身的執著。甚至有人來佛門,他吃素為的是長壽,他不是為了愛護眾生,他只是求長命,這在慈悲心上就不圓滿。那既然已經學佛了,從前你貪著的,你現在把它轉過來。以前貪著這個色身,現在轉過來,把這個色身拿來布施、拿來修道、斷煩惱。斷除煩惱以後,自然能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布施波羅蜜,要使你從前執著的這個色身,讓它發到極致,能夠弘揚正法、能夠修學大乘佛法,這就是布施,而且與波羅蜜相應。「波羅蜜」就是圓滿佛性。你用自己這幻化空身,把貪瞋癡捨掉,拿來修行,證得常住法身就是波羅蜜。所以唯有「布施」方能波羅蜜!後面講「持戒」才能波羅蜜,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為什麼要詳細說明這六波羅蜜,因為這六種都能達到波羅蜜,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把自己從前貪愛的捨掉。你執著錢,你就把錢拿來布施,布施不是沒有了,而是把它轉作功德。這世是虛妄的,你有錢沒有用,死了以後,你的兒子、女兒、你的妻子、家親眷屬,都會來分掉。說家親眷屬是好聽話,實際上是冤親債主,所謂「世事浮雲九洲,前人財產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還有後面的人要來再收你的財產。所以,財是五家共有,你把它布施掉,拿來護持正法,護持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道場,那你就是行布施波羅蜜,不光自己能捨慳貪,能證波羅蜜,也能幫助眾生證波羅蜜,就是自利利他,是名菩薩六度。對於自己,你的資財是道糧,你去賺錢是為了自己能夠過現在基本的生活,我說的是現在,不能過古代的,古代的房子沒有水電,你們不用繳健保費、不用繳水電費,所以我說的是「過現代的生活」,此外,現代還有物價的問題……等等。所以講布施,還是要能過現代的基本生活,但是你可不要自己欲求不滿,拿著這話,到處增長欲望。每個人欲望不同,所以過的生活都不同,至於標準呢?你要去看《學佛行儀》,裡面就有告訴你:一個修行人怎麼用錢、怎麼減少你的欲望。所以我要大家學《學佛行儀》,這是一本很重要的書,這是講「布施」。一般人所貪著的無外乎就是自身,所以要美容、養顏,

冬天又要進補,進補就要殺生了,統統都是為了這個色身在造作惡業;有的人呢,他不在乎健康,他愛玩,放縱這身體出國到處去玩、到處向外攀緣,諸如此類的習慣,你都要能夠放下,放下你的攀緣習氣、放下你身心世界及這些玩樂享受,要拿這色身來修行,這就是布施波羅蜜。有多餘的外財,就用來護持正法,印送經典。經典不是世間書,現在外面很多道場,打著旗號說要印佛經、印法寶,結果拿去印《了凡四訓》《弟子規》到處送,只要有人跟他請佛法經書,他就摻雜世間法在裡面,一起寄去給要請佛書的人。這些人收了十方要印法寶的錢,犯這麼嚴重的戒,將來當然都是下地獄的果報。你不要以為沒有受戒就沒事,沒受戒還墮落更慘,因為他根本不曉得他犯戒,也不懂得要懺悔。在佛門裡面偷常住物,而且是三寶物,這佛書在三寶裡面是屬法寶之物。你跟人家說是要做法寶,結果你收了這些錢,你拿去印世間書。是哪一家?你們自己去看,現在有很多家,都是在家人的,出家人的也有,都是不懂因果;人家要供養法寶,你把它拿去做世間書,就有偷的重罪在裡面。譬如說這錢是要印《無量壽經》,你把它拿去印《阿彌陀經》,這裡面就有互用的罪了,但是在互用罪裡面算輕的,因為他畢竟是作佛法,如果跟原來的人告知後,對方同意了,那這個罪也就算是消掉了。那如果人家指定要印佛經、要印法寶,你卻拿去印那些非佛教的書,做世間的善書、甚至印世間邪書,或是拿去印政治書,那這個罪就非常重,偷三寶物,佛不能救啊!佛在《觀佛三昧經》講:你三寶物,勝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的重罪,殺一世的父母尚且墮阿鼻地獄,何況殺八萬四千。所以,你說要做三寶的事情,你卻拿著錢把它亂用,那果報都是下阿鼻地獄。如果你想看看將要下阿鼻地獄的人長什麼樣子你可以去看看那些,只要他道場有告訴你說要印法寶,結果以他道場的名義,印出來的書有《弟子規》、有那些世間書,那些人的長相,統統都是下阿鼻地獄的相,你現在就可以看到了,這是佛在經上講的,一點都不會錯。
所以為什麼勸大家要學戒律、要受戒,你受戒你才能不墮惡道。「戒」就界線,世間與出世間的界線,你受了,你就不會墮在世間、就不會墮惡道。你要知道,戒律裡面講的戒,非常重,尤其是三寶物。你跟人家收了錢,說你要印佛經,你卻拿去搞世間事、印世間的典籍,那都有罪,而且非常重,這個要清楚,這一結罪就是十方,你集十方的錢,那你要還的就是十方的債,這是講持戒,你要持戒才能波羅蜜。實際上這六條在一乘教義當中是互通的,一條做到了做圓滿了,每一條都圓滿;一條不圓滿,條條不圓滿,這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所以要清楚。
再講清楚一點,你殺你的父母是犯五逆罪,這一生就要下阿鼻地獄,因為阿鼻地獄一日一夜萬死千生,就是現在人講的:罪該萬死」!三寶物這個罪,比殺父母更重八萬四千倍。八萬四千是個數,實際上講的就是無量無邊。外面在印經,很多人在家人不懂事、很多的出家人也不瞭解戒律,所以他敢這麼做,為什麼講將來「披毛戴角還」,披毛戴角還都講客氣,其實披毛戴角都還不完,你以為你做了好事,你自以為你接了眾、你利益了眾生,可是在戒律上、在因果上,絕對不會饒恕你。
何況你做這些世間的事情,根本不能利益眾生,世間法不能稱之為寶,只有佛法才稱之為「寶」。或如果你是出家人用十方的錢,去蓋場地,租借給人家用,搞世間輪迴事,辦結婚,搞佛化婚禮,果報會很慘。..........若你是在家人,你不要覺得那些法師很慈悲,也不要覺得這樣可方便在家人,那些都是你自以為是,三寶的錢不能這樣用,那些將來都要還,這種事情在佛門太多了,所以一定要小心.......。


我們講持戒,包括五戒、十善、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乃至菩薩大戒,這些都要能學習、能持守,因為這是無上菩提本,所以應當以一心來持。「一心」怎麼持?一心就能具足一切境界,才能波羅蜜,只有持戒方能波羅蜜,其他的沒有辦法心不起妄就是持戒、不起念就是持戒。不起念,就沒有持也沒有犯,所以達摩祖師講: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沒有持戒跟犯戒的問題,為什麼?一心持戒,所以以「一心」方能持,所以,你要是多心,有所分限、有所邊,「邊畔」就是邊界的意思,劃界線,有所持、有所犯,那就有所住,這統統都不叫持戒,

你不要以為你第一條不犯、第二條不犯......,很多人以為「我事相上沒有做」,其實條條犯。現在很多的戒場,他敢公然教人殺生─教唆殺生罪、教唆殺豬罪、教唆殺雞罪……。為什麼?因為他教你可以煮葷的,這說法斷人法身慧命,教唆殺生。他教你破戒,你一破戒,就波羅夷,就斷法身慧命。「波羅夷」不是只有你們想的斷頭,斷頭是什麼意思?是斷法身!永殞善在戒場他講「戒」還教唆殺生,台上的教唆殺生,底下的人還被他害很痛快,還說:法師你好圓融、法師你好會開緣!其實是法師你很容易就下地獄。不該開,亂開緣,「開」就叫犯,而且犯很重,這一個人如果聽你的話去煮葷的,你斷他的善根,殺了他的法身慧命,斷了他的慧根。菩薩以大悲為本,你先斷他慈心,就是斷他慧命,犯第一條重罪,講這條戒的人當場就犯波羅夷,已經犯,為什麼?因為底下的人他因為你是出家人,他聽了而且接受,因為你講了這個戒給他參考,他回去照你的話做去煮葷的,每煮一次,每殺一次給他家人吃,這個罪都算在你頭上,除了他自己破戒、不清淨以外,這個講戒的人罪報不輕可以說是罪孽深重這一壇戒傳下來,要是有四百個人聽,這四百個人殺生的罪報全部都要算在你這教授師的頭上。所以說末法出家人滿手血腥,就是因為不老實說、不如實語,才弄袈裟之下失人身。披著袈裟修道是好事,為什麼會失人身?就是他倒說經律,所以他沒在持,當然不能得持戒波羅蜜。更愚癡的,還以為自己有在持,以為自己有在學,還以為自己得波羅蜜,這就是愚癡。所以不能教唆人家煮葷的,尤其是在戒場,當然戒場以外一樣不可以,這才叫持戒,你不能開緣,你不能方便。殺生罪最重,就是斷人法身慧命,這個是殺人啊,大家聽了一定覺得很奇怪,怎麼說在戒場教唆殺生呢?因為他在斷你法身慧命,把你法身慧命給斷掉。這個我不講出來,你們不曉得,你們不曉得,回去就會繼續殺生,還以為自己在學菩薩戒,還以為自己在行菩薩道。你天天殺生,怎算是行菩薩道?你講出來,諸佛如來不認可,所以要知道啊!學佛要吃素,學佛不能殺生,要吃素,還要不殺,還要能護生,所以菩薩戒講:「方便救護一切眾生」,就是「護生」。菩薩戒講,叫你不能吃肉,這是規定的,不可以吃,《涅經》有講小乘不能吃肉,聲聞弟子一樣不能吃,學大乘的更不能吃。所以為什麼現在佛法衰,衰在哪裡呢?就是這些傳戒的人,亂傳一通。他怕你不受了,怕你不學了,你不受,道場就沒錢了,心裏全為了他自己的名利,再假意說自己慈悲開緣,用慈悲來美化自己的貪瞋癡。所以他要的是什麼?要的是錢,要的是你來寫牌位、來供養,他不是真正要傳你戒!你沒有持戒,你怎麼能達到「波羅蜜」?你天天殺生,天天吃葷的,第一條是最根本的,根本的慈悲心你都沒有了,那你念佛你能達到波羅蜜?菩薩以大悲為本啊菩薩戒是成佛正因。你這麼分析下來,自己為什麼念佛不會得?不會得三昧?就是你天天殺生。夏蓮居老居士講:「失去戒珠易入魔」,沒有了戒律,連自己著魔了,自己都不曉得。《楞嚴經》說:吃肉的人,縱然有禪定,看起來有智慧,但是這「智」是什麼?世智辯聰!就是你們說的,很圓融,實際上是很圓滑;即使禪定多智,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這些學佛沒吃素的,臨終一定墮三惡道。所以我給你們講實話,至於能不能學?能不能持?那就在你了。你不要說我不慈悲啊,我是發大慈悲心在給你講這真話,戒經說應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更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你要是聽了他們那些邪說,恣心快意殺生,什麼叫「恣心快意」?就是你認為:「反正戒場的教授師已經講了,那就可以殺了、就可以煮葷的啦」!這就是恣心快意殺生。那教授師犯波羅夷,你回去要是有殺的,也犯,全部犯,而且這個罪結在這教授和尚的身上。不管你講戒的是得戒和尚,還是教授阿闍黎,還是羯磨阿闍黎,全部都算在這個人頭上。所以為什麼老一代有些出家人身體都不好,為什麼?因為他自以為是的開緣,正是斷人法身慧命,相信他的道業也不會太好,因為他斷人慧命、教人殺生啊!雖然他自己不殺,但是他教人殺。


所以為什麼一開始講戒律,就告訴你不能殺生,不可以自殺、教人殺、方便讚歎殺,乃至咒殺,統統都不可以。「咒殺」是什麼?就是詛咒對方。所以這是你受菩薩戒者一定要做的,要以大悲心為根本,什麼叫大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殺一個眾生,等於殺一切諸佛,為什麼?因為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你都殺,那你就是殺佛。方便講是你「過去父母」,方便說是「未來諸佛」,實際上正是諸佛。

諸佛法身平等平等,殺一眾生,就是殺一切諸佛,所以為什麼殺生會墮地獄?因為違背佛性。所以絕對不可以隨意開緣,任何的理由都不行,任何的因素都不可以,絕對不能開緣,再好的理由都不可以殺生,否則你將來墮落三塗,那你自己要負這因果責任。墮三塗,那是你應該受的,俗話講「罪有應得」。罪有應得以外呢,你三塗果報受完了,出來還要還人家命債,你今天用刀割他,割他一刀致命,他可能還你兩刀,還你三刀,甚至把你節節支解,所以你看為什麼有人是被殘酷殺害,這都是他過去生造作的因,所以天下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因果,不是上帝安排的,全都是你自己造來的。釋迦牟尼佛說,上帝要是犯殺生罪,一樣下油鍋,因為他還沒有出三界!這上帝就是什麼?玉皇大帝,就是利天的天主。他要是犯戒,一樣下地獄,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所以要知道,要能夠持戒,在佛門,我們不要把持戒講成守法守規矩,講得太寬了,也沒有講到重點,重點是什麼?不能殺生。從這裡開始做,你才能說你要修道,否則你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你怎麼做菩薩,怎麼作佛;佛要度一切眾生,佛要幫助一切眾生。後面的─殺、盜、淫、妄、酒……等等,有機會的時候再來講戒。所以為什麼講「持戒波羅蜜」,因為持戒才能波羅蜜!
忍辱,什麼叫忍辱波羅蜜?你們現在是忍耐波羅蜜,到道場來,忍耐一天不要講話、不要攀緣、不要講是非,來這裡是忍耐的,是忍耐波羅蜜。忍辱波羅蜜是什麼?須見一切法無生,而能認可,名「忍辱波羅蜜」。所謂「習忍,達無所傷」,有生有滅,則有所傷,就有眾生與你做冤懟,與你不能和合,因為生滅是二法,若能了達無生,就做到忍辱波羅蜜。這是永明大師講的:「習忍,學習忍辱,要做到無所傷;有所傷,那就有能所,「所傷」就是有「能」傷,「有能有所」就不算波羅蜜了。你在起煩惱的時候,到道場來起煩惱,工作上起煩惱了,起顛倒了,不是把工作做好就不顛倒,我這裡講的是真佛法、是解脫法,跟你們在外面聽的不一樣,很多人都說學佛人要把工作做好、把家庭照顧好、把錢賺到了,這樣就算波羅蜜了,那個叫「世間波羅蜜」,叫「墮落波羅蜜」,圓滿的墮落,叫「輪迴波羅蜜」,你要是把家庭搞好了,世間事都做好了,稱心如意了,欲望都享受到了,那就是三塗波羅蜜輪迴波羅蜜。真正的波羅蜜不是你把世間事做好,而是把世間事從心裡面放下。你在工作上起煩惱了,與人有怨了,剛開始忍不住怎麼辦?這個人一直找你麻煩怎麼辦?教你一個方法,念觀世音菩薩迴向給他,念大悲咒迴向給他,解冤釋結,用神咒的力量來化解,請觀世音菩薩加持,必然能夠化解。所以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對不同的狀況,你要會用,不然你們都只是忍耐,是沒辦法,心中總想:「沒辦法,不工作沒飯吃,要賺他的錢所以就忍著,要是我今天有錢,絕對不在這裡受氣......。」那「慢心」又起來了,「我」又現前了,所以不是真正的波羅蜜。所以佛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又叫《彌勒菩薩所問經》中說:「我不說言。無勢力者名忍辱成就。」所以,講「忍辱」,要「無能所相對」。那是不是「無能所相對」就如法?你對於那些知見不對的,你不能別,你就說跟他沒有能所相對,你說「我們大家都一樣」,你跟小乘、外道、邪見混濫,你卻說你在學忍辱波羅蜜,那不是無能所相對,你是被轉!所以你要知道,雖然和合,而不壞所謂的「次第」,不壞這所謂的佛法跟世間法。世間法跟佛法要能清楚,在裡面不起煩惱不起愛憎,這才是真正的和合。不是強要一樹又長辣椒又長鳳梨,又要長蘋果,說是和合,佛法不是這樣子的。所謂「忍辱」是在遇到逆境的時候,自己心要轉,了一切法心所現,問自己:「在起煩惱的是誰?不起煩惱的又是誰了?」要這樣追問下去。你們念佛都會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嘴雖念,心裡面是: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氣死我了……,心中是很瞋恨,越念越瞋,所以一定要用佛法道理來化解。剛開始功夫不夠,越念佛,瞋心越重;剛開始道力不足,越觀照瞋心越強,那只要慢慢地漸次來修,再大的心都能化解,所以叫「忍辱波羅蜜」。你們現在懂得要怎麼學了,不是忍耐波羅蜜,因為忍到後來,就忍無可忍了,就變發火波羅蜜、生氣波羅蜜!氣到了極處了,那就真的是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火燒功德林」。其實你的功德都還沒成林,即使功德成林尚且灰飛煙滅,何況未成。了達無生,所以「習忍達無所傷」,以上是講「忍辱」。


什麼叫精進呢?遠離身心相,名為精進。這是大乘佛法。離身心相,名為精進。有我的身、有我的心,有「能持所持」、有「能行所行」,都叫懈怠。我不是跟你講一些玄妙之語,是講實際,這就是實話,你現在體會不到,那是正常的,因為你還沒有開始做,

放下身心世界,一心一意安住在道業上,這叫真精進。這樣精進才能達到波羅蜜。一般人總是在這個色身上作功夫,以為不吃不喝就是用功,釋迦牟尼佛還沒成佛以前,曾學外道法,不吃不喝,不呼吸有些外道做一些無的苦行,他以為這樣叫精進;有些人會向人炫耀,說:我每天禮佛三千拜、每天念佛念十萬。不是說三千拜不行、十萬不行,若以此當作炫耀,他不是真正精進。走到哪都說:我每天用功多少、做了多少,這個都是沒有離身心相,都還是有「我相」存在。所以我遇到這種人,就會告訴他:你一天三萬拜都不夠。真正的精進是要把身心世界放下,真放下了,你穿衣、吃飯、運水、挑柴都是真精進,所以祖師講: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道未曾踏著一寸地。這就是離身心相,真正的精進、真正的用功。就像譬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才是真正的精進。
禪定,什麼叫禪定?知道「心性無所住」,名為禪定。無論你住四禪、住四空,四禪定、四空定,離喜樂定、離喜妙樂定,這世間的四禪八定,你都有所住著。心性本無住著,不著「苦樂憂喜捨」受,是真正的禪定。照了一切法當體即空,這是大寂定。
你在生活上能不能禪定?你心要是無住,這就是禪定,六祖講: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而了了見,了了見卻無一物,這叫「禪」。絕不是喝個茶、打套武術叫作禪,現在外面四處可見的:喝茶禪、武術禪,很多花樣的禪……牽扯不完,都是穿鑿附會。你必須對於一切境界不住,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不動心」不是壓念不起,什麼叫「壓念不起」?刻意克制自己的念頭。正確的是要一念反觀,這一念當下照破,了知虛妄,這念頭當下冰銷,進而你能如是安住,這叫定。對外,了境而不執著,所以「了了見,無一物」;心裡「知法本空」,這就叫定。是大禪定,也叫首楞嚴大定。這才是真正的禪定,不是世間那些外道禪、二乘禪,二乘人即使修到九次第定,都還不是真正的禪定;你不要看他定功很深,他那個禪定不是真正的禪,因為不究竟。所以要學大乘的禪定,不要住相、不要著境、不要著於捨受,這才是真正的禪定。


般若,是「知心無住」。什麼叫「無住」?你能照見諸法緣起性空,這就是「般若」,有「般若」方能波羅蜜。所以六波羅蜜裡,最重要的就是「般若」。前面講的內容不離般若,所以祖師在《心經》註解中開示我們,有般若方能波羅蜜,才能真正「到彼岸」,不然若只有其餘的五度,那總是虛設、總是盲修瞎練。須具足般若才是真正的六波羅蜜。你想要有般若智慧,就要看經教;因為經典裡面才有,世間書沒有世間人也沒有,世間人只有世智辯聰。如果看經典看不懂,怎麼辦呢?那就看古代祖師的,你在祖師大德的著述裡面,下死功夫,認真地用功,讀經、看經教。我們該怎麼修行?夏蓮居老居士教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教你持戒、教你念佛、教你看經教。「看經教」是什麼?可以開般若智慧。你沒有看經典,沒有般若智慧,處處著相、處處被轉。我知道現在的人經典看不懂,也很沒耐性,看到書厚一點,就不看了;字多一點的,也不看了。所以為什麼我們印經都要印小本的、薄薄的,常講我們印經要考慮它的外表跟身材,太胖的經不能印,或印太胖的不好流通,為什麼?就是因為眾生業障深重以前是根本看不到經典,現在是有經不願意看。這些經都拿去餵書蟲了,書蟲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啃。所以,般若智慧從哪兒來?從你肯看經教開始;你不是六祖能大師,你沒有看經,不能直下見性。達摩祖師講:藉教悟宗」。這是不得已的不得已,你如果再不這麼,你悟不了。「性」是什麼?你們很清楚,是習性!你修行,你想要見性,你見不到習性是虛妄的、見不到習性是空的,那絕對悟不了。雖見到習性,卻空不了,心有餘,力不足,這統統都是問題,叫「道力未逮」,也就是道力不足,所以你沒有辦法降伏煩惱,這就是因為你沒有般若智慧,你沒有從踏實的夫學起,在知見上錯誤、平常又不肯念佛也不肯修行。叫你念佛,每天就是應付了事,覺得自己「今天有念一萬了」;

有的連一萬聲都不想應付,總是能偷懶盡量偷懶、能懈怠你就用盡方法懈怠。你說你面對境界的時候,你怎麼能不迷惑?不起煩惱?所以古人講:到臘月三十,便知夫。什麼叫「臘月三十」?就是十二月三十號,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意思,正是到你這一輩子的最後一天,就是「臘月三十」;便知你臨終是怎麼死的。很多出家人,臨終的時候走糊里糊塗、迷惑顛倒!生前講得再好聽都沒有用,講什麼「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話本不是世間話,但他沒真實夫,講出來就是世間話。一些出家人或講些半調子假佛法、或講一些世間話蠱惑大眾,結果他臨終怎麼死的呢?生病,糊里糊塗,不省人事死掉的。你看祖師大德,憨山大師坐化,金身留到現在;六祖惠能大師坐化,金身也是留到現在;汐止的慈航大師也是坐化,都有留金身!這就是「臘月三十便知真假」。所以到臨終馬上就清楚了,有沒有真夫?有沒有真正的能力?


這裡講奉行六波羅蜜。永明大師在《萬善同歸集》裡面跟我們講:「無所捨而行檀。無所持而具戒。習忍達無所傷。修進了無所起。禪定知心無住。般若悟境無生。」真正的放下,捨至無所捨,無有「能捨」與「所捨」之心,這是真正的波羅蜜。無所持而具戒,行忍辱要無所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進,了無所起。禪定,知心無住,般若,沒有身心之相,要這樣才能夠達到「波羅蜜」,也就是達到究竟彼岸。你聽了,你要依教奉行。不是每天離不開家裡,隨著業力在家裡煮飯、洗衣服叫波羅蜜。那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的家庭主婦掃地、多少人洗米煮飯,怎麼都沒有成就波羅蜜?所以身為家庭主婦,你放不下家裡,你不要以為把家裡照顧好了,你就是行波羅蜜啊!有些人知見非常錯誤,他明明是放不下他的家,他還自我美化說:「我把「我」放下,全心照顧家裡人,就叫施波羅蜜」。其實他只是施他的身,並沒施他的心,他為的是他心裡面罣礙的對象而。隨著自己業力把事情做好,他以為是叫「持戒」,實際上,那些根本不是戒。「戒」要講「三聚淨戒」他每天自私地在家殺生、殺害一切眾生,來滿足他家一家和樂,他居然說他在持戒。祖師講「習忍要達無所傷」,而那些眾生被殺,他還說他是在行忍辱。他也不能覺察自己是貪戀家裡明明糊里糊塗卻以為自己腦筋清楚他還以為他是般若波羅蜜。他安住在他的生死窟宅,他以為他是在禪定波羅蜜。現在外面很多法師都是這樣胡說八道教信徒,明明在家人在家裡搞世間事,他們還把它邪解,說成是波羅蜜。若照他們這樣說,那釋迦牟尼佛何必出家?他們出家人自己又何必出家?釋迦牟尼佛出家六年苦行豈不枉然?很多人都誤以為把世間事做好,把家庭顧好,就能成佛。若真像他們瞎說的「在家才能成就波羅蜜」,那釋迦牟尼佛他覺悟成佛後就應該還俗啊。他會要趕快回家,好好安撫耶輸陀羅,說一些「我對不起你、你對不起我......」,講一些胡說八道的話。


  所以大家要有智慧去判斷,不是把家庭的事做好,就叫波羅蜜,那叫罣礙波羅蜜,是罣礙到極點了,對於自己所貪愛的捨不掉出不了家,放不下!結果他以為他為家人服務叫施;有些人是很貪著他的家園,他就去社區義工,他也以為他在施,其實裡面都帶貪瞋癡,當然有些人不是這樣,他只是單純發心幫忙。所以你們這些家庭主婦,包括家庭主夫,現在連男生也要在家裡煮飯,都是一樣放不下,你們自己都要好好檢點!你連家門口你都踏不出來,你要怎麼出三界?你嘴上說你要出輪迴可是遇到事情時,總是世間事為優先,總是讓煩惱佔上風,每次都讓煩惱賊軍拔得頭籌,讓它立了第一功,你的正見怎麼能不節節敗退?最後正念完全淪陷,溺於愛河!有聽過經的尚且如此經不起,何況再給你加上《弟子規》的俗念,再增上世間俗事,再給你講講袁了凡,你還會真想修行嗎!


說到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他到死都不知道他自己的命運是怎麼改變的,其實他是持提神咒命運才改變的。別以為做好事就能馬上完全改變命運,沒那麼簡單!袁了凡是靠持「提神咒」才能現世轉命!所以,世間人忘恩負義,他以為他自己有做了什麼、有什麼改變?其實都是靠佛力加持。《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譬如子女捨父逃逝,「逃逝」就是離家出走。袁了凡他不知道諸佛如來對他的恩德,他以為他的命運能轉變是因為他自己真的做了什麼好事,實際上呢,起碼百分之九十是靠準提神咒的力量。所以要曉得不是做世間事叫「波羅蜜」,你要是錯認了,把世間事當作是波羅蜜,這麼亂修下去,還「堅固不退」那這就不叫善根,這叫輪迴根。把輪迴根當作是出離之因,還說「願生我國」,想往生淨土,根本是自欺欺人,因果不相符。你自己不曉得,阿彌陀佛知道!他知道你還貪著這個世間,還是情情愛愛放不下,他就不會接引你了!世間事做得再好,仍舊不會接引。


從古以來孝子賢孫有多少,有幾個往生淨土?我不是說孝順不能往生淨土,你要聽清楚啊!是講沒有「出離心」不能往生。對於世間罣礙、對家庭罣礙你是出不了三界。所以你要能夠真正奉行六波羅蜜,並且堅固不退保持正念不失名為「堅固不退」。剛開始用功都會被妄念轉,這是誰都有的經驗,不光你們有,釋迦牟尼佛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也是如此。你不要看文殊普賢現在是大菩薩,在因地沒有成就以前,他們也是這樣。他能成就,就是這樣用功,堅固不退。必須在什麼境界都不退,被妄念拉走了,馬上再回來用功。你要是修錯了,認為《弟子規》是了義,認為這些世間法是了義,你還堅固不退,不願放下,那我看你是不退三惡道、永遠在輪迴。


所以這「堅固不退」一句話有兩個意思:一種是凡夫貪著自己愛欲堅固不退。《法華經》講:「著於五欲」,凡夫對於五欲非常執著、非常堅固,叫他放下,他不願意放。而另一種,是菩薩對於六波羅蜜,能堅固不退。同樣是堅固,一個向道一個背道。所以「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你把這個善根迴向求生淨土,這才叫善根。「善」不只是十善,十善未必有出離心,當然包含十善,但不能限於只有十善;還包括六波羅蜜、包括十波羅蜜、包括普賢十願,修這些你都能迴向求生淨土,那你臨終一定得生。



「奉行六波羅蜜。修諸功德。」這是說能夠在這一生當中,怎麼樣依教奉行、堅固不退。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境界,什麼樣的人事,你都不退。在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什麼叫邪師?邪師就是講你愛聽的、你喜好的,隨順你欲望的,只讓你得眼前利益、讓你𣎴明真如本性的,這些都叫「邪師」。我們學佛自己要依經典、依四依法,你才能夠真正做到「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才能做到「無善不修。什麼叫「無善不修」呢?就是舉手投足、起心動念,念念與真如佛性相應,這就是無善不修。六祖惠能大師說「何自性本自具足「何自性能生萬法」與真心本性相應的才叫「功德」,跟真心本性不相應的,那就不叫功德,是叫有漏法。這「有漏」就帶著煩惱的、帶著情愛的帶著貪瞋癡的......、不明心地的都屬「有漏」。所以《大智度論》講:教你明了真如實相的,才叫做正法,其他的都是邪法。我們學佛對於這一點要能夠很深刻明白、要深刻體認,要諦信不疑,真正相信,不要疑惑。你不要管是哪一個人說的,你要依法不依人,這很重要,你才能做到真正的堅固。不然,你依人,那就會動搖。那麼在看經典時該怎麼看?凡是祖師大德的著作、菩薩造的論都不能違背經乃至於現代任何一位法師、大德、居士所說的所做的都不能違背佛在經上所教導的,這叫「依法不依人」。在所有經典裡面,佛要我們選擇「了義經典」,我們要依止經典的義趣,而不依止的名相,所以叫「依義不依語」。你依名相學佛,正如古德講:如蛇鑽竹筒!這裡通了,後面又不通了;一部經通了,其他部經你又碰到問題了,所以佛教我們要「依義不依語」。在義理上,為你分別了義或是不了義。所謂「不了義」的,像佛在三千年前,有講一些政治方面的講一些人天乘的那都是不了義,我們不說,也不依。你不能說釋迦牟尼佛、祖師大德沒講世間話,你就說:我來講佛沒講的世間法。有一些出家人他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也有講怎麼做人,講些人天法,可是祖師沒講,所以他要講。意思就是他要講世間,他要講不了義法,那你學了,你就跟四依法相違背,也就是公然要與佛旨相抗。釋迦牟尼佛是法王,佛的旨意不能更改啊。你與世間帝王的旨意相抗,尚且被抄家滅族,何況是法王。你不要以為釋迦牟尼佛現在不在,他看不到,要知道「佛眼見、佛耳聽」。你所做的這些事情佛都知道,因為諸佛入一切眾生心中任你怎麼樣投機取巧都沒有用。那誰會懲罰你呢?就是你造作之後所招感的業力。因為你依的是不了義法,依不了義法絕對不能成就,不能成就,你就一定隨業力而受業報。

最後還要「依智不依識」,也就是依「般若智慧」,不依「分別情識」。眾生六根對六塵,產生了妄想分別,就產生了「情識」,所以名為「有情眾生」。有情眾生就是著相,執著於自己的見解執著自己的貪瞋癡,非常執著,甚至他都不曉得自己在執著,所以沒有辦法放下,也不會想要放下,因為他根本看不到。所以我們學佛要依智,「智」就是般若智,一再強調要般若智。「了達諸法無生、無自性」,這就是「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也無能照之心,也無所照之境。這個時候真心本性才朗然現前,不假外求。所以祖師講:「非師相授,我亦無所得」,這就是講真心,真如本性不是你和尚給你的,也不是釋迦牟尼佛給你的,而是你本來具有如是德,是本的。你學佛,能明瞭這一點,你修諸功德才能堅固不退,你行波羅蜜才能堅固不退。接著才有後面的「願生我國」,你所做所為都與真心本性相應,這才叫「做功德」。你用這功德來迴向求生,那才能夠往生。


絕不是你活在這世間,心貪愛世間,每天學著袁了凡做幾件好事,在世間事上做一些加減乘除算計之事,你就能夠往生,那統統都是在著相行事。著相沒有辦法見性,見性的人不著相,著相的人不能見性。學佛卻不見性,那就白學了,你自以為是的「六波羅蜜」,所做的、所修的這些事情,就叫「無益苦行」,空自疲勞身心而已。就像《無量壽經》所說的:「心勞身苦。如是至。無一隨者。」為什麼?因為你造善、造惡,統統都是著相。造善的,生三善道,輪迴到三善道去;造惡的,輪迴到三惡道去,都是輪迴,你出不了三界。佛教就是教你出三界、出輪迴的,沒有別的。但是,雖然跟你講,但卻是「不出而出」,並沒有離開你現前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但不同的是你的心「離相」,所以叫「不出而出」。「菩提」無發而發,「佛道」無求而求。因為菩提是你本自具足的,你現在迷惑了,所以你發心,發菩提心以後,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故名「無發而發」;眾生言語造作,舉手投足,其實處處都是佛道,處處都是菩薩道,可是眾生不曉得。所以教你無作而作,無求而求。所以,雖然講「出三界」,實際上,無有三界可出;雖然講「求生淨土」、「願生我國」,但是「去則實不去」。雖然實無有一眾生往生淨土,但是「生則決定生」,這個叫「願生我國。就不是別人,而是自性淨土。所以永明大師講:願生唯心淨土,供養影響如來。「影」是影像。「響」是「聲響」。祖師教你懺悔,怎麼懺?了知罪性本空。這才念念稱道,與道相當。六祖惠能大師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見世間過,與道即相當」,什麼叫「不見世間過」就是心裡無有世間,不起世間念,這叫「不見世間」。心裡面的「是」與「非」,「是是」、「是非」統統都是世間。所謂「不見」不是真的見不到,而是見到了,心無所住,所以不妨無擇中方便擇,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講:「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很多人「是」跟「非」搞不清楚,就講:我是修道人我不見世間過。最後搞得連什麼樣叫做「持戒」,什麼樣叫「犯戒」,連什麼樣知見可學?什麼樣知見不可學?他自己都分不清楚,他以為他這樣就叫不見世間過,不是,那叫糊塗。六祖大師講,他是真正修道人,確實不見世間過,但是他還告訴我們,他出來「傳見性法」,就是要「出世破邪宗」。至於什麼是邪?什麼是正?怎麼樣能見性?怎麼樣不能見性?在《六祖壇經》裡面講一清二楚。現代的人自己有過失,就趕快拿六祖大師的這句話來掩過非,掩飾自己的過失,包庇自己的習氣。所以為什麼佛在經典上講:「菩薩以空去。凡夫以空滋愛。」這裡所謂的「空」就是佛性。凡夫看到經典不知道要怎麼修行,不知道要反觀,引經據典增長習氣。習氣上來了,趕快拿經典來遮掩、粉飾自己的業障,這種都不是修道人。
六祖惠能大師講「不見世間過」,不是真的不見,而是「見而無見」。就像永嘉大師說:「了了見,無一物」,「頭頭是道」所以了了見,但是確實心中不著一物,這叫修道人。

你要明白心性,你才能真正的「堅固不退」,才是真正的「善根」;用這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這個心才與佛心相應。否則你跟佛菩薩不相應,即使天天念佛,那叫「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或是「口說極樂邦,心娑婆界」,嘴巴到處跟人說:「我要求生淨土、要往生淨土」,結果自己做的事情,都跟往生土相違背;嘴巴教人要發菩提心、要發大悲心,結果自己呢?還在吃肉,或還在煮葷腥給人吃,還說:「因為家人、公司、朋友、親戚的原因,所以沒辦法」,明明自己沒有定力,不肯堅持,還要拖人下水,害到別人身上去,自己造業,還都說是家親眷屬的關係;說你殺生造業,說你吃肉、喝酒,統統都是為了他們。所以你看,眾生的習氣有多重,造業以後還要打妄語、說假話,這就是大妄語,最大的妄語就是你欺騙自己,你不曉得你自己的起心動念,你不知道你這就是苟且之心!你造的這些業,統統都落因果,一定會受果報,因為你是故意造;即使不是故意的也會有因果,只是報應的時候比較輕。他雖不是故意的,沒有罪,但還是有錯,這當中大家要清楚。


要常檢點,自己修行是不是真正的跟佛菩薩相應?是不是一心念佛?所謂「一心念佛」不是只有手拿著佛珠,眼睛開三分目,念珠從頭念到尾、從早念到晚,這還不能算是真正的「一心」,而是遇到自己執著、在意、煩惱的事情時,你能不能與佛菩薩相應?有。這才叫做一心念我晝夜不斷。」「晝」就是白天,「夜」就是晩上、做夢。像你們發願吃素,有時候佛菩薩他會來夢中考你,一般這考題都是虛空藏菩薩出的,考你看看是不是真正想吃素、是不是真正想學佛?你如果能夠過了夢中這一關,那確實是真正的發心,道力也就增長了,念佛亦復如是,所以叫「晝夜不斷」,白天不忘,晚上做夢也不忘,人前不忘,人後也不忘。「人前」是屬晝,「人後」是屬夜,人家看不到的。你都能一心念佛,表裡相應,念念遵守佛菩薩的教誡,對不忘失,這叫「一心念佛」。「佛」者覺也,覺悟諸法實相,這才叫一心念。
很多人吃素,才剛吃幾天,跟上流行,感冒打個噴涕了,他就跑來問我:「法師啊,我是不是因為吃素,所以才感冒頭痛?」我說:「那你之前吃葷,都不會感冒、不會頭痛嗎?」他一想:「對,沒有錯,也是有。」我說:「這個就叫做業障。你才吃素多久,你就想「會生病是因為吃素」你為什麼不想「是因為吃葷腥」吃葷容易生病,吃素不容易,而且吃素長命,絕對長命,在因果上就是如此,是很自然的;殺生一定短命,而且短命非常痛苦,度日如年。你不要以為那某某人他是賣葷殺生的,現在很發達,來生他就知道苦了,他還沒得人身以前,他會先下地獄,再轉當餓鬼,再轉做畜生。當畜生時,他殺的這些命債要一個一個還。有的人一殺生,那是殺千千萬萬的眾生,將來是一條命一條命地還,還完出來以後才受「餘報」,剛開始一定是被人輕賤,甚至六根不具,貧窮短命又多病,度日如年,這都是殺生的果報,而且常常會發生意外,不是這裡撞傷,就那裡手、腳折斷了,原因都是殺業太重。所以你要有智慧,遇到境界的時候,你要能夠提得起來,這才叫「一心」!佛門有些老菩薩,他手上撥著念珠,嘴巴卻是邊講是非,東家長,西家短,他也說他自己在一心念佛,還覺得自己證得了三昧;還有些整天看電視的,手也拿著念珠,眼睛看著電視,專注在這個劇情怎麼樣,那個劇情又如何,手上也同時撥著念珠,你們去看看,也許你們家裡就有,他也覺得他這樣念佛叫一心,其實這統統都是散亂心。


其實真正一心,除了長時念佛以外,還有就是你的知見要是「佛知佛見」,你的行為要是「佛行」,說話要「佛言佛語」。即使人家笑你,也沒有關係,反正他笑你,你消業,你作佛;他笑你,他造業,他輪迴去。學佛不是自了漢,但是呢,要「利他」以前,要先「自了」,自己要先了脫生死。生死不了,沒有辦法真正利益眾生,因為你會被眾生帶著走;實際上也不是眾生帶你走,是你的習氣帶著你走,一遇境界,習氣就上來,心如猿猴,按不住,非常躁動,你沒有辦法真正幫助眾生,也許你只能幫這一生,臨終一生死、一輪迴,因為有隔陰之迷,所以全部忘光。

這裡講的一心念佛,一心念我。晝夜不斷。包括要念《無量壽經》上教你的正知正見、教你的佛言佛行,這才叫「一心念我晝夜不斷」在人前不斷、人後也不斷,白天不斷、晚上睡夢也不斷,這才叫「至心歸命」,「至心歸命」的標準是這樣子。很多人他是不是「至心歸命」,我們可以看出來,雖來道場共修,一有事情,他就以世間事為優先他來道場只是順便的,他會自圓其說:「法師,處處是道場到處都可修行」。這話講好聽,好像很玄很妙,祖師講這是「初心同於後位」。什麼叫「初心同於後位呢?你是初發心的學人,貪瞋癡一品也沒有斷掉,你就以為你自己是大菩薩,到處都是道場、到處都可以修。其實你是到處散亂,你沒有辦法修行、你沒有把佛事擺第一,你怎麼能說你「至心歸命」。你不算真正的「至心」!之前我說會有人引經據典來增長習氣,就是這種;他引《維摩詰經》。《維摩詰經》也說直心是道場」、菩提心是道場、出離心是道場。問題是他也不直心、他也不出離!「處處是道場」這是真正大菩薩的境界。一般的凡夫沒有這本事,你不要以為你學大乘你就很厲害、本事很大到處散亂說是在利益眾生這點要清楚,不能自欺,俗話講「人貴自知」你最知道自己有沒有功夫、有沒有「道力」,修道的力量。你曉得自己只是個凡夫是個初學者你沒有證果,那就要真正用功、來共修。所以,這樣就很清楚是不是真正發心修行、念佛你真這樣晝夜不斷「一心念」,又能「願生淨土」那阿彌陀佛說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你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菩薩眾,也就是極樂世界的蓮池海會大眾會來。將要往生時,你要看極樂世界,你不要看到家親眷屬就跟著去這點很重要。往生時還有這一點關鍵,絕對會是阿彌陀佛親自來接,而且來接引的阿彌陀佛就是你平常看的這尊佛像。所以我跟同修講要選一尊佛像來看,你常常看、常常想、常常念,臨終就是這尊佛像來接你。有些人臨終的時候,他看到他已經過世的爸爸、媽媽來找他、他的朋友來找他,有的是早年一起當兵不幸戰死的朋友來找他。真有這些都是臨終者的冤親債主,化做人,或是他太太來找他、她先生來找,或是他的夢中情人過來找他......,千奇百怪都有、太多了。這都是冤親債主化你認識的人的樣子,你自己都要注意一旦你跟他走了,他就會找你算帳,到時候你求救無門。這是講已亡故的冤親債主,都是化作你認識的、都是對你很好的。
你現前要小心的是活冤親、軟冤家,他們是最恐怖的,他不會罵你也不會打你,你讀經的時候他幫你倒水你要經本的時候他幫你拿經本、幫你拿念珠,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非常體貼。哦,那你就放不下了你就覺得「放下他就是自己對不起他了,人家不學佛還這麼關心我,我是學佛人還受了戒我怎麼能夠不報答他、感恩他」。糟了業障就現前,情見就生起來了不用他障礙你、你自己就退轉了。你表面上在讀經、心裡想的都是世間,想誰對你有多好,這就叫軟冤家,殺人於無形,尤其是斷你法身慧命。
你要是遇到了硬冤家,那種人是「你敢讀經、你敢念佛,我就揍你、我就照三餐打你」,真有!遇上這種硬冤家那你還不怕。因為眾生都有我慢、我執,所以你會堅持,心想:「我就是要念、我就是要學」。可是,只要他改天變成你的軟冤家時,你就會自動退轉了,你就開始打著妄想覺得:「看佛法感化了他,他也有改變,我是不是應該也要改變一下」?這下你的道業全部完蛋,所以遇到這種軟冤家要很小心。既然講到冤親債主,不得不提醒一下。所有初學的修行人都是在這裡失敗。而出家人最是難過恭敬關,信徒捧幾句:「法師你好有名啊!」、「法師你好會講經、好有修啊!」人家不懂佛法、不會修行,就只順口讚美你幾句,講些場面話,結果出家人還當真了,所以自古說「出家難過恭敬關」。出家人自己當然要自覺,在家人也不要跟法師講這些沒有用的話,這些話是無益語,無法進道,不用講。愛講?你就去對不學佛的人說吧。這法師講經講好不好或修行修得好不好,除非你程度比他高,你才有能力來證他。就像南嶽慧思禪師能證智者大師一樣,他說:你所得的一旋陀羅尼全天下只有我曉得你的境界。慧思禪師是智者大師的和尚智者大師辯才無礙,這是和尚歎,他功夫比智者大師高他讚歎當然沒有問題。而你只是出於你的愛好心在讚,不是真正有功夫。結果有些出家人愚癡、迷惑顛倒,從來沒被人家捧過被讚一、兩句,被叫聲師父、被信眾跪下來拜、拿個紅包供養,他就顛倒了。這種就是出家人的軟冤家,是誰呢?在家居士!特別是表面恭敬的。所以身為出家人,人家拿紅包給你,你自己就要知道「觀受是苦」、「觀心無常」,你要知道你自己沒有成道,你受這個紅包將來定有苦受。這是長老講的「觀受是苦」啊。所以出家人要有這樣的警覺,在家修道人也一樣。
有一些在家居士修得好的,也有人紅包供養。人家是發好心護持,出家人也不能把在家人當妖魔鬼怪,那就是你的錯了。但是自己要有警覺性,你要曉得自己還有多少的煩惱習氣、多少的業障還沒有除。所以為什麼一進去「五觀堂」,旁邊就有對聯在警惕,告訴我們:你的「三心未了,信施難消」。還教你吃飯的時候要「食存五觀」,不能浪費眾生的錢。怎麼樣叫浪費眾生的錢?就是拿去搞世間事,就是在浪費眾生的錢。眾生給你錢,希望你成道,所以你就要拿來做能幫助你成道的事情,讓你能夠安心修行。不是說眾生給你的錢,你自己愛做什麼你就隨便做,有的出家人都出家了,還拿居士的供養去印他俗家的家譜,身為出家人他不印「釋迦譜」,不印祖師大德的法脈源流,還反印他俗家人的家譜去蓋祠堂,去做那些世間事,有些還拿去蓋禮堂,幫在家人辦結婚活動。他以為這他的錢不犯因果,錯了,一樣犯,因為人家不是要拿來給你搞世間事的。很多出家都這樣錯認,那就是出家人的問題了,不老實修行不安住道業,他們錢用完了,再繼續做法會,乍現威儀、裝模作樣欺騙眾生統統都是自害害他
這裏是講你臨終的時候,冤親債主會現前,或有一些是你的活冤親,他會來障礙,這個是真的,他不人家幫你助念,這種的就很恐怖了。所以你現在就要多修行、多用功,多到道場與人結緣。但不是叫你跑道場,是要你的後事優先準備起來,你不要想跟你感情最好的兒女交代就怕那個軟冤家,臨終又哭又鬧讓你放不下。不是,是要跟你緣差的兒女交代。你要跟你的兒女講:「臨終要幫我找助念,不要急救」你的軟冤家一定會幫你急救跟你緣不好的你告訴他:「我是你父親、我是你母親,這我最後的願望」他還有可能會幫你完成。如果家人都是硬怨家,你們緣結得差,那我勸你最好都不要依靠他們助念,就像周靜芳居士一樣,不用依靠助念。你真正有本事往生,是最好的,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你,你要跟阿彌陀佛走,不能跟你認識的人走,那種不認識的,當然更不行。認識的尚且不行,不認識的人那絕不行。你念佛一定是感得阿彌陀佛來,如果是菩薩來那也不行,所以說:「不能跟陌生人走」。就算是「陌生的菩薩」也不行,「陌生的佛」也不行,就是阿彌陀佛來才可以跟他去。我這裡給你標定方向,就是阿彌陀佛才可以,如果他旁邊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些圍繞的清淨海眾來那無所謂。而你所看到的佛像,一定是你平常在看的。你平時也可以跟佛菩薩求,說:「我臨終時,你來接我就現這個像」。迎現其前。」你們先講好、先約好,阿彌陀佛會滿你的願。他一定會來接引你


阿彌陀佛接引你之後「經須臾間。即生我刹。後面這句話非常重要「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翻作中文叫不退轉菩薩。這不是一般隨隨便便可以稱呼的,要圓教八地以上才算「不退轉」,你沒有這樣的證量不可以稱,要有這樣的修行果的位置才能稱。到達這個功夫才算「阿惟越致」,不然就叫大妄語欺誑眾生。阿彌陀佛他已經成佛,絕對不說假話,所以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願一定會實現所以小乘人不相信人天乘不相信,乃至權教菩薩也不相信。因為他要百劫修相好,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久修方成。怎麼可能在十句佛號內直接頓證!所以真正是圓頓當中的圓頓,究竟當中的究竟,了義當中的最上了義法。這是真正的了義,不是隨便說的,對不講假話。所以說:「佛云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這「萬億人」是指學佛人,包括菩薩、阿羅漢,真正能相信的沒有幾個人。念佛生極樂即作「阿惟越致菩薩」。後面講「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也會退轉,像法華會上五千大眾退席裡面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那些都是不能相信一乘圓頓大法的。所以,從這裡就看得出來《無量壽經》是《法華經》的髓,是《華嚴經》的奧藏。


一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永離心意識分別,不受後有,隨意示現隨意敎化,是真正有這樣的功夫。所以祖師講:「莫訝一稱超十地」!這一句彌陀名號包括三藏十二部,可知六字括三乘。《華嚴經》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真正普眼的境界,是法界的玄門凡夫位直登如來位,直證阿鞞跋致,一生圓滿成佛,確實非凡夫心力所。你一個凡夫,你要多久才能證阿羅漢?可是你念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是頓修、頓證的。「作阿惟越致菩薩」皆是不退轉菩薩。八地菩薩是不動地。確實離一切心意識分別,除掉了我法二執。

這一願非常地殊勝,花了三次講座時間來做說明。這裡沒有講沒有學弟子規的他不接」,佛沒有加但書,所以只要一心念佛,晝夜不斷,願生者必生。不光人道的眾生往生,畜、餓鬼、地獄的眾生統統都能往生淨土確實就像祖師大德說的一樣,萬修萬人去,這個就是淨土法門啊!這一願非常的殊勝啊!我們能肯定,你要是存世間心、起世間見的,那是絕不能往生前面十九願是「聞名發心願」,二十願是「臨終接引願」,所以你臨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會親自接引你你不用害怕。很多人害怕,萬一你昏迷了怎麼辦?甚至很多法師會恐嚇你:「臨終不能昏迷,昏迷的話沒藥救......。」佛門還有中陰身救度法還有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願,所以你都不必害怕真正有心有願,昏迷的只是色身迷而,心不迷,心不會迷就像植物人,他是色身昏迷,他的腦筋是清楚的除非你不學佛除非你不發願。真正真切願,臨終佛一定會接引你,即使昏迷他也會把你叫起來,他會告訴你:「信士,信女,你有發願往生淨土,現在要不要去」?那你當然要趕快跟他點頭,說「求之不得」這才能顯示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接引眾生,這叫「普度眾生」啊。所以你不要被人家嚇到了,現代人講經都不如實語、不正說,講的都要雜一點自己的意思、摻雜一些邪知邪見,他不按照經典講。甚至有人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居然還說「往生極樂世界會墮落」,我看他是想太多。我們看阿彌陀佛這一願,往生後是阿惟越致菩薩,怎麼可能墮落!三賢位菩薩還有進有退,到阿惟越致第八地了,絕不會退轉,是圓證三不退。之前在玄義部分講過一旦往生極樂,「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這三種不退,你就圓滿證得。所以根本不會退轉,更不會退成凡夫!你到他方世界絕沒有這麼殊勝縱然有接引你,也沒有用,或你自己有本事去,也沒有用,因為都還是有進有退。那為什麼不求生淨土有人說要到彌勒菩薩的彌勒內院去,去到那裡,他還是教你求生極樂淨土,因為他自己也去甚至彌勒菩薩覺得奇怪:「你為什麼來這裡找我?我龍華三會一樣你往生極樂淨土」。無量壽經後面就有講到釋迦牟尼佛交代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要說無量壽經。彌勒菩薩說:「我成佛的時候一樣是要叫你求生極樂淨土啊,你為什麼現在不趕快去」?有些人分別彌勒淨土比較近,西方極樂比較遠,他的心裡面有大有小,有重重的分別障礙。祖師講:十萬億不隔」眾生自己落於迷悟分上,所以有疏有親,「疏」就疏遠,「親」就是親近所以你「休將迷悟自疏親」認為彌勒淨土比較近,西方極樂世界比較遠,這是你自己在打妄想。你只要能入一心,就無所謂遠或近的問題淨土宗不要求你見性,你只要能得功夫成片,發願往生,你就能「剎那念盡恆沙佛便是蓮國裡人」這是三時繫念文中的句子,我非常熟。這裡面的道理你要懂,祖師處處指示你見性處處指示你成道淨土宗還特別方便,不用見性就可以往生淨土,所以叫帶業往生啊。當然,能見性那是最好!以一個一品煩惱都沒斷的凡夫,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證阿惟越致菩薩,真是非常殊勝的所以為什麼迴向偈裡面講「花開見佛悟無生」,因為阿惟越致菩薩就是悟得無生法忍。你的同參道友們沒有習氣,都是不退菩薩,是你的伴侶,這才是殊勝之處所以釋迦牟尼佛顯現十方諸佛國土給韋提希夫人看,她最後挑了西方極樂世界;她說其他國土雖然光明、雖然清淨,也非常好,但是她願意求生極樂世界,因為她確實看到,只有那個地方才是最好的安住之處。這個娑婆世界濁惡,多不善聚,到處都是地獄、餓鬼、畜生。所以她希望能夠求生淨土,能夠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非常殊勝,去了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你不必擔心,臨終阿彌陀佛一定會接引你,你只要真切願,只要做到這裡所講「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這就是至心信樂。」白天晚上,人前人後,統統都是求生淨土,沒有任何的間斷,那麼你決定往生。要是有人恐嚇你,說你沒有學弟子規不能往生,你也不必害怕。像我就不會怕,為什麼?因為我看懂經典,我看得懂《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所以我講給你們聽,讓你們心能夠安,能夠得金剛不壞信心,照四十八願這樣做絕對往生。
依經典絕不會錯,若是依個人的、依凡夫的,絕對大錯特錯人的話不能信,佛的話才能聽




出門帶法寶結緣


希望同修在出門時,身上都要帶著法寶或是小佛卡,或是一些佛教初階的書去接引眾生,像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心經白話述義、或是



向佛陀學習的第一步、慈悲有情這些都是接引初學的書籍。


我們流通法寶的方式就是:你可以打電話、可以發e—mail過來,或是你親自來精舍請也可以,如果你在外縣市,我們一樣可以幫你寄過去,但精舍只負責結緣書籍與包裝,運費是採用貨到付款,錢是你付給宅配公司的。


如果說你真的在很遠,在其他的國家,像美國、加拿大,或是英國、德國......,都沒有關係,在精舍網站上就有國際快遞的資訊,


能將法寶流通到全世界,你只要負責運費即可,所以你都可以請得到。


請法寶盡量請,不用客氣。不要害怕請了回去,現在看了又沒有用,《華嚴經》講:「食少金剛,決定不消」。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大愛道比丘尼經 (卷上)

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上 
附北涼錄   


爾時佛遊於迦維羅衛釋氏精盧。與諸大比丘眾俱。
是時大愛道裘曇彌。行到佛所 。稽首作禮遷住一面。叉手白佛言。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願得受佛法律。我以居家有信有樂。欲出家為道。
佛言。且止裘曇彌。無樂以母人入我法律中服我法衣者。當盡壽命清淨潔己。究暢梵行靜意自守。未曾起想。如道憺然。無邪念欲。心與 空寂為娛樂。
時大愛道。即復求哀言。如是行者為可不乎。願佛見過度得至泥洹。如是至三。佛不肯聽之。便復前作禮遶佛而去。
去後未久。佛與諸大比丘俱。從釋氏精盧行入迦維羅衛。時大愛道。聞佛從諸弟子來入國中。心大歡喜。即行到佛所。叉手前稽首。禮佛足下却坐。須臾起長跪叉手。前復白佛言。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 。願得受佛法律。使得無上正真之道。我以居家有信有樂。曉知無常。如是樂欲出家 為道。
佛言。止止裘曇彌。無樂以母人入我法律服我法衣者。當盡壽命清淨潔己。究 暢梵行靜意自守。未曾起想。如道憺然。無邪念欲。心與空寂為娛樂。時大愛道。即復求哀言。如是行者為可不乎。願佛見過度得至泥洹。如是至三。佛復不肯聽之。前 後作禮遶佛而去。自感愁毒悔過悲哀。淚出不能自止。
自念。作女人情態罪患乃當如是。即便作大願。願一切諸菩薩及人非人。莫復更此女人想態也。今要當求佛。盡形壽終不懈倦。佛時與大比丘留止是國。避雨三月補納成衣已著衣持鉢出國而去。大愛道即與諸老母等。俱行追佛。
佛轉到那和縣頓止河上。大愛道便前稽首作禮遷住。白佛言。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願得受佛法律。我以居家有信有樂。曉知無常。 如是樂欲出家為道。
佛言。止。止。裘曇彌。無樂令母人入我法律中服我法衣者。當盡壽 命清淨潔己。究暢梵行靜意自守。未曾起想。如道憺然。無邪念欲。心與空寂為娛樂
時大愛道。即復求哀言。如是行者為可不乎。願佛見過度得至泥洹。如是至三。佛 復不肯聽之。便復前作禮遶佛而去。
退住於外門被弊敗之衣。踱跣而立。淚出如雨。 面目顏色垢穢流離。衣服污塵身體疲勞。歔欷悲啼不能自勝。自悔恣態惡有八十四。 迷亂丈夫使失道德。佛知深諦實如是審。天下男子。無不為女人所惑者。甚難甚難。 我今用是態欲故。要當潔己不敢厥廢也。唯子當度母耳。終不失子本願也。
賢者阿難 。見母大愛道如是不樂。即問言。裘曇彌。何因著弊衣踱跣。面目流離身上蒙塵。疲 勞悲涕乃爾耶。
大愛道答言。賢者阿難。今我用母人。故不得受佛法律。是故自悲傷 耳。
阿難言。止。止。裘曇彌。且自寬意。莫復悲懷乎。待我今入當向佛說是事。令母得安隱。使母歡喜。
大愛道報言。阿難。唯賢者當見過度使得成立。
賢者阿難即入。叉 手長跪稽首佛足下。三自歸命。前白佛言。我從佛聞。母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今大 愛道。以至心欲受佛法律。其以居家有信有樂。曉知無常。自審欲態。深知已諦。今 欲出家為道。願佛許之。

佛言。止。止。阿難。無樂使母人入我法律為沙門也。所以者何 。必危清高之士故。譬如阿難族姓之家生子。多女少男者。當知其家欲微矣。為已弱衰。不得大強盛也。今使母人入我法律者。必令佛法地清淨梵行不得久住也。復譬如 稻田禾稼且熟而有惡露災氣。則令善穀傷敗。令使母人入我法律者。必令佛法地清淨 梵行大道不得久興盛。
何以故。阿難。復譬如好良田持蒺 種散其中。必敗良田。今 使母人入我法。譬如是。母人入我法律中者。無有成我法時。但猗我法欲壞敗清淨梵 行。使墮欲中立罪之根耳。
阿難復言。今大愛道。多有善意於佛。佛初生時乃自育養 至于長大。皆從大愛道善樂之德也。
佛言阿難。有是。大愛道信多有善意。於我有大 恩。我生七日而母亡。大愛道育養我至于長大。今我天上天下最尊。自致作佛。號名 如來無上正真覺。亦念多有恩德於我。我念大愛道其恩大重。大愛道。但由是恩故。 得來自歸佛自歸法自歸比丘僧。又信佛信法信比丘僧。不復疑苦。不復疑習。不復疑盡。不復疑諦。乃成其道成其信。成其禁戒。成其名聞。成其布施。成其智慧。亦能 自禁制。不殺生。不盜竊於他人。不婬妷於女欲。不妄語證人罪。不飲酒迷亂。如是 阿難。正使人終身相給施與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因緣醫藥。不及此恩德也。億百千分 也。
佛告阿難。假使母人欲作沙門者。有八敬之法不得踰越。當盡形壽學而持之。自紀信解專心行之。譬如防水善治堤塘。勿令漏泆。其已能如是者。可得入我法律戒中 也。
何謂為八敬。
一者比丘持大戒母人比丘尼。當從受正法。不得戲故輕慢之。調欺 咳笑說不急之事。用自歡樂也。

二者比丘持大戒。半月以上。比丘尼當禮事之。不得 故言新沙門勞精進乎。今日寒熱乃爾耶。設有是語者。便為亂新學比丘意。常自恭敬 謹勅自修。勸樂新學遠離防欲憺然自守。

三者比丘比丘尼。不得相與並居同止。設相 與並居同止者。為不清淨。為欲所纏。不免罪根。堅當自制明斷欲情憺然自守。

四者 三月止一處自相撿挍。所聞所見當自省察。若邪語受而不報。聞若不聞。見若不見。 亦無往反之緣憺而自守。

五者比丘尼不得訟問自了。設比丘以所聞所見。若比丘有所 聞見訟問比丘尼。比丘尼即當自省過惡。不得高聲大語自現其欲態也。當自撿挍憺而 自守。

六者比丘尼有庶幾於道法者得問比丘僧經律之事。但得說般若波羅蜜。不得共 說世間不急之事也。設說不急之事者。知是人非為道也。是為世間放逸之人耳。深自 省察憺而自守。

七者比丘尼自未得道。若犯法律之戒。當半月詣眾僧中自首過懺悔。 以棄憍慢之態。今復如是自恥慚愧。深自省察憺而自守。

八者比丘尼雖百歲持大戒。 當處新受大戒比丘下坐。當以謙敬為作禮。

是為八敬之法。我教女人。當自束修不得 踰越。當以盡壽學而行之。假令大愛道。審能持此八敬法者。聽為沙門。


賢者阿難受 佛語已。以熟諦思惟深而且要。便起作禮而出。報大愛道言。裘曇彌。勿可復愁憂也 。已得捨家之信。去家就道。亦甚安隱矣。
佛說。女人作沙門者。有八敬之法。不得 踰越。但當終身勤意學而行之耳。持意當如防水善治堤塘。勿令漏泆。

爾時阿難。便 一一為母說佛教勅八敬之事言。能如是者。可得入佛法律。

於是大愛道。聞是語即大 歡喜而言。唯諾。阿難。聽我一言。譬如四姓家女。沐浴塗香衣被莊嚴之事。而人復欲利之。如是寧當益安隱不。
對曰。無不安隱也。復以好華香珍寶結為步瑤。持與女人。 豈不愛樂頭首受乎。今佛所教勅八敬法者。我亦觀心。願以頭頂受而行之。遂樂所業 萬不惟恨。自約如是無不悅豫。   

爾時佛便授大愛道十戒為沙彌尼。
沙彌尼奉戒者。斷之根也。
不得殺生禽獸蟲蛾 斫樹生折草華。終無害心。不得盜不得偷。
不得貪人財物。或娛色欲。
軟細語言令人 迷亂。
貪得布施以為家業。此利墮貪盜之中。
比丘尼當慎莫豫也   

爾時大愛道。便受十戒為沙彌尼。何等為十戒。為賢者道。當以慈心不起毒意。 盡形壽不得殘殺群生傷害人物。常念所生當慈念之。精進行道。欲度父母及一切人。 慎無溫訟求直害彼。蜎飛蠕動蚑行之類。一不得傷害。恒欲濟生慈心於道。及見殺者 為其墮淚。聞聲不食。常當悲哀之。自誓婬欲之根。乃致是哉乎。作是得是不與他人 。有犯斯戒。非沙彌尼也   

二者盡形壽不得偷盜。不得貪財。買賤賣貴圭合銖兩。一不得欺人。心存于道靜 志自守。口不教人買使奴婢借倩僮客。或人惠施財寶及男子衣被。一不得取。若受者 為不清淨。是為勃亂。不得服飾衣珍寶之衣。不得著珠環瓔珞。不得坐高床幃帳之中 。若有此想為不清淨。衣取蓋形。莫用文采。飯取充口。立其四大。莫著味。積穢惡 寶人與莫受。惡從何得前耶。若設受者為不清淨。為人說經。前歎罪惡地獄之患。賢 者當知。天上之福不可稱量。違說世間生死之事也。若設布施者。寧就斬手不取非財 也。寂然自守堅離色欲。有犯斯戒非沙彌尼也   
三者沙彌尼。盡形壽不得婬。不得畜夫婿。不得思夫婿。不得念夫婿。房遠男子 禁閉情態。心無存婬。口無言調。華香脂粉無以近身。常念欲態垢濁不淨。自念婬惡 萬事百端。寧破骨碎心焚燒身體死死無婬。婬妷而生。不如守貞潔而死。婬妷之態 。譬如須彌山。溺在海中無有出期。婬妷之欲。沒在泥犁中。甚於須彌山。有犯斯戒 非沙彌尼也 。  

四者沙彌尼。盡形壽至誠有信。心直為本。口無二言。不得兩舌說道姦非。不得 惡罵詈中傷他人。妄言綺語前譽後毀證入人罪。不得誹謗於他人。是不是好不好。徐 語惟正乃宣。不正無宣也。若人說法一心聽之。思念要義意以為慶。大士處世。斧在 口中。所以殺身皆由惡言。恣心快語乃致禍患。撿身口意災當何緣。智者所達自守節 一心有犯斯戒非沙彌尼也 

  五者沙彌尼盡形壽不得飲酒。不得甞酒。不得嗅酒。不得粥酒。以酒飲人。不得 言有欺藥酒。不得至酒家。不得與酒客共語言。夫酒為毒藥。酒為毒水。酒為毒氣。 眾失之原眾惡之本。殘賢毀聖敗亂道德。輕毀致災立禍根本。四大枯朽去福就禍。靡 不更之。寧飲焬銅。不飲酒味。所以者何。酒令人失志迷亂顛狂。令人不覺入泥犁中 。是故防酒耳。有犯斯戒非沙彌尼也。

  六者沙彌尼盡形壽。不得乘車馬輿快心恣意可口罵詈呪咀自可。不得戲故五歲男兒。不得引掌觸雄畜生。不得撾捶雄畜生。不得摸 雄畜生陰。靜志自守思念經道。 常以空寂為娛樂。一切群生無快死者。欲買其肉五肉不得食。常自慚愧惡露不淨。懺 悔慈心無所傷害。有犯斯戒非沙彌尼也   

七者沙彌尼盡形壽不得采畫。不得金縷繡。不作織成衣與他人。不得坐高床上低 帷而坐。不得照鏡自現其形相好不好。不得施床襜衣。不得倨床而吟。不得大笑而語 。不得高聲大語。語時當軟聲。不得彈琴手執樂器。不得歌舞自搖身體。不得顧視而 行。不得邪視而行。不得市買百姓諍欲利害使人誹謗。有犯斯戒非沙彌尼也   

八者沙彌尼盡形壽不得學習巫師。不得作醫蠱飲人。不得說道日好日不好。占視吉凶 仰觀歷數。推布盈虛日月薄蝕。星宿變殞山崩地動。風雨水旱占歲寒熱。有多病疾一 不得知。不得論說國家政事。某國強某國弱。某國人健某國人劣。可出軍行師攻伐勝 負。可得財利以為家業。不得道說某家富樂某家貧苦。不得相人某相富某相貧。不得 行伐生樹自治屋室。不得自手折生華以散佛上。若人持華來上佛應受。當為三反呪願 。當愍傷於人。此華化華耳。不得久立。一切人亦復如化。皆從女人生形。而不久立 。坐之苦痛。生老病死更相哭弔。憂惱意亂。善神日遠邪鬼復嬈。身當復死。是以如 化而不久立。有犯斯者非沙彌尼也   

九者沙彌尼盡形壽男女各別不得同室而止。行迹不與男子迹相尋。不得與男子同 舟車而載。不得與男子衣同色。不得與男子同席而坐。不得與男子同器而食。不得與 男子染作采色。不得與男子裁割作衣。不得與男子浣濯衣服。不得從男子有所求乞。 若男子進貢好物。當重察觀之。當遠嫌避疑慎所思名。不得書疏往來。假借倩人使。 若有布施亦不宜受。若欲行者必。須年耆。慎莫獨行。行必有所視。視設見色為不清 淨。不得別行。獨止一室而宿也。有犯斯戒非沙彌尼也   

十者沙彌尼盡形壽身不犯惡。口不犯惡。心不犯惡。言行相應。非賢不友非聖不 宗。何以故。非賢不友也。夫賢者心無起滅故。何以故。非聖不宗也。夫聖無縛著之 色。滅斷種姓貪垢已盡故。不宗不孝之子。屠兒賊寇嗜酒之徒。志趣邪冥履行凶危。 慎莫交遊往來。往來者與之滓濁毀損道行。堅當自持無大笑戲調。不得犇走著長者前 。不得仰頭而行。不得數與國王相見。若道街里有伎樂。不得攀垣牆視之。不得倚壁 而視。不得交脚而坐。不得展脚而坐。不得伏坐上而語。常當自羞恥女人惡露。有犯 斯戒非沙彌尼也   

爾時比丘尼裘曇彌。受佛十戒。一一不失。如十戒行之。無有漏缺。常在佛左右 。遂爾三年。聰明智慧博覽眾經。歡喜不亂志如大山。心端意正平直無邪。恒自愍傷 及一切人。蜎飛蠕動蚑行之類。莫不悲歎。勸化善法終離惱患。三年之中未常短愆。 復還詣佛稽首陳情。叩頭悔過靡所不言。佛有慈慧告訴罪患。以見成立以脫惡愆。萬 不惟恨。願啟一言。十戒便止。復有殘餘十戒。微少不足設心。願告異戒令心酸勤。 當學問無有懈慢。當如法律行菩薩焉   
佛告比丘尼裘曇彌。汝行十戒如法者。有大戒名具足。真諦行之疾得作佛。凡有 五百要事。若且復行十事可得道場。若不能行者不得至。終不能得是大具足戒也。爾 時裘曇彌。見佛說是語。大歡喜。前以頭面著地。稽首禮佛足下。却長跪叉手。白佛 言。受恩使復受十戒之慧。佛告沙彌尼。已作沙彌尼。依其法律。奉行十事。可疾得 入。何等十。一者常有慈心。內外清白無傷害意。二者思念布施無愛慳惜。不畜餘遺 無竊盜意。三者常自淨潔。靜志自守無婬邪垢。四者常當至誠。口無異言。五者常當 自清淨。終離蜜酒無醉亂意。六者常自守志。無惡口罵人。七者常謙卑。無貢高坐珍 寶高床。八者常持齋日中乃食。九者常持等心無嫉妬意。十者當觀菩薩及諸師如視佛 想。心常柔軟無瞋怒意。是為沙彌尼十事法律也   沙彌尼復有十事法。何謂為十。一者當敬佛至心無邪。持頭腦著地。常自懺悔宿 世罪行惡。二者常敬法心存於道慈孝於經。三者常敬於僧心平不廢至誠有信。四者晝 夜事師心不懈惓如事佛。五者視一切眾生。心皆平等如自視其師。六者還自視諸沙彌 尼。心敬愛之如視父母。七者視一切悉以等心。如視兄弟姊妹。八者視一切畜獸。心 愍傷敬愛。如視夫主兒子。九者視一切置心樹草木芭蕉。敬之視之無厭如視身。十者 當念十方天下蠕動蚑行勤苦不可言。是為沙彌尼十事法律也   沙彌尼事師。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當敬於師常附近之如法律行。二者當如師 教常當和順。三者常當早起勿後師起。自敬其心勿令師呼。四者常誠信於師心直有實 。五者慈孝於師。心存左右不去食息。六者若行國中見怪異之事。當啟語師問其變異 。七者從師受經。當端心至實。身心口意無差特如毛髮。八者師設使行所至到。當疾 去疾來還。設有人問。沙彌尼汝師在不。當默然而去。不當共相應和也。九者設有過 惡。尋當疾向師首過言無狀。十者一切當信向師。若聞人說師即當呵之。是為沙彌尼 十事法律。行之得道。佛言。已說沙彌尼十戒。復說行十事具足。無毛髮之缺。可師 意無增無減。一心持之。時沙彌尼裘曇彌。即頭腦著地作禮而去   爾時裘曇彌。自檢挍奉持十行事。無一缺減行。如中事一心行之。終無差特。意 無退轉。精進誠感應時。佛知沙彌尼至誠有信。佛語阿難。汝見是沙彌尼瑞應百鳥侍 之不也。阿難對曰。蒙佛恩。時沙彌尼復來到佛所。稽首作禮却住一面。須臾前叉手 頭腦著佛足下。復白佛言。佛道恩慈多所過道。前受佛十戒為沙彌尼。次行十事悉具 足。不審如行不也。佛言。大愛道。汝自當知之。大佳耳。大愛道復白佛言。人命無 常恍惚之間。如大愛道輩。旦日當過去。恐不及佛時。願佛愍念。授我大戒。令至無 上之覺一切蒙度也   佛告沙彌尼裘曇彌。汝欲受具足戒大善。爾時大愛道便更正衣服。叉手作禮遶佛 十匝却住一面。爾時佛便授大愛道裘曇彌大具足戒。為比丘尼奉行法律。遂得應真道 。且覩生死本際。所見已諦。眼能徹視。耳能通聽。鼻能禪息。心知他人意所念。身 能飛行。然後大愛道比丘尼與諸長老比丘尼俱。行詣佛賢者阿難。而問言。阿難。是 諸長老比丘尼。受大戒皆已久矣。勤修梵行且已見諦。云何阿難。甫當使我為新受大 戒幼少比丘作禮也。阿難言。小住且待。須我問之。須臾阿難即入稽首佛足下白佛言 。大愛道比丘尼言。是諸長老比丘尼皆久修梵行。且以見諦。云何甫使當為新受大戒 幼少比丘作禮也   佛言。止止阿難。當慎此言。勿得說。是汝所知。何以薄少也。汝尚未知一焉能 知二。汝所知似不如我知諦耶。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外諸梵志及諸居士。皆 當以衣被用持布施。以頭腦著地求哀於諸沙門。當言。賢者有淨戒志。願以足行此衣 上。令我長夜得其福德。不可稱量皆從心計。如其所願皆得其證。若使女人不於我道 作沙門者。天下人民皆當解髮布地。以頭腦著地。求哀於諸沙門。皆言。賢者有淨戒 聞慧之行。願以足行此髮上。令我長夜身得安隱福德。無量。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 門者。天下人民當豫具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因緣醫藥賑給。願諸沙門當自來取之。使 我國土人民無啼哭者。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天下人民奉事諸沙門。當如事日 月。當如事天神。過踰於外道異學者上。沙門亦清淨不可沾污。如摩尼珠。若國中有 沙門者。國中常安隱。勝於餘國土。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佛之正法當住千 歲興盛流布。歸留一切悉蒙得度。今以女人在我法中為沙門故。當除減五百歲壽法消 衰微。所以者何。阿難女人有五處。不得作沙門。何等為五處。女人不得作如來至真 等正覺。女人不得作轉輪聖王。女人不得作第七梵天王。女人不得作飛行皇帝女人不 得作魔天王。如是五處者。當皆丈夫得作為之尊。丈夫得作佛。得作轉輪聖王。得作 天帝釋。得作魔天王。得作梵天王。得作人中王。如是阿難。諸女人譬如毒蛇。人雖 取殺之。破其身出其腦。是蛇以死。復有人見之。心中驚怖。如此女人雖得沙門。惡 露故存。一切男子為之迴轉。用是故。令一切人不得道。佛言。如是女人。政使作沙 門持具足戒。百歲乃至得阿羅漢故。當為八歲沙彌作禮。何以故。沙彌具足亦得阿羅 漢。身中能出水火。以足指按須彌山頂。三千大千國土皆為六反震動。如是女人雖得 阿羅漢道。不能動搖一鍼大如毛髮也。云何阿難。女人坐貢高。以陰不淨。以倰男子 。用是故不得道也。佛言。夙夜不學。目無所見。動入罪中。宛轉益深自沒其體。其 亦苦辛往而不反。投命太山地獄之罪。難可堪任。生時不學死當入淵。老不止婬塵滅 世門。呼吸而盡何足自珍。能自改悔守身良真。今世滅罪後世得申。有財不施世世受 貧。常多疾病面目萎黃。行步須人臥亦不安。甫能自悔深遠之端。今入我法律。得全 人身。却後無數亦得自然   爾時大愛道比丘尼與諸長老比丘尼。聞佛說經如是。皆大愁憂不樂。淚下如雨。 前頭面著佛足下。白佛言。如是女人為不可度耶。佛報言。有女人作沙門。精進持戒 具足無缺減。不犯如毛髮。現世得化成男子身。便得無量決得作佛。無所罣礙自恣所 作。若所求者皆可得。大愛道裘曇彌比丘尼。復問佛言。寧有比乎。佛言有。乃前過 去佛時。有女人持金花散佛上佛即授決。却後如恒沙數劫。當得作佛。號名金花佛。 其女人名恒竭優婆夷。受決已大歡喜。踴在虛空中。化成男子身。時我上佛華五莖。 佛亦授我決。却後無數劫。當得作佛號字釋迦文。今我身是也。我為釋迦文佛時。爾 時恒竭優婆夷來生我國土。為女人身。號字須摩提。誰能當此慧為文殊師利瑞應故。 化成男子。為作八歲沙彌。如是分明當勤精進。可得無上正真之道。佛言。復有明比 前過去迦葉佛時。國王家有七女人。從生至長大。不樂綺飾。六情斷滅無餘垢欲。行 觀死人。分別身中惡露。愁悲不樂。乃徹第七梵天。時第二釋提桓因來下問訊之。欲 求何願乎。吾皆能得之。時七女各各說願。乃願摩訶衍不可思議事。爾時釋提桓因了 不能得是願。天神語之。迦葉佛近在此。可往問之也。七女即從諸女人。共到佛所。 稽首佛足下。釋提桓因叉手白佛言。七女願如是我不能得之。願佛開解之使得安隱。 佛言。如是七女前過去佛時。世世作功德。今得生國王家。當得受決此願。阿羅漢辟 支佛尚不能及知。何況諸天釋梵也。爾時七女踊躍歡喜。踊在虛空中。皆成男子身。 却後亦當受決。當得作佛。今大愛道輩。常行大慈大悲。却後亦當成男子受決作佛。 大愛道聞佛說是語。頭腦著地作禮而去。

大愛道比丘尼經 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