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10月6日 星期二

憨山大師 夢遊集 卷第三十五

憨山大師 夢遊集卷第三十五



 [贊]

達摩大師渡江贊

十萬里西來。端的為何事。
老蕭乍見時。胸中尚疑似。
一語不投機。掉臂且休去。
折得一莖蘆。欲將橫大地。
九年面壁坐。寥寥沒意趣。
博得神光臂一支。通身化作光明聚。
相逢不必問前程。丈夫自有冲霄志。

又。

不是徒來。胸中有事。
不遇其人。吞聲忍氣。
撩起便行。絕無顧伫。
滔滔長江。截流而渡。
折蘆一枝。五葉浮空。
聊以代步。豈是神通。
前程未定。不知何往。
誰料少室巖前。又落九年妄想。

又。

特來覓知音。相逢不相遇。
一語不投機。抽身便休去。
折蘆渡長江。脚跟不點地。
不是少室巖。幾乎大失利。
幸得赤心兒。聊以遮羞愧。
賺殺後來人。喚作西來意。


又半影贊

狀似蒼鷹。心如攫兔。不是無身。不欲全露。

又西歸贊

來太忙。歸太速。憔悴精神。慚惶面目。
落得一隻破鞵。恰又有皮沒骨。
看爾回見尊堂。將甚言句報覆。
阿呵呵。屈不屈。惹得兒孫望空哭。

又。

此事人人有分。何勞特特西來。
只道將本求利。誰知返見疑猜。
歸去淒涼無限思。到家始恨手空回。


繡像贊
本無面目。枉費針線。貫穿將來。一毫不欠。縱是全身。只得一半。梁王殿上。少室巖畔。決無如此。許多思算。人道是鼻祖西來。我說是婆心出現。



達摩大師贊

一片苦心腸。遠來當大事。不遇箇中人。好生沒意趣。九年面壁坐。冰枯雪已老。不得斷臂漢。此心終不了。只為當初自著忙。今日始知來太早。

又。
其來甚遠。其心甚苦。不遇作家。多遭輕侮。其道既光。其澤愈溥。懸絲命在一莖蘆。博得兒孫不可數。普天匝地盡皈依。此是吾師真鼻祖。
又。
有事在心。忍俊不禁。十萬西來。誰是知音。一語不投。九年面壁。不是神光。幾乎狼籍。苦海無涯。掀天波浪。擬之即墮。蹈之即喪。五葉浮空。一花不改。是知我師。至今如在。

又。

氣葢乾坤。心包六合。
十萬里西。來特特為者著。
不是不肯承當。止因不愛摸索。
一語不投便渡江。過水何曾不溼脚。
九年面壁冷愀愀。謊得神光一臂落。
至今大地血橫流。無限家私都拋却。
人道是直指單傳。我道是閒家過活。

又。

碧眼胡。碧眼胡。十萬里來胡為乎。一語不投忙折蘆。掉頭不顧羞殺吾。嵩山石室冰雪枯。九年面壁嘴盧都。不愀不釆心何孤。忽睜兩眼雙糢糊。問道立者誰之徒。擬待開口喪其軀。一臂墮落心膽蘇。滴血橫流滿江湖。且道此事誰人無。問君不竟胡為乎。

又。
特特而來。尋人不遇。忙折一蘆。抽身便去。少室巖前。全無滋味。賴有神光。少吐其氣。剛留一隻臭皮鞵(ㄒㄧㄝˊ)。
得兒孫嫌破碎。
何似當初未到時。
長空明月無纖翳。

又。
其往太速。其來太早。知之者希。空增懊惱。不是少室巖前。幾乎此心不了。
雖云直指單傳。畢竟門前之遶。
兒孫至今播揚。狼籍家私不少。
咦。
東風龡(ㄔㄨㄟ )破樹頭春。
落花滿地無人埽。




石室達摩大師贊

蒼巖石室。九年面壁。非是無心。祇為不識。太無聊。沒端的。直待神光雪沒腰。平空一語成狼籍。五葉花開大地春。至今滿眼生荊棘。




既赤手來。包裹何物。把作贜私。便成塗毒。分疏不下。至今負屈。

六祖大師肉身贊

一陽來復。煗氣漸臨。三陽滿足。萬物皆春。一陰初至。流火內凝。三陰始交。草木頓零。有力造化。尚使枯榮。何況無生。念念熏蒸。以有入空。四大俱融。以空入有。有則不朽。空有兩忘。適同金剛。山河大地。盡常寂光。是故我師。為法中王。

永明大師贊(有序)

清幼讀心賦。唯心訣。即知師為光明幢也。既而從雲谷先師。聞說大師日行一百八件方便行。將謂尋常勤勞事耳。竊慕而行之。因是寓目無遺法。以為善用其心矣。

及垂老。至西湖淨慈。入宗鏡堂。禮大師塔影。訪其行事。弟子大壑出自行錄。清展卷默然自失。歎曰。此廣大無邊微妙法行。誠非金剛心。普賢願。不能持其萬一也。況揭心宗而鎔教海。示法性而攝羣情。非稱法界三輪。何能臻其閫閾哉。

清感歎難思。
稽首為之贊曰。

稽首大師光明幢。普照法界清淨藏。
乘大願輪示三業。特為羣生開正眼。
親傳佛祖祕密印。融通教海歸一心。
陶鎔聖凡非比量。頓入實相三昧海。
百千妙行顯唯心。萬善同歸一真諦。
思惟自有三寶來。此土唯師能護法。
是故華夷悉歸仰。盡入慈悲心念中。
飛潛動植攝無遺。即以己身代受苦。
若非寂滅平等觀。何能了無彼此相。
悲哉末法諸愚蒙。不知盡被願力攝。
懸此宗鏡照萬法。目前何法非佛事。
即此放生一種德。便入毗盧法界門。
自心先入眾生心。眾生何能逃淨土。
我以湖山為筆研。不能寫師一毛孔。
普願隨喜見聞者。同證吾師大心力。

諸祖道影略傳贊

康祖僧會贊

法身舍利。普徧大地。光明照耀。無處不是。爰有至人。尋光而來。懇求出現。梵剎初開。

天竺佛圖澄和尚贊

至人隱顯。其行莫測。透體光明。其用自別。出入帝庭。如狎鷗鳥。脫然歸去。由來時道。

廬山東林遠公贊

曠志高懷。遊心淨土。創開東林。以為初步。蓮漏清聲。流韻至今。凡有聞者。靡不歸心。

寶誌公贊

至人潛行。跡不可知。從何處來。為鷹之兒。遊行世閒。人莫能測。擘破面皮。又何必說。

傅大士贊

道不在冠。儒不在履。釋不袈裟。無有彼此。但能不生分別心。三教宗師即是你。

章安法師贊

影響法化。雲龍風虎。凡立幟者。必有其伍。一家教觀。至師大昌。入多聞海。源遠流長。

法智法師 贊

台之一家。遠宗龍樹。教觀分明。觸者多悟。五百年來。其維不張。實生吾師。大振其綱。

不空三藏法師 贊

毗盧灌頂。是為心印。正令全提。佛魔聽命。犇走龍神。潛消百怪。是故智者。得大自在。

賢首法師 贊

大法界網。聖凡羅列。獨有一綱。惟師能挈。引萬派流。同歸性海。五教齊收。終古不改。

清涼國師 贊

秉大智印。範圍法界。入總持門。具四無礙。九尺長軀。百年住世。七帝門師。事不思議。

圭峰禪師 贊

萬里封侯。投筆而取。吾師一投。直出生死。性海同遊。真子之印。入法界門。是稱亞聖。

法照國師 贊

曼殊大士。將期一見。故金色界。鉢中先現。及至入門。如從舊遊。直指極樂。是所歸投。

玄奘三藏法師 贊

大教東流。其法未普。爰有應真。委命往取。般若流光。相宗大啟。苦海舟航。利濟無已。

窺基法師 贊

唯識幽宗。義深且玄。惟師揚之。如日麗天。定從兜率。預稟彌勒。不從中來。安知其訣。

道宣律師 贊

如來設教。三學為師。定慧所發。以戒為基。大法東流。此教未光。南山傑出。一振其綱。

一行禪師 贊

顯密之宗。讖緯之故。大衍一成。陰陽合度。世出世法。靡不該練。五地之行。於師乃見。

南嶽懷讓禪師 贊

氣概冲天。心虗沒量。攬曹溪水。興波作浪。睡著馬駒。一甎打起。蹴踏橫行。觸者皆死。

青原行思禪師 贊

天然尊貴。不落階級。一語投機。如蜂得蜜。曹溪一脈。枝分脈衍。從此兒孫。雷驅電捲。

永嘉無相大師 贊

金錫孤標。生龍活虎。不是老盧。幾遭輕侮。言前薦得。一宿便行。縱然超越。猶是兒孫。

西江道一禪師 贊

馬駒如龍。牛行虎視。百三十人。一脚蹋地。法流西江。百川東倒。一滴瀰漫。潤茲枯槁。

石頭希遷禪師 贊

獦獠佛性。原自有因。一尋思去。即得其真。踞坐石頭。其路甚滑。縱能行者。也喫一蹋。

越州大珠慧海禪師 贊

自持寶藏。更向他求。一言指出。應用自由。越有大珠。圓明通透。隨方照耀。不落窠臼。

天皇道悟禪師 贊

那邊不住。從何處來。一見石頭。八字打開。以此示人。只貴知有。顛倒拈來。如弄丸手。

潭州溈山靈祐禪師 贊

百丈壁立。來者望崖。惟師直入。撥火心開。作水牯牛。異類中行。仰山勘破。父子家聲。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 贊

乘日光來。依自性住。故纔出頭。天然妙悟。巢居長松。人道是險。但看他人。不自撿點。

洪州黃檗希運禪師 贊

大雄山下。有一大蟲。哮吼一聲。聞者耳聾。疾雷之機。掣電之眼。西來門風。從此太險。

鎮州臨濟義玄禪師 贊

黃檗師子。爪牙纔露。大愚之機。如鷹拏兔。脇下三拳。腮邊一掌。適犯其鋒。非為麤莽。

端州洞山良价悟本禪師 贊

本來面目。一摸便見。無情說法。似乎還欠。既見雲巖。掀翻窠臼。過水覩影。方始通透。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 贊

越格之資。不存名跡。超方之眼。一見便識。五位虗玄。宗旨綿密。是故至今。猶黑似漆。

福州雪峰義存禪師 贊

熟處難忘。蔬筍習氣。鐘梵經聲。聞之心醉。師棒如龍。友嘴如鐵。故此出身。自然超越。

雲門禪師 贊

纔見睦州。閉門推出。挨身一拶。頓折一足。從此轉身。蓋天蓋地。雪峰未見。早已心契。

法眼禪師贊

一切現成。了無顧佇。萬象之中。堂堂獨露。一味平懷。目前即是。纔涉思惟。便落第二。


汝州首山省念禪師贊

七軸蓮經。持之已久。一言放下。即知本有。不說之說。舉著就見。拂袖而行。何等快便。

越州天衣義懷禪師贊

本性慈悲。來酬夙帳。見了魚兒。隨手便放。一出塵網。便登覺地。擔折桶脫。虛空粉碎。

潭州石霜楚圓慈明禪師贊

西河逆機。見者不識。親遭掩口。鼻孔打失。其機迅發。脫不可羈。明眼稱之。真獅子兒。

隆興府黃龍慧南禪師贊

西河獅子。父子門風。倒握太阿。誰敢當鋒。師一攖之。聖凡情盡。室中三關。全提正令。

袁州楊岐方會禪師贊

荷擔大法。綱維叢林。狹路相逢。一語見心。異時兒孫。徧滿天下。源遠流長。根深枝大。


舒州白雲寺守端禪師贊

久把明珠。祕為奇貨。及遇作家。一笑便墮。看破笑處。自亦絕倒。信手拈來。無非是寶。

蘄州五祖法演禪師贊

出門不利。即撞擔板。逢人便問。祇好遮眼。幸遇作家。一椎打破。掉轉頭來。方知話墮。

杭州慧日永明延壽智覺禪師贊

乘大願力。出為法瑞。總持門開。眾行畢備。懸一心鏡。朗照萬物。佛日中天。無幽不燭。


天目高峰禪師贊

雪巖之險。壁立萬仞。惟師登之。得其捷徑。死關之險。又踰於巖。故望之者。猶如登天。

天目中峰禪師 贊

天目窟中。真獅子兒。爪牙纔露。百獸奔馳。孤峰凜凜。法海洋洋。是故我師。稱僧中王。
又。
踞天目之高峰。透空中之鐵壁。破佛祖之重關。小剎塵之知識。示如幻之身心。展那伽之定力。打碎眾生生死窠。縱是相逢無處覓。


千巖禪師 贊

問佛何在。尋之不見。鼠翻猫器。忽然出現。躍身如空。應聲若響。不是者番。幾沉妄想。

佛印禪師 贊

文字習氣。生來漏逗。橫口說禪。不落窠臼。預畫笑容。不知何為。軒渠而化。只者便是。

徑山無準禪師 贊

一語投機。十方通透。舌根雷奔。衲僧雲湊。兩入內庭。提挈萬乘。不假他力。全憑正令。

寂照圓明禪師 贊

世道交興。真人應運。雲龍風虎。莫之能禁。真金出礦。古鏡生光。精明既發。照用無方。

白雲覺禪師 贊

坐白雲峰。轟霹靂舌。性海波翻。義天星列。奔走龍神。潛消魔[薛/虫]。

一點清涼。破除瘴熱。好箇阿師。十分標格。若不是者滿嘴鬍鬚。人定認作靈山迦葉。
...........................................................
註:(蠥ㄋㄧㄝˋ)同孽,憂患意。

金剛塔贊

稽首金剛幢。般若光明聚。一切眾生心。故稱諸佛母。
普入微塵中。能作利益事。善哉妙智人。從微細心想。
建此最勝幢。猶若蓮華藏。幢依微塵立。一塵書一字。
塵塵世界圓。字字光明現。即於此一幢。一一微塵聚。
具足般若緣。不增亦不減。是知眾生心。各各皆具足。
我觀我此身。不異此勝幢。日用微細心。盡憑般若力。
若一念瞻依。一切皆具足。念念不離心。功德皆圓滿。


三教圖贊
即一而三。赤子身穿花布衫。
即三而一。沒韻曲吹無孔笛。
說謊面不慙。瞞人心似漆。
莫道肝腸有兩般。誰能識破真消息。
一腔心事總難言。杜鵑血染春山溼。

文昌帝君贊

造化之精。煥而為文。炳乎長夜。日月代明。莫匪爾極。寂然爾寧。有叩之者。如篁斯聲。淵淵不竭。若谷似盈。帝出乎震。此之謂至神。

老子騎牛贊

紫氣東來。青牛西逝。不是尋人。端為何事。

老子出關贊

心存太古。道違薄俗。光而不耀。虗而不屈。致虗守靜。少思寡欲。恬惔怡神。蕩然無物。羣雄競爭。方事馳逐。鼎沸中原。緬懷西竺。纔駕青牛。便騰紫氣。關令早知。真人將至。拜命瞻依。請發幽祕。垂五千言。道全德備。不居物先。不為禍始。謙道無我。知足知止。混俗和光。莫知其紀。故稱猶龍。為柱下史。

孔子贊
百王之師。千聖之命。
萬古綱常。羣生正性。
一力擔當。全無餘剩。
不是吾師沒量人。誰能永使人倫正。

彭祖贊

色若嬰兒氣娃。吸風吹露但餐霞。
蟠桃一熟三千歲。曾記為童尚折花。

呂純陽贊

宇宙在手。萬化生身。
稟三才之至粹。得二氣之精純。
負青蛇而遊戲無礙。見黃龍而妙悟乃真。
朝遊蓬島。暮宿崑崙。
壽同天地。德比陽春。
夫是之謂人中之聖。抑仙中之神者也。

漢壽亭侯 贊

凜凜若生。明明若在。
耿耿孤忠。堂堂氣概。
面上精神。胸中磊塊。
處處逢人愛現身。多應未了英雄債。

清涼山玉峰和尚半影贊

明月半輪。浮雲一片。雪老冰枯。水清沙淺。
人傳作鼻祖兒孫。我說是文殊侶伴。
八十年苦行無窮。百千劫圓成一念。
不知那世舊冤家。來此人閒償夙欠。
晚得箇俗不俗阿郎。却做出真不真皮面。
咦。
今朝一笑再相逢。直待龍華初會見。

寶峰和尚 贊

是真非真。無相不相。如珠中色。似鏡中像。
大千遊徧沒行踪。十方壁落無遮障。
為打陝府鐵牛。觸折邛州竹杖。
塞北山寒雪正飛。天南地煗花初放。
相逢不肯露全機。只道有無俱是謗。
借問何處者沒巴鼻阿師人道是天子門前寶峰和尚。

紫柏大師 贊

法界網裂。其維不張。適生大師。力振其綱。
踞獅子窟。斫旃檀樹。奮迅未伸。爪牙已露。
擊塗毒鼓。釃甘露漿。飲之者醉。耳之者狂。
寂滅性空。轟霹靂舌。奔雷捲電。觸者褫魄。
以大地心。堅金剛骨。眼裏有筋。胸中無物。
臨濟不死。黃檗猶生。誰知大師。不受其名。
大方闊步。不存軌則。
翻身擲過須彌峰。一拳槌碎無生國。

又。

獨坐孤峰。披襟藏海。咄醒魚龍。潛消鬼怪。拄撑如意雙眼空。十方世界無遮葢。莫道春風處處同。冰枯雪老寒巖在。

又。
定乾坤眼。如懸寶鏡。有臨之者。妍[娟-月+虫]莫遁。倒握太阿。與人不悋。魔外攖之。喪身失命。無手行拳。拳不在手。無舌解語。語不在口。鬚眉略露。其形似有。若扣其中。自不能剖。

又。
面如月。心似鐵。短髮長髯。丰神自別。拳頭一捏雙眼空。脊梁纔豎諸緣歇。槌碎金剛圈。圓成甘露滅。十方世界沒遮攔。一道神光閒不徹。驀地相逢鼻孔酸。心中有痛難分說。
又。
通身血汗。如獅搜絆。迸斷情根。卸却重擔。外雖城府。內無崖岸。兩眼睜睜。只見者漢。


雲棲大師 贊

乘願力來。居堪忍界。開淨土門。了慈悲債。建光明幢。稟金剛戒。八十年餘半利生。臨行落得空無礙。若識吾師住世心。是則名為觀自在。
又。
我觀大師。渾身活潑。諸毛孔中。光明透脫。不見面目。如何描摸。縱饒畫得。畢竟不著。晏坐如空。說法如風。捕風捉影。不得其蹤。聞空中風。見水中影。多少癡人。開眼打盹。
又。
以空為居。以慧為命。入眾生心。行普賢行。不論鱗甲。羽毛。同入平等法性。一味慈悲。十分清淨。若問吾師甚法門。此中三昧明無諍。
又。
心若空中月。形如鏡裏像。此是吾師四十年。隨順眾生真榜樣。
又。
其容寂。其心密。無內外。不出入。百千三昧。眼裏空花。一切行門。空中鳥跡。不信分身萬象中。癡人却向毫端覓。咦。




無明和尚圓相贊

久嚮無明名。未識無明面。
突出大好山。千里遙相見。
生涯在钁頭。說法如奔電。
提張沒弦弓。慣用石鞏箭。
只要射箇人。應弦早奔竄。
忽撞頑石頭。鏃羽一齊陷。
拋出鐵渾淪。見者絕思算。
此是吾師老面皮。相看只許言前薦。
若問當陽向上機。雲山滿目難分辨。


無邊和尚贊

剎海無邊。一塵不立。脚跟到處。因緣會集。
隨身叢林。家常茶飯。來者充足。任意幹辦。
一蹋吳江。剎竿纔豎。龍象奔騰。全無回互。
雙徑雲生。單傳月朗。誰人大呼。師答其響。
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八十八代。都沒合殺。
道運全機。賴師一撥。鼻孔半邊。誰曾摸著。


清涼山空印法師贊

金色界中。常隨萬眾。唯師匡徒。潛施大用。
五頂峰高。經行顧注。萬壑風猋。法音彌布。
遊寂滅海。坐雜花林。如師子戲。顧欠頻伸。
名聞九重。風清寰宇。十方歸依。如海吸水。
形不象心。真不混俗。但見其皮。誰得其骨。
法幢既傾。教網不密。師振其綱。如天絲織。
哲人往矣。寂寥千載。天實生師。儀形未改。
千尺寒巖。萬年冰竇。我居其前。師躡其後。
我以業驅。師以願持。炎涼雖異。此中不移。
劫火洞然。冰枯雪老。幻瞖既除。空花亦了。
浮雲散盡碧天高。一輪明月當空皎。
試問金剛窟裏人。前後三三是多少。

半身贊
問者老漢。從何處來。不知為甚。滿面塵埃。
千尺冰雪凍不死。留得一半令人猜。
可怪獅子項下鈴。自繫自解真奇哉。


紹覺法師贊

以法為身。以慧為命。
以三界為家。以眾生為性。
其形骸也槁木。其三昧也無諍。
火宅寒灰。塵勞冰穽。
以城市為山林。從語言入正定。
故熾然常說而不休者。以智海橫流自不能禁。
無怪乎阿師口門不正。

靈徹法師贊

骨崚嶒。心寥廓。鼻孔昂藏。眉毛卓索。
湛若碧沼青蓮。挺若長松孤鶴。
舌根不動語如雷。時人莫道無言說。


自光長老贊

從金剛窟。來王舍城。更無別事。只為眾生。
一身叢林。十方粥飯。來者同餐。不分主伴。
以無我心。作眾佛事。遇緣即宗。平等無二。
若求其真。真不在此。但看現前。即真佛子。

大歇耆年贊

早年即知離俗。老年方能出家。
以漚和為妙行。以佛事為生涯。
五濁世中。了無半點罣礙。
清淨界裏。只有一朵蓮華。
此便是優婆塞眾中第一作家。

定宗老宿贊

少入千佛巖。即依千佛住。
起坐常不離。人不知其故。
雖過八十年。猶是最初步。
步入雜華林。始是歸家路。

雪嶠山主贊

坐斷雙髻峰。捏出秤椎汁。
打破金剛圈。咬碎鐵栗棘。
幾番凍餓死復生。剛博得些閒氣息。
不是殺父冤讎。為甚著者死急。
落得一條性命。却又東拋西擲。
走向雙徑峰頭。不解埽踪滅跡。
露出者箇形容。也是眼中著屑。
縱饒雪上加霜。須知炎天赫日。
試看端的。橫眉鼈鼻。
杜鵑聲裏雨如煙。東風龡落花狼籍。
赤脚鬔頭下翠微。相逢誰是真相識。


靈霄峰梵懷慧山主贊

從空中來。求實處住。故向凌霄。別行一路。
身已在空。足未離地。若欲超然。必須粉碎。
雲山滿目。葛藤不少。雖無干絆。終是纏遶。
一物不將。只須放下。小處不存。乃見其大。
不向外求。不從人覓。本有現前。一切真實。
知見消亡。玄妙不立。一念直透。銀山鐵壁。

衲雲師贊

其脊如鐵。其心如空。
一衲如雲。萬事如風。
早入方山之室。晚荷清涼之宗。
老而愈壯。淡而不窮。
非窟中萬人之一。安得振如此之高蹤。
是以思之而不見。寫之而難形容。
依稀彷彿。似池上放牛之翁。

虛谷公贊

外若浮雲。中如谷神。心為常住。故以為身。
七十九年若夢。百千億劫如生。
留得一片清淨田地。傳之子子孫孫。
咦。
珊瑚樹上撑明月。海底波斯夜嚼冰。

月岸公贊

其出也不來。其沒也不去。生平覿面。人無覓處。雲駛月運。舟行岸騖。咦。一聲長嘯海空秋。金烏夜半嗁天曙。


雪嶺公贊

面如滿月。骨似冰雪。
望之稜稜層層。其中必定崎崎崛崛。
咦。
白雲橫斷曉峰青。杜鵑嗁徹春山血。

澹居鎧公贊

骨稜層。心寥廓。氣昂藏。機活潑。
那一半。沒描摸。佛祖郎當。眾生絡索。
拌命橫身一力擔。不負家傳者一著。

自贊

看教不徹。參禪未瞥。一味癡憨。十方蠢拙。
沒量如空。剛腸似鐵。
且喜早入寒巖。滿拌放身休歇。
忽遇一陣黑風。飄墮羅剎鬼國。
拋入大冶紅爐。擲向炎方火宅。
仰仗佛力加持。者條性命拾得。
滿面風塵。一腔冰雪。
不為行脚操方。多是疇償夙業。
就中一片苦心。開口向人難說。
只待龍華會中。那時方纔明白。
縱饒描寫將來。不是孃生骨血。

又。

坐楞伽山。踞磐陀石。聽海潮音。入無生國。
早從金色界中來。老年誤作雷陽客。
馬後驢前。風餐露食。
歷窮火聚刀山。且喜干戈寧息。
感荷 
君恩復放還。
一條性命拾得。
翻身直上萬峰頭。晝夜打眠無間歇。
眾魔心空。諸佛耳熱。
時人若問箇中機。鼎湖山上雲長白。

又。

形似片雲。太虛不住。來去無心。隨風一度。
坐鼎湖之高峰。笑曹溪之露柱。
任他苦海波翻。自信肝腸鐵鑄。
回看火宅炎蒸。何似白雲深處。

又。

為僧久慣。還俗了欠。習氣難忘。修行不辦。
幸入 聖天子大冶紅爐。鑄成一箇生鐵羅漢。
拋向火宅炎荒。大似鑊湯爐炭。
煉得通身骨肉鎔。剩得慈悲心一片。
深知恩大莫能酬。要報須憑真實願。

又。

心非在家。形還混俗。眼裏有珠。胸中無物。
聞名時是是非非。見面後嚷嚷咄咄。
任他描寫百千般。只有一點畵不出。

又。

非俗非僧。不真不假。肝膽冰霜。形骸土苴。
一味癡憨。萬般瀟灑。
若不是 聖天子破格鉗鎚。
如何得隨伴著將軍戰馬。
看他別有一種精神。
恰不屬之乎者也。

又。

拄杖長戈。體盂刁斗。一等生涯。何分妍醜。
但看水月空華。此外於吾何有。

又。

少小自愛出家。老大人教還俗。
若不恒順世緣。只道胸中有物。
聊向光影門頭。略露本來面目。
鬚髮苦費抓搔。形骸喜沒拘束。
一轉楞伽一炷香。到處生涯隨分足。

又。

心不在髮。形不在僧。人不足道。名不足稱。
百無可取。一味可憎。忍辱法門。唯此獨能。

又。

愛山不高。愛水不深。僧不去髮。俗不冠巾。
文不識字。武不談兵。實無可取。虗有其名。
此箇沒用頭阿師。只宜貶向雷陽隊裏。
著他驢前馬後。者一著最能。

又。

獨行獨坐。快活無那。凡事無心。佛也不做。萬里雷陽。一擲便過。若有相逢問是誰。兜率殿中第一座。

又。

心不在道。形不入俗。脚無干絆。口無拘束。
如風行空。如響答谷。一味癡憨。千般埋沒。
幸籍菩提樹一枝。此生千足與萬足。

又。

少小出家。老大還俗。
裝憨打癡。有皮沒骨。
不會修行。全無拘束。
一朝特地觸龍顏。貶向雷陽作馬足。
而今躲嬾到曹溪。學墜石頭舂米穀。

又。

此老無狀。是何模樣。
打之不痛。抓之不癢。
罵之不羞。謗之不枉。
兀坐不會參禪。一味胡思亂想。
作佛無分。作祖有障。
只好發付無事甲裏。做箇老軍隊長。

又。

俗不知名。僧不在數。
佛祖隊裏不容。眾生界中不住。
白手操戈。赤身露布。
怕死入地無門。要活上天無路。
都道是沒伎倆的阿師。誰知是不識字的大措。


又。

霜鬢鬔鬆。冰心冷淡。
鉗口結舌。奔雷捲電。
作東西南北之人。受百千萬億之難。
號是憨僧。呼為鐵漢。
形影相看瘴海濵。莫道斯人無侶伴。

又。

出世六十年。當軍三千日。
住山二十秋。畢竟沒巴鼻。
為僧不解修行。涉俗又無拘忌。
是何等業緣。作者般蟲豸。
最喜是一片癡心。把佛祖門庭。當自己家事。
惱無邊。苦海無際。
歷盡風波。隨行逐隊。
荊棘林裏橫身。戈戟場中作戲。
到如今不肯回頭。閻老子豈不生氣。
想待彌勒下生。那時方纔理會。
咄。
春山夜雨子規嗁。聲聲呌人且歸去。


又。

其狀龍鍾。其中空空。
佛祖界中不住。眾生隊裏難容。
諸緣不會。一法不通。
只將尋常茶飯。當作豎立門風。
枉費癡心沒底。落得煩惱無窮。
不若貶向無生國土。
披白雲以高臥。抱明月而長終。
一切不顧。
依稀成就箇真正憨翁。

又。

為六祖而來。因讓師而去。
來去雖似奔忙。法門本來無住。
祇為撑支父子門庭。不是妄生閒氣。
歷盡艱難。參殘竹篦。
落得滿面風塵。當作西來祖意。
到底一片金剛心。尚留再布曹溪地。

又。

兀兀無知。百無所思。全沒伎倆。一味憨癡。
豈是人天眼目。原來粥飯阿師。
只有一種奇特處。皎皎月上珊瑚枝。

又。

曾向鉢中。見有萬眾。
問是文殊。被他掉弄。
直到五臺。親承奉重。
聞說淨土法門。恰似開眼作夢。
想是此老前身。今日重來打鬨。

又。

七十年來。夢遊人世。
隨身叢林。空花佛事。
不顧危亡。全無避忌。
一朝觸犯龍顏。拶得虗空粉碎。
擲向萬里炎荒。依舊逢場作戲。
只至弓折箭盡。那時方纔歇氣。
而今正眼看來。落得一覺熟睡。

又。

月挂長松。影沉秋水。
有相可窺。無物堪比。
不可得而親。豈可得而取。
引萬里之長風。縱洪波之一葦。
大似少室巖前。不是毗盧城裏。
清絕塵埃。了無渣滓。聲吼泥牛。花開碓嘴。
從他相識滿乾坤。脫體承當能幾幾。

又。

如鏡現像。似雲浮空。
虗谷聲響。止水魚蹤。
有眼不見。有耳如聾。
既無可以贊歎。又何可以形容。
喚作一物即不中。此其所以為憨翁。

又。

威威堂堂。澄澄湛湛。
不設城府。全無崖岸。
氣葢乾坤。目撑雲漢。
流落今事門頭。不出威音那畔。
無論為俗為僧。肩頭不離扁擔。
若非佛祖奴郎。定是覺場小販。
不入大冶紅爐。誰知他是鐵漢。
只待彌勒下生。方了者重公案。

又。

五臺冰雪枯。東海波濤惡。
炎荒瘴癘深。曹溪緣分薄。
只待心疲力倦。赤身走歸南嶽。
七十峰頭睡正濃。醒來兩眼空落落。
坐倚長松獨自看。白雲一片生幽壑。


又。


不屬聖凡。本來面目。從何處來。向毫端出。
水澄月照面。雲開山露骨。
要知淵默雷聲。大似響傳空谷。
有人若問西來的意。但向伊道即心即佛。

又。

面闊口窄。眉橫鼻直。
任爾描模。全無氣息。
文彩未露時。那箇知端的。
不向人天路上來。問君何處曾相識。


又。 

此老其中。空無一物。不聖不凡。非心非佛。
兔角杖撈水月踪。龜毛繩縛虗空骨。
喚作憨山則背。不喚作憨山則觸。
仔細撿點將來。恰以枯樁榾柮。
只是別有一種惺惺。畢竟描模不出。
咄咄咄。
月落不離天。鳥歸樹上宿。

又。

坐五臺之冰雪。聽東海之波濤。
飲炎荒之瘴毒。臥南嶽之高峰。
拈雙徑之竹篦。吹雲棲之布毛。
且看者些行脚。恰似月上松梢。
若問大人作略。全沒半點。
求其衲僧巴鼻。絕無一毫。
只有一副肝膽。痛癢不在皮毛。
再三捫摸。仔細抓搔。
求之不得。切處難撓。
且道畢竟如何。
咦。
巫峽猿嗁霜夜月。斷腸聲使夢魂銷。

又。

四十七年前。曾向江心住。
今過七十二。重來第二度。
如空雲去來。竟莫知其故。
相逢舊時人。請問歸家路。
識破夢幻身。便是第一步。
若問末後句。看燈籠露柱。


又觀海圖贊

巨石長松。洪波冥壑。
仰之彌高。望之彌闊。
中有一人。神情軒豁。
時聽潮音說普門。親證耳根真解脫。


又行脚贊

錫杖無環。草鞵沒締。
十方往來。隨足所至。
世出世間。兩不相似。
水月道場。空花佛事。
若問生涯。如是如是。

胡中丞像贊

僧不僧。俗不俗。一樣心腸。兩般丰骨。
若問宰官比丘。恰似生米作粥。
今朝狹路相逢。依舊二三如六。
不拘南北東西。觸著如釘入木。
往來生死路頭。不知何處歸宿。
但願同生兜率天。此心千足與萬足。

王宗伯像贊

水月襟懷。空花眼界。
鐵石肝腸。風雲氣概。
記得未入胞胎。不是者箇褦襶。
就中沒處描模。看來有些古怪。
當初不合杜口毗耶。今日却來酬償夙債。
塵勞中轉無盡法輪。毛端上現百千三昧。
捨己為人。將金博塊。
時人盡道宰官身。我說是名觀自在。

憨山大師 夢遊集  卷第三十五



                               南無觀世音菩薩

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法華經今解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之四(悟顯法師 講述)

 妙法蓮華經今解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第四講



《妙法蓮華經》前面講到了富樓那尊者,七佛人中說法第一。

既然說法第一,世尊為其授記,也為我們說富樓那尊者他在因地是怎麼修行,怎麼教化眾生的。尊者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也具足如來十種德號。


接著介紹他成佛以後安住的國土。


(經文)

「其佛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這是講富樓那尊者成佛,號曰法明如來,他所住的國土。法明如來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也就是說其中的這些小世界,如恆河沙一樣這麼多,算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他的一個教化區。國土是「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祖師有講過這「地平如掌」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大海底下有一個石頭叫做「掌」,它是非常地平,這個「掌」剛好就是手掌的掌,所以叫「地平如掌」,也有人說如佛的手掌。佛的手跟我們的手不太一樣,如來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一個是他手的相,你們看道證法師畫的佛像,《畫佛因緣》裡面講,佛的手如鵝王掌,這在經典上有記載,因為道證法師畫的這尊佛像是很如法的,它是按照《佛說造像量度經》裡面畫出來的。佛的手如鵝王掌,他手掌中間有一個法輪,手有縵網相。佛的掌不像我們這手,手指合起來有隙縫,世尊具足如鵝王掌相,佛的手非常地平,是沒有隙縫的,表示不捨任何一個眾生,他接引眾生沒有遺漏。你看我們世間凡夫的手,每個人業報不同,有的人的手是打開的,再怎麼叫你手合十都沒有辦法合。還有的是因為骨骼的關係,造成的相也不同。當成佛以後,這相完全改變,既然完全改變,那就是代表他沒有捨棄任何一個眾生。所以說地平如掌,這「掌」如佛的手掌。國土「無有山陵溪澗」,「山陵」就是大山,「溪澗」就是山跟山之間的小溪。

「溝壑」就是山溝。國土「七寶為地」,因為是稱性建立,所以說「七寶為地。充滿其中。」國中「諸天宮殿處虛空」,這天宮殿是在虛空當中。這個娑婆世界,我們人是住在地面上的,有在天界的,從欲界第一層的天「四王天」,第二重是「忉利天」,四王天跟忉利天都算是地居天,它依須彌山而住。忉利以上,就算是空居天,所以從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它就算空居天。經文講它這裡天人的宮殿,它是處於虛空,也就是懸浮在虛空上的。「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代表「淨穢情亡」,所以善惡平等。這都是祖師的表法。


(經文)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欲。


國中沒有三惡道,因為如來因中廣修梵行、廣化眾生,所以無有惡道以及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那裡的眾生皆是化生,他不屬於胎生,因為沒有惡道、沒有女人、沒有淫欲,所以就是化生。在天人上是這樣,我們這世間,有兩種眾生是化生的;一種是天上的,一種就是地獄的,地獄道的眾生是化生的,他是隨業受報,他直接去,他沒有經過所謂投胎的過程,神識就直接下到地獄當中,他這是化生。地獄道是化生的,天上的也是化生的。這裡經文講「無有淫欲」,這「無有淫欲」基本上,就是他那裡沒有六欲天。為什麼?因為六欲天他都有淫欲,直到第六層天,他眼睛看一下他就可以生育了,你們以前小時候說,男生女生牽個手就會懷孕。這種是有的,但不在人間,人間有沒有我們目前沒聽過。在經典上講,第三層天他是用觸碰的,男女互相觸碰到了,就能夠生育。第五天是「化樂天」,那在第六天「他化自在」,他是用眼神看一下,就能夠生育了,這都是還有欲心在裡面。


這裡講「無有淫欲」,一切皆以化生,那基本上我們可以把六欲天給排除掉。這就是因地廣修梵行、廣化眾生,所以皆是化生。這是富樓那尊者,成佛以後的國土。



(經文)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眾生不從欲染而生,所以他得大神通,身出光明,所以基本上就排除了六欲天,他是屬於像色界的天人一樣。因為色界天沒有世間粗重的淫欲,所以他能飛行自在。「志念堅固」,因為佛因地修法修行,所以感得這眾生也都是清淨的,是從法化生,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就是他的身相非常地好,我們講的身相,你要說人氣色很好,這裡講的「金色」就是指他氣色相當好,不是說他變成黃金的顏色,那是一個形容。所以你要知道「三十二相而自莊嚴」,這裡講的三十二相,不是指佛的三十二相,其實轉輪聖王就有三十二相。《金剛經》講:如果三十二相就是佛的話,那轉輪聖王即是如來了。所以如來的三十二相,不屬於一般人中或是天上的相好,他同樣是有三十二相,但是又比他們更好。那麼這裡的三十二相,一般來講這是指它那裡國土的人道,因為如果是天道的話,他的相又比人道的更好。但是總歸來說就是講「好相」,人天都具有好相。

那「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你看我們娑婆這裡吃什麼,像廣東人喜歡吃,他一天吃個五餐、六餐,早上起來吃早茶,早茶完吃午餐,午餐完吃午茶,午茶完吃晚餐,晚餐之後還有夜宵,也就是宵夜,他都吃。你看這裡的人要吃多少東西,都是以食物來做為攝取,它營養,用這營養來養這色身。而其國眾生他們不是肉身,是以法喜食、禪悅食,就是聽法,聽佛說法為食。禪悅就是講禪定歡悅,這是禪悅食,這是講那邊人、天二道。


(經文)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前面講人天,這裡要講聲聞。

有無量阿僧祇,「阿僧祇」翻作中文叫無央數,以無央數再算千萬億那由他的諸菩薩眾,有這麼多,「皆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四無礙智」前面講過:義、法、辭,還有樂說,這四個。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四無礙智,得大神通。「善能教化眾生之類」,都能夠教化眾生。「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此國土的聲聞眾,沒有辦法計算。所有的這些聲聞皆得具足六通三明。「三明」就是講宿命、天眼、漏盡,「六通」就是再加上神足、天耳還有他心,所以總共來說是「六通」。「八解脫」就是得第九次第定,得阿羅漢。離開了前面的四禪定,於這個世間得到解脫。因為世間有四禪八定,他都超脫,得第九次第定,所以沒有人間欲界的困擾,也沒有色界無色界的這些束縛,所以他得的八種解脫,必然是得第九次第定,才能夠證阿羅漢,為聲聞眾。



經文

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


這些都是富樓那尊者在因地修行,果地上所感得的,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國土平整。」你看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心不平,有高下,所現的國土就不平。人有高下心,心不清淨,所以有山陵溝壑;法明如來他的國土是沒有山陵溪澗溝壑的,相對娑婆來說是清淨的,算淨土。人心不平,就造成有山、有溝壑、有深谷等等的,也常把傲慢形容作高山。山陵溪澗溝壑也是唯心所現,因此說「法法唯心」。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於佛法中本來無有世界國土以及眾生;因生有滅,因滅有生,有生則有滅,有滅則有生。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才有這些修行等等的事情,實際上無佛無眾生。每一個眾生,原原本本就是諸佛如來,你現在修行,只是修斷你自性中本無的煩惱。為什麼說「本無」?「本無」就是徹底空寂。只因你不了萬法唯心,不知道一切法徹底空寂、徹底唯心,所以著相。有「我」有「所」,能所相待,才生種種煩惱。若從大乘來說,其實這「能所」是本來沒有。為什麼說本來沒有,因為這能所不離你的妄識,這「識」,其實就是迷失真心而來,如果「一日」,這「一日」就是因緣到的時候,你用功至因緣到的時候,幡然脫落,就能夠徹見本來面目,就能夠「轉識成智」。

所以說《法華》唯談一乘。你看富樓那尊者講法,出家人講法要講說一乘法,要講大乘。前面講富樓那尊者說法是讓人家得解脫的,不是講一些心靈勵志、小語,或是只說一些人天的因果而已。那些都是世間法,你一定要講解脫之法,要勸人家學解脫之法,這樣你自己才能解脫。你看富樓那尊者說法第一,也就是說講說大乘法,才能算說法第一。他因為修學大乘、講說大乘,他成佛以後,他感得的國土清淨,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七寶為地,這是他報得的。所以你看看你自己修因得果,它這裡講的完全是法明如來的自住境界,他的清淨國土皆唯心所現。西方淨土也是唯心所現,一切法皆唯心所現。所以,你念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講眾生都有「正因佛性」。但是沒有念佛沒有修行,你的佛性透不出來,所謂「透不出來」,不是它沒有作用,而是說你不明,你被煩惱蓋住了,所以才要透過修行,「透過修行」就是緣念阿彌陀佛,「是心作佛」是緣因佛性。而後依經教來修證,自己了脫生死,就是得「了因佛性」,達此三因佛性,就究竟成佛。所以「正因佛性」是人人本具的;「緣因佛性」是看你熏習什麼緣,以正法為助道因緣;「了因佛性」就在於你能夠徹底了脫生死,而後佛性顯現,也就是講究竟成佛。因為我們講經很少講名相,講一點名相給你們聽聽。若由禪宗而論則本自圓成,他教你直觀心性,無有心外佛為所念。這是方法手段不同,目的是一個。所以修學佛法,你修學佛法最重要的綱領是你要講到明心見性,修學的目的是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作佛。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個道場,他學佛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成佛。成佛,達摩大師講: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念佛持戒種種的善事都是外道法。持戒得生天,念佛得因果, 你要成佛終究是不可能,所以說成佛須是見性。末世的眾生沒有辦法直下悟心,所以達摩祖師教「藉教悟宗」,藉由經教來悟入。若是業障再重一點的,從經教上沒辦法悟入,怎麼辦呢?那藉由念佛、禮懺、持咒等等,來懺除結業,念佛帶業往生。所以說念佛法門攝機最廣,它能下根、中根、上根全接。禪宗就沒有辦法,禪宗只能接上根,這是六祖能大師講的,他說:我是專接上上根人,能夠直下悟了的。                          我知道很多人都喜歡禪宗,但是你要看看自己是不是那個根器。你當然你不用覺得自己業障很重,但是你要知道你有沒有業障。有一些人會起煩惱,覺得自己業障很重,在那邊起煩惱,他是在起煩惱,他不是真正在懺除業障。他反而是對自己沒信心。但是你要知道:有信心以後,你這業還是得消,佛還是得念。末世的眾生有些他沒有辦法直下見性,就藉由經教,所以學佛一定要聽經,不聽經就不懂佛法,不讀經就不懂佛法。就像誦經,誦經不是誦給別人聽,誦經的時候你是自己返照,迴光返照,你心是不起心不動念地這樣誦。所謂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你讀時不要分別名字句義,就全心全意專注在你讀經上面。要解經,你再找另外的時間來解,這部經你就這樣子讀下來,能夠修戒定慧。這是幫助你的一個善巧方便。所以《法華經》的〈五百弟子受記品〉,所謂的「受記」就是告訴你:你本來是佛。所以說「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但是,你雖然是佛,蓮池大師說過,「識冰是水,猶賴湯氣以消鎔;悟妄即真,尚依佛慧而熏煉。」雖知道冰的當下即是水,但是還需熱湯來把它融化;你知道全妄即是真,知道眾生即佛,還需要透過般若智慧來熏習。這「般若智慧」就很多,包括念佛,包括持戒,包括種種修行等等的方式。所以你看富樓那尊者雖然說法,但能說又能行,而且不是只有一尊佛,過去九十億尊佛,未來諸佛,他都發願護持佛法、講說佛法,在他成佛以後,他的國土有這麼殊勝,所以如來在這裡給他授記。所以說不是一種,而是「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有人說:「我修行我就念一句佛號。」可以,但是這一句佛號,是你自己了斷生死,你還得幫助眾生,還得廣修萬行。不然你這一句佛號也是沒念好。

你修行可以用一種方式,你也可以有助修的方式,每個人根器不一樣,煩惱習氣厚薄不同,就有正修跟助修的配合。你在生活當中,隨分隨力地去利益眾生,你勸他來學佛、幫助他的種種事,這些統統也都是修行。菩薩有「六度萬行」就是這樣來的 ,像戒律:十重四十八輕,六重二十八輕,這些都是萬行,所以講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


(經文)


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我們這個劫叫「賢劫」。「劫」是時間的單位。佛住世在這個國土,那這個國土現在是什麼時間,就給這時間立一個名,劫名「寶明」。國名叫「善淨」。因為講說正法,法寶圓明,所以叫「寶明」;那時並非五濁,它算是淨土,所以名為「善淨」。佛的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因為他發心長時劫說法,所以他感得的眾生非常地多。眾生有福,這尊佛他住世也非常久,壽命有無量阿僧祇劫。說佛的壽命,其實都是方便說,不是真的。實際上如來的壽命不是我們凡夫這樣看的。你看小乘人他看佛,有相、著相,鹿野苑度五比丘等等的八相成道。後來佛在雙娑羅樹間滅度。


以大乘佛法在看,如來是不生不滅,乃至《華嚴經》在八相成道之中,八相成道於一念之間就已經圓滿無餘,時時處處皆八相成道,這是大乘佛法。而小乘或是一般人天凡夫他們就只看到世尊住世八十年。按大乘來說,佛是壽無量,不可計劫。《法華經》後面的〈壽量品〉用「塵點劫」來計算都沒有辦法計算,爲什麽,因為它還超出塵點劫。我們前面講過的塵點劫是小的,後面的塵點劫是大的,以顯示真如自性不生不滅。如來已經全證真如,不生不滅。所以這裡說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若論佛在世間示現的壽命是沒辦法計算的,若論真實法身的壽命,那更是沒有辦法計算。因爲「法身」即是圓滿的佛性,本就不生不滅,沒有壽量的問題。「法住甚久」,稱性之法皆談一乘,所以感「法住甚久」,眾生也都聽聞一乘,所以「法住甚久」。

「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就像我們這裡,世尊滅度以後,阿育王造舍利塔,他造的舍利塔不是很大座,是小座的,造了八萬四千座佛塔,把佛的舍利分送出去。


「遍滿其國。」

講這話,我就想到我們中國,全中國幾乎走到哪裡都是佛陀舍利,記得是鎮江的甘露寺,在地宮石函找到佛陀舍利七百多顆;在陝西跟甘肅交接一帶,找到唐朝那個時候留下來的舍利,是世尊的舍利,兩千多顆,國家都把它保護起來。佛陀舍利真的是遍滿我們中國,印度可能沒有了。造七寶塔,這七寶塔放什麽,就是放佛的舍利。這寶塔就是拿來供舍利。「塔」至少有兩種作用,一個就是供養舍利,一個就是供養藏經。那也有一種是兩樣都有,也放藏經的,也放舍利。所以法名如來滅度以後,「七寶塔遍滿其國」。就像世尊滅度以後舍利分送各處,所以像緬甸、泰國,都有佛陀舍利,南洋也有,現在搞不好遍及五大洲了。說到「遍滿其國」,那其實還是以我們中國最多,所以真的有福。你看這舍利子現在都出現了,我告訴你:佛陀的舍利出現了,我們國家一定强盛,佛法一定大興,就像唐朝那個時候一樣,尤其是大乘佛法。你不要看現在是末法,在末法裡面還會有比較好的時候。我們佛教,包括我們中國的國力,將要迎來一個新高點,這是真的,你們不要不相信。為什麽,「舍利爲證」。舍利子都有護法神在照顧著,它絕對不會輕易出現,在亂世的時候,我們佛教的高僧大德都會把它收藏保護起來,還有護法神會把它收起來,讓你找都沒有辦法找到。一旦因緣成熟的時候,它就出現,它出現的時候,就表示佛法要興盛,而且它不是只出現一顆兩顆,是出現幾千顆。這十多年來,我們透過考古找到的佛陀的舍利,非常地多,佛教徒、國家政府都把它當作一級文物來保存。像西安法門寺,聽說花了幾十個億人民幣,法門寺花那個錢我覺得非常值得,錢就是要用在這個地方,保護這舍利。它那個舍利塔,現在它是一個禮拜才升起來一次,我上次去也是剛好一個因緣遇到,我們事先也不知道。他們說:「平常的時候,舍利塔是不可能升起來給你看的。」剛好那天去看到,看似不期而遇,其實是福報因緣成熟,能得見世尊舍利,整間大殿蓋得金碧輝煌,真的很好,蓋佛寺就是要這樣蓋。我知道有一些出家人說:「佛寺不用蓋得金碧輝煌。」我告訴你,你要想想你身上是穿什麽衣服,這寺院是人家蓋來供佛的,蓋好的來供佛,蓋得金碧輝煌是對的,有多少錢就統統儘量蓋,盡一切的財寳去蓋。你看我們講的那個仰光大塔,都是金子;還有座玉的佛塔,有一個商人,他從事玉石原石的工作,他拿來蓋成佛塔,裡面供佛陀舍利,他也接受人家的隨喜發心,這個是好事情,是修無量的功德。蓋佛寺一定要蓋得莊嚴,莊嚴佛像,莊嚴塔廟,你的錢才有價值。其實你這一生的努力辛苦如果到後來你是要給你的子孫,那就都白費了。你想一想:如果你的兒子、你的孫子你的子孫跟你一樣強,那你留錢給他幹什麽,你不用留錢給他,他也很强,也能得起來。如果他不如你,那你留錢給他,那你這一生的心血全部被他報廢掉了,甚至他還拿去做壞事,你想想,有沒有道理?所以你不如把錢拿來佛教,蓋寺院、蓋廟,這才是有智慧,才是對的。所以有些不懂的人講,你們佛教的寺廟蓋得這樣金碧輝煌浪費錢,我看你這文化可能不夠。供養佛像是莊嚴道場,成就無量功德,怎麽會浪費錢?你看法門寺蓋成那樣,確實很好,我看得很歡喜。你們看到上海靜安寺,靜安寺蓋成那樣也很好,它大殿後面還有一幅世尊的八相成道圖,全部用玉做的。用玉片貼上去的,彩繪的,有現在人講藝術,又有美術,又有工藝,又有教育意義,它講述世尊的一生八相成道。錢就要花在這種地方才不會浪費;錢要拿來印經、弘揚正法才不會浪費。因為你印經、你蓋佛寺就是給這社會、這地區一份安定的力量,這個就是修福。而且你這一生的努力,是功不唐捐的,這種正確的觀念要有。

我知道佛門裡面有一些出家人,或是有一些在家人,他自己沒有福,看到人家道場清淨莊嚴,他就在那裡說:「哎呀,把錢都埋在地底下了,你看看多浪費錢。」你看這種沒福的人講這風涼話。我告訴你:人家在蓋佛寺、人家在供養佛像,你在那裡毀謗造業,你不要以為你得意了一時,最後你會萬劫不復。你能去隨喜供養道場,供養一塊磚,這都是天大的功德。如法的道場在建立,你去毀謗,哪怕起一念心,那都是莫大的罪過。你看後面,毀謗大乘、毀謗讀《法華經》的,要是人家蓋的是修學一乘的道場,你在那裡毀謗,說風涼話,你的罪業勝過以惡口從早到晚罵佛一劫,那你看你的罪業有多重。所以,我們看到人家寺廟蓋得莊嚴,七寶佛塔蓋得莊嚴,我們都很歡喜。我們是學佛人,人家有這福報有這財力來供佛,我們做不到,但我們能隨喜,我們能做一點就做一點,這樣才是對的。

你看阿育王,他是國王,他有能力造八萬四千座佛塔;你看南京有一間寺院叫大報恩寺,那是後來清兵入關的時候打掉的,戰亂毀掉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它的拱門還在,這是我們中國的國寶,它這琉璃拱門,造了一百四十幾座。在古代,琉璃是很難燒製的,是很精巧的工藝。鄭和下西洋,他從南京出發,他自己有十萬名兵丁,他撥了一兩萬人去幫忙修寺院,花費百萬兩黃金。永樂皇帝他說:我要造一座天下第一寺。他發心的這間寺院燈火二十四個小時通明,沒有在熄燈的。那時候,南京大報恩寺的那座舍利塔,它有諸佛的舍利。他說大報恩寺的舍利塔,這建築是世界建築七大奇蹟之一,你看中國人的建築工藝。現在英國還有一座,是仿造我們中國的大報恩寺的舍利塔。很多西方的童話故事裡面,講到我們東方的世界,就是在講南京大報恩寺的這座舍利塔。所以你造佛、造寺院,真是功德無量。人家能造,我們就隨喜。像武則天開鑿龍門石窟;像北魏的王朝,他幾乎盡國家一半稅收的錢,在用來開鑿雲岡石窟。所以難怪這些人有福,能夠當個國王,當個皇帝。你再想想你自己今天為什麼沒有福報,就是看到人家在做好事,在供佛的時候,你在那裡毀謗,你在那裡造口業。

反求諸己,看看自己,一個人為什麼會倒楣,為什麼會不順,自己沒有福。就是人家在修大福的時候,你在那裡造口業。要知道,但凡這個世間上的有錢人,都是曾在我們佛門裡面修過福,不然不可能有這麼大的福報,有的人甚至富可敵國,也都是在佛教裡面修福。那有一些人他是投胎到別的地方去了,那因為有隔陰之迷,忘記了;有一些人還記得,所以你看很多有錢、有福的人,他們都願意來禮佛來信佛。為什麼,他過去生就是這樣供佛、修福,福報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這裡講「七寶塔遍滿其國」,有福的地方才有舍利。你們要清楚,佛教將要大興,而且是大乘佛法,我可以跟你們肯定,什麼原因,因為舍利都出來了,要是舍利沒有出來,我們還不敢講,凡夫肉眼會看錯,但是舍利出來了,你看看我們全中國能有冒出這麼多舍利,甚至有的道場很如法要來拜舍利,他會給你一些儀式,幫你灑淨。像法門寺,他就做得很如法,我那時候去是這樣子:你要進去頂禮舍利,外面的俗人、在家人,你要進這供養舍利的地方,你要穿上一雙乾淨的鞋套,寺裡說:因為這樣才不會帶著塵俗進到大殿。他們的做法是對的,這樣才乾淨、才清淨。他的安保系統做得非常地嚴,我看到很高興,錢花在這種地方,花幾十個億供佛、護持正法,我覺得花很好,很有智慧,讓大眾可以去跟佛結緣,也帶動一方人民旅遊觀光,這是好事情。



這是講到「七寶塔遍滿其國。」也可以說他的法緣殊勝,所以到滅度以後,他的舍利都還有人在供養護持。講到舍利,這舍利翻做中文叫「靈骨」。我就跟同修們講:佛的福報最大,你看佛的舍利,佛往生三千多年後都還有人在供養,當作寶。你想想你往前推幾代,要是拿出一個骨頭,說這是你曾祖父、你高祖父的骨頭。你嚇都嚇死了,看要不要。要是沒信佛的,看要不要找個道士做法,叫他趕快走呀,不要跟在我旁邊。你看佛滅度以後,連佛指舍利,人家都願意花這麼多錢來發心供養。這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還有很多。要看這世人的福報,還有佛跟眾生結的緣有多廣。所以富樓那尊者亦復如是,滅度以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下面是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若我具足說。種種現化事。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


這是世尊重說前面富樓那尊者。

佛說:「諸比丘諦聽。」你們仔細聽。「佛子所行道。」這是講修行人修的行持。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釋迦牟尼佛成佛,圓滿成佛,善巧教化一切眾生,不可思議。所以說「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知眾樂小法。」佛知道,包括富樓那尊者也是知道大眾喜歡小乘。什麼叫「喜歡小乘」?因為有眾生根器下,所以喜歡小乘。

所以你們看到有些人本來學大乘的,後來學一學,他說「學大乘沒有用,好像就談空,這空談呀。」他錯啦,大乘佛法談空,但是它不空談。因為善根不夠,所以他就退轉去學小乘,他覺得小乘可以讓他看得到、可以觀察得到。實際上這就是「著相」,是他取相分別的心非常重。這世間虛妄,你縱然觀察到,也還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叫你觀諸法如夢幻泡影,你反而去體會去感覺那「身、受、心、法」幹什麼呢,就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了,至於「幻」在哪裡,「泡」在哪裡,你可以深入經藏然後再來觀察,這樣是沒有問題的,深入大乘經藏你就能夠知道了。

因為根,所以學小乘。我講過,我們中國人的根器是非常好的,喜歡讀《心經》、喜歡讀《金剛經》,喜歡大乘法,一聽到大乘就歡喜,聽「阿彌陀佛」就歡喜,聽「觀世音菩薩」就歡喜,這都是大乘的,這善根很好,你看我們中國最多的是什麼寺院?禪寺。禪宗就是大乘,中國人喜歡禪;學經典,喜歡大乘經典。雖然小乘的佛法有傳過來中土,但是沒多久就往南傳,傳向泰國、緬甸、斯里蘭卡這些國家。所以中國這裡人根器相當不錯,當時候的人,因為他剛開始他沒聽過大乘,講小乘他可以接受。「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講到大乘,有些人他沒有辦法聽。「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所以這些菩薩,化作聲聞緣覺,來度這些小乘人。「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說自己是聲聞,說自己不行,跟你差不多,我們都是去佛道甚遠,示現同類生而教化。就像觀世音菩薩,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就是示現同類生,所以喜歡小乘的,他就現聲聞緣覺,然後呢自說是聲聞,離成佛還非常地遠。以這聲聞身「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眾生小欲懈怠,「小欲」就是貪戀小乘,「懈怠」,是他不能精進,他得少為足。舍利弗這些人知道自己學小乘得少為足,以為這樣就成就了,不知道還去佛道甚遠。這些人小欲懈怠,不懂得精進,菩薩化作聲聞來度他,漸當令作佛。就像後面這個羅睺羅尊者一樣,外面看他是一個小孩子,他裡面在修行,所以叫密行第一,「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所以示現「少欲厭生死」,跟小乘人講要離欲,生滅無常,生死可厭,講這些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雖講小乘,實際上呢,本自常樂我淨。講「苦空無常無我」就是為了要宣說「常樂我淨」之義。凡夫、二乘人不解,以為實有苦,實有生滅,實有二乘的頑空,所以小乘說苦空無常無我。他們不知道有「法性真我」,不知道「生滅本如來藏」,小乘不知道「無常」其實是自己妄想變現的虛妄境界,當下即是真常。就像波浪的當下全體是水,這波浪有高有低,就像有生有滅一樣,實際上它全體是水。生滅的當下、無常的當下,即是真常,所以後來講涅槃,講常樂我淨。

所以有一位名「志徹」,他見六祖,後來開悟了,他說:「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他是真正入涅槃,契入《涅槃經》的境界。若初學大乘後改學小乘,那是你不得其門而入,你掉到苦空無常無我裡面。但是法華會上的這些聲聞,他是我們現在講的,來演戲的,外現聲聞像,教少欲厭生死,實際上是如同大菩薩自淨佛土,什麼叫「實自淨佛土」呢,「自」就是講依自性,他不依生滅,不依外境,所以他是稱性起修清淨佛土,心淨則土淨。他表面上是小乘,但是實際上他裡面是大乘菩薩行。這些世尊的弟子,千二百羅漢,還沒學佛以前,各各有三毒,而且還學外道、學邪見,後來遇佛就皈依佛法,所以「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眾生。這是釋迦牟尼佛講,富樓那尊者他示現的方便眾生。

「若我具足說。種種現化事。」如果我具足跟你說,這些弟子他們實際上本來是哪一位菩薩再來,哪一尊佛再來。「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眾生聽聞了,難免生毀謗,所以佛不講。

這就是佛菩薩教化眾生,他示現跟你一樣,他示現同類身;像有些人造殺盜淫妄,他也是造殺盜淫妄,可是他後來就捨棄了;像有的人好賭,佛菩薩就示現跟他一樣,要示現當賭徒,佛菩薩沒有問題,雖當賭徒,但是他後來戒賭;眾生愛喝酒的,他示現跟你喝酒,比你還能喝,但後來戒酒;有好吃肉的,他示現吃肉,比你還能吃、愛吃,但是後來他放棄,這樣才是菩薩行。你看到他,哎呀,你以前造這麼多業,你現在怎麼了,怎麼沒有繼續顛倒下去,居然改變了。他說:「我現在學佛,你也可以。」他反而勸你來學,這叫「同事行」。行「同事行」不是變成凡夫,而是把凡夫救出來,這是示現同類身將眾生救出來,是這樣子的。有人說菩薩示現同事就變成跟凡夫一樣,那只是表面而已,終究是成就、是解脫的。所以你看有一些人一旦善根發起,他從前吃喝嫖賭,什麼都做,煩惱習氣特別重,他看了一本經,他就幡然醒悟,這就是善根出現,所以他徹底放下,是有這種人的,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

但是我們不能說這種人就等於是佛菩薩,只是說佛菩薩有示現這種人來教化。所以說外表現有三毒、有邪見,好像是很糟糕的一個人,但是他後來徹底悔改。所以有的是佛菩薩來示現,來度他同類的人,這種事是有的。所以他說:「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諸大弟子亦復如是,度眾生得解脫。現在的人講他自己在度眾生,結果把自己也變成眾生,或是隨便搞些世間事,就說:「我是在度眾生。」實際上他們都搞錯了,你在推廣佛法,你是要讓他來學佛,你不能迎合他們,反而去搞一些世間事,這樣他們是不會來學佛的。因為他們是為了世俗的事而來,不為佛法來的。你看有的道場舉辦書法、插花、拼布......,說實話,他要學書法、插花、拼布......,他去外面學就好,你辦那些活動,他根本是來學間才藝的,他不會學佛的,他只是表面有接觸到佛教,他不是真正來學佛,終究還是個世間人。所以要知道,我們推廣佛法的方式及媒介可以有很多,但是道場不能變質。你想推廣佛法,反把佛法變質,你這是愚癡,這是沒有智慧的,因為是要度他來學佛,不是你變成他那俗樣,這點一定要清楚,不然你連自己的善根、慧命都賠進去,那就太可惜了。所以你還是得按照佛教教義、規矩,該怎麼說就怎麼說,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這樣子才能真正度眾生。不要自以為圓融,自己隨意開緣,把世間法混入佛法中,使佛教變質,終究連自己都成俗人,害人害己。


所以你看,他示現聲聞,目的是接引眾生來學大乘,他有沒有說「我跟你學小乘」,沒有啊,他只是暫時示現小乘、二乘而已,實際上他後來就回心轉意,其他人看到他,覺得:「哎呀,他這麼厲害的,他都回心轉意,那我也來學。」所以是這樣子的。你看富樓那,看前面的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大迦葉這些人,他們都是我們講的「上首尊者」,後面的五百羅漢,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跟隨他們。看到上座這模範生都回心轉意學大乘,他們也就跟著學。是要這樣子來度眾生的,而不是反變成小乘、變成人天。那就不行,是錯的。


你看現在在搞人間佛教這東西,著實亂七八糟,根本就是在破壞佛法,那都變成人情佛教;講得很好聽呀人間佛教,我告訴你:你不能用你的標準來看。你不能看他有做些慈善,他有講照顧弱勢、有講孝順父母、講一些人倫,也有講一些藝術,做一些環保公益,你就覺得他那個叫佛法了。其實那不是佛法,是不是佛法那是你要用佛陀戒律的標準來看、用大乘經典來看,當然他們也會曲解大乘經典,所以你要看祖師怎麼說,而不是聽現代人他怎麼講,佛說要依法不依人。

所以學佛要學到正法很不容易,你想要學正法,就要去流通佛法,沒有流通佛法,沒種這個因,你很難學到正法。就像富樓那尊者,你看他都能值遇如來,就是他有說法、有流通佛法,這一定要記得。







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法華經今解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之三~悟顯法師 講述




(經文)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前面講到:富樓那尊者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看他生生世世都不忘護持正法,這也是他的本願;大家看了要去學,要發願盡未來際護持大乘佛法。他都做得很好,所以說「說法人中亦最第一」。除了自己有能力,還要願意做。
「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他了知諸法皆空,而且能證入;得佛辯才,「得四無礙智」,這「四無礙智」就是義、法、詞、樂說,這四個。前面講過:講經說法談論的是佛法,談論的是一乘,所謂《法華》唯說一乘,如來出世唯說一乘法,所以這裡講「得四無礙智」,對於佛法的義理明了通達,對於如來的教法、修行的方式明了通達;對於遣詞用句明了通達,能深入眾生心,還有是自己要「樂說」。如果只有前面三種,但是不樂說、不願意說,那就沒有辦法;這「樂說」是自己要能發心。所以你看富樓那尊者,護持助宣佛之正法,自己發心而且生生世世,每一尊佛他都發心來護持。所以你現在遇到佛法,你也要發「盡未來際」護持正法的這種願心,向富樓那尊者學習。所以他是「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
所以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這四無礙智就是他能講說正法。「言詞無礙」就是他遣詞用句沒有任何問題,還有一個:你看像世尊說法,佛的音聲真正得辯才無礙。佛說法,人聽到是人間的話語,畜生聽到的是畜生的話語,鬼神聽到的是鬼神的話,如來他說法能夠這樣自在無礙,這也是「詞無礙辯」。就現在印度來說好了,印度的國語大約是十五種,是官方定下來的印度國語。世尊一說法,同時具足這十五種語言,各地方來的人都聽得懂,他這是官方的話,還有很多其他的地方方言;就跟我們中國一樣,每一省的方言,有的只隔了一座山這方言就不同。如來一音說法,他們隨類各得解,這是在言詞上的「詞無礙辯」,這個也是一種無礙辯才。
還有我們比較要求的,就是要注意你的遣詞用句。常常有人把佛法講成是一種哲學,或是一種思想,哲學或思想這種東西是完全落在第六意識,是妄想心攀緣妄想境界。禪宗講:「舉心便錯。動念即乖。」佛法怎麼會有凡夫的這種思想?有思想的人他就有貪瞋癡,粗細不同而已。如來已了斷貪瞋癡,所以佛不是凡夫的那種思想;為什麼叫「照見」?《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他是「照見」的,他也不說「看見」,「看見」就有能所。「照見」是心清淨猶如鏡子能照,能領悟能證入;你看這遣詞用句是相當地精確,所以我們佛門教你起觀,是講「觀照」。觀照諸法實相;觀心是觀照你的心。這「觀」就有不住著的意思。所以你看天台宗的一心三觀,是先明了一心三觀的道理,能起觀、作觀,而不是一種思想,去想出一個道理或理論,然後去看。不是的;《華嚴法界觀門》,也是一樣。
所以《法界觀門》裡面說:「行由解成,行起解絕。」你為什麼能「行」?因為你能「解」。為什麼你這「行」能得力呢?行由解成,正在行的時候,心中不存任何知解,這個才是真正在「行」。很簡單地,就像你們會開車,會騎摩托車,你們在初學的時候,是不是要看個手冊,知道交通規矩?你去考試的時候,教練會告訴你怎麼算,這車有多長、方向盤要轉幾圈...都會給你一些提示。可是你真正開車上路了,就沒有了這些東西,你看到紅燈你自然就會停車,看到綠燈你自然就會走,你不會再去想:現在是綠燈,書本上教我應該要走了。」你不用作如是念,你會自然而然地反應。你剛開始開車的時候,你要左顧右盼,但是熟練了以後,都是憑感覺開的,你就不需要心裡面這麼在意了,跟修行一樣,這就叫「行起解絕」;你真正熟透了,自然而然很多東西是不假思索的。我講的是用世間你們所接觸過的東西,讓你去比度而知。為什麼叫「比度而知」?就是有法可以參考,然後去思量什麼叫「行起解絕」;實際上是不存知解的,所以它根本就不是一種凡夫的思想、思惟。所以你看現在有的出家人或在家人他在講經時,他的遣詞用句漏洞百出,佛法被他講成世間法。佛在經上講,同樣的名詞,但是隨眾生的根器不同,他解出來的意義都不同,何況你是用世間的言詞。比如說:小乘也講「四句百非」,可是他的「四句百非」最後是入偏真涅槃,是著空;大乘也講「四句百非」,但是大乘它能夠證得實相。所以「詞無礙辯」它的前面是含有你對於「法」,對於「義」能了解,你才能夠精準地去把這道理給講出來;所以說講經說法是沒有那麼簡單的,真的沒有那麼簡單。那你不會講,你就介紹人家聽正法,也等於是你在幫助他;所以遣詞用句是很重要的事情。

下面講「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審諦」,「審」就是審查,「諦」就是真諦之理。常常能清淨說法,能夠說到這部經的重點。這個就是「審諦說法」。為什麼加一個「清淨」呢?因為不帶名聞利養。佛在《大方便佛報恩經》裡面講到,他說末法有出家人,甚至是在家人(當講「出家人」時,一定涵蓋著在家人)「為利養故。殘滅正法。」他不學佛經,反而學外道俗典雜論,還把它奉為圭臬,他不信佛的語言,反而信鬼神之語、占卜之語。他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譁眾取寵,所以他這心就不清淨,這就是不清淨說法。他說法為了自己的供養,為了炒人氣,為了利養多,這就是不清淨。他「應答不答」,應該回答你的他不回答你。比如我常講的:你去菩薩戒戒場受菩薩戒,就有些出家人會告訴你:「受戒回去可以煮葷的。」這說法就是不清淨說法。為什麼?他是為了利養才這樣說的。他還辯說:如果沒有這樣講,他們在家人就不來受戒了。
那你把戒律當什麼?戒律是他要發心來求戒,要符合我們佛門的標準,我們才傳戒給他,而不是你把戒律改變了叫他來受,你這麼做你是為了名聞利養。為什麼?因為你說叫居士吃素,居士就不敢親近你,他就不敢來。於是就把佛經、戒律的義趣,全部給你曲解;透過這種正式的儀式,傳遞這錯誤的知見。
最後呢?這種出家人的殺業就現前了,業障很重啊,你以為他度很多眾生,其實有更多那些畜生道的都因為他這行為被殺掉啦,因為他沒有制止這些在家人。
所以你去受戒,你要記住你是去求戒的,該是什麼樣的儀式,該要怎麼樣才如法,你要接受,做不到你也要去做。
我很歡喜人家去受菩薩戒,但是傳戒的人你不能人情,不然就心不清淨,所說的就是不清淨說法。
這裡講「無有疑惑。」自己無有疑惑,聽眾也無有疑惑。

「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雖然示現作聲聞,但是實是菩薩發心,所以說「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我們人生大概平均壽命都是七十到八十歲,上海平均大概也有八十九左右。紐約比較短,大概八十五。反正人生不過百年。很多人他想:等我老了我再來學佛,實際上老了的時候,多半不好學了,習氣太重了。當然也有發心的,你看像律航法師,律航法師會下,有一個廣化老和尚,廣化法師底下教出像現在台灣這些律宗的出家人,當然不是每一個,但是他算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律航法師他是將軍退休了來出家的,也是很有成就,所以你不能說年紀大就一定不行。但是你要給自己時間。你看這裡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那你有沒有隨其壽命常修梵行?人要把時間拿來修行?你看富樓那尊者「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常隨佛學,常常親近正法、親近諸佛如來。那我們也是,我們也要這樣做,在末法時期大家應該要多來道場,多親近正法。學富樓那尊者「常隨佛學」,隨其壽命常修梵行。
一般講的盡形壽常修梵行,這是我們要去做的。「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其他人以為他是聲聞,實際上他是菩薩發心。「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他示現作聲聞,所以說「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這「阿僧祇」翻作中文叫無央數,令這些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就是「發」,發無上菩提之心,所以叫「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你看,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幫助眾生是教他發菩提心,無論用什麼方便,他目的是要讓他發菩提心,絕不是搞人間佛教;絕對是教你出離的,教你了生死出三界,是要你成佛的。

從前太虛大師講「人間佛教」,他是善巧方便說佛法在世間,就是要幫助世間人來覺悟的。但是後人就把它曲解了,講成:佛法在世間就只是利益人間的,於是就搞那些人間事、人情世故,變人情佛教,再來就變成不倫不類了,蓋道場,用廟來養廟,看到居士他就先打量,這個居士是什麼工作的,大概一個月賺多少錢,再按他的工作來跟他收費。你看看,還沒有大數據以前,他就這樣經營,這就是貪圖名聞利養。他就去打聽:來的這居士你是做什麼工作,家庭環境大概怎麼樣啊;他就跟你伸手要錢。現在呢,再配上大數據,你的姓名你的身分證號……在他們道場裡面都有儲存,下次你寫牌位的時候,那費用他就自動依照你的收入去定價。......我是要說這些人他是千方百計地、用盡心機地去做這些世間人情的事情。你說他有沒有做好事?有啊,也是有做一點好事,辦一些活動等等的,有沒有對社會有一點點溫暖、一點陽光啊?也是有的;但是你要搞清楚,這些並不符合佛教的標準。
因為不認識佛教,不懂真正的佛法,所以你們看他們所做的沒什麼不好啊。就像有的道場也說他學《弟子規》,其實這個書也沒什麼不好,但是你要知道,那是以你的標準來看。當你在看這個道場,看這個法師的時候,你就要以佛教的標準來看。佛教的標準這經文上面其實處處都有提示到。佛就是講經說法,教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教人出三界,這是佛教的標準。所以你的所作所為沒達到這個標準,那就是不對的。你不能想說他也有做社會公益,他也有做一些好事,也有關懷老人、關懷弱勢族群、關懷流浪狗流浪貓……。這僅是你世間人善事的標準,你看《弟子規》裡面也有講孝順父母,講為人子女、為人兄弟應該怎麼做;但這不是佛教主要目的,你要記住佛教要講的是什麼?是教了生死出三界。你不能用你個人的看法來看,那就叫「不客觀」。既然說是佛門,那你當然是要用佛教的標準來看,這個才是對的。雖然不是把很嚴苛的標準,去對每一個出家人或是某一個人,但是這個大方向大原則,你應該要知道。所以你學了佛後,你有沒有辨別邪正的能力?知道這個是正法道場,這道場可以親近;那個道場不是正法,那出家人講的不是正法,不能聽,你有沒有這個能力?我接觸過很多學佛人,有的學了幾十年,包括連出家人他都沒有這能力。甚至有的出家人他看那個附佛外道在家人也講經,講個什麼《瑜伽師地論》,講個什麼《楞嚴經》,他也跑去聽,他還說他是為了法而去的,他不知道那個叫邪法,表面看是佛經名,但講經的內容都是在毀謗祖師。
所以你有沒有辨別邪正的能力?告訴你大乘佛法一實相印,你剛開始你不懂一乘實相,那沒有關係,我們再給你一個標準:他這個地方是不是教你了生死出三界;他所有教的東西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
你不能只看他的名目「他說我這裡發起的一個因緣,是要了生死出三界,開了一些課程,結果裡面有世間的課程。」你要看他,他實質修學的內容,還有他講經的用心。在講的人、在帶領的人,他是怎麼樣帶的?是不是把你帶到三界輪迴去了?所以為什麼我一直講:你看祖師的,絕對沒有問題。祖師沒有走錯路,你看他的東西你也不會走錯路。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路子走對了,但是你找不到標準,我給你一個標準,就是看祖師大德的。遠古的、比較古的,你看不懂沒有關係,你看近代的,民國初年的,像虛雲老和尚的,這些人講的都沒有問題。憨山大師、蕅益大師、蓮池大師、真可大師,也就是紫柏老人,這些都沒有問題,他們的遣詞用句比較淺白一點;其實文言文沒有很難,你看久了,它就像白話。像我現在看很多的佛教經典、著疏,看起來就跟白話一樣。為什麼你覺得它不是白話?因為你不熟悉它,所以你會覺得很生澀。那只要你常常看,其實就可以看得懂了。還有看不懂的原因,就是你心裡有障礙,什麼障礙?業障。這就要透過念佛,多念佛,業消了你就明白了。你抄筆記記回去的重點,你記下來的東西,很多時候雖記下來,但你也沒看懂,那這就要拜佛、拜懺來消業,這是個很好的方法,一定有效。持咒念佛,多念一點,這個相當有效。

這裡講「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教化無量阿僧祇眾生發大乘心,這才是講經說法的人所要說的。你去聽一個人講經,他能不能講大乘,能不能讓你發無上正覺之心,讓你發出「我要求願作佛,我要出三界六道輪迴,我要明心見性」的願心。如果這個人講的內容,沒有涉及這裡講的大乘重點、大乘的法要,那這個人就不能親近。所以富樓那尊者告訴我們,説法的人要説什麼法?他講出來的法,他得到的效果是要能夠化導眾生發無上正覺之心。聽法的人,你坐在下面聽,你在電腦前面聽,手機前面聽,你聽的時候能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不能發大乘心?如果是,那這個人算是善知識,算是正知正見。如果不是,他講一些愛情愛別的、講一些心靈雞湯、講一些人生哲理......。説實話,你也有一套道理。你不用去聽他講,其實那一套道理就是你的業;他講他人生的哲理,他就是把他的業來交給你,你們兩個人叫什麼?叫「共業」。他的人生哲理是從他個人的業力變現出來的環境,然後他去接觸到環境後產生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他叫做他的「人生哲理」。
祖師大德講的可不是人生哲理,他們講的是教你怎麼「離相」,怎麼「不著相」,教你「觀諸法空」,教你怎麼「無我」,教你在一切差別境界當中要能安住、能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叫「解脫之法」。可不是告訴你現在婆媳的問題,應該怎麼解決,然後再引一些西方哲學家講的話、東方哲學家講的話,他們講的一些人生哲理,然後再加上他自己的一些感悟。他以為他這樣就叫度眾生,其實他這樣,不光把自己度成了眾生,也把眾生變成更苦惱的眾生,那樣是出不了三界的。為什麼講出三界這麼重要,因為是從煩惱的根本下手。眾生為什麼有煩惱?因為有「我」。有「我」,你就能證知一切善惡境界、順逆境界;「若無我」,你心裡面無相,順逆境界來,那能證知的「我」早就被降伏了。那你真的就能逆來順受,其實也沒有所謂的順受逆受。這才是從根源下手。所以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誓願作佛,你聽了經以後,你要這樣子。講經的人要講出世的佛法,講的法要能讓人家出離三界六道輪迴,這樣才對。富樓那尊者尊者爲我們展示出來,講經該講什麼。
你們可以去看看,不管是在家人或出家人,他們所講的有沒有符合《法華經》這裡教的?有沒有符合像富樓那尊者這裡表現出來的?能這樣表現的都算「説法第一」;你説第一義諦之法,都算説法第一。

下面講:「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為了使佛土清淨,什麼叫為了使佛土清淨?《維摩詰經》上講的:「欲淨其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你聽法的時候,你的心會清淨,心清淨,業障就消。所以我説你要常聽大乘,聽不懂沒有關係,剛開始的時候你一定聽不懂,你就這麼五十分鐘、一個小時聽下來,漸漸你就能懂大乘,那你比六祖還厲害;六祖《金剛經》也聽了兩次,還在道場裡面熏修一段時間。你聽經,心會清淨,所以說「學佛一定要聽經」。你看連那些阿羅漢、大菩薩都還在聽經,聽了以後還要去修,這才叫有聽進去。聽經,你心會清淨,修行,你心會清淨。
所以「為淨佛土故。」佛土是眾生的心變現的,眾生心不清淨,他變現的報土就不清淨。這「佛土」也可以指十法界。為什麼?因為如來這法身、報身、化身,應現在這十法界當中。《華嚴經》講:「一一皆是毗盧遮那如來法界身雲。」《華嚴經》講:「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現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刹自在。」一切佛刹佛都能現,一切佛土如來皆入,所謂:「以一剎種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餘。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遍。」這是《華嚴經》。所以盡虛空遍法界皆是盧舍那佛法界身。所以你要説「佛土」,那包含佛土内所有形形色色的眾生,無一不是。所以説:「法身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亦無形象而可得。」這都是《華嚴經》上説的,所以「為淨佛土故。」
眾生是自己的業力變現出來,他見到娑婆不清淨,這一樣是在《維摩詰經》上佛説的,舍利弗問釋迦牟尼佛,他説:「為什麼他方佛佛土清淨?他方諸佛因地修行,所以才有這樣的淨土;那難道世尊你生在這個穢土是你因地修行不清淨嗎?」問題問得比較尖銳。那釋迦牟尼佛足指按地,變現淨土,佛説:「我跟你們同樣在這個地方,但是我住的是淨土,眾生他的業所住的是穢土,他是活在他個人的業力裡面。」唯識宗還講得更清楚,「共相識與不共相識」的關係。因為「共相識」所以眾生跟佛可以同一界,「不共相識」就是各有各的別業。佛法講得很清楚,無論什麼情況,原因都能給你解釋。「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所以,教化眾生的目的是要讓他心清淨,不是要他心執著。
我看到有些出家人教人:「珍惜當下。」我們佛教什麼時候教人要珍惜當下?你是哪一部經看來的?你查遍三藏十二部,沒有在教人珍惜當下,它教你「當下虛妄」,你要怎麼珍惜啊?你跟眾生講這個,連小乘法都不是,這會讓你心越來越貪著。所以經文講「常作佛事教化眾生。」是「講經說法」,是出家人弘法,包括你們推廣正法,都是要讓眾生心清淨,心清淨則佛土就清淨,不是讓眾生更貪著。
我剛剛只是舉一個例子。有人這麼說,末法真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要看邪法,那很多啊,你手機一打開,往下一滑,邪見全部都在網路上面,很好找。眾說紛紜,他沒有依著經典的真實義趣講;所以你去聽、去學了,會得反效果,「求升反墜」,本來要上升的,結果反而墮落,這差異就在於你有沒有聽到正法。
所以我之前講過,有些人他想要修行,但是他沒有因緣遇到正法,這就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夠?什麼原因?因為你沒有流通大乘。有些人他剛開始接觸正法,後來為什麼又去學邪見?什麼原因?就是他過去生剛開始有流通正法,後來退心,沒有再流通正法。所以他這一生就從學正法變成學外道,流通不正見去了,是這樣子。你希望你這一生學佛、學法、學一乘了義都平平順順,那你就要去流通大乘,就要去做,不要只在網路上做;當有人跟人之間接觸因緣的時候,就要去流通。不要只做線上的,線下的也要做,用現代人的用詞:這實體的法寶,線下也要去送,親自跟人家結法緣,不然你怎麼成佛;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你沒結法緣,你成佛了,你要度誰?真的是這樣子的。所以行菩薩道,方便教化眾生,方便幫助眾生;每一個人都會有跟某一些人特別有緣,這是肯定的,所以要多去結緣;因為你跟他特別有緣,你勸他來學佛,他會來學,那你就是在幫他,你把這緣變成一個學佛的因緣,這都是轉世間的業為出世間。有些人他跟你緣特別好,但不一定是你的家親眷屬,也不一定是你的父母兄弟,但是可能你過去生有跟他結過佛緣,你都可以去幫助他,隨分隨力地這樣做。這樣你這一生才能夠學佛沒有障礙,來生也是一樣。
你不要想說「我到極樂世界去,就什麼事都沒有。」你到極樂世界去,不是去了就沒事,去那裡還要修行;你因為這一生有這樣培植善福,所以你在修行過程當中,你的障礙就會減少,所以這很重要。

(經文)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


這是佛告訴諸比丘,說:「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過去九十億尊諸佛所,這裡是講比較接近我們的,過去七佛,說法人中皆是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所以如今在佛會下也是說法第一,乃至「賢劫」諸佛會下也是。過去是「莊嚴劫」,未來是「星宿劫」,現在這一個劫叫「賢劫」。「過去七佛」,是莊嚴劫末後的三尊佛,再加上現在賢劫這四尊,所以說「七佛人中」。

在現代釋迦牟尼佛這法運當中,他也是說法第一,賢劫當來千佛也是。賢劫有一千尊佛出世,他於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也同時護持未來的諸佛弘揚正法。所以你看看,人家護持是「盡未來際」,發心盡未來際護持,你不要以為護持這麼簡單。有些人說要護持:「師父,我發心盡未來際來護持。」結果就一件事情做錯了他就退心,覺得:哎呀!我又被罵了,我又做錯了,師父怎麼又罵我,我怎麼那麼笨,大概是......」;腦子裡面很多的顛倒想就冒出來,他就退心了。所以你看看,說要「護持」,不是說你要護持你就能護持,你要有智慧,你要能夠去用功,要知道佛教要做什麼,這才叫護持。碰到不如意的時候、或沒做好的時候,你能不能再提起來,再更精進把它做得更好,這也都是護持,你的心能不能堅持?這心要堅持得下去才能說要「盡未來際」護持。不要說盡未來際那麼遠,有的人做了沒一年沒兩年,就不做了,哪有盡未來際?
所以這裡講,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這幫助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同樣地,「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說實話,教化眾生,很累,因為眾生習氣很多、各不同,你沒有真正發心,你會退心。你看富樓那的智慧這麼高,要是給他遇到一個周利槃特,一句偈頌背一個月都背不起來,「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上一句記住了,下一句忘了。比如教眾生背誦佛經,他就是不背,所以沒有長時地發心,不可能,這都是說法教化。我們不用說你教化別人好了,你們當中也許有老師,不要說你在學校教學生,你教你自己小孩看看,你講一句他給你頂九句,真是「一言九頂」;你跟他又有母子或父子的業,你會被他氣死了,這個時候你還能不能教化他?就像現在小孩,你叫他來做家事,他不會做,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父母都覺得只要考試就好了。真要做家事,要來幫忙,你也沒耐心教他;真要到廚房去幫忙,看你在煮飯煮菜,他想幫忙,但你看他一個動作不對,你就嫌他礙事,就叫他出去。你看看這個就是你自己沒有耐性。你連教你自己小孩的耐性都沒有,你還怎麼教化那麼多的眾生。當然,你要搞清楚,我不是說你能全心全意為家庭就代表你能教化所有的眾生;我只是拿你對你的小孩來舉例,你要把你的小孩養大,教育成人。所謂「養育」,這「養」中有「育」,「育」就是教育,必須建立正常的人格,有正確的人生觀等等,做事的方式、態度要正確,至少得像你自己吧,我們精舍的居士都算正常,你看看教孩子要費多少耐心。所以古人感歎說:「養子方知親恩。」直到他自己做了爸爸、做了媽媽的時候,他才知道原來帶小孩是這麼辛苦,那你更不要說「調伏眾生」。

你看看,有人說「佛門裡面的規矩跟軍隊一樣嚴」。說實話,我告訴你,佛門規矩比軍隊還嚴,,正常來說了,軍隊他只管表面,他裡面他教化你,讓你有戰鬥意志,但你的貪瞋癡習氣,他不管你,你只要不犯軍規就好了。但是佛門不光你不要犯戒、不要犯規矩,連你裡面的貪瞋癡,你那微細的起心動念,這些怨恨、抱怨統統都要你除掉。所以為什麼說富樓那常勤精進教化眾生,因為這要付出極大的耐性,你看諸佛如來度這麼多眾生,他要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耐心。所以說弘揚正法有功德,領眾修行有功德,幫助眾生學佛有功德,因為你是把他從他煩惱裡面帶出來,讓他可以解脫,讓他可以修行。



(經文)
「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所以富樓那修這麼大的功德,使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也使自己漸漸具足菩薩之道,講經說法,自行化他幫助眾生。以富樓那尊者來說,「講經說法」有一種是有儀式的,有一種就是隨機的,像有時候禪宗祖師在暗示學人,這都算是講經說法;它的方式有很多,這樣子來漸漸具足菩薩之道。你想要成佛,你要幫助眾生學佛,你要發心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不是用「我執我見」教化眾生,反而你的我執我見要放下得更多。
所以為什麼說法的人、流通佛法的人,他的功德很大?出家人為什麼功德大?因為他出了家,他把他自己給放下了,至少放下很大一部分;不像在家人,你們雖來道場,可是時間不長,一旦你回到家裡去,你愛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出家人不是,他就住在道場裡面,或是他住的地方就是道場,他不是想睡覺就能睡覺,他不是想看電視就看電視。有的在家人嘴巴上說吃素,但還跑去偷吃葷的,晚上還吃點宵夜。出家人沒有,沒有聽過出家人晚上有在吃宵夜的,很少。出家不是你想的這樣輕鬆、這樣容易,好像每天都沒事。我告訴你:要是一般人,心靜不下來,真讓你沒事,你心裡就慌、心裡就亂。出家人他修行,他幫助眾生,他閒下來他自己能安住,他能坐在那裡打坐,能坐在那裡用功,這些都不簡單。你還先不要講他有沒有工夫,有沒有成就,他這個就是出家的功德。
這裡講富樓那尊者,漸漸具足菩薩之道,他這樣子修行,教化幫助眾生;過無量阿僧祇劫以來,他都能夠這樣堅持,當於此土得無上正等正覺,號曰法明如來,這是佛在為他授記。所以你看看前面世尊講他過去的行持、現在的行持、未來的行持,都是正確的,知見也是正確的,他才能受記。前面經文一開頭我講過,你看到人家受記,你要想想:這些尊者都能受記,我們什麼時候能受?什麼標準能受?他所作所為都與佛法相應,所以他得佛授記。所以「號曰法明如來」於諸法空皆能明了,故曰法明;對於諸法皆空,他真的是空到究竟,解到究竟,證到究竟,所以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些是如來有的十種德號,圓滿成佛才有,其他沒有圓滿成佛的,是沒有這十個德號的。「應供」是應受供養,「正遍知」是對於一切法具正知正見。「明行足」是行持明了滿足。「善逝」是能夠善於教化示現滅度。「世間解」能解世間唯心所現,能為世間眾生解種種繫縛。為諸修行人中第一修行人,所以稱為「無上士」。能善調眾生名為「調御丈夫」。「天人師」是為人天之師範。「佛」是大覺之人。為世所尊崇,所以稱為「世尊」。如來了真如法,乘願再來,所以稱為「如來」。這是如來十個德號,簡單講一講。
這是授記富樓那成佛,所以你看看他是這樣子過來的;講法是講正法,教化眾生是幫助他出三界,幫助他成菩提成佛,自行化他,真正把「我」都放下了;這樣堅持了無量阿僧祇劫,才得到圓滿佛果。那表示他行持如法,知見如法。所以大家也應該如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