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念佛的訣竅~~悟顯法師 開示

想要道業增進,那念佛修行的方法就要正確。心要能夠定得下來,道業才能夠進步。念佛時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這些方法用了幾千年都非常有效,是祖師大德教我們的,。譬如說,剛開始念佛的時候可以先調息,把呼吸調得穩穩的,再開始念,這個很重要。
因為大家在社會上都有工作,即使沒工作你也有家庭,煩雜的事情多,來到道場要念到一支好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坐下來的時候先調息,然後很快就會進入狀況。這個是念佛的小訣竅。你們平常也要保持念佛,不要散亂。
念佛的方式有走路時念,就是經行念佛,邊走路可以邊配合佛號。一樣眼要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這樣子專注地念,這是很基本的一個方式。也是很容易讓心定下來的一個方法,眼睛不要亂看,然後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動作。
乃至你在工作的時候,也都注意自身這些動作;你的身體在哪裡,你的心就要同時注意到。再配合著佛號,你的心就很容易定下來,這是平日在走路的時候,或在動中的時候。
至於坐下來念的時候:像有的人在家會挑個時間,譬如說做課,早晚課都要做;沒有定課那心就容易亂掉,就會散漫會懈怠,那久而久之不知不覺就會退轉。要知道[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一旦退轉,下一輩子想要遇到佛法,就沒這麼容易了。坐念的時候,腿可以單盤,也可以雙盤,也可以散盤或是掛腿坐,掛腿坐就是坐在椅子上然後雙手放在膝蓋上,就是正襟危坐的樣子,腰要打直不要駝背,下巴要稍微內收,這樣子就很端正,坐在那裡就像鐘一樣,手是結彌陀印。就是我們說的放掌。再教一個叫,金剛定印。一般淨宗的道場較少教。就是右手握住你左手的大姆指,交叉合起來,然後放在小腹的位置,這樣你的心很快就能定得下來。那怎麼檢視自己是否在打妄想或是在昏沉?你們只要一昏沉,這個彌陀印就慢慢散掉了,或是坐姿就會開始不正。有人會往前晃或往後晃,坐不住,這就是要開始散亂,開始昏沉打妄想了,你們可以用這方式檢視自己念佛的狀況,隨時檢點就是保持覺察的能力。念佛人要有覺察的能力,因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覺察得越晚,你的妄想相續的時間就越長。大家來這裡念佛,剛開始前半支香,是給大家攝心用的,把心給定下來,越到後面就越念越好。實際上,真正在佛堂念得好的時間大概也就十分鐘、二十分鐘,這就算就很不錯了。所以平常要訓練念佛的功夫,行住坐臥都要有佛號,動作瞻視要保持安定徐為,安定就是:要看起來很沉穩的樣子,才能夠把心給攝住,不是說進道場來才把心攝住,那你收攝的時間有限,心就很難定下來。平時事情多,尤其是在繁忙的時候心很容易散亂,這時候可以瞬間把你的念頭全部放空,一切不管單提一聲佛號,這樣勇猛地念十聲。常常這樣在心中練習,你斷妄想的能力就會增長、就會提昇。這是祖師及近代大德,教導我們修行的訣竅,也是他們的經驗。今天傳授給大家,希望大家道業真正能夠增進,業障能夠消除。
從這禮拜天開始,下午三點加一支香來念佛,還有拜佛。一樣是靜坐念佛,念完後就起來禮佛拜懺之後就迴向。晚上就講經,來薰習一天,也符合《無量壽經》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希望大家天天來這裡念佛,天天道業增進。到道場的時間多一分,你世間的業就少一分。不然待在家裡,動不動就懈怠,動不動就散亂。
如果問我新年的希望是甚麼?我希望今年能夠有因緣,能夠到世貿去辦個書展,我們可以找淨宗的道場,像佛陀教育基金會,大家一起把正法推廣到書展,或到國際展覽活動,把它免費結緣出去,這樣大家學佛的因緣才會趕快成就。
我們學佛人應時時刻刻想到要幫助眾生,而最大的幫助莫過於讓眾生學佛,尤其是那些還沒有接觸到正法的,我們要為他們做得度因緣,要學釋迦牟尼佛,佛臨終的時候說:「所應度者,皆已得度,所未度者,皆已為作得度因緣」,所以有機緣就要幫助有緣的眾生來聞法,如果沒有緣,他不能學佛,我們也很歡喜跟他結個好緣,希望來生或是以後有因緣,他也能跟我們一起在菩提道上來精進用功。祝大家新的一年「道業增進,諸惡消滅,三障蠲除,復本心源,究竟清淨」!

如何念佛才能攝心~~悟顯法師 開示

我們道場在靜坐念佛的時候,你可以單盤、可以雙盤,沒有特別的規定,也可以散盤。散盤就是沒有分哪隻腳在上面,單盤的話,比較建議腳要稍微換一下,譬如說你這次用的是左腳在上,下一次就換成右腳在上,或是在家裡有盤腿的話要稍微換一下,不然骨盆會歪掉。
念佛的時候下巴是內收的,不是往上揚,眼睛是開三分目,三分目就是有點半閉半開的那種感覺,半閉半開是最容易攝心的,眼睛不會隨便亂看,也可以幫助將佛號念得好、念得紮實,如果眼睛張開,雖有不容易昏睡的好處。相對的,它的壞處是容易亂看、容易散亂,如果全部閉起來,眼睛就不容易向外去攀緣,但是一不小心就會睡著,佛像的眼神就是最標準的三分目,等到你熟了之後,就可以視狀況運用:當你發現你的心很散亂的時候,你就要把眼睛閉起來,如果閉起來又睡著,那就要稍微張開一些。在念佛堂念佛有時候會昏沉,有時候會掉舉。昏沉就是想睡覺,想睡覺的時候眼睛就要睜開。掉舉是妄想多,妄想多那你眼睛就要閉起來。或是在昏沉的時候,捏自己一下、提醒一下,這都是方法。在念佛時坐念用的是地鐘,剛開始是慢慢念,到後來速度會越來越快,所以在咬字上面就不要咬得這麼死,只要滑過去就可以,但要確定自己有聽清楚、有念清楚,不是隨口叫喊,隨口叫喊念佛是不會攝心的,這是講在念佛堂念佛的狀況,念到後來速度變快,這叫「追頂念佛」,「追頂念」就是阿彌陀佛的那個「佛」字,很快的馬上就又接到下一個「阿」字,其中沒有間斷叫「追頂念」,追著下一個句的字首,你念得很快,妄想不容易起來,但剛開始還是要慢,慢慢地加速,不要一下子就念快了,這是祖師大德提倡的。你慢慢的念,所謂「聲和韻穩,字正音圓」,你的聲音韻調柔和,要唱得穩,不要忽快忽慢,沒有音節、又不連貫,這樣念佛很難成片,「如是念法,永難成片」,所以無論是用四字四音的佛號,或是用四字五音,或是聽地鐘,或是自己念佛,都要有固定的速度,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要保持著這個速度,不要忽快忽慢,你在這裡面就可以檢點到:當念佛的時候,本來是緩緩的速度,可是心一著急,一煩惱,雖你有在念佛號,但是會不知不覺越念越快,這也可以當作是:覺察自己在境緣中有沒有散亂的一個方法,就像一個人平常呼吸是正常的頻率,可是當他緊張的時候,就能夠覺察到心跳會加速,或是當他憤怒的時候,心跳呼吸會加速,我們念佛也是:你如果起心動念,如果在散亂的時候,佛號會越念越快,然後會越念越不明顯,就是沒有聽清楚就隨口念過,這樣念佛是不會有功夫的,尤其是在跟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要邊說話邊撥念珠,這樣沒辦法定得下來,因為撥念珠這個動作,是讓你攝心的動作,可是如果你邊跟人家說話,或是邊看電視,還邊撥念珠,那這等於是另一種散亂,所以在念佛的時候,不要邊看電視邊念,當然電視是最好不要看,因為有一位居士說:電視是魔鬼,最好不要看!現在電視也跟電腦結合在一起,我們要運用這些科技、運用這些網路,拿來聽經用功,買個MP3、買個電腦,你要用它來幫助你修行,往修行的路上去走,用它來提醒你,像現在很多電子書很方便,還可以有標籤,看祖師大德的著作,還可以把重點畫起來,看到哪裡就做個記號,要看的時候,馬上一查就知道了,等於邊看書同時修行筆記也完成了,能利用這種方式,拿這些工具來用功,那就有價值了,所以要懂得善用這些工具,不要拿來讓自己散亂。
念佛一定要念得穩,不要忽快忽慢,心裡要懇切、綿密、沉著、安閑,懇切就是願意放下自己的妄想,願意放下分別執著,這是懇切,還要信得過,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量壽經、淨土五經,裡面所說的內容決定不是虛假的,決定不是欺誑我們的,懇切就是要這樣子,綿密就是不要間斷、不要夾雜,夾雜以比較嚴苛的標準來看,一旦離開佛號就叫做夾雜。離開佛號的狀況就有很多,打妄想也算離開佛號,像有老同修念了幾十年,念佛的時候妄想和佛號並進,這也是很大的夾雜,一開始讀經就打妄想,從”如是我聞”一直到”信受奉行作禮而去”,讀一個小時就打一個小時妄想,這就是夾雜。這還是比較表相的夾雜,如果這種夾雜除不掉,那麼念佛、修行或是讀經,你想要能深入經藏,想要智慧如海,那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要訓練自己在念佛、讀經時都不要打妄想。
有的祖師是訓練自己一百零八顆的念珠,只要有妄想他就從頭計數,而我們在念的時候,就要要求自己念清楚、聽明白,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心,自己的佛號是不是清楚明白,這樣妄想就會減少,要依著佛號,不要依妄想那邊,你一隨順妄想去,就要趕快拉回來,安住在佛號上面,這樣念佛妄想才會慢慢的銷落、就會減少,其實這些只是雜想而已,還沒有說到我執、我見、身見這些層面。要破除是沒那麼簡單的,念佛是易行道,但是若不肯念,還是方法不正確,那要達到有功夫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念佛最忌諱的就是”求速成”,求速成就是想要趕快把妄想除掉,想要趕快有功夫,趕快有念佛三昧、要功夫成片,趕快要有事一心不亂、要理一心不亂,這個求快、求速的心,容易讓你在修行的菩提道上產生障礙,你會容易著魔,明明祖師說念佛會有佛菩薩護持你,為什麼會著魔?因為這魔不是外來的,不是外魔,是你自己心裡「意欲過分」,就是你作意去求取這些境界,所以你妄心妄識變現出這些境界來,你以為這些境界是善境界,自作聖解,楞嚴經講:「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所以仍舊是自己打妄想,仍舊是太求好心切,太想得到這功夫,念佛有功夫是自然而然的,是正常達到的狀況,而不是去求來的,所謂「佛性不從心外得」,你認為有一法可求,有一物可攀,這就是心外取法,念佛不會得利,也不會有大成就,也許可以得個小輕安,得個禪定,但是你想要明心見性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佛法不是二法,念佛是直念本性,直念我們眾生本具的阿彌陀佛,不在心外得,也不是有一法可得,你只要老實念,祖師大德說這「老實念」三個字是真傳,你要真的做到老實,沒有花一段時間是沒辦法達到的,要去體會一下到底什麼叫老實念,有的人認為老實念就是呆呆的念、笨笨的念,不是的,老實念是說你的心是覺醒、是覺悟的,所以念佛有很多的方式,除了方式,還有用心,還有念佛的境界,都要了解。所謂眾生心行無央數。眾生習氣各有所偏,他要注意的地方就不一樣,所以用功的境界就會產生出很多需要注意的狀況。所謂「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等大家到「無一切心」的時候,就不用再講這麼多了。

吃素放生是如來真實弟子~~悟顯法師 開示

華嚴經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有的眾生都與佛完全一模一樣,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是差在眾生在日用平常當中夾雜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與如來就有所差異。因為同一體的緣故,我們要持不殺生戒。因為我們吃眾生肉就等於食諸佛如來;你殺害牠,就等於出佛身血,這觀念很重要。因為不殺生是大乘的根本戒,是很重要的一條戒律,在菩薩戒裡擺在第一位。學佛一定要吃素,吃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你吃素就不會再來輪迴,不會再來酬償業報。這是為你修行作一個正因。所謂「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要從不殺生要從吃素開始做起。
有人說:在外面說吃素很麻煩!其實在台灣這不是理由!在台灣素食店非常多,上網搜尋一下資訊就很清楚。吃素是現代相當好的風氣。所以,不殺生你要從吃素先開始做起。然後再注意你的言語、造作,身、口、意,再微細一點的不殺生,就是不要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因我而不自在。這也算是不殺生。若是會相歸性,如果你認為有法:有世法,有佛法,要以佛法破世法是名殺生,這一樣犯殺生戒。殺生還可分事殺和理殺,如果說事殺,就是事相上你認為有煩惱可破有菩提可証,這也都算殺生。佛性本來就是:無所對、不可破、不可壞。現在認為有法可對,有法可壞,統統都算是犯了殺生。所以殺生這條戒,從現在初發心一直到成正覺,統統都可以用它去檢點。它涵蓋了三賢十聖及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它是非常深廣的。經典上講析空,所謂析空就是把法分析,以因緣觀把它分析,認為法是因緣和合。 這樣析空名為殺生,體空名為不殺生。 體空是說其體空寂,能會得空性、會得佛性,這樣叫不殺生。所以道理非常的深。我們學佛就是為了明心見性,要明見佛性!佛性就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講經中都有講到: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可是我們現在卻不識得。因為帶著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用而不覺,常用而自己不知。 所以,中峰國師講眾生迷惑本性後「隨情造業,縱我為非」,所以才有身業則殺、盜、邪淫,口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惡常起貪、瞋、深生癡愛。大家都有在做三時繫念應該很熟。 所以要去反觀自己為什麼會造十惡業,為什麼會犯殺生的戒律。這就是因為不明白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不明白一切法本來平等,不明白自己就是佛,與如來完全無二無別。所以才會隨情造業,縱我為非。
佛門講要放生!就有人開始反對放生!說:放生會破壞生態!實際上如法的放生是不會破壞生態的。我們放的這些眾生是希望牠們能夠脫離死亡的恐怖,能夠長養自己的慈悲心。所以懂得正確的放生是不會破壞生態的,不要因為有少部份的人或是他不懂,或是他沒有經過專家的指導,不小心做錯了,我們就認為不應該放生。放生是人善良天性,不應該被禁止,不應該被除滅的。當看到眾生有困難,將要面臨死亡,我們很自然的就會有大悲心升起來,想要去幫助它,去救贖它。這是人本具有的慈悲,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看到這狀況我們就很自然會去做。
只是現在交通發達,物種非常複雜,也有國外的、有遠洋的,甚至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不一定統統是台灣的物種。所以你在放生的時候,就要注意小心,不要破壞台灣的生態,如果不了解,就要請教類似像生態環境專家或是動物學的專家,看這些動物適合生長在那裡,放下去牠才能夠存活。不要把鹹水魚放到淡水去,把淡水魚放到鹹水去,把會破壞生態的物種放到不該放的地方,那這也不叫放生。
所以你要持不殺生戒,但要配合著做放生,自己要吃素,然後還要時時幫助眾生,脫離面臨死亡的恐怖!這是最基本學佛人的樣子。有人問:「可是老和尚說學佛不一定要吃素!」我們都知道師父對楞嚴經有深入研究。楞嚴經上講:「殺生吃肉者,非佛弟子」師父肯定有學到,因為怕我們因此不學佛,不肯來修行!所以他就方便說,後面這一句話:能吃最好。沒有說出來。你看老和尚自己是不是吃素?老和尚是吃素的!出家人是吃素的。有些人他不會修行,他拿這話來增長自己的習氣,增長自己的貪瞋癡,這是不可以的。我們聽經聞法聽開示要聽真實語,要聽了義法。了義就是能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能夠消除我們煩惱習氣,能夠增長我們的菩提心,增長我們的善心、善業、善行的,這個才叫了義。其實善心、善業、善行,還不算是真正了義,要能夠讓你明心見性,要能夠讓你見性成佛的大乘的經教,像華嚴、法華、楞嚴、圓覺,像無量壽經,能讓你一生成辦,位登不退,這才算是了義經典,其他的都算是枝末法輪,我們要慎重地揀擇。遇到了義經典,千萬不要認為內容很深,因為有人問李炳南老居士說:「為什麼佛法要講得這麼複雜,這麼樣難懂呢?」李老師回答他說:「不是佛刻意要講得這麼複雜,是因為我們的妄想實在太多了,把這世間造成這麼複雜。」
這世間森羅萬象,本來就是這樣複雜難懂的。佛只是把事實真相講出來,把眾生的問題講出來,這些不是釋迦牟尼佛自己創的,也不是釋迦牟尼佛要講一些讓我們聽不懂的話。所以遇到大乘經典,像般若部的經典,像華嚴、涅槃、法華,這些大乘經教千萬不要生退卻心,要勇猛精進認真的去學,要是你認為:「唉呀!我年紀大了,可能沒有心力了。」那你也可以只聽經,雖然經典非常深奧看不懂,但是聽經絕對可以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如果看不破放不下,那佛號是沒有辦法念得和佛相應的,因為阿彌陀佛是一個完全看破完全放下的人。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深信大乘,心不退轉,其實經教不深,它講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自己原來的樣子!
有人說:「大乘經教是談玄說妙!」其實他講的有相法才是談玄說妙!因為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是虛妄的,你還在那裡執著,那豈不是談玄說妙嗎?真性即在我們的六根門頭,就在我們當人不起心不動念處,離我們這麼近我們卻不肯認取,還捨近求遠,攀緣那個虛妄法,去著在這世間虛妄相裡面,這才是真正談玄說妙,學大乘不是談玄說妙,學一乘了義的經典,才是真正實在的。
我們道場絕對不談玄說妙,不說一些不實在的話,或不了義法,我們只講了義法,講的是無量壽經,祖師大德說這是了義中的了義、是經典中的經典。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向他學、向佛菩薩學也是釋迦牟尼佛推薦的,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希望大家要發菩提心,認真努力學大乘!

放下我執~~悟顯法師 開示

凡夫常常都用我執我見當作自己的想法、看法,學佛要懂得放下我執、我見。可是這又是最難覺察的。
所以在生活中一旦聽到與自己想法看法相違背的觀念,或違背自己習氣的,就馬上會生煩惱,這時候就要覺察,這就是自己我執我見又現前了。學佛入門最首要的就是要發心,發心把「我」放下,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有自己的看法。
我們看經讀經,就是在學著把自己的我見放下,不是想:我來看看祖師大德怎麼說?或我來看看佛菩薩怎麼說?或者說關於
佛的思想、佛的見解;這就是不懂的人才如此說,因為佛沒有「思想」,若有思想這就落意識心,佛菩薩也沒有立場,反而只有凡夫才有立場,自己的立場、自己的看法,這都要放下。佛菩薩是無我相的境界,無我相就沒有人相,沒有所對,也沒有所謂眾生相跟壽者相,四相全離。因為你有我相,四相就幻起,就一時具足,它只是虛幻的對應,所以這個「我」一定要放下。像在看經,「我」如果不放下,就沒有辦法入經典的境界,因為還保持著一個「我」。我們聽經看經教,不是來聽聽這位法師是怎麼說的,這祖師大德是怎麼講的?不是! 佛菩薩及祖師大德講的我們要完全接受。要百分之百肯定自己的知見看法都是錯誤的,自己的想法、說法、作法都是偏差的,百分之百的放下這念「我」,然後依靠經典,依靠佛菩薩的教誨。
淨土宗就是依照無量壽經,來改正自己的毛病習氣,依著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發菩提心求生淨土,這樣修行才能夠得力,才會有成就。而在日用平常當中,要常常覺察自己的我見,我執生起,要學習放下。
像大家請法寶,就請個一、兩本,只想說:我自己要看;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都在佛菩薩像面前跪著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只請一本要給自己看,度自己這個眾生而已,所以這就是一個「我」在現前,不要只想到自己要看、要修學佛法;還要想到佛法也要流通。尤其一個學大乘佛法的人,要發大乘心要為眾生,不要到道場只請一本書,可以多請幾本,拿回去放在家裡,如果有因緣的,或是鄰居,或是朋友,或是你的客戶,都可以流通。要為眾生設想,不要只想到這佛書要送素菜館,要送到一些可以流通佛法的地方;還要想到有哪邊沒有佛法,要儘量往那裡送。而當人家拒絕我們的時候,我們心裡也不要難過,不要怕臉上面子掛不住,這個想法也是我相,也是我見。所以現代人講的與個人有關的一切衍生產品,其實都是在提倡我執我見,對我們學佛修道有很大的障礙。還有,人家講我們的過失,心裡要非常的歡喜,所謂「子路聞過則喜,大禹見善則拜」。子路聽人家說他過失時心裡很高興,他想:人家告訴我,又可以改過了。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那煩惱又消了一分,離成佛又更進了一步,這都是在日用平常當中自己要去覺察的。
所以無論是自己在修行或是當你在請法寶時,這樣微細的細節,都要去覺察自己的我執我見是不是又現前。
像在流通佛法時,要是我見現前,就會懶得做或怕被人家笑,笑自己在學佛或流通佛法,這心態就是「我見」現前;可以多請回去放著,只要有因緣或是去買菜或是去哪裡玩,身上帶一點小法寶跟眾生結法緣。
以前要印一本佛書都很困難,要用手抄的,全都是人工手寫。在更早期是用竹簡刻的,現代有影音、有出版印刷,都很方便。
現在的人福報大,有更厲害的---網路,現在網路很方便,流通佛法不要花一毛錢,你把佛教正法的連結做轉貼或是把祖師大德的佛法法語貼在你的部落格上,或是你的臉書塗鴉牆上面,這也是在流通佛法。讓正法久住,你即使不出門,你的功德也無量,一般人沒有很大的財力來印經護持道場,因為法寶一批做下來好幾萬塊,縱然獨力做得出來,也不一定有地方送,也不知道要往哪裡送!那我們就用兩根手指頭,不費一絲毫的力氣,按個「複製、貼上」,系統就會直接幫你做處理,這簡單的動作就可以把佛法轉貼到全世界,弘揚到五大洲中。這樣就修得無量功德,無量福報了。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放下我執我見是多麼重要,不要整天只想我聽了多少經、我要聽什麼法、我看了幾本經、我怎麼樣…,要多想想:我是不是該幫親戚朋友請一些法寶?是不是幫鄰居也請一些?這樣法寶在流通、正法在流傳才會快、才會廣。人活在這個社會也要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盡一份安定的力量,這個力量就從我們這一念『我執』放下開始,從我們這一念『我相』放下開始。所以希望同修在出門時,身上都要帶著法寶或是小佛卡,或是一些佛教初階的書去接引眾生,像認識佛教、三皈傳授、淨業三福,或是無量壽經的簡註易解。
老和尚這一生寫的書很少,講記多是由居士或是法師幫他整理的,而他自己真正親自看過校閱過,甚至訂正過的,我們知道的就只有這一部無量壽經簡註易解,所以這算是老和尚的著作。雖然他謙虛的說自己沒有著作,而實際上他看過。裡面的內容也相當符合現代人的根器,大家都可以請回去自己受持或流通。
我們流通法寶的方式,就是你可以打電話、可以發e-mail過來,或是你親自來精舍請也可以,如果你在外縣市,或是人在國外也沒關係,我們一樣幫你寄過去,但運費是採用收貨方付款,精舍只負責包裝。如果說你真的在很遠,在其它的國家,像美國、像加拿大,或是英國、德國,沒有關係,佛陀教育基金會的法寶可以流通到全世界,所以你都可以請得到,請法寶盡量請,不用客氣。不要害怕請了回去,認為現在看了又沒有用;華嚴經講:所謂「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你吃了這一粒金剛,『金剛』是金屬裡面最堅硬的,你看一眼佛法就是金剛種子。就種到你的八識田中,或是現生或是來生都會起作用。所以流通佛法、法寶,有絕對的功德。乃至就算你丟到回收箱裡面去,丟到回收站裡去,這個做回收的人看了,他也種善根,蟑螂螞蟻爬過去,這些蟑螂螞蟻也種善根,經典中有這類公案,經典功德不可思議,只要跟佛沾上邊,就功不唐捐。所以大家盡量發心,盡量請沒有關係,不要去打妄想說:萬一他沒有看怎麼辦?人家沒有看那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想方法讓他看,不要只把法寶丟給他,你送完後可以問問他:你有沒有看啊?有沒有想要了解的?或許你自己沒辦法解答,也可以請他到精舍來、道場一些老同修也會回答,同參道友可以詢問一些比較老修的,再不行的話就請問法師,問出家眾:自己要怎麼修行?要怎麼樣了生死?佛法是在教什麼?為什麼一定要學?為何不學就落伍了?這些統統都可以為他作解答。所以說我們自己要發心,不要想:法寶送給他,他會丟掉這是浪費。千萬不要這樣想。我們知道佛門裡面菩薩眾中,最有智慧的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為什麼這麼有智慧?文殊菩薩自己說:過去生我也是因為毀謗大乘的緣故才種下善根,受完果報以後,因為這善因,再出生就感得辯才無礙,他的智慧能力是那個時代沒有人可以跟他相比的,他說:我現在成就菩薩位次,回想當初要不是我接觸到大乘,種了一點善根,就不會有現在;當然,毀謗大乘一定有果報,但等果報結束以後,善根會發起,所以不必擔心。所以佛菩薩及祖師都說:或讚或謗都是利益,你把佛法推廣出去,把正法弘傳出去社會才會安定,眾生的心才會安詳,才不會貪欲心重、我相重。
每個人如果都能多一分去替別人想,這個社會就會進一大步。可是相反的,若每個人只想著自己,每多一分想自己,這個社會就會越來越退步,人就越自私,社會就越不和諧。所以流通正法是有絕對的必要性,尤其是佛法,佛法不但能夠幫助社會,幫助國家,甚至可以幫助我們了生脫死,幫助眾生遠離災難。它不但可以解決現生,還可以解決來生的。
有時或許你現生的厄難不一定消,但你來生不會再輪迴,不會再遇到這些厄難。佛法不但可以解決你現在的痛苦,還告訴你『種善因得善果』的觀念,你要是真肯念佛,就不會再造惡業,佛法可以把『惡』的根斷掉,這是流通佛法的真實利益,佛法給眾生現前的好處。所以希望大家能發菩提心,為佛教為眾生,為正法久住而流通佛法,這是相當重要的事。

見性後起修~~悟顯法師 開示

大家都在念佛,那什麼叫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念佛?佛號要怎麼念才念得穩念得牢?念不穩念不牢就是因為不瞭解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意義,也不懂得它寶貴之處。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專門解釋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道場每星期天有無量壽經講座,我們在這裡先略說。
「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什麼是無量覺?說「無量」其實是因為眾生迷惑,以為有個東西,或是光或是壽或是智慧是無量的,實際上「無量」就是指我們的佛性,就是指我們的法身,念這句佛號就是直接念我們的本性,念我們的法身,所謂:法身具照百界千如,法身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所以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己的本來面目。
「覺」是圓滿覺悟,不是小覺。只能覺察自己的過失,這是小覺;能夠覺察自己的見思煩惱,這個覺悟比凡夫大一點,這是阿羅漢的覺悟。菩薩能捨兩邊取中道,這是菩薩的覺悟,他入旦中佛性。如來了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名大覺。所以淨土宗是大乘佛法,它直念眾生本具的佛性,有人懷疑:我們沒有諸佛如來的境界,怎麼能念?當然可以念!所以「彌陀要解」才說「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作因地心」,這是諸佛如來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不是九法界眾生依靠自己的思維、妄想、分別所能理解的,所以說淨土法門是一代時教之綱要,一切菩薩萬行之司南,「司南」就是指南針的意思,也就是說它是綱領、是佛法的宗旨。所以說:念這句佛號,就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無論大乘、小乘、人天乘,全部都念到了,你的功德都圓滿。因為一切法不離自性,自性具照百界千如,所以是無量;不是只有光啊、壽啊,那是列舉。所以阿彌陀佛即是無量即是我心,因為眾生心有所著,一定要對一樣東西,有「所對」、有「所取」,所以才告訴你有個光、有個壽,實際上光壽仍舊不盡其義,所以就直接稱「無量」,無量就是我們的佛性,具無量妙用。阿彌陀佛能讓如觀經所講的: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者,能一念頓超娑婆世界,一念頓超三界六道輪迴,化地獄猛火成清涼風,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阿彌陀經中讚歎:「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祖師說這就是心性之極致,才有如此大的力量、這麼大的功德力。所以念佛就是念自本心,念自己本來的樣子。我們現在嘴巴念佛心裡卻沒有這一層感受,那就是迷失本來,所以要藉由經教來瞭解。像大乘的華嚴、法華、圓覺、般若、金剛…等諸經,有機會我們就要涉獵;朱子治家格言講:「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我們說:「眾生在迷,大乘不可不學。」愈是迷愈是要學,迷得愈深才更需要大乘,因為只有大乘佛法能夠幫助眾生一生脫離輪迴,而大乘佛法裡也只有淨土法門能普被三根,能利鈍全收。
所以禮拜天的講座,希望大家都來參加,因為這部無量壽經太好了,它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是眾生本具之化儀。化儀是化導眾生的方式,眾生自性中本就具有的修行方式,是眾生心性本具不假外求的;不是心外另有一法或有一物,有個道可求,那是二乘,是心外取法,以心求心,以法除法,達摩祖師說這不究竟。老實說:大家的根器確實還不行修學禪宗,沒有辦法一念頓悟或頓超,也許這一生能見性就不錯了!即使見性還要再修行,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從見性開始算,沒有見性前不算,這叫頓悟漸修…!歷代頓悟頓修的只有一個,就是六祖惠能大師,他也是多生累劫積下來的,也不是一蹴即成的。所以說:能夠讓眾生一生圓超輪迴,逕登四土的只有淨土法門。法華經的內容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告訴你自己這眾生身中就具有如意珠、就具有佛性。華嚴經是顯如來境界,諸佛如來及菩薩是什麼樣的境界,什麼樣的受用,這些境界相當殊勝,可是凡夫有沒有辦法一下子受用到。唯有無量壽經,總攝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秘髓,把華嚴經如來的境界給予我們眾生,一下子就可以感受得到,只要你肯老實念佛,這一生就可以受用得到。而且法華經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我們的「直念佛」,「直念本心」;彌陀疏鈔裡面蓮池大師告訴我們:這句佛號只要真老實念去,不假外求,更無心外之佛可得,你就是直念本心。有人誤以為一心不亂還不究竟,蓮池大師說:非常的究竟!因為既是一心就沒有妄想、雜想,怎麼會不究竟呢!所以這「一心」是從理性上來說的。念佛確實是所有法門裡面最難得、最殊勝的,尤其在經典裡又屬無量壽經最為殊勝,世尊一代時教裡面,帶說淨土的經典有統計出來的就有兩百多部,表示它遍佈在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當中,無論大乘、小乘,裡面統統都有無量壽經的內容。佛把這麼高深的境界,全部授予我們眾生,現生就可以得到、可以受用,就可以入佛境界,能即身成佛。這即身成佛不是密宗的即身成佛,密宗的即身成佛是像禪宗一樣,明心見性以後開始算,經三大阿僧祇劫,那叫「悟後起修」,此時還沒有超出輪迴,「見性」不一定能超出輪迴,這是「頓悟漸修」!見性後仍要保任,要保持他的功夫,還要修行。這是印光大師在他的文鈔精華錄裡面說的:你明心見性、即身成佛,也都是見得佛性而已,你的習氣沒有除,習氣沒有除不能夠了脫生死!唯有淨土法門,習氣沒有除盡,也可以帶業往生,可以橫超三界,逕登四土;由此可見這念佛的重要性!要出輪迴,要了生死,沒有這句佛號,絶對不行;就像人要活著就不行沒有呼吸一樣,所以希望大家要能夠珍惜這句佛號。
李炳南老居士說「萬劫難逢無上寶」,你要是真懂得,你就會有這種感覺。「眼前滅罪除煩惱」,眼前可以滅罪還可以除煩惱,「他年功滿到蓮池」,一旦功夫成熟了、圓滿了,就往生到極樂世界了,「與佛長生同不老」,可見這佛號的重要性。
;很多的經文,無論是順說、逆說,都是在告訴我們:生佛平等,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眾生心性跟佛完全一樣,怎樣能趕快徹底的、圓滿的跟佛一樣,就是要念這句「阿彌陀佛」,因為念佛的時候心無雜念,沒有能對所對,就是直念本心。
有人說念佛-「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中間有生有滅;實際上可以去看看開悟的大禪師,中峰明本國師講的「三時繫念」,裡面講: 「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只因迷悟之自殊,何有聖凡而彼此。所以誰說阿彌陀佛是生滅,那正是中峰國師講的:你是眾生、你是凡夫,若認為佛號「阿」是一念、「彌」是一念、「陀」是一念..,那當然這就是眾生;你要是能知道說,「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那你就是諸佛,因為你不見一切法有生滅相,連世間法尚且不生不滅,何況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如來把它最殊勝的功德直接送給我們,我們眾生要好好珍惜。如果說放棄不要了,那真是太可惜啦。李炳南老居士說:有這麼便宜的大好事而不知珍惜,還不修淨土,非愚即狂:那不是愚痴就是精神有問題。而且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講:皆得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翻作中文叫「不退轉」,它是學位的名稱,要證到不退轉才能稱,阿鞞跋致是八地,是不動地;只有八地才可以稱「阿鞞跋致」,七地不可以,若你稱自己「阿鞞跋致」那叫大妄語。而七地以前那就更不行,所以羅什大師不翻譯「阿鞞跋致」,因為「阿鞞跋致」就是真正有到達這個程度才能夠稱。所以一旦往生到極樂世界,佛說皆是阿鞞跋致,這沒有什麼好疑惑的!如來是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到極樂世界大家最低的學歷是阿鞞跋致!是八地法雲地的菩薩,才真正具有教化眾生的能力!距離一生補處只差幾個位次。八地確實離心意識分別,算了不起的成就,華嚴經上講八地菩薩有能力打破根本無明,只是如來會親現其前,跟他說:你還有如來十八不共法、十力四無所畏,尚未能圓滿,所以必須留惑度生,繼續修行。
到極樂世界有教化隨意願,修行隨意…,「欲至足者,欲至膝者」...七寶池,八功德水,其水一一隨意;這都是八地菩薩的境界,這是非常殊勝的。所以希望大家認真的念佛、認真的修行,所謂「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勿自欺」。
用警眾偈供養大家:「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阿彌陀佛聖誕開示~~成就自心莊嚴的道場~悟顯法師 開示

有學過學佛行儀的人就知道,法師一講話就馬上合掌,要法師說放掌才放掌。這是祖師大德教的律儀,非常的莊嚴,有同修有學過,這樣很好。和尚講話講一個小時,我們就合掌一個小時,講兩個小時,就合兩個小時。出家眾也是要合掌,這是律儀。
今天講:為什麼要來道場?為什麼要來共修?
什麼是「道」?「道」是清淨,是本性。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是道。
「場」就是大家用功的地方。所以一個如法的道場,一定提倡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無論是什麼宗派,什麼修行法門,是淨土宗也好,是禪宗也好,都一定要讓諸位明心見性,這才是佛法的宗旨。所以《法華經》講:「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上告訴我們的。所以佛教的宗旨就是要「見性」,見性的方法有很多:像念佛、參究、觀照、或者是修習止觀,或是持咒、或是結印,或禮懺、誦經…。一個如法的道場,無論是什麼修行方式,它都有一個宗旨,就是要讓大眾明心見性,如果沒有,那這個地方就不能算是道場。所以道場是要幫助我們修行,幫助我們消除我執、我見、我癡、我愛、我慢。我們不是來道場看看這人如不如法?看看那個人有沒有修行?結果到最後,來道場最沒修的就是自己,那有來等於沒來!其實這樣也不算來道場,因為真正究竟的道場是遍滿十方法界!因為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圓融,沒有染著,沒有對待,是遍十方法界。諸佛如來證得此心,我們眾生具此心,所以說:本自遍滿,本自清淨。
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念此心,也就是念我們的常住真心,念我們本來的覺性。它有很多的名字,或叫真如、或叫如來藏、或叫真諦、或叫一心。念佛在功夫上叫理一心不亂,在禪宗叫明心見性,在教下叫大開圓解,在密宗叫三密相印。
它在修行、在經典上有很多的名詞。但是講的無外乎就是本性,就是佛講的眾生本來清淨的這一念心。所以來道場修行就是要讓我們恢復本來面目,這才是來道場的意義。
至於來道場的目的:平常自己在家修行,也聽師父講經,但是你沒來道場,就沒有辦法落實,因為你聽到的就像是軟體,軟體是程式,道場是硬體,硬體跟軟體要能配合,這個道才能夠運作,你學佛才真有學到。在這裡就常會碰到,他說有聽過師父講經,可是一來道場,看他威儀也不會,甚至還直呼老和尚的名諱,我們聽了都覺得太不可思議。一般人在家不可以直呼父母的名諱,不可直呼兄長的名諱,怎麼會來到道場反而直呼和尚的名諱!何況是親教師。和尚翻作中文叫親教師,比阿闍黎還親,阿闍黎是軌範師,阿闍黎是做模範,就像現在的模範老師,模範生一樣。和尚是親教師,親自教導你的。絕不可以直呼名諱,這太沒有禮貌了。乃至到道場對任何一個法師都應該要恭敬,不管他有沒有修,或是年紀大小,一律都應該恭敬。
像釋迦牟尼佛就這樣提倡;優波離尊者在印度的種姓裡屬於「首陀羅」,就是在印度是比較低賤的一個「種姓」(出生的身份),可是他先出家入了僧團,後來出家的這些佛弟子見到他也是作禮,因為他先進入出家僧團的行列裡面。所以,後出家的婆羅門,即使像世尊的一些親戚朋友,一些王公子弟,來到佛門也都向優波離尊者禮拜。
釋迦牟尼佛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僧團是平等的,講求的是師道、是孝道。孝道是要孝於佛,當孝於佛,常念師恩!這是釋迦牟尼佛教誨我們的。所以如果沒有來道場,我們學不到這麼多東西。在家裡聽聽經以為好像懂了。但實際上,自己在聽經的時候,是不是前面擺了一盤水果,邊吃邊聽;還是吃飯的時候聽經?吃飯的時候聽經除非是不得已,實際上吃飯最好不要聽經,吃飯的時候最好念佛;不然聽久看久了,對師父講的法就輕慢,對佛陀的教法就沒有恭敬心了。印光大師教給我們,我們對法恭敬,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的利益。所以聽經不要吃東西,要端身正坐。釋迦牟尼佛做給我們看,他對法至誠恭敬,所以得滿分的利益。我們讚佛的相好就是:滿分二嚴身。他就是得到理事二嚴,福慧二嚴種種的功德莊嚴。所以學佛要從恭敬心中求。師父教我,他說:「我這一生就「誠敬」這兩個字。」所以師父無論對誰都恭敬,打他的人、罵他的人、傷害他的人他都恭敬。多數人平常在家裡都沒有辦法修行,一下先生的事情、一下太太的事情、一下小孩的事情、一下這個電話來、一下那個電話來,還有自己的事情,沒辦法用功;坐在那裡打妄想,一下想想這個、一下想想那個,這些統統都是障道因緣。所以要來道場共修,才比較有辦法靜得下來,也可以學到佛門良好的氣質。我們現在講的威儀,威儀是一種氣質;這是學佛人必須具備。說你學佛,人家看不像呀!你也沒有吃素,也沒有良好的威儀,走起路還是一樣東倒西歪!有人走路肩膀會搖晃,沒有行如風,行步也不從容,這在「學佛行儀」裡面都有提到。這本書有機會要多看,對學佛人來說很重要。外表要學得像佛;心裡面也要像佛,佛是最極清淨。佛是無住!是不執著!心裡面有煩惱時,你要想到自己要跟佛一樣,要放下這本來無的煩惱,一切法本來就虛妄,妄性本空,煩惱性空,空性即是菩提性,所以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那為什麼我們現在只執著在生死?只執著在煩惱?就是因為忘失菩提。所以我們要來道場用功。因為在道場有法師帶,有大家共修的力量。若在家裡,念佛念沒幾分鐘,你就覺得腳會痠,又累,躺著呢等一下就睡著了。我們的命光,我們的生命在睡眠時消耗掉,我們的正念就這樣流失掉。
所以,在家裡懈怠的人多精進的人少。你來道場可以幫助大家道業增進,這就是共修的功德利益,還有,來道場不要看人家的是非對錯,不要看哪一個人有修沒修,要一律恭敬、一律平等,大家來這裡都是向佛菩薩學習,用這種心來道場,那這個道場就如法,來供養護持這道場的居士,也就有功德有福報。我們要是沒有要求,讓道場是非多,不如法,那護持的人就沒有福報。所以這個一定要要求,我在這裡帶大家修行,帶大家念佛、講經,一定要有這些的要求,不能沒有規矩,這樣才不會對不起十方的信施。大家供養道場會有福報,就是因為這地方是清淨的,它不屬於世間,不講人情,不是用關係,不是搞世間那一套,要打通關節、要送禮、要什麼的...,沒有的,來這裡大家都要把「我」放下,不論是做什麼行業,有什麼成就,或你是大老闆,甚至你帶的公司是全世界五百強的公司,你到這裡也是放下,跟佛菩薩學習,向無生中會去。這道場才是真正的道場,這道場才是「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如何讓心靜下來~~悟顯法師 開示 (ㄧ14)

現代科技發達,物質受用比以前好很多,學佛人在這境界裡很容易受到動搖,甚至連自己動搖了都不曉得,所以要檢點一下自己的心有沒有染著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中?現代的網路資訊非常的進步跟健全,但所傳達的多半是一些不好的訊息,而且這些訊息隨時可以透過手機、E-mail看到或是電腦網路看到,我們學佛有一句話講,「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知道的事情多,心就容易起煩惱,容易打妄想,所打的妄想都是一些遙不可及的事情,徒增煩惱而已,所以這些資訊要少去接觸,是非必要性,更不是你非看不可。不過現代人理由蠻多的,總說:我是什麼原因,所以我一定要開一定要了解,所以修行是面對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貪欲,有沒有心定不下來,總想去看想去了解。原則上除了跟自己工作上有關,不得已以外,一般都不要接觸這些資訊,這些都損害我們的清淨心。
到道場,沒有必要的人事我們不要去接觸,嘴巴少說話多念佛,不要東家長西家短,不要刻意去攀緣去認識那些蓮友,大家是君子之交,不要攀緣,一旦攀緣是非就會出現,心就開始動亂,來到道場沒有把心給攝住,久而久之這道場就不像道場,就像一個是非的場所、消息的場所。像現在師父在國外,有些佛門狗仔隊很喜歡去探聽:師父現在在那裡?在做什麼?你縱然知道,那跟你修行又有什麼關係?那些事跟我們修行了生死除煩惱一點關係都沒有,那些人既喜歡攀緣又愛誇耀自己的見聞、誇耀自己的視野有多廣,這裡面夾雜的是他的傲慢心,所起的是無邊的煩惱,這樣來道場沒有一絲毫的功德,造的是無邊的罪業。我講這話很不客氣,但卻是真話,如果你真正要修行,就萬緣放下,不要去當佛門狗仔隊,或是炫耀拿到第一手和尚開示的消息,不要做如是念。真正的第一手是「不動念」,不隨境轉是第一手、是第一念,你拿到的是你以為的第一,實際上,這個世間生生滅滅早就不曉得過了幾回,怎麼會是第一,所以拿這些來炫耀是沒必要的,這裡很好,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其他的地方就不是很清楚了,所以在這裡先跟大家說不要當這種學佛人,道場出版的訊息要往法上走,修行上走,不要夾雜一些世間法,明明是佛教的東西,卻夾雜一些世間法在裡面。這裡是十方的信施,眾生來道場供養三寶,之所以有福報,是因為這裡是在用功修行的地方,是供養大眾用功,這裡的大眾依佛陀經典如教奉行,所以人家才會來護持才有福報。道場要是把人家護持的錢拿去做世間的事情,搞一些與佛教不相干的事。那你去看看戒經裡面是怎麼結罪的?這過失是無量的,等於濫用僧物、濫用十方的信施。人家是要用來弘揚佛陀正法而不是搞世間法,世間的東西世間人會去做,你是佛教的道場,就是專門流通正法,我們道場只有佛教祖師大德開示,其他世間的東西這裡沒有,如果有人要來請,就介紹他到一些在家人的單位去,他們那些地方無所謂,出家人的地方、修行人的地方就是專門弘法,就是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要出三界六道輪迴沒有那麼簡單,第一:你不曉得自己就處在輪迴的境界裡,不知道自己的心裡面是七上八下,從早到晚沒有一刻是停止的,沒有一刻是安靜的,這就是輪迴相,你們可以去體會看看,這就是常說的「顛倒」,還有更顛倒的,就是把這種動亂當作是正常的,當作是應該的,那是極度的顛倒。還有人說如果不這麼亂,就沒有辦法活下去,他說:我不看新聞、我不看這些雜誌、不看染汙我們清淨心的東西活不下去。所以李炳南老居士講過:你要是把糞坑裡的蛆抓起來,把它洗乾淨抹上蜜絲佛陀,它會死掉。就像我們心動慣動久了,靜不下來一樣,真給你安靜、給你清淨,是忍受不了的。亂久了,想要靜,靜久了又想要動,整天就在「動、靜」裡面、「有、無」裡面、「對待」裡面輪迴,一下靜一下動,一下動一下靜,這就是輪迴相,這是我們的過失,所以要發心把它改過來,我們很多的苦惱都從這裡來,也許你會覺得我現在的生活很好,我很快樂,但要知道樂跟苦是相對的,有樂你就有苦樂,修行後是離苦樂兩邊,達到自在、是清淨,可是這清淨多數人都不要,大家都喜歡樂受,看修行能不能所求都滿願,都能夠遂自己的心意,其實在佛門不是不能求,但是你求佛菩薩不要只求一些小事情,求財富、求名利、求家庭事業和順這對佛菩薩來說易如反掌,要保佑你太簡單了。但是你要求了生死、求出輪迴、這才求得究竟。能求得究竟那你其他的所求當然都能滿願,主要是因為你的心自在了,放下了。為什麼人在世間會很苦惱呢?就不滿足!有了還想要更多,還想要更好,好還要更多,更多還想要更好,所以整天患得患失,就是這一念心沒有辦法停止,沒有辦法安住,因此要求佛菩薩讓你的心能夠安住,放下罣礙。在佛門要求大一點的事,不要求小的:什麼保佑兒子可以考上好的學校,女兒可以怎樣又怎樣…,先生又如何如何…,這些小事滿了你的願,其它煩惱又來了,佛菩薩希望大家能夠離開煩惱、離開輪迴。
事情要少,要認識能夠幫助你道業精進的人,你要識得他。他不一定跟你講好話,或許他都講一些修理你的話,認識人不是要拿來講是非的,要知道這個人是善知識,對我修行有幫助,他這樣教訓我,我很感恩。要這樣才算「該認識的人」,「不該認識的人」就是那些來找你講是非,好像跟你很好,你要什麼他都幫你,這些事世間人都做得很好,的確讓人沒有話說!但是你進到佛門,你認識這種人對你修行沒有幫助,也是屬於非必要認識的,你認識了「是非」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這要注意。
心要怎樣才能清淨?怎樣才能夠安住念佛,有人念得很久,修行也修了好幾年,但是心沒有辦法定下來,就是因為老在人事環境上去動念、去攀緣。所以才講不要當狗仔隊,老是問現在老和尚在哪裡?在做什麼?有人一進到精舍他就講,現在師父在某處,又如何如何…,他去見到了又如何如何…,講白一點這就是師父講的:不老實!
以前在景美圖書館師父教人就是這樣,要少攀緣,不要去接觸這些,要真正安住修行,很多同修照做到現在,心都靜下來了,都很有成就,一看就知道他是真學佛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心是定的,我在這裡教大家這樣做,祖師大德也是這樣教,也是這麼做的,剛開始去學去做的時候,反而你的心會很動亂,或許你能感覺到,但不要管它,就是要除掉這個動亂,如果你想:我不跟人家講話我會受不了、不攀緣不行、我不看報紙不行,那就不會有成就!有些人他說:你們學佛不看可以啊,我還是要工作,我還是需要有這些事情,這就要看你放不放的下,心裡真能放下世間,你就能隨緣而不起念,達摩祖師悟性論裡面講所謂: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這話有很深的道理,這三句中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斷了三際心。你們去試著做看看。
現在的人很會打算,人生百年卻有千年的憂愁,這就是眾生煩惱重,要從「少看」做起?從「少接觸」斷起,在道場要少攀緣,不要當追星族,這一定要落實。

為什麼要拜懺~~悟顯法師 開示 (一12)


有同修問:「為什麼要拜懺?」
《起信論》講:「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修習止觀被中機,念佛往生被上機」,無論有沒有學佛,都要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因為有意無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傷害到眾生。無形當中都會跟眾生結了惡緣。所以我們才要常懺悔,要防微杜漸,不要等犯了很嚴重的過失才來懺,「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無量壽經》講「從小微起,成大困劇」。所以我們小過就要懺悔,積小過會變大過,你的善根就會退失掉。學佛人要常懷懺悔心,連普賢菩薩這麼高位的菩薩,他的十大願王中第四願就是懺悔業障。無論是事懺或是理懺,事相上的禮拜叫事懺或是發露懺悔;理上就是對於道理明白,從心裡轉變過來,後不再造,這都要去落實,理事才會圓融,才無礙。不要想:我禮懺就好,知道過失能改就好,不必拜懺,不用發露懺悔,這就叫「執理廢事」。
有些人很會懺,可是貌恭心不恭,常常懺了以後還犯,犯了再懺,懺了再犯,只有事懺沒有理懺,因為對於道理他不明白,對於自己的過失不能覺察,或是後知後覺。但總要從後知後覺慢慢轉變成先知先覺,在還沒犯過以前就能覺察到,懺悔才有它的意義。
無論你是初學或是老修都要懺罪,大家再老修也沒有普賢菩薩老修,普賢菩薩是《華嚴經》華嚴海會的上首菩薩,上首就是模範生,菩薩中的模範生,都還懺悔業障。所以懺罪不光是新學要懺、初機要懺、老修也要懺,因為一不小心都會有意無意造作惡業。如果造作惡業,不發露就會有一條過失叫做覆藏,你的業藏在心裡面。你會找很多理由、藉口來掩飾它。因為它藏在你的阿賴耶識裡面。隨時摧殘你的善根、摧殘你的菩提心苗。如果已經是老修行,卻心都定不下來,這就是一點小功夫都沒有,就是因為不能面對自己的過失,甚至自己犯過失,人家跟我們講,自己還很傲慢不肯接受,或是用世間那一套來應對敷衍,這都是學佛的致命傷。
別人能指出我們的問題、過失所在,要歡喜接受不要怕丟臉,因為這些人是我們的善知識,是在提點我們幫助我們道業增進,心裡要存感恩,不能生瞋恨。拜懺的時候唱釋迦牟尼聖號,心裡要知道「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其實這貪瞋癡沒有來處。因為迷失了本性,所以才妄有貪瞋癡,妄有就不是真有。然後又堅固執著這個貪瞋癡念頭不斷的下去,「從身語意之所生」,從你的身口意發出來所造作的惡業,「今對佛前求懺悔」,在釋迦牟尼佛面前請佛為我們作證明,自己要懺悔要改過,尤其是惡口、妄語、兩舌這些口業最容易犯,這要注意。要常懷改過的心。
拜懺的時候要身投覺地,地代表心地,心地要覺,禮拜的動作就是代表這個意思。這是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大禪師教我們禮懺的時候身投覺地。身、語、意三業都要覺不要迷。不要掉在境界當中,事情來不要在意,不要想以後如何,過去又如何,這都不要想。達摩祖師講「不慮其前,不謀其後」,凡事不要預先計畫,預設未來要怎樣,是不慮其前,不謀其後是,不要去打妄想。
很多人怕有災難來,我對他說:你對《無量壽經》的信心到哪去了?整天在打妄想明天會怎麼樣,這是沒有必要的。我們要好好安住當下,這一念心安住在佛號上不要去想別的,不要去隨世間言語、見解去動轉。這對清淨心有很大的妨礙,一定要有定力,要信得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真的是「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如來這麼深廣的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所以不要心隨境轉,不要去計畫世間,常常去計畫你世間的業就重了,要發願出離就很難了,這世間是虛妄的、不實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要常這樣去觀察。若做不到大乘觀,可以做到析空觀,分析它,它是不實的,和合的,既然說為和合就代表「有」的觀念是「不有」的、是「不實在」的。一般人會認為諸法和合而有,是因緣和合而有,不是的! 「有」是和合而來,是不實的。你認為這世間是「有」的,佛就告訴你:「真的有嗎」?你看它是什麼跟什麼聚合的?怎麼會真有呢?在這裡要覺悟、要能明白。根器好一點的,能做到體空觀--就是能夠直接觀察到體空,世間確實如同夢境一樣,不實而幻化,確實是如露亦如電,如朝露,如閃電,念念不住,這個要去體會,要能覺察,那我們懺悔,才算身投覺地,身、語、意三業都入於本覺之中。
常常這樣懺這樣作觀,會有成就,出離心才會發得起來,這懺悔的誠意才能達到究竟。這是簡單講禮懺的意思。
再教一些佛教的用語:對法師及居士都可以說「歡迎您來莊嚴道場」,但是居士自己不能說「我來莊嚴道場」,這個用語是不恰當的;或是「我來做影響眾」,這個說法也不對,如果來參加講座可以說「我來隨喜功德」這個講法對。不能說自己很莊嚴要來「莊嚴道場」,這樣就不對了。

在工作中如何用功~~悟顯法師 開示 (一11)

現在的人工作很忙,有做不完的事情、賺不完的錢、打不完的妄想,這是現代人的一個通病。我們學了佛,想了生死,想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在工作中要怎麼樣用功,要如何取捨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因為,如果沒有工作,就無法維持家庭生計,有些人福報大,可以不必工作,能一心一意在道業上,但大多數人都還是需要上班維持家計。所以在工作裡知道如何用心就很重要了。既然學了佛,不要再跟人家比才能、不要有高下心,不要跟人家爭名奪利,不要求表現,工作上一切隨緣,工作只為了要有口飯吃,不要想:我要升官!要賺很多錢!來顯示自己很有成就,這是世間人的想法。
學佛人的成就是看你對境有沒有攀緣?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在你眼前,還動不動心?如果動心那就沒有把佛學好,不算有成就。
所謂「世間萬事甘讓人先,信願持名絕不落後」世間所有的事都不是真的,如同夢幻泡影。所謂「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這是順治皇帝的讚僧詩。無論你有再大的豐功偉業,仍舊逃不過無常大鬼,逃不過一死。人從一出生,就時時刻刻都在做趨向死亡這件事,這是眾生無常的業,既然學了佛,那我們在無常裡,必須覺悟。不要想自己會活很久。世間無常,所以時時刻刻要有正念、要有決心、要有毅力,要了斷我們的煩惱,我們的貪瞋癡慢。在工作裡越是境緣變化萬千,越是懂得用功的人最好的用功之處。可以時時刻刻省察檢點,自己放下了多少,或又在哪裡起了執著。所以換個角度來看,正是一個相當好的磨練境界,而不是退緣。所以會用心就很重要,真正學佛念佛的人,看到這些境界,他會警覺、會小心,不要被境界迷,他會提起佛號,在工作的時候,有一秒鐘,就念一秒鐘的佛,有一分鐘,就念一分鐘的佛,事來不拒,事去不留於心,這是真正學佛人、念佛人的樣子。
一般沒有學的,事情來心裡就亂,事情去,心又罣礙,大家應該都有體會,這種狀態下,自己能不能了生死?祖師告訴我們,這樣是不能了生死,要想了生死要做到「念起不隨」,起念以後,在心裡面能覺察,不隨著它跑,你才有了生死的基本功夫。
唯識家講的「強者先牽」,你世間的意念強,世間的知見重,貪瞋癡重,臨終的時候,四大分離,自己沒有功夫,沒有道力,所以世間的念頭一定先起現形,雖說阿彌陀佛會接引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如你隨著世間的念頭走,一輩子時時這樣隨順,隨順妄念去跑,臨終佛念是不會現前的,反而世間念頭必然現前,加上沒有定力,一定會隨著去輪迴,而六道升沉,若是善念強則生善道,惡念強就生惡道,所以總是在輪迴。
無論你在社會上是什麼地位、職務,都免不了這樣的問題,免不了生死。能了生死的地方只有道場、只有佛法,能用覺悟的方法了斷生死。
希望大家在工作的時候要能夠覺悟,要能夠提起正念,學佛的人、念佛的人提起佛號,要心不隨境轉,看破放下「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自私自利」、「貪瞋癡慢」,這十六個字是眾生帶的毛病習氣,要能夠放下、要能夠轉,這樣才能出離生死輪迴。要知道輪迴的可怕,這件事情沒有佛法、沒有正法,絕不能了斷。
眾生想改卻覺性不夠!心有餘而力不足!雖不想起貪念、不想起瞋恨心!可是沒有定力就一直起!想放下這個「我」,這個「我相」卻不斷現前,真要改絕沒問題,但怎麼入手?從注意你的動作,注意你的呼吸開示,我們講「安般念佛」,用佛號配合你的呼吸,這樣可以先把心給攝住,先把亂意給攝住,所謂「五停心觀」講:散亂眾生數息觀。若在念佛時容易散亂,就用數息,我們不用數一到十,直接念佛號,有佛力的加持自他二力並用,這個成就快,業障消得也快,想消業障的話,這是相當好的方法,念久了,你的貪瞋癡、你的人我相會明顯的下降,不會這麼熾盛,再藉由經教的熏習,對於道理的明瞭、契入,漸漸對世間一切才能夠釋懷,才能放下。眾生無始劫帶來的習氣非常重,不用刻意起心、不用刻意造作,它就會現前。圓覺經講:「潛伏藏識,遊戲諸根」要是我們不能覺察,那麼我們每天念佛用功,如同圓覺經上講的「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每天都在用功,卻每天都在增長無明、增長煩惱、增長習氣。因為出離心不夠,方法也不對,所以沒有辦法把你的貪、瞋、癡、愛、慢、人我是非降伏住,當接觸到境緣就生煩惱。在公司生煩惱,回到家又生煩惱,親戚朋友間又生煩惱,一輩子處處都是煩惱,處處都是顛倒,哪有什麼快樂的人生!有什麼覺悟的人生!學了佛還是不覺!還是在迷!辜負了祖師大德從印度請經典來到中國,辜負祖師大德傳法。所以希望大家能發菩提心,老實的用功。這功夫沒有人能夠幫助大家,只能把方法提供給諸位。希望大家能夠對自己嚴格一點,努力一點。
要生起覺悟的心才能消除惡業。雖然做法會也可以消惡業,但是做完之後又增長了!因為在做時心中又開始妄想:法會功德主誰捐了多少,誰又捐了多少,這就是我相又現前了。做這法會雖然有點福

法器代表的意義~~悟顯法師 (一10)

來講一講佛堂法器擺設的一些表法,大磬跟引磬代表智慧,木魚是代表「寂定」,就是智跟寂,也就是佛法的修學綱領「止觀二門」,木魚代表的是「止」,引磬、大磬代表的是「觀」,要是不懂得這兩個的表法,真的是「眾難定」,就是:大眾的心就沒有辦法定下來,這「定」就是恢復本來面目。佛在《楞嚴經》說:「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這都是循聲流轉,聲音可以讓你流轉,也可以讓你成道,所以我們藉由法器,藉由聲音幫助把心攝住,法器不是祖師發明的,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制定的,藉由音聲可以幫助我們攝心。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要從音聲來攝心,這也符合淨宗的「以聲攝念」,用音聲攝住六根,攝住散亂,所以都是在幫助我們修行。大磬代表的是智慧、觀照,木魚代表的是寂定。你看到大磬,就要想到慧觀,要有智慧觀察;看到木魚就要想到我的心,要能夠定得下來,不要散亂。有句話叫「無事不登三寶殿」,《學佛行儀》裡面講到:不可以無故去繞塔,不可以在大殿內,甚至大殿外閒晃,一律不行,沒有事情不會到大雄寶殿,到了就必然是用功,必然是攝心,不會是散亂的,即使在大殿裡也既不嬉笑、也不放逸,都是端身,要立如松,坐如鐘,(在大殿不能臥,所以不會有臥如弓的威儀),行如風,不要腳步很重。
無論到哪個道場都有大磬跟木魚,它的表法是:我要以如來的般若智慧,,照破無明,入本性的寂定,這是大磬與木魚的重要意義。在佛堂裡面還有供杯,供杯在日本聽說是放酒,那在中國是放清水,供杯最好是透明的,裡面放乾淨的水,這代表眾生的心水,不是你們工作的那個「薪水」,心是你的意識心,心念的「心」,眾生的本性如同水一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就是能應物,能夠接觸一切事情,但是它的本質從來不動,雖然不動但能夠「遇緣即施,緣息即寂」,遇緣就是:碰到緣它會起作用,這是供水比較深的表法。簡單的講,看到供水就想到我們的心如同這杯水一樣,透明、清亮、映徹一切,本來不動,本自不搖,就是這個表法。
所以當人在道場心散亂時,看到這些供具,想到它們的表法,就能把散亂的心給收攝住,這是提醒的作用。
我們供花,花代表的是菩薩的因行,「因地行」,因為先開花再結果,那供果當然就代表如來的果德,就是我要發願修六度萬行,放下自私自利,覺諸有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供花及供果的表法,所以在佛門每樣東西都有它的意義存在。像我們道場是現代化的大殿,在古道場的大殿,外面看過去是兩層樓,進去卻是一層的挑高建築,這代表真諦與俗諦二諦圓融,真諦就講一切諸法空,就是萬法的本體;俗諦講一切法的差別業用,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感惡報。真俗二諦,本自圓融,本是一心。像念佛會成佛,這是俗諦。這都是古大德建立道場的表法,還有很多像:香板、四大天王、彌勒菩薩等…。道場魚磬確實如軍中令,跟著法器的音聲板眼攝心,這是剛開始的前方便,幫助把心定下來。我們就是因為心散亂、心顛倒,所以要來這裡念佛、聽經,才能除斷散亂及顛倒,眾生最大的顛倒就是著相,現在的眾生若沒有透過念佛,要明白經教那是不可能的事,絕對沒有辦法的,因為心是亂的。有這麼多人在共修,念佛想要念得好,就需要用到法器,大眾念佛就要配合法器,以板眼攝心專注,像念阿彌陀佛,「阿」跟「陀」都會加重,所以地鐘敲的是鐘,打的是地鐘魚,它每一個字都打,阿、彌、陀、佛,四個字都打,「阿」跟「陀」加重,所以把注意力放在「阿」跟「陀」,這是念佛道場常用的方式,如果在繞佛也是加重在「阿」跟「陀」,「阿」是右腳,「彌」是左腳,「陀」是右腳,「佛」是左腳,就是這樣子來幫助我們攝心,要是發現心在打妄想,不是太快,就是會跟不上,不然就是手印散掉了,所以法器是一個很好統理大眾的工具,也是幫助我們修行的一個樂器。世間的樂器,你聽了心會亂,可是佛門的樂器聽了心會定,所以我們是相當重視法器的。
至於在家能不能敲法器?只要你鄰居不反對就沒有問題,你在敲法器以前記得要先說:「弟子習法器,諸天鬼神莫見怪。」,因為法器,就像軍隊的號令一樣,一個號角一個動作,敲大磬、點香,龍天善神都會來,你敲錯了,護法善神可不是佛菩薩,他沒有佛菩薩那麼慈悲,他會起瞋恨,所以在古道場,都會在大磬裡面留一張紙,寫著:「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大眾的慧命不是只有人喔,還有天人、天龍八部,這些鬼神眾、或是我們看不到的這些非人,他們都會來共修,所以敲法器一定要慎重,要發心才敲得好,要注重法器的重要性。當然我們不是一定要求到一個板眼打錯都不行。聽到人家板眼打錯,絕不能像護法善神一樣起瞋恨,我們不是護法神,自己心裡面要清淨、平等、要覺悟,打錯了我們不要緊張心不要亂,相反的,若聽到人家打錯了你心還起瞋,那就不是學佛人,不是修道人。修道人是人家打得好,心也不歡喜,打得不好,心也不瞋恨,那來道場才真正入了道,心不隨境轉,不隨一切色聲香味觸法轉,這才有意義。

學佛如何能得定~~悟顯法師 開示 (一9)

念佛要記得做迴向,迴向給你的上親、中親、下親,迴向上親的冤親債主,中親的冤親債主,下親的冤親債主,還有與你非冤非親的眾生,這叫「七周緣慈」,這個迴向相當好,在修行方法中它是屬於五停心觀,所謂「多瞋眾生慈悲觀」,要用這觀法緣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起慈心,把念佛的功德、禮懺的功德迴向給他們,這是最好的解冤釋結的方法。來到道場說話要說佛法,不要講世間話,在念佛堂的時候不要東看西看,走路時腳步要放輕,不要有吵雜的動作,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這是修行的地方,動作要放輕,放輕你的心才會定,如果動作粗重,心就會粗浮,這樣念佛不會得定,所以提倡學佛行儀這本書是相當重要的。
你想得定,由外而內,由粗而細,粗就是你身體動作、行為,細就是你的念頭,要不起貪瞋癡欲諸想,對境界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微細的。你的動作要輕、要緩慢、要仔細,呼吸不要粗重。《無量壽經 》中講的:「動作瞻視,安定徐為。」這樣才能得到一點基本的定力,由定發慧,進而打破根本無明。
定的功夫是幫助你軟化煩惱習氣,軟化你的邪知邪見,軟化以後再看經典就能契入,很快就能體會如來所說的境界,會比較好修行,成就比較快。要把握道場給大家空間時間用功,平常身不由己,在公司、在家庭裡面有些事情非做不可,因為不工作沒有飯吃。但是做的時候心要隨緣,不要攀緣,有因緣就度度你的同事,度度你的親戚朋友,讓他們也來學佛,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
在道場不要找法師問世間的事情,要問就問修行的事,不要問:我兒子交了女朋友要選哪一個好? 問你兒子吧,法師不會選!不要問:跟我婆婆沒有辦法相處,要怎麼辦?跟你講實話,沒有辦法相處是你的我執太重。
在道場要問法師修行的問題,要怎樣才能夠破迷開悟?要怎樣念佛才能念得更好?修行才能更為增進?問這個才對。世間的事情去問世間人,他們有一些方法可以跟你交流,但最好的是用佛法來看問題解決問題,學佛行儀裡面有一條很重要:你雖然看世間書,聽世間話,但是你判定的標準要用佛經,要用經典來判定它的是非曲直。有些人學了佛,對於世間法就用世間的標準來看,這就是沒有學到學佛行儀所教的,因此要多看、多念,最好能夠記起來,時時刻刻都能用上,約束自己的身語意,當然書裡面不會只有約束身,還有約束你意念的,身語意業都能夠調伏,先調伏住粗重的業習,微細的才能夠覺察到,如果連粗重的習氣都調伏不過來,那其餘的就更沒辦法。
現在的人到佛門裡很愛講是非、講閒話,這些是非、閒話,都會障道,一下說這家人的事,一下說那家人的事,再說說自家的事,千萬不要到佛門功德沒有修到,卻造了一身的口業、身業、意業回去,那就太划不來了,你入寶山不但沒有挖到寶,還帶了一堆泥土回家,那就不行。向法師請教如何修行,法師當然可以分享他自己的經驗,提供給你做參考,但法師所說的一定要依照經典,依照祖師大德的開示,不能自創、自己想一套,我們還是要依佛經、依論典,即使菩薩寫的論也是依佛經而說,祖師大德的著作也是依佛經而說。如果講得跟經典不一樣,即使他自稱是佛再來、菩薩再來,我們也絕對不能相信,因為「離經一字,即為魔說」。魔是希望大家都當他的魔子魔民,不要出離三界,所以他會混跡在佛門裡面,在講習中給你灌輸一些世間法、灌輸一些情見、愛憎的念頭。所以當接觸其他的道場或是法師,你要看看他所說的是不是跟經典相符合,有沒有叫你斷貪瞋癡,有沒有叫你捨離愛欲、家親眷屬、你所貪愛、所罣礙的,如果沒有,那即使說得再好我們也不能聽。
佛法最高深、最可貴的地方,不是用世間法那一套來解決你的問題,而是教你「離相」、教你「無念」,這才是佛法。你無論在世間碰到什麼困難,什麼問題,都是因為有一個「我」,如果沒有證知的我,哪有證知的法,哪有證知的人呢?哪有眾生相呢?哪有壽者相呢?這四相從哪裡來?就是因為有證知一切法的我。
在大乘的觀法裡面,「我」是虛妄的、是空寂的、沒有主宰的,不要認這個「妄我」為「真我」,那是不是沒有「我」呢?「我」是不是入斷滅呢?不是的。《圓覺經》講:「諸幻盡滅,覺性不動。」真如本性不會滅,你的妄我:你虛妄認知的這個「我」(假我)、你認為是我的這個「我」,它會滅,它隨著相生相滅、隨著境界生滅而生滅,但是真如法性,「常樂我淨」之我,不會滅。所以佛在《涅槃經》講:你們眾生太過於愚鈍,本來有「真我」,卻認為是「無我」。佛說「無我」只是為了破執著「妄我」的錯誤念頭,實際上是要告訴你自性具有「常樂我淨」,具有「法性真我」。這才是你的本心,它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所有的煩惱,無論是家庭的、工作上的、子女的或是你親朋好友的…種種煩惱,這些問題一定要用佛法來解決。
因為現在有一些在家或出家人,講的都是帶有世間意的佛法,《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你要是有世間意,參雜在你的修行裡面,那就很難有成就,也很難開悟,更不要說要把煩惱習氣給斷盡,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一切還是要從念佛開始,這句佛號真的具足無量功德,你看《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這淨土三經,或是淨土五經,裡面講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所有智慧、道力、神通、妙用,全部融攝在這句佛號裡面,念這句佛號,至心憶念不捨,所有的煩惱習氣都能消除,真能做到「諸惡消滅,三障蠲除」,「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所以這句佛號要當作呼吸一樣時時刻刻保持它,老實念,不要管有「我」、有「佛」,這不用管。若聽到有人告訴你:念佛是對待法,「有我有佛」。世尊在大經上講:說有「能所對待」是妄心,這僅是為了破除那些著於「有能」「有所」的人。若你老實念,心裡無一法,唯有佛念,那你念的時候當下就熾然離開能所,所以本來就沒有能所的問題。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能所」但是名字而已,你念阿彌陀佛,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唯此一念,更無餘念,這時就是真如的境界。
修學淨土宗,道理跟其他宗派不一樣,所以祖師大德讚歎,這法門是如來唯一真傳,是非常殊勝的,其他法門是做不到的,而且還能夠讓你帶業往生,縱然你業習還沒有除滅還非常的重,仍舊能夠乘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帶業往生,這是多麼殊勝的事情!李炳南老居士說:你要是知道這一層的殊勝,了解淨土法門,你不修行,非愚即狂。你不是愚癡,就是神經病,狂就是發狂、神經病,真是錯失大利。所以要保此一行,我們講了再多的經教,再多的道理,統統都是希望大家能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希望大家能夠相信極樂世界,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之事。你不要把它拆成兩邊,拆成兩邊那是你心中妄立對待,實際上本無對待,「能所」只是名字而已,不是真的有能有所,因為你不了一心,所以妄有能所,不要起心硬把它拆開來,這觀念是很重要的。念佛真是超級殊勝,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如何布施福報最大~~悟顯法師 開示 (ㄧ8)

在佛門裡面,大家都很會布施,但是要怎麼做功德才大?講功德就不是指福德。福德是福報,是有盡的,有修行才是功德,能夠讓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所以要會修布施,布施在六度萬行,六度波羅蜜裡面,它是排第一個,是最重要的。
布施分成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大樣。財布施又分:
內財布施與外財布施兩種:內財布施就是利用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身體去幫助眾生,只要眾生有需要,就幫助他,要帶有智慧的幫助。
外財布施是供養三寶、放生或是護生…種種,這些都屬於財布施,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要用清淨心布施,譬如拿錢財去做放生,只有一念單純的心為了眾生遠離被殺的恐懼,做法寶也是一樣,以無希求的心來做,就是希望眾生能夠聞佛法開智慧,這個心單純,單純就是一念,一念就是功德,這功德就大了,如果我們是帶著希求心,有希求想,在這布施裡面,這功德就有量,有所限制了。這樣就懂得如何去布施。再來是法布施,法布施的果報是得聰明智慧。行法布施最重要的,是學釋迦牟尼佛,他告訴我們為了流通佛法,自己先發心修行,他懂得什麼叫佛法,什麼叫心性,明心見性,才有能力來利益眾生。所以我們在行法布施之前,先要懂得什麼是佛法,不要把世間法當佛法,像現代佛教裡面有一些單位,流通一些人天乘的佛法,人天乘勉強算是佛門方便法。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講一些人天乘,但是若依四依法來看,它是不了義法,佛在大集經告訴我們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法是宣說煩惱與菩提是一不是二,這是了義法;宣說生死與涅槃是一如的;宣說能所是一如的,這是了義法。也就是說:大乘佛法是了義法,流通佛法要流通大乘佛法,首先要發心自己來學習。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初為了要流通正法,自己先發心來修行。希望大家能夠發心做佛教的招牌,不論在家或出家,無論威儀、知見、觀念要百分之百跟經典一樣,跟戒律一樣,沒有一絲毫的錯誤,即使沒有辦法馬上做到,但是知見一定要正確。講經的人把經典的內容九十九分講對,一分講錯,我們也不能聽,那一分就是毒藥,會毒害眾生的法身慧命。所以我們聽經、研教,一定要確立自己的知見,是與經典相符合,一絲毫都不能有錯。像己經往生的道源長老他在台灣的佛教界裡面算是輩分相當高他坐化了,他是相當有德行的一位大法師,他說:佛法可以深講,可以淺講,但不能亂講。所以不要跟人家講佛法時帶世間意,若帶世間法世間意在裡面,這是亂講。所說的佛法是要供養眾生、布施給眾生所以絕不能帶有世間染汙在裡面,也許會有人說是他是方便,但方便也要令眾生入真實,這才符合佛陀的教育。還有,在看經典時,不要馬上認為自己看懂了,你要看看祖師大德是不是這麼說的,我們的知見跟古德一不一樣,跟這些有成就的人相不相同?但更重要的是:若自己不懂,就要發心來學習,不要不懂又去跟人家講,你講你自己了解的部分就好,不了解的就介紹人看祖師大德的經教,著疏,開示,這絕不會有錯,這樣我們自己也真修到福,也確實做到功德,所以法布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大家發心願意學,願意轉變。
無畏布施就得健康長壽的果報,要施予眾生無畏,不要用言語去惱害眾生,不要用勢力去壓迫眾生,乃至於小狗,小貓,不要作弄它們,像有的小朋友,很調皮搗蛋,看到昆蟲,看到小動物都會去虐待它們,所以它們看到人會害怕,這都是惱害眾生。不惱害眾生在菩薩戒中是第一條大戒,絕不令眾生生煩惱。菩薩所生之處,常令眾生生歡喜心,生無畏心,所以我們不要用語言、眼神、權勢、財勢去惱害眾生,如此一來你的心沒有高下,沒有所謂的大小,沒有分別,這是真正的無畏。這樣你得到的是真的功德,這才是修行。我們講布施,要沒有希求心,要用清淨心來做,很單純的去做,這樣子才能與真如佛性相應,才能與法性相應。要是帶有所求心,那就變成是有限量的。
事相上的是無量的有量。那要能稱性的話,你的功德就是無量的無量。為什麼事相上修是有量的無量?因為在事相上有差別相,有不同的境界,所以有量,但是用心是無量的。若能稱理,無一法不是真如,無一法在心外,事即是理,理即是事,所以是無量的無量,要能會相歸性,你布施即是持戒,即是忍辱,即是禪定,即是般若,即是精進,這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從小小的布施中,做到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布施的物乃至沒有受施的眾生,叫三輪體空。因為會相歸性故空,緣起實德故空,華嚴經探玄記裡說,華嚴經的宗旨在「緣起因果,理實法界」。你要能用這華嚴的心法在你的修行裡,在你的功行裡面,在你的行住坐臥當中,那就都能稱性。這沒這麼難,只要肯學肯發心,多念佛,多消業障,常行懺悔,不要想到什麼都是自己有功德,都是自己最圓滿。常懺悔,才有覺察力,覺性才會提升,覺察能力才會增強,才會發現自己其實問題很多,過失無量,凡夫真的容易造做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所以要發清淨心布施。
現在的居士到道場來,很會布施,可是不懂得在這裡面如何去用功,怎麼樣讓福德變成功德,他不知所做的僅是福報,他布施是想要人家恭敬他,想要人家讚嘆他,還有就是:比較誰布施得多,誰布施得少,在這裡起分別心,這樣都會有不好的果報,你有高下心,就是我們講的下品十善,你生阿修羅道。天阿修羅的福報也很大,有能力與四王天爭權,跟忉利天王天天打仗,他不服氣忉俐天王跟他一樣,他想:我們都是天人,為什麼你管著我?所以,他們常常在打仗。
我們學佛行布施絕不是為了要得阿修羅的果報,阿修羅翻成中文叫無端正,阿修羅眼睛最多的大約有九千多個,非常的難看,因為他在布施做功德時,心裡有高下,有瞋恨心、高下心、比較心,他得到的身相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個眼睛,還有九百多張嘴,就是因為他在行善業的時候帶著惡心、利養心在裡面,他也會有福報,但是他感得的身相就是不好看,人家看到他都不歡喜。所以要把布施的福報轉成功德,功德才能夠讓你超出三界,能夠讓你業障消除,這才能真正的消業障,業障消了,你的佛性就全部顯現,沒有一絲毫的障礙。
真正的布施度是度煩惱、度業海、度生死,不能只有修福報,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若只修慧不修福,果報是羅漢托空缽,所以要福慧雙修。傳授三皈依時說:皈依佛,兩足中尊。佛是福慧二足尊,理事二足尊,理事圓通,性相二足尊,性相圓融,這是最尊貴的,我們學佛要這樣學。

事事如意~~悟顯法師 開示 (一7)

講到事事如意就想到四如意足,如意足就是滿足的意思,如意滿足有四個,又叫做四神足「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就是好的要能夠繼續保持,還沒做到要發菩提心把它做到,不好的習氣、毛病要發心把它除斷。
未生惡令不生,就是原本沒有的,不該有的壞習慣,不要心隨境轉,養成不好的習慣,這是四如意足,不好的要把它改掉,好的要繼續讓它增長,讓它保持不退,這才能如意。如果「理事因果」相配,總共有有八個義趣在裡面,從事相上、心性上、因地上、果地上來看,都可以解釋如意足,裡面的道理很深,總共有八個門,理事因果相互配起來有八門。你想要斷惡,要行善,首先要能覺察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能知道自己做的是如法,是善的;自己做的是不如法、是顛倒的,是惡的。我們學佛人常常顛倒行事自己都不曉得,自己顛倒、妄想,還以為是正常的,這就沒有做轉變,如果你跟世間人講:「你的行住坐臥都在打妄想,有俱生我執,俱生法執,在起現行哦!有分別我執,分別法執在那裡動作」,他會回你一句:「沒有啊!怎麼有呢?」,其實不是沒有,是念頭動得太快,太頻繁了,沒有辦法覺察,如同急流的水,看似如流,沒有波浪,但實際上它的水流非常的急,真正的急流是平靜無波的,實際上它是綿綿密密的在運作,在動轉,在相續。所以要能覺察到自己有念頭在動,那一定要靠念佛才行,沒有念佛,念頭在動自己不會清楚,所以念佛就像一面鏡子,或像清潔劑一樣,能夠發現你心中的污垢,清除你心中的煩惱妄想,清除煩惱妄想這還只是雜念而已,還不算是究竟,只要平常肯念,雜念很容易就消除,境緣接觸得少,雜念也會減少。
首先講「我見」,認為:我的見解、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是對的,一定要這樣做,不這樣做不行,這就是很明顯的我見,講經時都有提到這個「我見」要用--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要隨順佛陀的教誨,隨順經教,在生活上不要意見很多,不要挑剔,這是放下「我執」。要常想到別人,想到眾生,凡事不可以「我」為中心,這個「我執」「我見」就會慢慢減少。從走路、吃飯、穿衣、睡覺做起,通通都可以消除煩惱。像我們走路要注意不可擋到別人,在道場穿海青,不要大動作的穿,要考慮到周遭的人,隨時注意到這些動作就可以慢慢消除「我執」,消除煩惱;在道場吃飯,不要挑食,不要去揀擇東西的好壞,這樣心就沒有分別,每一樣都用平等心去嚐,心就不分別,不散亂,不要想:這道菜燒焦了,那道菜沒切好,這不是我們的事情,我們吃一餐,是要把「我執」消除,去掉分別,那吃這餐飯就有功德,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到道場吃飯,十方的供養還不起,若是用不分別,不挑剔,不動亂的心去吃飯,不但還得起十方供養還有功德,這功德是清淨的,這叫法食,以法為食,這是用功,所謂「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道未曾踏著一片地」,就是這個意思。心裡無我,無人、無眾生相,沒有這個妄想,你的煩惱時時刻刻都在消除,你的菩提道業念念增長。在此勉勵大家如何讓你的善法增長,惡法消除,從行住坐臥就要開始覺察,要對自己嚴格,對別人寬鬆,不要常看人家的過失,不要因為一句話,增加很多的妄想,什麼事都往單純、往好的方向想,往清淨的方面去想。人家罵我們、打我們,應該趁這個機會消除「我見」,修普賢行,消除我執、我見,這才是修行。不能找機會報復欺負我的人,這個是不慈悲的,這也算殺生,動一念殺心,一念報復心,就算殺生。所以修行要從日用平常當中,舉手投足去覺察,要能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要把在道場學的戒律,拿回去用在家人或是同修身上,別人不做,我們不用管,自己要表現出來,對一切人事環境看破放下、不執著,無有罣礙。有人對我不好找我麻煩,那是他的事情,是他的業障,如果我們心隨境轉,跟著他起伏,那是我們自己在動念造業,一動念你就忘失菩提心,《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就是魔王的子孫,魔王的眷屬。魔不在外,也不在內,俱無所在,就在你動念生心之處,這就是你的煩惱,這才是妖魔鬼怪,這是大魔。所以不是境界不好讓我們起煩惱,是我們對境生心動念,就有妄想出生,就有煩惱。所以已生善要令增長,要更善,好還要更好,未生善要令生,你的功夫要提昇,你的心量要擴大,不能只想自己的家人,親戚朋友,只想這些心量太小,要想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我們不惱害眾生,即是恭敬諸佛,即是禮敬諸佛,即是稱讚如來,即是廣修供養,也是懺悔業障,這普賢菩薩十願,都在你這一念清淨心中圓滿成就,這叫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若還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要趕快跟上,跟上佛菩薩的腳步,跟上羅漢,善知識的腳步,你要趕快跟上。未生善要令生,善法有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所謂「攝善法戒,無善不修」,發心就是這樣。什麼是斷一切惡?惡法有世間惡法,出世間惡法,世間惡法無外乎十惡業,出世間的惡法就是你著相,著相的心要能捨掉,你有情見有我執、法執,有身見,有六種的邪見,五利使、五鈍使等等,經典上講的這些惡法要捨掉。如果能在這上面不執著的,妄想少的,也要能保持下去,不要令它增長,也不要讓它冒出來,這是所謂的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四如意足總攝修行,要是能夠契入,那真的稱為如意,如意就是摩尼寶,摩尼翻作中文叫如意,這如意滿足,你就成佛了,常把如意比喻作心性,比喻作眾生的本性,如意滿足就是心性的全顯,這叫四如意足。
因為自性能隨緣起現象,而本體不壞,能夠稱性起修,這就是摩尼,就是本性,祝願大眾:諸惡消滅,三障蠲除,復本心源,究竟清淨。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悟顯法師 開示(一6)

有人問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中國人的根器特別好,也特別喜歡金剛經跟心經。無論是初學或是老修,都讀過金剛經或是心經,也跟觀世音菩薩的緣結得很深,心經令人最印象深刻的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兩句話。
色就是指所有一切色法,色法就是指所有的一切物質,可表示的叫「有表色」;不可表示叫做「無表色」。虛空乃至一切不可表示的你的妄想妄念,都算是無表色,這在經典裡面有詳細的說明。
色即是空,即是「就是」的意思,這個「空」,它的道理很深廣,一般我們認為的「空」是一個空間空蕩蕩的概念,說是虛空的概念也可以,但這也是「有」。虛空的概念,是不是色呢?不是。色是不是虛空呢?不是。因為色跟虛空是對立,所以心經所說的這個「空」並不是我們認為的虛空,這個空是不是二乘認為的斷滅空呢?斷滅空就是滅色故空,在寶性論裡面說到:十地以前的菩薩,對於「空」有三種疑惑:
第一個是斷滅空,斷滅,認為空是斷滅的,第二個是他認為要把色滅除,就是把煩惱滅除,佛性、空性才顯現出來,叫滅色故空。還有一個就是以空為有,有個「空」。這三種都是錯誤的認知,在寶性論有詳細的說明。所以我們講的空是真空、是法性、是佛性,所以說「色即是空」,就是告訴我們,一切法無不「即心自性」,都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都與我們同一體性。這樣講還不容易了解,我們再舉夢境做比喻,在夢中你有接觸人事物,也有妄想也有境界,這就是講色。這個色法,夢中的你及這個境界,是全由你的心所變現的!若離心就沒有夢。所以不用滅色才空,不需要滅除夢境才顯示有心的存在。因為整個夢境都是你的心。也不是有個空,因為若有空,空者有一物,你就有兩個心,實際上在一切法裡面,法即是心,心即是法。所以它不是兩端,不是對待的,還有一個:你要認為空是斷滅的,那它就屬於與色相對,斷滅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可是你在夢時非無啊。我舉這個夢境,主要的一個比喻,是為了要讓大家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這個空就代表我們的真心,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寂滅,本無一物,不可得,所以說它空,空不是斷滅的,也不是有個空。
這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很多初學在問,它的道理非常的深,不能為了讓初學懂,就把法給說淺了,若說淺了,講經的人有過失。現在有很多講經說法的人把法給講得變質了,把原意改掉了,那這個人就有很嚴重的過失及果報。
剛講的是有一點深,剛開始會有點聽不懂,但是只要你肯發心,真正想了解,若這是你的問題,你應該去深入祖師大德的著作,像「心經詮註」,周芷庵居士花四十年學一部心經,這一部詮註雖然只有薄薄一冊,但卻是花了十四年工夫寫的,所以是有相當味道在裡面,師父淨空老和尚也特別推薦,你要學心經想要了解,去看「心經詮註」就對了。近代還有一位大德叫元音老人,他的學歷非常好,臨終是坐脫立亡的,說學歷好不是說他是什麼博士,或是什麼教授,在佛門裡面最高的學歷就是能夠了斷生死,他臨終前還講了一座開示,開示講完了,他就站起來跟大家說:我平常勸你們要求生淨土,現在我就到極樂世界去給你們看。話說完就站著往生了,這是西元兩千年的事情,是近代難得有明心見性,打開本來的一位大德,是非常難遇的。他早年跟近代的華嚴宗大德應慈法師、天台宗的大德學過教,也參過禪,後來學心密,所以淨土宗他會,各宗各派他都通達,自己又有功夫,說法相當圓融,是近代居士中的大居士,九十幾歲才出來弘法,只有短短幾年時間,他的著述、講記是我們現在最當紅最搶手的寶典,若大家想了解心經,可以看元音老人的心經抉隱,這是相當有價值的一本書,我們給予最高評價的推薦。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大概是這樣。雖然只有八個字,但不是短短的十幾二十分鐘可以了解的,因為法確實有它深廣的意趣在裡面。眾生不能解得而會覺得很難,是因為迷失太久了,心性是每個學佛人都應該了解的,知道了你對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你才會不執著。
凡是教你執著的,告訴你可以執著世間、貪戀世間,在這裡面要取捨分別求樂受的,這個法通通都是障礙我們出離輪迴的,障礙我們見性的,這些人無論他用什麼經典,講哪一宗哪一派的法,我們都不能聽。老和尚教我,他說:你學佛聽講經,只要有百分之ㄧ或是零點一講的是錯的,即使九十九分是對的,你也不可以去聽,也不可以去講,也不能去推薦,他說:不然你要背因果,因為會斷眾生的法身慧命,這是不可以的。所以我們聽經要聽最純的,要看祖師大德的著作,要看修行有功夫的,要看古人的著述,這是師父特別交代的。現代人很怕看文言文,其實看文言文相當好,會提升自己的氣質,提升自己的品德。因為看文言文,一句之中含有多義,一言之中含有無量的義味,甚至你信手拈來一句,都可以做為一輩子受持之語,可以受用不盡,因為他們所說的,不落於知見當中,因為落在知見裡面,那就是屬於有為法。所以雍正皇帝他讚嘆永明延壽大師,他說達摩祖師雖然不立文字,但是已宣萬言;永明大師雖宣百卷宗鏡錄,但是不著一字。所以古人無論是說與不說,都是稱性之談,都是順我們的本性,隨順我們的佛性。所以看書一定要看古人的,剛開始看很困難,但是將來你獲益確實無窮,所以要發菩提心,不要認為經典或註解是困難的,你看祖師大德的著述就如同祖師大德在你面前教你,這比現代任何一位法師來教你都好,你親自向祖師大德請教,向祖師大德學習,你可以像他的侍者一樣,他的著述就是他的全身,我們看到有人請舍利,請佛牙舍利或是佛指的舍利,那個舍利實際上是表法用的,佛的全身舍利就是一部乾隆大藏經。而祖師的舍利在他翻譯的經典他的著述,你去看那個舍利,看了對我們確實有幫助,這個才是真的舍利。祖師的真身舍利就是在經典著述裡面,所以希望你們把祖師的舍利請回家,舍利是不壞不變的,這個才是迎請舍利的意思。
還是要強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的法義確實深廣,不是剛開始初學的人一下所能理解的。
剛才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講我們的本性,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這句話就可以把它解釋完了。不一就是這個色跟空不相同,因為色法是無體的,空是空性,是常住不變的,色會變異,所以不一。不異就是沒有不同,異就是不同,沒有不同叫做不異,不一不異,異就是講的這個色法離開了自性不能獨存。就像夢境離開了心,就沒有夢。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一句話講得更明白更好,叫做「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色無實體,所以全體即是空,空性是常住的,是我們的本性,所以亙古至今,從來不變,這是簡單的一個提要,將來在無量壽經講座,都會再說明。因為學佛,明心見性是最重要的,然後才依性起修。
中峰國師講:「具行猶人具眼目」。你要修行,菩提道上你要有眼睛,你若沒有眼睛,就像這個所謂的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那是非常的恐怖的。你的道眼不明,你修行要是不明般若,你修則是盲修瞎練,盡墮於有為法當中,縱然讓你修到等覺菩薩,你仍舊是階下漢,這是祖師大德講的。等覺菩薩若不明心,仍舊是階下漢。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淨心為要。你對法不懂,你要怎麼明心?你要先念佛,因為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所以要往佛號上去用功,老實念佛然後看經教,慢慢你的業障消就能明白。我們對經典不了解,就是因為業障障住,心性就在我們六根門頭日用平常作用,離我們這麼近的,自己卻不知道,所謂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真是如影隨形,我們的真心就是這樣子,自己卻不識得。反而去造善造惡,一切都落在因果當中,落在生死之內,這些通通都是虛妄是談玄說妙。你整天想我要怎麼修善,要來得大福報,我要怎麼去惡,於自心中要來捨一法,這都是了不可得的。因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從這裡去體會去參悟,一定很快就可以有見性的一天。

如何是真精進~~悟顯法師 開示(一5)

一個學佛的人平常在道場念佛、繞佛、拜佛或是靜坐念佛,在做事的時候,要把你平常練習的功夫提起來。在掃地、在待人接物的時候,正是測試自己的功夫有沒有散亂,佛號提不提得起來的時候。如果提不起來,還是喜歡散心雜話,還是在那裡打妄想,做事的時候沒有辦法念佛,那你的用功你的佛號要再加強,因為我們所說的:靜中要能念佛--在安靜的環境,你要全心全意的去念。在動中你要能念--行動的時候你要能念。出了精舍、出了道場都算是在動中,動處作靜處練--要把動處當作靜處來練。
這樣子你的道業你的功夫才會增進會提升。再下一步是要在病中,你生病的時候,你身體不舒服或是感冒生重病的時候,你的佛號能不能念?所以一層一層往上練,直到臨終的時候看你能不能念?如果你不能念,那麼你這一生要了生死,要往生淨土那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淨土宗祖師大德雖說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容易修行,容易去受持的一個方法,這稱為易行道。但如果我們散漫,不懂得精進,不懂得好好把握現前的光陰:一天睡覺要八個小時以上,整天都在昏沉,起來東摸西摸,這裡看看那裡看看,十幾個小時過去了,再想到要來念個佛,念個一圈兩圈又要吃午飯,下午再睡個午覺,午覺也要睡個一兩個小時,又昏沉起來了,也許讀個經,做個晚課又要吃晚飯了,晚上家裡的人回來,又開始講一些是非。有些人到下午的時候他就開始打電話,東家長西家短,這都是在散亂。所以在家裡要懂得精進,在日用平常當中佛號要提得起來。要把念佛當作自己的呼吸一樣重要,所以我們提倡除了持名念佛以外,要隨息念佛,就是配合你的呼吸來念佛,念佛有佛力加持,這些餓鬼惡神妖魔鬼怪不敢來靠近你、侵犯你,他不敢讓你倒楣,讓你出狀況發生意外。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裡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弟子,有誰敢來欺負你?所以念佛真的是歡喜光、安穩光、是不思議光、是超日月光。超日月的日月是指世間,超逾日月就是指超出一切諸世間上,無論是有情世間、器世間,或是智正覺世間,念佛能超越這三種世間。
在念阿彌陀佛時即是佛,以我們淨土宗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念佛的最高指導原則,你心本就與佛完全無二無別,完全一樣,現在念你心中本具的佛,哪有不做佛的道理?所以說念佛法門超出一切諸世間上。
我們要檢點一下,掃塵垢時,心垢有沒有除?在掃除中有沒有在念佛?有沒有在用功?能不能覺察自己的心在起伏?有沒有安住在佛號上?如果沒有安住,又是不是能夠提得起來?
有一些專門念佛的道場去放生,一放生大家就開始散亂。這就表示在日用平常當中於動亂的時候,沒有提起佛號,沒有真誠懇切的念佛,所以一做事,心就散亂就顛倒。我們離開佛號就是一種顛倒,所以用功不會得利。只有一些老同修或一些真正平常有用功且勇猛精進的同修,在動亂當中確實可以念佛,可以用功,這些人相當不容易,相當難得。我們在道場做事情的時候,境界還不算很大,如果佛號都不能念,那你回到工作崗位上,就更沒有辦法用功,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要提起佛號,這才是真正的精進,真正的修行。我們修行是否精進要在這上面去著眼,要在這上面去用功,這才是報佛恩,報祖師大德傳法來中國的恩德。無量壽經淨土法門是第一批傳到中國的,由此可見是非常重要的經典。
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以前還沒有紙張,都是用刻的或寫在「竹簡」上,一卷一卷的用駱駝或馬車從印度穿越沙漠運過來,這麼辛苦傳到中國來,當然帶的經典一定是菁華。無量壽經是後漢支婁迦讖尊者翻譯的,無量壽經是第一批傳到中國來的經典是特別重要,是相當難得的。可見淨土法門的重要及殊勝,一定要好好珍惜。
一定要精進,要老實念佛一心不亂,這是真精進,真法供養,來報佛恩、報祖師大德的恩德。去道場功德箱投錢,是財供養,能夠真正修行,是法供養。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說到,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中如說修行供養為最,如說修行就是你依照佛陀的教誨,依照祖師大德的開示去用功去行持,放下萬緣,放下世間,放下出世間,來用功修行,這是諸供養當中最好的供養,希望大家能發心,能夠勇猛精進用功,懺悔自己的業障,這也是拜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