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草繫比丘

草繫比丘
     
    佛在室羅伐城的時候,有許多比丘居住

在跋蹉國。當這些比丘在各地托缽化緣

時,遇到一群土匪,被土匪挾持綑綁了起來。
    
土匪抓住比丘後,很高興的討論著:

「看來今天可以把比丘們一網打盡,

全部殺光。」

    幸好當中有位土匪,原本是比丘們的鄰居,他告訴伙伴們:

「何必費勁去殺這些比丘呢?

只要用連根未拔的茅草來綁住他們,

他們就會自己饑渴而死了呀!」

    於是土匪們欣然同意,以茅草綁住

比丘們,將他們丟棄在荒郊野外,然後

揚長而去。

    跋蹉國的國王名叫烏陀延,這時正好

到野外打獵。國王經過比丘們被丟棄的

地方,遠遠的看不太清楚,就問隨從的

大臣:「那是鹿?還是熊呢?」

等到他們走進觀察,才發現竟然是一群

比丘坐在地上。

   「你們是什麼人?」國王問道。
   
「我們是出家人。」比丘答說。
   「是那一類出家人?」國王問。
   「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比丘答。
   「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裏?」國王問。
   「我們是被土匪們抓來綁住的。」比丘
答。
   「土匪用什麼東西綁住你們呢?」國王

問道。
   「用還沒拔起的茅草。」比丘回答。
   「既然只是用茅草綁住,你們為什麼不

將茅草拔起,就可以逃走了呢?」國王聽

了大為驚訝地問。
   「佛陀曾為出家人制訂一條戒律:如果

比丘破壞還活著的花草樹木,會受到墮地

獄的重罪。」比丘們回答。
    國王聽到比丘們這麼嚴守這條戒

律,十分感動。於是親自下車來幫比丘們

解開纏縛的茅草,並施予每位出家師父所

穿的三衣。
   

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受菩薩戒儀

受菩薩戒儀 
南岳沙門釋 惠思 撰 
  夫受大乘戒法。先教請傳授菩薩戒師一人請引。先咨白。後引云。我某甲等。今
從大德。求受菩薩戒。願大德於我不憚勞。慈愍故。三說。請戒師種種為說因緣方便
云。欲求戒法者。先發信心。信心若成。三學具足。三身四智佛果菩提決定可期。更
無疑慮。故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河。開示涅
槃無上道。故知若發信門。必納戒法。戒為萬行之先鋒。六度之基址。如造宮室。先
固其基。徒架虗空。必不成就。故戒為大道之資粮。戒為苦海之船筏。莊嚴法身。以
戒為瓔珞。破除煩惱。以戒為清凉。然有多種。三歸五戒得人身。十善八齋生天報。
持十戒具足戒。出煩惱之愛河。得羅漢之聖果。受菩薩戒者。得於佛果。梵網經云。
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得入諸佛位。故知凡有心者。咸具佛戒。各
各圓滿。無有缺減。
  問。既然如是。何須更受。答。以暫亡故。約事重明。即知全心是戒。全戒是心
。離心無戒。離戒無心。又云。佛子聽。欲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
丘尼。十八梵。六欲天。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
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以戒德無量。功高萬像。為五乘
之軌範。作三寶之舟航。大智度論云。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怖畏中。戒為守護。
大闇冥中。戒為明燈。諸險道中。戒為橋梁。大海水中。戒為船筏。薩遮經云。若不
持戒。尚不得野干之身。何況功德之身。月燈三昧經云。雖有色族及多聞。若無戒智
如禽獸。雖處卑下少多聞。能持淨戒名勝士。戒之一字是名。梵云尸羅。亦云毗尼波
羅提木叉等。此云清凉。滅三業之過愆。得解脫也。今言戒者。能防三惡。能止三惑
。故當體得名也。體者。初發圓心。從師請受。身中翹誠。名為作戒。色心為體。三
羯磨竟。納法居懷。作體謝往訖。未來名無作戒。唯實相心。以之為體。故瓔珞經云
。一切聖凡戒。盡以心為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是知心境契同。能所冥一。諸佛
子等。既各有好樂渴仰之心。應當慇勤志心聽受。
菩薩戒有八種殊勝 
  何等為八
  一極道勝。受菩薩戒。如大鵬鳥。一舉趐高飛。能至十萬九千餘里。此菩薩戒趣
道疾故。發心越六趣。二乘徑趣無上菩提故。
P. 1 
  二發心勝。一念發大悲智之心。超過二乘境界。如昔有二沙彌。發菩提心。阿羅
漢返生恭敬。擔衣幞。讓路而行等。
  三福田勝。假使供養滿閻浮提內阿羅漢。不如一大鵬鳥。此鳥先來。受菩薩戒故
  四功德勝。受菩薩戒。喻如日光。無所不照。受聲聞戒。猶如螢火。其光甚微。
不可相比故。
  五受罪輕微勝。受菩薩戒之後。設使破戒。猶勝外道不受戒者。外道邪見。永沉
惡道。無有出期。破戒之人。戒威力故。設墮惡道。受罪輕微。若墮地獄。作獄中王
。若墮畜生。作畜生王。若墮鬼中。作鬼中王。若在人間。作人王國王。若在天中。
作天中王。生生之處。不失王位。故經云。有犯名菩薩。有戒可破。無犯名外道。無
戒可破故。
  六處胎勝。菩薩處胎時。常為天龍八部諸善神王之所守護故。
  七神通勝。能變大地為黃金七寶。攪長河為酥酪醍醐。能一念超百千世界。能一
日化百千眾生故。
  八果報勝。生蓮華藏海。證法性身。一得真常。永無退轉故。
次觀五法 
  第一欲受菩薩戒者。先觀十方一切眾生。如聖人想。第二觀十方一切眾生。如父
母想。第三觀十方一切眾生。如師長想。第四觀十方一切眾生。如國王想。第五觀十
方一切眾生。如奉大家想。
次興三願 
  一願自己三業所作功德。與十方一切眾生同共。二願我共十方一切眾生。早度生
死煩惱大海。到涅槃彼岸。三願我與法界眾生。通達十二部經文義。了了分明。一切
善法因戒增長。具足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得深禪定。起六神通。放大光明。得一切種
智。五眼具足。成就佛道故。
次發四弘願 
(隨戒師三徧唱念)。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量誓願斷 法門無邊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次請戒師 
  云。我某甲等今受菩薩。
  奉請釋迦牟尼佛。作和尚。
  奉請文殊師利龍種上尊王佛。作羯磨阿闍梨。

奉請當來彌勒尊佛。作教授阿闍梨。
奉請十方現在諸佛。作證戒師。 奉請十方諸大菩薩。作同學等侶(已上三說)。 我若在三惡道中。受大苦惱處。願和尚阿闍梨尊證師同學等侶。慈悲救度。令得 解脫(一說)。 一心奉請十方三世盡虗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真應二身十二部經真如海藏諸大菩薩緣 覺聲聞。竝願普降道場。證明受戒功德。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二十八天釋梵王等護法護戒八部龍神。竝願承三寶力。普降道 場。結淨護戒。證明功德。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六道四生閻羅天子泰山府君天曹地府司命司祿罪福童子善惡冥 官五道將軍行病使者。竝願承三寶力。普降道場。同霑戒善。證明功德。 一心奉請某州境內五嶽四瀆幽明水陸城隍社廟一切神祗。竝願承三寶力。普降道 場。同沾戒善。證明功德。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十二類生一切含識在會諸多受戒先亡久近一切家神九品靈神滯 魄冤魂未解脫者。竝願承三寶力。盡至道場。同沾戒善。證明功德。 上來既請竟。應當敬禮諸佛菩薩。 
一心敬禮和尚釋迦牟尼佛。
一心敬禮文殊師利龍種上尊王佛。
一心敬禮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一心敬禮十方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盡過去際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盡未來際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盡現在際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十方同學等侶諸大菩薩。
一心敬禮三世一切諸菩薩眾。
一心敬禮十方三世一切僧寶。 上來禮諸佛諸菩薩竟。各自胡跪。受三歸依(隨戒師口高聲導遇某甲處各自稱名)。 弟子某甲等。願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已上三說)弟子某甲等。從今已去。 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說)從今已去。稱佛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唯願 三寶慈悲攝受。慈愍故(三字三說)。 

次問難法 
問。佛子。汝從今已去。能捨離一切惡知識否(答。能。向下依此)。 佛子。汝從今已去。能常念佛。親近善知識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乃至失命因緣。能不犯戒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能讀誦大乘經。問甚深義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若見一切苦惱眾生。能隨力救護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能於無上菩提。生深信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能盡形壽。隨力供養三寶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能捨諸懈怠。發精進。勤求佛道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能捨一切所有難捨能捨否。 佛子。汝從今已去。於五塵境。煩惱生時。能制伏心否(如是問竟)。 仰啟十方一切諸佛。及大地諸菩薩僧。此諸佛子。求比丘某甲。欲從諸佛菩薩僧 。乞授菩薩戒。此諸佛子已是真實能生深信。成菩提種。諸佛慈愍故。施與菩薩戒(三 說)。 諸聖為師。為證明竟。十方諸佛神通道眼。皆得見我。如對目前。夫戒是白淨之 法。身器清淨。乃可堪受。先須懺悔。洗滌身心。如浣故衣方受染色。然如來示滅。 向二千餘年。正法沉淪。邪風廣扇。眾生薄福。生遇此時。縱有聽聞。莫能信受。良 由煩愛情重。見執堅強。若不改往修來。罪無由滅。若罪不滅。戒品不發。戒品不發 。解脫難期。今請十方諸佛諸大菩薩。為作證明。諸佛菩薩弘誓。令眾生如佛無異。 弟子某甲等。從某年月日。於南瞻部洲某國某鄉里某寺某。受菩薩戒(應教懺悔三 業語云)。 我某甲等。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身業不善。行殺盜婬。口業不善。妄言綺語 兩舌惡口。意業不善。貪嗔邪見。如是三業。多作眾罪。自作教他。無量無邊。今日 慚愧。發露懺悔。願罪滅福生。見佛聞法。發菩提心(三說)。 復告言。汝已懺竟。三業清淨。猶如瑠璃。內外清淨。堪受菩薩戒。更問遮難方 受淨戒。故經云。若有七遮。現身不得受戒。我今問汝。一一如實答。 佛子。汝還曾出佛身血否(答云。無。向下依此答)。還曾殺父否 還曾殺母否 還曾 殺和尚否 還曾殺阿闍梨否 還曾破羯磨轉法輪僧否 還曾殺聖人否 若總得無。堪 與受戒(請諸俗弟子。若男若女。起披袈裟。大有因果。更不具述。臨時為說也)。 諸佛子。應須起專注心發慇重心。今欲受汝等戒。若心專志。如仰完器。即有所 尅。一念有違。如同覆器。終無所盛。此戒無形色。而能流注汝等身心。盡未來際。 成就大果。而於爾時。無所覺知。若有形色。入汝身時。當作天崩地裂之聲。當須繫 念。不得餘覺及一切餘思惟(〔既緣覺為發戒〕)。 

次正受戒者。先略示三相。三相者。一謂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 (次秉法者。白三羯磨。應語云) 今為秉宣三回羯磨。汝當發取上上心。求受上上品戒。 上上品戒者。受此戒已。一心作佛去。是名上上品心。汝等今當諦聽。第一迴羯磨時 。十方法界一切境上。微妙戒法。悉皆動轉。不久應當入汝身中。 佛子諦聽。汝等今於我所。求受菩薩戒。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佛 子。此戒是諸佛菩薩所行徑路。過去諸佛已說。未來諸佛當說。現在諸佛今說。過去 一切菩薩已受已學已解已行已成。未來一切菩薩當受當學當解當行當成。現在一切菩 薩今受今學今解今行今成。當來作佛。 第二迴羯磨時。此妙戒法。即法界諸法之上起。遍虗空中。集汝頂上。妙可承受 。 
佛子諦聽(至)當來作佛。 第三迴羯磨時。此妙戒法。入汝身中。清淨圓滿。正在此時。領納戒法。不得餘 覺餘思令戒不圓滿。
佛子諦聽(至)當來作佛。 佛子。三迴羯磨已竟。汝等即今是真菩薩。名真佛子。故大悲經云。發心畢竟二 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瓔珞經云。律儀戒者。即是十重戒。正法戒者。即是八萬四 千法門。攝眾生戒者。即是四攝法也。向來所問。皆言能。吾今為汝受十無盡戒。汝 當一心一一諦聽。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斷眾生命。若有犯殺生者 。非菩薩行。失四十二位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向下依此)。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偷盜。若有犯者。非菩薩行 。失四十二位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婬慾。若有犯者。非菩薩行 。失四十二位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妄語。若有犯者。非菩薩行 。失四十二位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酤酒。若有犯者。非菩薩行 。失四十二位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說在家出家菩薩過失。若有 犯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位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慳貪。若有犯者。非菩薩行 。失四十二位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嗔恚。若有犯者。非菩薩行 。失四十二位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稱己好導他惡。若有犯者。 非菩薩行。失四十二位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毀謗三寶。若有犯者。非菩 薩行。失四十二位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 佛子。汝持如此十重戒。即具足十波羅蜜。成就佛身。具足功德。得大神通。放 大光明。得一切種智。何以故。汝持不殺戒。得金剛身不可壞。壽命無量劫。不可窮 盡。 持不盜戒。具足檀波羅蜜。分身滿十方界。作釋梵四天王及諸小王沙門等身。財 施度脫眾生。 持。不婬戒。得馬陰藏相金色之身。眾生見者。怖畏即除。捨欲斷煩惱。名稱普 聞。聞者歡喜。 持不妄語戒。得四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辯。一音 演說。眾生聞者。皆得解脫。 持不酤酒戒。得大聰明。於一念中。聞十方諸佛語及一切眾生語。亦知佛心及一 切眾生心。得諸佛集三昧。 持不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戒。得漏盡五眼六通。備三明等法。 持不慳貪戒。得一切種智具足無礙。眾生見者。無不發心。 持不嗔恚戒。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眾生見者。發菩提心。 持不自讚毀他戒。得生生之處。十方凡聖歡喜讚嘆。聞汝名者。皆住不退轉地。 持不毀謗三寶戒。得具足三乘聖道。一音說法。聲滿十方。令一切眾生一時悟道 。皆得成佛(請戒師為受戒者。作白云)。 仰啟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於此世界南瞻部洲大元國某州某縣某鄉里某處伽藍 佛像前。有眾多弟子。來於我所。求受菩薩戒竟。惟願諸佛為作證明。二遍。 諸佛子。即今十方佛土。或有凉風異香異聲光明等相。彼諸菩薩覩其異相。而各 問佛。有何因緣。而現此瑞。彼佛告之。今某國某處有眾多佛子。於某師求受菩薩戒 竟。今請我作證明。故有此相。諸菩薩咸讚言。於此極惡世界。能發如是無上之心。 甚為希有。深生怜愍。是故汝等志心守護。汝諸佛子。已受菩薩戒竟。過度四魔。越 三界苦。若能受持如教修行。是天人丈夫。汝若破犯不持。非菩薩。亦非天人丈夫。 是名畜生邪見外道。此戒名無盡。唯得重受。不可捨。誓度一切眾生。眾生無盡。此 戒無盡。說法劫數不可盡故。此戒無盡。瓔珞經云。一切凡聖菩薩戒。皆以心為體。 心無盡故。戒亦無盡。 
次當禮謝諸佛菩薩 

  志心敬禮和尚釋迦牟尼佛。
  志心敬禮羯磨阿闍梨龍種上尊王佛。
  志心敬禮教授阿闍梨彌勒尊佛。
  志心敬禮證戒尊師十方諸佛。
  志心敬禮同學等侶十方諸大菩薩。

次更胡跪合掌 
  菩薩戒經云。受菩薩戒者。雖未即得阿耨三菩提。已得具是五事功德。一者常為
諸佛菩薩之所護念。二者生生世世常受勝妙快樂。三者臨命終無有悔欲。四者捨身之
後生諸佛世界。五者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吾今已為說無盡戒竟。汝今受無盡戒法已竟。是真菩薩。發
菩提心。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戒行具足。正向佛道。超度四魔。越三界
苦。是真精進。是真勇猛。是真迴向佛道。是真度眾生。以此受戒功德果報。生生世
世。不求粟散小王轉輪聖王釋梵天王三界之樂。若能如是受持如說修行者。是名菩薩
天人丈夫。用此功德。迴向十方法界眾生。同趣菩提。俱成佛道。若破戒不持。即非
菩薩。亦非天人丈夫。是名外道。當墮三塗八難之處。然願受戒諸佛子。九代亡靈同
生淨土。六親眷愛咸長善芽。九有四生悉證真如之理。八難俱登解脫之門。八部龍天
滿空賢聖。咸赴勝會。三塗同結良緣。負識含靈齊成佛道。
  諸佛子等。願受此戒後。此身在法界。凡有心者。見我與汝洎在會諸菩薩。皆發
無上菩提之心。乃至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亦發此心。念念無有間斷。直至成佛。究竟圓
滿。未發心者。現恐怖相。逼令發心。終登覺岸。
  諸佛子等。受此戒後。此身遍法界中。盡未來際。於四威儀中。常說心地法門。
乃至應身為旁生異類及樹木山林。常演此法。念念不絕。震動魔宮。摧伏外道。令一
切邪見眾生。捨諸邪著。入於正見。得旨應言。普令一切眾生。悉入圓常唯心境界。
遞相傳受。無有間斷。令一體三寶常現世間。然願此身常弘大教。解義釋經。稱可佛
心。冥合玄旨。如有世諦語言。皆順正法。治生產業。悉入圓宗。建大法幢。續佛慧
命。一燈能傳百千燈。燈燈無盡。普令聞者頓了自心。登究竟解脫之門。入靈知般若
之海。然後法界一切含識。稱我名者。見我形者。皆住本位。不退真常。應跡十方。
火不能燒。水不能溺。藥不能中。毒不能害。橫不能侵。冤不能結。所有盲者得見。
聾者得聞。瘂者能言。跛者能行。然後此身變作無量身。遍歷十方。侍奉諸佛。供養
諸佛。然後以此身向鑊湯爐炭之中。代一切眾生受苦。或向獄門振錫。或於獄裡放光
。劒樹摧鋒。刀山落刃。各悔先業。盡悟佛乘。戒文已終。普請在會男子弟子。同誠
念摩訶般若波羅蜜。願得如所願。

受菩薩戒法(終) 


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受菩薩戒者一定要聽

悟顯法師 所宣講 的「大乘菩薩戒」,

真是太殊勝了!


如同甘露灌頂,


洗滌此生之前所聽的邪見,雖然以前受過許多

次菩薩戒,


卻只知戒相開遮持犯。


但聽了悟顯法師所說的菩薩戒正說,才會真正

得菩薩戒。


勸所有要去受戒的人,都要先聽,否則去受之


前是個世間俗人,


受回來還是俗人一個,還更加邪知邪見,認為

做善事就是菩薩道!


才怪,


以貪嗔癡心行善、著相心行善哪會是菩薩,墮

三惡道有份啦!!


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a1h3Mm5zhN-U-UdBlxM2gIH-7zmqmewi

玉琳國師 示要

示要

原夫法界智心。實為一相。
眾生機感。方便多門。是以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悉從法身無相心中流出。而普應萬類者也。

良以佛心清淨。含容法界。

而眾生只在法界之內生滅流轉。


殊不知眾生心體亦本清淨。包羅十虛。


則諸佛亦在眾生心內往來示現。


故觀經云。

諸佛如來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斯之謂也。

雖然。眾生尚迷。諸佛正悟。非佛出世。


眾生安知本具智性。智既沈迷。煩惱生死。


莫可窮極。


由是世尊成道於寂滅場。現圓滿相。


廣演圓滿法界妙智。大根眾生頓入圓乘。


次於鹿苑。說四諦法。小機之類。得真空理。超出輪旋。


次說方等。恢揚四教。三乘之人。隨機得道。


次演般若。顯圓空性。令三乘機銷鎔我法。廣行六度。


次集靈山。宣揚妙法。開前四時之權。


顯今一圓之實。


是以三乘皆蒙授記。六凡咸入妙玄。


猶百川之匯海。眾星之麗天。


後說涅槃。重為末代扶律談常。


是為五時設教。


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普得圓滿佛果而後己。


然而入根既殊。法門亦多。


所以大法東來。自漢至唐。前後諸師別開八宗二行。


而晉遠公。闢蓮宗於廬山。儒道咸歸。


嗣後解脫之士。多於他宗。斯為禮誦不易之軌。


再幸唐宋諸祖。遞集教中顯密諸文。則晨夕功課尤備。

宗雖各立。總未越斯。令惰者勤。勤者益進。應機之廣。端在是夫。

吾人從有生以來。即有業種。由業招報。

『地藏經』云。舉心動念。無非是罪。


由種發種。以業積業。六道障緣。輪轉無窮。


匪藉禪誦禮懺。詎能消除。


緇流既入道門。不事王侯。不耕不織。


唯賴檀那。


若不於道加功。則難消信施。


趙州大師有曰。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更閱經教。警語頗多。


靡非佛祖悲愍。智者觀之。實用悚慄。


故二課。功豈自利。


且與法界眾生。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閱者思之。慎不可以其近而忽之。

凡念誦者。
身要端肅不懈。
口要念誦貫徹。
意要注心不移。則三業與三止相合。

至若身能格恭不怠。

口能出音明爽。
意能隨文作觀。則三業與三觀相契。

三止三觀。如鏡鑑象。嘗無簡擇。


然能纖毫不遺。此則我心與聖心感應道交。


如水投水。以空合空。


可謂功溥法界。量等虛空矣。


散心時。未知自心動與非動。

禪誦時。纔覺雜念紛紛。
欲靜反動。
良由無始習氣種子。潛伏藏識之中時時發現。動時不知。靜之則見。

塵劫習種。豈易卒除。必宜注心一境。

或觀字句。或聽自音。從始洎終。
猶將守寨。刻刻不懈。
如斯正念覺治。雖有雜想。亦漸消除。念入無念。

或有智者。即可隨文入觀。能觀所觀。體即實相。


又能反覺。妄無所從。習種非有。則能念所念。體自空寂。當念即是離念精明。


是故若智若愚。但肯攝心一境。久後自得精純。由是增明。感應懸契。


妙臂菩薩所問經云。
行人若欲持誦速得悉地義利成就者。所有儀法不得纖毫缺犯。使諸魔障而得其便。

是故行人。當心持誦。長時無間。使觀想、真言、字種、一一精熟。事事相應。方成瑜伽無作妙行。


又持誦者。不得心緣異境。與人雜語。


誦若閒斷。悉地不成。又誦不依儀法。


或不持戒。或不清淨。非唯法不成就。亦當招損。

彼部主明王。皆佛菩薩。終不瞋害。

所有侍從天龍猛毒鬼神。見其過故。便即損害。


金剛頂瑜伽念誦經云。凡修瑜伽教者。須具智慧。明了三昧及真言法。住菩薩戒。發菩提心。如是功德。許人念誦。


菩薩善戒經云。

受持神咒。五不得為。
一食肉。二飲酒。三五辛。四淫事。五在不淨家飲食。
具此五戒。能大利益眾生。能治惡神毒病。

法苑云。道俗誦持。無功效者。自無志誠。

謗言無徵。或文字譌(訛)替。
或音韻不典。或飲酒噉肉。或雜食葷辛。
或觸手汙穟(穢)。或浪談俗語。
或衣服不淨。或處所不嚴。八種法戒。
致令鬼神得便。翻受其殃。

若欲行持每須澡浴。口嘗含香。志誠殷重。普為六趣。發心匪懈。如是至意。定驗不疑。


顯密圓通云。金剛頂蘇悉地。準提經等。皆說行者用功持誦。或夢見諸佛菩薩聖僧天將。或夢見自身觸空。乘馬渡江。種種香光。及諸異相。

若得如是應驗。則須策發三業。加功唪念。不得宣說咒中境界 衒(炫)賣與人。唯同道者。不為名利敬讚方便說之。

『大悲經』云。

若人緊切念時。或逢種種魔障。或忽然怕怖身心不安。或多瞋多睡舌難持誦。或見諸異相。或於咒疑心。或多分別想。或無明著有。
或對治者 應觀梵書()(嚂)(梵字)
或觀「阿」字(梵字)。彼諸境想自然消滅。
當知因緣法本空也。

著相進修。則成有漏人天之善。

功居自利。則成無漏二乘之善。


自他均益。則成無漏法性之善。


念所念空。自他平等。心包太虛。量週沙界。則成無上佛道之善。是故修持者。務須大心普益。懺悔文云。我今發心不為自求。正斯謂也。

二課諸文。悉屬大乘藏攝。
楞嚴咒。是佛頂光聚無上寶印。
大悲、十咒等。俱是神妙密義圓利眾生。
(阿)彌陀經』。純淨四土攝化有情。
大懺悔。懺除九界無始業種。
蒙山文。普超法界六道群靈。
念佛。總攝所誦功德回向淨土。如百川歸海。作是觀者。句句圓該。章章互攝。何往而不利哉。

諸方課誦稍有異者。以彼諸祖立宗不同。
無非率眾「了脫」為急務。
或有智愚而勤者增。慕道尚切故。
而惰者減。志亡出離故。
又有趣務而從減。出家而未讀。
甚至佛殿生塵。香燈絕迹。

嗚呼末世流弊。形似沙門。心染俗事。

壞佛宏規。何啻負於聖心。抑且自招業累。

學者思之。


功課者。
儒所謂事有成效曰「功」。
試計程限曰「課」。
又謂定治事之課程。以期成績者曰功課。

然我釋氏之言功課者。

謂計功於三寶之程度。以為日用之準式也。

夫~ 學非儀軌則殆。道非課程則罔。


良以吾人。無始障緣疊疊。不無退惰之情。


設非程限。安進妙道。


是以諸祖。特立早晚二課。


俾學者縱有雜務。其課不忒。


若得觀想精純。則道樹增長。佛果非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