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慈悲有情 系列~ 佛法正見1~2(2014)

第六、
問:學淨土宗需要明心見性嗎?念佛法門如何明心見性?

悟顯法師 開示:
學淨土宗當然需要明心見性,這是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徹悟大師說的,他講: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淨心為要。
所有的法門就是明心最重要,淨土宗當然在一切法門之內,所以一定要明心見性。那往生淨土要不要明心見性?那就不用了!這樣講你就比較放心。我們是把話說清楚,不然你們會認為:哎呀, 悟顯法師你怎麼一下這樣說一下那樣說,搞得我們糊裡糊塗的。

往生極樂世界它是不用明心見性,但是每一個法門的宗旨,都是要你明心見性,這是非常清楚明白的。那念佛法門要如何明心見性?有一種人是根器很好,現世就可以見性;而有一種人是根器差的,這大部份的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慢十二小劫得百法明門,這「明百法」就是明白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也就是他十二小劫明心見性,這是根器最差的。這是往生後才見性的。也有現在就見性的,只要念佛念到「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完全脫落,打成一片,連佛念也沒有了,心再不起其餘之念,全體虛靈湛寂,但不是無知,此時只能用虛靈湛寂形容。這就是真正透過念佛明心見性的,從此當你見一切物、遇一切事情,就再也不起煩惱、再也不會心隨境轉了。念佛它是可以達到明心見性的,但是不要有求的心念。達摩大師講: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念佛要掃盡一切妄念,最後連佛號也放捨,心要做到無念,這時候真心本性透出來,也就是淨念,你識得、認取、安住就可以。你要是在念佛當中刻意求明心見性,在這裡妄想思量、卜度,想經典上所講的種種境界,那你是坐在那裡打妄想,亂猜,不是在念佛,聽到一點聲音嚇了一跳,你誤以為是書上寫的「冷灰豆爆」、以為是「身心粉碎」。「冷灰豆爆」是一形容詞,不是真的有東西爆開來;「虛空粉碎」也是一個形容詞,不是虛空真的都碎掉了。像祖師講「瓜熟蒂落」,就是告訴你,那是很自然的,功夫純熟,煩惱就脫落,真心就顯露出來,這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像「清淨、廣大、無邊、無礙、」,都是形容自性;讓你藉由譬喻而得開悟。所以,學淨土宗是可以見性的。

第七、
問:什麼是「一經通萬理徹」?

悟顯法師 開示:
這個問題很大,因為大家都想偷懶,希望只學一部經就能通其他的經。所以有些人就藉這句話,教你只學一部經。
可是《華嚴經》講:「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只學「一經」正與佛所教的相違?所以,「一經」的「一」就是真心本性。所有經典講的就是真如實相、真如實際,也就是所謂的「一經」。華嚴是圓滿總持修多羅,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它也是講明心見性。
從此一經,悟得真心,就開悟了。六祖沒有讀過《金剛經》,他只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此開悟。他不是學哪一部經,而是真悟得心。所以,要是心有所執,執定非從哪一部經來下手,那是不對的。就已經昧於心體,迷失本性了。每個人剛開始接觸佛法,因緣不一樣,有的人遇到《壇經》、有的人遇到《心經》、有的人遇到《無量壽經》……等等,你都可以依你的因緣來學習這部經。
所謂「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所以不要執定,非這一部經我就要開悟,其他的我都不看,那你的眼界就只有這樣。可是有一些人他是不曉得學佛要學什麼,亂看一通,到處找答案,這就不在此列。古來祖師大德經都有玄義。但今人講經幾乎不講玄義,因為他不會講玄義,也嫌麻煩,也認為你們聽不懂。抓不到重點,他就說為了符合現代,所以把它省略掉,變成「講經的因緣」,東拉西扯,說是誰來請他,是誰又託夢亂七八糟的講一大堆。

       祖師講玄義就是讓你抓得到佛教的重點,告訴你佛出世是為了什麼?從這裡就可以了解。再隨每個人的根器,去選擇經典,隨你的因緣而定,有人遇到的是《圓覺經》、有的遇到《華嚴經》、有的遇到《涅槃經》,那你就知道佛法是要學什麼,從這一經作為一個基礎,通實相義理,這點很重要。「一經通」是要通實相義理。實相之理通了,所有經都通。《楞嚴經》是很多祖師大德開悟的基礎經典,所以可以從《楞嚴經》開始學。你看到一經通一切經通、一經通萬理徹,你也不要執定只能學《楞嚴經》這一部,其他的都不能學,實際上經經是互通。有時候你在這比喻上轉不過來,別的比喻你卻轉過來,所以講:「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多聞就是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是過失,這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因為每一個人的程度不一樣。但是要知道,看這麼多部經,重點在哪裡?還有最重要的是你要真正了解經典,不是只看文字。有很多念書的、寫文章的,他為了要交論文、交報告,天天看文字,他看很多書,他也知道佛法講求明心見性,要學的是真如實相。他還是不能通。因為他沒有修行、沒有定力。定能發慧,慧能通經,慧能除斷煩惱。
        所以要從定下手。那定怎麼學呢?從戒開始學。所謂攝心為戒,因戒得定,因定發慧。這才是通宗通教的根。學經教要掌握重點,重點是在於從戒、定下手才對。所以要念佛、持咒、修定,這「定」不是世間禪定,這定叫大寂三昧。自性本定,要與自性相應。念佛就是與自性相應;參禪、離相就與自性相應;修教觀,也就是起觀、修止觀,也是與自性相應,因為都是以離相為宗旨。不光不著世間相,也不著佛法之相,就與真心本性相應,那就有定力。了知諸法空寂,就是大寂定,才是佛門所講真正的定。而不是世間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住於捨受上;沒有苦樂憂喜,但是他有捨受。住在捨受上還是有住著,不是真正離相。所以你看現在外面有些小乘人教你觀察色身。讓你去感覺身體變化,著在身體的感受,這都是在捨受當中,是出不了輪迴的。修那種定,只會修成四禪八定,不是真正的大乘定,大乘說的定是自性本定,即是所謂的大寂定,二者不一樣。




第八、
問:家人不學佛,該如何為其種善根?

悟顯法師 開示:
很簡單,就跟你們一樣,幫忙打字、幫忙校稿、幫忙分享就可以了。或請他到臉書上去轉貼正法,種善根。慢慢的,他可以來發心打字,你們之前發心打字的人,現在有的都進步了,除打字以外還可以幫忙校對,這樣自己就一直在提升,你能做的事情能利益眾生的層面就更廣了,慢慢的般若智慧就顯現出來了。
你要讓他種善根,就帶他來佛堂、來拜佛,或叫他幫你換佛前的供水,或是你發心聽打、校對的部分找一些請他幫你看一下。希望他能來學佛,就有這些種種的方便。
如果他不吃素,現在很多素食餐廳都很豪華,你要帶他去素食餐廳吃,讓他了解素食;讓他知道學佛、吃素一樣很健康,吃素一樣可以吃得很豐盛,這是一些善巧方便。



第九、
問:如何才能確保不遇邪師說法?


悟顯法師 開示:
學佛能不遇邪師是很重要的。但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邪師?什麼是邪法該怎麼明辨呢?
佛法就如同照妖鏡,要先學正確的佛法才能夠分辨。還有,要受菩薩戒,要求佛力加持。《圓覺經》上講,求佛力加持、十方諸佛加持,讓我們學佛不遇邪見,能遇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說法,是遠離四病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者」,這才是真正的善知識。詳細內容可以去看《圓覺經》,這就能夠幫助你不遇邪師說法。
邪師說法不是教你不孝父母。邪師有很多招數,多半是說些讓你認同的話,還有,就是符合你的愛欲心、你的習氣話。你特別喜歡神通,他就投其所好。你特別喜歡家庭,他就告訴你:學他這個法家庭也可以很幸福、也可以出三界,用這話迷惑你。讓你又能吃肉、又能學佛,這種都是大邪師。他們就是用這些手段,你要能明辨。凡是講法是隨順你習氣的,就是邪知邪見。你要很清楚明白地看清楚自己有什麼問題。人家講話投你所好、隨順你好樂的,那你自己就要注意了。還要多讀、多看大乘經典,這樣你才能確保不遇邪師。即使遇到了你也能夠看得出來。






第十、
問:受菩薩戒前需要先受五戒嗎?
悟顯法師  開示:

這菩薩戒基本上分兩種受法一種是次第受,一種是直接受。《菩薩瓔珞戒經》是屬於次第受,先受五戒,再受菩薩戒。那《菩薩梵網戒經》呢,《梵網菩薩戒經》是直接受的,直接受菩薩戒,它不用經過受五戒的過程這一點就清楚了。那還有人說沒有受菩薩戒的不能讀戒本,那這個不曉得是哪邊講的胡說八道,沒有聽過這樣子講法,聽說還是出家人教的。出家戒你不能看沒有受出家戒的,你不能看出家戒。當然也不能跟著誦戒。那菩薩戒這個沒有問題,這菩薩戒你要誦戒沒有問題。你在家人要誦戒,要誦這個菩薩戒那沒有問題,你沒有受也可以先學。為什麼?這菩薩戒講的就是你的真心本性。
我們二月底要講。三月初還有一個實修課程,要跟大家預告一下。
所以菩薩戒,有一些需要先受五戒,那《梵網經》的戒本裡面,它是不用的。

第十一、
問:念一句佛號就囊括三藏十二部,是真的嗎?




悟顯法師開示:
我告訴你:是真的。在《寶王論》裡面講: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這話很文言。意思是說:你在大海裡洗澡,你已經洗到了百川之水。稱一佛名自然收三藏十二部的功德。所以說,稱一佛名,三藏十二部功德都在裡面。因為阿彌陀佛翻中文叫做無生。無生就是真如本性又叫做無量覺,如此,這道理你就知道了。無量覺就是一切法。一切經典講的就是無生之意。無生就是真如自性。真心本性含攝三藏十二部經典。所以稱念這句佛號是可以含攝的。佛說小乘也是要接引你入大乘。若論至究竟,原本大乘、小乘不二;一個講事相,一個講的是理性,理事不二。當然,在根器上,有些人是只能接受小乘,所以就先說小乘法,後來便引入大乘。所有的經典,就是要講大乘之意,阿彌陀佛就是大乘總持之意。所以稱一句佛名,自然涵蓋三藏十二部,這道理很簡單。



第十二、
問:如何減少自己往生淨土的障緣?

悟顯法師 開示:
實際上,往生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的心放不下。真的放下,外面的人即使障礙你學佛、不讓你來道場,你也會認真努力地學,而且還會更努力。要是沒有道心,那你就沒有辦法學。臨終要是放不下,那這是自己給自己作障礙。平常對這世間的緣就要少、要淡,要知道這都只是不得已而有,所以世間外緣不要太多。
很多人有世間事,就講:「師父,我不得不請假、不得不回去」,意思就是你不得不輪迴。要清楚,很多輪迴都是因為自己的業力,讓你感覺「不得不」,其實只是因為自己罣礙,所以隨順人情。身為在家人,要知道,即使這樣勉為其難地隨順一下後,就要趕緊來用功、來修行。不要一隨順就沒完沒了。別想要影響你的家親眷屬來學佛,你自己不要被他轉就好了。你被他轉,那你往生淨土的障礙就來了。因為你現在身強體健,他就轉得了你,到你臨終時,氣衰體弱,他一定可以障礙你。
我常跟偶爾才來一次道場的居士講:「你想出三界?你連家門都出不去,你還癡心妄想要出三界」?平時讓你來道場共修一下,你都覺得沒有辦法、不可能。那這三界你是絕對出不去的,你還成天說佛道無上誓願成。說這話還有附加條件:「除了我家有事,家裡的事情要先做、公司的事情要先忙」。所以他不是真心的。
自己要知道,自己往生淨土的障礙在哪裡就是在自己這一念心轉不過來,你家門跨不出去、你不能修行,你對於世間事,看太重了。很多人聽我這樣講,有些懂得反省的,會知道要轉變;有一些不懂得反省的,心中反而更瞋恨了。會講:「一切處都是道場。我在家裡修行也是道場,在工作也是道場」講得似乎很高妙,但他沒有想到,自己這一念罣礙心不捨,哪邊都不會是道場。嘴上講得好聽,但那是維摩詰居士的境界。淨名經》講「到處都是道場」。處處可以修行,問題是,你心中有沒有執著?他教訓五百弟子,「五百弟子」就是有五百種執著、五百種落處。所以要看你執著放不放得下?放得下,那才到處是道場。放不下,說得再好聽都沒有用。
如果捨下,就都是道場;若捨不下,還是執著,而且到處執著,那你道場是:三惡道、輪迴道,而不是菩提道。





第十三、
問:為什麼念佛、聽經一直打瞌睡?有什麼方法可解決?

 悟顯法師 開示:
如果不是生病,不是工作過累,或其他原因……
而只是在共修時、聽經時睡著,一結束你就醒了,那就屬於業障。
這當然是昏沉蓋蓋住了,也就是業障重。不然就去跪著聽。不然你就捏自己,不然就去用水嗆鼻子,有很多方法,只是現在都不敢拿來對付人。對付自己可以,否則等一下被告傷害。若在以前,祖師就一棒子打過去,或東西就丟過去,還把你叫起來。祖師有禪棒,棒子可以教訓在昏沉的。那棒子,我們即使有,也不敢拿出來,都是收起來的。所以你要對治昏沉,首先要懺悔業障。

        佛有位弟子,阿那律尊者還沒有修證前,剛開始學佛時,他業障重,昏沉很嚴重,聽經就睡覺。佛就罵他:你跟畜生一樣,螺螄蚌殼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說他跟蚌類一樣,一睡就是千年,自己怎麼死的都不曉得。他聽了很難過,很懺悔,就發勇猛心,持續用功七天七夜,眼睛瞎了看不到,佛教他「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他成道了。他在《楞嚴經》講:我不因眼。觀見十方。他有天眼通,他不是用肉眼,他的肉眼已經瞎掉了,可是他從眼根開悟,心眼打開。見明見暗,見性常在,他就在此開悟的。這是阿那律尊者發勇猛心的例子。




所以若是聽經、念佛時一直打瞌睡,有什麼方法?有很多。多拜佛、多求懺悔。若還打瞌睡,就敲打自己,願意賞自己巴掌當然也可以。


第十四、
問:想護持正法,可是沒有錢,該如何做?


悟顯法師  開示:
很簡單,就是你們現在在做的事情:幫忙打字、校稿,在社群網站幫忙轉貼正法、大乘佛法。
其實,有時候說沒有錢,不是真的沒有錢,而是慳貪。有一些在家居士,不會修福,不懂規矩,他自己慳貪,不願意供養道場、不願意供養三寶,他就故意說:「修行人不用用這麼好」,其實是他的心慳貪。
供養佛菩薩是修自己的福慧,用得好不好,在於你有沒有分別心,你修自己就好。受供養的出家人不要起分別心,供養的人也不要起分別心,這樣大家都清淨。沒什麼好不好的問題,只依你的能力、依你的財力,來做供養布施。
供養布施最重要的:布施錢財是要把慳貪心布施掉。對錢很慳貪,就要多布施,一定要多做,對於錢財的慳貪捨掉了,就能夠得大福報。但不要把布施供養當做投資。
認為多投一點就能多回收一點,以為投大錢,利是越滾越大,這是世間意念,不應該有。

沒有錢,想要護持正法。那你可以到臉書上去分享、轉貼正法,讓你的朋友、讓你的家親眷屬、讓你的同事,都能夠學佛。甚至於在生活中看到動物,你都可以幫牠方便受三皈依。在受三皈前,拿一點東西給牠吃,跟牠結點緣,牠才願意受。不然牠聽到你講話,只是聽到一串音聲,牠也不知道你在跟牠說什麼。雖然種善根,但是非常的薄弱。所以要先結好緣。




護持正法有很多方法,真正護持正法,當然不是要你的錢。而是讓正法在你心中運作,自己要去落實正法、守護大乘、愛樂大乘、修行大乘,這都算是護持正法。真正去修,才是護持,能使正法久住。「久住」不是指在這個世間,而是在你心裡面,在你的身、語、意三業當中,這才叫正法久住,也叫護持正法。心裡面不要讓世間的念頭蓋覆住你的正知正見,這就是護持正法。這樣做就可以了。


第十五、
問:什麼是「身安道隆」?如何不行無益苦行,又不過分貪愛自身?


悟顯法師 開示:
其實「行苦行」就是要督促你不要貪愛自身。所謂「無益苦行」,就是講你這苦行不能除斷習氣,就是「無益」的。有人很愛行苦行,但他的心是求利養他的利養不是要錢,而是希望人家恭敬讚歎。讓人家覺得他很有修持、戒持很好、很清高、很不愛財、很不愛名。實際上,這都算是利養心不死。形象上,他不一定愛錢,他愛清名。有些人是特別愛修苦行,那這些行為對他來說就不是苦行,而叫樂行。你叫他別修,他反覺得很苦。那他就要捨掉這苦行。苦行是要對治自身貪瞋癡的,凡是能對治貪瞋癡的都叫做修苦行,都是有益的苦行。要治自己貪瞋癡的根,也就是這念無明,那就要讀經,每天讀誦大乘,每天要念佛,要持咒、要修行,這些都能除斷煩惱習氣。還有十二種頭陀行,都是在對治對世間的貪著,所以修苦行要抓其精神。你不要三更半夜跑到墳墓旁邊去睡覺,人家以為你是從裡面爬出來的那你就嚇到人。人家苦了,你倒是樂了所以要有慈悲心、要有大悲心。不要想在塚間坐、樹下宿,沒有樹,特別去找一棵樹。當然,若有這因緣,可以體驗一下。但是,不要標榜這種行為,以此來獲得利養那就成貪瞋癡行,而非苦行了。至於塚間坐、樹下宿、日中食……這是十二頭陀行之一,都可以去試試看,沒有問題但目的是為了對治身心的放逸尤其不能在這當中起貪瞋癡。

      對一般人來說,身體沒生病,又有錢可以花,就身安道隆,心也安了。世間人過年新希望:
錢多事少離家近,又想,數錢數到手抽筋。最好:全家出遊還有獎金,睡覺睡到自然醒。這些念頭都是貪瞋癡。

身安道隆最重要的是「道隆」,身不一定安。身若能安於道,道就自然隆。所以「身要安於道」,不是身圖安逸,若圖安逸,道則不隆。如果去圖這色身的安逸,道不會隆。身安於道,道自然就會昌隆。這句話要這樣子作理解、這樣解釋才對。心要有道心,身要行道,自然道就隆。







第十六、
問:「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平時如何以此四句作功夫?此無生應如何認取?又以此四句破前境界妄想,此一念是否也了不可得?


悟顯法師 開示:
這四句很明白地告訴你「無生」。想要作功夫就有生,就有造作。所以,無生是要悟的,必須心領神會。想要用來做功夫,可以,卻是次第觀。觀「諸法不自生」,若是「自生」就自己會生。法不從自生,要因緣生。亦不從他生,也不從因緣;因為,無生法之「因」,此「緣」是從果而得,是從結果而推論回來的,都沒有生法的因素。所以,不從自生、也不從他生。觀察這法是否自己生?自己不能生。看用放大鏡點火的實驗就知道如果沒有太陽,沒有透過鏡子,火沒有辦法生起來點燃地上的艾草。所以它是因緣生。可是真的從因緣生嗎?太陽跟鏡子有和合嗎?沒有。那太陽照過來的地方有火嗎?也沒有。所謂「和合」必須得組合在一起!所以最後告訴你「無生」。
不共不無因,「共」是共生。就是因緣和合而生。這一段文舉個比喻給你們聽你們就懂了,譬如說種子,它要生出蘋果樹,只有種子它不會生。否則你把它放在地上看看,它不會發芽的,所以說諸法不自生。
蘋果樹不是別種物種的種子來生出蘋果樹。也不是其他的因素,就像沙子不會生蘋果樹,只有水也不會生蘋果樹,所以說亦不從他生
一般人認為它必須要有太陽、要有水、要有光合作用,它才會發芽。那真的是因為光合作用嗎?也不是。
合在哪裡合?沒有辦法合。真和合又變成另外一個相了。所以不是合和生,就像土跟水,一和合就叫做泥巴,水也不是水,土也不是土了,所以不屬於共生的,共生就是因緣和合生。
但是跟你說不是因緣和合的,一半人又落于斷滅撥無因果,這是邪見,所以龍樹菩薩再告訴我們也不是無因生,經文「不無因,無因生就是沒有因素的亂生亂長,如果蘋果樹無因而生,那麼種其他的樹也可能長出蘋果樹,或是你就算透過正確的種植方式他也不會長,那因果就壞了,世界就亂了,
所以是故知無生」,總上四個我們就知道一切法無生
這在《中觀》有另外解釋,想詳細了解可以去看《中觀》。

所以龍樹菩薩告訴我們:一切法當體無生。他立劫初穀不生,「劫初」既然說為最初的,就沒有生它之物。因為說它是最初的,不管現在科學家怎麼說,什麼東西是最早出生的。龍樹菩薩告訴我們,這個東西就是「無生」。既然說是最初的,那就不應該再把自己立的論給破掉,因為這是你認定的。
       所以龍樹菩薩立「一切法無生」。這無生,不是自生,不從他生,也不是和合生,也不能說無因生。若無因生那就會亂生,種瓜會得豆,種豆會得瓜;要生火,卻出水,要點火,卻點成水;要是無因生的話,要引水會變成引來火災。洗澡洗一洗,蓮蓬頭會噴火出來,因為「無因」生。所以絕不能認定法是無因生的。
認因緣法不對,認自然法也不對。這破除因緣、自然這個外道見。所以你是外道,認為一切法自然生,佛就告訴你因緣生。這些都只是方便之詞而已。遣情之語而已,遣除情見的話。所以是故知無生。不是要你去探究這法到底怎麼來,這怎麼來不重要,無生。怎麼來這個科學家去研究,他們要搞這個科技的、要搞物理化學的,他們去研究。物質是怎麼樣的一個定律,力學又是如何,這他們去研究;我們只要知道一切法當體無生。
所以佛就告訴我們,你不能定執是因緣生,也不能定執是無因生;無因生就是自然而生。你要認為說,這個一切法自然生的,上帝造的,那就沒有因果。他不相信因果,是不是真的沒有了?就拿我剛才講的,你拿這個浴室的蓮蓬頭,你引水進來,你要是無因生,那就會出火。可是今天出的是水,這就是因果。吃飯,吃正常的食物,吃下去你就是能夠養身體。吃壞東西,你就會拉肚子,這就是因果。這不是上帝造的,不是無因,不是自然。所以這其中的道理就要清楚。那你說:平常如何以此四句做功夫?其實實際上只有一句而已,前面是遣情的。當你著於諸法上,你就要知道,著於因緣,你就知道不是因緣生;著於自然呢,你就要提起這個觀照,不是自然生。那詳細的分析,你要去看《中觀論》。這裡我就不再做解釋,這講起來就一部《中觀》。
那無生要怎麼認取啊?認取便是啦。像你回家,看到你爸爸,你說我要怎麼認爹?這個問題是很奇怪的。你要怎麼認爸爸、怎麼認媽媽?認取。看到、見到了就識得,這就叫「認取」。實際上也不可取啊,無生也不可取,一取就有生。
那怎麼破一切妄想呢?
他說:以此四句破「前境界」妄想前境界是一個代詞,就是所謂的動念之時。此一念是否也了不可得?當然是了不可得,因為無生。
那這個話我們不是學三論宗的,我們學淨土的,你要怎麼知道無生?念佛就是無生。為什麼呢?煩惱不生了,就是無生。念佛的時候,煩惱不生、妄想不生,真性顯現,這就叫無生。所以很簡單、很容易。為什麼修淨土的他很容易?念佛就無生。阿彌陀佛這一句話就無生。你煩惱不生就是真正無生,自然就離前境界,這一句佛號自然了不可得,為什麼?心、佛打成一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雙,「泯」就是打成一片,不是都沒有了,都沒有那就墮空了。常說: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雙,既然雙了,那表示打成一片,就叫「一心不亂」。不是都沒有了,都沒有了那也沒有佛、也沒有心。你要是又不見性的話,那就翻然墮空,就掉到惡趣空裡面了,掉到這個外道空裡面了。所以要知道。但是呢,禪宗裡面有一個,它就是也無佛、也無心;非心非佛,它也是一個方式。可是它有教你直下認取本心。念佛呢,念到後來告訴你即心是佛。所以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差在這一句話的提獎,提獎就提醒你。這一語道破,讓你看清楚這是真心、這是本性。所以你不是學三論宗的,我想你不用從這裡下手。
你是念佛的,就將這一句佛號提起來,煩惱不生就是無生。自然遠離前面的境界,就是以「後念」治前念,但也不是落在後念之上。因為念「佛」,佛就是你的真心本性,你本來是佛,所以不落。如果佛從外來,那就有落。如果佛在心中,取心內佛,也是一樣的意思。所以要知道,當體即是,自自然然的。

慈悲有情 系列~ 佛法正見1~1(2014)

第一
問:朋友說不吃肉吃植物也算殺生,真的嗎?


悟顯法師開示:
這是外道的說法。《涅槃經》上講:末法時會有人說吃植物也算殺生。佛說這是外道說。釋迦牟尼佛很清楚,佛法傳到後來會發生什麼事。去讀《涅槃經》你就知道了。在佛教,所謂的「生」是生命,佛告訴我們:眾生有八識。有神識,他才算是有生命,否則算是無情,無情之物就不算是生命。所以,你跟花講好話,它會開。可是你駡它,它就長得不漂亮,這都是屬於無情。因為它沒有主觀意識,不是它真的能聽、能看,它沒有這個能力。因為如果它真的有主觀意識的話,當你不駡它、不理它的時候,它也可以自己隨著自己的心情而好、而壞。你如果認為它是有情的話,它有思考能力嗎?它是無情,無情就隨有情而轉。
所以你吃素食、吃植物不算殺生,誰告訴你吃植物算殺生的話,佛說他是外道。
外道就是包含佛教以外的、心外求法的、認法為實有的,還有就是所謂的不學佛的人。所謂「外」者就是不行於道就叫外道。佛道之外就叫外道,所以包含不學佛的人。看經要會看,不要說,佛說外道,可是我這個朋友他沒有學佛,他怎麼算外道。不是。就是講說他根本沒有學佛,在佛道之外,稱為外道。看經典要能夠明白它的意思。
這個問題困擾很多人,讓大家以為吃素也算是一種殺生。實際上吃素不算殺生,很多人誤解。有一些樹木高於一尺,這些樹木會有鬼神附在上面,這在《地藏經》裡面有講到,我不是要跟你談鬼神,是說當你要砍樹、要動工的時候,都要先跟它講,因為這是家,暫時棲止、暫時居住在那裡。這等於是跟先打個招呼,讓知道你要來這裡要做道場或是要蓋房子,這都要先講。到野外去如果你要上淨房,你要先講,讓知道你要做什麼,不然出去,回來發現的房子不見了,所棲止之處,原來的住處被砍掉了,會起瞋恨心。有一個小孩,他是資優生,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他的父親帶他去外面郊遊,做父母親的沒有告訴他這道理,結果小孩隨意上淨房,上完回來人就不對勁,這就是得罪了這山林土地,他變得像現在人講說:有精神病。在佛教裡面有教要注意。凡你們家要動工、要裝都要先講,要讀經、準備一些供品供養他們,然後讀經迴向,希望他們能學佛。當然不要請他們進來家裡,現在有一些人請這些鬼神進來家裡聽經,你是請神容易送神難,障礙自己修行。所以在辦傳戒、辦法會、辦佛七,道場開始報到第一天,一定有一個儀式叫灑淨。灑淨是:我請你來,只到這個壇這個壇場之外,不能進來,有給你劃界線。所以不要去亂請鬼神、亂搞鬼神,就是恭敬他,但是絕對不能任他擺佈。這是從這個問題衍生出來的。所以不要認為吃植物算是殺生,這錯誤的觀念。吃植物就是吃素,你功夫越好,吃越少。成佛了,當然就可以不用吃了,因為這個色身,全部都轉過來了,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
問:「起心便錯,動念即乖」是什麼意思?

悟顯法師 開示:
起心動念就不對了,就與真心本性相違背。才起一念,就「能所對待」了,所以說「起心便錯」。那「動念」呢?就是你起心後的這念頭一直相續不斷、不停止,那就有乖於法體。這「乖」就是乖於法體,就是與佛性相違背。即是常講的:與佛性相違背,所以叫動念即乖。這是禪宗常常用到的話語。
那念佛呢?算不算動念?念佛的方法是「從妙有進入真空」,不是世間的妄動之念,這是釋迦牟尼佛設的一個權巧方便。很多學禪、學教的人都會拿這一句話,來告訴你們:念佛不行,因為起心便錯,動念即乖。那這裡告訴你:「念佛就是無念」。無有妄念就是正念,念佛至最後這佛念,心、佛打成一片,自然就契入了真如。所以大家不要被迷惑了。他們很會講這些「起心便錯,動念即乖」,看似高妙的話語來迷惑你。很多不學佛的外道,或是學佛的,或混到佛門裡面來的外道;或是學了佛以後退轉了變外道的,或潛伏在佛門裡面當間的也有,外道有很多種,他也知道自己的不是佛法,他就講得跟佛法很相似,也講一些善法、因果輪迴,反過來攀附佛法,這是屬附佛外道。這些人也會講佛經,告訴人什麼是外道,但他會狡猾地解釋:「心外求法叫外道」。這句話很流行,大家都會講。但外道邪師還會講:「我提倡《弟子規》、《感應篇》,你們要把它認為是佛經,不然你就是心外求法,因為沒有一法超出心外」。如果大家沒有正知正見,看到這大邪說。很容易就被他給矇過去,被他給陷害
那怎麼才是正確的呢?
告訴你心外求法是外道,心內有法也是外道。心內住著一法,就是「起心便錯,動念即乖」,再說了哪一法不是心現,殺盜淫妄都是心現的,你做了就會下地獄,地獄也是心現的。
怎麼說心現法你就可造作呢?所以在佛門提倡弟子規的出家人是大邪見,這一點從這裡我們就可以完全肯定了。
心尚且不動一念,何況你存有《弟子規》、《感應篇》,這種連修道人都不是,只是大凡夫!有很多會講這些相似語言的出家人,當你看到、聽到就要注意。因為他是認法為實有,以心取境,雖教你心不外求,但要你取心內之法,做凡夫。佛可沒有叫你取心內法。心外求法,是有對待、有能所,是見。取心內法,認為法法是同,這是「同見未忘,同見不除。同見、異見都有見,有見就是外道。文殊菩薩存佛見、法見,就被佛貶向二鐵圍山。連存佛見、法見都不行,都還是墮落,何況其餘。所以,你要是看得懂《心經》,《心經》講「無智亦無得。」須「智、」都不存,這才是真正的無戲論法。外道很會使用這些相似語言。一般人對於佛教又不了解,聽到這樣的話,就會被他迷惑,這是現代常見的邪說,披著袈裟講邪法,欺騙眾生。一般人會想:「對啊,大家都一樣,大家都一家」,這正是同見未除。也是一種我見,也是執著,甚至是大執著。
所以要清楚,不要聽到「不一樣」就代表是說法者有對待,有時候「不一樣」正是顯示佛法法門的殊勝。
所以,吉祥比丘在別峰念佛。「別峰」正是托顯出淨土法門有別於其他的教法。難道說吉祥比丘不了解?他絕對知道法法平等。他在別峰處念佛,是顯特別中的特別法門,所以稱為「別峰念佛」。所以,你不要聽到「不一樣」,你就認為是有對待,正是告訴你什麼比較殊勝。也不要聽到「都一樣」,就代表他比較圓融,有時候正是非常不圓融。
因為他取著世間法,教你學《弟子規》,教你認取外道典籍。釋迦牟尼佛沒有這樣教,釋迦牟尼佛自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尚且教你「以法為師、以戒為師」,他教給後代的人依四依法。他沒有叫你他個人的意思。我們就是佛的遺教,這樣遵循下來的。

因為起心便錯,動念即乖。起一念世間心便錯,你要學弟子規,這是起心動念!你要學世間法,你要攀緣世間人、事、物,這就是起心動念,這一念便與佛性相違背。那是不是不動念?不動念也錯。不動念,墮空。所以應該是「念起不著」。永嘉大師講:「了了知,無一物」。佛門常說「用心如鏡」,用心如鏡不是要你起心物。很多人以心境,那還是能所相!所以很多人講:「你看到煩惱要看著它」。錯了!你看著它做什麼?那個就是該除斷的。當心不隨煩惱,看到煩惱,就把它觀破。識得煩惱空,識得煩惱無生、無自性,就是把它觀破。能看到煩惱,不算什麼功夫,誰都看得到,但是要識得它空,不是以心對待於煩惱,那就不對了。所以講「起心便錯,動念即乖」。是要知道,不可以取佛法,也不可以取世間法,但是,也不是不動念,要是不動念,那是空滯寂,就像土木金石一樣,是沒有覺知的。所以這句話是對你起心動念,但你要是相反,住到不起心動念去了,那就變成無想定,無想定是色界無想天的禪定。釋迦牟尼佛當初也是學無想定,後來他知道這不究竟,他就不學了,世間四禪八定都不究竟。唯有照心見本性,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這邊講的起心便錯,動念即乖,是教你不能起心,但也不能夠

用念佛法門是最方便的,不管經教怎麼形容說明,你們總是世間事雜,意會不到,這是實話。我們講了這麼多,很多人他台下點點頭,出門就搖頭。在講堂聽很有道理,境界一來,他就搖頭,沒辦法,禁不住。所以提倡念佛法門。禪宗的大德虛雲老和尚臨終,他教弟子要念佛,甚至皈依他,他教你要念佛;近代的元音老人,他臨終示現的坐脫立亡,他告訴大家,要以淨土為歸。因為畢竟不是人人都是上上根,這是大慈大悲,留下來這方法來幫助眾生。
所以,教你不起心動念,你就變成土木金石;教你「常用而不著」,你又攀緣,常用而處處著,到處著相、到處起念,卻不能照心,還認為自己在用真如本性,是在了了分別。
還有些出家人不懂,他覺得吃好的、用好的,這是妙用。其實那是在貪圖享受,應要先做到觀受是苦。不能聽說「了了常知,用處不著」,反而就著在「隨緣妙用」上了。



第三、
問:知道要清淨修行,但看見一個人,一直被他吸引,有什麼方法讓自己維持道心?

開示:
你被他吸引走,就沒有道心了,這是現代人容易發生的問題,要知道這就叫「業力」。結過婚,有迷惑過的都知道什麼叫業力。不曉得的,也迷迷糊糊結了婚,迷迷糊糊的生了小孩,你也迷迷糊糊的把小孩帶大了,又迷迷糊糊來到道場,知道要學佛、要出三界。
可是遇到了佛法,在佛門裡面還是迷迷糊糊的,整天被自己心裡面的感覺所牽引。當感覺起來,要把它化空。化空的方法很多,問:「覺受者是誰」或是一句佛號來做除斷。尤其比較年紀輕的國中、高中的,自己就要注意。現在的社會大家都一樣,不管年紀大小,都是沒有定力。在古人講是叫「沒有節操、沒有道德」。但是在佛門是講:「沒有定力」。以前人是老死不相往來,所以男女之事、外遇的事情不多。但現在就離譜了,得力於交通發達,還有所謂的臉書社群系統做媒介,讓你很容易就能夠接觸到不同的人,甚至利用網路,可以認識到外國不同的宗教、不同信仰、不同種族的人,所以交往關係複雜。很多人因此心就散亂、動亂,所以做了些外遇的事情,或是做了一些非之事,這都是沒有定力所致。
因此一定要培養定力,你要讀經、你要念佛。有一些人他是家庭因素,才到佛門來學佛,結果聽到人家講:「幸福人生講座」。他在佛門講這胡說八道的東西,教你怎麼挽回你的婚姻。怎麼挽回?告訴你:人,業力斷了,是不來的,是自己要放下。如薪盡火滅。「」就是柴「」,柴燒完了,火就沒有了。業緣斷了那就斷了。佛法本來就教大家出離的。你不要想說,要再打扮漂亮一點,吸引你先生、吸引你太太。我告訴你:等一下不小心吸引到別人。那你不要高興,這不是什麼好事情。
所以在佛門辦幸福人生講座,講這話的人。他不懂佛法、不懂因果,雖然他也講很多世間的因果。但那只是儒家講的天命之學,你要不做善,老天爺要懲罰你。這不是佛教。佛教講:因果是在於你的心,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才是佛法。一切因果結罪在你的心,不是在老天。即使老天結罪,也是結罪在他的心,所以為什麼忉利天王憍尸迦他也學佛,他知道因果是結罪在心裡,他學大乘、擁護佛法。所以要知道,被業力吸引,怎麼辦呢?有一種方法,就是你遠離,這是最差的方法。但是有時候也不要想當英雄,不然會變砲灰犠牲掉。在佛門裡是禁止男女結親,辦「佛化婚禮」。甚至聽說有些在家人,開間學淨土宗的學會,表面好像是在學淨土,其實都是在學穢土,應改名叫穢土學會,他們的會長幫忙作媒,在裡面搞男女關係,他開佛堂做的是世間事,欺騙人家。真學佛的人看到眾生有這問題,要趕緊勸他,讓他醒過來。出家人絕不能辦佛化婚禮,合會人家邪淫,「結婚」就是邪淫的合法化,把它變成正淫。也就是合法化地去輪迴。生、老、病、死都是愛欲心而來的。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一旦生娑婆就有生、老、病、死。釋迦牟尼佛知道愛欲會造成生、老、病、死所以出家修道,因此你自己就要回過頭來。我不要教你做白骨觀,因為本來醜陋的會越看越好看,越觀越美,這就叫業力。有一些人發誓:我絕對不嫁某種行業,例如:不嫁警察,結果就嫁給警察。或說:我絕對不要我先生有什麼壞習慣。她現在的先生就有這壞習慣,而且非常明顯。當你問她,她卻說當初沒看到,那就叫業障。所以你平常要多念佛、多行道。身的威儀要學像佛。即使做到這樣,你都還不一定能夠跳脫所謂「男女的業力」。何況現在社會、學校更離譜了,他透過教育將你洗腦,讓你能夠接受同性戀,在佛門裡面看它是邪淫。所以你自己就要清楚,要把情欲邪念防止下來,同時透過念佛、透過拜懺來轉變。實際上,你不要管那個念頭,不要跟著它去,不要在意它,更不要看著它,因為越看就越出問題。你不要理念頭,就把它當陌生人一樣,你才能夠跳脫得出來,在佛門中是絕對禁止這些事情。但你也不要想:「那我到道場以外,附近的咖啡廳,那是佛門外」,要知道,這裡不是婚姻介紹所。你要知道自己是學佛人、是修行人,不做這些事情。很多人講,其實他沒有想結婚,直到四、五十歲,到佛門裡來,他卻遇到冤親債主,問題就大了。開始想學大迦葉,又想學紫金光比丘尼。就說:「其實,結婚也可以修行,結婚也是一堂功課」。真是胡謅,佛門只有五堂功課,什麼時候佛門裡面多結婚這一堂,有「六堂功課」?那第六堂課是沒完沒了。佛門早、晚課一、兩個小時就作完了,你要上第六堂,那就永劫輪迴。那種課不用去上,看其他人那麼多煩惱與束縛就知道了。所以自己要清楚、要有定力。沒定力的人,因為受業力所繫,所以他就開始有很多的理由、很多的藉口,說:「結婚也可以一起修,結婚也可以互相提醒」。其實你「結婚」的這個動作就已經互相墮落了,怎麼可能互相增進!就已經是懈怠、退轉了,根本不能增進,所以,如果以後看到有這種人,你心裡面就曉得,他在退墮。
有的時候他可能是你的朋友、同學、同參,如果他要來用這話來迷惑你,你心裡要有正知正見。所謂:心中五陰主人若迷,客得其便。你要清楚,這叫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魔不作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驚怖)逃逝,統統都跑光光,就沒有辦法干擾你,所以自己就要識得。


第四、
問:何時該念佛號?何時該念觀世音菩薩或大悲咒?

悟顯法師 開示:
這端看各人的發心,像我就是專門念佛的,如果是專門念佛的,那念觀世音菩薩、大悲咒就變成助修。如果你是專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那念阿彌陀佛跟大悲咒就變成助修。不要主修的法好幾個,除非有些行法,它把觀世音菩薩聖號跟大悲咒都列為正行,或有些其他咒語列為正行,這又另當別論。因為真正佛門的行法有好幾種,有些密宗的行法也是這樣的。有修天台觀,還有修華嚴經的《妄盡還源觀》等等。
曾看過一位法師講《妄盡還源觀》都導歸到《弟子規》去,那就是世間心太重。真正佛弟子怎麼看都不會看到其中有《弟子規》,所謂「妄盡還源」:《弟子規》就是妄,妄不,所以不能還源。所以一開宗明義,賢首國師就說:這觀叫「妄盡還源觀」。那這觀門有六門,顯一體、起二用、釋三辯、行四德、行五止、起六觀,有六門。這不是夾雜,而是要看你是以什麼做主修,看你選擇的用功行法。佛在經上教我們,一般念觀世音菩薩,都是在急難恐怖的時候才念,平常要念也可以,讓你臨時抱佛腳。他是過去佛:過去正法明如來,平常要念大悲咒也可以,這對修行是沒有妨礙,而且可增進,來助發正行,幫助你在佛號上、觀門上修得更好,稱為助修。平常要做為散課也可以,要做為定課的輔助也可以,都沒有問題。但不要今天念觀世音菩薩,明天覺得不靈就換大悲咒試看看。那你是在試藥,不是真正識得藥。


第五、
問:藥師佛可以滿足眾生世間的願望,可不可以念藥師佛迴向求生淨土?

悟顯法師開示:



念藥師佛迴向求生淨土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對世間的欲望放不下,那你也去不了。但這是你的問題,不是藥師佛的問題。藥師佛絕對沒有辦法接引一個不願意出離三界的人往生淨土,阿彌陀佛也沒辦法。所以佛三不能:一、他不能替你做佛。二、不能代你受業報,三、無緣不能度。這三不能問題是出在眾生份上。所以要知道,念藥師佛是能滿足這世間的願望,但是世間願望不要太多,不要今天要房子,明天要車子,車子一台不夠,要兩台,要遊艇、要直昇機,那就真是太多欲了。雖然念藥師佛可以所願從心皆圓滿,但還是要放下,要求生淨土。
~2014年義工大會-佛學問答(總)~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今天不說話

有人會在嘴上戴上口罩,上面寫著:”今天不說話“。

因為說話會導致心散亂,無法攝心專注用功,所以專業的說法是「禁語」。

實際上,更接近真正修行的方法是『今天不動念』,這個不動念,

不是像塊石頭的「不動」。

看似不思不想,卻是靈明寂照。如果單是嘴上不說,心中猛打妄想,

那對於修行也是無真實究竟的益處的!

因為很多人習慣於散亂,話多或不多,其實不是真正重點,

當然,話多的人幾乎都是散亂的,但話少的人一定就不散亂嗎?那也不一定。

很多人嘴上雖不說,腦子裡(心裡)卻是轉不停,只是他沒說出來,或是他不敢說,

對於學佛人來說,第一步入門,除禁語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不要亂看」!

因為眼睛的攀緣導致我們一直亂想,

那眼睛看不見的人呢?就是不要亂聽,因為聽會導致他們亂想!

那如果是也聽不見、看不見的人呢?那就是觸覺..........,依此類推,

就是要把會導致打妄想的緣暫時停一停。

這是初學佛很多老師都會教的!如果他們沒教,那~快離開那地方~

更多的地方,所教的是念佛的方式:以念佛來幫助自己停下萬馬奔騰的心,

眼睛看佛(或閉眼、三分目......),嘴出聲念佛,自己攝耳用心聽,

做到念清楚,聽明白。想由念佛得定,這是第一步~

雖有人略懂得心性、實相之理,若不真修實證,頂多墮個如秦檜一般的下場~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皇帝與和尚 (7)唐太宗與佛教

(7)唐太宗與佛教

我國佛教在盛唐時,素稱為黃金時代,因為唐太宗皇帝不但是位有道明君,而且也是一位護法仁王。凡是看過唐朝小說的人,都知道有一位小秦王李世民,他帶了一支軍隊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為他的父親打天下,他的父親唐公李淵,也是唐朝開國的第一任皇帝,太宗是他的次子。唐室江山是太宗一手打下來的。
隋朝末年,煬帝無道,天下大亂,到處都是盜匪,他們據地稱雄,各霸一方。秦王世民,仁賢愛民,仗義輕財,以德服人,天下歸心。當他起兵打天下時,他父親對他說:「將來破家亡軀的是汝,化家為國的也是汝。」後來他果然啟興唐室,統一天下。
跟隨他打天下的如:程知節(咬金)、秦叔寶(秦瓊)、徐勣、魏徵、尉遲敬德(尉遲公)、李靖、蕭禹、殷開山、張公瑾、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等文武大臣,都是「淩煙閣」上標名的忠臣,而且這些人都是佛教徒。

小秦王,破陣樂

 太宗皇帝不但是中國歷史上的明君,在世界各國也都很有名,外邦小國都稱他為「天可汗」。玄奘法師在印度求法時,有一次,從王舍城入祇羅國,祇羅國的國王親至郊外迎接法師,見面時就問道:「貴國有貴人出世,作小秦王破陣樂,是怎麼一回事?請法師為我解釋說明。」於是玄奘法師便將太宗皇帝如何的神勇英武,統一天下,躬行堯舜之治等事,加以描述了一遍。祇羅國王聽後大驚,起身向東稽首,道:「我當朝貢,擬與法師偕行」。玄奘法師將他自己所作的「制惡見論」給國王看,國王閱後,欽歎地說:「此論一出,可謂日光既昇,螢火奪明矣。」並贈送青象名馬,助法師馱經而還。

太宗德政,為民吞蝗

 太宗在位,德政很多,例如他放出宮女三千,還她們自由之身,回家團聚;縱放死囚四百人,各人回家與家人團聚一時,再來受刑服役,四百人都能按時回來,一個也不會逃走,以德服人,罪犯囚徒皆為所感。
還有太宗下旨禁止笞背等酷刑,一年之中,只有二十九人犯罪囚監的記錄。人民夜不閉門,路不拾遺,這都是秦漢以來所未有的仁風德政。
有一年七月,發生蝗蟲為害苗圃,災情慘重。太宗在宮中捉了一隻蝗蟲,對著蝗蟲憤然的說道:「民以穀為命,而汝害之,是害吾民也!百姓有過,在我一人,汝如有靈,當食朕身,無害我民。」責叱後,將要吞食此蝗,左右侍臣,怕皇上服下蝗蟲受毒害,要求代為吞食。太宗皇帝說:「所願移災朕身,我為什麼因疾不食呢?」隨即將那隻蝗蟲吞而食之。從那一次起,太宗在位數十年,蝗不為害。賢君愛民如子,有什麼災禍,他願個人承當。這就是願代眾生受苦的菩薩心腸。
  
唐太宗下詔度僧

 太宗登位後的第一年,就傳旨詔京城有道德的高僧們到內殿行道七天,為國祈安,並超度多年來死於戰亂的陣亡將士和無辜傷亡的人民。同時,也在同一年下詔天下度僧三千人,在他的詔文中有這樣一段說:「朕近因喪亂,僧徒減少,華蓋寶塔,窺戶無人,紺發青蓮,櫛風沐雨,寺宇凋毀,良用撫然。」可見當時戰亂的破壞與人口的死亡了。因此,他詔中說:朕要天下有寺之處,都令地方官度人出家為僧尼,總數以三千為限......務取精誠德業,不問年齡長幼,「朕鑒於有些僧徒,溺於流俗,或都假託神通,妄傳妖怪;或謬稱醫筮,左道求財;或都造詣官曹,囑致贓賄。假使有一於此者,皆大虧聖教,朕為了護持正法,對於如上所說的不合佛法,敗德無行的僧尼,是決無寬捨,務使法門清澄......伽藍淨土,咸知法味,菩提覺路,絕諸意垢。」在他這段詔文中,可以看出太宗皇帝對佛教的瞭解和正信了。因此,那時的出家僧團,都能清淨無染。出家人數,在量的方面說,雖然不多,可是,在質的方面,學問道德都很高。

為戰亡人,設齋行道

 唐貞觀二年三月間,太宗皇帝念及當初平定天下時,誅戮的人數太多,內心頗為不安。所以,將他的御服佈施各寺諸僧,並且禮懺超度。在他那「為戰亡人設齋行道」的詔書中,很沉痛的說出他內疚的話來,他說:「朕為了禁暴用兵,蓋不獲已。自隋末創義,志存拯溺,北征東伐......凡所傷殪的人,是難以勝記的。雖然他們是逆命亂黨,自殆殞絕,可是惻隱之心,還是追意愴恨,生靈之重,能不哀矜。故使他悄然疚懷,無忘興寢。想起釋氏之教,深尚仁慈,禁戒之科,殺害為重,朕憶念及此,就彌增悔懼」。
 在他征討期內,親手所誅翦的人,前後之數將近二、三千人之多。為了此事,他命令有司之官,在京城各寺內,建齋行道,竭誠禮懺,「並將朕所服之衣物,盡充捨施,冀此功德,使三途之難,因斯解脫;萬劫之苦,也藉此弘濟,使那些死亡的難者,滅除怨障之心,趣向菩提之道。」可見太宗皇帝,除信佛教因果業報的道理外,時時都在擔心為他殺死和戰死的亡魂,對他存有怨恨之念。在一個初登大寶,年青英勇的皇帝來說,為此設想和信仰,實在是難能可貴了。


為七處戰場敕建佛寺

 貞觀三年的十二月間,太宗皇帝又下詔,為過去行陣作戰的地方,建立佛寺,在他「行陣所立七寺詔」一書中說:「紀信捐生,丹青著於圖像,猶恐九泉之下,尚論鼎鑊,八維之間,永纏冰炭,所以樹立福田,濟其魂魄。」於是在他倡議已來,交兵作戰,死亡慘重的地方,為敵我雙方義士凶徒,隕身戎陣者,各建寺剎,延招僧侶。讓那些死難的亡魂,聞到晨鐘暮鼓之聲,能夠變炎火於青蓮,易苦海為甘露。在七處戰場上,建築七所佛寺。
第二年五月間,各地戰場的佛寺,一齊竣工落成,還派有道高僧住持,並且都施給莊田的寺產。今將各地的寺名地點列後:
 一、破薛舉於幽州,立昭仁寺。
 二、破宋金剛於晉州,立慈雲寺。
 三、破劉武周於汾州,立弘濟寺。
 四、破王世充於邙州,立昭覺寺。
 五、破竇建德於鄭州,立等慈寺。
 六、破劉黑闥於洺州,立昭福寺。
 七、破宋老生於莒州,立普濟寺。

 寺建成後,敕虞世南、李柏藥、褚遂良、顏師良、顏師古、岑文本、許敬崇、朱子奢等七位大臣,為以上七寺撰新寺碑誌。
貞觀三年的那一年,天下豐收,斗米三錢,夜不閉戶,行旅不帶食糧,一年斷刑二十九人,天下大治。太宗對群臣說:「這都是宰相魏徵的功勞,他勸我廣行仁政,現在果然奏效。」不是仁君,就不能聽良臣之言,去廣行仁政,天下也就不能大治了。不過,良臣要遇明君,才能施展他的才能;如非明君,有良臣也不為所用。
貞觀廿年,太宗遠征遼回來,也下詔為陣亡軍民等延僧超度,在幽州創建忠閻寺。

玄琬法師,為太子師

 貞觀二年,太宗皇帝詔玄琬法師入宮,為妃嬪及皇太子諸王等,受菩薩戒法,太宗皇帝對玄琬法師頗為敬重。法師於貞觀十年十二月圓寂。他圓寂時,留有遺表奏章,對太宗皇帝說:「聖帝明王,恭敬三寶,出家的沙門,如果犯法,不應與民同科。應送交所屬,以僧律治之(現在泰國、錫蘭等佛教國家,出家人犯了法,送交僧屬的機構,先將僧裝卸掉,除去僧人資格,穿上俗服,成為在家人,然後才能判他的罪刑)。並呈上遺作「贍養論」和「三德論」。太宗均能嘉納其言,下詔哀悼,同時並派太子前往敬弔。同時傳旨敕令有司之官,負責一切葬儀的費用。出家人奉旨國葬的,在唐朝是從玄琬法師開始,並在他所葬的地方建一佛塔,敕令庶子李伯樂為法師撰碑紀念,可見皇上對玄師的敬重了。

因尊李老,二僧遭貶

 貞觀十年,太宗以道教祖師老子李耳作他李氏的先宗,詔令從齋供行住,要道士女官在僧尼之前。因為過去屢朝都是佛先道後的,現在忽然要道先僧後,當時京城的法師們,都憤然上表極諫。可是,有司之官,不敢接納上報。當時有位智實法師,率領宿德高僧們隨駕上表抗議,內容大意是「令道士在僧之上,豈敢拒詔,老君垂範治國治家,他所穿的服裝,初無改易,他也沒有建立觀宇,不領門人,他是處柱下以全真,隱龍德而養性。可是,現在的道士,不遵其法,所著的道冠,皆是黃巾之徒,實非老子的後裔,他們所行的是三張之鬼術,也不是老子五千玄言,反同張陵漫行章醮。他們從漢以來,常以鬼道,化於浮俗,妄托老君之後,實在是左道之苗,如果讓他們在僧尼之上,誠恐國家同流,有損國化」。因此,將道經以及漢魏諸史,佛先道後之事一一說明。「……當時太宗見表後,很贊其衛教之忱,派遣宰相岑文本去安慰他,送他回寺。可是,智實法師的個性很強,他不達到目的,不肯離去,固執不奉詔命,因此,觸惱了聖怒,杖法師於朝堂之上,著民服發配到廣東潮州。

當智實法師獲罪時,有人譏笑他不自量力,自取其辱,法師聽後對人說:「我固然知道這樣做,不可能使皇上改變詔命,明知不可為者而為之,是要後人知道大唐有僧耳。」聞者莫不慨然下淚,歎惜不已!

不念觀音,唯念陛下

 另一位法琳法師,也因此事作論反對。到了貞觀十三年,有道士秦世英,檢舉琳師著論,訕毀皇宗,有旨逮捕琳師,琳師知道此事,就變服自縛,親往請罪,皇上有旨說:「據你的論文說:有念觀世音菩薩,臨刑不傷。今汝所犯之罪,當坐大辟。現賜你七天假,你可以勤念觀音聖號,看你能否臨刑,自免不死。」琳師奉制,七日之中,一無所念。七天後,詔問琳師,七天所念觀音的感應如何?琳師答稱「一無所念。」再問:「為什麼不念?」琳師答道:「隋季失德,四海沸騰,陛下廊清寰宇,道治生靈,琳自七日已來,不念觀音,唯念陛下。」太宗驚奇他的話,派御史韋琮去詳問琳師「念陛下」之意如何?琳師答道:「觀音至聖,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為施救,今陛下御臨宸極,萬國歡心,文治至平,靈鑒無外,聖與觀音齊等,所以唯念陛下。同時我志在宣揚佛教,以助皇化。使人民畏懼因果報應,畏刑罰而不敢為惡,琳何求而敢有所訕謗呢?陛下如果察琳忠於國事,則所謂臨刑自免了。假使仍以讒言是信的話,則琳伏屍無地了。」御史韋琮回奏其言,然而道士們不斷上表讒諧琳師,因此琳師雖免其死刑,但發配到四川益州的地方去。後來那讒害法琳法師的奏世英,也因獲罪被殺。

太宗終其一身,只有對尊老之事,開罪了佛教兩位法師,其它對護持正法、度僧、譯經、建寺之事,皆做得很多。

仁君至孝,建寺報恩

 貞觀三年,太宗為報親恩,將自己舊宅,改建為興聖寺。在他建興聖寺的詔中有永懷慈訓,欲報無從,言念因果,思憑冥福。通義宮是皇家的舊宅,制度弘敞,以崇仁祠,敬增靈佑,宜捨為尼寺,以「興聖」為名。
貞觀四年,有詔命上宮,繡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釋迦文佛聖像,安奉在勝光寺。佛像安座時,還設千僧大齋,供養大眾。
貞觀五年,太宗又為穆太后,在慶善宮內造慈德寺,昭陵建瑤台寺。並請玄琬法師在禁內德業寺,為皇太后寫佛藏經。又在延興寺更造藏經,派玄琬法師為造藏的監護,精選法師十人校正。並詔智光法師在大興寺,翻譯寶星經等五部,有左僕射房玄齡等為監護。
貞觀六年,又有詔旨將太原的舊宅,改為天宮寺。八年又為追念穆太后,在台城以西,真安城內建弘福寺,太宗曾親自到弘福寺為佛像開眼。
貞觀十六年,為穆太后御撰追福願文致弘福寺,文中說:「聖哲之所尚者——孝也,仁人之所愛者——親也。朕幼荷鞠育之恩,常蒙撫養之訓,蓼莪之念,何日云忘?罔極之情,昊天匪報。昔子路歎千鐘之無養,虐丘歎二親之不待,方寸亂矣!信可悲乎!每痛一月之中,再為難疚,興言永慕,衷切深衷,欲報無因,惟憑冥助,敬以絹二百匹,奉慈悲大道,倘至誠有感,冀消過往之愆,為善有因,庶獲後緣之慶。
這一篇真情流露的願文,句句都是至孝之言,沉痛之語,可見太宗對其太后的孝念之真切了。

自稱菩薩戒弟子

 貞觀十五年二月間,有一天,太宗皇帝到弘福寺內,召見大德僧伽道懿法師等五人,請他們坐下來,用閒談方式,說明自己的心意:「朕屢次創建佛寺,專為追念先母穆太后......」皇帝一談到穆太后時,竟言發涕零,龍目掉淚。皇帝自己所撰的疏文中,自稱為菩薩戒弟子,他對懿法師等解釋道:「因為老子是朕之先宗,所以令其名位,在僧尼之前,我知道卿等對此將感憤恨。」道懿法師忙奏道:「陛下尊崇祖宗,懿等荷蒙國恩,安心學道,詔有天下,大家都能瞭解聖心,那裡敢有所不滿呢?」太宗知道法師們對此事,不無介蒂在心,隨著又自我解釋道:「尊祖重親,人生之大本,故先老子以別親疏之序,非不留心於佛教也。自有國以來,朕從未創立一所道觀,凡有功德,皆歸僧舍。你們看,我將自己太原的舊宅,都改建了佛寺。過去雖然在操戈臨陣之時,我也不願濫殺無辜。而今凡有戰場的地方,都建立了佛寺。朕心如此,恐怕卿等還不能瞭解呢!」道懿法師等聞後,趕忙起立合掌稱謝,皇帝阻止道:「你們請坐,不用多禮,這是朕的心意,若不道出,恐人有所不知。」當時天氣很熱,寺內的設備不全,皇帝很關心的說:「今後所施,可以另建經寮,讓他們僧眾,可以寬心行道。

仁王護法,敕書遺教

 貞觀十八年,太宗皇帝下詔道:「如來滅度,時以末代澆漓,佛法付囑國王大臣,護持正法,然而僧尼出家,戒行須備。若縱情放逸,觸途煩惱,關涉人間,動違經律,那既失如來玄妙之旨,又虧國王受付之義。『佛遺教經』是佛陀涅槃時所說,戒敕弟子,甚為詳要,末俗緇素,並不崇奉,大道將隱,而微言且絕,寡人為了永懷聖教,用思弘闡,故令有司之官,差選書手十人,多寫此經本,務必要盡力施行。凡是京城中,五品官位以上者,以及諸州的剌史們,都各人付給一卷,若見僧尼業行與經不同者,應當公私勸勉他們,依教遵行。」太宗皇帝知道務僧之本,在於佛陀遺教,故令有司之官,書寫此經,勸勉僧尼行道。

杜順和尚,號曰帝心

 文殊菩薩化身的法順大師,困其俗家姓杜,所以當時人都呼他為杜順和尚,他是宰相杜如晦的族長。年少時就為隋文帝所崇敬,並且按月給俸供養他,太宗皇帝對他更為敬重,常常引入宮中奉之如佛,敕賜封號曰帝心。

法師專宗華嚴,為華嚴宗的一代祖師,也稱為華嚴和尚,著作有華嚴法界觀等書。法師的神奇事很多,有病者來求醫治,法師與病者對面而坐,不一會病人即霍然而癒;或者生而聾者,法師召其與言,聾即痊癒;或有生來即啞者,法師和他談話,他就能開口說話;或有狂顛者,法師要人領他到禪室,在其室內稍坐片刻,即病癒而去。
有一次法師要渡河,臨溪涉水而過,跟隨的侍者,駭怕不能過水,法師用手牽著同行,這時溪中的流水,忽然斷流,讓他們過去,其神異如此,難怪太宗要奉之如佛了。
貞觀十四年十月,杜順和尚在義善寺坐化,有弟子朝五臺山,禮拜文殊菩薩,剛跑到山下,見一老人對他說:「文殊菩薩在終南山,現在的杜順和尚就是。」弟子知道此事,趕回來時和尚已經圓寂了。

傅奕謗佛,招報經過

 有位信仰道教的太史令傅奕,在唐高祖時就七次上疏請求皇上,廢除佛教,最初高祖皆置之不理。可是他一次一次的上表,上表的次數多了,對佛教沒有研究的唐高祖也為其邪言所動。
有一天,高祖把傅奕的奏章交給大臣們傳閱,徵求群臣的意見,大臣們都說:「佛教興於前朝,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無棄廢。」同時,宰相蕭瑀對傅奕謗佛憤然地說:「佛,聖人也,而奕非之,非聖人者,當治其罪。」哪知傅奕更狂妄的說:「聖人之大倫,莫如君父,佛以世嫡,而叛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你蕭禹不是生於空桑,而尊崇這種無父之教。臣聞非孝者無親,瑀之謂矣。」瑀相對此不可理喻的狂者,只有合掌說:「地獄正為此人設也!」結果鬧得不歡而散。
有一天,高祖問群臣道:「傅奕常說佛教無用,你們以為如何?」左僕射裴寂奏道:「陛下昔倡義師之時,就是志憑三寶,曾言登位後,誓弘佛法,現在六合歸仁,富有四海,而欲信傅奕的話,廢除佛教,豈不是虧往昔而彰今過嗎?

高祖又將傅奕的奏章,給佛教僧眾們看,並問他們出家人與國家有什麼利益?當時有法琳法師作「破邪論」說:「佛教徹萬法之源,而孔老立言,是域中之治。凡出家者,守志明道,弘善興福,啟迪昏蒙,利國非淺。」虞世南為「破邪論」作序贊揚,明概法師作「決對論」,痛責傅奕謗佛八事,又有秦王府的典儀李師政,作「內德論」,慧乘作「辨正論」十喻九箴,破道士十異九迷之謬。
那一次因傅奕謗佛的事件,若不是太子建成等謀亂,秦王世民討殺,發生兄弟骨肉相殘的事件,繼後高祖退位,秦王登基,佛教要遭受一次很大的教難。因為高祖已經下旨,淘汰佛、道二教,京城只留三寺一觀,其它各州只存一寺。太宗登位後,大赦天下,停止了淘汰僧、道的詔旨。
到了太宗登位後,傅奕又第八次上表,要滅除佛教,上表後太宗召傅奕問道:「佛法微妙,聖跡可師,而且報應顯然,屢有征應,汝獨不悟其理,為何呢?」傅奕說:「佛是西方桀黠流入中國,尊尚其教的人,都是邪僻之人,模老莊玄言,飾其妖妄,無補於國家,有害於百姓。」太宗不答,壓其所言惡毒。從此終身對其不齒,更不重用。
傅奕在貞觀十四年的冬天,暴殲而亡。在冥報記上說:「傅奕初與傅仁均、薛跡同為太史令,仁均先死,薛跡欠仁均五千錢沒有償還。有一天,夜夢仁均向他討錢,薛跡就問他:「我欠你的錢,現在要交給誰呢?」仁均說:「你付給泥人。」跡又問道:「泥人又是誰呢?」答曰:「傅奕」。一位馮長命少府也同樣夢見此事,薛跡又多次夢見先亡者與其談話,談到佛經的虛實,薛跡問他:「佛經所說是否真實?」答曰:「是實有之事。」薛跡又問:「傅奕毀謗佛教,當受何報呢?」他答曰:「已付越州為泥人。」馮長命將其所見,入殿告訴薛跡,想不到薛跡也同樣夢見此事。當時有唐臨在旁,聽他們兩人談論此事。薛跡送錢給傅跡時,並告訴他夢中所見之事,過了幾天,傅奕就暴斃而死了。」他們所說「泥人」者,就是泥犁中人,也就是死後墮入泥犁地獄的人了。

玄奘法師,取經回國

 貞觀十九年正月間,玄奘法師從印度取經返抵國門,先由留守房玄齡接待,住錫在弘福寺內。那時太宗皇帝,正在忙著出兵要親征高麗。二月間,玄奘法師見駕於儀鸞殿,這是高僧與明王的初次見面,以下便是他們相見後的一段談話。太宗見面就問道:「法師西去求法,為什麼不事先相報呢?」玄奘法師答道:「當初欲西去時,我曾三次上表奏請聖允,或者是我的誠願微淺,不蒙諒許。那時我因慕道心切,不得已私行偷渡西去,專擅之罪,惟深愧懼」。
太宗笑著答道:「法師出家,與俗殊隔,能夠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很高興,你也不用為此煩惱,但念山川遠隔,我奇怪法師,怎麼能夠到達的?
法師說:「乘疾風者,造天地而非遠;馭龍舟者,涉江海而不難。自從陛下登基後,德籠九域,仁被八區......所以那些戎夷君長,每見翔雲之鳥,自東來者,猶疑發自上國,他們都斂衽而敬,何況玄奘,圓頂方袍,親承化育的哩?仰賴陛下的天威,所以能往來無難。
太宗歉然地答道:「這是長者之言,朕何敢當?」
繼又詳問奘師雪嶺以西,印度境內之事,因為那些過去是「並博望之所不傳,班、馬無得而載」的地方。法師將他在印度十七年來,所見所聞的經過,詳細的有條理的敘述出來。
太宗皇帝聽後,龍心大悅,便請法師,將他十七年中,經過一百多國的見聞,寫一本『大唐西域記』,流傳後世,現在玄奘法師的這本『大唐西域記』,譯成了很多國家的文字,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地理歷史文獻。


太宗對奘法師的敬仰

 自從玄奘法師回國後,太宗皇帝對法師特別有緣,每天都要詔請入宮來與他談天,大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感。
有一天,太宗對侍臣們說:「昔苻堅稱道安大師為神器,舉國尊敬,朕觀法師,詞吐溫雅,風節貞峻,非徒不愧古人,實有過之遠甚。」當時有司徒長孫無忌答道:「陛下明見,道安大師雖然高行博識,然而弘法之功,不及法師,躬趨聖域,討論眾妙,探究宗極者矣!
那時皇上正要問罪高麗,車駕齊備,就要出發。聽說法師回國,暫停一時,先與法師見面,哪知一見面就暢談起來,不覺天己日暮,仍然是言不盡懷。實在不想分開,就想邀請法師與他一同東征高麗,「到那裡去省風觀俗,我們在指揮之暇,也可以進一步的暢敘幽情,可不可以呢?」法師道:「玄奘遠歸,兼有疾病,不堪陪駕」。太宗似不相信,道:「法師尚能孤游絕域,今日此行,在你看來,跬步而己,你為什麼要推辭呢?」法師又道:「陛下車征,六軍奉衛,伐亂誅奸,那時必定有牧野之功,昆陽之捷。玄奘同去,無所相助,空負道路之費,況兵刃交戰,佛制沙門,不得觀視的,這一點尚請陛下原諒!
法師搬出佛制不許的戒條來,太宗才很歡喜的接納他的請求,留在京都翻譯佛典。法師奏明他一共帶回的梵本經論,六百五十七部,希望在嵩山少林寺翻譯,可是,太宗不肯法師離他太遠,便對法師說:「朕最近為穆太后創建弘福寺,地方清靜寬敞,你可以在那裡翻譯。如果你需要什麼,可以告訴平章房玄齡,他會為你負責一切的。」法師承詔,留京翻譯經,不過,他對皇帝提出要求道:「百姓無知,見奘遠歸,妄有窺看,那時不但妨礙了我的法務,兼慮有不測之患,請皇帝派監門官來防守。」皇帝很贊歎他有這些考慮,便道:「此言可謂保身之計。」下旨派官監護。

天子愛才,欲其還俗

 太宗以法師德業淵博,儀表絕倫,因此想請法師罷道還俗,共襄庶政,故對奘師說:「從前三皇五帝,莫不以萬機事殷,不能遍理,所以有周憑十亂,舜托五臣,他們聖明之君,尚且如此,何況朕之寡昧,而不寄託眾哲呢?我想請法師脫卻緇服,掛上勳衣,協助寡人,陳謀論道如何?
法師真想不到太宗出此一策,因此立刻陳明六點理由,然後用堅決的口吻說:「玄奘庸陋之人,何足以預大計,至於守戒緇門,弘揚聖法,此之誠願,伏乞天慈,終而不奪。」
太宗不愧是個賢明的君主,見法師堅決不願還俗,很高興的說:「法師剛才所說的話,都是上天重佑,以及宗廟之靈,卿士之力,寡人怎能以此自居呢?法師既欲弘揚聖道,我也不敢違背你的高志。」這時中書令褚遂良說道:「今四海廊清,天下安寧,都是陛下的聖德,實如法師之言。」太宗笑而答道:「不如此,你要知道,珍裘豈一狐之腋,大廈必眾材共成,何有君主一人獨濟?法師欲自全雅操,故濫相光飾耳。
我們從這一段談話之中,可見一代明君的心胸是如何的寬闊,一切事眾緣而成。現在的人,一切好事歸向自己,壞事往別人身上推,甚至有些人創業,實在積眾人所有之力量而成,可是盛名由他一人獨享,連謙虛一下都不肯。看了太宗上面的話,能無愧乎?

帝與法師,相見恨晚

 貞觀二十二年,太宗到坊州的玉華宮,召見了玄奘法師,法師到時,太宗對他說:「朕在京城,天氣苦熱,所以來此山中,泉石清涼,心中很憶念法師,勞駕法師屈就來此,並詢法師近來翻譯什麼經?」法師告訴他是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太宗親自閱覽一段後,對侍臣們說:「佛教廣大,猶瞻天瞰海,莫測高深,那些九流典籍,如同汀瀅(小水)與溟渤(大海)之比了。一般人都說三教齊致者,真是荒謬之談。」因此下詔有司總官,廣寫玄奘法師新譯的經論,頒賜九道總官,那時天下共分九道。並御撰大唐三藏聖教序,用冠各經之首,又詔皇太子(即高宗)撰菩薩藏經後序。不過後來兩序,皆放在經的前面,太宗從此平章法義,不輟於口,對待法師,親於家人。
有一次,太宗問法師道:「法門之益,何所為先?」法師對道:「弘法須人,度僧為最。」故於九月下旬,詔天下各郡度僧,每寺度五人出家。那時天下寺院,有三千七百多所,共度了一萬七千多人出家為僧。
同年九月在京城大內紫微殿西,專為法師敕建弘法院,供給法師居住,並選有德名僧七人,陪法師同住,從此法師,白天要陪太宗談經論道,晚上要回到弘法院翻譯經典。
太宗要法師將老子的道德經翻譯成梵文,流傳西竺,法師說:「佛老二教,其致大殊,且老子立義膚淺,五竺學者觀之,適足見薄。」因此沒有完全翻譯出來。
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太宗在翠微宮,召見法師,陪他談話後,不覺歎道:「朕與法師相見恨晚了!未能盡弘法之意。」他們如果早幾年相遇,對弘揚佛法之事業,將有更大的成就和貢獻,所以太宗有此歎惜,後世的我們,也對此深感遺憾。太宗與法師太有緣份了,彼此也非常尊敬。可惜就在那年五月,太宗皇帝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
新唐史對太宗的贊評語云:「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有之也。至其牽於多愛,復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不信佛教的歐陽修,以一己的好惡,對太宗信佛教不滿,就批評他中材庸主,實非持平之言,而且是違背事實的謬論。
傳說歐陽修有一次,夢見很多勇士把他攝到太宗之庭,太宗怒而責道:「吾文武勳烈如此,尚不能逃子之貶,何也?」歐陽修震懼大駭而醒寤,後欲追改評語,而新唐史已經頒行矣,遂不克改過,他自己對此也曾慨歎地說:「平懷最難。」此殆非偶然而云耳。

梁武帝、唐太宗都是歷史上有名的賢明君主,因為信奉佛教的關系,都在謗佛者歐陽修的筆下成為庸主之材了。
(本文參考佛祖統記、佛祖歷代通載、釋氏稽古略、高僧傳、廣弘明集、辨正錄、忠義傳、冥報記、苦報記、唐書舊史、文館辭叢林等書)
描述 : http://www.microsofttranslator.com/static/193864/img/tooltip_logo.gif描述 : http://www.microsofttranslator.com/static/193864/img/tooltip_close.gif
原始語言
我國佛教在盛唐時,素稱為黃金時代,因為唐太宗皇帝不但是位有道明君,而且也是一位護法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