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法華經今解(譬喻品三之五)~悟顯法師 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譬喻品三-5

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這段經文是講釋迦牟尼佛恆為一切世間之父,生在這三界火宅當中,是為了幫助此間的苦難眾生。佛看到這裡的眾生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這是以佛眼看。但是對於一般的凡夫而言,自己是不會感覺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對他來說是一種燒、對他來說是一種折磨,眾生是感覺不到,因為還沒覺悟。就像人在看家畜一樣,你會覺得很奇怪:「豬為什麼要吃餿水?有些動物為什麼要吃腐朽之物?小狗為什麼會去糞便?」因為那是牠的業,牠覺得那些腐朽、臭穢之物很香,對牠來說是美食,你給牠餿水,牠很高興,牠歡喜啊!

這世間明明充滿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生時時在這當中受種種苦惱,可是眾生就像前面講的畜生道眾生一樣,根本不會覺得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對他來說是一種折磨。他反覺得在生老病死的過程當中,本就會有憂悲苦惱;人會出生、會有老病、會有死亡,有些東西是得到的,有些東西是得不到的,他覺得這就是人生,充滿酸甜苦辣是很正常的,連在受苦報都還說是甜蜜的負擔,這就是覺察力不夠,沒有智慧力!不光是物質東西,包括你想要的愛情、親情......,這種情感上的執著,對眾生來說都是一種燒,無論得到的,得不到的,它都算是。所以你要能夠覺察這世間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這一切,世尊看得很清楚,所以他示現出家,教我們修行、教我們出離煩惱的方式,告訴我們怎麼來解決這些問題。

下面講「亦以五欲財利故。」「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五欲蓋覆真如自性;貪財、好色、貪名、貪吃、貪睡,這些是世間人常常在做的行為,歸納起來有五大類,就是我們常說的:財、色、名、食、睡。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它就像無形的鐵鍊一樣,把你鎖在這三界當中,只是這鍊子比較長,你平日好像很自由,伸手都可以隨意去造作,但實際上它還是時時繫縛著你,只是眾生不能覺察;甚至繫久了,他覺得習慣,當他沒有戴上這五欲六塵鎖鍊時,他反覺得人生乏味,人生少了滋味,所以他不停地去造作;這些都是令眾生墮惡道的主要原因,世尊都看得很清楚。

這世界的眾生「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為了財色名食睡,受種種的苦惱。我不用講太多,就像現在很多的人,他工作是超時的,他是過勞的,甚至有人一輩子工作,都非常辛苦,一天工作十四小時以上,錢賺很多,名氣也很大,但是等到中年四十歲、五十歲,得了不治之症,賺來的錢都拿去生病用,受種種苦,現前受的是病苦,死後受的是三惡道的苦。

下面講「又以貪著追求故」,又因為貪愛、追求的緣故。眾生把財色名食睡當作是一種夢想,當作是一個方向跟目標,他不知道活著要做什麼,看多數人在追求什麼,他也跟著盲目追求,以為這就是人生,有一個目標去追尋。所以他好求名牌,好求這些物質上的受用,就因為他貪著,他去造作種種的業,所以「現受苦」,這就是世間的眾生;它這「苦」不是只有一種,你要懂得去體會,無論是貪著感情、貪著親情的,都是一樣的,所以說「現受苦」。因為現在的眾生,這方面的習氣確實比以前重得很多,重到都覺得這苦是正常的;再加上一些所謂的醫學專家來告訴:「你受這苦很多人都有」,讓你都覺得是正常的。


再來是「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等到死了以後,就墮在地獄、畜生、鬼這三惡道中。前面是花報,後面是果報,開花以後會結果。「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是說即使生在人間,所受的困苦大家是看得到;天上的天人也有過得比人道還差的,天上也有些福報不夠的,也有,所以不是只有人間有苦,有的生天,想說生天有福,那不一定,也有一些天人,他福報不是很夠,所以「貧窮困苦」,生活不濟的都有。還有「愛別離苦」,你喜歡的東西,會失去、會壞掉;你貪著的對象會離散、會死亡,甚至不用講到死亡,他會有外遇、他會變心,你想掌控他的心,你掌控不住,所以就有愛別離苦;希望小孩聽的話、希望的先生聽的話、希望男朋友聽的話,他不一定如你意,剛才是從女眾方面講,相反的,男眾亦復如是。你希望有孝子賢孫,偏偏你的小孩是處處跟你唱反調、處處給你惹事生非,甚至有的從小辛苦拉拔長大,長大交了不好的朋友,或是發生了意外死亡,種種愛別離苦的狀況都有,這些都是很明確的,就在你們生活上看得到、聽得到。只有佛法可以解決這一切問題,佛法教你從根本修,把貪愛的妄心給看破,也就是看透。為什麼不說「斷掉」呢?因為講「斷掉」就好像真有一物可斷,實際上,學大乘是教你看破這一念愛欲心是虛妄的,無所從來,也無所去。你就去想:你對你小孩的貪愛,在你孩子還沒出生之前,這個貪愛是存在哪裡?妳對妳先生的貪愛、對你老婆的貪愛,對妳男朋友、女朋友的貪愛,在未認識他們以前,這個貪愛又在哪裡」?這麼一想,這愛欲心就化空了,這個就是大乘。但是因為一般的眾生他沒有定慧,你叫他這樣照破煩惱,他很難做到;所以為什麼教你念佛,只要保持一直念,你心真的就能定下來,可以真正有夫;有時候不用這樣觀照,就直接放下了。所以你看參禪的,他為什麼要打坐,佛門裡面的高僧大德都打坐,即使沒有打坐也是經行。佛教的「經行」跟散步不一樣,世間人的散步,他自以為是在經行。散步時心是散亂的,經行的時候,他會放掌,縱然不放掌,他的心是收攝的,所以佛教徒在行住坐臥時都可以用功。

等有了工夫、有基本的定力,再告訴你這樣起觀,告訴你這樣轉念頭的方式、轉心的方式,你一下就能轉,這就是以般若智慧去斷除你的煩惱,「慧」有掃除之意。你就這樣子去返照,你的煩惱自然就沒有了,看你在煩惱什麼人事,就問自己:這個煩惱從何而來?滅除以後再問:這煩惱去哪裡?你就能曉得「來無所來,去無蹤跡」,這跟禪宗參「念佛的是誰?」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子你就可以把你心裡面的貪愛、貪欲以及種種妄想顛倒,用這種觀照的方式把它「化空」,而不是「看著它」,你看著它沒有用,認為它真有,你才盯著看嘛,只會越看越執著。講出這種種的苦惱,教你解脫的方式;大乘佛法講「因緣觀」,因」是不生不滅,「緣」也是不生不滅。就是看一切法,它「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這是大乘講的因緣小乘講的因緣,它是教你看這東西它是透過什麼緣,由什麼物質組合而成的,終究壞滅,所以說它空。

       大乘佛法就是在破小乘的這種析空觀;大乘講體空,「體」即是不生不滅,叫「體空觀」。體空它是「巧度」,析空是「拙度」,是比較笨拙的;所以說學大乘快。有人問我,他說:「要怎麼體會到『無常』?」無常就無常了,還去哪裡體會!有些人的覺悟力沒有這麼高,縱然體會到無常,也悟不到「真常」,學了幾十年還是掉在無常上,每天就感無常,覺得好淒涼;總不能像張拙秀才講的一樣,他講:「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這是心境一如的境界。他告訴我們:「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花。」就是在這世間當中覺悟,「於諸惑業及魔。世間道中得解脫。」你會遇到世緣,雖隨順世緣,但是心無罣礙,就是心不隨,所以叫隨順世緣。
「生死涅槃等空花」,教你不除妄想,不求真,因為妄想本空,真如本自現成;所以這是教大乘的修行,教你怎麼來用功,教你怎麼來觀照,你就能夠化空你的煩惱,而且這空是真空,不是像一般二乘墮斷滅空,你要這樣子修。

淨土宗它很方便,就是提起一句佛號,這是持名念佛。當念到念頭不起的時候,你反問:「念佛的是誰?」這也是一種方式,是憨山大師教的。他說如果又起散亂,可以再提起佛號念佛,然後再念到念頭不起,妄念不生的時候,再問:「念佛的是誰?」就這樣保持下去,時節因緣到來,就會開悟,這是憨山大師教我們念佛人修行的方式。如果你是用大乘的觀門,大乘的修行方式,持咒、念佛或是觀照,或是了解經教、教觀,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就可以達到張拙秀才所說的這首偈這樣的境界一樣,至於其他的人天乘、二乘絕對沒有辦法達到。

前面是講愛別離,貪愛的你不一定得到,得到必然會失去,你不要以為不會失去,凡是得到的就一定會失去,「合會必別離,強健必當死。」這世間它就是這樣子生滅變異。下面看「怨憎會苦」,「怨憎會」就是:你討厭的人、不喜歡的事情,卻還是偏偏遇上,還是得跟這些事情、跟這些人處在一起;多半都是愛不到、得不到以後就變怨憎會,愛欲的反面是瞋恨,得到了以後他就貪著,得不到他就瞋恨,所以世間有很多所謂「情殺」,就是有很多夫妻到後來是互相殺害、互相陷害。為什麼?就是互相不隨順對方的愛欲。要是發生在學校,大概國中高中的時候,大學時期也是會的,幾個女眾為了搶一個男的,或男人互搶女人,引發那種情殺、潑硫酸的、潑王水的,這種事情都是怨憎會。「愛所愛者」若是她喜歡的男人所喜歡的,她也跟著喜歡;這個男人所討厭的人,她也跟著討厭,這些都是世俗人講的愛屋及烏,是女態。心裏想要的沒有辦法得到,那是「愛別離」,當愛欲得以滿足了,他得到了他要的東西,他就不怨了,即使本來是敵人,也就變成朋友了;這狀況的反面就是「怨憎會」,這世間就是這樣子在苦。


下面講:「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像這樣多的苦惱,眾生就「沒在其中」。這個「沒」,一個是:眾生貪愛,所以沉浸在這苦惱當中。還有一個:你想出離這個苦惱,這些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卻因為財色名食睡煩惱習氣重,它障礙你,蓋覆住自己的真性。眾生的善根被煩惱習氣給蓋覆住,所以說「眾生沒在其中」。兩種,一種是沉浸在這煩惱當中,一種是你想出離,但是煩惱業習太強,它把你給障礙住了,這是「沒在其中」。後面接「歡喜遊戲」,所以這裡的「沒」比較偏重「沉浸」在煩惱當中。所以說眾生在這裡歡喜遊戲,「不覺不知」,從來沒有想過要覺悟,也不知道這些東西會給他帶來地獄、餓鬼、畜生的苦報。

世間人都懂得年輕的時候要存錢,到年老的時候才有錢花,才有辦法退休,但是他不會想到他斷氣以後他去哪裡?他下一生要靠什麼?所以他只為了他這一生,希望在年老時能夠過富足的生活,因此在年輕的時候就不斷與人競爭、鬥爭,俗話講「打拼」、「拚事業」,但實際上就是在這過程當中起貪瞋癡,做出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的這些惡業,使得來生就墮在三惡道當中,而且貧窮沒有福慧。有些人年紀大,覺悟了,還懂做一點善事,但是大多數人還是不覺悟的;那做善事能不能消他之前造的業呢?實際上是不能的。為什麼?貪瞋癡的惡業,必須要透過學佛來消,你要透過印經、布施、供養三寶來消,因為三寶、因為佛教、諸佛如來有大功德,你讀經、你熏習佛法,你印送佛法與人結緣流通,這些都能消你現世造的業以及過去生造的業,這個才有用。不然你只把錢拿去做一點世間好事,說實話,只是禍福相抵而已。

就像發生在清末初,在老上海的一件事情:上海有一位大善人,他死了以後,他的太太找走陰間的人來,去找他先生,起初找不到,結果透過其他因緣,才知道原來他先生墮在地獄當中,這太太不信,她說「她先生一輩子行好作善,重修寺院,施茶施藥,廣作佈施,印送經典,他有什麼孽,還得下地獄?」後來這靈媒找了很久終於找到這亡者來,他說:他在清朝末年的時候為官,貪沒了賑災的銀兩,才有後來的富貴,年紀大了,有悔過之心,懂得修橋鋪路,造福人群,但是因為貪沒銀兩,餓死了非常多人,這個罪報非常地重,雖然後來做善事,死後還是墮在地獄。

由這個公案就可知,世間的善事頂多讓你禍福相抵而已,你只有到佛門裡面來,修學佛法、供養佛法僧三寶,你才能夠消災免難,這是事實。就像經典裡面常常講的,很多的畜生、很多的餓鬼,因為供佛,才得脫畜生身,得脫地獄。就像農曆七月份的盂蘭盆法會,盂蘭盆法會就是有名的「目連救母」;「目連」就是大目犍連,目犍連尊者他證阿羅漢果,但是他母親墮在惡道,成焰口鬼,很苦很苦。佛教他在七月十五的時候辦盂蘭盆法會,供養大阿羅漢們,他的母親承此功德才得脫餓鬼道。所以知道,在佛門裡面才真正有辦法做到消災免難,至於其他的地方,跟你講實話,真的是沒有辦法,你去,你頂多只是做點世間好事而已。所以要知道:特別是三寶,在佛教裡面是第一福田。你們想要發財,若你的發心是為你兒女賺錢,那我跟你們講實話:如果你兒女福報不夠,你是賺不到錢的。如果你的心態正確,你心裡想「我賺錢是為了要來護持正法」。我保證你賺錢就會很順。為什麼呢?因為釋迦牟尼佛有大福報,所以有句:「天上天下無如佛。」你發心是為佛教為眾生,那你在做世間事時會很順,因為三寶的福報大。你為了護持正法而發心,來經營事業,你這事業就很興隆,這是事實;賺了錢,你除了自己用度以外,還要能護持正法。所以你要會存心願心不同,果報就不同。佛門可不可以求福呢?是可以求福的,而且絕對求得到,福還非常會有大福德,就看你會不會求。這是順便跟大家講的。但是還要提醒你:有再多的福,你還是要修行不然仍舊墮在怨憎會苦、愛別離苦當中。

佛說眾生墮在這當中,是「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也不會覺得想要厭離,也不會想要出離,也不想要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這「東西馳走」若就世間人來說,幾乎人人就是忙忙碌碌。但是,就整個三界火宅來看,就是講眾生在六道當中輪迴。「馳走」,就是一下子到這裡受生,一下子到那裡受生但是多半是到三惡道受生的時間比較長,即使命盡了,還是在三惡道當中。《地藏經》講:眾生「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這就是這裡眾生的真實狀況。這邊的眾生墮在三惡道的時間確實是比較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經典上用「頭出頭沒」比喻;在三界火宅當中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眾生墮地獄、墮餓鬼、墮畜生;甚至在畜生道過著生活,也不覺得有苦惱。甚至有些人活得不耐煩,還發願下輩子要當魚、當畜生的,這真的是愚蠢至極。應該要發願出三界,要作佛,要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怎麼會發願要去當畜生呢?這種人就是愚蠢。

        為什麼要發願求生淨土?就是希望能成佛,成佛得大自在,有大神通、大智慧力可以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使其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我們求生淨土的心願,所以大家應該求生淨土,不是想去當畜生,也不是再來做人。有些出家人居然教信徒再來做人,那都是違背佛教的。一些穿著釋迦牟尼佛衣服的人,跟釋迦牟尼佛公開唱反調。這種人如果按照世俗的公司制度來看,拿著公司的薪水,穿著公司的制服,然後處處跟公司的規定唱反調,那這個人就應該被開除。佛門亦復如是,穿著袈裟還在那裡幫著那些外道、幫著那些沒學佛的人毀謗正法,跟想學佛的人講:哪一部經不是佛說的,哪一部經是偽造的,一下毀謗《楞嚴》,一下毀謗《華嚴》,又毀謗《梵網經》。他穿著小乘出家人的衣服,又毀謗我們大乘,說大乘經不是佛講的,他那個小乘原始佛教才是佛講的,這些話都是毀謗正法、破壞正法。你看他嘴上雖這樣說,可是等他要做法會的時候,他就做著梁皇寶懺,做著三時繫念、做著水懺、做著焰口、水陸大法會,這些懺本裡面用的都是大乘的經典。所以你看這些人是什麼居心?把你們的錢騙來了,又開始毀謗大乘。所以我說「不如法的道場不要去」,想要超度,自己念佛就可以超度了。你每天讀經都能超度,讓這些不如法的人幫你讀經沒有功德,為什麼?因為他從根本上就是在毀謗正法,他幫你讀經是為了要你的錢,他不是真的要幫助你超度,嘴上說得好聽,實際上做的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他把你的供養金收了以後,他又去開始招生;信徒招進來幹嘛?幫忙毀謗正法。他一張嘴不夠造業用,所以再教一些初學無知的,跟著一起毀謗,關於這事大家應該要注意。
這裡是講「雖遭大苦。不以為患。」明明在遭受苦難,卻不覺得是個問題。

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這是叫著舍利弗,說:釋迦牟尼佛看到了這狀況,「便作是念」意思是「就這樣想著」:自己既然是眾生的父親,「應拔其苦難。」應該要救拔眾生的苦難。而後「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給予一乘了義,「令其遊戲。」這「遊戲」不是遊玩,而是我常講的「以法自娛」。教你持八關齋戒,其中有「不歌舞伎,不故往觀聽」。應該怎麼做呢?就是要「以法自娛」,必須以佛法來作為你生活上的準則,把佛法當作你生活上的必需品。遊戲在佛法當中,而不是把佛法當遊戲,那你就搞錯了,那變成戲弄佛法;應是說,你常常熏習佛法,在佛法當中得法樂、得到法喜充滿,所以叫「以法自娛」。世間人唱歌跳舞,他得到的是物質上的快樂或是因為散亂而暫時麻痺自我的快樂,這些都是令心顛倒,而且會在這當中造下殺盜淫妄的惡業。所以在大乘所講的八關齋戒,教你不要「歌舞唱伎,不故往觀聽」,就是教你以法自娛,也就是這裡講的「令其遊戲。」

         真正的小乘是沒有在做法會的。也沒有法器,因為有講八關齋戒「不歌舞伎,不故往觀聽」。所以剛說他們又要毀謗大乘,又要教人家學小乘;可是做法會的時候,他又要做梁皇,又要做水懺。這根本原因就是在於:小乘法沒有像大乘佛法有這樣的法會。大乘佛法懂得以法自娛,你去法會就知道它有唱、有念、有白文、有唱誦。同樣有這些梵唄,但是,裡面熏習的是佛法,讀的是經典,誦的是開示。藉由歌讚佛德,藉由讀誦經典來熏習佛法,所以說「以法自娛」,這就更落實了「不歌舞伎,不故往觀聽」。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這是講「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如來心裡又這樣想:「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所以他說他若不方便善巧來循循善誘的話,一下子就直接以神力及智慧力,為諸眾生讚歎如來的知見力無所畏,眾生是無法得度的。如果他直接讚歎如來有無量的智慧德能,而且說眾生本有,眾生是不能接受的。為什麼不能呢?因為他不能理解。還有就是經文這裡講「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生天天都在貪著,天天都在五欲六塵當中,所以他不懂要覺悟,也沒辦法覺悟。你一下子就告訴他眾生都是佛,本來都一樣,他是不能接受的,也沒有辦法悟。所以後面講,「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眾生時時被五欲六塵所燒煮,他怎麼能解如來的智慧?所以為什麼講學習大乘,這佛法道理一定要跟你講清楚,不然會變成狂慧而不修,只以為如來的智慧是本自具足,就不修行了。他雖然能解如來的智慧,但是呢,只解得一半,這就叫「有解無行」,所增長的只是邪見。所以說修學大乘佛法要「解行相應,理事並重」;所以我講菩薩戒時,就已經告訴你們:道理很重要,是根本,但行持也很重要。外面有的講菩薩戒會偏重在道理上,會告訴你心念比較重要,行持他就放棄,這就是「執理廢事」,是不可以的。這裡說:眾生被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這裡就是前面的譬喻,他告訴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但是他不用。他「身手有力」就是講,釋迦牟尼佛具足如來無量的智慧德能,可是他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來教導這邊眾生,因為這裡的眾生貪著在五欲六塵當中,為五欲六塵所燒煮而不自知。所以,「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就像前面的長者告誡諸子說,「這個地方著火了,馬上就要坍塌下來了,你們在這裡會有危險。」這長者用這方式勉濟諸子,方法用盡,看到孩子們還在遊戲迷戀,「然後各與珍寶大車。」想到用這個三車,羊車、鹿車、牛車來吸引他們得出火宅,而後各與珍寶大車。
這裡講「如來亦復如是」,釋迦牟尼佛也是這個樣子。「雖有力無所畏。」雖有十力、四無所畏,而不用之,他不用。「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就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內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就是聲聞、緣覺以及佛乘,這「佛乘」就是大乘,大乘或叫「菩薩乘」也可以。外面有些講得不太一樣,但是意思是相同的。這裡是要講「會三乘歸一乘」,為什麼佛跟我們解釋這麼多?就是要告訴大家,他不是要你用三乘法接引眾生。前面講「我佛法中唯有一乘」,這核心道理你要搞清楚。這裡是在解釋,你不要看到經文一看就掉到文字裡面去了,這裡是在解釋為什麼佛講三乘,因為現場還有很多的大阿羅漢不懂。舍利弗是懂了,所以代大眾來請問。於是釋迦牟尼佛就舉這三車的譬喻來為大眾解釋說明,不是說如來只用三乘教化,其目的是要「會三歸一」。因為這裡的眾生常常在這點上搞錯,特別是現代的人,沒有慧解力,又好樂小法,就常常搞錯,所以很可憐。就算看了《法華經》,也學不到一乘,反變成學三乘,那就失去學《法華》的意義了。當然這些人就是《法華經》上講的「五千大眾退席」之一啊,不光世尊那個時代有,現代也有,等於是法華退席之人啊!因為他學不到一乘,這就叫退席。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所以佛告訴這裡的眾生,教眾生不要樂住三界火宅當中,這三界火宅最後都會壞滅。你不要貪著粗的色聲香味觸這五塵,佛勸我們不要貪著,「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如果對於這些色聲香味觸貪著,生起愛著心,生貪愛心則為貪愛之火所燒,佛出世的目是要教我們出三界,所以你看,即使佛開方便法接引眾生,也都是要讓你速出三界。現在有一些出家人他自己在佛門開了「方便」,講世俗的《論語》、《弟子規》…...這些東西,或是在佛教道場裡面教一些世間法,還辦佛化婚禮,提倡人間佛教,他說他是在方便接眾,這個不是方便,這是在破壞佛教;那些都不是方便,方便開錯了,就會出下流。所以你要懂釋迦牟尼佛是用什麼作為方便,是聲聞、辟支佛、佛乘;至少都能讓你出三界,這才真叫方便。能出三界,這才叫做佛法,不能出三界的,不是佛法。最低的標準是聲聞乘。聲聞乘可以算是佛法,但是不圓滿。所以佛門講的「方便」度眾生跟方便成下流的度眾生,那是不一樣。

        就像我常跟大家講的,你去受戒,戒場教你回家可以煮葷,他教你為了你的家庭,要恆順眾生,不要讓眾生起煩惱,他說這叫方便,這個不叫方便,這個是下流。為什麼?佛教講的「恆順眾生」,是教「不殺生」,這才恆順眾生,因為眾生愛命。你的小孩、先生不吃肉不會死,不會生病也不會有問題。如果你為他們殺生,那不叫恆順眾生,是叫殺害眾生,而且同時也害到了你的家親眷屬。為什麼?因為眾生因他們而死,你害他們罪業增長,那些被他們吃的眾生都會找他們討命債,也會要找你。為什麼?因為你受過菩薩戒,你知道不可以殺生,你還故意去殺、去煮,那你絕對破戒的。哪個出家人這樣教,那他就破戒,一定破的。菩薩戒講不可以「自殺、教他殺」:自己殺生或教他人殺。那個教你可以殺的,見殺還隨喜,還讚歎你,說你為你家人殺生叫「方便」,為你卸責、開脫,這叫「見作隨喜」。他還還告訴你,你聽他的沒有錯。

這些在傳戒的不如法出家人,他們死了以後都墮惡道。為什麼?因為是破戒僧啊,他教人殺無量命,破戒懂懺悔,那還有救,就怕他聽不進去,不懂懺悔,那就無藥可救啊。釋迦牟尼佛講,這種破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那些人愚癡,還不知道自己在犯戒,還以為「我自己沒殺就沒關係,這些我的居士,是在家人嘛,那他們要殺生那就隨他去,不跟他們說可以殺,他們會起煩惱......。」所以像你們來問我:「到底可不可以殺生?」我一定告訴你們「不行。」這是真正幫助你、也幫助你的家人、幫助你的小孩。我自己也不犯戒,這才是真正的恆順眾生。所以,「方便」要懂怎麼開,不要變成下流。
這裡是講:三乘是佛的方便。佛教我們不要樂住三界火宅,要趕快出離。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保任此事,終不虛也」。也就是是告訴我們這些真相,絕不虛假,終不虛,要我們眾生努力修行。所以告訴你「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告訴你「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告訴你世間生滅無常,教你觀察,佛使眾生能夠開始覺悟,然後勸導眾生精勤精進。所以說「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


前面說如來開三乘 :以聲聞乘、辟支佛乘、乘,這方式接引眾生,使眾生能夠學一乘,就叫「誘進眾生」。佛循循善誘,而且有教無類。釋迦牟尼佛是三界導師,是四生慈父,他才算是真正有教無類,他使一切眾生都得度。真正做到「有教無類」。孔子講的「有教無類」只是在人道,而佛法確確實實能夠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上至等覺,下至地獄。沒有一個眾生聽聞佛法以後,還會墮落的,所有的眾生都能成佛,所以叫「無一不成佛」。所以佛「誘進」眾生,目的是要你學一乘;講誘進,你就要知道佛不是只教三乘而已,而是要誘進眾生。《法華經》這裡處處都指示這件事,也是祖師大德翻譯經典翻得很好,也是釋迦牟尼佛怕我們後面的人會誤會,會以為他只有用三乘,所以他講「誘進」眾生。話已經講這麼清楚了,你還搞錯,那就沒有辦法了。

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穩快樂。


他再跟大眾講,「汝等當知此三乘法」,都是聖人所讚歎。你學這三乘,你就不會被這三界所拘束住,你就能夠出離煩惱,所以說為「自在無繫」。你能觀察到這三界無依,終究是會變化、會壞滅的,你就不會貪著,所以說「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是講這三乘的果報。所謂「無漏根力覺道」是講阿羅漢的漏盡通,也就是阿羅漢果。「禪定解脫三昧」的禪定解脫是講「八背捨」,也就是指阿羅漢的修證,又或叫「八解脫」。「八背捨」比較少聽過,講八解脫,大家比較清楚,也就是八種解脫。「四禪」、「四無色定」加上「第九次定」,總共是八個解脫,也就是八解脫。以此三昧正受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穩快樂」,這是教導眾生修學三乘能得的受用。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

這是講:有一類的眾生,「內有智性」,這「智性」就是指三乘智性,不是講一乘的。這眾生他有修聲聞乘的善根,「從佛世尊法信受」,禪宗黃檗禪師云:聲聞者因聲得悟,故謂之聲聞。聞法得悟,名「聲聞乘」。聞法後「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聲聞乘知道這三界都是苦,他觀察到苦,知道苦的因,他把因給斷掉,修「苦集滅道」,成就阿羅漢果,他求涅槃,這裡的「涅槃」是講二乘的「有餘涅槃」,所以名聲聞乘。

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就像前面說的,有些小孩他要的是羊車,羊車代表是聲聞乘。很多祖師在前面的譬喻當中,舉了很多表法,我沒有詳細列舉講出來,是因為希望大家直接看釋迦牟尼佛的解釋就好,佛的解釋相當清楚,也不複雜,大家很容易就懂。而祖師解深,所以怕你乍聽之下,沒懂;所以我就用釋迦牟尼佛對於他自己的譬喻來解釋,後面我都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講解,讓大家可以很簡單就了解《法華經》的這些譬喻。不然講太複雜,有些人聽不懂,或是名相太多了,腦筋轉不過來。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佛講有一類的眾生,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聽十二因緣法,這是有佛在世的時候,佛為其講十二因緣,他能信受,能夠「殷勤精進。求自然慧。這「自然慧」不是大乘講的「無師」自然慧,而是講辟支佛乘的自然慧。所以要看經文它的落處,你不能一看到自然慧就以為是大乘,它這裡講的是二乘,或是辟支佛乘的自然慧。

辟支佛的根器有種:一種就是聽聞十二因緣法,觀察大自然,觀察諸法,他開悟,知道諸法滅,都是因緣所生,這個叫自然慧;能觀照十二因緣,就是他的自然慧。另有一種是出無佛世,他根器特別利,佛不在世,他能夠直接自觀十二因緣,從中開悟。「樂獨善寂」,「善寂」就是知法滅,喜歡獨處,深知諸法因緣所生。緣生之法必定幻滅,所以叫「深知諸法因緣」。這比一般人的了解深得許多,就稱為「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就像前面的小孩,他為了想得到鹿車而出於火宅。
「緣生之法」必定幻滅,跟「緣生性空」是不一樣的。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這是講「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聽佛講大乘佛法。那為什麼講「大乘」,後面還要再加個「一乘」?「一乘」就像禪宗一樣,是直指人心,它是頓超。一般通途講大乘,是講次第修,所以這裡講「勤修精進」,是有所修,有所得,求一切智。所以從經文這裡你就知道,的這個「大乘」是講漸次教,是權教的大乘,權教的菩薩跟大乘菩薩,若論根本,其實道理都一樣。但是修行上,權教它是次第的,先得「人空」,後得「法空」,不是圓修,不是頓證的。像淨土宗,它是圓頓的,印光大師講淨土宗為什麼凡夫地能直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得八地菩薩受用?因為不屬於通途漸次的經教,屬於圓教。現在就有些人斷章取義,說淨土宗沒有在判教,他們這個話就講錯了。大家都知道:凡不依經論而說,是魔說,連禪宗「不立文字」,都是依著《楞伽經》而來,所謂:名分別正智如如,這「五法」,「三自性」空是:妄想自性、緣起自性 、成自性。這在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第中,是「釋德清筆記」(也就是憨山大師),故云「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俱遣」這都是依經典而來,即使說「不立文字」也還是依經典說出來。
像現在外面有自稱是「本願念佛」的,或是說他是學「善導大師思想」的,或自稱「善導宗」,或是「淨土宗善導流」、「善導淨土宗」......的那些,那都是胡說八道。我跟你們講白了,你學他那個是不會有成就的,因為他們都在毀謗經律、毀謗蕅益大師、毀謗蓮池大師,說他們講的淨土法門都不純、都不對, 只有他提倡的那些東西最對,還說他們提倡的是沒有依經律的; 一般沒有依經律的,我們就斥為邪教,也就是邪宗,不屬於佛。我講得夠清楚了,這樣淨土宗才不會被它破壞掉。你可以直接把排除在淨土宗外面。因為不依經律那就不是淨土,善導大師都是依經論而說的,從來沒有一個祖師大德可以不依經教的。任何的菩薩造論,都一定要依經論,何況是一個凡夫,都覺得自己沒智慧了,還敢說不依經教!連上根利智的善導大師,他都依經教,你一個末法下愚凡夫,你還敢不依經教,你必然墮邪見中。所以像現在外面有在推銷:自吹他是「依善導大師思想」的,學的是「本願念佛」,你遇到時你要趕快遠離,不要跟他學。如果有人不幸已經進去學,那你要勸他趕快出來,因為那團體是大有問題,最後一定是不會有成就的。因為他明擺著講:「我不依經論,我跟你們不一樣,我這是阿彌陀佛特別開給我們的,所以沒有在依經典。」那問你:沒有在依經典,佛的話你怎麼知道?那你不就變成是鬼神附身,或是通靈的嗎?所以,妖魔鬼怪說法,必然處處都是問題。

所以經文這裡講的這個是大乘權教,算菩薩乘,但是是漸次的。所以他「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是有所求,有所得。雖然一切智是本具的,但是他既有所求,所以他還不了本性。因為有這一類的人,佛才為他說《法華經》,如果都已經透徹了,知道「心性無染,本自圓成」,那佛就不用再為他說《法華》,不用再為他開權顯實。所以說,三乘是方便。這裡講的是算大乘,但卻是大乘漸次。按照天智者大師講:藏教、通教、別教,都算是權法,不是實法;真正的實法是圓教。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可以分為「藏、通、別、圓」這四大教學方式,叫「化四教」。是給予的方法,教化的儀式。還有「頓、漸、秘密、不定」,是「化四教」,這是從根器上說。一個是藥方,一個是藥味,方子裡面有各種不同的藥材,所以有分頓、漸、秘密、不定,兩個可以合起來看。藏教也有頓、漸、秘密、不定,其餘三教皆有頓、漸、秘密、不定。這個是「經教」,你要懂,那你學佛就不會受騙上當。凡是不依經論是魔說,都不用看,也不用學,你不用管他有無名氣,名氣再大也沒有用,不依經論的都是魔說,佛交代我們:依法不依人。所以這裡一看就知道,「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一切智」就是叫「知世出世間一切法」。「佛智」就不屬於二乘的智慧;「自然智」,自然就是我們講的本然之智;「無師智」就是講不用老師的教導。所講的都是般若智慧,只是形容的方式不一樣。「如來知見力無所畏」,他就是錯在這個「求」字,有所求,所以變成權乘。但是他的方向是對的,他要求開悟、求通達諸法之智、求覺了諸法之智、求本具的智慧、求不用修證,本來就有的智慧,所以叫「自然智」;求「無師智」,不用和尚教,本具的般若智慧。講的都是「一智」,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他的方向目標是對的,但是他用的方式是漸次的,他不曉得這些智慧本具。有的他知道是本具,但是仍有所求,有所取著,所以都不算真正的一乘。這是跟大家講「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這也是如法求。他發願也能像諸佛如來一樣,能夠哀、利樂無量的眾生,希望眾生得安樂,能夠利益天人跟人間,度脫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類的就稱為「大乘菩薩」,名為「摩訶薩」,「摩訶」是大的意思。發大乘心,可以算是大菩薩了。
「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就像那些孩子們為了要牛車而從火宅出來。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這是佛告舍利弗:就像那位長者,看見孩子們都安地離開了火宅,既然已經出離火宅,到無畏之處,就是不會被火燒。等於眾生已經懂要修行,不受這些愛染的影響了,也懂要捨離了。那麼這長者「自惟財富無量」,「自惟」就是自己想。長者想:自己財富無量,於是就都給孩子們最好的大白牛車。也就是說,佛把最好的給三乘人。為什麼特別舉出大白牛車是一乘法,特別講是一乘,就是要揀別前面的三乘,三乘是講次第,或是「有所取、有所捨」,這都是屬三乘。

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如來也是這樣子,是一切眾生慈父,見到無量無邊的眾生在三界中受苦。佛就以三乘方便(佛法),令其出離三界怖畏險道,得到涅槃。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 長者見小孩出來,不被火燒了,等與孩子大車。佛也像這長者一樣。如來就作是念:我有無量力無所畏等諸佛法藏,就像那長者財富無量。一切的眾生,皆是我子,這個「眾生」就是指我們大家。應「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獨得滅度」就是指二乘的滅度,或是所謂的「不了義」的修行,或是所謂的不圓滿的取證,這都算是。如來不令有人獨得滅度。如來所證之法,佛也同時教給眾生,所以說「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如來怎麼修的,佛就怎麼教化眾生,就像《圓覺經》講的:十方諸如來,為什麼能成道?「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這是《圓覺經》一開始就講的。所以「依圓照清淨覺」,就是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對於能脫三界者,佛告訴他,不要以為你這樣就可以了,希望你們再進修 ; 我再給予你們諸佛的禪定解脫,就是在揀別前面講的所謂「八解脫」,這裡是講佛的「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一相」,就是一實相。「一種」,就是講一切種智。「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跟法達禪師講:你現在就是如來真子,直接受用珍寶即可。人人都有佛性,你何必管三乘怎麼說,你已坐在大白牛車上,哪還要去別覓三車!

         這個譬喻就是要告訴我們,大家都是如來真子,如來授予一乘了義 ; 每個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必定作佛。三車都是譬喻權乘,凡是有所造作、有所取證,都是權乘。因為眾生心本是佛。
到這裡法達禪師才真正懂,才真正開悟,沒有掉到這譬喻當中。一般人看這個譬喻,會被文字所轉,所以六祖大師真是辯才無礙,善使金鎞開眾生法眼。這「金鎞」就是以前在印度,當眼睛有病時,用來治療眼病的一種醫療器具,「善使金鎞」,用來形容能開眾生法眼。這裡直接解釋:眾生各都是如來真子,你又要向何處去別覓三車?而且本來就具有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一切眾生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必紹佛位。所以你看這個譬喻,佛已經秘密為大眾授記,道理非常清楚,「皆能生淨妙第一之樂。」不是只有偏真涅槃,不是只有菩薩的三昧而已,而是得「陀羅尼」。「三昧」是會退失的,而「陀羅尼」不會退,能生清淨微妙,於諸樂中最為第一,所以稱為「第一之樂」。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佛現在教一乘法。
佛告訴舍利弗,就如前面的長者,以三車誘引諸子, 一旦出火宅,就全給予大白牛車。因為你剛開始不能接受,所以如來以三乘幫助你,讓你慢慢來信受一乘。如果你能直下信受,又何必要這三乘!所謂「若無一切心,何一切法」。就像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如來亦復如是。
前面跟你講三乘,最後給予大乘、給予一乘了義。「寶物莊嚴。安第一。」「大乘法」句句是寶,而且安穩第一。你學小乘,靠自力,學大乘有佛力加持,有神咒力加持,那是大大地不一樣。所以得到解脫安穩第一,你要求得如來的解脫,佛告訴我們,大乘是最安穩。
        「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長者之前所用的善巧方便,引誘他的小孩出離火宅,這不算是打妄語,所以不算是欺騙。

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

這裡講「如來亦復如是」,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如來也同樣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開始方便講三乘法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目的是要你學大乘,要你一乘了義 ; 重點是在「目的」。我們之前講過:很多人搞錯,他看到這邊的三車之喻,就以為「因為眾生沒在苦,所以現在佛法要用三乘法來教化眾生」,這是他搞錯了。《法華經》所講的是在解答這些尊者的疑問,因為這些尊者前面聽了世尊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佛法中無聲聞弟子」,就產生了疑惑,那產生什麼疑惑呢?既然沒有聲聞,也沒有二乘,那世尊你之前講的不是有聲聞乘嗎?你之前講的不是有覺乘嗎?不是有三乘為什麼突然說沒有?所以佛是在解答這些人的疑惑,舍利弗已經懂了,但是大眾還有疑惑,所以舍利弗祈請世尊來解答。這是有經文可以明證的。

        佛舉這「三車之喻」,「三車之喻」重點在幫助眾生「會三歸一」,教你棄捨聲聞、棄捨小乘,歸於大乘當中,歸於一佛乘當中。所以你不要搞錯了,我在這裡跟你講得很清楚,你不要聽聞《法華經》又自動退席,退成學三乘,那你就錯誤了。永明延壽大師告訴我們:接眾直接說一乘,沒有任何過失。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他是繼六祖之後,古今第一大善知識,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通宗通教,是國之寶。他告訴我們:接引眾生直接講大乘沒有任何過失。因為那時候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講簡單的五戒、八戒?為什麼只傳菩薩戒?為什麼不說一些簡單的法?為什麼只講這種一乘了義?永明大師說:我要是只拿五戒、八戒,拿這些人天乘善法給眾生,眾生一時好像很歡喜,但是難免「生死毒發」,如飲鴆酒一樣,「飲鴆止渴」只得一期之樂。他的原文是:「若以十善化人。如將毒藥與人。雖一期得人天之飽。不免生死毒發」,終究是在三界當中輪迴。永明大師他更引經典告訴我們:「寧起狼野干心,不起聲聞辟支佛意。」也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所以,「不起一念二乘心」是很重要的。你要知道,佛是要你學一乘,你直接用這法去流通、教化眾生,正符佛心。縱然對方毀謗,也是種下善根。所以重點是在於不要毀謗,而不是法不要學。你不學法,怎麼能成佛,不學法就不能成就,知道自己根器差、業障重,才要懺悔,才來學。你有習氣、有貪瞋癡,那正需要學佛。就像:你有病才要去看醫生,沒病那就不用看。如果你知道自己有貪瞋癡,有種種的毛病習氣,那正是要發心學佛的時候,不可以不學。

這裡講如來有無量智慧,就像前面長者一樣,有無量的財寶,如來有無量的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給予一切眾生大乘之法。這「無量智慧諸法之藏」也是眾生本具,所以這裡講「開佛知見」,開示眾生本有佛性,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眾生能信受,也是因為有佛性的緣故。「但不盡能受。」不能盡受呢?眾生不能都接受,眾生不信、不願意學,有業障,所以聽騙不聽勸,講好聽話給你聽,即使是騙你的,你聽了還是很歡喜,你不曉得「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到佛門只想聽好聽話,看能不能滿足自己求的欲望,看看能不能什麼都不用改,只學一點簡單的東西;其實你也沒有真正想學,才去受戒,都還沒離開戒場,就想:「我要怎麼來投機取巧,來迴避這些戒?既掛著受戒的好名聲,又不必改變習氣,還能繼續過我之前的生活......」。所以你就遞條子問上面的戒師:要怎麼開緣?你這種心態怎麼能得戒?你都還沒學,戒都還沒受,只是在聽戒,你就開始想:哎呀,我回去怎麼辦?我要怎麼樣小心不要去犯到,又能符合自己的習氣,又能不違背戒律。我告訴你:沒有這種事情!那是你嘴巴說要小心不要犯到,其實你是想到要怎麼保護自己的煩惱習氣。像這種心就是不善學,所以說「但諸眾生不盡能受」,是眾生不願意受持,不想學。

 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佛本來就是要講大乘,只是你不願意學。

佛告舍利弗,因為這樣的原因,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所以並不是世尊佛法有三乘。法華經上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那為什麼此間佛法有三乘呢?就是因為眾生不肯信受一乘了義,錯在「不信」。你現在直接信受,就能直接學一乘。


所以大乘經裡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講「信」的功德。你能信受大乘,你就能夠成道你若不信,產生疑惑,那就不能成就修學淨土宗也是,你疑惑不信,那你「信、願、行」三資糧的第一個資就沒有了你即使做到後面的「念佛」,那「念佛」都不是真念,信願行如鼎三足,必須要三個同時具足才行。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虛情假意過一生

如果感情是真的,就不會有歡喜情人變怨家,愛情長跑幾十年,真得到手,沒幾年就分了,還仇恨互罵打官司。
眾生就是在自己業習中流轉,隨著感覺起落;不願學佛聽經,不願改變自己,所以業障就不會消,還是在生死中浮沈!
不知世間由心現,有山河大地、有男女相、.....不懂佛法真理,就不可能覺悟........。
眾生沒那份覺性,失去了,就是再找一個來補位,之後還是一樣,分分合合,寧可老死一生找那虛妄的「情」。不懂得迷途知返.......所以佛說「可憐憫者」。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航拍中国 第四集 黑龙江【Aerial China EP04 Heilongjiang】

航拍中国 第四集 黑龙江【Aerial China EP04 Heilongjiang】

航拍中国 第三集 新疆【Aerial China EP03 Xinjiang】

航拍中国 第三集 新疆【Aerial China EP03 Xinjiang】

航拍中国 第二集 陕西【Aerial China EP02 Shaanxi】

航拍中国 第二集 陕西【Aerial China EP02 Shaanxi】

航拍中国 第一集 海南【Aerial China EP01 Hainan】

航拍中国 第一集 海南【Aerial China EP01 Hainan】

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石頭希遷和尚 《参同契》

《参同契》偈頌
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
靈源明皎潔,支派暗流注。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門門一切境,迴互不迴互。迴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色本殊質象,聲元異樂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
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火熱風動搖,水溼地堅固。
眼色耳音聲,鼻香舌鹹醋,然依一一法,依根葉分布。
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
萬物自有功,當言用及處。事存函蓋合,理應箭鋒拄。
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
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



希遷和尚 草庵歌

希遷和尚俗姓陳,廣東肇慶府的高要縣人,幼參曹溪六祖,
始發靈機,往來於三峽間,
唐玄宗開元十六年(西元七二八年)
在廣東的羅浮山受具足戒。
後受學並得法於行思禪師門下。
行思禪師圓寂後,希遷和尚游至衡岳的南寺,
即於南寺之東的石台上結庵而居,
時人便呼其為石頭和尚。

草庵歌
吾結草庵無寶貝,飯了從容圖睡快。
成時初見茆草新,破後還將茆草蓋。
  住庵人鎮常在,不屬中間與內外。
世人住處我不住,世人愛處我不愛。
  庵雖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體解。
上乘菩薩信無疑,中下聞之必生怪。
  問此庵壞不壞,壞與不壞主元在。
不居南北與東西,基址牽牢以為最。
  青林下明窗內,玉殿朱樓未為對。
衲被蒙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
  住此庵休作解,誰誇鋪席圖人買。
迴光返照便歸來,廓達靈根非向背。
  遇祖師親訓誨,結草為庵莫生退。
百年拋卻任縱橫,擺手便行且無罪。
  千種言萬般解,只要教君長不昧。
欲識庵中不死人,豈離而今這皮袋。





2017年1月29日 星期日

各個都說要念佛,到底依止誰說的才對

現在的人學佛,是以情見學佛、以世間意學佛,缺乏理智。

怎麼說?

因為 ,他表面是學佛,卻不是看佛法道理對不對,而是看「你說的道理我聽得進嗎?」
「你這道理有沒有說到我喜歡、認可的人?」

就像現今的社會:明明是自己孩子錯了,或是自己父母錯了,

卻不依照道理來看待事情的本身,反而護短,還是站在自己家人、親人、熟人這邊。認為:你說到我家人、你說到我信任的人,就是不行。

雖說學佛,你道理再對也不行,佛說的也一樣,就是不依,

這種人放棄了聽聞真正佛法的機會,只顧著掩護自己深信的人。這真是徹底迷信!

像這種學佛人是很可悲的,無量劫來,要多困難才會遇到正法?他居然為了自己的情見,

眼睜睜地看著真正的大乘佛法在自己眼前錯過!

這更像 聽見自己心愛的人居然是另外一個面目,這樣不願面對真相,自欺欺人,寧可錯到底,

反把說出真相的人當壞人。

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九十六種外道徒眾的眼中,佛不是個好人,
儘管佛說出真相、說出來實理,還受到毀謗。由此可知,要放下情見,學習真理,實在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

這就是眾生的悲哀與執著,明明錯了,卻捨不得放下錯,來學習正確的佛法,跟他說真話,他還覺得你有問題。

嘴上說「佛法很好」、「要依照四依法學佛」,一旦真違背他的情見,他可是有無盡的執著與毀謗啊。

要幫這種人,除非有佛力加持、攝受,除非他先懺悔業障,在佛前求:願學大乘、願遇善知識,否則要繞極長遠的路,才能學到大乘正法、一乘了義法。



誰應該學禮儀

有些學佛人,放任家中小孩沒規矩、沒禮貌;因為無心管教,就用佛教的「隨緣」來美化,其實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導致的是小孩隨「業習」,再遇到「惡緣」,就變成「造惡業」,終使得社會亂象叢生,最後墮惡道;這不是佛弟子應有的作為。
無論有無學佛,佛教的禮儀都應該推廣,佛是出身王族,受良好教育規矩;無論言行都是人天師範,如今所謂的國際禮儀,只是佛教威儀的一部份,因為世間的禮儀,只有外表,佛教還圓滿涵蓋「攝心」的內用,同時不忘念佛、起觀。
如果看到佛弟子與人交往、交際,聲音洪亮(其實是吵雜),態度親切(其實是隨便),你可以修你自己,把他當佛菩薩;但那不是大家學習的榜樣。佛弟子要做到佛為我們訂制的行儀與規範,如果覺得約束,那是自己太放逸;如覺得不習慣,那就把它養成習慣。
佛所教的,一定是眾生需要的,只是大家不知道。缺乏這份「覺性」,是無法將法法學好的。



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裴休宰相與《警策箴》(及金山寺由來)

裴休宰相與《警策箴》
繼平
裴休宰相(791-846)是唐朝一代名相。字公美,唐代河內(河南濟源)人。進士出身,後來做到宰相,對佛教信仰相當虔誠,與禪宗有深厚因緣。裴休在禪宗史上,與當時的龐蘊、白樂天、李翱、陸亙大夫等居士齊名,均為著名的大居士。他與溈山靈祐同門,精通《華嚴》教旨與禪宗心要。
裴休任洪州刺史的時候,結識了黃檗希運禪師。當時,希運禪師在黃檗山大安精舍隱修,終日混跡於僧眾之中,做一些諸如掃灑殿堂之類的雜務,人莫測其深淺。
一日,裴休入寺燒香,寺院主事僧負責接待。在參觀一處壁畫的時候,裴休問:“是何圖相?”主事僧回答道:“高僧真儀(一位高僧的肖像)。”裴休問道:“真儀可觀,高僧何在?”主事僧無言以對。裴休又問:“此間有禪人否?”
主事僧道:“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禪者。”裴休道:“可請求詢問得否(請他來問一問,好嗎)?”
於是,主事僧急忙把黃檗禪師叫來,裴休仔細地打量了一下黃檗禪師,心裡很高興,於是對黃檗禪師道:“休適有一問,諸德吝辭,今請上人代酬一語。”
黃檗禪師道:“請相公垂問。”裴休於是把剛才的問話重複了一遍。黃檗禪師大聲喊道:“裴休!”裴休應諾。黃檗禪師道:“在甚麼處?”裴休當下知旨,如獲至寶,欣喜不已,連聲讚歎道:“吾師真善知識也!示人克的若是,何故汩沒於此乎?”寺院僧眾都愕然不已。
裴休於是便禮請黃檗禪師到自己官署,執弟子禮,接受他的供養,黃檗禪師屢屢推辭。不得已,裴休只好請求他入住黃檗山,大興祖教。黃檗禪師住山以後,裴休一有空兒就進山拜謁黃檗禪師。有時候因為太想聽到黃檗禪師的精妙開示,就直接懇請黃檗禪師入州小住。
在黃檗禪師的指導下,裴休不僅徹底通達了祖意,而且對教相也很精通。諸方禪德都讚歎裴相國不愧出於黃檗之門下。
裴休後來調任安徽宣城刺史,路遠山遙,不能時時親近黃檗,於是他在宣州別創精舍,迎請黃檗禪師入居。裴休在撰圭峰碑的時候講,“休與師於法為昆仲,於義為交友,于恩為善知識,於教為內外護。”可見裴休與黃檗禪師之間的道情之深。
裴休升任宰相之後,操守嚴正,著述佛教經典序文頗豐,被宣宗稱譽為“真儒者”。作官後的裴休,更加“寬惠仁厚、屏息貪欲,更不貪戀錢財、不弄權術、不食葷腥”,潔身自好,甚至達到“太過”的程度。他把自己的錢財用在施捨、興義學、捐修寺院等方面。他善於文章,楷書造詣尤其受人推崇。在武宗時,佛教遭逢大難,裴休雖身為重臣,卻能功祿盡拋,以一片赤誠,挺身衛護聖教,使佛教在短短幾年內復興。裴休不僅以文筆來莊嚴經藏,並立下宏誓:願生生世世為國王翼護佛教。雖身居高位,卻兩次禮請黃檗禪師于鐘陵、宛陵,日夜問法,精勤不休,筆記其言,成《鐘陵錄》、《宛陵錄》各一卷,並親自書寫作序。同時,他還書寫過《大藏經》五百函,又撰《傳心偈》一章。裴休曾為《傳心偈》作序:“予于宛陵、鐘陵,皆得親黃檗希運禪師,盡入心要,乃作偈爾。”裴休也曾隨圭峰宗密禪師學習華嚴,因此,凡圭峰有所著述,都邀請他撰序,如《圓覺經序》、《華嚴經法界序》、《禪源諸詮集都序》等,皆可看出裴休優遊于藏經的文字般若。
裴休學識淵博,擅長為文,長於書翰,筆法自成一體。中年以後,他一心向佛。任職期間,只要一有空閒,就游踐山林,在各大山寺中,和寺僧探討佛學,切磋佛理,坐禪修行。所到之處,留下了無數墨寶。
裴休不僅是位虔誠的佛教徒,而且他還將深愛的兒子送到溈山密印禪寺出家。密印寺是裴休任湖南觀察使期間所捐建的寺院。寺院建成後,請當時高僧靈祐禪師前去住持。裴休送子出家是源於這樣的因緣:
當時皇子得了重病,看盡天下名醫均不奏效。有高僧點撥:遠離紅塵,可得性命。裴休聞知,想道:我何不將自己兒子代皇子出家,既能解皇上之憂,又使吾兒解脫塵緣之苦,也了卻自身從佛之願。這樣想過之後,裴休當即稟告皇上,皇上大為感動,遂以重禮相待,將裴休之子送出皇宮,裴休又親自送子入住溈山密印寺。住持靈祐聞訊大喜,曰:丞相之子代皇子出家,功德無量,出家敝寺,為山門大壯顏色。遂賜號“法海”。
裴休的兒子裴文德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皇帝封他為翰林學士。但裴休不希望兒子少年得志,利用代皇子出家的機緣送子出家,並作了“警策箴”,字字句句勸勉其子精勤向道,莫荒廢大好時日。其文摘錄如下:
汝及出家須立志,求師學道莫容易。
燒香換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掃拭。
莫閒遊,莫嬉戲,出入分明說處去。
三朝五日不歸家,妙法何曾聞一句。
敬師兄,訓師弟,莫在空門爭閒氣。
上恭下敬要謙和,莫輕他人自逞勢。
衣食難,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細膩。
清齋薄粥但尋常,粗布麻衣隨分際。
榮華止在紫羅袍,有道何須黃金貴。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禮觀音,持勢至,別人睡時你休睡。
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內。
點明燈,換淨水,禮拜如來求智慧。
報答爹娘養育恩,天龍八部生歡喜。
裴休宰相在這段警策文中勸誡兒子裴文德:
應當珍惜出家的殊勝因緣,立志學道。在寺院中燒香換水、掃灑殿堂、修學誦經要勤勞。舉止文雅,莫頑皮嬉戲。如果打算出門,應當向寺院執事說明去處。要與人和睦相處,尊老愛幼,謙恭禮讓,不要因為自己出身名門而驕傲逞強。裴休還告誡兒子時常想到衣食來之不易,在佛門中粗茶淡飯、粗布麻衣,隨緣隨份,不過分貪求飲食衣服的美味與華麗。裴休對兒子說,真正的榮華並不在於身著紫羅袍,真正的富貴也不是家有萬兩黃金。如果能夠真正用心修道,證得初果至十地果位,頂禮觀音、大勢至菩薩就是真正的富貴。裴休勸誡兒子應當精勤用功,常點佛前燈,常換佛前淨水,禮拜如來,求得智慧,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若能如此,則天龍八部都會歡喜讚歎。
接著裴休還作了兩首偈語作為送子出家的贈言,以警示兒子裴文德。
偈語之一云:
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
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
看經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猶稱尊。
在本首偈語中,裴休懷著悲傷的心情將兒子送到溈山密印寺出家,勸誡兒子每天常懷善念,種下善根,切不要身在佛門之中,而心被世俗的財色名利等染汙,妨礙了自己出家之本意。在修道方面,應當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的雄心壯志。在裴休看來,出家是一件很榮幸的事,但當他真正送子出家時,面對出世的修煉和父子親情的兩難選擇時,裴休的心情仍然是複雜的。他一方面希望兒子能夠虔心修道,報答父母之恩;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父親,將兒子送入佛門,仍然難以割捨這份親情,因此,他才寫下了“含悲送子入空門”的偈語,來表達自己送子出家時的複雜感情。
儘管心情複雜,但懷著對佛教深厚的感情,裴休還是毫不遲疑地送子出家了。他在偈語中勉勵兒子修行證果,報答國土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
不過這位享盡榮華的裴文德出家之初,經不起寺院的苦行生活,但父命難違,只有強忍。有一天,將滿腹牢騷以一偈道出:
“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寺院住持和尚禪師聽了,微笑隨口說道:“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裴文德深以為愧,從此收攝身心,苦勞作役。
在本首偈語之外,裴休還寫有另外一首偈語,偈云:

江南江北鷓鴣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水窮山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
偈語的前兩句是說,在江南江北鷓鴣啼鳴的春暖花開時節,裴休在送子到密印寺出家之後,又陪同兒子到江西廬山參訪。這裡的“送子忙忙出虎溪”中的虎溪是指廬山東林寺旁邊的一條溪水。據傳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弘揚佛法的時候,在廬山安住三十年,足不出山,跡不入俗。雖然足不出山,但由於聲名遠播,許多文人士大夫都慕名前來親近,慧遠大師因此結交了大批方外之友。當時在東林寺前有一條小溪,溪水常年潺潺繞寺流淌。慧遠大師約束自己,每次送客,不論貴賤,都不過虎溪(即以虎溪為限),若過虎溪,則會有虎的吼叫,以示提醒。
與慧遠大師交往最為密切的好友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訪,慧遠大師與兩位老友談得十分投機。在招待客人結束,大師送客出寺。三人邊走邊談,由於談得十分投緣,慧遠大師竟然忘記了“足不過虎溪”的警戒,不覺之間已經跨步過了虎溪。此時,山中老虎突然發出吼叫,慧遠馬上回過神來,與兩位好友笑語話別,返回寺院。
在後兩句“行到水窮山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的偈語中,裴休鼓勵兒子在修行過程中應當不畏艱險,於山窮水盡的絕境之時,自然會得個峰迴路轉的消息。
裴休的兒子在出家之後,沒有辜負裴休的一片苦心。他在離開廬山之後,後來又來到江蘇鎮江氏俘山的澤心寺修禪。當時建於東晉時期的澤心寺瀕臨傾毀,破爛不堪。法海發誓要修復寺廟,為表決心,他燃指一節,身居山洞,開山種田,籌資修廟,並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廟時意外挖到一批黃金,但他不為金錢所動,將其上交當時的鎮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敕令將黃金發給法海修復廟宇,並敕名金山寺。從此澤心寺改名金山寺,裴休的兒子法海禪師也成了金山寺的一代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