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禪堂法器之香板

禪堂法器之香板~~~(網路分享)


用於維繫僧團中規矩和秩序的木板,形如寶劍,禪林稱為「香板」。其狀為長扁平形之木板,大小、形狀、重量不一,通常長約兩尺左右,上幅稍寬,約二寸左右,柄部圓形。 依使用目的之不同,而有諸多名稱。及因職責的差別,形式長短也有區別。

用以警策辦道者,稱為「警策香板」;用以懲誡違規者,稱為「清規香板」;用以警醒坐禪昏沈者,稱為「巡香香板」;於禪七中使用者,稱為「監香香板」。

方丈使用的香板:長二尺,划三道槓(意為透三關);班首使用的香板:長一尺九寸,字寫「警策」;監香香板:長一尺九寸八分,字寫「監香」;巡香香板:長一尺九寸七分,字寫「巡香」;維那使用的三塊香板,執行規矩不同,使用的香板也不同:長一尺九寸八分,字寫「維那」、「清規」、「堂規」,基本在僧堂(禪堂)內使用。客堂知客與僧值使用香板:長一尺九寸,字寫「知客」、「僧值」,供在客堂佛像兩邊。

警策的方法,禪師先輕打瞌睡者之右肩,以示預告,後再重打予以警覺。受者合掌謝之,打者則橫持香板問訊。又晨朝誦經、問答或擠斥掛單之僧眾時亦使警策。在打禪七時,有時請方丈和尚加持僧眾,有打「定中警策」的——在禪坐中,和尚供養每一位僧眾一下香板;若打「動中警策」,首先由維那師根據實際情況,跑香後打站板,然後依序分班站立後,請和尚開示打警策。

禪七時,先由和尚把班首的香板如法分發下去; 維那把監香師的香板分發到每一位監香師父手裡。由於時間安排緊湊,有些用不上功的僧眾,需要監香師父來監督,有助用功。一般有以下八種情況,監香師父可以下香板:輕昏點頭、彈指抓癢、靜中講話、嬉笑放逸、衝盹打呼、前衝後仰、東倒西歪、靠壁扒位。平常坐香時,有巡香。巡香師每一支香,依序輪流。


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佛法答問18:我多年來都聽某位老法師講經,但他近年所講的內容越來越偏離佛法,我沒有再聽他現在講的,那請問師父:那位法師以前講的經還能聽嗎?

開示:

所謂「法不孤起,仗緣乃生。」他之後會變質,不是因為突然的問題,是因為他之前對佛法就誤解,也就是理解錯誤了,所以才會導致他後來的出錯。
百分之九十九對,一分講錯,那就是甘露裡面加了毒藥,喝了還是必死無疑。所以,不如法的就不要再聽、不要再看了,這個是很清楚的道理。
就像「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無論他以前講什麼對,再怎麼對,你要知道他現在講這東西就是不如法的;你以前認為對,那是你程度還不夠,你聽不出來他哪邊出問題。這種人我碰過很多,老修的,他真的老修以後,他再回去看他之前聽的這出家人講的這些東西,有一些出家人講的東西,他才知道:他有問題,有出錯;早期就錯了,不會是現在錯。

所以「法不孤起,仗緣乃生。」他今天為什麼會走到這樣一個迷惑顛倒的地步?他是從前就出問題,不是現在才出問題。就像你生病,當然除非你去碰到一些超級病毒、超級細菌,不然我講正常的生病來說,你一定是平常身體沒保養好,慢慢累積起來的,才會有這樣的狀況,會出問題。就像車子為什麼會拋錨?因為你該保養的時候不保養;為什麼會發生車禍呢?你這輪胎該換的時候你不換啊!你輪胎的胎紋都磨平了,終究是要出問題的。所以是他從前一開始知見就不正,後來你發現他不正,那是因為你熏習正法,你的程度提升了。你要清楚,你以為之前講對,其實之前未必是對的。所以你不能因為他之前有某部分講對,你就繼續聽。像外道,外道他也有講對的地方,外道他講孝養父母,這是不是正確的?是正確的啊!有的說要吃素,這是不是正確?是正確的;說要慈悲心對待眾生,這也是正確的,不過,不用他講,佛門都有,但是他的核心宗旨就是錯誤的啊!一旦講到佛法的部分,講到修行的部分,他就是沒有辦法;所謂大乘的經典魔不能說。我一直講,你看經就依祖師的,你依祖師的,你程度就會提升;剛開始看,你看不懂,真看不懂,你要有耐性這樣子去看,每天看一點、看一點你絕對看得懂,到後來你就得心應手,你就沒有任何問題。

所以不管是哪一個法師,他講錯的東西就不能再聽,不能聽就是不能聽;這知見不正的就是不要去聽,所以我一直講看祖師的就沒有問題。我知道有一些出家人年紀大了,不信佛了,越來越偏離佛法了,離經叛道了,這叫什麼?叫「晚節不保」。那既然他越來越偏離佛法了,他講的就不是我們要的東西,所以自然就知道,是你該把他淘汰,你該把他開除掉了。不是你背叛他,是你開除他;因為他講的東西不屬於你要的東西,是你開除他,這當中沒有所謂「背師」的問題。

背師,「師」是誰?「師」是釋迦牟尼佛。如果你今天學的佛法跟釋迦牟尼佛講的是相反的、唱反調,佛教你要學大乘,你說不行,你要搞世間法,那你是在背師叛道。所以你聽這個出家人講經,你跟的師父,他是不是尊師重道啊?尊這「師」是誰?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果他講的東西跟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那邊唱反調,那是他背師叛道,你離開他,你沒有背師;是他背師的問題,他要去懺悔。因為為什麼?他穿著這件袈裟,是他的問題,是他錯了,你沒有問題。如果今天一個出家人或一個在家人他講的佛法是完全符合釋迦牟尼佛的教學,都有經典可以作印證,那你在那裡毀謗他,那是你「背師」了。你離開他,你在後面毀謗他,那就真的背師,那是你背師叛道。

所以我們佛門對於「師」的定義,是定義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正法上面,而不是在於你跟你和尚,或是你跟你師父的一種感情層面上不是定義在感情上的。所以你不用擔心,因為你是想要學佛、要學正法的。

觀世音菩薩

佛法答問17:對於佛教「即心即佛」以及「實相」的道理已經懂得,接下來還要做些什麼嗎?


開示:

你真的懂得,你就無所求了,你就不用再問這個問題了。你還要再做什麼?還要再造作了,就有所造作。

你既然知道即心是佛了,實相道理要是懂得,真正就是在修行,直接就是在修行了,你念佛也沒有問題,你讀經也沒問題,你持咒也沒問題,就是「勤除習氣」了,就是這樣子。

不是悟後不修,不是了解以後就不修了,那這就不對了。所以接下來還是要修行,該持戒的持戒,該念佛的念佛,該做什麼的就做什麼。勤除你的貪瞋癡,這樣就對了。

真的懂了,真的見性了,已經徹證了,已經「永斷夢妄思想念,無復諸大陰界入」,那你就成佛了。你還來問我做什麼?那我跟你講這些都沒意義,因為你已經徹證了嘛!

所以你講的這個必然是你只剛明心階段,或是你只在懂道理的一個階段,那你之後還是要起修。按照禪宗祖師教人的方式,他接下來還要做什麼?哪有什麼接下來,懂了就懂了,還接下來還幹什麼。就已經知道了,腳跟不點地了,你就「守本真心」;這是五祖忍和尚講:「守本真心,我所心滅。」自然我所心滅了,你還起什麼造作。


觀世音菩薩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法華經今解 (信解品第四之五) ~悟顯法師 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第四-5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昨天講到的長者把他的小孩叫來自己家中做事情,特別照顧他,也是方便親近他,而後好委託家業。這就像釋迦牟尼佛方便度化眾生,因為眾生沒有辦法一下子學《華嚴》、學一乘了義,所以方便說三乘佛法,令眾生可以得入一乘。所以,講三乘目的是要會歸一乘,這個才是真實的義趣。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像經文當中講到的長者一樣,「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乃至「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所以釋迦牟尼佛捨棄了自受用的境界,示現了劣應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示現藏教佛,來這裡度化眾生,這是大慈大悲,一般人沒有辦法做到。就像一個人生活非常富貴,叫他放下他的富貴來幫助眾生,多數的人是不願意的,這真是非常地難得,所以說世尊等視眾生猶如「一子」,就像獨子一樣,把一切眾生就看作自己的獨生子,這樣照顧,這樣幫助。釋迦牟尼佛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所以他要告訴眾生。《華嚴經》上講「自心中常有佛,念念成正覺。」為什麼呢?因為諸佛成就正覺,不離此心,不光菩薩心如是,一切的眾生亦復如是,所以眾生心即是佛心;可是眾生不能明了,久被塵勞煩惱所障蔽,所以世尊方便為其説法,為其示現種種的瑞相,種種的譬喻言辭,令其開悟。所以《華嚴經》裡面講: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塵内。一切塵亦然。有一聰慧人。淨眼普明見。破塵出經卷。廣饒益眾生。這「大千經卷」就比喻眾生本有的佛性,「在於一塵内」就是指在塵勞煩惱當中,「有一聰慧人」就是指諸佛如來,能「破塵出經卷」,能夠破除眾生的迷惑顛倒、妄想分別執著,而後開示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而後廣饒益眾生,令眾生得佛法的利益,「佛智亦如是。遍在眾生心。妄想之所纏。不覺亦不知。」我們本有的智慧亦復如是。這一切眾生,就像微塵一樣,剛才前面講的「在於一塵内。一切塵亦然。」這一切的灰塵,就代表一切的眾生,雖然現在都有煩惱,但是裡面就有佛智。所以說「佛智亦如是。遍在眾生心。」但是「妄想之所纏。不覺亦不知。」「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現。饒益諸菩薩。」諸佛如來興大慈悲,令眾生除妄想,而後佛性方能顯現,饒益諸菩薩。這「菩薩」也代表一切有情眾生,又稱為「覺有情」。所以,世尊這樣子殷勤教導,殷勤地付囑,你一定要發菩提心來學習,不要辜負了諸佛如來一番的用心。他脫去這勝應身;如來的自受用境界非常地殊勝,他把它捨掉,來這裡示現壽命短促,只有八十歲,跟你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醜陋的相。為什麼說醜陋呢?因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對比忉利天王的相,就像帝王跟乞丐一樣。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像乞丐,忉利天王他的相就像帝王,這在《無量壽經》裡面都有做過對比。佛這樣示現這個劣應身。就像我們剛剛才講的,一個人過著富貴的日子,他捨掉他的富貴,跟這些生活辛苦的人,跟他們在一起,過著苦日子,然後度他們,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種種的受用、資財,都沒有像原來這麼富裕,這是不容易的,是真正饒益眾生。眾生一下子不能接受一乘,所以佛方便說三乘,說「你修小乘能出生死,然後證涅槃」,然後說「你要證到涅槃,必須有三十七助道品」……等等的,令其覺悟,令其成就;接引這些中下根器的人、小根之人。就像這個慈父一樣,為了找到他的小孩,所以不惜脫去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穿得這樣子破破爛爛的,這「粗弊垢膩之衣」用白話講就是破破爛爛的;而且他的孩子在那裡除糞挑糞,他也去跟他挑糞,也裝得跟他一模一樣,這樣貧窮鄙陋。你看到這邊,你就曉得,他慢慢地這樣引導眾生,他這樣親近眾生,就像世尊講阿含,講方等經典,如是説了二十餘年啊。這二十年中,常說阿含以及方等,就是在提攜眾生,提升他的根器。在現代就有這樣的眾生,自己小根劣志,不信大乘,不信佛語,反而毀謗大乘,說大乘佛法在貶低他們。你看這個就是什麼?是壞學生啊,是逆子啊!世尊就像慈父一樣,為眾生説法,你一下沒有辦法接受大乘,他就跟你講小乘,這是世尊所設的教化,可是他反過來毀謗祖師大德,毀謗釋迦牟尼佛;說大乘,佛沒有講,說我們學大乘在貶低他。你看卑劣到這種地步,自卑到這種程度。就像一個人貧窮,生活不好過,財務上出問題,他找一個會管理錢財的人,請他給他想想辦法。那這個懂得理財的人給他看了,他說:啊,你這個是哪邊上面出問題了,可能是收入不夠,應該提升自己的收入等等的。一講到這裡,這個人心中自卑感無限了,他覺得:「哎,你瞧不起我」,就生氣了,掉頭走人了,然後還毀謗。這是一樣的道理啊。你看這眾生,就是忘恩負義,這些毀謗大乘的人就是忘恩負義,背師叛道。所以你只要看有人,以任何形式毀謗大乘的,這個人必然是個賊,就是忘恩負義,「背大向小」者就是忘恩負義。以任何形式,什麼叫「任何形式」?有些是用罵辱的,有些是用分析的、客觀的、講説的等等的,柔性地在那裡排斥大乘,這些人都在阿鼻地獄。你毀謗大乘,都是下三惡道,下惡道當中,在《法華經》中講下惡道當中,墮地獄中,真的是千萬億劫,求出無期。所以你只要看哪一個出家人,在那裡毀謗大乘,說大乘的不是,乃至有一點的不是,你千萬不要跟他學。不然你以後也是下地獄。你這一生就開始不順,什麼都不順,我講的是依照經典講的,你會完蛋啊!你的前途是一片黑暗,你只要看到哪一個出家人、在家人,不管他是用文字的形式,用語言的方式,用中文、用外文、用等等的這些語言毀謗大乘,用任何形式的方式來毀謗大乘,用任何傳播方式來毀謗大乘,這個人一定墮惡道。你跟著他學,就是學著怎麼下地獄而已,萬劫不復!所以你看這世尊這樣次第教化,次第地這樣說,用盡苦心。眾生就跟逆子一樣,不懂得知恩報恩,不懂得弘護,不懂得讚歎,最後反過來,還要生起毀謗。就像一個老師教導學生,這個學生程度不好,老師要提升他的程度,這學生反而生氣,說:老師你看不起我,之後罵老師、告老師,這個就叫忘恩負義、背師叛道。尤其在佛門,罪過無量啊!這一點學佛的人不可不知,你自己這一生,你為什麼聽經聽不懂?聽大乘經你聽不懂?你聽到大乘你就想要睡覺,在那邊打妄想等等的,這都是過去生有意無意,或是這一生有意無意毀謗正法,瞧不起大乘,瞧不起佛法,這你都要趕快拜懺來懺悔,要生大懺悔心、大慚愧心,懺悔你的身口意三業極重的罪業,這樣聽經才能聽得懂。

       以上是我昨天講的内容,再跟你做一個補充,希望大家能夠體會釋迦牟尼佛度世的悲心。不然,講世尊示現劣應身,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們體會不到,因為你從來沒有見過如來的勝應身,所以用這個世間的譬喻,讓你們能夠懂得。經文裡面講:「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前面講,這個長者待他如親生兒子,實際上他確實是他的親生兒子,只是這個兒子離開了太久,不曉得自己的父親而已。窮子雖欣此遇,仍舊不敢心相體信,所以由是之故,在二十年中,常常待在長者家中除糞,就是做一些除糞的工作。「過是已後」,這二十年過去了,才慢慢地能夠跟長者有點熟悉,跟這個家有點熟悉;「入出無難」,這家他雖熟悉了。但是呢,「然其所止,猶在本處。」他的心意還是沒有轉。這代表什麼意思?前面是「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這是講阿含跟方等,「過是已後」就過了二十年以後,這是般若彈訶,這代表的是般若,佛説般若,彈訶權小,讓這些二乘的人知道眾生是有佛性的;逐漸地逐漸地知道,而後這二乘人,心相體信,才慢慢地了解。了解以後呢?他也會講,所以在般若會上,佛就要須菩提來說大乘。須菩提他原來是學小乘法,他也會講一些大乘,所以你看富樓那,他也會講大乘。在《楞嚴經》上的富樓那尊者,他會講大乘,也會講實相,會跟人家講,但是自己體會不到。所以說「然其所止。猶在本處。」雖然說大乘,但是他未捨小乘,還沒有把自己小乘的習氣給除掉;這是講當時候的這些阿羅漢是這個樣子。用現在來看,你就可以看看自己,你自己是不是學了大乘?是不是還放不下這個世間呢?所以我前幾天講,你在那裡考慮,到底是佛法重要還是世間法重要?你這個就是學了佛還捨不掉,還不願意捨。一件事情來,就可以干擾你很久。所以我常接到,這個人請假、那個人請假……或是有這個原因、有那個原因;我們精舍是有要求的,希望你能放下,多一點時間拿來修行,拿來用功。你可以去反觀:自己是不是為了世間事,捨棄了佛法。就像我常講的吃素問題,你是不是為了世間人,在那裡殺生造業?為了你自己的愛欲、為了你自己的人情,在那裡殺生造業。我要求你受戒;你學佛,不要再去煮葷,不要再去幫人家買葷,叫他自己去買,最好能叫他待在外面吃,你這才清淨。如果人家說你:「哎呀,怎麼這麼不隨緣啊」?才幾個人說你而已,沒關係,給他說,消你的業障;他誤會你,消你的業障。你這叫做好事被人家罵,那叫消業。因為你吃素是好事,被人家罵,說「你怎麼這麼不隨緣,格格不入......」等等的;說「你怎麼融入這個社會,融入這個團體」。沒關係,這給他罵,消你的業障,業障消了,他就不罵了。他還罵,還障礙你,就是業障沒消,消你的業。就像你學佛有障礙,也是在消你的業;我舉個例子,只講素食。你學佛遇到了這些障礙,菩提道上遇到了這些障礙,你親戚罵你、你朋友罵你、你的上司不理解你......等等的,這個都是在消你的業,因為你過去生就是這樣障道,所以你現在發一點好心要來學佛,來修行,人家就障礙你。你在念佛,人家就干擾你,你吃素,人家就給你說風涼話,說什麼:吃素也不健康、還不是有人生病......等等的。來破壞你,這就是在消你的業,在考驗你的堅固的心。有時候是冤親債主在障道,有時候是佛菩薩在考驗你,你都要能夠堅持下去。所以你做好事,你學佛、吃素被人家罵,這是消業,你不必理會。才幾個人駡你而已,因為受到這幾個人的罵,你就要殺一大堆的眾生,你看這個愚不愚癡啊?這是愚癡啊。有些人去買東西,不小心買到肉,一些年紀比較大的,甚至還有出家人,就説:「哎呀,既然你買到了,那你就把牠吃掉好了,惜福啊」。哎呦!這個不叫惜福,這叫損福啊。你吃肉怎麼會惜福呢?佛在經上講,吃肉必然損福,吃到都損福。那這個時候怎麼做呢?趕快給牠念往生咒,因為你是不小心,人家搞錯了、店家搞錯了,你自己要趕快幫牠念往生咒,幫牠超度,希望牠即時生淨土,同時還要告訴店家,說:「你給我的東西搞錯了」。你不能當作沒事哦,最好東西能拿去給他退換,這樣才對。這樣他下次才會注意,後面的人來買素食才會好買。那當然,能吃素的,你儘量到素食的餐館去,現在吃素很方便,沒有理由了。那是說有時候不得已,在外面不得已的時候,或是到一些素食比較少的地方去,那才這個樣子做。還是要去要求,你不能說你拿到葷的,你把牠吃掉那叫惜福;那叫作殺生造業,那叫破戒。破戒之人怎麼會有福啊?所以腦筋要清楚。這種不如法的人,有的是出家人,他教你吃葷,教你把那個葷吃掉叫惜福,這個是不如法的。這種人,有些是出家人,有些是年紀比較大的一代,你不要傻傻的聽他的話,真去吃;你就是堅持不要,這樣就對了。誰逼你吃葷,你都不要吃。你看一個飯盒才多少錢?為了這麼一點錢去跟人家結這萬世不解的冤仇,真是愚癡太甚,太笨啦!相反地,你不吃,你還給牠念往生咒,你是在跟牠結好緣。牠跟你有緣,你就趕快念佛、念咒來迴向給牠,希望牠能超脫惡道。

所以學佛修行,你遇上了障礙,遇上了障緣;你要懂得,要能堅持,這有時候是佛菩薩在考驗你,看你有沒有道心。你説你發願,你要學佛,你要來修行,給你一點困難,考考你,讓你能夠提升境界。那如果遇到這些障礙,自己要能夠堅持佛法,所以一直跟大家講的,學佛、修行,要將佛法擺在第一位,大人、小孩都一樣,佛法都要擺第一位。世俗人不懂,以為小孩的正課是讀書,我告訴你:學佛人的正課就是學佛,其他的都是其次,你這樣才算有正知正見。他今天皈依佛門,有受三皈,有受五戒,有受菩薩戒,他就是佛弟子,正課就是學佛,其他的都是次之。你要知道:這世間講因果,不是你把書念好,把技能學好就一定能夠出人頭地,這道理佛弟子都要懂啊!福報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之前講過,就像一張提款卡,它具有很多的功能,問題是你戶頭沒錢,功能再多也沒用;一個人亦復如是,技能很多,學歷很高,卻沒有福報,這就像提款卡功能很多,戶頭裡面卻沒有錢一樣,提不出錢來;若還要損福,就還要虧損,那這個戶頭還要透支。所以沒有福報的人,他不懂得修福,他也修不到福,他反而還損福。所以沒有智慧是很嚴重的!沒有福報,這個也是很嚴重的,是很恐怖的事情。所以從這裡你就可以知道,你到底是把佛法擺在第一位,還是把世間法擺在第一位?我要求,也是經典上要求,戒律裡面要求,學佛人就是把佛法擺在第一位,其他的都其次,其他的都不管,都無所謂;學佛最重要,這是講修行,不然你就會像這裡的小乘人一樣,或是這些善根不好的人一樣:雖然講大乘,但是心裡卻放不下小乘;就像現在很多學佛人,嘴巴說要求生淨土,心裡面放不下世間;這叫什麼?「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嘴巴說要求生淨土,但是用的方法不對,對於這世間又放不下,這就是個大問題。就像這裡的小乘人一樣,所以說「然其所止。猶在本處。」這個話講得很好;雖然會講,但是沒有轉過來,沒有真正想要奉持大乘佛法、想要護持大乘佛法,所作所為都是在表面做工夫。就像我看到有一些出家人,幾十年前他剛學講經,講的一些事相,幾十年後,你看他,他還是講這些事相,沒有進步啊!雖然談說大乘,但是自己的知見沒有超脫,還是停留在原來的這程度,這叫原地踏步;這踏到後來,就會退步了,所以這一定要懂。

下面看: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大迦葉尊者繼續講這個譬喻,他說:「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這是倒裝句,知道自己不久將死。於是告訴這個窮子,他說:「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那麼其中多少,你就隨便拿吧!你就看著拿看著用。這表示這個時候他跟這個窮子已經非常地熟悉了,「汝悉知之。」這個你都知道「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我的願望就是這樣,想把這家產給你;「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就是說「我們兩個人是非常好的,沒有任何的隔閡」,所以說「便為不異。」「不異」則是同。那麼「宜加用心。無令漏失。」拿了這個錢財,「宜加用心。」不要令錢財散失了。

這「自知將死不久。」在佛法就是講如來不久將要涅槃,涅槃將至,但是慧命未續。這是世尊說法到了最後,知道自己將要入涅槃,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沒有學大乘,所以說「慧命未續」。這時他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這是把實話講出來。這用「金銀珍寶遍滿整個倉庫」來作表法,是代表如來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說「其中多少所應取與。」這講的是講般若,般若時未盡圓滿,所以說「多少取與」;般若裡面有談到佛性,但是還沒講到圓滿,所以說「其中多少所應取與。」看到他們也熏習了般若,也熏習了一些大乘知見,但是這般若仍舊不圓滿,所以說「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令二乘轉教」,什麼叫轉教呢?學了以後可以轉教眾生。還有一個,是希望這個二乘能夠轉變自己二乘的陋習、二乘的知見;所以說「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說:「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這是令二乘人能夠發心。

下面: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這裡特別講「般若時」。「窮子即受教敕。」這是奉命轉教他講大乘,講給眾生聽啊!「領知眾物。」知道要行般若,修六度萬行,這二乘人他都知道;乃至如來的智慧他也能夠講。但是「而無希取一餐之意。」世尊說般若,也是希望這些眾生能夠直下見性,但是他們以為講的那個是佛的境界,而不是自己的境界。就像這裡的眾生一樣,看到佛經就覺得:「唉呀!那太難了、那太高了!裡面講的好像都是講「空」,這個也空,那個也空,這麼高的境界,我們怎麼能夠達到」。這就像現在有一些學淨土的人。

為什麼特別講淨土?是末法學淨土的人多。當然包括這些下根的人,而這些所謂未能體會大乘佛法的人,不是只有淨土宗的學人,還包含所有這些未能信受大乘的人,那特別講淨土宗,淨宗的這些學人有很多,包含出家人,看到人家講大乘,他就不歡喜,反而排斥,說那叫空談;我說:你這樣是在謗法啊!你說佛在空談?你說佛在戲論?要知道,大乘佛法不是空談,大乘佛法講的是「真如實相」,說真如實相就表示是真實的。

什麼叫「空談」?一切會變化的、會生滅的,這叫空談;會變異的,這在佛門定義叫空談;所以才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世間一切諸法都是如幻,所以說「萬法皆空」。為什麼?因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啊!生生滅滅啊!終究是散滅的,這才是空談。所以,你執世間為實有,你不依大乘心法,你反學權小、反學人天乘,這才叫空談;大乘談空,不是空談,這個空性、佛性就是眾生本具。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不是空談,這是真實之法。很多人在這裡,他轉不過來;即使我這樣在講,還是很多人轉不過來。你聽到了,聽一次、兩次,你要是業障輕一點的,可以轉過來。有的業障重,聽幾十遍都不一定能轉,都還是覺得這「大乘佛法太高,是個空談」,這就是在謗法。那你問他:你學什麼宗派?哦,淨土宗。那淨土宗不是大乘嗎,如果大乘講的這個心性,實相之理是空談,那你淨土宗是怎麼來的?淨宗如果不依心性而說,那就是邪說。祖師大德講淨土,如果不依心性,不依實相,就是邪說。所謂「離經一字,即是魔說。」這「經」就是一乘了義的經典,所以你去反省一下,你學的這個淨土是怎麼來的?是依實相而說。所以你看我們講《無量壽經》,一開始,講本經的體性,本經《無量壽經》是以實相為體,這是祖師大德教的。如果不依實相,這個宗派是錯的。

所以你看現在有些人,以為自己廟子蓋大了,自己就立一個宗派。你問他:「你宗旨是什麼?修學方式是依什麼?體性是什麼?」如果不依一實相印,便是邪說!廟子開得再大也沒有用,還是邪說,叫大邪說!不依經律,混濫凡情,自陷陷他,這是可悲之人啊!所以有一些學淨土的出家人他不懂,他聽聞這大乘佛法,他不能接受;他覺得:「唉呀!我只要把五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樣做一下,念個佛,阿彌陀佛就來接我了。」人家跟他講大乘佛法,或是他講經的時候,講到大乘,他就開始講:「唉呀!那個都是空談......。」其實他是不懂大乘法。你不懂,你就說大乘是空談,你這就是在謗法;你真懂了,你就曉得大乘法不是空談。所以他自己修行淨宗,還在毀謗淨土。淨土宗依的道理就是「心淨則國土淨」,國土是心現的。所以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觀經》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淨土宗最根本的道理,眾生心是佛,而後透過修行必然成佛,這叫始覺合本覺。「始覺」就是什麼?你開始念佛,開始修行,依大乘來修,這叫始覺;合本覺,「本覺」就是本性是佛,所以叫本覺;直趨「究竟覺」。所以你不要學了佛反而還謗佛,還毀謗大乘,覺得:大乘是空談,講心性是空,這好像觸碰不到的、摸不到的,不如念佛的實在。實際上,你念阿彌陀佛,佛是明心見性之人啊。眾生根器下劣,因為根器下劣,一看到《法華》,看到《華嚴》,他自己就像駝驢豬狗之輩,怎麼堪為佛門的龍象啊?就像大象,牠能馱重物,大象的力量超過一般的牛馬,超過一般的豬狗。香象渡河,不像一般的兔子、一般的牛一樣,香象渡河是踩一腳就踩到底,比喻能深入佛法。一般的牛羊、一般的動物,牠要渡河,牠是浮在水面上的;大象牠的身體非常地大,所以我們才講,這個淨土猶如香象渡河,「一舉洪名超二死」,超出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凡夫有分段生死,二乘有變易生死,所以這淨宗是一乘了義。一乘了義必談心性,所以你看現在很多學淨土的,講到這個大乘,講到這個一乘,他明明就是在學大乘,在學一乘,但是他卻不敢體認,覺得那太高,明心見性怎麼可能?這就叫下劣,心地下劣,就跟這個窮子一樣,就跟這個二乘人一樣,所以後來他們活在這個時代,也是他的悲哀。為什麼他的悲哀?沒有遇到釋迦牟尼佛,你看這個大迦葉、這個目犍連這些大弟子,他們有釋迦牟尼佛教,有釋迦牟尼佛罵他,有這個福啊。你生在這個末法,你是實屬悲哀啊!世尊在罵你,你聽不進去,祖師大德經論在你面前,你好像沒看到。我給你講白話,讓你清楚,你還是轉不過來,那你不是可憐憫者嗎?可悲可憫嗎?

所以你看有很多淨土宗的學人學到後來就退轉,本來學一乘,學《無量壽經》,後來學成了世間的;變成了小乘經典,再來就變成學《了凡四訓》、《弟子規》等等,這就是開始退轉了,很悲哀啊!很可憐啊!他自己在退轉,還以為自己得到寶了,把冰雹當如意珠,為什麼把冰雹當作如意珠呢?因為這個人從來沒見過什麼叫如意珠,就把冰雹當作是如意珠。如意珠能出眾寶,冰雹終究是融化,他還把冰雹當作是寶,當作是摩尼寶珠、當作是如意珠,收在盒子裡面,到時候一打開什麼都沒有。所以說為「貧窮困苦」啊!這貧窮困苦在《法華經》上代表的是沒有善根,就像這裡的二乘人表現出來的過失一樣,雖然也會講大乘,會談論。現代的學人叫他講大乘,幾乎少之又少,不敢學,幾乎是看不到了。你看看現在外面講經的,拿著經文在那裡胡說八道,講的都是世間那些心靈雞湯

那個有什麼好講的呢?這就是邪人說正法,正法也給他說成邪法;什麼叫「邪人」?不光指知見不正,還有就是「世間意」;世間意重的人看著佛經,也解不出佛法,還是講世間話。你看有一個比丘尼,開了一間很大間做慈善的,她在解《無量義經》,看了你會昏倒啊!全變成世間法,變成做善事啦!那個就叫偽善。為什麼叫偽善?出家人真正的善法是講經說法、修行,這才叫真正的善,那是他的本分。學佛人的本分是修行,慈善次之,是兼著做,所以為什麼說出家人不務正業,只做善事,不了生死,這種叫偽善。

所以你不要遇到了大乘佛法,你自己心不信,那你就悲哀了,你自己就慘了,這種人在末法很多,不足為怪。但你不要變成像這種下劣小智;人家學佛,越學福報越大,越學智慧越大,你反而越學佛,智慧越小,福報越小,那表示你沒有真正學,沒有真正做轉變,你沒有諦信佛法,諦信一乘了義。就像這裡講的:二乘人受佛的教敕,他也會講般若,也知道萬行,但是「而無希取一餐之意。」他覺得那個是佛的智慧,跟自己沒有關係,這種叫什麼?叫「數他人家寶」,「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聽得再多沒有用,就像《楞嚴經》上阿難尊者一樣,「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道理懂很多,但是沒有想修,或是講說大乘,但是心不信。這種法師我有碰過,他雖講大乘法,但他不敢相信,他害怕。所以沒這麼容易啊,他就怕:「哎呀!萬一到時候我著空怎麼辦啊」?你有這個念頭,就表示你對於道理你根本搞不懂啊!你才會覺得「看經典會著空」,這就表示你沒有解透啊!是你要把它解透,而不是說「唉呀!萬一學大乘著空怎麼辦呢?那乾脆學小乘這樣次第,或是學大乘的漸教」。著空,什麼叫著空?就是你沒把實相的義趣搞懂,你才會著空。那這種人他也教著他的徒弟,他徒弟比他師父還糟糕,那就一代不如一代。出去還會說:「我師父是那個誰,我是聽我師父這樣講的,他說這樣不行,會著空」。總的來說,是要把問題解決,不是不學大乘,不是不學佛法,是你要把佛法搞懂啊!

    所以你看現代的人,就不像玄奘大師一樣。玄奘大師他當初對佛法還沒完全懂,他想:我到印度去,去學;祖師是這樣不遠千里啊。實際上這玄奘大師,當時在中國他學的佛法已經算是非常高超了,但是他還想要再更深入,所以就到那爛陀寺去找戒賢論師,把他對於佛法有不懂的地方把它弄懂;而不是避開來,說:「唉呀!我不要學了,到時候著空啊」。所以你看,這就是智慧不夠,他也講經說法幾十年,你看他講的東西,事相上、道理上沒錯;可是他一教起修行,你就曉得他不是大乘,他反而害怕,所以這一點大家要注意。所以說「然其所止。故在本處。」這是他還沒捨小果,還沒捨小乘。所以「下劣之心。亦未能捨。」雖然說大乘,但是這還是沒有捨掉小乘的業習、小乘的習氣。

下面看
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復經少時。」又過了一陣子以後,這爸爸知道這小孩的心念、他的志向,不會再像之前做窮子那個時候一樣,「漸以通泰。成就大志。」所以他能夠「自鄙先心」,能夠棄捨之前貧窮下賤那種心態,那種忌妒,或那種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的這種心態。

「臨欲終時。」在這父親臨終的時候,把他兒子找過來,「並會親族。」同時叫上親戚,還有「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統統都來,來到他家,那麼他把這個事實講出來,所以「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說這個人其實原來是我小孩,是我所生的。當初在哪一個城中「捨吾逃走」,他捨棄、離開我,他自己走掉了。因為捨我逃走,所以「竛竮辛苦五十餘年。」這「竛竮」就是孤獨,孤獨辛苦五十餘年。「其本自某。我名某甲。」他本來是什麼名字,他不是現在這個名字,我姓什麼。「昔在本城懷憂推覓。」當初在我們這個地方,這個城市當中我而去。「懷憂推覓。」所以到處去找。要找這個小孩,「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沒想到在這裡他竟然出現在我的面前,「此實我子。我實其父。」這確實是我兒子,我是他父親。所以長者他在臨終的時候,他講:如今我所有財物都是他的,「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家裡該做什麼,其實我已經在這幾十年下來,我都已經教會他了,所以說「先所出內是子所知。」這是他父親在臨終的時候交待的。

     這就像釋迦牟尼佛最後是一日一夜說《涅槃》,在說《涅槃》前先說《法華》;就像他在講這部《法華經》一樣。那麼「父知子意漸已通泰」,這就是佛說般若以後,二乘人漸漸地受到般若的熏習,已經有了迴小向大的心願。所以你看,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你學佛,你想修學大乘佛法,你不要怕你不懂,你不要害怕自己業障重,只要你想學,佛菩薩會教你;你若不想學,人家是推不動的,佛力再大,他也沒有辦法去幫助你。為什麼?因為你根本不想學;所以要你自己想學,你自己想學,想要用功、想精進,這業障就能消,佛菩薩就會教你,你不懂佛法的地方,他會讓你看懂,你就會有這樣的因緣去了解,這是事實,這是真的,我自己都有這樣的體會。你真正想學,你對於佛法不懂的地方,你就會突然看到佛經,然後把不懂的地方弄懂了,或是在生活當中你就能體會到,這種多半都是佛菩薩加持你。你想學佛,你想要學一乘,你想要修行,他一定會幫你,包括你在修行菩提道上,他都會幫你安排得一帆風順,會有諸天善神來護持你,你真的想學,你的生活你不用擔心,你的這些障道因緣,他會幫你排除;可是你要是連一點障道因緣你都接受不了,那表示你的道心不堅。

  所以從這裡你就知道,二乘人受般若的熏習,漸漸已經想要迴小向大了,佛知道這些人志向慢慢不一樣了,他從前是覺得:我證個阿羅漢果就好了。但是因有受般若的熏習,他知道這佛法不是只有證阿羅漢,還有菩薩,還有佛。但那要怎麼前進呢?所以為什麼之前舍利弗在前面就說:世尊說法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說二乘人可以成佛。而佛在法華會上為二乘授記,所以他們感到非常地歡喜,這就是代表著他們熏習般若,漸漸發大乘心,所以才成就了這個法華的盛會。你看到這樣的殊勝,你自己也要發心,要來學一乘了義,要護持大乘,要「深信大乘,心不退轉」,自然佛菩薩就加持你;你要是沒有上進心,常在那裡懈怠,走一步退兩步,走兩步退三步,那就沒有辦法,你很難能夠得力。所以要讚歎你們能夠來聽經,即使這麼遠都能來,這個就是用心不同;有一些人他偷懶,他覺得:「唉呀!沒關係啊,反正我在家裡網路上也可以聽。」這就顯示出一個想求法、想學法的人,跟一個放逸懈怠的人他們的差別。所以為什麼說親自來聽聞,那個福報功德不可思議,這是佛在經上講的。你能夠不辭辛勞這樣來學,足見你對佛法的用心,你能這樣不疲不厭,這樣不間斷,佛力一定加持你,你的業就開始在轉;不然你想想,要是你生懈怠心,你在家裡現在搞不好在吃飯,或是在上網,在那裡東看西看或是逛網路。因為你花這個時間來這裡來聽經、來消業障、來增福慧,這個就不一樣,所以說你就開始在轉業。諸佛如來知道,諸佛如來可以證明,所以佛菩薩會加持大眾,來聽經都會法喜充滿,聽再久都不會累,而且能夠聽得懂,自己業障也能消,智慧也增長。

    下面:
「臨欲終時。而命其子。」就是在說完般若之後,這二乘人有想學大乘的心,那世尊在將入涅槃之前為說《法華》,為二乘人授記,所以說「而命其子」,這是給他授記。「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就像後面經文中,有多寶如來來參加這個《法華經》的大法會,《法華經》是大法會,多寶如來來這裡示現,而且同時集合十方分身的釋迦牟尼佛,一同來到這法華的道場,來為釋迦牟尼佛作證明,為眾生作證明,所以這個就是來護持正法。所以這「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就是講諸佛如來法身大士都來參加,「皆悉已集」。「即自宣言」,宣言就是講他過去因中怎麼教化這些二乘,你看釋迦牟尼佛在〈序品〉的時候一放光,這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乃至佛土裡面六道四生的眾生,他們的生活狀況,或造善或造惡,或是後來怎麼修行成道,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這裡也是這個意思。也是世尊開始講他是怎麼樣的因緣說了三乘,而說三乘的目的,是要來講一乘了義;所以說「即自宣言」就是講他往昔因中,他當初是怎麼來跟這些眾生結緣的,怎麼樣來度化這些二乘人;這些沒有善根的人,他這樣子來教他們,而後來授予他們一乘佛法。所以說「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在某城中捨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餘年。」這裡就代表著世尊講他往昔的因緣,一直到「忽於此間遇會得之」,到法華會上,他們這些人,真正想要學一乘,想要作佛,才告訴他「此實我子。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像《法華經》上授記,乃至授記將來國土莊嚴等等;所以前面是舍利弗,這裡是四大弟子,後面有五百弟子,乃至在當時候講經參與《法華》的,乃至在現在大家聽聞《法華》的,世尊都授菩提記。所以為什麼前面講到:「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你聽聞《法華經》,聽聞一會,你能這樣恭敬心來聽,釋迦牟尼佛都給你授記,將來必定成佛,絕對不墮邊地下賤,而且必定成就無上菩提道,這是無比的殊勝。所以說「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這是講說大乘,迴小向大,讓小乘「捨權歸實」,捨棄權小方便,歸於一乘了義,這在表法當中是這個意思。所以這邊世尊把如來的果位授予眾生,就是告訴眾生都有佛性,都是如來的真子;所以之前我們講過,你要能諦信一乘,諦信自心都是法王真子。若不信,就像這個窮子在外流浪,竛竮辛苦五十餘年,而且在末法你還會再繼續辛苦下去,因為人身難得,你沒有在得人身的時候趕快來學佛,來成道,你後生不一定是人身,多半都是下惡道;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汙染多,貪瞋癡重,每個人都把貪瞋癡當作是一種自主,愛講什麼講什麼,愛做什麼做什麼,當作是每個人個性的表現,實際上那就是貪瞋癡;又透過媒體這樣子來傳播,透過電影這樣來宣傳貪瞋癡,所以眾生的業障會越來越重,他造的業會越來越重,所以墮落得也就重。你在這當中要能夠來學佛,來相信一乘佛法,在這一生就是要來往生淨土,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來了脫生死。所以,本來就都是法王的真子,其實我們淨土宗也是這個樣子,如來把這果覺這阿彌陀佛的名號,授予眾生做因地心,就像這個慈父一樣,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所以為什麼說這個《無量壽經》是法華秘髓,就是教你念佛,念的就是直接如來的圓滿的果位,為什麼呢?讓你知道「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眾生不了唯心,不了自性;所以藉由念佛的方式,讓他知道原來彌陀即是自性,自性即是彌陀,知道淨土即是此心,此心即是淨土,心境一如啊。這個就是以果覺全體授予眾生做因地心,正是從根本修,這個方式是很巧妙的,從有念而入無念,因往生而悟無生,這是在一大藏教當中,從來沒聽過的。所以為什麼古德把《華嚴》譬喻作十四的月亮,把《無量壽經》譬喻為十五的月亮,這才是最極圓滿。

    所以你現在念佛就是直接承當如來的所有珍寶,所有的家業,沒有一絲毫的欠缺,你要是不肯信願持名,不肯這樣老實念,那就如同這個窮子,竛竮辛苦五十餘年。你還背大向小,去學人天乘,學這《弟子規》作佛法基礎,搞這個世間法,你就是竛竮辛苦而已,而且不會成道,為什麼?因為你的世間心沒除,你沒有辦法出離,你的二乘心沒除,沒有辦法學大乘。所以你看看這些二乘人搞了多久,搞了幾十年,最後才學了一乘了義,為什麼?二乘心不捨啊。那你世間心不捨,你怎麼能夠往生淨土,這些二乘人根器都比一般的凡夫好,你是個凡夫,還在那裡耽擱自己的前程,耽擱自己的前途;所以要趕快轉過來,不可以再像這個窮子一樣,這個是應當要知道的。

下面再看: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這時候窮子聽到他的父親這樣講,即大歡喜得未曾有,他本來沒有心希求自己有這樣富貴,但是今此寶藏自然而至,原來他就是這個長者的小孩,就是他的親生兒子;這就是你領納了大乘,領納了一乘,你就知道,佛性不從心外得。所以為什麼達摩祖師講:「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若說寬,則遍滿法界,如果說窄、說微小,比針頭都還小。又告訴你:「我本求心不求佛。」教你明心,「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眾生心就是佛,禪宗祖師講:「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真的是踏破鐵鞋無覓處,每個人就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不假修成;這二乘人不懂,他以為涅槃是向外求,真的在他的煩惱外有個涅槃,他不知道煩惱即菩提。就像這個窮子他在迷惑的時候,他在貧窮的時候,他不知道他自己就是長者的小孩;眾生在迷惑的時候,他不知道他自己就是佛,他不知道他自己有佛性,所以想透過修行來開發出佛性,實際上這佛性人人本有,還要去哪裡開發?禪宗祖師講的:「起心便錯,動念即乖。」你為什麼不明心?為什麼不見性?就是你起心,只因為起心的緣故,起心則心有相,心有相,那他這個心就迷失了;心動念了,心就有相了,心有相,那就有證知的「我」,就「能所熾然」。

    所以為什麼叫你不起心,要怎麼不起心呢?淨宗就教你念佛。禪宗教你參話頭,參一句無義味的話頭,來打除你心中種種的攀緣;叫「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所以問你「念佛的是誰」?問你「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問你「什麼是無」?現代人不會參這些話頭,參出一大堆「心得」來,那些都是邪見。話頭是越參越沒味道,那個才叫至味,那樣才對;你參話頭參完,打禪七打了七天、打二十一天,寫了一大篇長篇大論,那些都是邪見。所以為什麼憨山大師在罵,他說:這些參禪的人,參沒幾天禪,就想要學祖師呈偈作頌,以為自己有修有證,不知道這些都是你的妄想。所以為什麼告訴你「無心始體無心道」,你真正悟心,這件事情你開口說不得的啊!這心性不可言語道,不可以思量測。所以現在參禪的,越參「纏」越多,那個「纏」是什麼?纏縛的纏。不會念佛的,越念佛,念得那個佛號,一下見佛、一下見光,到處跟人家炫耀:「唉!我那天念佛見到阿彌陀佛了,他放光告訴我......什麼什麼的;還有人念佛念到,說哪一個人能往生極樂世界他都知道,人家能往生不干你的事,你自己去不了,這個才是問題,念到後來變成搞神通去了,變成在講這些勝異境界去了。實際上真正修行人告訴我們:你念佛什麼都沒見到,那個是最好的。你心中沒有佛見,沒有法見,這才是對的啊!

    今天的念佛人,又見佛、又見光,心在那裡妄動,心就有相了,真正念佛不見到這些異相,那是好事情;對於初學來說,剛開始念給你一點信心,可是如果這個瑞相一直顯現,那你就要小心了,你可能著魔了,最後你就變好求。所以你看現在有些人念佛念到後來說他會通靈、通鬼神,那個叫狗屁不通,那個沒有用,通鬼神又不能了生死,結果一群人還把他奉為跟神一樣,以為他有大成就。真正大成就的像慧遠大師,一生見到極樂世界三次,講都沒跟人家講,那是他最後的時候他才講出來。法照大師,在用功的時候入定,看到承遠大師就站在阿彌陀佛身邊,你看這承遠大師,不光他肉身還在,還活著,他心已經到極樂世界去了,就站在佛身邊。法照大師看到了,所以他知道這個法師工夫很深啊,承遠大師從來不向人家炫耀,真的很厲害。所以你念佛剛開始初學會有一些瑞相,你不要貪著,其實真正在修行,不要見到這些是最好,你心地清淨無相,這個最好。有些人想說,「哎唷!我怎麼都沒有見佛,我怎麼都沒有見到光明啊,人家都有啊」。還產生羨慕心,實際上你真正念佛,是你心裡面只有佛,佛無形相,你心念是覺悟的,是不取相的;念佛要這樣念,你的工夫才會深入,你念佛,一下看到佛像,一下看到那個鬼、那個神,那個是沒有工夫,心是散亂的,這是真正修行人講的,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你不懂,你沒這個證量,你聽就對了,你不用懷疑。所以為什麼說不要好樂這些神通、鬼神,這裡末後一句經文,很直白地告訴我們,「今此寶藏自然而至」,重點在於「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你有求,世間人有求,有求皆苦,你求要作佛,求要見佛,有求就表示你不明本心;所以人家問蕅益大師為什麼要出家?他說我出家是要明「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他說「出家不是要作佛嗎」?不作佛,不是來作佛的,是來了解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講法就對了;他跟六祖慧能大師有異曲同工之妙,他連佛都不求,他說:我出家連佛都不求,我只求見性而已,就是來明心見性的。所以他不向外馳求,也不向內住著。有人說:「我不向外馳求」,那他教你向內,那還是內、外二相,所以現在有人在教什麼內觀;我說什麼內觀、外觀的,在中醫的穴位有「內關、外關」。佛門哪有分什麼內觀、外觀的。「法界唯心」還分什麼內、外,你這是迷惑顛倒,這是二乘法。我們大乘沒有在講那種小乘的內觀,他內觀是身體裡面在那裡觀想、在那裡思惟,那個不會有大成就,有的想到後來都是在那裡打妄想,很多很多,在那裡打妄想;學大乘的你就知道,「我本無心有所希求。」無心希求,你方能悟道,方能體會到。所以你念佛想要念出個什麼境界,你這還「有心」,參禪想要參出個什麼境界、什麼體會,都還是「有心」,這裡就明明白白給你指示出來,「無心希求」,所以今此寶藏自然而至。就像眾生的佛性一樣,不用求,本來具足,越求越遠;就像水:你想要讓這個水止息,你反去撥除水上的波浪,你撥波想要止水,那是不可能的;你要了達「全波是水」;一般人不懂,不知道「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在那裡有所希求,有所造作。有所造作,有所希求,這就叫攀緣心,越攀他的心就越起,起得越大,越難見性。所以高峰原妙禪師有一首插秧偈,就講得很好:「手執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大家聽到「退後」就以為是退步,或是向內看,不是啊,「退後」就是無所希求,就是這裡講的無所希求,方是真正向前;「低頭便見水中天」,低頭就是叫你反觀自照,你就知道原來佛性人人本有啊,你的佛性當體現成,當體圓成,不假修證,這個是他插秧的時候悟道。高峰原妙禪師,人稱高峰妙禪師,他底下的徒弟是誰?相信現在大家都認識,是中峰國師,中峰國師的和尚就是高峰妙禪師;中峰國師的徒弟也很有名,是「天如惟則禪師」,蘇州的獅子林就是他建造的,也算是個名園。這高峰妙禪師底下出很多禪宗的大德,他教學很嚴。所以你就知道,無心才能真正入道。

二乘人不懂,凡夫不懂,你有心造作,想說我藉由修這個、修那個,修五戒修十善,修三十七道品來證個涅槃,那個都是有所造作,所以說那涅槃是假的,屬於有餘涅槃;你想:我念佛,要來求個成佛,來求個明心見性,這個也不對,〈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什麼叫「不假方便」?就是無所造作。你有「方便」就有造作,你假有造作,你心就不開;念佛念到後來,能所一定銷亡,心佛就打成一片,這叫「一心不亂」,這就叫「不假方便,自然心開」。不用人家來給你開,你自己會悟道,所以說「無心」。那方便跟你講「無世間心」,那「有出世間心」也不行,所以教你「無心」;真正的講法是教你無心,無心則寶藏自然而至,這是說佛性之寶自然顯現出來。

觀世音菩薩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佛法答問16:什麼是「至善」跟「純善」?跟一般講的「善」差在哪裡?

6:什麼是「至善」跟「純善」?跟一般講的「善」差在哪裡?

開示:
至善,「至」就是究竟;「純」就是無雜。
究竟無雜的善法,就是我們淨土宗常講的淨業。
所謂淨業學人,就他的業是淨的。
那什麼叫淨業?
不著有,不著空,這才叫淨業;
不起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我,也無我所對的,也無眾生和合的,也無相續相
「壽者相」就是相續相。
了知諸法皆空,這個就淨業。

那麼為什麼淨土宗叫淨業?
因為在事相上就是要除這些貪瞋癡;

為什麼有「我」?因為有貪瞋癡啊!
「我」的展現在哪裡?就在貪瞋癡上面、自私自利上面。

所以為什麼說用念佛把它除掉。

為什麼會有這個虛妄的我?
因為你不了解「法性真我」。
所以,二乘就墮在「無我」裡面。
大乘知道有真如佛性,所以修的是淨業,這是講「至善」跟「純善」。

那世間的善法在哪裡?
世間有些善人他也可以做到為一個國家,為一個地球的眾生來服務、來奉獻,像德雷莎修女他們這些人,都算世間的善,算善法做得很好。
你看像德雷莎修女她還是有舍利子,雖然她沒有學佛,她還是有舍利子;所以不能用舍利子來判斷一個人有沒有往生。

有些學淨土宗的人認為:燒出舍利子來就等於是往生了;那不一定。
所謂「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他有沒有信願?你看,不要說德雷莎修女,還有印度當時候其他的一些外道,燒出來也是有舍利子。所以不能用舍利子去判斷有沒有往生,要看看他有沒有正知正見,佛門首重知見。

那也有一些人他修善是為了有所求,那不管他在世間善法做到無所求,或是你世間善法有所求,都還是不離那個「我」;因為他沒有透過大乘佛法的熏習,所以不解心性,他仍舊是那個「我」在做
雖然做得很好,已經算是具大福德,注意,我是用「福德」這兩個字,他具大福德;但那畢竟是不能出三界。

所以說純淨純善的這個善法、這淨業,它是能出三界六道輪迴。
世間善法跟出輪迴沒有什麼太大關係,就像你孝順父母,這是善良的沒有錯,是人基本的善良;但是跟你能不能往生淨土沒有什麼太大關係,往生淨土是你有信願。所以有人說:我只要孝順父母、把家庭照顧好,我再念佛就能往生,這個話講得不正確。因為往生與否是看你信願有無,你說你只想把家庭照顧好,只想照顧你一家,你這個心就罣礙在家裡了,成「執著波羅蜜」,執著到極處了,你怎麼去得了?你這叫抱樁搖櫓的心態,你放不下。你對家庭要很隨緣,要很看得開,這才對。
所以這世間的善跟佛法的善,它是兩樣的,是不同的。


觀世音菩薩

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

法華經今解 (方便品二之六)~悟顯法師 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二-6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這是昨天講到的,不光釋迦牟尼佛如是,乃至過去佛如是,未來佛如是,現在十方諸佛亦復如是。這裡世尊再加強,一樣叫著舍利弗的名字,他說:「我今亦復如是。」能夠知道眾生有種種欲,眾生有種種希求,以及他心裡所好樂的「深心所著」,那麼「隨其本性」隨著他的好樂,隨著眾生他的根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他用善巧觀機,看是什麼樣時節因緣為他說法,他就會開悟,這個是釋迦牟尼佛慈悲教化眾生的手段。
那麼,下面講的: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都是為了令眾生得一切種智。所以世尊的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都是希望眾生得一切種智,了解一佛乘。也只有明了佛知佛見,你才能夠得一切種智。這是昨天講到的,這個很重要。如果知見不正,你修行不會有正確的果報。所以學佛人知見要正確,知見正了你才會修;知見不正沒有辦法修行。所以《涅槃經》裡面講的:「於乘緩者乃名為緩,於戒緩者不名為緩。」。也就是說你事相上做不好,戒相上做不好,這個還不是最嚴重的。但是你如果對於佛法教乘,你不了解,你對於一乘了義你不了解,那這個問題就非常地大,所以說「乃名為緩」,你在菩提道,進步就緩慢。所以祖師教我們「戒乘俱急」。也要持戒,也要了解一佛乘。那麼這個戒,不是只有包括戒律,包括你修行的方法,都可以統攝在這個「戒」字當中。要如理如法地修,不能盲修瞎練,不可以用揣測的、用猜想的。像禪宗,不可以用起懷疑的。從前祖師教人參話頭,是把疑給斷掉,把你的這些貪瞋癡慢疑給斷掉。現在人參話頭,他是在那裡打妄想,在這裡想這個話頭是什麼道理,越想知見越多。從前祖師講佛學的問答,是除你知見的,除見用的。現在人佛學問答,你越讓他問,他知見越多、問題越多,都是妄想太多。所以禪宗講的話頭,讓你提起疑情,這個疑情,是此疑能除你的情見。你的心,因為全身心融入在這個話頭裡面,所以身心頓銷,自身與法界打成一片,是這樣參的;不是參了許多知見、許多覺受。所以用的方式,修行的方式要正確,念佛亦復如是,持咒亦復如是。念佛,尤其淨土法門,你不要刻意去求見佛、見光,到時候你就見妖魔鬼怪,你就會在這個上面出問題。不是念佛法門有問題,是你的心態不對。念佛平平常常這樣念下去,什麼都不見,這是最好的現象。有的人念佛,常常見光、見佛,你剛開始會有一些這個感應,之後越少越好。如果有人常常在那裡見佛、見光,見這些等等的……,喜歡口說炫耀於人,這個就有問題了,他可能受到影響、受到干擾,越念佛心地越清淨,佛是無相啊!你的煩惱越來越少,這個才是好現象。那麼剛開始學佛,你念佛的時候會有一些瑞相,這給你一點感應。你不要貪著、好樂,《楞嚴經》講的:「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所以你看現在有些人念佛,念一念,念個幾年,他以為他有神通了,他能知道一些事情,實際上那都是鬼來附身。這些鬼附身的話,我跟你講,不管你初學、不管你老修,統統不要信。不管他講的對或錯,都不要信,一概否定。為什麼?因為你信了,你就被他轉了,有很多人就是這樣子被轉。或是有的念佛念一念,他以為他自己開悟了,對這經典好像很能說,滔滔不絕,這個你都要注意,他是控制不住的,那你仔細一聽,跟實相的道理完全就相違背。你就知道,他那個是邪慧;或是現代話講,外靈來附身。說鬼附身有點恐怖,外靈附身。所以這些人講的這些話,你都不要相信。他剛開始一定講什麼孝順等等的……這些,先搏取你的信任,而後從中獲取恭敬利養。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外道的神通都是為了貪著名聞利養。釋迦牟尼佛一句話就道破。所以佛限制他的弟子,告訴他的弟子,不可以現神通。這個是佛制定下來。所以你看這個齋僧大會,賓頭盧頗羅墮尊者,他就是因為隨意去顯現神通,所以世尊叫他不准入滅,受後世的供養,所以你就知道,這個公案就是在告訴我們,不要去相信這些神通、這些預言。因為現在這種東西,在佛門裡面很多,這個就是妖魔鬼怪進到佛門裡面來,你就要小心。你學佛,在佛法上有問題,你找不到人問,沒有關係,這問題且擱置,求佛力加持,心誠則靈;還有一個,業障消了,問題自然就通達,你不要去問鬼神。所以講的要有佛知佛見,你才能得到一切種智。這一切種智,就是知道一切法,空有一如,唯是一心,這個就叫一切種智。這空有就代表一切的能所,男女相,能所相,一切的這些對待、對立,全部打破。所以釋迦牟尼佛也是以一佛乘教化眾生,沒有二乘,沒有三乘。要知道,一切佛法當中,這些二乘、三乘都是權接方便。甚至黃檗禪師告訴我們,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等覺以下都是權接方便,都是方便法,唯有見性一法是真實法。這祖師大德有佛知佛見!這些三賢十聖,全部都是方便法,講得完全正確。所以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沒有二乘,沒有三乘。所以佛法只有一乘而已,這是法華會上開權顯實,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直指眾生就有佛性,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所以叫成佛的法華。而且這成佛,不是經三大阿僧祇劫,他是頓成!所以後面,龍女直接示現,直接成就。頓成的,不是一般通途經教,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成就圓滿菩提。所以看《法華經》,自己對於一乘了義,就要發心,要來學習,這是頓超之法。所以釋迦牟尼佛跟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同心同願,都是給與眾生一乘了義,絕對不用二乘佛法、三乘佛法教化眾生。

再看下面: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這十方世界當中沒有二乘,沒有二乘佛法。講這個話一堆人不信,不信這個話,你就不信釋迦牟尼佛;講這個話,也有一些出家人不信,那你就不是佛陀弟子。後面講到的,非阿羅漢,非辟支佛。你連阿羅漢的果位都還沒有,連阿羅漢都不算佛弟子了,何況你一個凡夫。所以你現在要能夠轉得過來。這「十方世界當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這個話,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
再來看,下面: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

這是諸佛如來出於五濁惡世當中。「劫濁」就是這個世間混亂,「煩惱濁」就是所謂的五鈍使。這五鈍使—貪瞋癡慢疑,這很重的煩惱,眾生都有這個煩惱。那麼「眾生濁」就是形象醜陋,這裡的眾生形貌醜陋,沒有勝相,沒有清淨的相,這「眾生濁」形貌醜陋,行為醜陋,因為從貪瞋癡透露出來的行為。「見濁」就是五利使。這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就執身是我。邊見就是執斷、執常,執著斷見或是常見。所謂斷見就是認為人死以後,就什麼都沒有,斷見,它撥無因果;常見就認為人死以後還是做人,畜生死後還是做畜生,也是一種撥無因果,這是所謂的邊見。那麼邪見呢?就是像現在人講的,的的確確地完全否定因果。他也不管你死後,也不管你是斷、是常,他就認為沒有因果,人就是趕快享樂,就是那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那一型人,趕快享樂,殺生吃肉、吃喝嫖賭全部來。見取見就是對於前面三種錯誤的見解,以為是究竟的,叫見取見;他認為前三種,認為這個身是我,認為斷見或常見,或認為他邪見是完全正確的,他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是這樣子,見取見,這是講的五利使,都是知見的錯誤。還有最後一個,戒禁取見,戒禁取見就是非因計因,這個方式不能成佛,你以為可以。就像那些學《弟子規》的這些人,這個方式不能成佛;聽說還有早課在誦《弟子規》的,這個是不會成佛的。那是世間情見。那你以為這樣會成佛,就跟外道持牛戒、持狗戒一樣。外道他有禪定,他打坐,他定功很深,他看到這個牛死了以後升天。那他不曉得這牛是怎麼存心,他就看到牛吃草,他就學牛吃草的樣子;看到牛叫,他就學牛叫;那持狗戒,亦復如是,就學狗的樣子,非因計因。把不能成就的,當作可以成就;把不能圓成佛道的,當作可以圓成佛道。
就像二乘,它不算究竟法,你以為它是究竟法,你用它,用這個二乘心要來學大乘,沒有辦法學。用心根本不對,這就是非因計因,就是戒禁取見。那這些見解,它是互相交雜的,為什麼說互相交雜呢?都是執為究竟,以為自己這樣子是可以達到究竟;前面不管你是身見、邊見、邪見,跟後面所謂的非因計因,都有絕對的關係。所以這些錯誤的見解在你生活當中,再加上貪瞋癡慢疑,懷疑佛法,懷疑自己不能成就、不能成佛,這個都是墮在這裡的煩惱濁跟眾生濁當中。你要知道為什麼我們特別講,有些道場,其實那個也不算道場,早課在念什麼《弟子規》、《論語》,這個是錯的。佛在《楞嚴經》上跟我們講,這《楞嚴經》是照妖鏡,他說末法的道場一定要誦楞嚴咒,能夠使道場清淨,這些妖魔鬼怪不來,這有它的原因。祖師制定這個早晚課,他有他的原因;不是隨便你喜歡讀什麼、看什麼,都是依佛經在制定的。讀誦楞嚴咒、讀誦大悲咒、讀誦十小咒,消眾生的這些業,幫助你能夠深入佛慧,能夠不要好樂小乘、不要好樂人天,楞嚴咒它有這個功能;而且聽聞大乘佛法能夠心不驚怖,能夠坦然地接受,楞嚴咒它有這樣的功德。你把它改成其他經咒,你的道場一定混亂。所以你仔細去看,凡是沒按照《禪門日誦》的,基本上這個道場都是亂七八糟,跟世尊講得一模一樣;縱然誦《禪門日誦》,都還不一定能夠完完全全地平靜,你看這眾生的業障有多重?何況你不誦!那你說你誦《弟子規》,這個絕對是亂七八糟,波旬子孫。所以釋迦牟尼佛他有智慧,他看得很遠,這楞嚴咒是照妖鏡!為什麼這些人不喜歡誦楞嚴咒?因為他就是妖魔鬼怪!你不愛誦,你就是妖魔鬼怪,誦了你就全身不對。這楞嚴咒能除一切惡咒,能破一切邪見。你誦了覺得不舒服,覺得這個咒如何如何,你就是妖魔鬼怪。有人說《楞嚴經》是偽經,這些人就是妖魔鬼怪。你不用去想說他如何,你就很清楚地就知道這是妖魔鬼怪。凡是末法,特別是現在,毀謗《楞嚴》的,那肯定是妖魔鬼怪;毀謗大乘的,肯定是妖魔鬼怪。你不用去看什麼《揀魔辨異錄》,我這裡直接教你揀別。《揀魔辨異錄》還很長,這雍正皇帝他的著述,破除當時候學禪人的邪見,《揀魔辨異錄》。那在現代教你判斷,很好判斷啊,凡是否定《楞嚴經》、否定大乘的,都是妖魔鬼怪,不用跟他學,供養他沒有功德只有罪業,你供養他、你護持他是毀壞正法,都是五濁惡世的眾生。所以你要出離五濁惡世,你必須得學一乘了義學大乘佛法、一乘佛法才有超拔的力量,其他的沒有!所以祖師依照佛的教誡制定早課、晚課,你自己喜歡讀《金剛經》,讀《普門品》,或讀這個四十八願,這你自己可以去增加,早課還是這樣,不要去改。去改,你的道場一定混亂,晚課亦復如是。那相反過來,你不可以認為,有按照《禪門日誦》的就等於是正知正見,我只能說它比較不容易亂,比較不容易,你還是要去依經典去看,因為末世很難講,但是道場要清淨,一定是誦楞嚴咒,這是世尊說的。我知道有一些學淨土的,他不喜歡楞嚴咒,他認為只要阿彌陀佛就好,其他經咒都是繞遠路,這個用心不對,用心不對,這一點一定要跟大家提醒。你的道場要清淨,尤其是在家人,你家宅要安寧,你要按照《禪門日誦》,你來誦持早晚課。你的家就是你的道場,你要你的家宅安寧,無水難、火難、風難,家庭要和諧,這個禪門的早晚課一定要做,這是幫助末法的學人來修道。世尊在《楞嚴經》上講,他講這個楞嚴咒,就是希望能夠幫助末法想要修學大乘的人,能夠遠離這些障礙;而且楞嚴咒能夠阻擋你的冤親債主來找你,非常有效。這些冤親債主,你無始來冤恨宿殃,不敢來惱害你,而且有金剛藏王菩薩護持,不是一位,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這些都是大菩薩,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在這個末法當中,慈悲擁護眾生,護持你,護持你修行的地方,你修行的地方如果是你家,你不是住道場,你是在家人,他們一樣是護持。甚至講到:「若諸魔王及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縱然是魔王大自在天要來擾亂你,他也有能力以寶杵,把他的腦袋敲碎了。「殞碎其首」讓他腦袋碎如微塵,他絕對不敢來侵犯。你沒時間誦,再告訴你,你放楞嚴咒,能誦最好。
我知道有的人要說他沒時間,現代人沒什麼道心,叫他要誦咒,他就說他沒時間,放楞嚴咒也可以,一樣的作用,身上帶持楞嚴咒,十二由旬內成結界地,諸惡災祥永不能入。一由旬四十里,都是你修行的清淨的地方,這些亂七八糟的,不敢靠近。或帶身上、或放在家裡,一切這些諸毒、下符的、厭蠱毒藥、金毒銀毒,這些都不能危害。不用等到逢凶化吉,根本不會逢兇,有佛菩薩在加持你,有這些金剛護法神在護持。他們講的,即使是魔王,他福報這麼大,大自在天,管理這個娑婆世界,他要來擾亂你,他也能把他腦袋給打碎,更不要說一般的小鬼、小神。所以你看到有的道場裡面搞鬼神附身,我給你保證他沒念楞嚴咒;不是咒沒效,他的心不對。你道場真正如法的道場,鬼神怎麼敢來你面前附身隨便說話呢,你腦袋想一想你就知道了。這些金剛藏王菩薩這麼兇,他也有神通,他是大菩薩再來,這些鬼起什麼心、動什麼念,他都知道,他敢來惱害道場,他一定把他給粉碎了,碎屍萬段,都擁護道場。所以你反過來看,現在有些道場有鬼神附身的這些通靈的在裡面,這個道場肯定不如法,不然這些鬼神附身的,他沒有辦法在裡面,因為有金剛藏王菩薩,所以《楞嚴經》真真實實的照妖鏡。這裡講的這個五利使,就是所謂的「見濁」。下面講的「命濁」,就是眾生的壽命短促,壽命短促,這裡的眾生壽命會越來越短,不會越來越長,世尊講的這裡的眾生的壽命會越來越短,每隔一百年往下遞減,每隔一百年。所以世尊在的時候,那個時候你看周朝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是一百歲;現在三千年過去了,人的壽命是剩大概七十歲、八十歲;當然其中有些地區,他人的福報不一,有些人長命、有些人短命,這個又另當別論。但是大體來說他是每隔這個一百年往下遞減一歲,所以三千年過去,減三十歲是對的,世尊講得完全正確。釋迦牟尼佛可以算是最先知道地球是圓的了,他看這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菴摩羅果是圓的。他知道閻浮提的眾生,在起《起世经》說到:南面有洲。名閻浮提。其地縱廣。七千由旬。北闊南狹。如 婆羅門車。其中人面。還似地形。閻浮提這個世界北邊比較闊,南邊比較窄,這在經典裡面都有記載,在還沒有地圖以前,世尊就看得一清二楚了。他知道這裡的人他的形狀臉形,都是方方正正的,大體來說是方形的。所以佛有大神通,能夠知見整個法界,能夠知道整個法界。那個時候的人科技不發達也沒有衛星,根本搞不清楚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甚至認為那座山翻過去,大概就會掉到這個世界外面去,所以都不敢出山。所以釋迦牟尼佛他的佛眼,比現代望遠鏡看得更清楚。望遠鏡是站在一點往外看,佛的眼睛是他身心融入法界,法界藏身釋迦牟尼佛,法界藏身阿彌陀佛,諸佛如來是法界藏身,整個法界就是他的身心,所以他一清二楚,這裡講的眾生有五濁。
下面看的,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這個就是解釋為什麼會有三乘,破除大家的疑惑。「眾生垢重」在這個劫濁亂的時候,眾生業障重。「慳貪嫉妒」你看看現在的人是不是這樣?慳貪嫉妒。那麼「成就諸不善根」。若遇善法,須臾即退;若遇惡緣,這個惡念,念念增長。他們行善就如同畫水一樣,什麼叫畫水啊?在水上作畫,這個畫不可能停留在水面上。這裡的眾生做善事就像畫水一樣,很多他的善心發一下馬上就退掉了。發心要學佛,馬上就退掉;發心要流通法寶,馬上就退心了,只要一個不如意,他就退心了,所以講的這裡的眾生業障重,「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諸佛如來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這是方便度眾生,所以佛的方便法,開三乘,開三乘,接引眾生。
下面講的,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這裡就講到重點,如果你不知道佛法裡面,所謂的二乘跟三乘法只是世尊的方便,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乘、沒有三乘,你不曉得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你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也就是說你出家人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你穿著袈裟,你是偽作沙門,因為你不是佛弟子。所以你看到現在有些他說他是佛學博士、碩士......等等的這些出家人,他在那裡毀謗大乘,這個人就是偽作沙門的人,不管他是男眾、不管她是女眾,世尊不承認他是佛弟子,因為他毀謗大乘,他不曉得二乘、三乘只是佛的方便,你要學習的是一佛乘。我這裡講得很清楚,你一定要把這觀念你要搞懂。你去看看現在很多自以為有學識的人,都是偽作沙門的。那些講大乘非佛說的那些出家人,或是他讓你認為大乘非佛說,用一些暗示的、用一些什麼客觀分析的、用一些什麼跳脫從前思維的……等等的,讓你對於佛法、對大乘佛法有一絲毫的退心,這些都不是佛弟子,嘴巴都是在打大妄語,都是大邪見,菩薩戒十條大戒他每一條都犯,必墮惡道。為什麼?因為他根本戒破了,什麼叫根本戒?光明金剛寶戒!他沒有學大乘的心,沒有想成菩薩,他只想學二乘,只認為那個是究竟,那就是退菩薩願,所以十條全破。如果這個願還在,你不小心殺死了眾生,把蟑螂踩死了、螞蟻踩死,都還可以懺悔,還可以念咒為牠迴向,都還有救,你也不是故殺。那如果你退心了,你在那裡毀謗大乘,這個都不是佛陀的弟子,他穿著一天的袈裟就是偽作沙門一天。所以我們之前講的,包括有一些女眾她反對八敬法的,或是他還披著袈裟反對八敬法,這個都是偽作沙門,將來都是下地獄,隨其業報。如果他的口再宣揚,墮拔舌地獄、耕舌地獄;偽作沙門墮這個袈裟地獄……等等的;斷眾生法身慧命,墮阿鼻地獄。這斷眾生法身慧命,這個罪最重。這些人就是心非沙門偽作沙門,其實都是墮阿鼻地獄,只是我們就他某一部分特別講他的罪報。所以你自己要小心,你聽了世尊這樣講,你要能夠迴光返照。你從前如果是毀謗大乘,你現在聽聞了,我們這裡告訴你的,你要趕快回頭;或是你有朋友他是毀謗大乘,你要趕快跟他講,說你不可以這樣說,你不懂,你不了知如來的境界深廣,你要制止他。他會給你很多理由,你跟他說你那個都不是理由,你淫欲有沒有斷?我們只問這個就好了;你有沒有證阿羅漢?沒有,未證阿羅漢不可信汝意。如果阿羅漢不知道這個道理,佛也說你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何況你是在家人,或是一個未成就的出家人。你只是看看書,看看一些考古學,查查幾行字,你就要來批評佛法,沒有任何修證。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給予大眾嚴重警告,這是警告啊!他說你不是我的弟子,所以你要是這種人,你還說你是佛教徒,不光你是偽作沙門。這沙門,狹義的是指出家人;廣義的就是你偽作佛教徒、假佛弟子,非佛弟子。假佛弟子,不光是偽作沙門,你是偽作佛弟子,因為釋迦牟尼佛講「非佛弟子」,那佛弟子有七眾,包括在家,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還有優婆塞、優婆夷,這七眾。這些都算是,你要能信入大乘都算是如來的弟子;如果不信,「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所以你要知道,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沒有二乘、沒有三乘,那些都只是佛的方便。看你業障重,給你一些簡單的方式,並不是究竟法,所以你現在要懂得回頭。你不要聽了我們講經,你生氣了,你還繼續迷下去。不要跟自己的道業過不去,你跟我過不去沒關係,你不要跟你自己道業過不去,你回頭就好了。我們不是要把人家貶到地獄去,那是閻羅王的事業,那不是我的事業。我們發心是希望眾生都來學正法,都來修學大乘,希望正法可以久住,不是要把你踢到這個地獄裡面去。所以你從前做錯了,你趕快回頭就好,中峰國師講:「一念回光而易往。」你一念回頭,痛改前非,那你一樣能夠成就,馬上加入佛弟子的行列,出家人馬上入於僧數當中,你就算是佛教僧團的一份子,不然你就排除在僧數之外,你就屬於濫廁僧倫,濫廁僧倫啊!所以這裡講的這個非常地重要。你自己要趕快醒過來,還有你身邊的這些出家人,還有還沒醒的,你身邊的這些同事、朋友、學佛人、同參,還沒醒的趕快提醒他,你要毀謗大乘不信大乘的,非佛弟子。那這個道理再推廣,像現在有些搞世間法,學《弟子規》這些,根本就是非佛弟子。如果他們聽到你的話,聽到我們講經能夠回頭,馬上轉變,那才算是佛弟子,不然都不算。為什麼呢?因為連阿羅漢都不是,那那些學世間法,根本不會是。有證果的人尚且不是了,何況是沒有修證的,所以這裡很重要,希望大家能夠知道。
再看下面,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這裡世尊講,舍利弗,是諸比丘或是比丘尼,「自謂」就是自己說自己是得阿羅漢,「是最後身」這一生結束了,就不會再來輪迴了,得的是「究竟涅槃」。這些人沒有發願,沒有願心「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如來的果位。他們以為他們這樣就夠了,證阿羅漢就夠了。這叫什麼?得少為足。所以說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就是得少為足。就像這些學佛進來佛門又退回去的這些人,他覺得說我只要把人做好,他就能夠成就了。這個比阿羅漢還增上慢,你們聽得懂嗎?比阿羅漢還要增上慢,阿羅漢是已經出了三界了,他證得究竟涅槃了,他覺得這樣夠了;你連貪瞋癡還沒斷、淫欲也沒除,你覺得你把人做好了,你只是不邪淫你這樣就夠了,就能成佛了。那你不比阿羅漢還更增上慢嗎?慢心比阿羅漢更大,阿羅漢尚且被佛喝斥,何況是你。所以經要會看,不是佛在罵阿羅漢,你就想那個是阿羅漢的事情,你連阿羅漢都還不是,你還覺得說你自己把五戒做好了、什麼《弟子規》做好、《了凡四訓》看懂了,你就能夠懂佛法,你就能成佛了,你這大增上慢,你就以為你自己是什麼人間的菩薩了。我們且不要說你能像阿羅漢入定幾個月,只問你淫欲心斷了沒有?阿羅漢淫欲心絕對斷掉了。即使淫欲心斷了,都還不算出三界!
一般的禪定他是降伏住,他也算是一種伏斷。你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他是算是伏斷。為什麼說伏斷?他還有微細的我愛,不能除滅!這個微細我愛就是他的淫欲心!所以不要再相信什麼人間的菩薩!你就看他淫欲心斷了沒有,不然都是偽作沙門、偽作菩薩。所以世間人很傲慢,得少為足,他覺得我這樣就夠了、我這樣就行了。學佛法不可以用小確幸的心理。這講一些世間話,你比較聽得懂。就是得少為足,以為這樣就好了,我這樣就可以成佛,我這樣就是佛了,人做好了就是作佛了,這是大增上慢。還有出家人教人家這樣做,教人家增上慢的,不復思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看經文,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增上慢人,都是得少為足,都是認為自己這樣就可以了、這樣就好了,不願意發無上菩提心,不願意開如來的智慧,把自己本性的智慧打開來,他以為他沒有煩惱他就夠了。圓教八地菩薩,如果沒有佛點化,他也會有這個問題。因為他的境界比阿羅漢更高,要不是有這些諸佛如來,在他定中給他提醒,他也會住這個無生法忍。佛會告訴他說你所證的頂多跟阿羅漢一樣而已,你應當要發心。一般的阿羅漢,他的境界還沒有辦法到達像圓教八地菩薩一樣,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就先提醒他了,你要發心志求無上菩提。那大菩薩,八地以上的,八地的菩薩,有著諸佛會提醒他,說你還有九地、十地,還有寂滅忍還沒有證入,你應當發心志求,不是只有無生法忍,所以他一聽他就醒過來了,他能馬上發心馬上轉。阿羅漢根器稍微鈍一點,舍利弗先轉,後面四大弟子,再來五百弟子,那傳到現在,就一大堆人轉不過來,很多凡夫他轉不過來。所以你要知道,不願意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增上慢人。他說為什麼呢?「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果。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如果有人真的證阿羅漢,你不信一乘了義,你這個阿羅漢無有是處,都只是化城而已!後面就有<化城喻品>,不光阿羅漢是化城,菩薩種種階位都是化城,都是權接方便,唯有見性才是真實,明心見性這個才是真正的成佛!所以說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這些都是外道法。這祖師大慈大悲,告訴我們學佛的宗旨在哪裡,不惜把這些種種名相、枝葉給你掃掉,讓你知道在佛法當中要以什麼為主。所以說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什麼宗旨?「佛語心為宗」。佛語就是一切的經教,一切經教就是談論我們眾生本來的常住真心,所以叫「佛語心為宗」。什麼是法門?一切法門裡面「無門為法門」。這無門,無心為門,無門為法門,把你的這些妄想心都除掉。所謂如來說法,是為除一切心,如果眾生沒有這些種種的妄想、顛倒,那何用一切法。經云:我說一切法,對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正是此意,所以說「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這句話白話翻下來,就是佛告訴我們,佛法是以心為宗旨。那特別分析起來,這「語」就包含一切的經教、一切的名言,都是以心為宗。所以佛法,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宗派,都是以證入這個常住真心為主要的,證入一心,這是佛教的宗旨。外面有些人告訴你,哎呀,這樣就是佛法,那樣就是佛法,怎麼樣就是佛法,亂七八糟講一大堆,什麼佛學概論……等等的。你就用《楞伽經》這一句話去看看,他這個人對佛法到底通不通透。他們的這些,有的說這個佛法就是什麼人做好、佛法就是愛心、佛法就是慈悲、佛法就是什麼善、就是大愛......等等的,這個相信大家都聽過,這些都不是佛說。佛說我佛法裡面什麼為宗?佛法就是「以心為宗」。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什麼是佛法。所以你不要聽那些人亂講,我們看到就當笑話看一看,又是一個瞎子摸象。瞎子摸象以為他摸到鼻子了,有的摸到鼻子、有的摸到左腿、有的摸到右腿,有的摸錯了,被大象一腳踩死了,也有的從橫看,以為是嶺,以為是山嶺;側看以為是高峰,不知道啊,「全身已在含元殿。更把長安問向誰。」佛就講我們眾生的心,以心為宗。眾生就是不識自己的廬山真面目,不識自己的真面目,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所以在那裡向外馳求,一下看成嶺,一下看成峰。這蘇東坡也是很厲害,很會口頭禪。為什麼說他口頭禪?他沒有任何修行,過去生他也是學禪的沒有錯,口頭禪特別厲害,碰到佛印禪師他就不行了。真正有修證的大德和尚來,蘇東坡的口頭禪,八風吹不動,一屁就打過江!你們看他有一首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個詩詞寫得真好,拿去給佛印禪師印證,說看他有沒有開悟?佛印禪師在他的句子下面給他寫個「屁」,叫他的書僮拿回去給你家先生看。蘇東坡氣得要命,說備船過江去,找佛印禪師理論,出家人怎麼會講這種話呢?佛印禪師說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就打過江,所以就知道蘇東坡不是真才實學。又有人講: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這些都是嘴皮子佛法的人。


所以學佛要找到修行的宗旨、關鍵,「佛語心為宗」。你不用去管人家說佛法就是慈悲,戒律就是怎麼樣……就是守法?沒有、沒有,都不是那樣講,佛法「佛語心為宗」,戒律是以「無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一切法門都以無門為宗旨,這釋迦牟尼佛親口講的,幫我們定義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佛教修行的法門,定義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不管你是念佛的、你是持戒的。因為有人說持戒就等於是守法律,守世間法律。可是戒律裡面講到起心動念的因果,世間法律不講起心動念,你起個惡心,你只要沒有犯到法律,他不會追究你。所以怎麼能夠說戒律就等於守世間法律。所以還是釋迦牟尼佛定義得最清楚,無論你修學任何法門,以無門為宗旨。這個無門不是否定各宗的修行,是各宗修行到最後都是無心,這無門就無心,無心方能入,這個一定要懂。


下面講的: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

那這裡有一個但書,說「除佛滅度以後。現前無佛。」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現前無佛,他這個阿羅漢他不知道,沒有佛告訴他,但是有《法華經》存在,所以你必須得信。《法華經》就是世尊的真身舍利,這話我們講經也是依《法華經》講的,《法華經》後面講到,這部《法華》就是世尊的全身舍利,所以你家裡都供一本《法華經》,就等於是供養佛陀的舍利,你最好用這些珍寶、寶物,把它供養起來,這個就是佛陀的舍利,真身舍利,不是虛假的。你供養《法華經》,等於供養佛陀一樣,這是如來的全身舍利,比那個佛指,佛指只有一小截,佛牙一小截。很多地方請了佛指、佛牙,後來都變質;不是佛指、佛牙變質,裡面的東西都變質,道場學風、道風都變質,都是拿那個佛指、佛牙來賺錢蓋廟,用廟在養廟。弄成觀光,用廟在養廟,做法會、租場地、辦活動,就是像神棍一樣地騙錢,只是這個神棍形象做得比較好而已,場地打掃得稍微乾淨一點,價格收費大眾普遍還算認為還算合理,沒有一下子貪太多錢,但是他積少成多,這個就跟神棍一樣,你問他什麼是佛法?佛法就是講愛!你來拜佛就能賺大錢,都講一些這種俗人愛聽的吉祥話。俗人嘛,聽騙不聽勸。跟你講說佛法,「佛語心為宗」,你不相信;跟你說佛就是來保佑你賺錢的,大家都信啦!那是騙術,欺騙眾生的。所以這些欺騙眾生神棍,你看他年紀大了,眼睛都瞎掉,看不到;有些嘴巴都口歪眼斜的,都不說如實語,現世的惡報,現世就瞎眼,臨終就很難走,不好走。所以凡事都有他的因緣果報,都有他的報應。所以說這裡講的「除佛滅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真正能看《法華經》的,能夠解《法華經》的「是人難得」,這佛陀給大家讚歎。你們能來聽、能來讀,這個人「是人難得」。因為你不讀,你絕對不知道這個道理,不知道佛法中只有一乘法。你不讀經,你絕對不會清楚,你不看古德的註解,你也搞不懂《法華經》是在講什麼?我們講經也都是看祖師大德的這些註解來講,不是自己胡說八道的,都是有憑有據的,依一實相印而說的。所以這裡讚歎佛滅度後,這個《法華經》是一乘經典,「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能夠受持、能夠解義的,你要解一乘這個很難得。我說的解義,我們這裡講的解義,是真正解它的義趣,不是穿鑿附會喔。因為有些外道他也能夠拿《法華經》出來講,穿鑿附會,也有這些妖魔鬼怪在講《楞嚴經》,一聽就知道妖魔鬼怪。你常看祖師的你就能辨別了,這個話是實話。有些人覺得我沒有智慧,我不知道哪一個人是正法、哪一個是正知正見?你先看祖師的,看完以後你就知道了,多看、常常看、天天看,看不多沒關係,天天熏習,積功累德,積少成多。你積少成多,慢慢你就看得懂,你就知道了,哪一些人是妖魔鬼怪,在你面前張牙舞爪,你自己心裡面就很清楚,你就不會被他迷惑了,不會人家講個附身的,說他是佛,你就迷惑了,或哪一個人說誰是佛、誰是大德、誰是祖師,你就迷惑顛倒了。現在的祖師都是用封的,跟古德不一樣。古德是講修證的,你修證,和尚來印證;現在的祖師,都是你推我是祖師,我再推你是祖師,咱們大家都是祖師啦,講的話大家都得聽,都是這樣,都講好的。你到我的地方,你讚歎我是祖師;我也改天下個拜帖去你的道場參訪、參學,也說你是祖師,那這樣咱們兩家都是祖師啦;要有第三家,我們再去那裡也說他是祖師,他也說我們是祖師。現在人搶著做祖師,搶著做大德,搶著做善知識,講經都一直講,你們要聽善知識的,那個善知識是誰,他一直暗示就是自己的和尚,這樣等等的……,又教弟子要對和尚要忠誠,才算是老實。好為人師,現在很多這一種,那你自己小心一點,不要上當。你看祖師大德的著作就不會有事,出家人也應該看祖師大德的,不要嫌煩,你不要想說你看不懂,今天叫你算功德箱的鈔票,你都不會算錯,你看祖師的,你沒耐性,那你說不過去;在家人也一樣,叫你看銀行有多少利息,基金賺了多少錢、股票賺了多少錢,你的投資債券賺了多少錢,你都看得懂,你看經怎麼不願意看,就是還是貪著這個世間。我不是說賺錢就等於貪著世間,修行人你賺錢護持正法,讓正法可以維持,這修自己的福慧,讓自己的這個身體有飯可以吃,作為自己的道糧;你不能說賺錢等於貪財,這是不對的。但是如果修行人你不用功,反過來看,你就等於是你是好樂世間、貪著世間,被世間法給轉了,這個要注意。所以這裡講的,能夠讀誦大乘經典,能夠解義,這「是人難得」。
下面:
「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如果遇到其他的諸佛來這裡示現,那麼這些阿羅漢便能決了。所以說雖然有這部《法華經》,釋迦牟尼佛在這裡暗示了,有些阿羅漢不一定看得懂,一般人也不一定看得懂,所以我講的你要去看祖師大德的,所謂「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這《華嚴經》講的,就像寶藏藏在一個暗室裡面,沒有開燈,你進到這個暗室,也是漆黑一片。眾生就是被無明封固在這個肉身的暗室裡面,唯有佛法的光明能照耀,使眾生知道身中就有不生滅性,所以說必然要有佛來說法,必然要有祖師大德來講法,你才能夠明了眾生都有佛性。所以一般的阿羅漢他自己看,未必能懂,所以這裡說「若遇餘佛」,阿羅漢他有神通,他到別的地方去碰到別的諸佛,他能夠知道,所以佛佛道同,「於此法中便得決了。」或是有諸佛來這裡示現,諸佛有時候他不是示現人,他有神通,佛有神通,知道這個阿羅漢時節因緣到了,他直接出現跟他說法,只有他們兩個,這個現場即時講經,他這個阿羅漢可能看到一尊佛來跟他講,來度化他,就像南嶽慧思大禪師,他還沒學菩薩戒以前,他持一般的聲聞戒,持得很嚴謹,但是有一天他就作夢,夢到菩薩來告訴他,說你持了聲聞戒沒有用,你要受持大乘菩薩戒,所以他發願受持菩薩戒,感四十二位僧人,來為他灌頂受菩薩戒。這個就是他時節因緣到了,他有大乘根器,佛菩薩會示現,所以這裡講「若遇餘佛」,「便得決了」因為阿羅漢的境界,跟我們一般凡夫的境界是不同的,你不能夠說我們見不到佛,就等於他見不到,他會有他的因緣。那眾生也是一樣,也是會有他的善根因緣,有時候佛菩薩就加持你,讓你就不想要學世間法,不想學《弟子規》、不想要學這些小乘、不想學《論語》……等等的,你就知道佛法是究竟的,這個是佛力冥冥中加持你;或是你自己善根很猛利也有的,一聽就知道這個法講得不對,所以佛菩薩處處都在幫助眾生,只要你有心想學佛、想覺悟,他會幫助你學到正法,這是肯定的。
再看下面: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他叫著舍利弗,同樣叫著與會的大眾,以及末世的大眾,「汝等」等就是包括後面的,乃至盡未來際,「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要信解佛所說的這真實語,前面一直講的要能信解,「信解佛語」,佛講的就是以心為宗,以一乘佛知見為宗旨,所以《不退轉法輪經》裡面說的,法界即是一切眾生心界 。是名菩薩摩訶薩信行。知道眾生心跟佛完全沒有差別,你要能夠信了這層道理,知道心即是眾生,眾生即是心,名為信行,名為信行,就是你能信入佛法。這《不退轉法輪經》裡面講的,信眾生界即是心界,眾生即心,眾生即佛,這個就是一乘了義。所以勸我們當信佛語,要信解受持,不光要信,要能解、要能接受、要能銘記不忘,還有一個,要能夠如法修學,所以叫「信解受持」。這個都是這一句話裡面的意思,信解受持佛所說的話,他說:「諸佛如來。言無虛妄。」諸佛如來不會打妄語。這裡講諸佛如來,不光指釋迦牟尼佛,指前面講的過去佛、未來佛、以及現在十方諸佛;就前面經文講的,這些就是他這裡總結的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絕對不會打妄語騙你,不會給你說一句假話。要知道佛法無有餘乘,唯一佛乘。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乘、沒有三乘,這個一定要懂得,你不要心裡懷疑,半信半疑的。有的人聽了我們講《法華》,或是看了《法華經》,他會覺得是不是講得太誇張了,其實沒有任何誇張。我們講經沒有任何誇大,所以當信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唯一佛乘,沒有其他的二乘、三乘,無有餘乘,唯一佛乘,這一段道理一定要懂得。那麼後面,這個是世尊重新宣說他所要說的,當然這個裡面,有重頌也有孤起頌,它是合併在一起的。重頌就是重複前面的內容;孤起頌就是還有其他前面長行裡面並沒有講到的,它再把它補進來,就等於是另外一個完整的篇章。所以這個是有重頌也有孤起頌,方便我們眾生來受持,因為這裡如果再加那些細節顯得繁瑣,所以就用偈頌的方式來呈現,這是教學的一個善巧。
那麼我們看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舍利弗善聽。

這個是偈頌裡面講的,比丘、比丘尼心裡懷著增上慢,認為自己好像懂得一些佛法,以為自己有看過幾本大乘的經典,有打過幾年的坐,閉過一點關,這都是增上慢,不管你是比丘還是比丘尼,你是優婆塞、優婆夷,都一樣,你只要不信大乘都是增上慢人;你不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增上慢人,所以不要做增上慢。還有認為你學小乘法、你學人天乘這樣就夠了,這些人是慢中之慢,增上慢又增上慢。因為阿羅漢有修證,前面講的,阿羅漢他有修證,他煩惱斷除了住最後身,他覺得他自己這樣可以了,佛都還說他增上慢,那你連阿羅漢都不如,你不是比阿羅漢更增上慢,實在是太無知了。所以大眾聽聞,一定要棄捨小乘,棄捨之前人天乘的這些愛見分別,全部都把它放下,發心學習一佛乘,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要求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沒有用,不能了生脫死,你不要看這些什麼《孝經》,什麼四書五經,這些都沒有用,為什麼沒有用?不夠現實,生死現前的時候,這些東西沒有辦法幫助你了脫生死,我跟你講的是實話。你看這些東西,沒有辦法幫助你了脫生死,你有錢也了脫不了生死,你沒辦法超出三界,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世間法,一切的這些世間的言論統統都是分別,不能幫你了生死,那些都沒有用,二乘法亦復如是,不能圓成佛道。我們不但要了生死,還要圓成佛道,所以棄捨人天、棄捨小乘,你不要送你的孩子去讀那些世間書,你以為他能夠學佛,你現在送他去讀經班,我看那裡面讀經班內容,都不是讀佛經,讀一些四書五經。你真的希望你小孩學佛,讓他讀佛經,讀《心經》、讀《彌陀經》、讀《金剛經》開般若智慧,你讀那些四書五經,它沒有用啊!我敢跟你講那個是沒有用,不能了生脫死,就現實層面來講,那個確實是沒有用,不能了生脫死。你也許會覺得我讓他做人,但是你為什麼不讓他作佛呢?作佛就要看佛經,想要成佛,就要學一乘。所以不要當個增上慢人,自以為自己的知見都是對的,就是落到了所謂的見取見當中,這個都是所謂的見濁-你的看法、你的想法,你在這個世間的認知,這個都是見濁,要用佛知佛見來把它消除,你放下身心世界,你才能夠契入佛境界。你這見濁,對境就引發煩惱濁,就起煩惱;煩惱濁,煩惱現前又引發見濁,就是在這當中輪轉。你起了一個煩惱,後面的煩惱又隨之出現;你起了一種邪見,其他的邪見又跟著又出現,所以只是越來越糟糕而已,唯有佛法可以救你,所以心裡不要懷增上慢。那麼這些比丘比丘尼懷著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優婆塞、優婆夷,我慢不信,認為自己很懂,認為自己的知見比佛菩薩還厲害,認為自己學佛比佛還圓融、比佛更會度眾生,當然也包括比丘、比丘尼在內,就是指的這些學佛人。他以為他用這些接眾的方式,這樣能接引他來學佛,什麼喝茶、按摩、種田、有機,統統來,他以為他這個叫接眾,他以為他自己比佛菩薩還厲害,出來講經隨便翻幾頁書,胡謅一點世間的道理,他也說他叫開示、也說他叫講經。都是講世間話,都不能了脫生死,那些都是我慢,都是非因計因,也都是邪見,都是見取見,都墮斷、常二見,都以身為實有。所以起一種妄見,其他的四種邪見全部具足,它必然具足。所以這裡講的「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你不要懷著增上慢,你不要我慢、你不要不信,你不要以你的學歷來看、以你的什麼出身來看、以你的財富來看、以你的世間的這些經歷來看,這些都是我慢。把這個我慢放下,不要這麼我慢,你就能夠信了,你就能夠諦信。那麼這裡講的「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有五千也不算少數,這五千到後來越來就越多,你不要做這些人,不要當這些人,不要當這些不信佛的人。這些人佛說他們「不自見其過」,不知道自己有問題,不知道自己的知見有問題、不知道自己學的法有問題,不知道自己還不行,這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些人是「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這戒是什麼?光明金剛寶戒!你看這些比丘、比丘尼在佛陀時代,其實他們持戒持得很好,為什麼佛還說他們於戒有缺漏?肯定是「光明金剛寶戒」,因為他們不明心性,所以佛說「於戒有缺漏」。然後又不斷「護惜其瑕疵」,只是著相持戒而已,以為把戒相做好了,他就能夠成佛了,不知道只是護持「瑕疵」而已,只得一些人天的果報而已。所以為什麼說持戒不能只持戒相,要明了戒體,沒有戒體怎麼會有戒相?所以現在傳戒,什麼是戒體?一大堆傳戒的不知道什麼叫戒體!他只有講戒相,說戒相很重要。就像你去這個金子店,你要跟他打金子,他說我沒有金子,我只有模子,那怎麼成像呢?就像你要造一尊金佛像,你只有佛像的模子,沒有金子。戒體就是金子,沒有金子,只有模子,你持戒就是裝模作樣,模樣,模子跟樣子,只有那個樣子跟模子,並沒有實質。所以「護惜其瑕疵」,他不知道他每天在護戒、每天在持戒都在護持「瑕疵」而已。瑕疵就是玉裡面有斑點,稱為瑕疵,「護惜其瑕疵」。這些人都不堪受佛法,所以我們自己要懂得怎麼學、懂得怎麼持戒。
法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