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法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 之二)~悟顯法師 講述

 妙法蓮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

第二講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

到這裡是一小段。前面講:世尊普為大眾授記,但凡聽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能一念隨喜者,皆得成佛。可見這一部經的重要,那麼在後面也講到:如果沒有聽聞《法華經》,沒有遇到《法華經》,此人不算真正的行菩薩道。《華嚴經》上講:「雖盡未來際。遍遊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這個「妙法」就是指一乘了義。「一乘了義」能盡諸法之本源。在《大智度論》上也講到:如果你不解得諸法的根本,縱然你學三皈五戒,也不能成就。為什麼,因為不知道諸法的根本,就不知道修行的根本。這一點就是告訴我們:佛法以心為宗。末法時有些人在「背大向小」,他不學大乘了,反而去學小乘、人天乘。你要知道:那只是一個方便而已,並不是真實法。居然還有人說:菩薩戒不用學,只要學三皈五戒就好。這話跟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講的,剛好是相反的,所以肯定是邪說。或是他說:三皈五戒都沒做好了,你學菩薩戒幹嘛?……諸如此類的邪見話。歷代祖師、諸大菩薩,都是要我們明了諸法的根源,這個才是佛教。所以《法華經》講如來為什麼出世,是為一大事因緣故,這「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為了這個原因才來講經說法。大乘的重要一般人他不了解,因為他沒有智慧,他看的就是眼前,就看「眼前我能不能聽一兩句話,就解決我現在的問題」,這都是短視。你要學大乘佛法你的煩惱才會減少,是真正地從根源上減少。無論你碰到什麼問題,夫妻問題、小孩的問題、工作上的問題,種種的困難,你只聽一兩句那種世間話安慰你,這些世間話實際上對你來說,就跟打麻醉藥一樣,你的骨頭斷掉了,他給你打麻醉藥,這個是沒有用的,它還是斷掉啦。

你心地上起貪瞋癡、我執我見,這個是煩惱的根,特別是我執我見。那麼給你講一些世俗話,並沒有辦法讓你消除你的我執我見,反而增長你的我執我見,讓你更煩惱更痛苦而已。所以你看世間人他的痛苦是越來越大,為什麼,因為他有煩惱的時候,他看的是世間書,聽的是世間的這種心靈小語,所以他年紀越大的時候,他心是越來越苦。學佛人不一樣,你越學佛你心是越來越清淨的,越來越解脫,煩惱是減少的,越來越好。這就是大乘的力量,大乘佛法給眾生的是清淨的、是解脫的。所以但凡聽聞《法華經》,都得佛授記,乃至如來滅度之後,也得佛授記。

這裡要講的是五種法師。「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這個「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你能「受持」就代表你有信力、有念力,「受」就是你能接受、你能相信,「持」就是你能常憶念不忘。「讀」就是你看得懂,「誦」就是你能背。那「解說」,「解」是解義,「說」是宣說。「書寫」就是流通,流通正法、流通大乘,我們要印送經典跟眾生結緣,印送法寶跟眾生結緣,這個就是書寫。因為以前經典有印刷也有傳抄。但是一般人要印刷沒有那麼簡單,所以以前會有印經會。在清朝末年、明國初年的時候,南京金陵刻經處,是楊仁山老居士創辦的,這刻經處到現在還在。楊仁山居士算是近代佛教的大居士,他發心來印經流通,這個刻經處到現在還在,你上淘寶都還可以買得到金陵刻經處它印的經書。這是一個很好的印經處,所以我們可以推廣讚歎它,這是講的印送經典。那現在我們精舍用現代化的排版,也印刷,也製作電子書,同樣都是書寫的意思。我之前講過,《楞伽經》差一點失傳,佛印禪師用的方式很巧妙,他請蘇東坡把《楞伽經》抄一遍。蘇東坡的書法寫得很好,大家都想臨摹,所以他寫了一遍,他再傳出去大家都跟著寫,於是這《楞伽經》就保留下來。《楞伽經》差一點失傳,所以這都是在幫助佛法流通,流通大乘佛法,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我常講到的我們佛教在山西,現在是洪洞縣,《趙城金藏》的公案。當時候是崔法珍居士,她發心來印《趙城金藏》。《趙城金藏》是我們的國寶,現在收在北京國家的圖書館裡面,這是國寶。那個時候日本人侵華,跑到山西去就是為了要搶《趙城金藏》,那《趙城金藏》是他搶奪的目標。日本搶了我們中國很多書,很多圖書館的書都被他搶走,帶不走他就把它毀掉。崔法珍是女居士,女眾居士一樣能護持大乘佛法,這經典在流通,人人都可以護持,就在於你有沒有心。你看像北齊慧文禪師那個時候在北京現在的房山區,他在房山開鑿房山石經;你看像在敦煌,敦煌也保留了很多的佛經,這個都是保存佛法。那你能做到這五個,你就算是法師,能信、能念,就是受持、接受,而且憶持不忘,然後對經典你能讀、你能背誦、能夠解其義、能夠宣說,自己又能夠流通正法,這就算是五種法師。其實這個「法師」,大家都做得到,沒有很困難。其實你們能夠做就是受持大乘的法師,以大乘法為和尚,以大乘法為師。以大乘法為師,你就是以釋迦牟尼佛為師,不光是釋迦牟尼佛,因為一切諸佛都宣說大乘,所以也是以一切諸佛為和尚。

這裡講的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你對這經典能恭敬供養。所以說經典不能亂放,有的人學佛了還不懂,把經典夾在腋下,或是將經典放在地上,這都不行,要把它供養起來。它可以擺在最高處,或是最重要的一個位置,甚至經典擺放的高度都可以高過你祖先牌位,這都是供養經典應該注意的。

那該怎麼供養呢?下面講十種供養。第一個就是用「花」。我們講一點事相上的,供花你要注意:有一些花有刺有毒,那不能拿來供佛。像玫瑰花,你不能拿玫瑰花來供佛,這花是有刺的。有一些花有毒,毒花不能供佛,這是講用花來供養。那用「香」,最好是檀香或是沉香,世間的香雖然也是叫香,像香水也是,或有一些世間的原料,它都可以製成香的形式,拿來熏或拿來燃燒;但還是以佛教裡面的栴檀香,也就是水沉香或是檀香為最好。燃這類香是自利利他,它可以幫助你修行得安定,這是能幫助你用功。那「瓔珞」,就是我們身上戴的珠寶首飾,特別是掛在胸前的瓔珞。你看佛像胸前的就是瓔珞。那麼末香、塗香,「末香」就是香粉;「塗香」就是像香油,有的是檀香油,有的是沉香油,這是塗香。還有「燒香」,這香是用點的。就像我們講經時在用的,這是燒香。「繒蓋幢旛」,「繒」就是用絹布做的,叫做「繒」,用它做成像大傘蓋的樣子,以前就是拿來防日遮雨的,這也可以供佛。所以像普陀山上很有名的普濟禪寺,這普濟寺大殿裡面,在東單跟西單就各有一個非常大的繒蓋。一個繒蓋就可以籠罩東單,一個繒蓋可以籠罩西單。它這個大殿又叫做神運殿。為什麼叫神運殿?「百人共入不覺寬,千人共入不覺窄」。那時有施主要來供養出家法師,

在當時候有一位出家法師還特別計算,他看這個殿裡面其實是站滿人的。他叫底下的人把大殿多個門封起來,只留一道門,出去就發供養。這樣算下來,那個殿堂裡面可以容納六千個人,按照一般的數學來計算,頂多就容納一千個人,可是當時發出去的供養金,發了六千個人份。所以普陀山這普濟寺的大殿,有神運殿之稱。普濟禪寺當時候是清朝康熙皇帝重修了一次,他把明朝的南京故宮拆掉,把它的用料拿到普濟寺去用,所以普濟禪寺的用料也算是皇家規格,用料算最好的,用上好的材料來供養觀世音菩薩。這是講繒蓋幢旛供佛。


有些道場會有旛,像我們講《法華經》,這旛就會拿出來,有的是幢跟旛做在一起,所以有各種不同的形式。還有就是「衣服」,像你們到印度的菩提迦耶正覺大塔,裡面供養的釋迦牟尼佛像,每天都有人供養新的「衣」,也就是供養佛袈裟。供養《法華經》也一樣,你可以給它做函套,或是用上好的布料把它裝起來,這也可以算「衣服」。再來第九個是「伎樂」,就是舞樂,以伎樂來供養。最後一個是「合掌恭敬」。以上這些是在事相上的供養,可以用這十種。

那實際上真正的供養是要「如說修行」、「隨文入觀」,這才是真正的供養。〈普賢行願品〉講「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當中,如說修行供養為最。」你給人家錢,你不如跟他開示佛法。當然現在你要看狀況,兩者都是需要的,給他佛法,他能種善根能解脫,他能不造惡。不造惡他就斷惡修善,他福報就來,能真正地根除貧窮,不光這一生的貧窮能除,來世的貧窮也能除。所以「以法為供養」,那受持了佛法,最重要是要「如說修行」。如果不能做到如說修行,那這個聞法等於沒有聞。就像你聽聞《無量壽經》,你知道阿彌陀佛很殊勝很好,但是你不念佛,你的心沒有轉,你不相信佛菩薩,你不相信《無量壽經》,那沒有用,等於沒聽聞,因為你不念。所以為什麼我常講現在的人他這個本願念佛,是完全修錯的。他只教你只要相信就好了,他不用念佛,戒律也不要持,這根本就是亂搞一通,不如法,絕對地不如法。所以這裡講的供養是我們真正在事相上做到,在修行上心地上也做到。事相上我們可以以這十種供養來供養,供養經典、供養諸佛如來,那麼在自己修行上則做到如說修行。還要提醒大家:你們供佛的東西一定要用好的,你不能用你吃剩的,有些人拿來道場供佛的東西是他們家吃剩的,這個絕對不可以。像你供養出家人也是一樣,你供養出家人,你是要準備新的食物,而不是你家吃剩的,這個不如法,恭敬心不夠。所以他是要以新食來供佛,以新食來供僧,包括供養經典也是一樣,都是要新的,你不能你自己吃剩的,你家的剩飯剩菜,剩飯剩菜可以給小狗小貓吃,沒有問題,但是不可以拿來供佛。供佛你的水果一定要新鮮的,而且要熟的,生的水果不能供佛。還有剛才講這個花,未開的花,沒有開的花也不能供佛。花要開,至少要相對的開,那才能供。這些都是細節,剛才講到供花,有毒的花不能供,有刺的花不能供。香也是一樣,有毒的香不能供,當然沒有人會拿有毒的香,吸了的話自己也中毒,這裡講的就順便講一下這花。花要開、水果要熟,你這供菜要煮熟,就是必須是人可以吃的,而且是沒用過的,這才可以拿來供。因為你們也許會遇到一些出家人,你想要請法師去用餐,到餐廳去當然都是新的了,到家裡去除了應有的禮儀:請法師上座、居士下座、頂禮等等……,你供養法師在你家吃飯,你的菜都要準備新的。這是禮儀,這佛教的規矩就是這樣子,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至於剩下的你家剩菜,你們家裡面的人自己把它分掉就可以了。這是要注意到的。因為現代的人隨便,有的出家人他也不懂,或是託辭講「隨緣」、「自在」,就不教居士佛門規矩、禮儀,把佛所教的給拋棄、疏忽了,這是出家人沒有把居士教好;居士也不懂,出家人也忽略了,那這威儀就不好了,這都是講「如說修行」,「供養經典」,這五種法師,「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蓮華經》,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夠修行。我記得在這個憨山大師,憨山大師講過,他說之前東印度的國王問禪宗二十七祖,就是達摩大師的和尚,他問他,他說:「怎麼沒有看到尊者你看經呢?」你看這裡講不是要「讀誦、解說、書寫、要能受持。」那麼東印度的國王他就問這個西天二十七祖,他說:「怎麼沒看到大師你在看經呢?」那麼二十七祖就回答他,他說:「我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所謂「出息不涉眾緣」就是對外他不攀緣,心不取相不分別,即是「外不著相」。對內呢,他「不居陰界」,不為五陰所繫縛,「內不動心」,你動心就有五陰。所以,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所以他長處於禪定之中。這剛好跟六祖慧能大師《壇經》裡面講的什麼是「禪定」,這道理是一樣的。他這就叫「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又叫「首楞嚴大定」,這就是真正在「轉經」,在受持佛法,而且他這個「受持」,受持到後來他是有工夫的。所以為什麼說念佛的人念珠常常要拿起來念,不是只戴在手上當裝飾品或保平安,我看有些居士沒有念佛的習慣,你沒有念阿彌陀佛的習慣,這是不可以的,一定要把「念佛」念成習慣,早上也念、晚上也念、順也念、逆也念、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念,一定要養成這個習慣,這就是在「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因為其實你讀經、解經,目的還是要教你修行,你真正在修行,才真正在消業障,這才是受持經典,才具足這裡講的五種「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那在淨土宗其實很方便,你提起佛號來,你就是常轉《無量壽經》,常念西方淨土、常念阿彌陀佛。學「法華」的,心不戀小乘,能受持大乘,使用天台宗的「觀門」,這都算是受持《法華經》。所以,這裡講的「五種法師」「十種供養」,其實大家都可以做得到。你要做一個受持大乘佛法的學人,就要以大乘佛法為導師,所以叫「以法為師」,這是真正的供養,真正的恭敬。不能只有表面上的恭敬,表面上的恭敬沒有用。因為有些人話講得很好聽,表面做得很好。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在修學,若要知道是否是在真正修學,你可考驗看看你自己,順逆的時候你想到的是什麼?你要想到的是佛法。你生病的時候,你想到的是懺悔業障,你想到的是佛在經上怎麼教,你在逆境的時候你想到的是佛法,要知道自己現在碰到這個逆境必有因果,我是來隨緣消舊業,心裡要放下,知道「諸法皆空」,沒有能受的我,與所障礙的人事。你能把它化空,這個就是心從境界當中轉出來,這就是在運用大乘佛法。所以說這大乘佛法是非常好用的,你用起來很快就能脫離煩惱,所以叫「一念覺」,也就是「一念迴光」、「一念覺悟」,這就是在修學大乘,受持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特別講的是「心地法門」,也就是「轉心」。心裡真的轉過來了,這個「轉」是依經典而轉,看破這個世間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看破你起煩惱的這個「我」,這虛妄的「我」,教你怎麼把它看破,也可以叫「觀破」。所以這大乘佛法非常地厲害,比起小乘或是其他的外道,它是方便直捷多了。

以上講「五種法師」,講「十種供養」。


然後我用西天第二十七祖的開示,再跟大家解釋什麼叫做「看經」,什麼叫「真正用功」。「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這是真正叫「轉經」,也叫「行經」。所以說「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這是真正在修行用功。表面上他沒有在看經,實際上是這樣子在用功。當然,你不要把這裡講的學回去耍嘴皮子,那沒有用。你濫用就會變成像戰國時期那個趙括一樣,講得很好,頭頭是道,其實不過是「紙上談兵」,他爸爸趙奢是戰國的名將,帶兵打過仗有實戰經驗的都講不過他。他與秦軍對陣,直到要兵敗的時候,還在談兵法,真的是空談。趙王任命他替代廉頗的時候,趙括的媽媽還親自跟趙王說:「如果趙括兵敗,可不可以不要殺我們全家。」因為她知道她這個兒子只會紙上談兵而已,希望不要連累他們姓趙的這一家人。這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紙上談兵」。學佛修行不能只有紙上談兵,你會講這些公案沒有用,你做不到,你轉不過來,即使你講得很玄妙,你應付得了場面,但是應付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當你煩惱習氣來的時候你還是顛倒,你還是沒有辦法轉。所以不要人家教你看經,你就回說:我「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那你這個說法,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你沒這個境界,你騙人家有;你沒有修證,你讓人家誤以為你有修證,這個都不行。這裡講一下這「誤以為」,有一些人他不講他是佛菩薩,他講話帶有技巧性,讓你「誤以為」他是佛菩薩再來,這個也不行,一樣都算是妄語,是欺騙別人。所以佛門講的「不妄語」,它的微細之處你們要去細心體會,包括你在跟人家談論佛法的時候,你不會你就說不會,不要撐場面。有一些學佛人他會撐場面,想說:「我學了三十幾年了,我要是回答不來,那豈不是太沒面子。」沒面子沒有關係,你有懺悔心,可以再提升;但是如果你沒有修行,你在那裡耍嘴皮,那才真正是沒面子,什麼叫沒面子?就是「不要臉」。自己沒有工夫,不會的就說不會,沒有關係。佛教有各個宗派,有些人只會淨宗,那你就講淨土宗,其他的宗派不會的,那你就不要撐場面,你就說你不會,還有很多經不會,都還在學,這個大家都可以接受。這個公案我拿來講,你可不要回去哪一個善知識、出家人教你讀經,你就拿這二十七祖的公案在那裡搪塞他,那不行,是沒有用的。所以事相上要去看,修行心地上要真正地實修,這是「解行並進」。事相上能做得到,心地上道理上你也能明白,你也能使用,事跟理你都能夠達到,解行並進很重要。不能執事廢理,也不可執理廢事。「執事廢理」,那事相上就猶如虛設;「執理廢事」,那就變成狂慧,狂慧是很不好的,是貢高自大的。無論修什麼宗派你只要變成這種狂慧,貢高我慢,那幾乎沒有辦法救你,因為你覺得自己很行,已經可以了啊。這個就要注意。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旙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

這一段有點長,我把分開來講。


你能供養一尊佛都不容易,你看看你們能聽《法華經》,看到《法華經》會歡喜,有人看到《法華經》會掉眼淚的,會痛哭流涕的,這都是過去生中在佛門裡有種善根。你在這裡能聽得到,也是有福之人。所以佛告訴藥王菩薩:「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我們就講事相上就好,你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以至誠恭敬的心,來供養這部經典,佛說這個人的善根非常地深厚。有的人說:你們學佛的人好傻,怎麼那麼笨,放著這個世間好吃的不吃,好玩的不玩。你們要知道,真正笨的是他,他在造業,他沒有遠見。你有智慧,你能夠收攝你的六根,你能夠少造這些不善的業。

有些人他會笑你,說:你看你們學佛人,人家騙你,你明明吃虧了,你怎麼不跟他多計較一點。但實際上不是你不會跟人家計較,是因為你心地明白「凡事都有因果」,是你心裡有智慧,所以行事跟世間人不同,世間人凡事斤斤計較,縱然讓他計較到了,那也是他命裡該有的,而且他還造了業,本來命裡有更多,結果因為造業,他反而減少。就像有的人去搶劫銀行,有些人一搶搶得幾千萬,有些人一搶得幾百塊。搶幾百塊也算是搶,都是造業。所以這就是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你跟人家計較那麼多沒有用,該算的我們算清楚,但是不要與人斤斤計較,這我們學佛的人懂得。世間人他貪玩,他吃肉喝酒,殺生造業,我們不這樣做,不是因為我們不想玩,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要來熏習佛法,我們知道我們要收攝身心,我們知道不要因為貪吃而殺生,我們比他們更有智慧。我們在心地上有一股現在人講的「正能量」,我們知道自己要怎麼走。有些人笑「你們學佛人怎麼那麼傻?」實際上學佛的人不傻,你看這裡講的,你能來聽聞《法華經》,你能供養《法華經》,世尊講你的過去生「已曾供養十萬億佛」,你真正能這樣做,供養一尊佛都不容易。你看看,一尊佛出世,從釋迦牟尼佛到下一尊彌勒佛出世,要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要再過這麼久的時間,然後再看有沒有下一尊佛。有的佛土它是淨土,這一尊佛滅度以後,馬上補處菩薩就接著成佛,這裡講要經過十萬億尊,萬億叫做「兆」,要十兆尊。能夠受持《法華》,供養《法華》,這個人的善根非常深厚,絕對不是一生能有的。你看有些人來看一看《法華經》他就回去了,善根好一點的聽個一會他就回去了,你能坐在這裡聽七天,甚至你能把整部《法華經》聽圓滿,這個都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阿彌陀經》上講的「多善根福德因緣」。而且釋迦牟尼佛說,過去生你都有發願,也許你還沒有成就,可是因為過去生聽聞《法華經》,你想說我也來發這個願,我也來護持《法華經》,所以這一生你遇到大乘經典,遇到《法華經》,你就會來護持,來聽聞。所以說「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這個「愍眾生故。生此人間。」有兩種,一種是再來人,一種是你過去生,也就是我們剛講的,你沒有成就,或是多劫以前一直到現在你發過這個願,所以你這一生再來人間你遇到,你又來護持了。有一種是再來人,再來人那很厲害,我們看智者大師的和尚南嶽慧思大禪師,在南嶽衡山修行,他十五歲的時候他就讀《法華經》,他看《法華經》看不懂,他痛哭流涕,求普賢菩薩加持,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給他摩頂,摩頂以後他對《法華經》都通利,後來修學得法華三昧。天台宗在五品弟子位以上有四種金、銀、銅、鐵轉輪王位,他得到了鐵輪王位,鐵輪王位就是圓教十信位的菩薩,距離初住銅輪王,還差一個位次,他說他自己是因為帶道場時間花太多在道場上,不然他可以再往上前進,他證圓教初住沒有問題。他能為智者大師做印證,智者大師得一旋陀羅尼,是南嶽慧思禪師為他印證的,智者大師也是讀《法華經》得一旋陀羅尼,得一旋陀羅尼他智慧大開,辯才無礙。所以天台三大部都出自智者大師之手,你看智者大師他裡面的註解,你就知道智者大師確實是不是普通人,我們中國佛教尊稱智者大師是「小釋迦」。在印度,從前的印度有馬鳴跟龍樹,在我們中國有智者跟永明,智者大師,還有一位永明延壽大師。永明延壽大師也是相當厲害。這裡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像祖師大德他從小就學佛,他就想出家,他很小就有修證,這種都是再來人,於諸佛所成就大願,因哀愍眾生,所以生在這人間來度化眾生。所以我一直講我們中國人很有福報,全世界這麼多人當中,中國人最有福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都是大乘佛法,沒有小乘,你走到哪裡都是禪寺,現在連修學淨土宗的也叫「禪寺」,都跟禪宗有關。而且有許多大菩薩,多位祖師大德都是大菩薩再來,來翻譯經典讓你看,經典要是沒有佛菩薩來給你翻譯,你是看不懂的。像這《法華經》,是誰來翻譯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鳩摩羅什大師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所以他來幫釋迦牟尼佛翻譯,他通曉中國的文字語言,他也通西域的語言。你看我們之前講過的,像這位也是翻譯《法華經》的竺法護大師,他通西域三十六國語言,又通中文,自己又有修證;又像翻譯《華嚴經》的清涼國師,人稱華嚴菩薩。中國土地上遍地都是佛菩薩,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不管是顯教密教,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都有佛菩薩來教化,這地方是淨土,福報很大,有再來人再來。我們還有四大名山,這四大名山就是四尊大菩薩的道場,只是你看不到而已,但是你去就是了,聖山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所以說你們放假愛去哪一個國家,說實話,那個景就在圖片上看一看就好了。我們自己國家裡面就有聖山,你還要去哪邊朝聖。觀世音菩薩的普陀山、文殊菩薩的清涼山、地藏菩薩的九華山、普賢菩薩的峨眉山,各地都有佛舍利,都有翻經的寺院,都有大道場,中國佛教這麼興盛。講到這裏你就知道,中國人學大乘的根器是有的,福報是夠的,中國人最喜歡看什麼經典:《心經》、《金剛經》,喜歡看般若部的經典,他學佛喜歡學大乘,有的人還特別喜歡禪宗,所以你看現在很多室內設計的,特別設計有禪風、禪意。中國人的大乘善根,在方方面面都體現出來,這是有大乘氣象。不光是我們這樣看,歷代祖師大德也都這樣看,像鳩摩羅什大師,他媽媽告訴他說我們中國有大乘氣象,要他到長安去弘法,雖然路途有點遠,但是要不辭辛勞。那時候大師他在龜茲國,古代龜茲國,龜茲國現在在我們中國新疆省境內,當時是一個小國。中國這土地真的是淨土,有舍利滿天下,然後各個省都有祖師大德,現在網路很發達你去查查看各省的祖師,要是殘酷一點讓你都把他們法號、名字背起來,你是背不完的。我常跟我們同修講:我們淨宗就十三位祖師,禪宗不得了,祖師大德非常地多,許多諸佛菩薩來中國教化,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你看看這大乘佛教在中國是根深蒂固,那表示什麼呢,這《法華經》上釋迦牟尼佛講的「已曾供養十萬億佛」,中國人學大乘的善根絕對夠,然後又有再來人來,所以說這些人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所以我說有兩種,一種是他過去生就是在佛門種善根,雖然他沒成就,可是他還來做人的時候他遇到佛法,他能護持;還有一種就是再來人。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就具有這兩種,所以就特別殊勝,你能聽聞《法華經》,你能夠能萬緣放下,這樣子來學習,世尊讚歎「已曾供養十萬億佛。」真是不簡單,供一尊佛都不容易,供養十萬億那絕對不是一般的小福。你不要想到「福」,就想到我口袋裡面錢沒有人家多,你要知道:有的人他在錢財上的福報確實大過很多人,但是在修學佛法的因緣上那就跟個窮人似的,是很貧苦的,他的佛緣很差的,你讓他念十聲佛號他都沒辦法。為什麼,因為這十聲佛號當中,在這一分鐘內他要接好幾通電話,那這個人的修學因緣就很匱乏,修學的福報沒有你好,所以把握自己的善根,依止大乘佛法修學。





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

法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 之一)~悟顯法師 講述

 法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
第一講
從「序分」到現在「正宗分」,依照憨山大師說的:正宗分從〈方便品〉開始,一直到〈法師品〉這裡算是「開佛知見」的圓滿,也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法師品〉是「開佛知見」最後要圓滿了。

那《法華經》從一開頭,世尊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而後說〈方便品〉,〈方便品〉告訴我們如來出世唯談一乘其實處處指示心性,顯示一切眾生本來面目不生不滅,不會因為時間、空間、迷悟而有改變,這就是真如佛性。所以舍利弗先開悟,之後是四大弟子,而後五百聲聞,到後來〈授學無學人記品〉,都是指示心性,顯示不生不滅,乃至宣說因緣,種種譬喻品舉「化城」之譬,舉「三草二木」之譬,宣說過去與大通智勝如來種種的因緣,無不都是指示眾生本有不生不滅的佛性而已。縱然在第四品〈信解品〉當中舉了個「客作賤人」的譬喻:猶如長者家子,客作賤人;即使他從小走失了,而後流浪在外五十年「客作賤人」,仍舊為長者家子,可以紹繼家業。這就是《法華經》它不可思議之處,從頭到尾處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法華》。

所以這第十品〈法師品〉講五種法師,為參與法華的大眾授菩提記,使眾生得聞《法華》得悟佛性,知道眾生本來成佛講五種法師,講受持《法華》的功德有多麼殊勝。一開始就是佛告藥王菩薩。為什麼說「成佛的法華」?成佛必須要見性,不見性不能成佛,念佛也不能成佛,持戒也不能成佛,念佛得因果,持戒得生天,要成佛是不可能,「成佛是見性」這話是達摩大師講的;那「性」是什麼呢?就是眾生本來的面目,本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佛性不生不滅。它前面舉的譬喻,在三界火宅中各各都是法中之王,舉長者家子雖客作賤人,流浪在外竛竮辛苦五十餘年,他還是長者的血脈。就像眾生在娑婆,在這六道四生當中流浪,又何止五十餘年,但是佛性仍不失不壞。今天只要透過佛法修行,幡然一悟必定成佛,這就是開佛知見。舉「三草二木」顯示如來唯說一乘,眾生唯依靠一乘佛法。「一乘」者就是一心之乘,此一心能乘萬法,故名「一乘」。「一乘」猶如大雨,以「三草二木」喻眾生,一切眾生都能得潤澤。又舉過去大通智勝如來,顯示但聞一乘法,這個善根不失不壞;也可以顯示眾生的心,從古到今不失不壞,不會因為塵點劫而有所改變。再告訴你萬法皆是化城,唯有佛性方是寶所,方為究竟,明了此理者能得受記,不解此理者也種了善根,所以說種少善根福德都能夠成佛,或是現在或是未來,都能成佛。所以為什麼《法華經》的功德有這麼大。
佛在〈法師品〉裡面讚,說:「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法華經》在佛門稱為經中之王,就是因為它處處指示你見性,開示眾生本有佛知佛見、本有如來藏性,它的功德超過「人天」有漏的福報,超過「二乘」不了義法,這就是《法華》的無邊功德。所以說「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每一個人都能成佛,每一個人都能成就。從前面〈序品〉一直到這裡第十品,這「開佛知見」算是圓滿。
前面經過三周說法,已經圓滿了,到這裡要總該三周,包括有情無情一切眾生,但能隨喜者,能夠讀誦受持解說書寫者,都能成佛。這就是圓滿,非常地圓滿,所以這〈法師品〉大家要多多留意。

我用一點時間,介紹前面說的種種的譬喻,使你們能夠再複習一遍,再抓到《法華經》的重點。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佛出世唯談心性之理,其他的都是方便說。所謂「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又說「佛法中無聲聞弟子」,既然沒有聲聞,那也就是沒有小乘了,唯有大乘是如來正說,「大乘」是如來正傳,其他的都是方便,二乘法都是方便,目的是為了讓你導歸到一乘了義當中,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要說的,承先啟後,現在來看這個〈法師品〉。

法師品〉的這個就是以一乘佛法為法,我們以一乘了義為師,以一乘法為師,這就是〈法師品〉。「師」就是你學習一乘法,師法於一乘,這就是「法師」。所以它這裡的「法師」,你不能想說是剃頭出家的和尚。它講的五種法師;無論你在家出家,你只要能受持《法華經》讀誦《法華經》解說書寫,都算是〈法師品〉裡面講的法師,這是廣義的「法師」。那現在對出家人的尊稱,我們都尊稱為「法師」,所以多半都是出家人在使用,你不要想說在家人也可以叫法師,這就整個亂套了。這裡是講「法師」的含義,不是講「法師」的形象;在形象上還是有在家出家的,就像菩薩一樣,有在家菩薩有出家菩薩,這個是形象上不同。那實際的修學上,一定要具足或是有少分這裡講的五種法師其中之一,或是具足或是受持或是讀誦;這「法師」到後面會再作解釋。

這是先解釋什麼是〈法師品〉,所以這「法」就是一乘法,我們大家一起學習一乘法,就叫「法師」,就是「以法為師」,佛法講的「依法不依人」。要是你們看到一些出家人,你不要以為出了家,他講的經就是對的,那你就是著相了。我們常常講,你不要以為他讀了什麼佛教學院,他講的經就是對的,或拿了個「佛學博士」他講的經是對的,那不一定正確。很多讀完世俗書的,拿了個佛學博士的,不少都在毀謗佛法,還毀謗大乘說不是佛說的;這些都是佛教敗類,你們要注意,不要被他那個假象給騙了。而且我還告訴你:他這麼一說,在我們中國佛教的一個標準當中,他就不算出家人。我們中國歷代的祖師,他告訴我們什麼樣叫出家呢?要能講說一乘,能修學一乘的,這才叫真正出家人。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那不能算。所以你們要注意,不要著相,你要看他講的是什麼法,所說的內容是什麼?至少要教你了生死,不謗大乘。不能只講一個孝順父母,那佛法就變成只有孝順父母;我告訴你,連世間人他都知道孝順父母這是小情小愛,世間人的大孝是精忠報國;我們佛門講的大孝是「成佛作祖」,弘揚大乘這是大孝小孝是小情小愛,就是你只愛你的父母。所以你看很多人,他拿著他的小情小愛當藉口,去為非作歹、去犯罪,還說「我是為了我的小孩,我是為了我的父母」,說他希望父母有飯吃所以他犯罪,這都是錯的、是不可以的。所以出家人他要教人學大乘法,要學一乘了義,這個才是真正的出家,標準要到這程度,不能只講一些人天乘。還有一些出家人,講一些所謂心靈雞湯、世間話、勵志的話,這些都不是佛法,或是有的出家人沒有威儀,自以為幽默接眾,上台去搞笑,有的看的觀眾還很多,但是充其量就是個搞笑的,你不是真正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有講經說法的威儀,有它的規矩,那所說的法其內容一定是依一乘實相,這才叫「以法為師」,所以說叫〈法師品〉。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時候世尊告訴藥王菩薩。這個藥王菩薩在後面也會講到,他能為大乘佛法來捨身,能護持大乘,這就是他的行持,所以佛舉藥王菩薩來當作表法。什麼叫「藥王」?在佛門裡面,阿伽陀藥可以算是藥王,一乘了義可以算是藥王。所以只要你學習一乘了義,你就得到了諸藥之王。為什麼稱「藥王」呢?能滅貪瞋癡,能破無明黑暗,所以稱為「藥王」。你看世間的藥作用很有限,就講西藥好啦,西藥治標不治本,這個問題治好了,另外一個問題又出來了;中藥比西藥厲害,比它先進很多,這是肯定的,中醫兩千多年前的藥方,到現在都還是可以用,因為我們中國人很厲害,他找到了天地間運行的原理,也就是「五行」的原理中國人掌握到,這個外國人還掌握不到。要從醫藥來說,我們中國醫藥領先西方至少兩千年以上;因為找到了人世間運行的原理,就是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但是比起佛法來,也治標不治本,因為能治生不能治死。這活的人它可以治,但是他沒命活了,它就治不了,所以比起佛法來說它只是治標而已,不治本;比西藥來說它是很厲害,絕對是超過西方醫學,這是早就可以肯定的。現在我們中國人因為近代戰爭的關係,你對於自己用了五千年的醫藥,自己反而沒有信心;實際上你回去看,它相當厲害。但是再厲害它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而佛法可以醫命。你現在修善得福、來生得福、後世得福,或是這一生的命運直接轉變,所以它可以醫命。「醫命」那還不夠厲害,佛法還可以了生死。你來生縱然得福,那又如何?享完就沒有了。福報很大,但是造的業也不少。你看一個貧窮的人,頂多就是心有一些酸葡萄心,說實話他在行為上,造不了什麼壞事情;但是你看一個有福的人他又造業,他後面得到的果報非常地不好。所以你世間的福報修得再大,仍舊是生死輪迴,享完就沒有了;你要是家裡面的沒有學佛,還沒有人能救你,那它這個「沒有」就是問題,而且這問題很嚴重啊。
佛法它能夠醫生死之病,尤其是大乘佛法。二乘它雖能醫生死之病,可是它不能徹底見性,所以比起一乘了義來說,二乘它是治標不治本,一乘了義它是治本。從哪下手?從心地上下手,這「心地」講本源,又叫「如來藏」,講心的本源。二乘人他不曉得什麼叫如來藏,也許有這個名詞,但是他不懂,這是肯定的;所以他以「生滅六識」為染淨根本,二乘人依生滅六識來修行。我們大乘佛法依不生不滅性起般若智內熏斷無明熏斷塵沙熏斷見思;這就是大乘,它是依不生不滅性,跟二乘完全不同,二乘它是方便說。

有些人說,你們這樣是不是在批評二乘?我告訴你,這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佛在《華嚴經》告訴我們,大乘比二乘的殊勝,所謂「更有一法過二乘者。名曰大乘。」又在第十品裡面講到:眾生如果不聽聞《大乘妙法蓮華經》你不算行菩薩道。什麼意思?就是你還是小乘,你不是真菩薩,你不是真正發大心的,這就是證明,所以是世尊所說。而且不是只有在我剛剛舉的這幾部經中講,在多部大乘經典裡面都講到。我們以世間的醫藥,西醫中醫來比較好了。你看這二乘,他能了生死,但還是治標不治本,大乘才是真正治標也治本,標本兼治。所以為什麼說你學佛要學大乘才是真正的藥王,得到一乘的妙藥。所以佛告訴藥王菩薩以及這八萬大士,他說「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這「夜叉」翻作中文叫疾捷鬼,就是動作很快的,「乾闥婆」他是天樂神,「阿修羅」翻作中文叫無端正,他的眼睛有的是有九百九十九隻眼,他的嘴也是,所以非常醜陋,這個是「阿修羅」。「迦樓羅」就是金翅鳥神,「緊那羅」是天歌神,「摩睺羅伽」翻作中文叫大腹行,他是大蟒神,這就是我們一般常講的「八部鬼神」,你們看小說裡面講的天龍八部,這八部鬼神眾。前面是天眾、八部鬼神眾、人與非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人」就是人道的眾生,「非人」就是鬼道的眾生。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個就是佛門的四眾,出家四眾就包含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就是近事男,「優婆夷」就是近事女,親近佛法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優婆塞優婆夷;而且他這是有受皈戒的,至少是五戒。在這裡順帶跟你們講:你們受五戒,五戒是不搭縵衣的,一般來說菩薩戒才搭縵衣。有的戒場不如法受五戒給你一件縵衣,你拿回來你不要搭;只受五戒,五戒是不能搭縵衣,菩薩戒才搭縵衣。因為有的居士他想:「奇怪啊,我們都是來受戒的,為什麼那一群人有縵衣可以搭,我們這一群人沒有縵衣可以搭?」那你是「戒常住」你要跟他們講清楚,你要跟他講:「這是菩薩戒的,你受的戒不一樣,五戒是不搭縵衣的。」因為,傳戒時它會連同三五戒、菩薩戒一起傳。因為在家菩薩戒是次受,先受三皈依,受五戒,受菩薩戒,正授的時候是這樣。所以,有的受完五戒他就出堂了,後面的留下來繼續受菩薩戒。可是有的戒常住比較隨便一點,沒有去講究到;那你就要懂規矩。這是佛門常講的四眾弟子;四眾弟子又包含出家、在家。

下面說:「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聽聞佛說四諦法而開悟的人叫「聲聞」。辟支佛翻作中文叫「緣覺」,是聽聞十二因緣法,修學十二因緣而開悟者,叫「辟支佛」;也可以翻作叫「獨覺」,獨覺是出無佛世,他因為器很利,他能觀察十二因而開悟,也是叫辟支佛。下面講求佛道者。志求無上佛道,如是等類就是這些眾生,在「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授記。」這就顯示《妙法蓮華經》就像太陽一樣,見到的人都得光明,哪怕你眼睛看不到,你也得到溫。那些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他們來求聲聞、求辟支佛,他們不是求一乘。但是,只要聽聞《法華經》,他就了善根,這就是顯示「一乘」的殊勝、「心性」的殊勝。但聞《法華經》一偈一句縱然你只有一念隨喜,佛說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當得」是「未來能得」。如果是求佛道者,看他精進的程度。如果是求聲聞乘、求辟支佛,那麼他能「迴小向大」,也看他精進的程度,有的很快,像舍利弗就很快,剛開始他求聲聞乘迦葉尊者,他是求聲聞乘,他就是「迴小向大」。所以你們聽聞《法華》,不管你有沒有發心,佛都為你授記。這就是總該前面九品的經文當中所講到的,包括為四大弟子授記,為五百聲聞授記,為學無學人授記。這裡講的:你聽聞,「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跟《梵網經》一樣,「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因為此經談的就是「菩提妙」,談的就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佛在經上比喻就像「金剛」一樣,「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你吃米飯會消化、你吃麵食它會消化,「金剛」是物質當中最堅固的你把這「金剛」吃下去絕對不會消化也就是顯示說「一乘佛法」不會隨著時間而損壞,都會一直存在你的阿賴耶識當中,儲存在你的記憶當中,不會忘失,將來遇緣會起現行。所你們有些人什麼經都不是很愛聽,但還特別愛聽《法華經》;有些人他是特別喜歡聽《金剛經》,這就是他過去生中有聽過,他這一生又聽到了,所以他會特別歡喜,他還會相續,這就是宿世以來累積的善根。所以說「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能究竟成佛。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裡面講:「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一個是究竟「解脫」,一個是究竟「沉淪」。所以你要是現在聽聞,你現在就要把握把握學佛因緣,把握學佛的機會來修學大乘佛法、修學一乘佛法,這個經的功德非常大,所以說:「皆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在佛門裡面有三部一乘了義的經典,裡面的內容,一部是用戒律來呈現,一部就是像《華嚴經》是講菩薩境界,包羅萬象,以法界為宗;這部經雖然看似有二乘,實際上會歸一乘;各用不同方式來說明一乘佛法,但是都一樣,只要接觸到了,必定成佛。在《涅槃經》還有一個譬喻講:「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你聽聞一乘了義,就像聽到「塗毒鼓」一樣,什麼叫「塗毒鼓」?就是這個鼓上塗著毒。這在古時候印度他有這種武器,這鼓上面塗著毒,聽到這個聲音「遠近皆喪」就是敵軍聽到這鼓聲全部都死亡是相當厲害的武器這有毒的物質透過鼓的聲音把它散出去,用現話來講就像是生化武器,以前就有這種東西。「聞塗毒鼓。遠近皆喪。」的意思,是說這大乘佛法猶如塗毒鼓的鼓聲一樣,「遠近皆喪」就是不管你再怎麼厚重的煩惱,再怎麼久遠劫的習氣,都能夠消除,乃至畢竟成佛。
這裡講的八部鬼神天人、阿修羅等等的,還有出家、在家的弟子,但聞《法華經》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作中文叫「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必定成佛,所以這部經叫「成佛的法華」。眾生本來就有如來智慧德相,現在你再聽聞一乘了義、你再聽聞大乘佛法,自己本來是佛,現在又熏習一乘佛法,受般若智慧的熏習,那一定能「返本還源」。念佛也是一樣,自喚自醒而已;念阿彌陀佛就是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本尊」是什麼?密宗常講的「本尊」,本尊就是佛,佛不是別人家的佛,是自性佛這就是《法華經》的功德,就是有這樣大的功德。不過世間人他還是喜歡錢財、名利、家庭,他不知道這些東西都會散壞,「合會就有別離,強健必定當死」,這個小乘人他知道;世間人不懂,他覺得:我有錢,我還可以更有錢,所以《無量壽經》講得非常好:「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到後來沒有一樣是你帶得走!人是一定會死的,沒有不死的人,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可是你聽聞《法華經》,你聽經的功德、你讀經的功德會跟著你能夠保證你不下三惡道;不然人往生以後,都是隨他的業而去。所以要重視大乘經典,重視《法華經》,因為這是能幫助你了生脫死,能幫助你究竟成佛。所以學佛一定要聽經,學佛如果不聽經,你不會了解佛法的道理聽經要聽大乘典心才會開,才能夠沒有種種的煩惱。你剛開始肯定聽不懂大乘經,但是你越聽業障越消,慢慢你就能契入了;臨到境界來的時候,你念頭一轉,從前放不下的也就放下了。這心念轉變比什麼都快,我們常看到一個人一生作惡多端,後來進了監獄,被判了死刑,他浪子回頭,一念回心,他拿起一串念珠,那一串念珠的力量比手銬的力量都還大他回心改惡向善,這一念佛心超過所有有形物質的力量;我們看到有一些人進了監獄,他回心念佛,這心念的轉變就是大乘佛法。所以你學佛一定要聽經,沒有聽經你不懂佛教道理,你煩惱一大堆,越學佛非但沒有消除煩惱,還煩惱特別多,這就是你沒聽大乘。聽大乘,你的煩惱一定越來越少,不會越來越多有的人反覺得煩惱變多了,那你要看看你自己是不是自尋煩惱?沒事自尋煩惱來。
這個就是大乘佛法的功德。世尊講聽《法華經》「皆與授記」,這才是真正的靈丹妙藥,才是諸藥中王。所以他告「藥王菩薩」,這藥王菩薩常跟藥師佛安放在一起,就是一起供養;因為藥王、藥上這兩位大士,在《楞嚴經》上也出現過,他嚐遍世間的百草。我們中國也有藥王就是孫思邈,孫思邈這個人學佛;有一次唐太宗問他,他說:「你喜歡讀《華嚴經》,《華嚴經》才八十卷,《般若經》有六百卷,《華嚴經》跟六百卷的《般若經》,哪一個功德大?」孫思邈告訴唐太宗:《華嚴經》的功德大,《華嚴》以法界為宗,無法不包。孫思邈把唐太宗的病治好,唐太宗要留他在宮裡面當御醫,他不要;他說我只要請皇上一道旨意,就是:我想到的地方你都讓我去因為他只想要去研究這些藥材、藥草,他想要去哪邊採藥,任何人不得阻擋。唐太宗准了他是我們中國的藥王,人稱藥王菩薩。講到中醫,其實很多中醫傳下來是因為孫思邈,他影響很大,其實都有學佛,你們可以去了解孫思邈。這裡講的藥王菩薩,他是真正的修行人,他也能為人治病。以前的出家人學問是很夠的,不光能教讀書識字就像憨山大師他能教小孩讀書識字;有的出家人他還能教醫藥,幫人家治病像鑒真大師把我們中國文化,傳到日本去,才有今天你們看到的日本建築、醫學、文字,是跟我們學的,甚至包括茶道、農耕這些都是鑒真大師渡海教他們的;日本以前連貨幣都沒有,連名字也是我們中國一個女人武則天賜給他的。以前的出家人相當厲害,還有會看星象的,唐朝的一行大師,他是密宗的高僧,他會看天象,天文學,以前出家人真的很厲害。像釋迦牟尼佛當時候,他不光是會講經,看病他也會,連婆媳吵架了,他也會調理,都會的。藥王菩薩他是行菩薩道,在這裡做表法。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前面是講如來在世,後面講如來滅後,也就是現在。現在就是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聽聞《妙法蓮華經》,乃至一偈一句,發一念心隨喜,佛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是講不光當時現世的功德,還有如來滅後的功德,這「滅後」就包括到末法一萬兩千年,只要是聽聞《妙法華經》,能隨喜,「隨喜」就是讚歎歡喜,就像:「你能去聽《法華經》好殊勝、很好啊!這個功德就很大所謂「授記」就是授記成佛;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必定成佛。所以為什麼跟你們講:來聽《法華經》就是釋迦牟尼佛給你授記,我就是依據〈法師品〉跟你們說的。不是說你來這裡聽,我給你授記,我沒辦法給你們授記,這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佛說你來聽聞《法華經》,佛都給你授記,你聽得懂聽不懂沒有關係,凡是一念隨喜,歡喜讚歎,佛給你授記,你善根無量,將來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必定成佛,這就是成佛的保證。縱然你前面沒聽到,沒聽懂。如果沒聽懂,現在很簡單,影音都放在網路上,你自己回去重複聽。但能「隨喜」,當然這「隨喜」最粗淺的,就是前面講的歡喜讚歎;有的「隨喜」,像智者大師是五品弟子位的隨喜,他這「隨喜」就是隨喜契入法華三昧,這個夫就比較高深了。講「隨喜功德」,這隨喜功德不是只靠一張嘴就隨喜功德。有些人講:隨喜功德就讚歎人家。這是沒有錯,但是他的功德為什麼你能隨喜他?他所得的法喜,為什麼你也同喜?那你必然是契入他所契入的境界,所以「隨喜」即「功德」。就像華嚴四祖清涼國師跟華嚴五祖講:看華嚴的學人,只有你一個人可以跟我同遊華嚴法界,就是他能隨喜清涼國師的功德,「同遊法界,同入華嚴」,是這樣的一個境界,這是修學夫,他的層次;不是只有嘴巴讚歎而已,或是鼓掌或是點讚,不是只有這樣隨喜而已。所以要看你怎麼來隨喜,讚歎也是種善根,也是受記,但是如果能隨順佛法修學而得法喜的話,就能夠快速成道。所以他這個「隨喜」是隨順佛法修學而契入境界,得到法喜充滿;就像你「隨文入觀」,前面的譬喻你能夠去熟悉、能夠去體會,這都是隨喜他的功德,透過「隨文入觀」而得法喜,「隨順修學」而得法喜,「隨順菩提」而得法喜,這個都是隨喜,這是由淺到深。
但能「一念隨喜者。」「一念隨喜」,這個話你要比較嚴格來說,就是「一念契入」,「契入」那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一定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是講夫層次比較高的。那比較淺的呢,你從隨喜讚歎、歡喜做起,也能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不能只出一張嘴,要真正去修行,把佛號提起來,心裡與心性相應,這也是隨喜《法華》。

所以《華嚴經》上講的普賢菩薩隨喜功德,跟這裡講的一念隨喜,它這個層次有淺有深,往淺的講就是讚歎,往深的講就是他所契入的境界你也能契入,你看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參一個知識,他就能隨喜他的功德,他就契入他的境界,這是善財童子的「隨喜」,這夫非常厲害。參一個善知識,初住,他就證初住;參二住,他就證二住;參三住就證三住,......,這是善財童子的「隨喜」。他從文殊菩薩處得根本智,而後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也叫「一念隨喜」佛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你要記住:是隨喜讚歎正法,不正確的你不要隨喜,那叫「隨業」,或是叫「隨順罪障」、「隨順業障」;人家在毀謗佛教,你還在讚歎,你覺得他是高僧大德,可是他在毀謗佛教;你不用管他的名氣,現在的名氣是可以透過炒作炒出來,很簡單,廣告多打一點就有了,名氣是可以炒作的,但是講經說法,正知正見,那是炒作不來的,是正確的就是正確的,所以隨喜正法,那可以;你不能去隨喜不正見、隨喜外道,去讚歎外道、讚歎邪法、讚歎相似法,這都不行。「相似法」就是他講得很像佛法,但是裡面內容不是佛法,他也會用佛法的名詞,但是講的不是佛法的內容;有一些外道他會用佛法的名詞,他也說他有咒語,像這種你就不能隨喜。所以講「隨喜功德」,是隨順大乘佛法修學。《法華經》從頭到尾,至少我們講到現在第十品,你們看到的世尊善巧方便譬喻,顯示諸法實相,讓眾生知道自己原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管你是舍利弗的根器,你是大迦葉這些四大弟子的根器、你是五百聲聞的根器,乃至是學無學人比較愚鈍的根器,但聞《法華經》,但聞心性之理,皆能成佛,都能夠了生脫死。佛法談說的就是「諸法實相」而已,我們要證入的也是「諸法實相」,我們要捨棄的也是心性當中本無的煩惱,也沒有離開佛性。而這佛性人人本有,個個不無,不增不減,這就是諸佛出世的本懷,是他所要說明的道理;所以他說「諸佛如來出現於世,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是什麼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示眾生本有的佛知佛見而已,這就是《法華經》,也是世尊出世所要說明的。所以你說:佛教講的是什麼?有人說:佛教講因果。實際上佛教談論的就是「諸法實相」,因果也不離開「諸法實相」。因為你只講「因果」太過籠統,一般眾生來看,他認知的因果是生滅因果;大乘佛法講的是不生不滅,是講不生滅因果,大有不同。所以,世尊出現在世間,他所要說的一定是「諸法實相」。大乘佛法講的因果,是什麼?眾生本有佛性是「因」;是什麼?就是你透過修學的「緣」,而後成就不生不滅的「果」,這是大乘的因果,所以說「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佛法常用蓮花作表法,你看佛教寺院裡面佛菩薩都坐蓮花,蓮花就是「因果同時」,因地心跟果地覺是一模一樣的。這「因地」就是說你現在是眾生,也就是因地分上,在因地分上眾生就有佛性,有佛性者必定作佛;如來是居果地,因為他因地上修學的功德已經圓滿,已經開花結果,於果地上作佛。眾生在因地,根沒有壞掉,所以你現在修行用的是什麼?還是真如佛性,就是把它善用而已。所以為什麼蕅益大師講:交光大師說「捨識用根」這說法是不對的;因為你把意識捨掉了,意識捨掉了,誰來看經呢?你的眼識沒有了,誰來看佛經?耳識沒有了,誰來聽佛法?舌識沒有了,誰來遍法味?所以蕅益大師講得沒有錯,眾生只是善用它而已。從前你攀緣世間,攀緣貪瞋癡,你現在把它反過來熏習佛法;它只要受佛法的熏習,它就會轉變,就會產生作用、轉變,返本還源,所以眾生皆能成佛。甚至告訴你,你現在的佛性本來就不失不壞,所以你只要一接觸到他就能夠給你授記,或是合掌、或是小低頭、或是作禮,乃至散心稱名,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都能夠開發出本有心地的光明,這就是《法華經》談論心性,而心性就具有如是的功德。這是跟你們大概講一下。
《法華經》已經講了九品,「開示悟入」,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見、入佛知見,「開佛知見」已經到達最後一品,希望大家能夠用心來體會世尊的用心。憨山大師說:不讀《法華經》,不知世尊救世的悲心。佛用種種善巧因緣譬喻,來為你解說;因為「心性」不可說,只能讓你用體會的,所以佛用一些譬喻,烘雲托月,讓你自悟自度,這是具足辯才的人才能這樣講。還有我們中國的文字非常厲害,原本這「心性」它是沒有辦法用文字形容的,他卻可以翻譯成中文,然後講給你聽,讓你去明白。曾有人說要用現在的人工智能來把我們講經的邏輯編成語法,弄成人工智能。說實話,這個不能讓人家開悟的,眾生他是有情眾生,人工再怎麼智能,都是無情;它可以模擬出感情,但畢竟是模擬,所以你再怎麼推理、再怎麼運算都不出這個「當中。所以,佛法可以用現代化的方式弘揚,但是,是「人能弘道」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才能弘道;不是你把它編譯成軟體,編譯成人工智能、晶片,裡面有什麼識別的功能等等,它可以識別臉相,它可以識別物品,你拿手機對準一朵花,這花你可能從來沒看過,它可以告訴你它是什麼花,長在哪裡,是屬於什麼樣的植物、特性,這些人工智能做得到。但是眾生要成佛,得靠自己,不能靠機器。成佛是見性,自見其本性,這個叫成佛。念佛也是為了要見性;念什麼佛,念的是自性的彌陀,生的是唯心的淨土,淨土不在心外,這點大家要懂。



憨山大師 夢遊集 卷第三十七

憨山大師 夢遊集  卷 第三十七

[1]偈一(七十二首)

唯心偈
淨妙不思議。圓滿真實心。
廣大具威神。變現無量事。
其體離諸垢。不捨染淨緣。
世與出世間。成就眾善業。
眾業若空華。本來無所有。
以無所有故。故說即真常。
善達業性空。不為幻技惑。
不著亦不厭。如理諦實觀。
起處即無生。當念自空寂。
了無前後際。一念若須彌。
動靜平等如。境界風不動。
寂滅妙常樂。清淨若蓮華。
深入塵勞泥。不染世閒垢。
懷此如意珠。隨求無所乏。
神光照暗冥。普覺諸含識。

居山偈

借問山中人。居山有何趣。
日飽三頓粥。長伸兩脚睡。
磐石作禪牀。雲霞為葢被。
微風龡幽松。發明西來意。
撥落雲裏華。刮除眼中瞖。
一念絕中邊。了無前後際。
覺來雙眼空。回視夢中事。
撈摝水底月。却翻成鈍滯。
凡聖一齊拋。方脫娘生累。
一物不將來。猶是第二義。
透出無事關。始遂居山計。



大澤禪人三度嶺海參禮因示

萬里為誰來。來復為底事。
靴裏摸指頭。原不在別處。
若向外邊尋。走盡天涯路。
來來去復來。此法原無住。
試問曹谿僧。菩提可有樹。
若不得一枝。枉費賣單布。


示道脈源禪人

參禪無祕訣。要為生死切。
生死挂眉毛。念念不暫輟。
提起金剛圈。脊梁勁似鐵。
努力望前追。直使命根絕。
妄想頓潛踪。身心當下撇。
要見本來人。如空中釘橛。
打破黑漆桶。方是大休歇。

題恒河圖示恒一林禪人

佛住恒河岸。常對河說法。
至法難思處。即以河沙喻。
若以沙數多。猶未盡佛意。
直以此法身。乃顯真實義。
法身常不變。隨流性不遷。
雖以種種穢。體性常清淨。
乃至劫火燃。究竟體不壞。
是故法身常。自性無生滅。
佛子識此義。了悟自性身。
如彼恒河沙。永劫性常一。
是名金剛地。佛子善安住。


觀緣偈

諦觀此身無始來。皆從顛倒妄想生。
輪迴六道苦趣中。性返人天無量劫。
妄念不止苦無涯。妄境不空業如海。
若能一念暫迴光。當下即令登彼岸。
妄業積聚如須彌。人我是非苦堅固。
結成生死銕圍關。百劫千生不能出。
鑊湯爐炭本來無。只從一念瞋心起。
若於起處即消除。火裏金蓮真解脫。
現前境界若空花。鏡像水月不可喻。
世人癡迷無慧目。錯認為真顛倒見。
妄將四大以為身。六識三毒為主宰。
貪瞋我慢不自知。妄逐驅馳諸苦趣。
自性清淨即彌陀。六塵不染蓮花土。
一念不生生死空。日用現前真極樂。

示念佛

念佛本為超生死。先須要識生死心。
癡愛便是生死根。不拔其根難解脫。
癡愛即是念佛心。即將念佛斷癡愛。
癡愛若能念念斷。心心彌陀全身現。
即此便是真精進。不可一念暫忘却。
淨土就在淨心中。不得向外別尋覓。

圓明偈示畢一素失明

心光圓明本無量。苦彼浮塵眼遮障。
隔紙不能觀外物。返視何曾見五臟。
譬如白日麗虗空。人處暗室如生盲。
暗中人亦有兩眼。如何不與日光通。
我此四大如茅屋。心在身中鳥在籠。
誰能撤去茅屋封。光明照耀原無窮。
若能自見心光滿。了了常明不用眼。
此是無生無滅光。不與四大同流轉。
君今何幸天見憐。特拔遮障天光全。
不須白晝怨不見。只如有眼黑夜眠。
夜眠有眼亦如此。心光圓明宛自爾。
若離明暗見自心。圓明頓發超生死。
舉世誰知無眼好。昔人曾恨盲不早。
頓拋四大光明全。此是吾家如意寶。

登崐山示同遊諸子

崑山城中一拳石。大似須彌納芥子。
我來策杖一登之。頓入蟭螟眼孔裏。
時人一望忽不見。紛紛四眾皆驚起。
忙來試問空中人。依然指出舊時底。


梁壓譚生示之以偈

屋梁倒塌壓譚生。譚生被壓何不死。
梁若到身身即碎。身若到梁梁不避。
兩者既到何不干。試問不干之所以。
目前境界不比梁。譚生何苦先惶慞。
若要不惶慞。看逼狗跳墻。

示福智 字本明 修淨土

但觀一句彌陀佛。念念心中常不斷。
若能念念最分明。即與彌陀親見面。
只想淨土在目前。日用頭頭無缺欠。
佛土全收一念中。便是往生真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時。不可更起差別見。

觀身

是身如水泡。乍現亦不久。
癡兒以為珠。取之不盈手。
況復於此中。多貪為罪藪。
唯在智眼觀。畢竟何所有。

觀心

此心本無形。視之不可見。
起滅了無端。迅若空中電。
妄想逐塵勞。渴鹿奔陽燄。
堪嗟今古人。都壓良為賤。

示眾

幻海無涯沒盡頭。塵勞妄想幾時休。
應知世相空中電。須信人生水上漚。
唯攝一心歸淨土。全憑萬行作真修。
目前總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示無相老衲

見爾初年六十餘。別來十載近何如。
光陰有限頻頻覺。妄想無邊念念除。
淨土蓮華禪水灌。心田愛草慧刀鋤。
百千萬劫俱空度。莫使今生又涉虛。

示沈生成德(二首)

濕寢人必病。鰍得方不死。
物性各有宜。苦樂何憂喜。

物本無可欲。而人自欲之。
甘苦味不同。嗜者以為奇。

示 六一居士(二首)

世事忽如夢。人情空若雲。
誰知塵市裏。心靜即離羣。

迹近寧違俗。心空豈在家。
但看污濁水。湛湛出蓮華。

示普聞禪人

不辭行脚苦。萬里涉山川。
今到曹谿路。誰酬不借錢。

示金山貴禪人(三首)

白髮愁難解。紅塵路不通。
身居人境內。心在萬山中。

日日塵勞裏。朝朝愛惡場。
不知因甚事。專一為他忙。

苦海深無底。浮生事有涯。
不知三界內。何處是歸家。

贈本淨禪人結庵白雲

獨坐千峰裏。慵披百衲衣。
靜聽流水響。閒看白雲蜚。

示本昂字俛無

有我必自高。驕矜還恃氣。
俛而至於無。便入清涼地。

示慧珊字海月

大海聚眾寶。撑拄唯珊瑚。
明月時來往。清涼並夜珠。

示淨堂禪人

一鉢隨孤杖。三山結眾緣。
曹谿涓滴水。酬盡草鞵錢。

示劉生四休

一味常知足。多求總是差。
飯蔬食飲水。只此了生涯。

菩提庵八景(有引)

庵在嘉禾之石門。顏生生居士所建。
為智河行公安居。予之徑山過此。因而有題。

ㄧ、菩提山

不到菩提山。安識菩提境。
獨有山中人。忘言心自省。

二、翠城

蒼翠繞法城。宛似金剛圈。
佛魔俱不入。其中空空然。

三、古觀音像

觀音有後先。法身無今古。
以絕去來心。故能常救苦。

四、羅漢松

挺挺孤松樹。堂堂應真相。
若問涅槃心。枝頭明月上。

五、蓮花灣

蓮生淤泥灣。其性本香潔。
瞻彼花中人。端坐無言說。

六、放生池

一片無生心。全彰放生處。
令彼鱗甲類。盡蹋無生路。

七、漚生塔

漚生本不生。漚滅原不滅。
獨留無縫塔。寒空照明月。

八、槵樹

以患能除患。槵樹愛生長。
見此槵子珠。頓發離患想。

山居示眾(二十五首)

1.獨坐一爐香。翛然萬慮忘。
   靜看階下蟻。畢竟為誰忙。

2.寂寂離知覺。昭昭泯見聞。
   三更天外月。一片嶺頭雲。

3.世事一局棋。著著爭勝負。
   黑白未分前。幾箇能惺悟。

4.清淨光明藏。俄然一念興。
   無邊生死海。盡向此中生。

5.紅塵路更長。青山閒不了。
   試問往來人。誰識山中好。

6.湛湛青蓮花。居泥而不染。
   明明出世心。雪在玻璃盞。

7.傀儡夜登場。觀者生欣歎。
   祇合醉中心。難禁醒眼看。

8.四大眾緣合。妄自分妍醜。
   試看幻化人。情識從何有。

9.微塵含世界。不信盡包容。
   莫道微塵小。應知世界空。

10.枯木巖前路。行人到此迷。
     應登別峰頂。更上一層梯。

11.岸樹懸崖坼。枯藤古井深。
     那堪二鼠嚙。況被急流侵。

12.炎炎火宅中。熱惱無迴避。
     一念放下時。頓得清涼地。

13.舉世要多求。求多轉生惱。
     唯有知足心。便是如意寶。

14.淨土唯心現。蓮花性地香。
     目前常不昧。即此是西方。

15.妄想沈淪趣。清心解脫場。
     迴光時返照。覿面禮空王。

16.逐逐奔陽燄。行行入火坑。
     儻能開隻眼。當下了無生。

17.世路多纏縛。虗名最困人。
     脚跟絲綫斷。方許出紅塵。

18.山林多寄興。寂寞幾能甘。
     不到真休處。終成落口談。

19.我相真難破。他非甚易求。
     一生閒檢點。到底沒來由。

20.自性天真佛。都為妄想纏。
     但能一看破。立地證金仙。

21.萬法唯心造。千途一念差。
     不知未起處。苦海正無涯。

22.寂寂忘緣處。心心放下時。
     西來無別意。只在自知之。

23.大海一滴水。具足百川味。
     法性本自同。昧者見各異。

24.人道百年長。我道百年短。
     枕上夢三更。醒人未轉眼。

25.一片閒田地。多為蕪草侵。
     但能時剗却。便是出塵心。

示眾十首(六言)
一、
死盡偷心活計。做成沒用生涯。
收拾無窮妄想。換將一朵蓮花。

二、
四大支持骨立。寸心寂寞寒空。
獨有緜緜一息。龜毛綫繫長風。

三、
却說百年如夢。誰曾兩眼睜開。
縱是機關使盡。到頭總是癡騃。

四、
可惜清涼心地。無端迸出貪瞋。
霹靂心中火起。燒殘自性天真。

五、
身是眾緣假合。四大圍一虗空。
動作呼為真宰。不知誰在其中。

六、
陷阱機關自造。刀林火鑊誰當。
只道目前慶快。安知身後苦長。

七、
貌是超塵儀表。衣為出水蓮華。
試看胸中何物。莫教妄想輕遮。

八、
蠶繭自生纏縛。燈蛾誰使焦然。
將謂投明用巧。豈知業力相牽。

九、
名是假名非實。毀譽入耳如風。
試聽呼為賊草。猶人漫罵虛空。

十、
荊棘林中掉臂。是非場裏抽身。
落得無窮冷澹。者般全不饒人。


  偈二(三百八首)

圜中讀圓覺經四相章

我相
鐘鼓鈴鑼不斷聲。聲聲日夜說無生。
可憐醉夢傷生者。鏡裏相看涕淚傾。

人相
突兀巑岏聳銕城。刀林劒樹冷如冰。
誰知火向冰山發。燒盡冰山火不生。

眾生相
銕門緊閉杳難開。關鎻重重亦苦哉。
可怪呻吟長夜客。不知因甚此中來。

壽者相
一條血棒太無情。觸著須教斷死生。
痛到徹心酸鼻處。方知王法甚分明。


出圜中過長安市四首

1.
長安風月古今同。紫陌紅塵路不窮。
最是喚人親切處。一聲雞唱五更鐘。

2.
體若虛空自等閒。纖塵不隔萬重山。
可憐白日青天客。兩眼睜睜歎路艱。

3.
飄風聚雨一時來。無限行人眼不開。
忽爾雨收雲散盡。太虛原自絕塵埃。

4.
空裏乾城野馬人。目前彷彿似煙村。
直須走入城中看。聲色原來不是真。

過吳山經堂寺遇明通禪人禮華嚴因示

到處山河即本真。大千經卷一微塵。
閒來剖破輕拈出。莫道文殊是智人。

過鐵佛庵 贈 鄒爾瞻給諫

江上青山不斷春。門前流水淨無塵。
開門忽見庵中主。恰是金剛不壞身。

示沙彌照理

出家本意緣何事。割愛辭親豈等閒。
不向袈裟求解脫。松門翻作鐵圍關。

題東山寺壁

咫尺東山入翠微。深林晴日雨霏霏。
市廛流水聲相和。觸目分明向上機。

中盤旅邸壁間見達師偈併題

君到曹谿我不來。我到曹谿君已去。
來來去去本無心。誰知狹路相逢處。

避難石

無端一念惹膻腥。從此形骸累不輕。
十載獵叢張網處。石頭滿眼盡無生。

命小師大義讀楞伽

玉綫金鍼不易穿。休從明月問青天。
玄關路斷無消息。爾去逢人莫浪傳。

問丁右武大參病

舉世誰知病裏身。維摩獨坐見偏真。
從教大智懸河辯。一默昭回萬象春。

示果弘福堂二侍者歸故山

萬水千山枉問人。脚跟一步最為親。
莫教錯落懸崖去。縱出頭來已失真。
瀰茫煙水望何孤。底事逢人問有無。
回首萬山清徹骨。尚餘春色滿平蕪。

贈蔭亭上人請藏經歸南雄延祥寺

一自南能度嶺時。曹谿御墨尚淋漓。
於今重載琅函至。伫看炎荒雨露垂。

送誥禪人歸慈化

杯浮一葉淼無垠。煙水茫茫苦問津。
歸去家山生意滿。百花深處鳥嗁春。

示查汝定

涉水登山亦壯哉。芒鞵遙自敬亭來。
入門一笑忘賓主。莫道維摩口不開。

題雪山苦行佛

萬山冰雪連根凍。一片身心徹骨寒。
不是死中重發活。如何能得識情乾。
無端棄却金輪位。特爾令生大地疑。
自是九重深密事。從來不許外人知。
輕拋兜率入王宮。一顧迴頭思不窮。
走向萬山千丈雪。埋身八面不通風。
心似冰霜骨似柴。六年凍餓口難開。
誰知忽睹明星上。落得盈盈笑滿腮。

答定齋賀明府

函蓋乾坤一句新。晴空霹靂淨煙塵。
箭鋒拄處難回互。狹路相逢是故人。
青獅白象駕雲中。金色銀光出處同。
若問無生端的意。空山風雨吼長松。

示歐生羽仲傳經訶林

斯道幽微若一絲。全憑信力以維持。
苟非一片金剛地。難使菩提葉葉輝。

送樂天法師還匡廬

山色湖光一鏡開。曼殊誤落此中來。
莫教獅子輕彈舌。恐震當年舊講臺。

贈西來梵僧

十萬西來碧眼胡。渡江曾折一莖蘆。
只今石室猶留影。試問前生是有無。

輓 本來和尚

五年三度叩禪關。此日尋師去不還。
不是白椎兜率院。多應聽法五臺山。

送 如證禪人造旃檀像還五臺

火雲赤日滿炎荒。金色光含古道場。
不是曼殊親出現。誰知隨處是清涼。
海岸旃檀淨法身。無邊相好隱微塵。
分明剖出諸人看。覿面當機一句新。

寄 大千法師

三十年前同法席。別來消息斷他鄉。
忽聞近住千峰裏。想已心空聞妙香。

示 曹谿塔主

香火千龝(秋)似一朝。兒孫終夜守寥寥。
茶湯宛若生前供。不負當年石墜腰。



勉 曹谿諸弟子十首
1.
千僧和合似靈山。大眾依歸豈等閒。
不是曾蒙親囑付。如何得入祖師關。

2.
肉身現在即如生。朝暮茶湯出志誠。
鐘鼓分明常說法。不須苦口再叮嚀。
3.
福田種子要深栽。因果如臨明鏡臺。
親到寶山千萬次。者回不可又空回。
4.
辛勤作務莫辭勞。可想當年石墜腰。
一息不來千萬劫。善根不種苦難消。
5.
莫教輕易過平生。如箭光陰實可驚。
只恐氣銷三寸後。幾時再到寶山行。
6.
功德園林不可輕。脚跟步步要分明。
莫教錯落隨他去。免使盲人又夜行。
7.
寸椽片瓦眾緣成。信施脂膏不可輕。
切莫貪他驢糞橛。等閒換却一雙睛。
8.
信心膏血重須彌。粒米莖薪不可欺。
但看披毛并戴角。酬償夙債苦泥犁。
9.
幸生中國早離塵。身著袈裟遠六親。
受用空門清淨福。如何能報祖師恩。
10.
少小能存向上心。毫芒終長到千尋。
只須歷盡冰霜苦。始得成材出鄧林。

示 曹谿沙彌能新智融達一淨洗通文方覺


華嚴經七首



1.
剖破微塵出大經。無邊剎海遞相形。
松風鳥語分明說。只在當人著意聽。
2.
佛境重重不可量。毫端三昧豈尋常。
須知舉手通身現。觸處全彰海印光。
3.
行行雁影落寒空。直豎橫斜但信風。
莫問普賢求妙行。先須識取主人公。
4.
毗盧樓閣幾時開。彈指感須待善財。
頓見閣中無盡藏。重重佛境甚奇哉。
5.
福城東畔禮文殊。知識遙參到海隅。
五十三人同一調。不勞遠涉費程途。
6.
海波為墨亦須乾。筆若須彌舉不難。
描寫毗盧華藏界。最初一字許誰看。
7.
紙墨文言總不真。真經全在剖微塵。
但能字字光明現。莫道文殊是智人。

輓萬固寺一山和尚

二十年前問起居。相逢猶是在生初。
只今遙望中條月。獨有清光照竹廬。

寄高常侍

憶昔長安話別時。雪中把臂立臨歧。
而今萬里炎荒外。一念清涼君獨知。

贈訶林裔公

菩提樹下久棲遲。時復經行繞樹思。
遙想當初栽樹日。曾經親手一封泥。

贈顏杏園醫士

雪山眾草鬱菁葱。信手拈來用得工。
不是等閒醫國手。肯教狼藉怨春風。

贈太和老人

金剛堀裏舊相逢。雪鬢鬔鬆氣更雄。
一盞玻璃茶尚醉。依稀猶記放牛翁。

送暹侍者遊五臺兼訊空印法師

遙從火宅入清涼。萬里休言道路長。
儻見文殊問消息。堀中今空幾禪林。

過法性寺菩提樹下禮六祖大師

菩提樹下舊相逢。千載重來氣尚同。
鐘鼓聲沈香不斷。兒孫何故覓玄蹤。

送離際禪人參方

汝持一鉢曹溪水。徧灑諸方五味禪。
莫道老憨無法說。而今不直半文錢。

送若惺炯公禮普陀

波流不動白華山。滿月寒空大士顏。
若向巖前相見處。瞻依須聽普門還。

喜法侄行廣至

憶昔離家別祖年。爾應猶是未生前。
今從萬里相看處。一笑還追夙世緣。

問游石陽病

借問毗耶病裏身。就中檢點孰為真。
只須剝盡重陰後。始見陽和大地春。

送惺來裔公行脚

瀰漫煙水淼無窮。回首山城歷百重。
祇為尋師參底事。德雲不在妙高峰。

懷大都千佛寺

憶昔千花七寶臺。一花一葉一如來。
不知近日花閒佛。可似當年震法雷。

示能哲禪人

爾到曹谿路不差。眼前行脚未為賒。
試看初出門前望。芳草漫漫何處家。

寄王居士

清涼雪夜共談禪。一別於今二十年。
常憶毗耶真面目。寒空明月幾回圓。

再過法性寺喜炯公禮普陀歸

三年不坐菩提樹。一念常懸般若燈。
莫謂頭陀慵說法。道緣不似獵叢僧。

詠楞伽室寄天與孔居士

滔滔毒海渺無涯。夜剎羅叉此是家。
獨有楞伽無價寶。光明日夜照恒沙。
八面光明體最圓。金剛雖利不能穿。
時時安置心王殿。照破三千及大千。

曹谿雪茶寄金山珍公

摘得先春葉一枝。寄將鶴骨病阿師。
試烹一盞親嘗過。可似初參趙老時。

甲辰春奉檄還戍舟泊支江逸炯二公
啟南羽仲仲遷諸子過訊因示

暫繫孤舟傍柳陰。端居恰似逝多林。
菩提樹下常隨眾。怪道能來問法音。

示堪輿梁生

山河大地一微塵。法眼圓明始見真。
自是要求歸著處。肯教埋沒世間人。

示羅浮山主印宗

羅浮山下繞恒河。河畔祇林似普陀。
若問華中觀自在。試看明月墮清波。

贈周相士

落魄江湖一蒯緱。相心神術自壺丘。
逢人若問榮枯事。一段真光在兩眸。

示性如濟禪人

底事南遊學善財。為尋知識久徘徊。
妙高峰頂無蹤跡。莫道文殊錯指來。

示普陀勝林禪人

普陀山下白華邨。日夜潮音說普門。
試問庵居何所有。但聞鸚鵡報黃昏。

聞惺來裔公於雲棲受具歸以偈訊之

一條拄杖活如龍。相伴曾登天竺峰。
自向雲棲聞法後。諸緣可頓一時空。

山中夏日

竹牀瓦枕足松風。午睡沈酣夢想空。
四體百駭俱作客。不知誰是主人公。

靜夜鐘聲

鐘聲清夜響寒空。一擊如吹萬竅風。
不是閒催龍聽法。多應喚醒主人公。

示泰和周生

大道從來在目前。却於死處覓枯禪。
誰知日用頭頭事。盡是無生最上緣。
道力何如業力強。就中生熟好思量。
臨機遇境能回互。頓息迷途演若狂。

示圓通總持長老

西江一派自曹谿。馬祖頭疼孰可醫。
若向圓通覓生藥。死猫頭話最堪思。

示龔生伯起

數千里外訪知音。只為從人覓此心。
及至相逢親見面。始知昔日費追尋。

示慈明賢禪人

一錫遙從多寶來。南詢煙水獨浮杯。
歸途若過曹谿路。路滑休行雨後苔。

戊申夏日重過羊城偶成

仙城已度十三載。人世今過六十年。
回首塵寰如夢事。不知究竟屬何緣。
當年一鉢歷諸方。到處名山是道場。
喫盡檀那無米飯。至今酬價費商量。
五臺千尺雪蒙頭。只道寒灰死便休。
誰想一星星火種。焚燒大地更橫流。
東海曾衝萬里濤。奔雷破石浪頭高。
輕乘一葉隨風去。直踏三山釣六鰲。

示正位侍者

極盡懸崖百尺竿。動移一步最為難。
只教撒手翻身去。不作貍奴白牯看。

示悅禪人誦華嚴經

百城煙水望如天。何處相逢問普賢。
想向妙峰山頂過。不知曾說此因緣。

示飯頭

德山托鉢幾時來。去米長沙莫浪猜。
休向上方香積借。火爐邊事亦奇哉。

寄五臺妙峰師

玻璃世界水晶宮。金色銀光處處同。
獨跨金毛獅子步。遊行八面不通風。
氷霜鶴骨髮如銀。誰識曼殊最後身。
一自堀中相別後。至今不隔一微塵。
拄杖橫挑剎海遊。無邊剎土一塵收。
閒來擘破微塵看。落盡空花剩兩眸。
千丈寒巖百尺氷。當年相對坐崚嶒。
即今火宅清涼界。一个維摩一个僧。

寄五臺空印師

遙思遊戲襍花林。獨坐旃檀寶樹陰。
不動舌根常說法。萬人時聽海潮音。
一自拋身瘴海瀾。蠻煙毒霧儘加餐。
歸來渴飲曹谿水。不減清涼徹骨寒。

示曹谿紫筍莊莊主

一夕東風紫筍肥。無邊春色到柴扉。
桃花滿眼。無人問。誰薦當陽向上機。

寄枝隱

白門深隱一枝安。山水娛情世念殘。
曾入維摩方丈內。百千三昧一毫端。

示杲禪人閉關

六窗緊閉不通風。何事藏身入此中。
試向文殊彈指處。直教拶破太虛空。

贈融禪人住持泰和大司馬郭公忠孝寺

脫體原從瘴癘天。三生又結宰官緣。
維摩丈室渾無語。莫道無言不是禪。

示懷愚修堂主

向上三玄動步疑。言前一句許誰知。
若非撒手懸崖去。辜負娘生兩道眉。

寄靈山桂峰師

靈山一會儼然存。松柏雲棲滿鹿園。
自是法身常說法。分明鐘鼓報黃昏。

寄東海劫外法師

親受靈山付囑來。法筵今向海濵開。
楞伽山頂魔羅眾。幾度聞經到講臺。

示南禪人

為問毗耶病裏身。不知誰是病中人。
二時粥飯三餐藥。喫得分明意最親。

寄賴古軒居士

長齋一室事空王。心地時焚般若香。
遙想日長趺坐處。靜聽鳥語出山光。

寄謝青蓮居士

常憶青蓮居士身。夢魂時對鏡中人。
知君深得無生意。自信居塵不染塵。

鼎湖山居

歷盡風波總是非。此心久已習忘機。
翻身直入千峰裏。坐看閒雲白晝飛。

寄明宗法師

曾從兜率白椎來。一受金篦法眼開。
會向今時傳露布。只教平地淨塵埃。

寄蘊法師

江頭促膝別君時。回首青山入夢思。
為問花臺千百眾。言前一句幾人知。

寄巢法師

披雲帶月飽風霜。清夜迢迢鶴夢長。
讀罷楞伽香篆細。知君無物可思量。

寄雨法師

久從鷲嶺現當機。誰問雲興花雨飛。
莫道法筵今寂寞。堀中君作眾歸依。

示中孚表禪人

世緣看破解歸來。火裏蓮花不易開。
直把根塵都洗盡。莫教再入者胞胎。

示無知鑑禪人

明明佛性本無遮。自是從前一念差。
失脚久沈生死海。者回切莫負蓮花。

示微密禪人

鉢囊遙自伏牛來。度嶺寒梅花正開。
若問曹谿親切句。菩提無樹鏡非臺。

示凝知瀚禪人

圓頂方袍八寶身。出家本意要超塵。
若為煩惱輕埋沒。再出頭來已失真。

寄湛禪人住伏牛

曾持一鉢到曹谿。跋涉寧辭獨杖藜。
聞道萬山深隱處。夕陽斜照鳥爭嗁。

寄題郭次公如是院

舍衛曾開祇樹林。君今重擬布金心。
法王如是全提處。獨許文殊是賞音。

答郭允叔

曾向曹谿問上乘。西來密意屬南能。
莫言杜口維摩詰。不是當年有髮僧。

寄題郭叔子太乙囊泉亭

清池明月影沈沈。囊水江湖濟度心。
試問遊魚真榮處。濠梁未必是知音。

示弘範禪人

禮謝千華寶座前。却從臨濟覓三玄。
今來更問曹谿路。雲滿青山月滿天。

寄衲雲法師

當陽剖破一微塵。拄杖閒提用處親。
明月夜深崖下虎。歸依猶似昔時人。

送僧造旃檀像歸茶陵

南海旃檀香一枝。法身隨處現雙眉。
迎歸寂寂松陰下。猶似拈花不語時。

贈郭生凌舄

長齋繡佛禮空王。火宅翻為選佛場。
夜剔明燈心寂寂。蓮花不必想西方。

將之南岳留別嶺南法社諸子十首

1.
一落風塵二十年。相逢須信是前緣。
自從衣鉢南來後。今日重拈直指禪。
2.
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須向外問窮通。
但能觸處回光照。莫被塵勞困主公。
3.
大道從來絕本真。多因分別強疎親。
直須看破娘生面。方是塵中特達人。
4.
瘴煙飲盡齒猶寒。不記從前道路難。
此去萬山深密處。雲霞五色座中看。
5.
廿載驅馳走瘴鄉。年來不覺鬢如霜。
今乘一葉扁舟去。蹤迹應從萬壑藏。
6.
塵勞混迹久和光。只為拈提此事忙。
千尺釣竿幾斫盡。海天回首更茫茫。
7.
一自歸依繞法壇。時時為乞此心安。
莫言別去三千里。明月中天覿面看。
8.
時把綸竿見素心。竹枝唱罷幾知音。
扁舟歸去霜天夜。明月蘆花何處尋。
9.
寒空歷歷雁聲孤。蹤迹從今落五湖。
無限烟波寄愁思。片[馬*凡]天際是歸途。
10.
為法寧辭道路賒。豈云瘴海是天涯。
頻將一滴曹谿水。灌溉西來五葉花。

憨山大師 夢遊集 卷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