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今解
搜尋此網誌
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法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之四)~悟顯法師 講述
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
法華經今解(法師品10-3)~悟顯法師 講述
妙法蓮華經今解
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
大智度論 卷六 __釋初品中十喻(節錄)~文殊師利本緣
如文殊師利本緣。
文殊師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 佛名師子音王。佛及眾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歲。佛以三乘而度眾生。國名千光明。其國中諸樹 皆七寶成。樹出無量清淨法音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無所有之音。眾生聞之心解得道。
時師子 音王佛。初會說法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菩薩眾亦復如是。是諸菩薩一切皆得無生法忍。 入種種法門。見無量諸佛。恭敬供養能度無量無數眾生。得無量陀羅尼門。能得無量種種三 昧。初發心新入道門菩薩不可稱數。是佛土無量莊嚴說不可盡。時佛教化已訖。入無餘涅槃。 法住六萬歲。諸樹法音亦不復出。
爾時有二菩薩比丘。一名喜根二名勝意。
是喜根法師。容儀質直不捨世法。亦不分別善惡。喜根弟子聰明樂法好聞深義。其師不讚少欲知足。不讚戒 行頭陀。但說諸法實相清淨。語諸弟子一切諸法婬欲相 瞋恚相 愚癡相。此諸法相即是諸法實相 無所罣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入一相智。時諸弟子於諸人中 無瞋無悔 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則得法忍。於實法中不動如山。
勝意法師持戒清淨。行十二頭陀。得四禪四無色定。 勝意諸弟子鈍根。多求分別是淨是不淨。心即動轉。勝意異時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於坐 處坐。讚說持戒少欲知足行頭陀行閑處禪寂。訾毀喜根 言。是人說法教人入邪見中。是說婬欲瞋恚愚癡 無所罣礙相。是雜行人非純清淨。
是弟子利根得法忍。問勝意言。大德。是婬欲法名何等相。
答言。婬欲是煩惱相。
問言。是婬欲煩惱在內耶在外耶。
答言。是婬欲煩惱不在內不在外。若在內不應待外因緣生。若在外 於我無事 不應惱我。
居士言。若婬欲非內非外 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遍求實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滅。若無生滅相。空無所有。云何能作惱。
勝意聞是語已。其心不悅不能加答。從座而起說如是言。喜根多誑眾人著邪道中。
是勝意菩薩未學音聲陀羅尼。聞佛所說便歡喜。聞外道語便瞋恚。聞三不善則不歡悅。聞三善則大歡喜。聞說生死則憂聞涅槃則喜。
從居士家至林樹間入精舍中。語諸比丘。當知。喜根菩薩是人虛誑 多令人入惡邪中。何以故。其言婬恚癡相及一切諸法皆無礙相。
是時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為惡業所覆當墮大罪。我今當為說甚深法。雖今無所得。為作後世佛道因緣。
是時喜根集僧。一心說偈。
婬欲即是道 恚癡亦如是
如此三事中 無量諸佛道
若有人分別 婬怒癡及道
是人去佛遠 譬如天與地
道及婬怒癡 是一法平等
若人聞怖畏 去佛道甚遠
婬法不生滅 不能令心惱
若人計吾我 婬將入惡道
見有無法異 是不離有無
若知有無等 超勝成佛道
說如是等七十餘偈。時三萬諸天子得無生法忍。萬八千聲聞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脫。
是時勝意菩薩。身即陷入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歲苦。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 無量劫中不聞佛名。是罪漸薄得聞佛法。出家為道而復捨戒。如是六萬三千世常捨戒。無量世中作沙門。雖不捨戒諸根闇鈍。
是喜根菩薩於今東方。過十萬億佛土作佛。其土號寶嚴。 佛號 光踰日明王。
文殊師利言。爾時勝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觀爾時受是無量苦。
文殊師利復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諸苦者。不應破諸法相而懷瞋恚。
佛問文殊師利。汝聞諸偈得何等利。
答曰。我聞此偈得畢眾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說深義。於諸菩薩中最為第一。
如是等名巧說諸法相。是名如實巧度
大智度論卷第六
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法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 之二)~悟顯法師 講述
妙法蓮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
第二講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
到這裡是一小段。前面講:世尊普為大眾授記,但凡聽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能一念隨喜者,皆得成佛。可見這一部經的重要,那麼在後面也講到:如果沒有聽聞《法華經》,沒有遇到《法華經》,此人不算真正的行菩薩道。《華嚴經》上講:「雖盡未來際。遍遊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這個「妙法」就是指一乘了義。「一乘了義」能盡諸法之本源。在《大智度論》上也講到:如果你不解得諸法的根本,縱然你學三皈五戒,也不能成就。為什麼,因為不知道諸法的根本,就不知道修行的根本。這一點就是告訴我們:佛法以心為宗。末法時有些人在「背大向小」,他不學大乘了,反而去學小乘、人天乘。你要知道:那只是一個方便而已,並不是真實法。居然還有人說:菩薩戒不用學,只要學三皈五戒就好。這話跟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講的,剛好是相反的,所以肯定是邪說。或是他說:三皈五戒都沒做好了,你學菩薩戒幹嘛?……諸如此類的邪見話。歷代祖師、諸大菩薩,都是要我們明了諸法的根源,這個才是佛教。所以《法華經》講如來為什麼出世,是為一大事因緣故,這「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為了這個原因才來講經說法。大乘的重要一般人他不了解,因為他沒有智慧,他看的就是眼前,就看「眼前我能不能聽一兩句話,就解決我現在的問題」,這都是短視。你要學大乘佛法你的煩惱才會減少,是真正地從根源上減少。無論你碰到什麼問題,夫妻問題、小孩的問題、工作上的問題,種種的困難,你只聽一兩句那種世間話安慰你,這些世間話實際上對你來說,就跟打麻醉藥一樣,你的骨頭斷掉了,他給你打麻醉藥,這個是沒有用的,它還是斷掉啦。
你心地上起貪瞋癡、我執我見,這個是煩惱的根,特別是我執我見。那麼給你講一些世俗話,並沒有辦法讓你消除你的我執我見,反而增長你的我執我見,讓你更煩惱更痛苦而已。所以你看世間人他的痛苦是越來越大,為什麼,因為他有煩惱的時候,他看的是世間書,聽的是世間的這種心靈小語,所以他年紀越大的時候,他心是越來越苦。學佛人不一樣,你越學佛你心是越來越清淨的,越來越解脫,煩惱是減少的,越來越好。這就是大乘的力量,大乘佛法給眾生的是清淨的、是解脫的。所以但凡聽聞《法華經》,都得佛授記,乃至如來滅度之後,也得佛授記。
這裡要講的是五種法師。「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這個「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你能「受持」就代表你有信力、有念力,「受」就是你能接受、你能相信,「持」就是你能常憶念不忘。「讀」就是你看得懂,「誦」就是你能背。那「解說」,「解」是解義,「說」是宣說。「書寫」就是流通,流通正法、流通大乘,我們要印送經典跟眾生結緣,印送法寶跟眾生結緣,這個就是書寫。因為以前經典有印刷也有傳抄。但是一般人要印刷沒有那麼簡單,所以以前會有印經會。在清朝末年、明國初年的時候,南京金陵刻經處,是楊仁山老居士創辦的,這刻經處到現在還在。楊仁山居士算是近代佛教的大居士,他發心來印經流通,這個刻經處到現在還在,你上淘寶都還可以買得到金陵刻經處它印的經書。這是一個很好的印經處,所以我們可以推廣讚歎它,這是講的印送經典。那現在我們精舍用現代化的排版,也印刷,也製作電子書,同樣都是書寫的意思。我之前講過,《楞伽經》差一點失傳,佛印禪師用的方式很巧妙,他請蘇東坡把《楞伽經》抄一遍。蘇東坡的書法寫得很好,大家都想臨摹,所以他寫了一遍,他再傳出去大家都跟著寫,於是這《楞伽經》就保留下來。《楞伽經》差一點失傳,所以這都是在幫助佛法流通,流通大乘佛法,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我常講到的我們佛教在山西,現在是洪洞縣,《趙城金藏》的公案。當時候是崔法珍居士,她發心來印《趙城金藏》。《趙城金藏》是我們的國寶,現在收在北京國家的圖書館裡面,這是國寶。那個時候日本人侵華,跑到山西去就是為了要搶《趙城金藏》,那《趙城金藏》是他搶奪的目標。日本搶了我們中國很多書,很多圖書館的書都被他搶走,帶不走他就把它毀掉。崔法珍是女居士,女眾居士一樣能護持大乘佛法,這經典在流通,人人都可以護持,就在於你有沒有心。你看像北齊慧文禪師那個時候在北京現在的房山區,他在房山開鑿房山石經;你看像在敦煌,敦煌也保留了很多的佛經,這個都是保存佛法。那你能做到這五個,你就算是法師,能信、能念,就是受持、接受,而且憶持不忘,然後對經典你能讀、你能背誦、能夠解其義、能夠宣說,自己又能夠流通正法,這就算是五種法師。其實這個「法師」,大家都做得到,沒有很困難。其實你們能夠做就是受持大乘的法師,以大乘法為和尚,以大乘法為師。以大乘法為師,你就是以釋迦牟尼佛為師,不光是釋迦牟尼佛,因為一切諸佛都宣說大乘,所以也是以一切諸佛為和尚。
這裡講的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你對這經典能恭敬供養。所以說經典不能亂放,有的人學佛了還不懂,把經典夾在腋下,或是將經典放在地上,這都不行,要把它供養起來。它可以擺在最高處,或是最重要的一個位置,甚至經典擺放的高度都可以高過你祖先牌位,這都是供養經典應該注意的。
那該怎麼供養呢?下面講十種供養。第一個就是用「花」。我們講一點事相上的,供花你要注意:有一些花有刺有毒,那不能拿來供佛。像玫瑰花,你不能拿玫瑰花來供佛,這花是有刺的。有一些花有毒,毒花不能供佛,這是講用花來供養。那用「香」,最好是檀香或是沉香,世間的香雖然也是叫香,像香水也是,或有一些世間的原料,它都可以製成香的形式,拿來熏或拿來燃燒;但還是以佛教裡面的栴檀香,也就是水沉香或是檀香為最好。燃這類香是自利利他,它可以幫助你修行得安定,這是能幫助你用功。那「瓔珞」,就是我們身上戴的珠寶首飾,特別是掛在胸前的瓔珞。你看佛像胸前的就是瓔珞。那麼末香、塗香,「末香」就是香粉;「塗香」就是像香油,有的是檀香油,有的是沉香油,這是塗香。還有「燒香」,這香是用點的。就像我們講經時在用的,這是燒香。「繒蓋幢旛」,「繒」就是用絹布做的,叫做「繒」,用它做成像大傘蓋的樣子,以前就是拿來防日遮雨的,這也可以供佛。所以像普陀山上很有名的普濟禪寺,這普濟寺大殿裡面,在東單跟西單就各有一個非常大的繒蓋。一個繒蓋就可以籠罩東單,一個繒蓋可以籠罩西單。它這個大殿又叫做神運殿。為什麼叫神運殿?「百人共入不覺寬,千人共入不覺窄」。那時有施主要來供養出家法師,
在當時候有一位出家法師還特別計算,他看這個殿裡面其實是站滿人的。他叫底下的人把大殿多個門封起來,只留一道門,出去就發供養。這樣算下來,那個殿堂裡面可以容納六千個人,按照一般的數學來計算,頂多就容納一千個人,可是當時發出去的供養金,發了六千個人份。所以普陀山這普濟寺的大殿,有神運殿之稱。普濟禪寺當時候是清朝康熙皇帝重修了一次,他把明朝的南京故宮拆掉,把它的用料拿到普濟寺去用,所以普濟禪寺的用料也算是皇家規格,用料算最好的,用上好的材料來供養觀世音菩薩。這是講繒蓋幢旛供佛。
有些道場會有旛,像我們講《法華經》,這旛就會拿出來,有的是幢跟旛做在一起,所以有各種不同的形式。還有就是「衣服」,像你們到印度的菩提迦耶正覺大塔,裡面供養的釋迦牟尼佛像,每天都有人供養新的「衣」,也就是供養佛袈裟。供養《法華經》也一樣,你可以給它做函套,或是用上好的布料把它裝起來,這也可以算「衣服」。再來第九個是「伎樂」,就是舞樂,以伎樂來供養。最後一個是「合掌恭敬」。以上這些是在事相上的供養,可以用這十種。
那實際上真正的供養是要「如說修行」、「隨文入觀」,這才是真正的供養。〈普賢行願品〉講「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當中,如說修行供養為最。」你給人家錢,你不如跟他開示佛法。當然現在你要看狀況,兩者都是需要的,給他佛法,他能種善根能解脫,他能不造惡。不造惡他就斷惡修善,他福報就來,能真正地根除貧窮,不光這一生的貧窮能除,來世的貧窮也能除。所以「以法為供養」,那受持了佛法,最重要是要「如說修行」。如果不能做到如說修行,那這個聞法等於沒有聞。就像你聽聞《無量壽經》,你知道阿彌陀佛很殊勝很好,但是你不念佛,你的心沒有轉,你不相信佛菩薩,你不相信《無量壽經》,那沒有用,等於沒聽聞,因為你不念。所以為什麼我常講現在的人他這個本願念佛,是完全修錯的。他只教你只要相信就好了,他不用念佛,戒律也不要持,這根本就是亂搞一通,不如法,絕對地不如法。所以這裡講的供養是我們真正在事相上做到,在修行上心地上也做到。事相上我們可以以這十種供養來供養,供養經典、供養諸佛如來,那麼在自己修行上則做到如說修行。還要提醒大家:你們供佛的東西一定要用好的,你不能用你吃剩的,有些人拿來道場供佛的東西是他們家吃剩的,這個絕對不可以。像你供養出家人也是一樣,你供養出家人,你是要準備新的食物,而不是你家吃剩的,這個不如法,恭敬心不夠。所以他是要以新食來供佛,以新食來供僧,包括供養經典也是一樣,都是要新的,你不能你自己吃剩的,你家的剩飯剩菜,剩飯剩菜可以給小狗小貓吃,沒有問題,但是不可以拿來供佛。供佛你的水果一定要新鮮的,而且要熟的,生的水果不能供佛。還有剛才講這個花,未開的花,沒有開的花也不能供佛。花要開,至少要相對的開,那才能供。這些都是細節,剛才講到供花,有毒的花不能供,有刺的花不能供。香也是一樣,有毒的香不能供,當然沒有人會拿有毒的香,吸了的話自己也中毒,這裡講的就順便講一下這花。花要開、水果要熟,你這供菜要煮熟,就是必須是人可以吃的,而且是沒用過的,這才可以拿來供。因為你們也許會遇到一些出家人,你想要請法師去用餐,到餐廳去當然都是新的了,到家裡去除了應有的禮儀:請法師上座、居士下座、頂禮等等……,你供養法師在你家吃飯,你的菜都要準備新的。這是禮儀,這佛教的規矩就是這樣子,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至於剩下的你家剩菜,你們家裡面的人自己把它分掉就可以了。這是要注意到的。因為現代的人隨便,有的出家人他也不懂,或是託辭講「隨緣」、「自在」,就不教居士佛門規矩、禮儀,把佛所教的給拋棄、疏忽了,這是出家人沒有把居士教好;居士也不懂,出家人也忽略了,那這威儀就不好了,這都是講「如說修行」,「供養經典」,這五種法師,「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蓮華經》,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夠修行。我記得在這個憨山大師,憨山大師講過,他說之前東印度的國王問禪宗二十七祖,就是達摩大師的和尚,他問他,他說:「怎麼沒有看到尊者你看經呢?」你看這裡講不是要「讀誦、解說、書寫、要能受持。」那麼東印度的國王他就問這個西天二十七祖,他說:「怎麼沒看到大師你在看經呢?」那麼二十七祖就回答他,他說:「我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所謂「出息不涉眾緣」就是對外他不攀緣,心不取相不分別,即是「外不著相」。對內呢,他「不居陰界」,不為五陰所繫縛,「內不動心」,你動心就有五陰。所以,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所以他長處於禪定之中。這剛好跟六祖慧能大師《壇經》裡面講的什麼是「禪定」,這道理是一樣的。他這就叫「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又叫「首楞嚴大定」,這就是真正在「轉經」,在受持佛法,而且他這個「受持」,受持到後來他是有工夫的。所以為什麼說念佛的人念珠常常要拿起來念,不是只戴在手上當裝飾品或保平安,我看有些居士沒有念佛的習慣,你沒有念阿彌陀佛的習慣,這是不可以的,一定要把「念佛」念成習慣,早上也念、晚上也念、順也念、逆也念、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念,一定要養成這個習慣,這就是在「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因為其實你讀經、解經,目的還是要教你修行,你真正在修行,才真正在消業障,這才是受持經典,才具足這裡講的五種「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那在淨土宗其實很方便,你提起佛號來,你就是常轉《無量壽經》,常念西方淨土、常念阿彌陀佛。學「法華」的,心不戀小乘,能受持大乘,使用天台宗的「觀門」,這都算是受持《法華經》。所以,這裡講的「五種法師」「十種供養」,其實大家都可以做得到。你要做一個受持大乘佛法的學人,就要以大乘佛法為導師,所以叫「以法為師」,這是真正的供養,真正的恭敬。不能只有表面上的恭敬,表面上的恭敬沒有用。因為有些人話講得很好聽,表面做得很好。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在修學,若要知道是否是在真正修學,你可考驗看看你自己,順逆的時候你想到的是什麼?你要想到的是佛法。你生病的時候,你想到的是懺悔業障,你想到的是佛在經上怎麼教,你在逆境的時候你想到的是佛法,要知道自己現在碰到這個逆境必有因果,我是來隨緣消舊業,心裡要放下,知道「諸法皆空」,沒有能受的我,與所障礙的人事。你能把它化空,這個就是心從境界當中轉出來,這就是在運用大乘佛法。所以說這大乘佛法是非常好用的,你用起來很快就能脫離煩惱,所以叫「一念覺」,也就是「一念迴光」、「一念覺悟」,這就是在修學大乘,受持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特別講的是「心地法門」,也就是「轉心」。心裡真的轉過來了,這個「轉」是依經典而轉,看破這個世間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看破你起煩惱的這個「我」,這虛妄的「我」,教你怎麼把它看破,也可以叫「觀破」。所以這大乘佛法非常地厲害,比起小乘或是其他的外道,它是方便直捷多了。
以上講「五種法師」,講「十種供養」。
然後我用西天第二十七祖的開示,再跟大家解釋什麼叫做「看經」,什麼叫「真正用功」。「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這是真正叫「轉經」,也叫「行經」。所以說「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這是真正在修行用功。表面上他沒有在看經,實際上是這樣子在用功。當然,你不要把這裡講的學回去耍嘴皮子,那沒有用。你濫用就會變成像戰國時期那個趙括一樣,講得很好,頭頭是道,其實不過是「紙上談兵」,他爸爸趙奢是戰國的名將,帶兵打過仗有實戰經驗的都講不過他。他與秦軍對陣,直到要兵敗的時候,還在談兵法,真的是空談。趙王任命他替代廉頗的時候,趙括的媽媽還親自跟趙王說:「如果趙括兵敗,可不可以不要殺我們全家。」因為她知道她這個兒子只會紙上談兵而已,希望不要連累他們姓趙的這一家人。這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紙上談兵」。學佛修行不能只有紙上談兵,你會講這些公案沒有用,你做不到,你轉不過來,即使你講得很玄妙,你應付得了場面,但是應付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當你煩惱習氣來的時候你還是顛倒,你還是沒有辦法轉。所以不要人家教你看經,你就回說:我「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那你這個說法,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你沒這個境界,你騙人家有;你沒有修證,你讓人家誤以為你有修證,這個都不行。這裡講一下這「誤以為」,有一些人他不講他是佛菩薩,他講話帶有技巧性,讓你「誤以為」他是佛菩薩再來,這個也不行,一樣都算是妄語,是欺騙別人。所以佛門講的「不妄語」,它的微細之處你們要去細心體會,包括你在跟人家談論佛法的時候,你不會你就說不會,不要撐場面。有一些學佛人他會撐場面,想說:「我學了三十幾年了,我要是回答不來,那豈不是太沒面子。」沒面子沒有關係,你有懺悔心,可以再提升;但是如果你沒有修行,你在那裡耍嘴皮,那才真正是沒面子,什麼叫沒面子?就是「不要臉」。自己沒有工夫,不會的就說不會,沒有關係。佛教有各個宗派,有些人只會淨宗,那你就講淨土宗,其他的宗派不會的,那你就不要撐場面,你就說你不會,還有很多經不會,都還在學,這個大家都可以接受。這個公案我拿來講,你可不要回去哪一個善知識、出家人教你讀經,你就拿這二十七祖的公案在那裡搪塞他,那不行,是沒有用的。所以事相上要去看,修行心地上要真正地實修,這是「解行並進」。事相上能做得到,心地上道理上你也能明白,你也能使用,事跟理你都能夠達到,解行並進很重要。不能執事廢理,也不可執理廢事。「執事廢理」,那事相上就猶如虛設;「執理廢事」,那就變成狂慧,狂慧是很不好的,是貢高自大的。無論修什麼宗派你只要變成這種狂慧,貢高我慢,那幾乎沒有辦法救你,因為你覺得自己很行,已經可以了啊。這個就要注意。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旙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
這一段有點長,我把它分開來講。
你能供養一尊佛都不容易,你看看你們能聽《法華經》,看到《法華經》會歡喜,有人看到《法華經》會掉眼淚的,會痛哭流涕的,這都是過去生中在佛門裡有種善根。你在這裡能聽得到,也是有福之人。所以佛告訴藥王菩薩:「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我們就講事相上就好,你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以至誠恭敬的心,來供養這部經典,佛說這個人的善根非常地深厚。有的人說:你們學佛的人好傻,怎麼那麼笨,放著這個世間好吃的不吃,好玩的不玩。你們要知道,真正笨的是他,他在造業,他沒有遠見。你有智慧,你能夠收攝你的六根,你能夠少造這些不善的業。
有些人他會笑你,說:你看你們學佛人,人家騙你,你明明吃虧了,你怎麼不跟他多計較一點。但實際上不是你不會跟人家計較,是因為你心地明白「凡事都有因果」,是你心裡有智慧,所以行事跟世間人不同,世間人凡事斤斤計較,縱然讓他計較到了,那也是他命裡該有的,而且他還造了業,本來命裡有更多,結果因為造業,他反而減少。就像有的人去搶劫銀行,有些人一搶搶得幾千萬,有些人一搶得幾百塊。搶幾百塊也算是搶,都是造業。所以這就是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你跟人家計較那麼多沒有用,該算的我們算清楚,但是不要與人斤斤計較,這我們學佛的人懂得。世間人他貪玩,他吃肉喝酒,殺生造業,我們不這樣做,不是因為我們不想玩,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要來熏習佛法,我們知道我們要收攝身心,我們知道不要因為貪吃而殺生,我們比他們更有智慧。我們在心地上有一股現在人講的「正能量」,我們知道自己要怎麼走。有些人笑「你們學佛人怎麼那麼傻?」實際上學佛的人不傻,你看這裡講的,你能來聽聞《法華經》,你能供養《法華經》,世尊講你的過去生「已曾供養十萬億佛」,你真正能這樣做,供養一尊佛都不容易。你看看,一尊佛出世,從釋迦牟尼佛到下一尊彌勒佛出世,要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要再過這麼久的時間,然後再看有沒有下一尊佛。有的佛土它是淨土,這一尊佛滅度以後,馬上補處菩薩就接著成佛,這裡講要經過十萬億尊,萬億叫做「兆」,要十兆尊。能夠受持《法華》,供養《法華》,這個人的善根非常深厚,絕對不是一生能有的。你看有些人來看一看《法華經》他就回去了,善根好一點的聽個一會他就回去了,你能坐在這裡聽七天,甚至你能把整部《法華經》聽圓滿,這個都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阿彌陀經》上講的「多善根福德因緣」。而且釋迦牟尼佛說,過去生你都有發願,也許你還沒有成就,可是因為過去生聽聞《法華經》,你想說我也來發這個願,我也來護持《法華經》,所以這一生你遇到大乘經典,遇到《法華經》,你就會來護持,來聽聞。所以說「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這個「愍眾生故。生此人間。」有兩種,一種是再來人,一種是你過去生,也就是我們剛講的,你沒有成就,或是多劫以前一直到現在你發過這個願,所以你這一生再來人間你遇到,你又來護持了。有一種是再來人,再來人那很厲害,我們看智者大師的和尚南嶽慧思大禪師,在南嶽衡山修行,他十五歲的時候他就讀《法華經》,他看《法華經》看不懂,他痛哭流涕,求普賢菩薩加持,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給他摩頂,摩頂以後他對《法華經》都通利,後來修學得法華三昧。天台宗在五品弟子位以上有四種金、銀、銅、鐵轉輪王位,他得到了鐵輪王位,鐵輪王位就是圓教十信位的菩薩,距離初住銅輪王,還差一個位次,他說他自己是因為帶道場時間花太多在道場上,不然他可以再往上前進,他證圓教初住沒有問題。他能為智者大師做印證,智者大師得一旋陀羅尼,是南嶽慧思禪師為他印證的,智者大師也是讀《法華經》得一旋陀羅尼,得一旋陀羅尼他智慧大開,辯才無礙。所以天台三大部都出自智者大師之手,你看智者大師他裡面的註解,你就知道智者大師確實是不是普通人,我們中國佛教尊稱智者大師是「小釋迦」。在印度,從前的印度有馬鳴跟龍樹,在我們中國有智者跟永明,智者大師,還有一位永明延壽大師。永明延壽大師也是相當厲害。這裡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像祖師大德他從小就學佛,他就想出家,他很小就有修證,這種都是再來人,於諸佛所成就大願,因哀愍眾生,所以生在這人間來度化眾生。所以我一直講我們中國人很有福報,全世界這麼多人當中,中國人最有福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都是大乘佛法,沒有小乘,你走到哪裡都是禪寺,現在連修學淨土宗的也叫「禪寺」,都跟禪宗有關。而且有許多大菩薩,多位祖師大德都是大菩薩再來,來翻譯經典讓你看,經典要是沒有佛菩薩來給你翻譯,你是看不懂的。像這《法華經》,是誰來翻譯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鳩摩羅什大師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所以他來幫釋迦牟尼佛翻譯,他通曉中國的文字語言,他也通西域的語言。你看我們之前講過的,像這位也是翻譯《法華經》的竺法護大師,他通西域三十六國語言,又通中文,自己又有修證;又像翻譯《華嚴經》的清涼國師,人稱華嚴菩薩。中國土地上遍地都是佛菩薩,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不管是顯教密教,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都有佛菩薩來教化,這地方是淨土,福報很大,有再來人再來。我們還有四大名山,這四大名山就是四尊大菩薩的道場,只是你看不到而已,但是你去就是了,聖山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所以說你們放假愛去哪一個國家,說實話,那個景就在圖片上看一看就好了。我們自己國家裡面就有聖山,你還要去哪邊朝聖。觀世音菩薩的普陀山、文殊菩薩的清涼山、地藏菩薩的九華山、普賢菩薩的峨眉山,各地都有佛舍利,都有翻經的寺院,都有大道場,中國佛教這麼興盛。講到這裏你就知道,中國人學大乘的根器是有的,福報是夠的,中國人最喜歡看什麼經典:《心經》、《金剛經》,喜歡看般若部的經典,他學佛喜歡學大乘,有的人還特別喜歡禪宗,所以你看現在很多室內設計的,特別設計有禪風、禪意。中國人的大乘善根,在方方面面都體現出來,這是有大乘氣象。不光是我們這樣看,歷代祖師大德也都這樣看,像鳩摩羅什大師,他媽媽告訴他說我們中國有大乘氣象,要他到長安去弘法,雖然路途有點遠,但是要不辭辛勞。那時候大師他在龜茲國,古代龜茲國,龜茲國現在在我們中國新疆省境內,當時是一個小國。中國這土地真的是淨土,有舍利滿天下,然後各個省都有祖師大德,現在網路很發達你去查查看各省的祖師,要是殘酷一點讓你都把他們法號、名字背起來,你是背不完的。我常跟我們同修講:我們淨宗就十三位祖師,禪宗不得了,祖師大德非常地多,許多諸佛菩薩來中國教化,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你看看這大乘佛教在中國是根深蒂固,那表示什麼呢,這《法華經》上釋迦牟尼佛講的「已曾供養十萬億佛」,中國人學大乘的善根絕對夠,然後又有再來人來,所以說這些人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所以我說有兩種,一種是他過去生就是在佛門種善根,雖然他沒成就,可是他還來做人的時候他遇到佛法,他能護持;還有一種就是再來人。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就具有這兩種,所以就特別殊勝,你能聽聞《法華經》,你能夠能萬緣放下,這樣子來學習,世尊讚歎「已曾供養十萬億佛。」真是不簡單,供一尊佛都不容易,供養十萬億那絕對不是一般的小福。你不要想到「福」,就想到我口袋裡面錢沒有人家多,你要知道:有的人他在錢財上的福報確實大過很多人,但是在修學佛法的因緣上那就跟個窮人似的,是很貧苦的,他的佛緣很差的,你讓他念十聲佛號他都沒辦法。為什麼,因為這十聲佛號當中,在這一分鐘內他要接好幾通電話,那這個人的修學因緣就很匱乏,修學的福報沒有你好,所以把握自己的善根,依止大乘佛法修學。
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
法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 之一)~悟顯法師 講述
法華經今解
憨山大師 夢遊集 卷第三十七
憨山大師 夢遊集 卷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