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2月2日 星期三

法華經今解 (見寶塔品第十一 之二)~悟顯法師講述


見寶塔品第十一

之二


前一品〈法師品〉裡面講到受持大乘的五種法師,所謂「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這五種。能夠這樣受持大乘者就名為「法師」。在這一品,如來特別為能信受大乘者,能受持《大乘妙法蓮華經》者,能夠學習一乘了義的人,特別為他們三變淨土,顯示如來自受用的境界,顯示「即染即淨」無差別相。前面是「開佛知見」,這裡這一品經文是「示佛知見」。「開」就是所謂的開破,或是讓你開悟,讓你明了,我們叫「開」。這裡的「示」就是展示、展現出來,展現出如來的境界。所以為什麼有「寶塔從地湧出」,這樣殊勝的法會。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旛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旛蓋。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塊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



這是世尊為前面這九品,包括上根人、中根人、下根人,佛為他們說「佛法中唯有一乘;眾生各個都具有佛性,但聞一乘法,無一不成佛」,佛並且為發心的人授記。相信你們有讀過的應該還記得,一開始這〈方便品〉裡面,所謂「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這一段經文是說世尊在講《法華經》以前,這些樂小法者,也就是不信受大乘的,不相信有大乘佛法的,在那個時候就有,那些人就自動退席。

這一品裡面「三變淨土」,世尊又用如來的神力移諸天人置於他土,就是再把參加這個法會的,或是這些人天大眾沒有真正發心的,我們現在人講的「把他屏蔽掉」,他就看不到聽不到,雖坐在這裡,卻如癡如聾。所以我前面好幾品裡面都有講到,你們能夠來聽聞《法華經》就是世尊給你授記,將來必定成佛,哪怕你來聽一會;你能聽聞,真正能受持大乘,發心學習大乘佛法,就得釋迦牟尼佛給你授記。所以你一定要專心聽,要慶幸自己有這樣的善根,有這福德因緣能來聽聞《大乘妙法蓮華經》。這一部經是「經中之王」,你別看它這文章翻譯得非常地簡單,這是因為羅什大師他是七佛譯經師,他把當時候的印度話,梵文翻譯成我們中國人用的文字,他沒有問題;因為他通達當時候漢地的語言,也通曉梵文。他本身又是再來人,他到我們中國來;除了世尊說佛法要傳到中國,此外,也因為這裡的人堪受大法,還包括這些佛菩薩諸天善神都來擁護。所以我們中國有很多祖師大德,都是佛菩薩再來,來幫你們翻譯經典。甚至鳩摩羅什大師來中國,也都是天上的龍駒親自護送他到陽關的。之前我們在講《要解》的時候有講過,如果你到敦煌去,那裡有一個白馬塔,這白馬就是羅什大師的坐騎。那個時候進了陽關以後,就算是到達中國了,當時候是這樣。現在的話,包含整個新疆、西藏,都是我們國家的領土,民族都已經融合了。我們國家有五十六個民族,有上千種上萬種的方言,大家都能融合。當時候白馬護送鳩摩羅什大師進來,這匹白馬到了陽關,牠就停住了,牠七天不吃飯。有一天晚上,羅什大師就夢見這白馬化成一個人來跟他講:我本是天上的「天馬」,佛派牠送大師到陽關,牠說:我現在任務完成,我要超脫畜生身了;牠也能夠離苦得樂。講完以後,羅什大師醒來,這白馬就死掉了。所以都有佛菩薩在護持正法,所以,你就知道《法華經》有多殊勝了,諸天擁護,龍天護持。你不要看它翻譯得好像很簡單,其實它的意思很深,因為羅什大師是譯義。什麼叫「意譯」,就是他不是按照原文,因為當時候印度的文字記載的文體表達方式,跟我們中國的文字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他是看過梵文以後消化過,然後把它寫出翻譯成我們中文;他是消化過的,所以是「意譯」。因為善於此方文字以及善於我們中國的語言,所以他翻譯得非常好,非常通俗,看起來就跟白話文一樣。所以大家看起來很好懂,但是隱含的意思很深,它後面的義趣是存在的。所以,不要輕看了《法華經》,以為它沒有像禪宗的一些祖師語錄,感覺需要參究什麼的,實際上它裡面的義趣是無二無別的。這一部經非常地殊勝,你能來聽,都是大善根大福德。這裡還有「三變淨土」,所以你自己一定要發心,要懺悔業障消除宿業,要多禮佛多念佛,希望在此會能夠有所體會,能夠真正學到如來的知見;甚至能夠見多寶佛塔,所謂「見多寶佛塔」即是明心見性。


前面經文講過:「爾時佛前有七寶塔。」就是所謂的「寂滅心境」,「心境一如」故名寂滅心境。「高五百由旬」就是指眾生五陰身心與寂滅心境無二無別,就是「生滅即是不生不滅」。因為迷此真如自性;用教下來說,所謂迷此法界真心,所以幻化成「二十五有」,所以說「縱廣二百五十由旬」。而「從地湧出」代表的是無明破除。「住在空中」則代表真心顯現。「種種寶物而莊校之」就是顯示法界、心境本非斷滅,具恆沙功德。「五千欄楯」,「欄楯」代表總持。前面有講過「龕室」代表慈悲,慈悲為室,所以說龕室千萬,欄楯有五千。「無數幢旛以為嚴飾」,「幢旛」代表神通。這個寶塔旁邊有「垂寶瓔珞」,「瓔珞」代表菩薩四十地,具三學陀羅尼的功德,這是蕅益大師講的,所以叫「垂寶瓔珞」,就是菩薩他從《梵網經》講四十地,四十個位次;《華嚴經》也可以說是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總持一一位次的功德,因此以「寶瓔珞」來代表。「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寶鈴」代表八音四辯。如來具有「八音」,就是八種微妙的音聲,還有四種無礙辯才。以寶鈴來作為代表,就是「八音四辯,廣演妙法。」「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所謂「性淨德香」,性德之香充遍法界,以「無作四諦」之風吹四淨德香,這個就是它代表的意思。一般我們講「四聖諦」它是通大小乘的,講到究竟就是「無作四諦」,「無作」則稱性。小乘是「生滅四諦」,所謂的「苦集滅道」,他是有取有捨,他見到的「法」是生滅的,是變化的;所以他知道無常,知道這世間是苦。所以他不起心,不動念,斷除了煩惱,所謂「知苦斷集」,然後「修道證滅」,修行三十七道品,然後證得小乘的阿羅漢果,這是小乘的生滅四諦。按照大乘來說,大乘有「無生四諦」跟「無量四諦」,還有「無作四諦」,從藏、通、別、圓這樣上來。這個是佛教的名相,你們大概這樣子聽一聽,有個概念就好。無作四諦道風吹四淨德香,四淨德就是「常、樂、我、淨」;那就不屬於一般小乘認為的「苦、空、無常、無我」。大乘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所以說「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這是它的表法。因為稱性的緣故,因此遍法界虛空界,所以說「充遍世界」。「其諸旛蓋。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這七寶是代表以性德七覺支,七財所成;「財」就是七聖財,七種聖財。一般「七覺支」大家都比較常聽過,因為它屬於三十七道品裡面的七覺支,七聖財就比較少聽過。過年的時候,我們不是講大家恭喜發財嘛,佛門要發的是七聖財。因為世間財可以資身,但是佛門的七聖財可以資菩提,可以資養法身,能夠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是哪七個呢,所謂「信、戒、聞、慚、愧、捨跟慧」。「信」,很簡單的,信受大乘叫做「信」。「戒」,受持大乘戒律、大乘菩薩戒。「聞」,聽「聞」大乘,這都是能夠幫你學習大乘。對自己能「慚」,對眾生有「愧」,能起慚愧之心,為什麼呢,這大乘的懺悔之法跟一般的也不太一樣。大乘佛法講的「懺悔」,它是講心地不再攀緣了,這罪才是消滅的;所以大乘的「慚愧」是懺悔自己本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為什麼迷惑顛倒到了今天這個地步,這是從心地上懺,佛門講的心地是講「真如自性」,從心地上起懺悔法;而不是只有「我做錯了某些事情」去懺悔,而是從根上懺悔。所以講「信、戒、聞、慚、愧」,還有「捨」;「捨」就是布施,就是放下。就像你把你的世間意放下,來聽經;你把你世俗心放下,來學佛;你把你的昏沉蓋放下,你醒過來你能專心聽法,這都是「捨」,捨煩惱、捨財,為佛教,捨內財來佛教發心,為佛教為眾生來做。就是因為在世間工作,才知道苦,苦惱無量你還在輪迴,來生那更苦更糟糕。所以我們要來佛門發心,要來修行,要把這世間的苦惱捨掉。佛在經上講:這世間的苦惱有八苦,八苦交煎。這「交煎」就是它同時會起作用,你每天都在生老病死,每天都在怨憎會、愛別離當中。你起心動念就是一個生老病死,會老會病,老病就是一個變異相。你的一個念頭生起來,然後遇到緣,產生了變異,這變異就是「老病」,「死」就是消滅。你的心念每天都在生滅生滅,不停地生滅。遇到的「緣」有所謂的怨憎會、愛別離,這些苦我們都要把它捨掉,這才具有七聖財裡面所謂的「捨財」。還有一個就是「慧」,以正慧觀照,用般若智慧觀照這個世間。《金剛經》教你怎麼用般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很明顯地就是教你用般若智慧觀照這個世間,而且還觀照真如自性。前面講過這世間,所謂「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都是真如自性所變現出來,所現的相是「相有體空」,故名如幻;所以說「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賢首國師說:「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一切都是我們的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都是你心所現的。這「心所現」的,那有些人就會問:那跟現在外面在講的世間法,他說「你只要想我自己會有錢,我自己會有名,這叫吸引力法則。」他那個是胡說八道,是沒有因果的。我們佛門講的「心想」,還有「因、緣」果」,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而且這因果是通三世,「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不是你這一生的因對了就對了,過去生的因也要對。有些人想說,你看我做了這麼多好事,我做了那麼多布施,為什麼我還是貧窮,我還是沒有好的機遇,我對人家這麼好,為什麼我人緣還這麼差?那是你過去生的因不對,所以為什麼佛門用大悲咒,用咒語來消除你過去不好的因;不然你只是惡業不再造了,但是那個「因」還在。所以講「種善因得善果。」佛教因果是通三世的,跟你一般在外面聽到的那個什麼吸引力法則,教你想:我有錢,我會變好,我們家人和諧;我告訴你:你怎麼想都不會成功。有成功也必定是按照我們佛門講的「三世因果」在顯現出來的。所以佛法才能看透這個世間。有些人他這一生做很多壞事,可是你看他還是受人家尊敬,還是有很多人擁護他。有些常發生在婆媳之間的問題,妳這當媳婦的再怎麼孝順,婆婆就是不喜歡妳;可是有的人她就處得很好,這就是因果。有些是婆婆對媳婦很好,可是媳婦就是跟她不和,這些問題都牽涉到三世因果。你唯有學佛,把這個業消透了,那你這個問題才能解決,不然你用世間法對她再怎麼好,人家還是不喜歡你,就是跟你緣不好,根本的因沒有改變,人家還覺得你在裝模作樣,反倒對你產生誤會。所以為什麼說讀經要迴向,念咒要迴向,就是要把這惡緣消掉。用正慧來觀察,用般若來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唯心所現。你現在心所緣的是什麼,是緣念彌陀,那這業就消掉了;緣念大悲咒,這個宿業就消掉了。印光大師講:「念佛方能消宿業。」這是有它的道理的。我們講「唯心所現」,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心想」包括因緣果報;不是只有你坐在那裡空想,那空想是沒有用的。就像一個學生,他空想著:「我能上世界一流的大學」,他每天坐在那裡空想,想一百年他也上不了,為什麼?他沒有去讀書嘛,這個就是空想。所以他要有「讀書」的這個緣,那麽有讀書的這個緣還能不能上呢?不一定。一樣的,有人說:「我書念得好,我學歷高,或是我念的是知名的學府。」那他將來出來就一定功成名就嗎?也是有默默無聞的,也是有身敗名裂的,這個就是因緣果報。所以你看透了,你就放下了。所以佛說「因緣」,就是告訴你,世間的事情該做的做,做好了就隨緣,就放下,因為當體即空,緣起性空。所謂「過去」,牽涉到的不是只有前一生,而是無量劫來的因緣,還有這一生的因緣,所以為什麼說因緣的狀況很複雜。佛眼能徹見,天眼都沒有辦法,有些人想:「我去問鬼神。」那鬼神他能知三世因果嗎,他根本連他自己怎麼來的他都不知道,他怎麼會知道你的三世因果,他就只知道一點片面的。我們在經上看到的,就像阿羅漢,在佛陀時代有一個人要來找佛出家,佛就叫五百位阿羅漢看他過去生有沒有善根,阿羅漢的宿命通很厲害,能觀他五百世。這五百世的因緣果報阿羅漢全部看得一清二楚。他們跟釋迦牟尼佛講:「這個人沒有善根,這五百世中都沒有跟佛結過緣,這個人不能出家。」這個五百位阿羅漢都這樣跟佛講。這時候釋迦牟尼佛說:「這個人他在無量劫前,因為被老虎追,爬到樹上,很害怕的時候念了一聲「南無佛」,就是這個因緣,他現在因緣成熟,在我會下出家。」所以,只有佛眼能徹見。阿羅漢的神通比這世間任何一個鬼神都強大得多,阿羅漢的神通非常厲害的;你是忉利天的,你的神通大概就在忉利天,忉利天以下,你可以管得著,但忉利天以上的,你到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你就沒有辦法了。人間的鬼神道,有的福報大一點,他可以影響到天道,但是真正要上到色界天,那他就沒有辦法了。所以你不要去相信那些鬼神附身,說他懂三世因果,那是他胡說八道。他常常用做好事來當號召,很多人因此受騙上當,最後破家亡身。


所以講要依正慧來觀察這個世間。這個世間,《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裡就有講「七聖財」,所謂「信戒聞慚愧捨慧」這七個。說以七寶代表七寶合成,就是七覺支、七聖財所成,這些都是性德。「幢旛」代表稱性的神通,「瓔珞」代表菩薩諸地功德,「寶鈴」代表八音四辯,「多摩羅跋栴檀香」代表性淨的德香,以「無作四諦」吹四淨德香,充滿法界。最後高至四天王宮,這「高至四天王宮」就非四大所拘,稱性的功德;眾生的真如佛性不受四大五陰所拘束。這怎麼講呢,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眾生還是具有如來圓滿的智慧德相,但是為什麼叫「眾生」,就因為他「迷失」了佛性,所以稱為眾生,可是他的佛性從來不曾「遺失」。就像「貧人繫如意珠」一樣,這在後面經文會講到。貧人繫如意珠,就是有一個貧窮的人,他到他的親戚朋友家,他的親戚朋友非常有錢,看他貧困,就塞了一顆如意珠給他。「如意珠」在佛門又叫摩尼珠,這摩尼珠它可以隨心現寶,你有什麼心願,你跟它講,它可以給你,讓你的心願實現。這是古代大家認為的寶藏,就像我們中國人講的聚寶盆一樣,當時候就是用如意珠來譬喻。這個人到他親友家吃飯,親友趁他喝醉酒的時候,把這如意珠塞在他的衣服裡面,後來這窮人就回去了,該做什麼工作就還是做什麼工作。經過好多年了,兩個人又相遇,他親友說:「奇怪,你怎麼還是這麼窮呢?」他說:「你憑什麼覺得我應該有錢、應該富貴啊?」他親友說:「當時候你喝醉,我不是塞了一顆如意珠在你衣服裡面嗎?」他一看,真的呀。所以,當他在貧窮的時候這如意珠還是存在的,就像眾生在迷惑的時候,這佛性還是在的,並沒有遺失過。不被四大所拘束住,所以叫「高至四天王宮」,表示性德在染而不染;雖然在迷惑顛倒的時候,仍舊不失不壞,所以眾生現在只要修行,那為什麼說「修行」可以?一切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那佛法是夢幻泡影嗎?說實話,也是夢幻泡影,但是不妨大作夢中佛事,你修學佛法,修學佛法就是你在夢中藉由佛法醒過來;就像厲害的醫生一樣,你有重病他開藥為你治病,藥到病除,等到你病好了,這醫藥達到它的目的,藥力都發揮了,病除滅了,藥病俱亡,而佛法就跟藥一樣。縱然是夢幻泡影,你在攀緣這些世間法,那更是夢上加夢,夢中又再作夢,又夢中又再作夢,不斷地生死、不斷地輪迴,永遠不會醒來。可是你熏習佛法,同樣是夢幻泡影,但是就好像大海當中的浮囊,像大海當中的一艘大船一樣。為什麼叫「大乘」,大乘就是以海中的大船來譬喻能夠承載,像現在的遠洋貨輪一樣,一艘四十萬噸的超級大貨輪,它能夠承載很多的東西,就像大船,所以叫「大乘」。等到上岸的時候,還需不需要這船呢?就不需要了。可是你在溺水的時候你就是需要船,你就是需要有浮囊,「浮囊」就是現在講的救生衣。你沒有這救生衣,你說你要能夠不溺水,你要能夠得度上岸,你是沒有辦法的。雖然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但是你在這迷妄的夢境裡面,你想要能夠破除迷妄,那你還是得依靠佛法。所以這裡的表法很殊勝,「高至四天王宮」就顯示真如自性不為四大所拘,它能現四大,「四大」是什麼?是地、水、火、風。這世間包括這個色身,是不會離開這地、水、火、風四大。「地」就是指堅固,「水」就是指濕潤,「火」就是溫度,「風」就是流動。你看一個人要是有地、水、火,卻沒有風,就是沒有呼吸,沒有呼吸就叫沒氣了,沒氣了這個人就活不成。人可以七天不吃飯,可以三到四天不喝水,多數的人卻不能一分鐘沒有空氣,或是三到五分鐘沒有空氣,他就窒息而死;所以這世間包括這人體都不出四大。那麼「法身」,我們迷惑真如法身,也就是真如自性,所以轉法身而為四大這一期一期的業報身。為什麼叫一期一期,你看一個人他一期的壽命,有人短有人長,就是一期一期的。但是雖然你在流轉,法身卻不壞,佛性不壞;所以說高至四天王宮,這是顯示這一座寶塔。為什麼說寶塔就代表說寂滅心境,「心」不是只有心而已,而且還具恆沙功德。包含眾生身、包含二十五有、包含性具的功德莊嚴,縱然眾生在迷惑,也不被迷惑所蓋覆,這就是它的表法。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餘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旛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



這裡講的〈見寶塔品〉,這「寶塔」是代表真如自性,代表寂滅心境。這一品裡面要講的就是如來顯現華藏莊嚴世界,把十方佛土通為一世界,顯現如來自受用境界,為信受大乘者展示出來。雖然整個《法華經》的分量,它只佔到一品,可是這一品相當地重要。所謂的「三十三天」,之前也多次講過:三十三天,這帝釋天,我們這裡是南贍部洲,佛教看這世界是這樣的─以須彌山為中心,四邊有四個部洲:南贍部洲、東勝神洲、北俱盧洲、西牛貨洲。我是從南邊開始講,一般是由南往西,往北,往東這樣講過來。須彌山這四邊有四大洲,須彌山的山腰是四王天,往上是忉利天,忉利天的天主是帝釋,也就是憍尸迦,他統領著跟他平行的三十二天,包含他中間這一天,總共加起來是三十三天。這是他過去生跟這三十幾個人一起供佛,所以這一生大家都一起生天,做了天上的天王。因為帝釋他是發起人,所以他福報最大,在中間,其他的都是他的大臣,這是介紹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以天花來供養寶塔。「餘諸天龍」,這龍,這是天龍八部。佛在經典上講,龍有好幾種形像,有些是象形的龍,有些是蛇形的龍,總共有五種,牠們都叫龍。這些龍眾一般來說牠是畜生道,可是牠在畜生道,牠福報很大,就跟金翅鳥一樣,大鵬金翅鳥的福報也很大,龍的福報還沒有金翅鳥大。雖然牠是畜生道,可是牠的福報比人還大,所以一般人看不到牠,就跟金翅鳥一樣。你知道金翅鳥牠是畜生道,可是你看不到牠,那要有神通的人或是有天眼的人才看得到,所以叫「天龍」。「夜叉」,夜叉翻作中文叫捷疾鬼,他是鬼道的眾生,就是鬼神類的。「乾闥婆」翻作中文叫做「嗅香」,也叫「尋香行」,就是像我們點香什麼的,他是以香為食的。「阿修羅」翻作中文叫無端正,一般我們講六道輪迴裡面的阿修羅道是指「天阿修羅道」,五道當中除了地獄裡面沒有,其餘四道都有阿修羅。「迦樓羅」,迦樓羅就是金翅鳥。「緊那羅」翻作中文叫疑人,就是他長得很像人,他頭上有個角,這之前都有講過。「摩睺羅伽」,摩睺羅伽是大蟒神,他是人的樣子,但是他身體下半身是蛇身,蛇的樣子,叫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這裡講的是八部鬼神眾,是天跟八部,及「餘諸天、龍、夜叉。這「龍」是指畜生道,不是指天龍,因為這龍牠算畜生道。「千萬億眾」有千萬億。「以一切華香瓔珞旛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看到佛塔要供養。佛經上,佛弟子、天龍八部看到人家蓋殊勝莊嚴的佛塔,都是歡喜讚歎供養,所以我講過:你要蓋佛教寺院,要蓋得殊勝莊嚴;佛弟子看到人家有因緣成就這樣殊勝莊嚴的道場來供佛,我們都要隨喜讚歎,或是隨喜他的功德。昨天講的「不體道本,廣造伽藍。」那是他的問題;可是造佛寺本身沒有問題,人家是來供佛的,所以一定要蓋得莊嚴。像西安的法門寺,法門寺蓋起來花很多錢,真的花很多錢,幾十億的人民幣,甚至連周邊一起整治起來;但是這個錢花得值得,供養佛陀舍利,功德無量。所以我們中國人是有福的,國家將佛陀的舍利視為國寶;一般人去,因緣不具足,你要看還不一定看得到。所以真正的佛弟子他看到人家蓋道場、莊嚴佛像,都是讚歎、護持。因為我曾聽過有出家人說寺院蓋得富麗堂皇是浪費錢。我告訴你,講這種話是不應該的,吃裡扒外,都是在謗佛,在毀謗人家發心護持正法供佛的恭敬心,這是很重的口業;你不隨喜已經是罪過了,你身為出家人你看到人家供養佛的塔像,造莊嚴的寺院造得富麗堂皇,你嘴巴不隨喜讚歎,也不出一點小錢來隨喜,就已經是罪業了;還要毀謗,甚至在講座當中毀謗,說人家發心的那是浪費錢,這都是罪過,不是一個佛弟子該講的。看到寺院道場莊嚴,佛像莊嚴,我們身為佛弟子都很歡喜,都很讚歎,甚至我們都會發心隨喜,我們是供佛的心意去的。這些諸天就是有福的人,而沒有福報的人才會毀謗,他看到這寶塔,他有沒有想過這裡面是裝什麼?沒有。有人他看到,他知道這是佛塔就馬上供養,這才是佛弟子,有信佛。所以有些出家人你要反省。我們看到佛經上都是讚歎護持三寶的功德,讚歎蓋寺院、造佛塔、造佛的形像,因為這佛的塔、佛的像,人家看到就想到佛,那是功德無量的,絕對沒有過失的。那麼能選擇如法的道場供養,那當然是最好的。前面講到惟則禪師說的;因為人家問他:「既然淨土法門能夠帶業往生,那我何必現在念佛呢,我臨終再來念就可以了。」這就像現在「本願山」的,他們說「你現在都不用念佛,你只要信就好了,臨終再念。」惟則禪師說那是不可能的,沒有所謂現在不念佛,臨終你能念的。人哪,惟則禪師引經論說,《釋淨土群疑論》講,人在十種狀況下他沒有辦法念佛;這十種大多是指意外死亡,或是失智,沒有辦法念佛。那你為什麼不好好把握現在,然後講到廣造伽藍的事情,他講:有些人蓋間寺院,但沒有佛法,他不去體會佛法,不深入了解佛法,他就弄一些世間法在寺院裡面,讓人覺得:你看我有在教孝順父母,像現在有在寺院上一些什麼《論語》、《孟子》、中國文化教材,上《弟子規》,或是開書法班,他覺得這樣子就是在弘法,其實這都是犯了佛的戒律,而且是重戒,這就叫「不體道本,廣造伽藍。」你寺院蓋得很大,或是蓋了很多間,但是沒有在大乘佛法上用心,以為自己搞些世間法,做一些慈善、救濟、醫療,這樣子他就能夠應付得過去。所以大師就開示:世間的這些善法,問題特別多。你們看看現在的一些掛著所謂佛教名義的這些慈善團體,他從前一開始可能真的是好心,後來呢就不是那麼一回事,它就變質了。所以為什麼說你把錢投入在這世間的慈善,雖可以做,但偶爾為之,或是少量為之,或是你親自偶爾去發心,那個都還好;但是這裡面的問題特別多,所謂「多諸過咎」。這世間的善法真的是多諸過咎,我講經裡面常引用到永明延壽大師的開示,人家問永明大師,說:「大師你為什麼不教五戒、十善、八關齋戒……這些簡單的人天乘戒接眾就好了,為什麼要傳菩薩戒?」大師說:「人天善法就好像喝毒酒一樣,你一下子喝下去好像是飽足的,但是難免生死毒發,你終究還是生死輪迴,出不了三界。」永明延壽大師有高度的智慧,他是阿彌陀佛再來,他教我們直接學大乘,學大乘就具足了世間的善法,你都不用擔心。不了解大乘的人,才會覺得修了大乘,世間的善法就沒有了,這是不了解大乘的人。有些講經的人,講了幾十年,講到後來他還是不了解大乘,所以很糟糕;就像我前面《法華經》講座裡面講的,他是在佛門裡面盲修瞎練,他雖也講大乘經,但不信大乘,不了解大乘,他不知道學了大乘,這世間的善法就具足了。你布施持戒,裡面都是斷貪瞋癡,那不就世間善法就具足了。孝順父母,我們佛門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家的父母不就是男子女人嗎,那孝順不是就具足,而且還更為廣大。所以那是不了解大乘的人才把它分成兩端,實際上學了大乘,你就全部都具足了。所以為什麼說大乘叫總持之法,學它就圓滿具足了,沒有絲毫欠缺,這是大乘佛法的殊勝。這是講到這三十三天的示現,他是這樣供佛的,所以我們看到人家在蓋殊勝的道場,我們都要來隨喜讚歎發心,不要在那裡說風涼話。有些出家人真的是很不像話,還在那裡說風涼話,還毀謗,還叫人家不要去護持,不要去隨喜,還真有這種人,這都是廣造罪業。見人家發心,你沒有想出錢,那沒有關係,至少讚歎一句:這寺院莊嚴、寶刹莊嚴。人家是蓋來供佛的,你不要想說,哎呀,你看這些人蓋得這樣富麗堂皇,裡面都他自己住,人家不是自己住,人家是給佛住的,人家是供養佛像的,能夠隨喜都有功德。那麼你再反省,你從前沒學佛,你看看你不知不覺造多少業,甚至學了佛以後,因為知見不正,也造了不少的業。我們就有同修他以前是這樣子,他媽媽在學佛,他以前是小孩,不懂,他覺得媽媽學佛,怎麼什麼都以佛教為優先,是不是有病。他現在學佛,所以他懂了,但換他周圍的人覺得他有病了,他就受到很大的壓力,那個就是業障。你怎麼看人家,你就造了什麼業;現在你來學佛,你就碰到這些障礙。所以你懂得隨喜讚歎人家的功德,哪怕人家只是一念的功德,我們都隨喜。這是講到三十三天這一段,它的義趣就是代表一切大眾同入一實相理,所以說「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

法界之理為一切大眾共同奉行,所以我們學佛要學大乘佛法,要契入大乘,了解心地法門。這心地法門包括我常講的真如自性,也包括分析你的貪瞋癡,你的妄想顛倒心。總的來說,妄心無體,真心本有;你縱然迷失,真心也不曾壞滅。所以你依世間法做這些世間事,終究是會損壞;但是你依真如來起修,修學佛法,就必定能夠成就。所以前面講的「高出四天王宮」,就是不為四大所拘,不為世間所拘束住。你依這不生不滅的,雖然處在生滅當中,但是它有根、有本、有體,你這樣來依體起修,來念佛,來修行,終究是會出三界的。若你依世間法,終究是輪迴的。所以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依心性來起修,學大乘佛法的終究是會解脫;不學大乘佛法的,終究是輪迴。這一段就是告訴大家要奉持大乘,就像這天龍八部及諸天善神一樣,以花鬘來供養;這「花鬘」代表因行,助佛轉輪,然後自己受持佛法。




2022年1月28日 星期五

憨山大師 夢遊集 卷第四十

憨山大師 夢遊集 卷第四十

[1]

五臺山造沉香文殊菩薩像疏


伏以清涼勝境。為萬聖之道場。大智文殊。乃七佛之師表。迹垂震旦。道化娑婆。作眾生之福田。開人天之眼目。歸依者福等恒沙。禮讚者德超塵劫。況復鏤形範像布施莊嚴者哉。
山僧某濫叨形服。幸託靈山。居中臺之極嶺。開十方之梵剎。感大士之威光。裂多生之業網。由是發心。願造沈香菩薩一軀。請置本山供養。前來南粤。時歷三秋。弔影南遊。途經萬里。愧福輕而緣薄。且事重而人微。荏苒因循。向無寸効。今日幸逢南華之勝會。仗六祖之慈光。攝四眾之高人。結十方之善果。
伏願 貴官長者。達士名流。頓開智眼。剖破慳囊。捨心香一寸而價重三千。嚴法身一毛而福延萬劫。儻三十二相而多人共成。則百千億身而一時頓現。如是則人人盡歸金色界。個個同熏般若香。功德難思。福緣無量。謹疏。


廣城西小福園募齋糧 疏

切以出塵離俗。不妨迹繫人間。借假修真。自信心超世表。但以五行現在。四事應須。無能感動天人。必欲仰資檀越。山僧某挂錫五羊城外。藏修小福園中。六時禮誦。刻白社之蓮華。三業精勤。揭青林之貝葉。惟以杜緣日久。時值歲凶。貴賤同災。賢愚一劫。閉門連日。獨看瓦釜生塵。兀坐經旬。誰問香厨絕粒。既難分衛。未免循方。
是以不惜千里辛勤。普化十方長者。幸生歡喜。大破慳貪。即一粒而至百千萬粒。共積須彌。以一人而引百千萬人。徑歸寶所。即搏食而為法食。功德難量。變熱惱而作清涼。福田無盡。金剛種子。普布人天。般若舟航。齊登彼岸。逆來順受。虛往實回。若能滿載而歸。不負望風而至。勝緣儻遇。嘉會不常。願隨發心。諒無虛棄。 謹疏。


造旃檀香佛 疏

伏以法身非相。托有相以明心。妙行無為。在即為而見諦。苟非藉假修真。何以轉凡成聖。惟我如來應世。道化無方。捨己從人。隨緣利物。建言靈鷲。開優鉢之名華。遺範閻浮。刻旃檀之瑞緣。遂使見聞瞻仰。同出迷途。禮念歸依。共登寶所。
爰自金光東曜。白馬西來。覩像教以興心。用莊嚴而表法。所以琳宮徧支那之境。紺像滿祇樹之園。尊崇者。自天子以至庶人。悟道者。若王公及乎羣彚。靡不布金殷重。割愛投誠。修行八萬四千門。作福第一。南朝四百八十寺。靈隱居先。山從西竺飛來。猿向洞門呼出。境同兜率。勝出人寰。
山僧某早離塵俗。託迹名山。樂蘭若之清修。志頭陀之苦行。但以根機下劣。未副上乘。仰蓮社之高風。效優填之故事。敬刻旃檀香像。安供菩提道場。借以熏修。依為淨業。像高尺六。表丈六之法身。普化十方。植三祇之佛種。
然雖人人即佛。須見佛而發心。縱使個個有緣。必遇緣而成就。山僧不辭萬里。遠至五羊。跋涉艱難。辛勤勞頓。顧茲南粤。嶺表名區。奇珍畢集。乃商賈之稠林。山水鬱盤。實文章之淵藪。況此殊勝功德。計所費不多。豈無英靈豪傑。脫體承當。定遇勇猛丈夫。全身擔荷。由一人而勸十人百人。眾擎易舉。從一分而至百分千分。聚少成多。雖因一佛以化多人。多人各成一佛。伏願 貴官長者。達士高流。共生懽喜。各發誠心。直須打破慳囊。勿使當面錯過。捨身外之浮雲。作自心之真佛。但能一念肯迴光返照。便見四八妙相端嚴。優曇華再現三千。菩提果頓超曠劫。功非虗設。福不唐捐。惟決信不疑。徑登寶所。


修南華寺祖塔 疏

佛土莊嚴。雖是人天善果。淨土布施。即為般若根基。若非推果尋因。須要求田下種。但看目前世事。豈有我作他收。何勞分外馳求。定是自修己得。千年田地。曾言八百主人。三寸氣消。始恨一生空過。何如六祖真身。直至而今未壞。十方常住。應知歷劫不磨。香煙塞漢。顯自性之光明。寶塔凌空。現唯心之淨土。但以煙雲幻化。誰保精色窮年。風雨摧殘。頓見柱根破敗。若不乘時急救。誠恐異日難支。苟能革故鼎新。便見轉凡成聖。切念功非一力。假眾力以合成。事屬多人。種各人之福果。一甎片瓦。皆為最上良因。粒米文錢。盡是菩提種子。只願隨心。原無定法。儻有勇猛丈夫。亦任一肩擔荷。將小就大。接短補長。同成一味醍醐。圓滿十方海會。便見七層妙塔。涌現在於空中。多寶全身。入禪定於座上。人天歡喜。鬼神欽崇。祝 聖壽以無疆。鎮 皇圖於億載。頓使西來祖意。重拈出於天南。東粤宗風。再闡揚於嶺表。優曇華現於三千。金剛種培於百億。功勛莫算。福利何窮。願智者早發誠心。冀功果速完當下。
敬持短疏。普告十方。儻遇有緣。請題芳姓。


重修曹溪祖庭殿堂 疏

伏以如來出世。從兜率而降王宮。法運開基。自竺乾而來華夏。菩提樹下。為成道之場。祇陀林中。乃說法之所。黃金布地。開檀度之門。白馬馱經。闢昏衢之路。開三寶之良謨。設一乘之軌範。雖云極則。猶在半途。既乎跋提示滅。化緣將終。乃偃建立之旗。翻繫塗毒之鼓。驀爾拈華。發揮要道。直指當人之覿體。頓見自心。播揚向上之家風。發明本性。禪道由此興焉。佛法因茲備矣。
西天四七。般若之道大通。東土二三。達摩之宗始著。自嵩少以濬源。至嶺南而衍派。從此道被寰區。化霑海宇者。皆我曹溪六祖大鑑禪師之力也。恭惟禪師德秉生知。道光前聖。遠自跋陀懸讖。菩提樹植於宋朝。智藥尋流。寶林山開於梁代。曹叔良效布金之遺事。梵剎聿興。陳亞仙捨坐具之福田。叢林大振。由是天王降紫泥之詔。光昱林泉。名儒施彩筆之文。翰垂竹帛。華夷瞻覩史之天。龍象蹴經行之路。偉哉勝事。駕曠劫之津梁。壯矣雄模。立萬年之香火。真天下之奇觀。實寰中之勝概也。
自爾慧燈高照。破永夜之重昏。法鼓長鳴。醒羣生之大夢。從來歸依如市。崇祀若神。歷代相沿。千秋一日。奈何盛衰有數。興廢由人。法化寢微。道緣漸墜。僧徒遭魔障以壞清修。殿宇被風雨而隳壯麗。柱根腐敗。梁棟摧斜。慨將傾之大廈。殊非一木所能支。嗟未合之良緣。必假多人而可就。寺僧某等生叨盛世。早入空門。託迹名山。忝承未裔。朝參夕禮。奉真像於當年。暮鼓晨鐘。繼香火於晚歲。真覩生龍白象。風氣宛然。悲此破瓦敗椽。殿堂頹毀。使大士飲煙嵐之瘴癘。如來披霧露之衣裳。山色靄清淨之身。鳥語說無窮之偈。青蘚徧長廊。豈是莊嚴佛土。蒼鼠竄古瓦。難云極樂道場。
境雖觸事而真。人乃即真而俗。若不亟其乘屋。將恐倏爾傾湫。苟能革故鼎新。便見轉凡成聖。是以弘發誓願。運廣大心。特重開寶地。新佛日於中天。冀再轉法輪。駕慈航於苦海。
是以謹擇二十六年十月望日。先啟華嚴勝會。選戒僧五十三人。坐千日之長期。次化當代名公。修殿堂一十二座。祝萬年之 聖壽。使處處盡是道場。願人人盡成佛果。竊念非常之事。須待非常之人。希世之功。必有希世之哲。是以敬持短疏。徧告大檀。同修清淨之因。共結菩提之果。但以法無定相。弘之由人。財不拘多。施之在己。
嘗聞一滴之水。與渤海之潤性無差。芥孔之空。與太虛之容納匪別。離相者福報難思。滯跡者功德不廣。儻歡喜發心。頓見一毫端頭現寶王剎。若謦欬彈指。即能一微塵裏轉大法輪。如是則使曹溪涸而復漲。慧燈暗而又明。優曇華現於三千。般若種培於百億。寶林倍價於當年。鷲嶺重新於此日。贊助者。福壽等於高深。護持者。功德同於帶礪。布皇風於八表。灑甘露於十方。見聞隨喜。齊登仁壽之鄉。禮念歸依。共到菩提之岸。願心既廣。福德無邊。仰望仁慈。同聲唱和。謹疏。


修曹溪五代祖師影堂疏

南華禪寺寶林道場。六祖真身現在。達摩衣鉢儼存。由二祖以至黃梅。五代之傳至此。自唐以至於今日。一派之水隨流。爰立五祖之堂。用表授受之緒。茲者年歲既久。苦被風雨摧殘。月化日遷。頓見柱根腐敗。若不乘時亟救。誠恐異日難支。苟能革故鼎新。便見煥然奪目。莊嚴樓閣。涌現在於目前。五祖全身。入禪定於座上。人天懽喜。鬼神欽崇。祝 聖壽以無疆。鎮 皇圖於永固。功勛莫算。福利何窮。願智者早發誠心。冀功果速完當下。

書華嚴經接待十方疏

不動一步。而心徧十方。謂之坐參。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名為妙行。是在當人自信。不須向外馳求。恭聞華嚴大經。乃毗盧根本之法輪。曹溪古剎。為六祖禪宗之正脈。法界是眾聖之玄都。叢林作十方之歸宿。自古及今。雲水高流。禮祖而至者。無時不有。終年竟歲。飲食安居。因人而施者。一向全無。顧我老朽。自到茲山。最初以此為念。於山門外立十方堂一座。資以接納四來。其飲食所需。皆出禪堂常住。奈何一向。執事不得其人。混集庸流。翻成穢士。不唯有負初心。抑且虛消信施。
茲者弟子明中。發廣大心。修普賢行。願就本堂安居。書寫華嚴尊經一部。借此法恩。收攝身心。即以接待十方賢聖。老朽聞之。讚歎歡喜。而謂之曰。昔善財童子。參五十三諸善知識。猶歷百城。今子不離跬步。而普禮十方世界諸來賢聖。可謂最勝功德。何幸生此末法。住如是道場。書如是大法。修如是妙行。積如是勝因。可謂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矣。所願見聞隨喜者。福等恒沙。贊助稱揚者。功超曠劫。何況施七寶而作莊嚴。列四事而為供養者。其福又不可得而思議矣。

高州電白縣苦藤嶺建施茶庵疏

伏以人天路上。全憑作福為先。生死途中。唯以濟人第一。嘗聞侯門似海。獨愛富而不敬貧。聖道如天。但周急而不繼富。所以飢者易食。故一飯而感千金之醻。渴者易飲。故壺漿而致扶輪之報。此但有情人事。尚乃感報如斯。何況無為福田。功德豈可思議者乎。
茲者。高州之北。神電之南。崇山插漢。峻嶺橫霄。為海外之咽喉。廼羅旁之門戶。當年客旅車軌。不得並行。今日經商足迹。焉能獨往。誠名利之畏途。實盜賊之淵藪。所賴嘉隆之歲以後。王師破賊以來。變險道而為坦道。易頑風而嚮 皇風。雖往來有跋涉之勞。且進止無豺狼之戒。第以炎方赤徼。瘴癘煙嵐。加之以毒氣蒸蒸。又值溫泉滾滾。以致天涯行客。如蹈火而赴湯。遠戍征人。若錯焚而履鑊。摩肩接踵。聊乘袂以成雲。陟巘攀林。誠揮汗而若雨。唇乾舌燥。思勺水如大旱之望雲霓。咽燄腸枯。得涓滴若消渴而飲甘露。況百里而傳一舍。窮日而得半飡。僕夫汗血。輿馬沾濡。舉目無親。此苦莫告。斯皆貪名逐利。見得忘形。祇知拈土作金。誰解拋甎引玉。況夫邊地下賤。及蔑戾車。俗好鬼而尚淫祠。民輕生而喜殺盜。雖尺布斗粟而妄取於人。豈粒米文錢而樂施於己。此其菩提種子。轉見焦枯。善根萌芽。日歎腐敗。是故惡者愈惡。而貧者愈貧。迷轉積迷。而化更難化。比者幸逢當道諸大宰官。博愛施仁。濟人利物。以斯道而覺斯民。繼往聖而開來學。剏浮屠於郡邑。樹最勝之法幢。建赤幟於祇園。作難思之佛事。可謂不世之舟航。迷津之寶篾者也。山僧某。因弘法而罹難。蒙 恩遣於雷陽。投萬里之遐荒。乃荷戈於電白。爰登苦藤之嶺。渴乏高原。因思甘露之漿。低回險道。偶見苾蒭二眾。築室道旁。乃持香茗一盂。盡恭馬首。某也欣然飲泣。愴爾興悲。誰知瘴癘之鄉。偶值天台之伴。即稍憩於林間。遂勒銘於石上(比時有茶庵銘書之於壁)由是發願。願於此地。大建精藍。將即事以明心。欲藉茶而演法。自爾歲月云徂。倏經二載。乃於戊戌之夏。遇高州司理萬公。邂逅仙羊之城。對談靈鷲之緒。言及至此。大歎奇哉。遂乞為護法之津梁。敢請作慈悲之檀越。期重建其化城。引眾歸於寶所。且欲就穢邦而變淨土。將瓦石以易草茅。縱不勞金碧交輝。亦要使法食兼濟。但念功非一力。必須緣結多人。是以敬修短疏。普告十方。託善男某某。稽首貴官。問訊長者。經商客旅。士宦高人。伏願發廣大心。作難遭想。且人人是佛。只要自肯承當。法法皆真。何物而非布施。不拘多寡。無論精麤。墜露可以添流。輕塵而能足嶽。雖權設門外三車。假名引導。使直透向上一路。實是慈悲。但能打破慳囊。頓見莊嚴佛土。往者過而來者息。聊進一盂。趙老盞中。汎輝輝之白雪。渴者飲而飢者飡。強吞七碗。盧仝腋下。起習習之清風。除熱惱而得清涼。解疲勞而消困頓。且以法水而溉菩提之種。增長靈苗。將善根而栽般若之田。克成聖果。從此襟懷灑落。去住翛然。可謂極樂之道場。名為懽喜之佛事。布慈風之浩蕩。掃盡瘴海之嵐煙。懸佛日之圓明。照破昏衢之幻夢。使闡提之輩。消除殺盜之邪淫。蔑戾之儔。不墮羅剎之鬼國。一人善而多人善。善滿邊邦。一家安而大家安。安攘海宇。同躋仁壽之鄉。共覩熙皡之化。以斯功德。祝 聖壽以無疆。將此身心。醻 君恩之罔極。福非虗設。事豈妄談。惟願贊成。無勞顧佇。謹疏。萬曆戊戌仲秋朔旦。書於仙城之旅泊齋。


重修南雄府太平橋普濟寺疏

伏以嶺表名區。一綫引華夷之命脈。太平古渡。飛虹鎻百粤之咽喉。寰中商旅。何莫由斯。海外珍奇。必經於此。悲夫迷津浩劫。寶筏誰憑。苦海狂瀾。慈舟可渡。恭惟太平鎮橋普濟寺者。剏規往代。事仰前修。面迎淩水。儼舍衛之恒河。背負梅魁。宛迦維之祇樹。搤南海之源頭。據雄關之勝概。誠終古之津梁。實長途之利涉也。但以日來月往。雨薄風殘。世異時遷。梁摧棟腐。幻華易謝。陽燄難留。使三寶閟而不彰。眾心歸而靡託。今者幸逢仁人在位。欲革故而鼎新。君子存心。將救偏而補弊。山僧某敢執鐸以揚聲。士庶高人。冀承風而接響。惟其人性皆善。必待感而遂通。然雖佛化有緣。豈不求而自應。是以敬持短疏。普告十方。伏望富貴者竭力。用醻前世之恩。貧賤者施工。希植未來之果。但願慳囊破處。金剛種子露光明。愛水乾時。般若舟航登彼岸。不拘過往。無論經商。菩提種個個圓成。極樂國人人可到。休言福比河沙。且喜心歸寶所。功超有漏。德載無疆。祝 聖壽於河山。播流光於日月。普願霜露所降。咸服慈風。舟車所通。齋瞻慧日。如斯利益。贊莫能窮。請註芳名。冀垂不朽。

重建祇園寺疏

伏以十方世界。處處盡是道場。具眼者能見。八萬塵勞。種種無非佛事。達心者自知。況有布金之規範。遵為古佛家風。嘗思留帶之嘉謨。正是宰官令則。但以事隨機會。道假人弘。時節難逢。良緣偶合。茲者祇園古剎。剏自唐朝。誌載分明。尊崇典祝。恨山靈之不守。倏墮荊蓁。仗護法之有知。忽開茅塞。向遭五逆之子。佛祖幾以無依。今賴三尺之天。神人幸而有託。但以殿宇傾頹。金像淒淒風雨。香燈泯沒。梵音寂寂朝昏。山僧如鑑。偶來乞食。挂錫淩江。開精舍於恒河。敞竹林於負郭。但虞大廈。非一木之可成。必假高賢。合眾力而易舉。拈寸草而作梵剎。自是天帝之爐錘。剖微塵而出經卷。除非普賢之作略。伏望共出手眼。各賭神通。聚少成多。由小至大。直使鬼神輸運。不讓須彌。頓見金碧交輝。宛成淨土。轉變隨心。受用在己。感報以此為徵。功德共垂不朽。

湖心寺重建放生普願成佛塔疏

佛大慈悲。普度十方。盡法界眾生。悉皆成佛。故曰。如一眾生未成佛者。誓不取菩提。此佛度生之願也。般若云。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俱得滅度。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此眾生成佛之實證也。古今修行。願成佛者多。而現在度無邊之眾生者少。以各各作念。待成佛後。方纔度生。殊不知即今現在。能以佛心而度眾生者。乃真成佛之妙行也。
廣度眾生之行。無踰放生一門。在昔天台大師。次則永明大師。嘗為吏時將。官錢買生放。以致不死。此目前眾人皆知者。自後至今。唯雲棲大師能效二師之行。其西湖古為放生池。今但濬三潭。築隄作池。取多分之一耳。且西湖從昔以來。為歌舞地。實酒池肉林之所。今湖中有此三池。所放眾生。充滿其中。是從業海中變出極樂佛國也。而樓船歌舞。過其池者。曾不返省一觀。是猶然醉夢中也。一心淨穢。苦樂以之。如唯與阿。相去幾何哉。其池有湖心寺。寺有三塔。寺已建。塔未造。隄未能防水也。予隨喜池上。讚歎玄津法師之慈悲。慨其功未底績。大有憾焉。歸夜臥。夢行隄上。其沙襯足。粒粒方面皆有佛字。比隨行者。不敢措足。予曰。爾等知大地是佛。無下足處。此正是汝修行時也。因論眾曰。若聚此沙為佛塔。則施者與所施。共登極樂淨土矣。
覺而思之。遂發普度之想。謂彼所放之生。願彼脫苦成佛也。且彼蠢蠢。以佛視之。況現在人人最靈最明者。豈可以眾生視之乎。何不願目前易度之眾生。先作成佛之想。以眾多之願。度彼多多之眾生。如是不唯所度更廣。以合眾心守此池。則所守益堅。如此行願。豈非心佛眾生等無差別之觀乎。
故設普化之方。人施十錢。一錢念佛百聲。合眾心於一佛。集多人成三塔。所施者小。所成者大。是為福聚功德之海。此則以沙數之佛。度沙數之眾生。其力更大。豈不為最勝之佛事乎。若由此而興起。意將來盡此湖為蓮池。則此方眾生。無論富貴貧賤。一齊同生極樂佛土矣。豈不為妙行哉。

重修龍華寺疏

古杭山水靈秀。有宋建剎星列。鐘鼓相聞。而龍華居南屏之西南。蓋梁朝傅大士開創。千餘年矣。司馬溫公。昔有祠於此。今皆廢矣。其地不唯居山水之勝。而為普陀天台之要衝。十方雲遊。必過之所。惟錢塘剎竿相望。求行脚息肩之地。不易有也。前伏牛三空和尚。至而愍焉。江干居士。洪雲泉延之於此。創未成。而集者常滿。居頃尋罷。禪者廣坤。發廣大心。志願興建為接待道場。
丁巳春。予偶過此。見佛像微妙莊嚴。重生渴仰。徘徊形勢。背御寨而面錢塘。最勝處也。十方行脚至此。正力倦神疲。求一暫息而不可得。苟獲住足安身。滴水霑唇。如灌醍醐而飲甘露。結此功德最勝緣也。且見禪人慈悲慨切。一時發心善男等。各各踴躍。乃最勝因也。但寺功大而費鉅。日月長而眾多。若非廣大檀那。作難思佛事。未易滿禪者之本願也。
予感而讚仰。為之開導。凡宰官長者居士善男女等。果能發希有心。生難遭想。割破慳囊。莊嚴佛土。是以不堅之財。作不朽之業。即捐身捨宅。而龍神守之。萬世不絕。較之塵世之業。千年田地。八百主人者。何啻天壤哉。況作淨土之因緣。成當來之佛種。冀彌勒下生。龍華三會中。為上首眷屬。豈不為出世第一最勝功德哉。

以人人有佛性。各各具夙因。定見今日之緣。不肯當而錯過。豈忍寶山赤手歸乎。是在諸有智者。頓發無量歡喜。快著勇猛之力耳。

和金 書 華嚴經發願文

稽首遍法界。十方及三際。蓮華妙莊嚴。清淨微塵剎 大覺無上尊。分身徧一切。演說清淨海。圓滿修多羅 性相了義詮。離諸文字相。七處九會中。文殊諸大士。剎塵數知識。清淨賢僧眾。我今布三業。敬禮畢竟空。惟以無緣慈。照我真實願。念我無始來。流浪諸生死。展轉處苦趣。猶大旋火輪。捨身與受身。不可思議數。所作諸惡業。唯佛自知見。今承三寶力。儻來人數中。六根賴完具。心識多闇冥。以宿微善根。早出恩愛海。猶入俗稠林。如避溺投火。內假善力熏。心心願遠離。外得法雨潤。忽生清淨芽。塵習熾盛故。時復見乾枯。良哉大善友。與我如天授。以此大因緣。得出離熱惱。同歸清涼界。覲禮曼室尊。樂住阿練若。最深寂靜處。心想如猿猴。轉見攀緣相。般若力微弱。難敵生死軍。以是因緣故。見行諸事行。
稽首蓮華藏。圓妙最上乘。誓發歸敬心。盡形頂戴受。曾聞普賢行。廣大不思議。六種受持中。書寫為第一。骨筆血為墨。經於微塵劫。積累如是經。量等大千界。我聞如是願。難可與等倫。但取血為墨。與金共和合。書寫大經卷。一字法門海。以此殊勝因。苦海為舟檝。願我此身血。滴滴稱法性。融入華藏海。普潤眾生界。我以手書持。點畫心自在。願此虛幻身。恒得金剛體。身似紫金山。端嚴最無比。聞名及見形。心生大喜悅。手如大寶聚。恒出世資財。七寶及四事。種種皆充滿。十方法界中。所有諸眾生。貧窮及病苦。所求皆如意。
願我成佛時。國中極清淨。純一上乘人。無諸惡道苦。恒演此法輪。極盡塵界劫。我生末法中。信心力微少。恒與癡蓋俱。難逃生死業。善根未成熟。儻落輪迴中。仗此殊勝因。不墮諸惡趣。常生淨佛土。不離三寶前。早悟自性空。頓超諸有漏。凡所作所為。永離三毒障。我以願力持。直至未來際。願我此經卷。三災不能壞。彌勒將下生。光從此經出。普照十方界。六種大震動。彌勒下生已。初坐龍華樹。此經從地出。踊在虛空中。字字出妙音。說我本所願。天人百萬眾。咸稱希有事。我時在會中。為演真實義。佛佛出世間。最初三七日。咸演大華嚴。我當機第一。我身雖幻妄。從父母所生。依此虛妄根。作成真實事。願父如淨梵。母如耶夫人。諸佛下生時。依我父母出。師長度脫我。法恩最上尊。願諸佛會下。我師為導師。我友最誠諦。提挈行正道。願友如文殊。作第一知識。檀那大信力。廣施大資財。願此諸智人。永離慳愛苦。諸佛出興世。最初請說法。不惜身命財。廣修眾善業。我作如是行。仗諸執持者。願此諸賢聖。生生常不離。隨在何佛國。共興揚佛法。凡諸見聞者。讚歎及稱揚。纖悉善因緣。同歸華藏海。我發如是願。廣大不可窮。極盡未來時。究竟心圓滿。

放生文

生自生矣。何以放為。又何以放生為佛事耶。裴休有言曰。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故曰。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以性即佛故。殺生者。即為殺佛。非曰殺佛。然殺生者。無慈悲心。即為斷佛種性矣。然彼蠢蠢之生。將謂可殺。殊不知自己本有明明佛性。豈可斷耶。
以不殺之心。慈悲心也。慈即名仁。悲即不忍。不忍之心。仁之端也。故見生不忍見死。聞聲不忍食肉。聖賢之首唱。奚獨佛氏哉。
儒以素位故。但遠庖厨。佛以平等行慈故。普及一切。第放生者。有執相忘相之差。而効之者。不無放生殺生之弊。故法重忘相。妙在隨緣。宗本無住。功嫌有漏。果能遇緣即宗。則觸目生機。逢場佛事。物物頭頭。皆喜捨之門。念念心心。盡慈悲之境。又何必拘會約以執功勛。設限期以嚴規則哉。
明禪人久含此願。願以此行之。則慈悲日溥。化境日寬。持之十年。當有無量童子而作供養。復何疑哉。

祭陸太宰五臺居士文

嗚呼。受靈山之密囑。來濁世以利生。其來也不來。故不露本來之面目。即其去也不去。唯留生鐵之心腸。八十餘年。逢場作戲。恆沙妙德。遇佛即宗。以佛心而事君。唯君為佛。以真心而愛物。惟物即真。故生平向上事。不離幞頭角邊。臨行末後句。委付兒女子輩。惟公現宰官非宰官之身。愧我作比丘非比丘之相。然雖道路各別。其實養家一般。感公將行未行之際。飛半紙嶺南之書。令我於空不空之中。引一滴曹溪之水。作甘露之供。獻灌頂之尊。嗚呼。平湖滿月。覩清淨之法身。天樂盈空。吐廣長之妙舌。納斯法味。用鑒蓬心。尚饗。

祭大中丞順菴胡公文

嗚呼痛哉。公其生耶。死耶。反復求之。而不得其故也。忽聞公訃。適言公死。及讀公易簀詩。則公明以不死告人。而人不知。唯我明明知公不死。言之而恐人之莫我信也。嗚呼悲哉。顧我與公偶爾值於大化之中。三十餘年如一日。葢亦奇矣。始而遇公於首陽之野。一見而心莫逆。驟爾語公以一禍福。齊生死。時則公已怡然。有當於心。既而再索我於清涼之山。跏趺於千尺寒巖之下。談笑於萬年積雪之中。嚼堅冰而飡[米*屈][米*畾]。浩劫一息。時公已有登天撓霧之思。超然遐舉之想矣。第未知其祕也。未幾。余因訪公於雁門。坐轅門如處空谷。連牀共被。三月不違。日夜發以緒言。時則公已了然。默契於心。由是而知。視軒冕如塵垢。身世如蜩翼也。遂相期我於東海之上。飡朝霞而結樓居。已而公果以我脫塵鞅。我則以公忘去就。當是時也。與公遊戲於海印光中。萬里長波。皎然一碧。儼若臨寶鏡而履琉璃。坐蓮華而居淨土。不知此身之在天地。外物之在此身。其樂殊未央也。俄爾天帝怒我以輕鑿混沌。散樸澆湻。乃罰我於九死。放我於瘴鄉。時與公永訣矣。公以我為必死。將託處些以招之。忽爾十年如一息。時時知公。思我結想於寒雲。哭我積淚如長河。而殊不知我之與公遨遊如宿昔。居然眉睫寤。寐無間於毫髮也。嗚呼悲哉。是歲五月。公走尺素。慰我於萬里。我遣侍者。訊公於七月。我樂懷公詩則曰。酷似維摩病裏身。書至而公已示疾矣。公把我書。誦我詩。時公在口。期月而逝。是我慰公以生平。公永訣我如對面。斯亦奇矣。我昔訣公。不若公今訣我也。使我思公哭公。豈不若公之思我哭我耶。公之生也不偶。然負高明之見。抱不世之才。忠在社稷。心在蒼生。公之世有盡。而才未盡。形化而心不化也。如公之臨終詩曰。靈根常傍月華明。以此觀之。視死生如夜旦。千古如一日也。惟公神遊太漠。聽鈞天而居廣府。侶飛仙而壽無極。其視昔也如糞壤。孰知公今之樂。殊絕勝於疇昔耶。公既樂矣。余復何悲。嗚呼哀哉。尚饗。

祭達觀大師文

維萬曆四十四年。歲次丙辰。十一月庚子朔。越十有九日丙戌。前海印沙門辱教德清。謹陳香積之供。致祭於紫栢尊者達觀大師之靈曰。嗚呼。惟師之生也不生。乘願力而來。師之死也不死。順解脫而去。去來不落常情。生死豈同世諦。以師之住世也。秉金剛心。踞堅固地。三十餘年家常茶飯。脊骨純鋼。千七百則陳爛葛藤。鼻孔殘涕。推倒彌勒釋迦。不讓德山臨濟。為人極盡慈悲。臨機絕無忌諱。誓護法若惜眼睛。求大事如喪考妣。不與世情和合。便是真實行履。晏坐水月光中。獨步空華影裏。
初訪予於東海也。頓脫形骸。既再晤於西山也。搜窮骨髓。當予禍之未形也。備告以隱微。及予難之既發也。將為我以雪洗。且醻宿約於曹溪。將扣閽於帝里。冐炎蒸於道路兮。望影響而進止。乃設法以多方。冀出予於九死。
嗚呼。師之為法門也。實抱程嬰杵臼之心。師之為知己也。殆非管鮑陳雷之比。予荷 皇仁之薄罰兮。在師心猶未已。予被放於嶺表兮。師伫候於江沚。一見悲歡而交集兮。如九原之復起。予與師作永訣兮。甘為炎方之厲鬼師囑予以寧志兮。冀幽扄之再啟。予揮涕以臨長路兮。師執手含悲而不語。維時關山一別兮。日月若矢。心知師之不我忘兮。每丁寧其無以。師以願力所持兮。誓不負其本始。乃斂太阿之光燄兮。不願放於塵滓。冀和璧之必信兮。不惜隋珠之輕抵。將扣君門兮九重。倏飈風兮四起。陸海波騰。龍蛇披靡。玉石俱焚。法幢傾圮。師登八道之康衢兮。忽遇長蛇與封豕。皇天實鑒其衷腸兮。唯見逞於庸鄙。幸此心之一白兮。聊以發其蘊底。師實曠然。何憂何喜。逆順隨宜。死生遊戲。何夙負之相尋兮。信前緣之固爾。悲五濁之不堪。直一行之可恃。乃盥潄以趺坐兮。遂寂然而長往矣。嗚呼痛哉。師既不以禍患攖寧。又何以去來為事。撒手便行。全無議擬。惟師以金剛為心。故留不壞之體。有予弟子奉師以旋兮。就雙徑以歸止。予聞訃以摧心兮。望長安而殞涕。欲親禮於龕室兮。奈業繫之覊縻。擬生還以慰師靈兮。忽星霜之踰紀。匪此心之暫安兮。第因緣之不我與。頃幸遂其本懷兮。始得陳辭而致誅。嗚呼痛哉。師何死兮我何生。我不來兮師不寧。形骸異兮共此心。幽冥隔兮終合并。誓同歸兮踐深盟。寂光朗兮師安住。我頂禮兮展哀慕。陣香積兮灑甘露。師臨機兮願來赴。光明兮照曜。翹勤兮延伫。哀哉尚饗。


祭雲棲大師文

嗚呼。
師本不生。亦無所去。以力持身。順因緣故。
欲海波騰。火宅燄熾。師展願輪。特來救濟。
出示塵勞。早歸慈父。一登覺路。如白牛步。
視愛如唾。觀親若冤。彼蠅聚者。孰不瞿然。
法界為家。含靈是宅。物我等觀。無二無別。
開甘露門。指歸淨土。鱗甲羽毛。一齊頓赴。
悲正法眼。翳彼戒根。以金剛篦。刮垢剔昏。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於二六時。悉令清淨。
身為眾目。心為大宅。十方來者。癡狂頓歇。
四十餘年。法幢高豎。一雨普滋。藥草諸樹。
纔霑一滴。枝葉並茂。但有得者。畢竟成就。
我觀吾師。如獅子王。高臥堀中。羣走慞惶。
我又觀師。如藥王樹。凡有親者。必瘳沈痼。
嗟我末法。慧日久沈。師於長夜。持大智燈。
佛本無心。心付在師。薩埵無行。行託師持。
故師應世。一味無我。即住百劫。於何不可。
嗚呼。
師以緣現。緣滅即去。悲此羣盲。失所依怙。
我數千里。遠持瓣香。展布五體。敬禮寂光。
師悲同體。以我知音。願鑒我誠。來格來歆。
嗚呼尚饗。

祭金竹續芳聯公文

嗚呼。公秉願輪。生堪忍界。蚤遇明師。頓離恩愛。發堅固心。償慈悲債。放身空山。飢寒是耐。敬守師訓。躬身負戴。志供十方。平等無礙。翦荊棘以成叢林。驅狐兔而揚梵唄。衲子雲臻。天龍拱衛。飯積如山。來者飽飡。如量如空。居者無外。具精進力。至老不懈。一身如寄。毫無沾帶。擬將攜手同歸。何期先行不待。撩起便行。何等慶快。遺金剛幢。常住不壞。法身湛然。寂光自在。惟靈不昧。鑒。此感慨。嗚呼哀哉。尚饗。

結社念佛修四十八願同生淨土文

伏以惟心淨土。處處道場。自性彌陀。人人具足。只為塵勞遮障。人我是非。故感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使本來清淨之體。昧却當人。圓滿智慧光明。一毫不現。終朝業識茫茫。逐日境風浩浩。但知受用目前。誰解修因身後。故我樂邦教主阿彌陀佛。因地發心。厭斯堪忍。立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修十六觀心。心心作佛。令人人知心是佛。豈向外求。使個個了願即真。盡歸自性。推倒人我之高山。感寶地一平如掌。打破塵勞之幻夢。生蓮華廣大如輪。
我心清淨。彼土現成。休教過後追思。只在現前結果。不分男女。總證菩提。但是有緣。皆登寶地。但以天生彌勒。猶須授記靈山。自然釋迦。也要莊嚴佛土。痛念生居五濁。命不保於須臾。罪業多端。苦難逃於長劫。雖父慈子孝。只顧各人。兄愛弟恭。豈能相代。縱有富貴榮華。到底總成一夢。深思至此。實可悲酸。是以發願修因。必欲一生取辦。既知諸行無常。豈可仍前貪戀。已悟自心是佛。只須直下承當。攪長河為酥酪。原在當人。變大地作黃金。實由自己。
伏望願心如佛。即是佛心。因果皆真。必成真果。
發一願而四生九有。同出苦輪。
施一滴而八難三途。通歸樂土。花開見佛。如母子之馨香。妄盡還源。似氷霜之皎潔。一心清淨。萬德交歸。大地山河。總成極樂者矣。

祭匡廬徹空師文

惟師之來也。何事何為。惟師之去也。何心何慮。現比丘身。坐斷乾坤。作師子吼。驚走狐兔。當索我於清涼也。雲滿溪山。復歸師之舊隱也。月圓蓬戶。尚把九曲之珠。擬待師而暗度。何其一旦長行。哀音忽訃。嗚呼。使我有口難開。含冤莫訴。以其同生而不同死。同歸而不同住。賴有匡廬山高。法身徧覆。彭湖水清。三昧昭著。然雖倒却剎竿。且幸扶起露柱。頓令五老長呼。千峰率舞。白鹿悲風。黃龍泣雨。愈卷恆舒。欲隱彌露。是則可贊而不可歎。可笑而不可哭。嗚呼。師且暫休。聽末後句。打破寂光。掀翻淨土。再來撞著惡辣闍梨。拖住定不放師歸去。惟靈尚饗。

對曾九龍居士靈幃小參文

萬曆三十六年五月廿六日。當曾居士五七之辰。同社友各擎香作禮。請憨山和尚為居士小參。居士聽麼。佛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居士會麼。居士住世三十七年。所作諸行。正當作時。是無常耶。作後是無常耶。直至今日是無常耶。若言今日是無常。則墮斷滅。若言作後是無常。則不待今日。若正當作時是無常。則舉世皆無常矣。何獨居士。居士會麼。
若了作是無常。則無常無性。誰為生滅。無生滅者。又何得而生死哉。居士了此。則今日正受寂滅樂時。此則悲居士者。皆生滅見也。

為達師荼毗舉火文

性火真空。性空真火。狹路相逢。定沒處躲。
恭惟紫栢尊者。達觀大和尚。偶來人世。誤落塵寰。赤力力脫盡娘生布衫。光爍爍露出本來面目。荷擔正法。純剛煉就肩頭。徹底為人。生鐵鑄成肝膽。死生路上。直往直來。今事門頭。半開半掩。六十餘年。松風水月襟懷。千七百則。兔角龜毛拄杖。饒他末後風流。未免藏頭露尾。撇下賊私。誰料落在憨山道人手中。今日特為人天眾前。當陽拈出。大眾還見麼
(以火把畫○相云)
拄杖挑開雙徑雲。通身涌出光明藏。
珍重諸人著眼看。者回始信無遮障。

憨山大師 夢遊集 卷第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