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如何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 ~悟顯法師 開示(五10)

如何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
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無論是新學或老修,大家聽的佛法道理都很多,看的經典也不算少,可是一碰到境界來,心裡面雖然知道要用功、要修行,但正念就是沒有辦法提起來,因而使不上力,轉不過來, 這就是凡夫與諸佛如來的差別。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佛完全一樣,無二無別。既然跟佛完全一樣,當知煩惱習氣本空,沒有根本,而且是虛妄不實的。真如本性是眾生本來具足的。所以當面對境界的時候,更要發奮用功,拿出堅定的意志力,這堅定的意志力就是所謂的「道心、菩提心」。不要隨順煩惱習氣,不跟煩惱相應,也不要跟懈怠相應,更不要跟我執、我見、貪、瞋、癡相應,久而久之就能夠轉變。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覺察到煩惱,趕緊提起佛號,用念佛的方式,把自己心力全部轉移到佛號上,不論是什麼樣的煩惱,是順境也好,逆境也罷,是過去的也好,是未來的也好,統統都不要管它,絕不隨著煩惱去,也不要被境界拖著走。要下定決心,這一生必定要了生脫死,決定要有個著落!不能再讓這一生空過。
無量劫來在六道輪迴中,頭出頭沒,當眾生的時間非常長久,在這一生能夠遇到佛法,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多生累劫的生死輪迴給終結掉。最起碼要有這樣的決心和志氣。所謂「了生死」,最起碼有兩種,一個是「了解什麼是生死」;一個是「使生死結束,叫終了。終了生死」。老實說,生死就是你的煩惱。當煩惱起來的時候,會感覺這就是自己的想法,是自己的看法,是自己應該的作法、說法,這就是凡夫。認六塵緣影落謝的影子為心,把煩惱當作是自己的心,把煩惱當作是自己的念想,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造作六道輪迴的業。這六道輪迴業,不光只是惡業,善業也是業;造惡業墮三惡道;造善業則生三善道,但都還是在六道輪迴繞轉不休。所以,無論遇到好的境界、壞的境界,是如意的、或不如意的事,都要能隨時提起佛號來,把善、惡境界和所有的念想,全部銷融到一句佛號裡面,業障自然就會消除。印光大師講:「念佛方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把這句話倒過來看,會覺得更貼切:「宿業念佛方能消。凡心竭誠自可轉」。就看自己在最關鍵的時刻,要依靠哪一邊?依靠煩惱習氣多的,就會變成凡夫;依靠佛號多的,就會成諸佛如來。
人的妄心妄識也可以轉成大智大慧。所謂「轉八識成四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是前五識的作用,應緣接物時,了了分明,心不罣礙,這就叫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第六意識是對境分別、打妄想,要是轉過來了,那就是「妙觀察」,也就是「分別亦非意」。雖然隨順眾生的分別,但自己心裡面沒有一絲毫的罣礙,即所謂「隨順世緣無罣礙」。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第七意識轉成「平等性智」 ;第八意識轉成「大圓鏡智」。第七意識叫末那識。迷惑顛倒、念念執著這個色身是我,有「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這都是第七意識,這是「俱生我執」。把它轉過來,不再執著為我,心是平等如如的。為什麼一定要轉?因為有我就有人,就有人、我相對,有人就有法,人、法相對,這個「法」就是境界、境緣,能夠照了諸法空,把它轉過來,萬境自如如,就叫「 平等性智」。阿賴耶識轉過來就是「大圓鏡智」,阿賴耶識含藏著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森羅萬象,所以叫「唯識所變」。只要肯念佛念至心清淨,完全轉過來了,那就叫「大圓鏡智」。本來凡夫所念的境界,事事不相容,處處相杆格。所謂「大圓」,大就是平等、廣大,圓就是圓融無礙。所以「小能入大、大能入小」,如同《華嚴經》講的:「光光互攝」。所以叫「大圓鏡智」。這是眾生本來的面目,本來的作用,也是眾生本性圓圓滿滿的功德。只因為一念隨順煩惱習氣,隨順貪瞋癡,隨順迷情,不知迷情本就是虛妄,只是幻覺、幻受,包括眼所對的色,耳所聽的聲,身所覺受的觸,鼻所嗅的香,舌所嘗的味,意所緣的法,這些法塵,統統都是虛妄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都是「相待妄成」。相待就是相互對待,指心、境相對時所產生出來虛妄的覺受,就像兩根蘆葦相交在一起,這支點是假的,但雖是假的卻有幻作用力。因為眾生不曉得這是假的,認為真的有作用力,所以就被境界所轉了。
很多同修對這道理雖然都能明白,但是境界一來,就忘失正念,提不上道力,既放不下、也轉不過來,心全掉到自己的妄想境界裡面,掉到自己的煩惱裡面去,所以即使想要出離都沒有辦法。唯有靠一句佛號,把心從妄想大海裡面拉出來,渡煩惱流,登涅槃彼岸。佛號的表法就像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垂下一隻慈悲的手,就看眾生自己肯不肯拉住。得要肯拉住,「憶佛、念佛」就是肯拉住。「念佛」就是接受佛的救度,接受佛的幫助,自然就能離開煩惱。在離開煩惱的當下,現前得到的就是解脫。所以,念佛是非常重要的。念佛不必特別選時機,隨時隨地,在在處處,念念不要懈怠,不要中斷,要把念佛當成呼吸一樣自然。人沒有呼吸就會死亡,學佛人沒有佛號,法身就會隱匿。法身當然常住不滅,但是離開了佛號,就隱而不顯;即使顯現,也是眾生迷惑顛倒所起的作用而不是覺悟的。所以遇到境界時,道心要能提得起來,而這裡也就是佛與凡夫的差別。佛菩薩在境界中提得起道力,提得起決心、毅力,無論什麼樣的境界,都絕對不會被境界轉。因為他們是不顧一切,萬緣放下,這也是成就的主要原因。所有的經教講得再多,就是教大家「放下」而已。放下自己所罣礙的,放下自己所執著的,放下自己所貪戀的,難捨能捨,內捨外捨,內外俱捨,心中單提一念佛號,能這樣子做,絕對會成就。說實話,不用三年,三年還太長了,《阿彌陀經》講,若一日到若七日。根器好的,一日一夜就萬緣放下了。根器差的,業障重一點的就七日。肯真正這樣下定決心,平平常常地做去,絕對會成就!不要悠悠忽忽、散散漫漫地,以為沒關係,今天不念明天念也一樣;明天又有事了,自己又給自己找藉口,明天不念後天念,覺得沒有關係,命長得很。祖師教誡我們:「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至。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還有命光的時候,要常常想到自己即將要死去,要趕緊把握命光用功。不要等到臨終的時候,才想到要發奮用功,來不及了!《無量壽經》講:「悔之於後,將何及乎」。後悔都太遲了。何不趁著現在,有這麼好的因緣,一定要好好地把握,同修、善友們互相勉勵,大家一同精進,把煩惱習氣在這一生統統斷除掉,共同成就無上佛道。

韓館長生西十五週年特別開示~悟顯法師 開示(五9)

韓館長生西十五週年特別開示
相信老同修們都知道,三月五號是什麼日子。今年已經是華藏佛教圖書館,韓館長往生十五週年的紀念日。韓館長傾其一生,護持佛法三十餘年。在淨宗最衰弱的時候,給予最得力的協助。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無量壽經》的會集本,可以看到淨土宗弘遍全世界,成為佛教主要修行的宗派,可以說是韓館長的功德。當時候如果沒有她來護持,今天我們也沒有辦法聽到 淨空老法師講經,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早年全台灣沒什麼人在講經說法,就只有少數幾位肯發心為眾生、為佛教的法師在講經說法;但是同時卻碰到相當大的壓力及障礙,可以說是處處障難,幾乎沒有辦法再說下去。幸而有韓館長來發心護持,她有智慧、有慧眼,知道什麼是佛法,什麼是正法,曉得什麼法門是大乘,什麼法門能惠予眾生真實的利益,所以她發心來護持。
韓館長不像現在大家看到的富豪,或是非常有錢的居士,她當初也沒有錢,但她就是有這樣的發心,做得如理如法,龍天善神自然就會護持。華藏圖書館從一間小小五十坪的屋子,逐漸的擴大,現在可說是遍法界虛空界!為什麼說「遍法界虛空界」?因為利用媒體,利用網路,深植到每一個家庭裡面,深植到每一個空間,放送的就是師父的講經弘法,所以叫遍法界虛空界。她做的是真實的功德。所以護持大乘佛法功德非常大,是不可思議。
大家來到道場,想發心護持,要學韓館長,首先要看道場所講的是不是正法,這很重要。無論是講說大乘或是小乘,是小乘一樣也能護持,若是大乘那更好,更為殊勝!佛在經上讚歎:流通世間法如同燭光,蠟燭忽明忽暗,而且有自燒之虞,會燒到自己。世間法如燭光,風向轉變了,蠟燭的火光,有可能就會反轉方向燒到自己。小乘法則如同螢火蟲的光,忽明忽暗,光度微弱,沒有辦法徹照到眾生的本性。大乘佛法如同赫日,如同大太陽徹照一切,即使有烏雲遮蔽,日光仍然常照。烏雲是比喻眾生的無明煩惱,或是種種的障難;大乘佛法如同日光一樣,能照破烏雲。大乘佛法如同太陽一樣普照萬物,沒有差別,所以能夠給予眾生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受用。
只要是能弘揚正法,不要分別他是在家人或是出家人。是佛弟子就應當要隨喜讚歎,隨喜護持。而護持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出錢、出力,甚至把法語分享給全世界的同修,這都是流布、護持正法。我們看到韓館長,這麼了不起的護法,所做出來的樣子,後來的學人應當要學習、效法。現在的人大多是趕熱鬧、錦上添花,看到道場熱鬧了,想這裡可能佛菩薩比較靈驗,就也來參加活動,看看能不能圖一點平安,得一點利益回家。韓館長不作此圖,而是真真實實的護持,三十年下來護持沒有中斷,護持 淨空法師講經沒有中斷。在今天晚上我們的講經迴向,會特別為館長做迴向,這事今後成為我們道場的例行公事。
我們今天講的這部《無量壽經》,可以說是完全得力於館長的護持,後面的學人要飲水思源,不要讓佛法變質,不要讓經典變質,要能夠繼續承續下去。要懂得「飲水思源」這四個字。大家都要知道:「今天為什麼能聽聞佛法,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那是因為什麼樣的因素,因為什麼人的發心。」後面的學人要一代接續一代,一代傳承一代,就不會讓佛教的精神變質,也不會讓正法受到障礙。祖師大德護持正法,如護眼目,不惜生命,這也都是後來的學人要學習的。說實話,大家沒有辦法去想像當時候韓館長護持的難處,處境有多困難。早期的華藏圖書館,那裡只有垃圾,是流浪漢的住所,電梯裡面都是一股尿騷味,能夠有今天,能夠用那據點把佛法弘揚開來,館長是下了非常大的決心跟毅力,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我們要效法她的這份發心。十五年了,後面的學人不要日子久了,就忘記了前人的辛苦和努力,要飲水思源。

修行從起心動念處下手 ~悟顯法師 開示(五8)

修行從起心動念處下手
古人講:「千里之行,始於跬步」。就是說行菩薩道,就好比是行步千里,這千里之遙在初起步處,修行要知道怎麼入手,因為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所謂「一方正後,方方正。初步迷時,步步迷」。《華嚴經》講:「初發心便成正覺」。修學的發心、用心要是正確了,那佛果可期。正確的用心,甚至能當下成佛,所以不要小看學佛的入門。剛入門修學,要是沒有善知識提點、教導,沒有好的環境來學習,是沒有辦法建立正知正見的,那在學佛的路上會障礙重重,甚至會變成迷信,學成求神通、求感應、求平安、富貴。反而把佛陀出世的本懷,以及要讓眾生了生脫死,出離三界六道的佛法本質給誤解了,甚至是曲解,以至於大眾以訛傳訛,佛教也因此變質、衰敗了。所以學佛剛入門時,有善知識引領,能確立正知正見,是相當的重要。
古德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聽經聞法要「依義不依語」。看祖師大德的著作或聽經時,要知道佛講的每一部經,甚至每一會的時節因緣。例如:當時候的人,有什麼樣的毛病、習氣,所以佛要這樣說或那樣說。在每一部經典裡面,都有「正宗分」,也就是這部經最重點的部分,是這部經的宗旨,然後才有後面所謂的「流通分」。現在的眾生著在事相上,看經典容易斷章取義,譬如看到經典上講什麼東西能吃,什麼東西不能吃,心就著在這上面。像現在,有人講到香菜能不能吃的問題,那香菜到底能不能吃?在經典上是說可以吃的。那為什麼有人說香菜不能吃?那是因為有些喜歡練身體,著這個色身為實有的人,他想要修仙、想成仙人,所以他們有這禁忌,後世的人搞混了,以為香菜也不能吃。大家可以去看賢首國師:《梵網經菩薩戒疏》裡面就有說到。所以在讀經典的時候,要有智慧,不要只著在事相上。
修學想要有成就,要從心性上下手用功。心性相當的重要,心就是指真如本性,講淺白一點就是自己的起心動念。自己要能覺察自己的心念。譬如說,自己對哪一樣食物特別偏愛、貪著,不要因為佛制戒不能吃,只好忍痛割愛不吃,即使是佛制所沒有的,也不能吃,這就是自我約制、放捨心中的貪念。這就是「攝善法戒」。所以修行要學習觀照自己的心念,貪財的就要能捨財,這是藉由「捨財」把自己貪財的心捨掉。不能想,佛沒有制定在家人不能工作、不能賺錢的戒,那能賺就盡量賺,拼命工作,拼命賺錢,想方設法盡量地貪取、甚至用盡手段,用力的貪取,表面看來是工作賺錢,為養家活口,實際上是滿足自己對金錢的貪著不捨,這就不對了,要知道多欲為苦。
大乘學佛的行法,統統在於起心動念。即使事相上做得好像很如法,但是發心不真、用心不正、不純,那也不算持戒,也不算是真正佛弟子。所以為什麼講大乘的戒律,論心也論事,事跟理是一致的,也就是自己的存心要和所做出的事相要相應,俗話講的「表裡一如」,心是如法的,表現出來在事相上才會如法。心如果不如法,帶著貪瞋癡,帶著貢高我慢,即使表面做得再謙虛,做得再如法,跟真如本性也是不相應。雖然一般人看不出來,但是諸佛菩薩知道,天地鬼神曉得!你可以欺騙肉眼凡夫,但是不能欺騙諸佛如來。他們有神通,他們有道力,所以在結罪的時候,因果絲毫不爽。
佛門四眾同修,看經典或聽經時要善學、善聽,不要依文解義,更不要斷章取義。歷來祖師大德即使註同一部經典,雖都不離心性之旨,但有時候每一個朝代的註解,也會有不同方式的文意表達。因為經典是無量義,佛教經典義趣無窮,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能同時適合每一個時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根器,真是像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如來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不光是當時候的眾生,乃至後世的眾生。佛法從傳到中國以來一直到現在,佛法的義趣,乃至修行的方法、準則,都能夠適合眾生。當我們知道佛法修行的原理、準則後,再來看註解,再看祖師大德的開示,再讀佛經,才不會錯看、會錯意,把不了義當成了義,把了義當成不了義,那就自失大利了。
這裡要再強調,學佛想真正「入門」,如果沒有建立正知正見,學佛過程中,犯的過失會非常多。看過有人雖然修學了幾十年,功夫沒有成就,學到後來甚至倒過來學世間法,搞名聞利養去了,搞他的家庭去了,還誤以為這也是在學佛。這就是在於初學佛的時候沒有碰到好的緣,沒有人給他正確的知見、觀念,所以學了幾十年之後,還是不了解學佛真正的意義和目標,學了幾十年反而退道心還不自知,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把這一生能夠成佛,能夠除斷煩惱的大好因緣,就這樣一念之差而喪失掉了。真的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如果大家不是往昔已修福慧,想要聽聞正法也是沒有辦法聽到,雖欲暫聞亦不能,想要聽到一字一句都沒有辦法。所以大家要照顧慧命,好好珍惜今生難得的學佛因緣。

持戒的好處 ~悟顯法師 開示(五7)

持戒的好處
有一位居士說:「法師,出家人要是沒有修好,一定墮落得很慘」!我回答他:「其實,修行墮落,沒有分在家或出家;就是說如果造了業,不會說出家人會墮地獄墮得比較深,在家人就墮得比較淺。受果報是看造業的淺深,習氣的厚薄。習氣深厚的,造業深重自然罪報就比較重」。所以受業報沒有分是在家或出家,完全平等,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會墮地獄,這是業力所顯現的罪報境界,跟你是在家人或出家人沒有關係,如《無量壽經》講:「不可思議業力所致」。古德常常教訓學人說:「地獄門前僧道多」。所以要想想:僧道只到地獄門前。
就是說:發心在修行的出家人,雖然也有習氣,造了惡業,但是當到了地獄門口,他會知道要回頭。而一般不學佛的在家人,怕是連地獄門都不會看到,因為直接就進去了!不知不覺下到地獄裡面去了。這也就是出家與在家不一樣的地方。發心出家是想要除滅習氣煩惱、利益眾生,出離生死輪迴的枷鎖,自有他發心的功德在。但一般在家人,就要看有沒有真正發心,如果沒有發心,天天只是為自己,修行也只為自己,修福也是為自己,像這種自私自利的心,等受到罪報或是地獄相現時,想要回頭就很難。這個觀念每個人都要清楚,不然大家會誤以為,自己只要不出家,不要受戒,那就沒有犯戒的問題,造作惡業就可以不用下地獄了,這是完完全全的錯誤觀念。
能發心出家,表示還有善根,自有發心的功德。而發心受戒,也有發心受戒的功德。雖然犯戒有犯戒的果報,但是因為有發心,所以犯戒的罪報很快就能懺除。要是沒有發心,不願意持守戒律,雖沒受戒,造作了惡事一樣是犯戒。因為「戒」有分「性戒」跟「遮戒」;犯了性戒,不論有沒有經過受戒儀式,統統都是要受果報的。「性戒」就是違背人的本性,也就是違背佛性,現代人講的違背自己的良知!假使能夠去受戒,這是多有福報,淨土宗的祖師都勸人家受戒!像永明延壽大師,就常常勸人要受菩薩戒,他自己是得戒和尚,戒子滿天下;逢人就勸說要受菩薩戒。「菩薩戒」非常殊勝,一受永受,永遠不會退轉,來世能夠常聞佛法,乃至得無上菩提。
大家不要認為受了戒,犯戒會有果報,那就不要去受戒。你不受戒那問題更大、更嚴重。有些同修在受五戒的時候;知道五戒有分:「滿分優婆塞、少分優婆塞、多分優婆塞」;滿分就是五條全受,多分是受四條,少分是受一條,所以他就挑著受。在受戒的時候,挑他能做到的受。譬如說:覺得自己要做生意,為要賺錢,不能不妄語,所以這條不妄語戒他就不受了。還自以為不受這條戒就沒有妄語的罪報。其實還是有的!因為他沒有發心受持,所以將來業報現前的時候,沒有之前發心的功德,就很難從自己的業報裡面轉出來。這是有因果的!要是有發心受戒,如果不小心犯了,肯懺悔、改過,這罪報會減輕,甚至會消滅。如果沒有發心的話,雖名為學佛,實則跟一般凡夫沒兩樣,也就一直這樣顛倒下去!而有的人認為自己要做生意,不能離開菸酒,所以「不飲酒」這條戒也不受;或有的是家庭主婦,要煮飯菜給家人吃,家人又沒吃素,怕自己不能夠做到吃素不殺生,所以不殺生的戒就不受。這種種的觀念都是錯誤的。
在菩薩戒裡面,能不能選擇哪幾條不受呢?不行。也沒有退戒的,一受永受。所以菩薩戒相當殊勝!關於五戒,大家可以多多去閱讀祖師大德這類的相關開示,像弘一大師所開示「五戒的戒相」,大家了解了才知道要怎麼樣持守。像有一些同修,五戒還沒有發心持到滿分的,要趕快發心把它補滿,不要再投機取巧。有一個真實的公案:這位老菩薩是在市場裡面做賣魚的生意,臨終時家裡找人幫他助念,助念的人幫他念佛,可是他這一輩子,因為做生意打妄語,自己沒有辦法念佛,反而做生意時的習氣一直現前,一直跟同修講:這魚多少錢,那魚多少錢…,就這樣障礙自己的正念,障礙往生。所以,大家不要認為沒有受戒,沒有持戒無所謂,想單靠臨終念佛就能往生,那得要相當大的善根福德因緣。所謂戒者,有防非止惡的功能,能夠保護自己的清淨心,能夠保護自己的善根,讓自己道心永遠都不會退轉。這是受持五戒、受持菩薩戒,跟一般善法不一樣之處。
一般的善法大多落在有相裡面;《華嚴經》是一乘了義的經典,《華嚴經》中講:「戒為無上菩提本,學是勤修功德地,於戒及學常順行,一切如來所稱美。」所以,能受戒並且發心持守,自有它的功德。大家千萬不要害怕受戒後,萬一有意或無心的犯戒。先不要說大家都還是凡夫,即使是圓教二地的菩薩,有時都還會誤犯菩薩戒。只要肯努力、肯學,總有一天可以持得圓滿。最怕是半途而廢,或是害怕犯戒而不肯受戒,那就不對了。所謂「有戒可犯名菩薩,無戒可犯名外道」。如果有人五戒只受四條,未全受的,說名為多分優婆塞,其實不是多分,是少一分;或是少分優婆塞,少分優婆塞就是不圓滿的優婆塞,要趕快發心給補滿、持好。要發願這一生定要往生淨土。往生淨土的資糧,可以說百分之八十,都是看你持戒、念佛的功德。念佛功德雖然大,但是如果不持戒,這功德會一直漏掉。就好像一個瓶子,破了五個洞,五戒持一條,將一個洞補起來,五條全持,五個洞完全補滿,完全補滿這功德才能圓圓滿滿的裝進去。想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想要了生死,要成佛作祖,就得從持戒下手,這點相當重要。希望大家有正知正見,能夠發心持戒。
不要只想:「哎呀!出家人如果將來沒有成就,一定要還,一定要受報,會很慘。」大家可以去看看,地獄裡面是在家人多還是出家人多,一定是在家人比較多,出家人只是進去轉一下,稍微過個場,一念覺悟、一念懺悔就出來了。因為習氣沒那麼重。但是在家人不一樣,染緣很多,障緣很多,習氣天天在增長,念念在增長,時時在相續,那在地獄裡面就很難出離,這就叫做「無間」,你的心念無間,惡業無間,惡習氣無間,所以到了臨終時,就會墮到無間地獄裡面去。「無間」就是沒有間斷,時時在增長,天天在增長,越長越大,越長越結實。所以發心念佛、發心持戒,就是讓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要那麼堅固,不要那麼強烈。有發心想要出三界,佛光才能夠注照你,不然即使是佛站在你面前,因為業障很重,你也沒有辦法見到佛,這是《觀經》上說的,大家可以去看祖師大德的註解、開示,裡面都有說到。

什麼樣的人可以學大乘~悟顯法師 開示 (五6)

什麼樣的人可以學大乘
很多人不瞭解,究竟在學大乘以前,到底需不需要先學小乘?會不會因為沒有先學小乘,再學大乘就沒有基礎?要知道,大乘法有大乘法的用心,小乘法有小乘法的入門,大、小二乘在佛法裡面,實際上沒有分別。會分大、小乘是因為眾生,對於法的執著有厚薄、輕重的不同。如果眾生對於世間法執著得重,認為世間是實有的,認為有苦可斷,有道可證,有法可修,存這種心在看世間法,在學佛法,這就是小乘。大乘佛法是:知道一切法從心所現,心現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從這裡可以把煩惱全部除滅,這是大乘。從以上的說明來看,就可以知道大乘佛法的用心,跟小乘佛法的用心不相同。
佛在《佛藏經》說到:「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為什麼佛會這麼說,這裡跟大家解釋清楚。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一代時教分「藏、通、別、圓」。天台宗判「五時八教」。五時八教就是現代人講的「觀機逗教」。佛觀眾人的根器而說法,甚至即使是說小乘法,只要裡面有少部分的眾生,具有大乘的善根,佛也會適時加入大乘佛法,引發他的善根,所以佛說小乘法時,並不一定全部都只是講小乘。佛在《佛藏經》裡面說的:「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那是在破外道見。
因為佛陀時代,有很多的外道來皈依佛門,像舍利弗、目犍連尊者,以及他們的弟子都是外道,所以在他們心裡面,還存有許多外道的知見沒有辦法放捨、除滅。故而佛觀機逗教,教這些弟子們,先用因緣觀破自然論。佛先告訴他們:諸法因緣所生,並不是實有的,但也不是自然生的。「自然生」就是講:有一個主宰在創造,這是「自然生」,或是沒有因素而生,說為「無因生」。這都是外道見。佛說先學小乘,就是要你先放捨外道見,而後才能入大乘佛法。
小乘著重在事相上,所以很多小乘的戒律、律儀,論事不論心,事相上不要毀犯,心地上並不那麼講究。大乘則與小乘不一樣,大乘是論心也論事,在事相上有「開、遮、持、犯」。所以常講:大乘也論事。譬如說什麼時候該開緣,什麼時候不該開緣,要有智慧,從心裡面去作判斷,是不是惡意的,是不是有心的,是不是故意的,是臨時起意或是有預謀的?所以才說大乘佛法是在心地上用功夫,不單是在事相上要求。那麼,對於自己的要求連起心動念尚且不可犯,何況是事相上錯誤的行為。很多人學佛,很會裝模作樣,心想:只要事相上不要被人家發現就好,心地上沒有關係。事相上雖表現得很盡心、很如法,但是心地上別有用心、存心不良,這在大乘佛法裡面,也是屬於犯戒。在小乘,則是偏重事相上是否做出犯戒的行為。所以說大小乘並不相同。
至於人天法能不能取代小乘?按照小乘的「三法印」來印證的話,那是不可以的。因為「三法印」講的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也就是說:這世間一切法,無論善法、惡法都是生滅法。「諸法無我」,所以應該從心裡面徹底的捨棄。小乘講的「涅槃寂靜」,心完全空寂,沒有一絲毫的念想,連禪定裡面的「捨受」都沒有,何況是苦、樂、憂、喜。因此,現在外面有人說:可以把五戒十善當作是小乘,並可做為大乘的入門;那他是錯會了!因為佛法不是這樣的。大乘佛法講的是心性,講的是真如本性。當真如本性起作用,表現在世間善法上,所呈現的就是五戒十善的樣貌。真如的作用也包括: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比丘二百五十,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條戒,這是大乘佛法的表現。但大乘講的是「理事不二」、「性相一如」、「一切法從心所現」。這是大乘。與著相的世間善法大有不同。
很多同修的疑惑在於:自己對大乘、小乘不了解,沒有辦法分辨。只聽說小乘是偏重事相上,並不知道學小乘,要先修五停心觀,而後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三十七道品,需要把見思煩惱斷掉。看清涼國師講的:就單四念處,每一念處它有四支觀,總共四四十六,有十六支觀門,這還只在四念處上。所以小乘與一般的人天善法完全不同。「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才是小乘。瞭解之後就會知道,而學大乘是不用先學小乘。
大乘佛法要怎麼入門?就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從慈悲心入手。慈悲心就是「想利益眾生的心」。能發心利益眾生,自然而然就會把「我」放下,所以說學大乘從慈悲入手,以慈悲為本。「方便」就是用念佛的方式來斷除自己的煩惱,藉他佛念自佛,原來彌陀念彌陀。等念至離開自他二相,自然而然就能把煩惱給捨棄。所以大乘佛法入手相當的巧妙,不會在事相上打轉,也不會著於名相上,這是佛所教給我們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一出世講經,就是講《華嚴經》。《華嚴經》是根本法輪,講的就是大乘佛法,是一乘了義,只是眾生不能接受,所以方便說三乘。到了講《法華經》時,是「開權顯實,會歸一佛乘」。所謂「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目的是要引領直入大乘。佛也不會教已發心學大乘佛法的人,再退回去學世間法或學小乘,這種不叫有基礎。這種叫做「退轉」。這是退無上菩提心。用這錯誤的方式學法,只會越退越多,越退越回去;本來是發心學大乘,現在因為誤聽、誤信、不了解,結果退轉回去學小乘;小乘學沒多久,發現好像學不來,又更退回去學人天乘,越退越多…,所以三界永遠出不了,沒有辦法了生死、出離輪迴苦。
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修行要按定一門,決定在淨土法門上,一心念佛。這一門,不用管有沒有成就,也不用管煩惱有沒有斷,就是一心直念去,除佛號外其他的統統都放下。有成就也好,沒有成就也罷,就只要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能夠這樣子做,直至因緣成熟的時候,佛會來接你。甚至有人因緣成熟時,自會破迷開悟,會斷除無明。大家要瞭解,學佛就要學大乘。自己心裡要很清楚篤定,不要被人家三言兩語說個似是而非的道理,想想自己確實不夠好,信心就動搖,就退轉了,甚至還退回去搞世間法,錯失今生了生死、出輪迴的機緣,那就太可惜了!

隨喜功德 福報大~悟顯法師 開示 (五5)

隨喜功德福報大
《普賢行願品》裡面說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功德的目的,在於對治眾生好嫉妒障礙的心。世間人沒有學佛,誤認為世間是實有的,認為自己的六根接觸六塵,所看到、感受到的都是真實的,所以在自己的妄想境界裡面,起心動念,有種種的得失、利害。見到人家好,不願意生歡喜心隨喜、讚歎,看到人家做好事有福報,自己也不願意發心來做,還要惡意的毀謗,或是有意無意的說閒話。例如:「說人家做好事是別有用心,存善念是另有目的」,像這種都是造非常重的惡業。學佛的人,自己不要在這些事情上打轉,不要在境界上起心動念,妄生分別,因為這個世間是虛妄的,不是實有的。眾生就是因為一念無明,錯認萬法為實有,所以就有得失、有利害、有嫉妒、有障礙。
應該要知道這個世間,每一個人的福報不同,縱然是做同樣一份工作,受用也不一定一樣。所以看到人家有福報,自己要懂得讚歎,懂得隨喜,那麼你的心,最起碼是歡喜快樂,是不嫉妒、不瞋恨的。要知道「嫉妒」也是瞋恨心的一種,《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人的瞋恨心一起,嫉妒心一起,百萬障門,「百萬」是形容詞,形容非常多。「障門」就是業障;起一念瞋心就迷失了本性,包括本性原有的功德、智慧,統統被這念瞋心給障蔽住了,所以稱為「百萬障門開」。「開」就是起作用。所以學佛人,要能夠懂得隨喜、讚歎,隨喜人家的發心,讚歎人家的福報受用、功德利益。自己想發心成就的善行,如果自己有因緣,就自己來做,如果自己因緣不具足,無法成就,見到人家發善願、做好事,或是護持三寶,或是發心做種種的善行,都要隨喜讚歎。
十方諸佛看到眾生能夠起一念善心,也都會隨喜讚歎,所以他們成「佛」。想一想自己為什麼還是「眾生」,還在輪迴?就是這一念心不夠廣大。菩薩已經見性了,菩薩們的功德可以互相融通,互相應用。初住菩薩可以用等覺菩薩的功德,沒有自他二相。絕對不會說等覺菩薩品位比較高,初住菩薩的修行就不如等覺;沒有,大乘菩薩的行為一一都是稱性的,在佛菩薩分上都是心量廣大,所以能斷煩惱,能出三界,不會再受六道輪迴。
在凡夫分上則不然,兄弟和兄弟之間,都還要計較利害得失,家親眷屬之間都還要耍心機,這是現代眾生的悲哀。所以學了佛就要知道,要放開心量,不要愛跟人家比較,比較物質,比較名聞利養…,愛比較就會愛計較,那只會使自己越來越苦,冤親債主只會越來越多。這「冤親」不是指無形的,是指看得到的活冤親會越來越多,跟你作對的人會越來越多,也就是世間人講的:「你的敵人會越來越多,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少」。這都是因為自己一念高下心,愛比較的心理所使然。
所以當我們看到人家有,自己沒有的時候,不要去生羨慕心、嫉妒心,要反觀我們自己,業障有沒有消?乃至於自己是否真正能把煩惱放下?能放下煩惱,就是有福報的人。真正有福報的人,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過什麼樣的生活,都很自在,都不會起煩惱。所以自己不要在境界上妄生分別,一妄生分別,就表示自己對這世間還非常執著,對這個世間認假作真。那說要放下,說要求生淨土,都是空話,所發的願更是虛願,虛願就不是真的。所以境界現前的時候,學佛人就要提醒自己,要能夠警覺,不要讓境界給迷惑了,千萬不要掉到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去。能這樣子做,在佛法上,功夫就會更進一步,也有福報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佛教與其他宗教之不同~悟顯法師 開示 (五4)

佛教與其他宗教之不同
很多人不清楚,學佛與學其他的宗教有什麼不同!一般人都會誤以為,學佛與學其他宗教沒什麼兩樣,但其實裡面大有不同。世間人會認為:「我心地好就可以了,何必學佛,何必吃素,何必來修行呢」?在了解佛法跟一般宗教之不同前,首先要先知道什麼是佛教?佛教顧名思義,是佛陀的教育,是教學、是教育,是令人覺悟的教育。一般的宗教是屬於信仰。所以在佛門,我們自稱弟子,尊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來到道場,尊稱出家法師為「師父」,自稱「弟子」,這是跟其他宗教明顯的不同。從佛門的用語,就知道佛與我們是師生關係;在其他的宗教則是主僕關係。例如說,是某某在主宰你的一切,你是被他主宰的,這和佛教完全不同,光是稱謂上也不一樣。
一般宗教所做的,不外乎人天而已;都是從「我」做為出發點,所以「順之則愛,逆之則憎」。人有愛、憎之心則不能夠完全透脫。在佛教裡面,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佛性,完全一樣,沒有自他二相。這是佛教與其他宗教,徹底不同的地方。
所以佛法所講的善法,和一般世間所講的善,有絕對的不同。佛教人行善,是要人在善行裡面,沒有我相,沒有對待,亦即佛門常講的「三輪體空」。「三輪體空」是行善時,心中沒有我與眾生乃至所施之物。而一般宗教所做的善事,有我、有人還有所施之物,所以在做時多半都落「有為」;佛法講的是「無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是「用而不著」。在幫助眾生的時候,心裡面不起心不動念,沒有一般人講的感情用事,亦即不用情識,不用愛欲。所以佛法講的善,跟一般宗教所說的不一樣。佛法所說的「慈悲」,也跟一般宗教所說的「愛」不相同,一般宗教所說的愛是「愛緣慈」,從「我」作出發點,這是我的親人、我的同事、我的朋友等等…都是從「我」作出發點,這叫「愛緣慈」。佛法講的慈悲叫「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上至諸佛下至三惡道的眾生,普遍的包容,普遍的攝受得度,這是佛法不同的地方。
學佛人自己要清楚,什麼是佛教?佛教就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是教我們要修行。一般人會覺得何必要修行,修行這麼辛苦,我心好就好了,何必學佛修行?那我們來想想:什麼樣的行為算是心好?若跟人家老是結怨、勾心鬥角,這個心就不好;不單只是朋友之間、工作之間,乃至家庭兒女之間,人家順我意就很歡喜,逆我意就起瞋恨心。這心怎麼會是好的?說自己心好的人,結果還吃葷、還殺生,甚至說殺生是環保,殺生食眾生肉是隨順「食物鏈」…,這些林林總總的說辭;這樣的人心怎麼會是好的?所以,如果不學佛、不修行,就沒有辦法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純淨、純善」。世間人所說的善,總是善中帶惡,所以得的果報就是福中帶禍,雖然有福,但是這福不圓滿。我們尊稱佛是福慧二足尊,「福」就是福報,「慧」就是智慧,福報跟智慧都圓滿了、都究竟了,就叫佛。所以學佛就是要學福學慧。要怎樣才能得到真實的福報,真實的功德?要從經典裡面去求,要在佛法裡面去學,才能學得到。
一般世間的善法,總是善中帶惡,或是看似善法但是不圓滿;或是對這樣的人是善,對那樣的人又不善;總是有所欠缺、有所偏倚;在佛教裡就沒有這問題。佛法講的是教我們,無論在順境、逆境,都能夠得自在,在順心或不順心的時候,都能夠得解脫,這只有佛才能夠教給我們的,所以稱佛的智慧究竟圓滿,超出三界、超出十法界,不是一般凡聖所能比擬的。這樣就能了解,佛教跟其他的宗教之不同,以及為什麼要來學佛。不是佛教在和其他宗教比高下,而是要揀別出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了解以後,心裡也不要起貢高心,這是佛所教誡的。
這樣了解之後,修學就會信心滿滿,就會踏踏實實,把從前這些錯誤的知見都放下,改正自己錯誤的行為、想法、看法。因為了解到佛法是教育,不是哲學,不是宗教,也不是學術,佛法是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教我們處處得自在,而不是掌控在別人手中的。其他的宗教,有的教你要去向鬼神求,向心外去求,求他保佑你,求他照顧你,讓你事事順心,讓你萬事如意。向外求非常的苦,有時候求得到,有時不一定可以滿願。在佛門裡不教你向外求,教的是把自己這念有求的心放下,所謂「有求皆苦」,得到的樂叫「壞苦」,沒有得到的叫「苦苦」,所以三界通苦。得到的又怕失去,失去的又想得到,「未得患得,既得患失」,這念求取的心,越轉越深,越來越苦。佛看到這苦的根源,教我們把它放下,教我們用念佛、甚至參禪、止觀…等等的方式修行,把自己這念攀緣的心放下,把攀緣的行為放下,這是佛教修行的部分。
所以當你了解了,就會真正想學,會知道佛法確實無邊無際學不完,更不會還保有之前錯誤的觀念,認為「我心地好就好了」,或「所有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這種觀念不盡然是正確的。世間人有不信宗教的,但他也是勸人為善。佛教不光只是勸人為善,還勸人純淨、純善,在行善的時候,心不要染著,不起貢高,要把貪瞋癡給斷除掉。這是佛法與世法及一般宗教的不同處,今天講出來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能夠真正發心去學。不要迷信佛法。什麼是「迷信」?當你不明白而糊裡糊塗的相信了,這叫迷信。學佛要有正知正見,學佛法確實可以改變我們一生的命運,改變我們的習氣,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把你從凡夫轉為聖人,把你從六道輪迴轉為佛法界,這是佛法帶給眾生真實的利益!

寬為限 緊用功~悟顯法師 開示(五3)

寬為限緊用功
佛門裡面談到修學,除了要發菩提心,要了生死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發「長遠心」。長遠心就是要有耐性、有恆常心,無論碰到什麼樣的困難,道心都不要退轉,這是很重要的。談到修學,佛在《楞嚴經》講:「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在理上可以頓悟,可以很快就了解;但是事相上的習氣,沒有那麼容易除滅。所以,如果覺察到自己習氣重,也不要氣餒,要發長遠心,慢慢的將習氣轉變,將煩惱除斷。如果退心,不想學、不想轉,那習氣還是存在,煩惱還是在那裡,不會因為退了道心就沒有習氣,更不會因退卻道心,就可以改正過來。
修學要發長遠心,這是相當重要的。在《弟子規》講到「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其實《弟子規》這本書不錯,就看大家能不能領會其意,用來修行。
什麼叫「寬為限」?「寬」就是指要發長遠心,修學要發長遠心。「限」是期限,指以長遠的時間為限,亦即是要有耐心,不要輕易退心。但是如果在修學過程裡懈怠也不行。要是想:「沒有關係,我發長遠心,時限長得很。」像這樣每天懈怠一點的話,只是拉長退轉的時間。所以第二句講要「緊用功」。就是要時時刻刻用功,保持住正念,不要被人、事給考倒,這很重要。能夠斷煩惱,能了生死的佛法,已經在我們眼前,甚至又得遇善知識,如果被人、事境緣給考倒,這一生學佛的機緣就這樣錯失掉,實在是太可惜了!說到善知識也是一樣;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什麼文殊菩薩教善財童子:「對善知識不要見過失。」如果見過失而生了退心,自己也沒有辦法了生死,就自失大利了。而且,實話說,你所見到的是不是善知識真的有過失?也不一定喔。所謂「凡夫眼中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凡夫」,這我們自己要相當的清楚。所以就這麼「寬為限,緊用功」的用功下去,不要退轉,不要放棄你的發心,不要放棄學習。「功夫到」。功夫純熟了,得力了,心裡面放不下的煩惱,轉不過來的習氣就叫做「滯塞」,自然就通達,就能夠開大智慧,能夠明心見性。
滯塞不通就是因為凡夫總是著在相上、著在音聲、著在言語、文字上、著在自己的我執、我見上,所以不能通達。如果放棄學習,不想學,不願意修,滯塞當然一樣不會通達。再者,除了自己要發心,也要勸別人發心,讓大家都能夠明瞭這個道理,真正發長遠心,真正用功修學,把煩惱除斷掉,自然而然這一生就能夠成佛作祖了。有些人剛開始發心很猛利,可是一遇到障緣,譬如:工作沒了,家庭也不順,就開始懷疑是學佛所造成的。其實是每個人的業不同,學佛之後,種種的考驗都可能會現前,工作上的、人事上的、乃至家庭的考驗,都在考你,看看你會不會退道心,是否真的有決心要成就?還有另一種就是冤親債主來干擾你,他看到你聽聞能夠了生死的佛法,他不甘心、不歡喜,不希望你出離三界。因為你出離了三界,他就沒有辦法討債了。還有一種就是天魔干擾,魔王認為人間、天上都是他管轄範圍。知道你要用功求生淨土,要出三界了,就會來障礙你。用種種的伎倆,讓你認為你自己不想學,不想做了,這種我們看過很多,也就是學到一半,突然退心了。
退心沒有關係,只要趕快再發心,不要讓妄念一直相續。一警覺自己在退轉,要趕緊回過頭來用功,跟自己講:「這退卻的念頭不是我,真正要精進的才是我。」如果還是沒有辦法斷除妄念,那要多禮佛,多懺悔。懺悔自己宿世的業障,或是向自己的冤親債主懺悔,並且發願迴向:「我將來成就,一定幫助你,使你得度。如果你現在障礙我,你也沒有功德,也不能解脫,不如你不障礙我,讓我能修行,功德可以迴向給你,這不是兩利嗎?」懇心的跟冤親債主講,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都可以這麼做。有時是家人障礙你學佛,或是公司主管,用種種的工作來障礙你學佛,你如果能這樣用心,障礙自然能夠消除。這是引「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來為大家說明。希望大家能夠會用心,遇到境界來,不要退心,要發長遠心。想了生死的心念,要能夠一直相續。四弘誓願講:「煩惱無盡誓願斷」。也許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會覺得自己的過失很多,改都改不掉、改不完。如果覺得怎麼這裡也有問題,那裡也有問題,這就是我們的業障,就是我們的煩惱心重。即使你退了道心,業障還是在,煩惱還是煩惱,憂愁還是憂愁,仍然沒有辦法轉變過來。所以說道心一定要能夠持續不退,要持守勿失!

學佛是跟誰學~悟顯法師 開示(五2)

學佛是跟誰學
學佛要有清楚的認知,來到佛門學佛是跟佛菩薩學習。不要想:「佛都已經滅度了。」佛菩薩滅度是眾生的業有生滅,眾生的心有生滅,所以認為佛入滅了。佛在經典上講:「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佛雖然入涅槃,但是,並不是世間人所說的:死掉再也不會活過來了!這是世間人的生滅心所造成的幻相。在佛菩薩分上,佛沒有生滅,從來不生,也從來不死。到道場來,發真誠心來跟佛菩薩學習,佛菩薩就會教你、會加持你。有一位老菩薩年輕的時候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字,可是他很發心,想學《阿彌陀經》,因為發心非常的懇切,晚上睡覺的時候,就夢見佛菩薩來教他讀《阿彌陀經》;整部《阿彌陀經》他都會念。本以為他是隨便說說,就拿《阿彌陀經》問他,還真會。拿其他的經典考他,其他的經典他都看不懂,但是《阿彌陀經》他會背,可是拿《阿彌陀經》經文的字問他,也不會。他說是在夢中菩薩來教他的。這是真人真事。這是真正想學的人,有的一個感應。
來道場不是跟哪一個人學習,是來學佛的。現代人的情見比較重,往往只隨順自己的情識,例如:我看這位法師比較投緣,或是他講的話跟自己的煩惱習氣很相合,或是所講的內容,有自己想貪著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情情愛愛,就來依止他,也誤認自己是在道場學佛。這樣的發心是不正確的。《楞嚴經》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如果發心不純正,所想要得到的果報,也就不會是正確的。學佛最終的目的是要成佛,不是只在世間做個好人。還有人說只要把人做好了,就能成佛。那你得要做有覺悟的人才行。必須覺悟一切法,無生無滅,這才是「佛」。如果只是做做好事,把人做好就能成佛,那我們看古代的聖人,他們成佛了沒有?沒有啊!他們都是世間的聖人,沒有過失,是個世間的完人,也沒成佛。自己要清楚,來佛門裡面是要向佛來學習,向祖師大德來學習的。不是依哪一個人!你依人,人有生滅;祖師大德傳承的是佛的心印,所謂「佛佛唯傳本心,師師密付本意」。無論那一個宗派都一樣,是學禪宗,或是教下的,乃至密宗、律宗或是相宗的都一樣,都是要明瞭這件事情而已。我們在講席裡面都是講這樣的內容,念佛也是為了讓你能明心見性,為了讓你能了生脫死,這才是真正的方便,方便卻能夠達到真實、究竟。
現代人的執著心非常重,對於世間不願意放下,很多地方名為「道場」卻為此狀況開了很多所謂的「接眾方便」。我們自己要知道,既然發心要來學佛了,就要學得像佛,不要老是想給自己開緣、給自己方便,想:「我是初學,沒有關係。」學了十年還說自己是初學,假裝客氣假裝謙虛,實際上是捨不下、不願意轉。所以在家的同修,雖然身相是在家人的樣子,但是你的心和行為,要發心、要有願力,要像個出家人,要學得像佛菩薩一樣,心裡面要這樣子想。所做所為都是要往成佛的路上走,這樣子功夫才會提升,境界才會轉變。如果學了幾年,或是學了十幾、二十年了,還認為:「沒有關係,我是個凡夫,可以慢慢來。」實話告訴大家,時間不會等人,無常也不會等人!說到馬上就到。三惡道離我們有多近?一口氣不來,馬上就是三惡道了。所以不要一直想:「我是初學,我是凡夫,可以慢慢來。」這種觀念不要再存在心裡面,這樣學佛腳跟才立得穩,才有基礎。學佛的基礎在於發心,發心要做佛,能發心做佛就會跟六祖惠能大師一樣,「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一生絕對可以了脫,能夠跟佛菩薩一樣。
其實成佛沒有分所謂的凡聖,也沒有分業障厚薄,就看肯不肯去做,願不願意轉變?要真正願意轉,沒有轉不掉的煩惱。要真正願意改,也沒有改不掉的過失。那多半人為什麼業障還是業障,生死還是生死?就是因為不願意轉,不願意學!心想:「我就是這種個性,沒辦法,就是轉不過來,做人如此是在所難免!」有這種心,自己就要警覺,這就是懈怠、墮落、就是退轉。這種念頭如果常常起來,會越退越遠、越退越厲害,退到後來只剩一身海青而已,裡面全無實質。表面上像個學佛人,內在裡面踏踏實實的是個凡夫,是個世間人。甚至退到後來,連佛號也不想念了,到臨終的時候,貪生怕死的念頭全部湧上來,轉都轉不過來。所以才說發心的重要,有沒有發想成佛的心?有沒有想要跟佛菩薩學習?真發心跟佛菩薩學,他們一定會加持,讓我們的道業增進,煩惱習氣能夠銷落,甚至打破無明,明心見性,這都可以達到。所謂「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自己有沒有發成佛的心?還是只想要人天的果報?菩薩也有這樣的能力,如果只要人天的小果,也可以給你;但是在這裡我們試著去校量功德、利害得失,人天的果報終究是會敗壞的,是有漏的,而佛果則是如真金,從來不變壞的。我們所要求的是如真金的佛果。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的發心。


發菩薩心流通正法~悟顯法師 開示(五1)

發菩薩心流通正法
我們道場成立最重要的是講經、念佛共修、還有就是流通正法。佛法雖然有人說,但是如果沒有人幫忙流通,那也是不圓滿。佛在經上多次囑咐大菩薩流通正法。我們雖然還不是大菩薩,但也希望大家能夠協助正法流通,正法的流通實在是相當的重要,這是種了成菩薩的因。祖師大德留傳下來的法寶,大家要多多去推廣。現代人看世間的報紙、電視樂此不疲,有的一天看好幾份報紙,包括各類的雜誌都要看,平面媒體看了還嫌不夠,還要上網路去看,深怕有一點點世間的消息,從眼、耳等六根之中漏失了。所以現代人大多數心很浮躁,更沒什麼耐心,靜不下心來看古德的註解。不然就推說沒有時間,或說我只要念一句佛號就好,不必看註解,也不用聽講經,說這是「不夾雜,一門深入,老實念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錯解如來真實義。佛教我們:「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學佛人為什麼能夠看破、放下煩惱習氣?就是因為聽經聞法後心開意解,才能把念頭轉過來。念佛也是要把妄念除斷掉,如果心念念攀緣、時時攀緣、在在處處攀緣,這樣子浮躁是沒有辦法入道的。
在國內,我們會儘量流通法寶。不論是個人需要、道場需要,都可以找我們來請取,沒有問題,不會做任何的限制,也不會有任何的刁難。聽說很多地方,去請法寶會被留難、找麻煩,譬如請幾本以上,就需要手寫登記,書明用途…等等。甚至有的單位,你去請,還擺了高姿態,說他們單位是對全世界的……。像這種就不是真正在為佛法、為眾生,反而是在障礙釋迦牟尼佛的正法、障礙眾生的慧眼、障礙祖師大德的開示流通,這罪報相當重!我們不用管人家請了法寶回去,有沒有看、有沒有聽,即使他請回去放家裡,也許幾年後,善根成熟,就會看、會轉變他的人生。更不用自尋煩惱,去限制人家請法寶,你限制人,就是障礙正法,障礙正法就不能夠契入佛法。精舍這裡一直秉持釋迦牟尼佛的遺教來流通正法,有人要請法寶,絕對不會干擾、絕對不會障礙,或影響到法寶的流通,這是我們堅持一定要做到的。聽說過有「請法寶要靠關係的」,離譜到這種程度,那只能說他個人因果自己負責。做了什麼樣的事情,造了什麼業,就會有什麼樣的一個果報在那裡。
現在精舍還有一個方便從國外,要來請取法寶的流通辦法。從國外來請法寶,在佛教界裡面比較少聽到,因為很少有道場,可以直接幫你寄送到國外的。人在國外,想要聽聞正法,確實也是相當不容易。在國外的道場如果想要印書,或有時沒有本子可以印,或是得考慮印刷費用過高;縱然能印,一次通常也只能印一種、兩種。如果一本書,一次印一千冊,也都是相同的內容;一個道場裡面,不會只有一種法寶在流通。所以我們開放讓全世界的同修,都能向精舍這裡請法寶,但運費請自行負擔。只要利用國際快遞,最快大概三天就可以到達你所在的目的地,最慢,七天到十天。如果不趕時間的話,也可以使用海運。花相同的經費,例如說用相同的印刷費用,就可以請到各種不同的祖師開示,以及經典來受持,可以利益一方的眾生,這是相當殊勝的事情。希望同修們,大家告訴大家,或是分享這個訊息,給其他的道場同修們:大乘定香精舍,這裡有提供這樣的一個服務,來幫助正法流通。我們所建議的這些國際快遞,加起來總共有一千多架的飛機,可以說是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幫忙把佛法送到大家的手中。只要有人願意請、只要有人願意學,我們一定盡全力來幫助大眾成就。這是道場這裡,今年新推出方便國外同修請法寶的一個方案,希望大家能夠多多利用,幫助佛法弘揚到全世界去。這樣的方式也相當的殊勝,不要嫌遠,也不要嫌麻煩。
像精舍流通的法寶,我們也會請負責法寶的義工同修,標上尺寸、重量、厚度,方便大家統計重量,再由要申請、索取法寶的這一方,直接請快遞公司到精舍來收件,這樣也可確實執行法寶的送達,不會有延宕的問題。因為道場的空間有限,想要幫助眾生,流通正法,義工同修能做的都儘量做,也希望大家真正的來護持佛法弘揚、令正法久住。希望無論大眾是在世界的何處,想要接觸到佛法,都能夠隨時滿願。我們把佛教、把祖師大德的開示,送到全世界五大洲,讓大眾能夠得聞、親近佛法,受用真實的利益。所以不要想:我人到國外去,想學佛不方便,怎麼辦?因而就荒廢掉了。也有人就是因為這樣子,十年、二十年就這樣空過了,等到回國的時候,年紀也大了,學佛的心也提不起來,錯失了學佛的機緣,這就相當的可惜。有些人年輕時有接觸過佛法,正想發心要學的時候,出國求學、工作了,或是其他的因素,移居到國外了,在國外要聽聞正法,確實是相當、相當的不容易。但是沒有關係,現在精舍這裡,有這樣的一個法寶流通方案,相信大眾只要願意使用,一定能夠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2020年4月21日 星期二

修行不是在色身上做功夫~悟顯法師 開示(四13)


修行不是在色身上做功夫
在凡夫分上,對於色身是相當執著,大家在修學佛法,要是生病感冒或是有重病,很難提得起精神去用功。與其無法用功,不如好好注意一下,穿衣服應如何增減,不要以為自己萬緣放下,一切不關心,天氣冷偏穿短袖,或是不保暖的衣服,這不是一種放下的行為,這是另外一種執著的表現。執著一定不怕冷,才叫做有道,這也不算是修道。很多人聽經學佛,認為生病不要看醫生就是對身體放下。其實學佛修行,尤其是學大乘法,一定要隨緣,隨緣才能消業,生病去吃藥看醫生就是消業,就是把業障給消掉。所以不要去分別說一定不看醫生,或是一定不怕冷、一定不怕熱這才叫有道,這種是外道。外道很喜歡勞役自己的身心,佛在經典上喝斥這些行為是無益的苦行。
佛法是教大家明心見性,知道自己有不生不滅的真心,這叫道。但也不可以在這上面做見解、立知見,一旦立了見解、知見,再把這見解當作是自己的,那就是頭上安頭。也就是多此一舉。所以學佛要知道該怎麼修行。有些同修很精進、很用功,可是生病了就逞強不看醫生,以為這是一種放下,這觀念是不對的,佛在世的時候,印度的外道就很喜歡這樣修行,他們認為人身的苦受完,來生就會受樂了,所以他儘量讓自己的身感覺到痛苦,這樣可以把業給消掉。他們不知道業從心生,一切與自性都息息相關,當心在起心動念就在造業,就是迷失自性,一迷失就有苦有樂,都在苦樂對待裡面。所以這個不是修道,不要學佛學成了外道,真要學外道也學得不像,人家可以冬天跳到冰水裡面打坐,在裡面不要呼吸,現代的人沒辦法做到,這是他們外道的苦行哪。晚上睡的床不是彈簧床,他睡的是釘床,是這樣子來修行的。這些行為總是讓身心疲憊,讓這身受到傷害,是沒有辦法見性的。
修行要往心性上走、要往自性上求,不要向心外求,不是折磨這個身或把這個身給滅掉就是修道了。那虛空神、風神都沒有身,他們就應該成佛了,但是他們還是鬼神。
釋迦牟尼佛知道了雪山六年苦行無益。就是要告訴大家什麼叫做修行?什麼叫做成道?不是在這色身上打轉,有的還故意虐待自己,說這樣執著可以放下,當放下了這個執著,另外一邊又起執著,就如永嘉大師講的:「還如避溺而投火」。雖然沒有溺水了,但是又掉到火坑裡面去了,都一樣的意思,統統都是落在有見裡面,落在有無兩邊了,這樣不能成就。今天用釋迦牟尼佛的故事來提醒大眾,佛給後世做示現,做表法,讓大家清楚修行不是在這身體上打轉,說打坐能坐多久,心不動念,石頭放在那裡幾劫都不會動,自性是活潑的、是靈知的、是徹照一切的,不是死的,古德講:「死水不藏龍」,就是你的心死寂一片,就沒有變化了。「龍」是表變化,就沒法運作,那跟土木金石沒什麼兩樣。所以念佛是空有雙行、空有雙照,是活潑的、是止觀雙運,不會死在佛號上。在念佛的時候,心沒有煩惱的,這是空、是「止」;佛號仍歷歷分明,心是靈靈不昧、字字清楚,這是有、是「觀」。不會念佛念到有禪病出現,因此念佛確實是穩當的方式,這個道理希望大家能夠清楚。

真修行假修行~悟顯法師 開示(四12)

真修行假修行
常聽人說:吃飯睡覺都是修行。但這是祖師大德、諸佛菩薩的境界,一般在新學的凡夫分上,對這段話要善解。所謂吃飯睡覺都是修行,在祖師們沒有妨礙,可是在凡夫分上,吃飯時舌根就開始攀緣味道,心裡面就妄生分別,好吃的就多貪一點,不好吃的心裡就起瞋恨,有種種的分別妄想。一般人睡覺都是大昏沉,心耽著在睡眠裡,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要起床,現在的上班族,一放假幾乎半天時間都在睡覺,命光都給睡掉了,哪有時間來修行!睡完起來馬上又吃飯,吃完飯馬上忙家裡的事,整天都在做世間的事,要怎麼修行呢?「修行」就事相上,早上要早起讀經、禮佛、念佛、聽經。晚上要有晚課,要有用功的時間,這是最基本的樣子,如果你貪睡、貪吃、貪五欲六塵,這樣是輪迴,怎麼能說是修行,所以根本會錯意了。那你在吃飯用餐時要怎麼用功?這很重要,一天要吃三餐,這三餐,餐餐都在妄想、顛倒,那麼修行就中斷了,如果你在這裡面不要分別,最基本的做到不要挑食,不要分別、不要貪味道,貪吃好吃的多吃些,吃到不好吃的就起煩惱,找看看有沒有順自己口腹之欲的,若素食中沒有,就往葷食找,本來吃肉邊菜,後來吃成菜邊肉,這樣就不是修行了。再這樣子持續下去,到後來還殺害眾生,接著就是退轉,心裡面怨天尤人,說修行沒有效,消不了業障。其實不是!是不曉得自己一直在造業障,不知道自己的心行跟佛菩薩相違背,所以凡夫的境界跟祖師、佛菩薩的境界,雖然同樣在做一件事,但是心態不一樣。凡夫在貪瞋癡的當中,也會告訴你:「我不執著、我很放下。」既然放下為什麼都要選好吃的來吃,順自己意的來做呢?遇有違逆,心就生煩惱,這就是沒有放下,諸佛菩薩是順自己意的也好、逆自己意的也好,心都如如,心都自在。這是真正把煩惱斷掉後的功夫,所以才說穿衣吃飯都是修行,這點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
講到穿衣服,現代人很喜歡打扮,衣服要穿名牌的、香水買名牌的。並不是名牌的物品不能用,是要看場合、要看時節因緣。如果執著一定要用名牌、一定要用好東西,這是生貪愛意,心有罣礙,那就不清淨,那就會非常苦惱,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自在。穿衣服是不是修行,就看你在這裡面會不會用心。甚至在逛市場,很多女眾菩薩去市場都不再是菩薩,就開始講是非、放縱自己的欲望,該買的買,不該買的統統也買了。所以日用平常當中就看自己會不會用功,自己知不知道這個行為、這樣的動作,是貪心起來,那樣的動作是瞋心起來,如果是!趕緊用佛號把它替換掉,不要順著它去,要跟它相違背。佛法跟世法就好像兩匹馬,一個往東、一個往西,是不會走在一起的,要是順著世間法,就往輪迴去,要是順著出世法、順著正念,那就出輪迴,得大自在。凡夫活在這世間永遠都不會自在,很多人對這世間放不下、轉不過來,就告訴人家:這樣也是在修行、也是在用功!明明天天在做世間事,還告訴人家這叫「禪」,其實是纏縛的纏、纏住的纏!與世法纏綿不捨的纏,這樣絕不能了生死。現在的學佛人這問題也相當嚴重,甚至自己都潛藏有這問題,要能覺察,一不小心習氣毛病就起現行了,習氣毛病起現行卻沒有辦法轉過來,那就是生死輪迴一途了。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果報現前,所謂強者先牽。如果跟世間的業緣很強,起的是世間心、世間意,那在臨終的時候,就會隨著非常強的業力到六道,無論是三善道或是三惡道去流轉,臨終如果是出離的念頭很強,求生淨土的念頭很強、放下的念頭很強,就隨順著這出世的功德,去往生淨土或是超脫輪迴,所以全在平常能不能用功?看你能不能把你的貪瞋癡、罣礙的,全部放下。不要認為每個人都難免有一點習氣,這話就是懈怠、就是苟且、怠惰的心在升起來,這叫放逸,都屬於惡心所,放逸即失念,失念就是失去正念,失正念那邪念就會起。一般習氣重的修行人,修得不得力就會講這種懈怠墮落的話,他不但自己要墮落,還希望旁人跟他一樣,這樣人家才不會看他過失。所以自己要勇猛精進,不要認為人難免有習氣,所以是眾生,就不是諸佛。學佛不是要學做一個世間人、不是要學當個凡夫,要學當個修行人,學當個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聖人,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也是大家所希求的,要希求這樣的果報,你就必須從起心動念、舉手投足,來檢點起、來觀照起,這樣用功才會有少分的相應。

少欲知足 專求白法~悟顯法師 開示(四11)


少欲知足專求白法
彌陀聖誕其實就是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的生日。因為永明大師正是阿彌陀佛再來這娑婆世界示現做淨土宗的祖師,所以就訂這天作為阿彌陀佛的聖誕。
大家想到佛,是要想佛在因地是怎麼修行的,他過去未成佛的時候他是位國王,他的財富跟權勢是當時候最強盛的,所以人稱「世饒王」。他在世間自在王如來的會下聽經聞法,歡喜開解,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想發心求道、了生脫死,並且幫助眾生。他在因地修行的過程中,他知道眾生習氣難斷、業障難消,所以發了四十八願建立西方淨土,來成就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西方極樂世界。發願以後他認真努力用功行持,修行沒有一絲毫懈怠,到最後極樂世界終於建成。極樂世界的建成不是像這裡蓋房子,而是他煩惱習氣全部放下,他自性本自清淨的國土現前。所以在經典中講他因地修行少欲知足專求白法。現在人修行多欲|不光在世間法多欲,做好事喜歡人家稱讚、喜歡人家恭維,在佛法中也是多知多見、廣學多聞,求彼恭敬,要讓人家認為自己是通家,這些心態都是多欲!
《八大人覺經》講:「多欲為苦,少欲無為,得大自在」。所以不光是世法不能多欲,佛法也不能多欲,在佛法裡講的是要除掉你的知見,知見越多越重,就很難成就,看經典是要用來除習氣,不是學來增長知識。現在的人聽經往往不會聽,喜歡增長知見、增加知識,聽過以後也就不再熏習,如果勸他聽經,他就說:那些我都聽過了、我都了解。但是卻不知要反觀自己,看自己的煩惱習氣、自己的業消了多少,是不是真正消掉了?如果是真正的消掉,那可以不用再聽。這世界上不需要聽經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佛。佛可以不用聽經不用修行,其他的眾生都還要再學!大家看經典上講文殊師利法王子、普賢、觀音、勢至、地藏王菩薩這些大菩薩…統統都在聽經、修行,這表示他們學佛不落知見,不落在有相裡面,所以說「專求白法」,他們學不厭,修行不會疲倦,能夠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謂莊嚴妙土不在別處,就是莊嚴自心。
心清淨國土自然就莊嚴。這莊嚴不是有很多裝飾品,是心不起貪瞋癡、身不做殺盜淫、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樣國土就會清淨。說法時不講世間話、沒有戲論,大家可以去看看《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是怎麼成就的,他是自己成就後才來幫助眾生。現在的學佛人很發心,也想幫助眾生,但自已就是個眾生,生死都很難了了,遑論度眾生!大家幾乎都參加過法會,法會中講的那些亡靈是誰?除往生者外還包括我們自己!「亡靈」不單是指死掉的人,還指忘失靈知的人,一旦忘失本性就是亡靈。所以法會也是超度我們自己的,有去參加的人要會做。自己沒有得度,想要先度人,那是無有是處。不光是指度鬼神,包括發心想要幫助眾生、護持正法,那一定要有正知正見,沒有正知正見,又不了解佛法,自己沒有擇法眼也沒辦法修學,也就沒有辦法護持正法。
現在的人以為所謂「護持正法」就是拿錢來,這樣就是護法。要懂得佛教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在臨終的時候交代我們:「以戒為師。」就是要守規矩。來道場守道場的規矩,念佛守念佛堂的規矩。以戒為師,以教誡做為根本。護持戒律就是自己遵守規矩,那就是護持正法,自己就是護法居士。若是知見不正就要聽經,自己想當護法又不願意聽、不願意學,那是沒有辦法做到如法護持的。想護持正法先要知道,什麼是佛法,像經典上的這些護法善神,都是聽完佛講經以後一起發願,不是佛還沒講,就說我要來護持。所以要了解道理,要知道事實真相才來發心。應該這樣來修行來用功,自行化他,護持正法。
今天是彌陀聖誕,彌陀有沒有誕生在你們的心中?還是只是永明大師出生,懂不懂得用心這全在個人。阿彌陀佛有沒有在自己心中誕生,真正誕生就是去照著佛教的去做、去力行,念念不捨、念念不要間斷,要看阿彌陀佛因地是怎麼修行的,怎麼護法的,大家要學習。不容毫分不善夾雜,真的做到少欲知足專求白法。那功夫一定會增進,那這一天就是真供養阿彌陀佛,這一天就具足無量的功德,若明天也繼續這樣做,那就天天彌陀聖誕,時時釋迦出世了。這是在佛法裡面得利益、得大自在,學佛要朝這個方向去學去努力,這樣學佛才有意思,才會感覺到修學佛法是相當有樂趣的,這樂趣不是世間的享樂,這叫法喜充滿。很多人到道場愛說話、講是非,還說:我到道場好法喜喔!為什麼?因為一個人在家裡無聊!來佛堂交朋友,其實是來擾亂道場!他還說自己很「法喜」。你很法喜,可是護法神不法喜!護法神很生氣!這道場裡真正想修行的人不法喜啊!所以為什麼道場要講求規矩,大家也都一定要遵守。無論到哪一個道場,不光是來精舍這裡,就算到別的地方去也都能遵守規矩,都能做個清淨的修行人,那走到哪裡都是個菩薩,「菩薩所到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歡喜不光只是讓他高興,讓他得佛法的利益,自己身上會有攝受力,能感化眾生,不光是人道,連畜生道、天道、鬼道都能感化。這才是真實的功德。所以阿彌陀佛因地想的就是惠與眾生真實之利,這才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教誨。

學佛入門的重要~悟顯法師 開示(四9)


學佛入門的重要
有人學佛二三十年不一定真入佛門,要自己檢討一下。不是說聽了幾座經,或看了幾片光碟,有做早、晚課,這就叫入門。佛法的入門,是要你轉煩惱習氣、最起碼心裡煩惱起現行你能夠不被它轉,這才算剛入門。為了要達到這樣的基礎功夫,精舍基礎課程內容分為解門跟行門,解門依照「淨宗入門」這本書,讓大家了解為什麼要修學淨土,修學淨土該依靠哪一部經,依什麼道理來修行,要注意些什麼,在修學淨土時會碰到什麼樣的障礙,碰到的時候應該怎麼解決,在課堂上都會講。還搭配了行門,會教靜坐念佛,靜坐是無論什麼宗派,都要學習的一個課題,很多修學淨土宗的人,口念彌陀心裡散亂,祖師講:喊破喉嚨也枉然。因為自己的心從來沒有靜下來。所以在行門上會給大家時間來用功,課程從一個小時加到一個半小時,也就是說基本上會有半個小時的時間給你靜坐念佛,如果在佛法上,有任何的問題都歡迎提出來,這也是給大家問答的時間,課程除了解行,還有威儀,包括在佛門裡面,要怎麼樣表現才是有威儀、譬如進佛堂,要怎樣跟佛菩薩作禮,到了道場要怎麼跟法師問訊,或是同修之間應該如何稱呼才算是如法的,學佛要怎麼存心?平常居家要怎麼樣修行?這在學佛行儀裡面也都會講到,這是行門上的律儀課程,還有教穿搭海青,穿海青怎麼樣穿?收海青怎麼摺?有人學佛學了好幾十年海青不會摺,這個是不對的,這是最基礎的。穿海青時要怎麼坐拜墊?雖然穿著海青,很多同修拜墊不會坐,坐起來不莊嚴。除了穿海青打坐、還有穿海青禮佛、穿海青繞佛,這種種的威儀都會教。
將來手機也能報名,因為現代人大家都用手機了,甚至要讓法寶用手機下單就可以請到法寶了。佛教要跟得上時代,不能再用以前的方法,現在這個時代要流通正法,要有善巧方便。

放生是慈悲與智慧的展現~悟顯法師 開示(四8)


放生是慈悲與智慧的展現
佛在《大智度論》說到:「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現代很多人反對放生,這觀念是因噎廢食。有人說放生汙染環境,難道殺生就不汙染環境?殺生不但汙染環境,還汙染慈悲心,這行為讓人失去慈悲、失去理智、失去人原有的良心,所以不但汙染環境,又增長社會不祥和的氣氛,所以放生是必要的。
每個人都有慈悲心,看到有眾生將要被殺,內心很自然的會生起念頭想去救護。這種心不應當被禁止,這是人人本具,原來就有。可是卻有人反對,說這是破壞生態,說有些人拿去亂放生,實際上佛門提倡的放生,不是要破壞生態,那是因為現代的物種太多、太複雜,有些是外來物種,不適合在台灣放生。那大家想想為什麼會有外來的物種?就是人類的口腹之欲,想要吃些稀奇的東西,所以就有商人引進口,才會有外來物種的問題,所以不是放生導致生態破壞,是因為人們殺生破壞了生態,這個觀念要相當的正確、清楚。甚至有人認為:反正放了之後牠一樣會死,那何必去放牠。這個觀念也是相當錯誤,錯在哪裡?就好像一個人被綁架,他年紀很大,大家想,要不要報警?警察要不要救他?如果想:反正救回來沒多久他也是會死,甚至在營救的過程當中,警方也可能會有死傷,難道不去救嗎?所以如果認為去放生,所救回來的物種最後還是會死,這觀念是不應該有的。
佛在經上告訴大家,殺生的罪報非常重,你障礙人家放生,用這些邪見、不正確的想法、說法來汙染大眾的慈悲心、大眾的清淨心,這業報不可思議。如果這些人能轉得過來,能夠生起本性具有的慈心,用正知正見來看待吃素放生,那功德將是無量。
眾生都貪愛自己的生命,執著自己的家人,乃至小動物都有牠自己的家庭,都有牠的親戚朋友,你傷害牠們了,牠也會難過,作為一個學佛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具備慈悲心,不要傷害眾生,這是大家應當想得到的,能夠觀察得到的。現在很多人生一些怪病,或是社會上有些奇怪的傳染病,醫生都束手無策。可是在佛門裡面,有佛法就有辦法,佛告訴眾生這些怪病就是從殺生而來,唯一挽救的方式就是吃素、就是放生,這是保命延壽的第一妙法。印光大師在開示裡面有講過,這道理說起來很深,但是做起來非常的簡單,大家將放生這麼容易修的福報放著不去修,還來反對,那只能懺悔自己福報不夠。現代的這種狀況,佛在《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裡面說末法有很多的外道會告訴你,要吃肉才會健康、才會強壯,佛說這些是外道見,這些是妖魔鬼怪,是要障礙你出三界、障礙你修行,要讓你去殺生,讓你沒有慈悲心,讓你繼續輪迴,這個要相當的清楚。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看到現代的亂象、現代眾生的邪見,所以一定要依止經典,來落實吃素放生的事情,一定要有正知正見,不能隨便聽人家講一些閒言閒語,說放生是破壞生態,就不肯放生。只要如理如法的放生,放生是不會破壞生態,怎麼如理如法呢?要看所放的物種適不適合在這裡生存,甚至可以找有關單位來給予指導,如理如法來做放生,這就是一個佛弟子的樣子。如果隨意放了,不管牠適不適合,任由牠去,那確實不是放生,而是放死。這是應當要注意的。因為有一些人發好心做放生的事情,但是做得不如法,導致生態破壞,才會有反對放生的言論出現。身為佛弟子要做到不犯國制,不要去違背國家的法令,更要維護自己住的地方,這也是佛教的,你如實的奉行,如教奉行,只會讓生活更好,只會讓身體愈來愈健康,壽命愈來愈長。佛門的諸山長老,都是八十歲、九十歲還在當住持,還能領眾,生活都能自理,非常的健康,他們都是吃素,他們還提倡放生。這是三轉法輪裡,長老大德為我們做證轉,證明給我們看,你吃素放生就有如是功德,就有如是利益,而且他們身體非常的健康,每天一樣早上四點起來做早課,大眾站一個小時他就站著,大眾站兩個小時,他也可以跟著站兩個小時的早課,這是不可思議。所以想要健康長壽又不生病,將來能夠了脫生死往生西方,那一定要吃素、要放生,要認真努力的去做。沒有因緣放生的,就把這些影片在網路上轉寄,把放生的正確觀念在網路上流通,在親戚朋友間傳播,這樣也是護生的一種方式。所以放生及護生要一起做,這是很重要的,因為現在的邪見太多,真的是末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不光只是佛門裡面給的觀念錯誤,甚至包括那些反對吃素的,反對放生的都是邪師。他們擁有辯才,擁有邪知邪見,一般人智慧沒有辦法去明辨,所以被誤導也變成反對救命放生。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為大家說出:「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所以若你不吃素,佛不承認你是佛弟子,你受了三皈也沒用,不放生是做不了菩薩,即使去受了菩薩戒還是沒有用,因為那是假菩薩。菩薩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不殺生是當菩薩的第一步,菩薩要幫助眾生學佛,要幫助眾生成佛,殺眾生就是殺未來佛。《梵網經》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你殺害眾生,無論是有意的或是無意的,都要去懺悔。所以當佛弟子,要真正名符其實,不能說受了形式上的三皈、形式上的五戒,就是佛弟子。不能說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要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到學佛的第一步,是不是真正的學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