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玉琳國師早、晚課開示


早課綸貫
行人先究全課文義貫通。以便誦持起觀。復當平時定心純熟。否則境雜心亂。觀想難成。故於晨早萬境末動之際。心猶恬靜。整衣即起。

念佛頂楞嚴心呪。治五欲於未萌。速期心精通。直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

加持大悲神呪。滌諸心垢。如意寶輪王呪。心垢既淨。悟同體之大悲。
轉如意之法輪。消災吉祥呪。災消吉至。法輪更得自在。功德寶山呪。吉既心現。居法性山獲功德寶。準提咒。猶恐法性難顯。深消理障。方使果遂。決定光明王咒。得果遂已即求光明王如來之智壽。藥師灌頂咒。智壽已發更如琉璃內含寶月。流光灌頂。觀音靈感咒。深契觀音法界耳根。靈感無窮。如月
照而且寂。寂而且照。七佛滅罪咒。猶恐本業朦朧。智月難明。須滅無始業根。往生呪。根本業淨。希彌陀灌頂。如證淨土。善女天呪。總上妙觀。共成法性妙用。所願果遂。


然諸密呪。既入妙觀。當知皆是一心所成恐著觀境。

故加般若心經。直指心體本空。無智境可得。空相亦空。
智境歷然。非一非異。二邊絕待。三觀圓融。

以上十二密呪。及一顯經。互該互攝。

以此功德。總申回向三寶龍天。普及四恩三有。八難三途。

國泰民安。檀增福慧。三門清淨。十地頓超。故結回向偈。然後念佛。以求實證。當知念一佛則諸佛咸趣一佛。一多互攝。自他相融。末以三皈。全收上諸顯密功德。結成自性三寶。
不假外皈。全顯一心大總相法門。爾則何遇非如來藏哉。


暮課綸貫---

早以心精通為要。暮則直取淨土為宗。
良由人多夙業。工用精進。即有魔障。
若非精心陰發豈易除障驅魔。故於境寂心情之時。
呪則易靈。若於暮時。應總攝眾善。歸趣淨土。
可謂造功於始。歸德於終。故於暮時。百念彌陀經。
使悟極樂依正之妙境。特勸專持名號之正因。
正欲眾生厭離娑婆之極穢。欣取樂邦之全淨。往生呪。即希彌陀來住我頂。拔除業障根本。證我果決往生。

雖然。行人心雜。障非易除。必依懺悔文發願云。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乃至願與法界眾生。同得菩提。禮誦八十八佛。懺悔無始業根。普賢願偈。重廓前願。得二諦融通海印三昧。已而設放蒙山。廣濟幽冥。般若心經。使悟罪福無主。人法雙亡。了達實相。
往生呪。重蒙彌陀舒光灌頂護念。
六道變為淨土。有情即證十地。然後念佛回向。以取實證。終結三皈。從始至終所有諸善。一一消歸自性三寶。當願法界眾生。發無上心。同圓種智。

二時祝讚。祈禱韋馱諸天。伽藍等神。擁護三寶。禦侮以安正道。


問:此圓妙不思議觀。唯與上根。中下之根。復當如何。
答:但當一心自聽。字字分明。或直觀其文而不昏散。所觀所聞雖有生滅。能觀能聞如鏡不遷。

楞嚴云。聲無既無減。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正斯謂也。

問:用功時欲息反亂。以何對治。
答:任他想起。只消當念提醒。注心不移。如錨捕鼠。曾無一念放鬆。設又散去。當念挽回。挽回不已。綿綿密密。自成一片。楞嚴云。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從此處漸次深入。以至忘境忘心。及忘亦忘。至於寂滅。而證法性。


問:乏力及病。或遇善惡增盛之境。前念雖是。後念即非。經年累月。不能攝念。如何。
答:夙障濃厚。智不得力。須發勇猛。投誠懇切。禮大懺悔。要待障滅。
智方得力。是以古人肯死心踏地或終身。或數十年。刻刻不離當念。故明心有期。今人下手未穩。便欲成工。豈易易哉。


良由無始業習。如滿法界。若非久遠精勤,曷克攝心。
如湧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香林四十年方成一片。
古人尚非易易。中下根人豈能速成。故當立志堅固。
障除心純。自成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