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玉琳國師 示要

示要
原夫法界智心。實為一相。眾生機感。方便多門。是以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悉從法身無相心中流出。而普應萬類者也。良以佛心清淨。含容法界。而眾生只在法界之內生滅流轉。殊不知眾生心體亦本清淨。包羅十虛。則諸佛亦在眾生心內往來示現。故觀經云。諸佛如來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斯之謂也。雖然。眾生尚迷。諸佛正悟。非佛出世。眾生安知本具智性。智既沈迷。煩惱生死。莫可窮極。由是釋尊成道於寂滅場。現圓滿相。廣演圓滿法界妙智。大根眾生頓入圓乘。次於鹿苑。說四諦法。小機之類。得真空理。超出輪旋。次說方等。恢揚四教。三乘之人。隨機得道。次演般若。顯圓空性。令三乘機銷鎔我法,廣行六度。次集靈山。宣揚妙法。開前四時之權。顯今一圓之實。是以三乘皆蒙授記。六凡咸入妙玄。猶百川之匯海。眾星之麗天。後說涅槃。重為末代扶律談常。是為五時設教。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普得圓滿佛果而後已。然而入根既殊。法門亦
多。所以大法東來。自漢至唐。前後諸師別開八宗二行。而晉遠公。闢蓮宗
於廬山。儒道咸歸。嗣後解脫之士。多於他宗。斯為禮誦不易之軌。再幸唐
宋諸祖。遞集教中顯密諸文。則晨夕功課尤備。宗雖各立。總未越斯。令惰
者勤。勤者益進。應機之廣。端在是夫。
吾人從有生以來。即有業種。由業招報。地藏經云。舉心動念。無非是罪。
由種發種。以業積業。六道障緣。輪轉無窮。匪藉禪誦禮懺。詎能消除。況
緇流既入道門。不事王侯。不耕不織。唯賴檀那。若不於道加功。則難消信
施。趙州大師有曰。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更閱經教。警語頗多。靡非
佛祖悲愍。智者觀之。實用悚慄。故二課。功豈自利。且與法界眾生。同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閱者思之。慎不可以其近而忽之。
凡念誦者。身要端肅不懈。口要念誦貫徹。意要注心不移。則三業與三止相
合。至若身能恪恭不怠。口能出音明爽。意能隨文作觀。則三業與三觀相契
。三止三觀。如鏡鑑象。嘗無簡擇。然能纖毫不遺。此則我心與聖心感應道
交。如水投水。以空合空。可謂功溥法界。量等虛空矣。
散心時。未知自心動與非動。禮誦時。纔覺雜念紛紛。欲靜反動。良由無始
習氣種子。潛伏藏識之中時時發現。動時不知。靜之則見。塵劫習種。豈易
卒除。必宜注心一境。或觀字句。或聽自音。從始洎終。猶將守寨。刻刻不
懈。如斯正念覺治。雖有雜想。亦漸消除。念入無念。或有智者。即可隨文
入觀。能觀所觀。體即實相。又能反覺。妄無所從。習種非有。則能念所念
。禮自空寂。當念即是離念精明。是故若智若愚。但肯攝心一境。久後自得
精純。由是增明。感應懸契。
妙臂菩薩所問經云。行人若欲持誦速得悉地義利成就者。所有儀法不得織毫
缺犯。使諸魔障而得其便。是故行人。當心持誦。長時無閒。使觀想、真言
、字種、一一精熟。事事相應。方成瑜伽無作妙行。又持誦者。不得心緣異
境。與人雜語。誦若閒斷。悉地不成。又誦不依儀法。或不持戒。或不清淨
。非唯法不成就。亦當招損。彼部主明王。皆佛菩薩。終不瞋害。所有侍從
天龍猛毒鬼神。見其過故。便即損害。金剛頂瑜伽念誦經云。凡修瑜伽教者。
。須具智慧。明了三昧及真言法。住菩薩戒。發菩提心。如是功德。許人念
誦。菩薩善戒經云。受持神呪。五不得為。一食肉。二飲酒。三五辛。四淫
事。五在不淨家飲食。具此五戒。能大利益眾生。能治惡神毒病。法苑云。
道俗誦持。無功效者。自無志誠。謗言無徵。或文字替。或音韻不典。或
飲酒噉肉。或雜念葷辛。或觸手污穢。或浪。談俗語。或衣服不淨。或處所
不嚴。八種法戒。致令鬼神得便。翻受其殃。若欲行持每須澡浴。口嘗含香
。志誠殷重。普為六趣。發心匪懈。如是至意。定驗不疑。顯密圓通云。金
剛頂蘇悉地。準提經等。皆說行者用功持誦。或夢見諸佛菩薩聖僧天將。或
夢見自身觸空。乘馬渡江。種種香光。及諸異相。若得如是應驗。則須策發
三業。加功唪念。不得宣說呪中境界衒賣與人。唯同道者。不為名利敬讚方
便說之。大悲經云。若人緊切念時。或逢種種魔障。或忽然怕怖身心不安。
或多嗔多睡舌難持誦。或見諸異相。或於呪疑心。或多分別想。或無明著有
。若對治者應觀梵書嚂字。或觀阿字。彼諸境想自然消滅。當
知因緣法本空也。
著相進修。則成有漏人天之善。功居自利,則成無漏二乘之善。自他均益。
則成無漏法性之善。念所念空。自他平等。心包太虛。量週沙界。則成無上
佛道之善。是故修持者。務須大心普益。懺悔文云。我今發心不為自求。正
斯謂也。
二課諸文。悉屬大乘藏攝。如楞嚴呪。是佛頂光聚無上寶印。大悲十呪等。
俱是神妙密義圓利眾生。彌陀經。純淨四土攝化有情。大懺悔。懺除九界無
始業種。蒙山文。普超法界六道羣靈。念佛。總攝所誦功德回向淨土。如百
川歸海。作是觀者。句句圓該。章章互攝。何往而不利哉。
諸方課誦稍有異者。以彼諸祖立宗不同。無非率眾了脫為急務。或有智愚而
勤者增。慕道尚切故。而惰者減。志亡出離故。又有趣務而從減。出家而未
讀。甚至佛殿生塵。香燈絕迹。嗚呼末世流弊。形似沙門。心染俗事。壞佛
宏規。何啻負於聖心。抑且自招業累。學者思之。
功課者。儒所謂事有成效曰功。試計程限曰課。又謂定治事之課程。以期成
績者曰功課。然我釋氏之言功課者。謂計功於三寶之程度。以為日用之準式
也。夫學非儀軌則殆。道非課程則罔。良以吾人。無始障緣疊疊。不無退惰
之情。設非程限。安進妙道。是以諸祖。特立早晚二課。俾學者縱有雜務。
其課不忒。若得觀想精純。則道樹增長。佛果非遠矣。
早課綸貫
行人先究全課文義貫通。以便誦持起觀。復當平時定心純熟。否則境雜心亂
。觀想難成。故於晨早萬境末動之際。心猶恬靜。整衣即起。念佛頂楞嚴心
呪。治五欲於未萌。速期心精通。直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謂寂然不動感
而遂通也。加持大悲神呪。滌諸心垢。如意寶輪王呪。心垢既淨。悟同體之大
悲。轉如意之法輪。消災吉祥呪。災消吉至。法輪更得自在。功德寶山呪。吉
既心現。居法性山獲功德寶。準提咒。猶恐法性難顯。深消理障。方使果遂。
決定光明王咒。得果遂已即求光明王如來之智壽。藥師灌頂咒。智壽已發更如
琉璃內含寶月。流光灌頂。觀音靈感咒。深契觀音法界耳根。靈感無窮。如月
照而且寂。寂而且照。七佛滅罪咒。猶恐本業朦朧。智月難明。須滅無始業
根。往生呪。根本業淨。希彌陀灌頂。如證淨土。善女天呪。總上妙觀。共成
法性妙用。所願果遂。然諸密呪。既入妙觀。當知皆是一心所成恐著觀境。故
加般若心經。直指心體本空。無智境可得。空相亦空。智境歷然。非一非異。
二邊絕待。三觀圓融。以上十二密呪。及一顯經。互該互攝。以此功德。總申
回向三寶龍天。普及四恩三有。八難三途。國泰民安。
檀增福慧。三門清淨。十地頓超。故結回向偈。然後念佛。以求實證。當知
念一佛則諸佛咸趣一佛。一多互攝。自他相融。末以三皈。全收上諸顯密功
德。結成自性三寶。不假外皈。全顯一心大總相法門。爾則何遇非如來藏哉。
暮課綸貫
早以心精通為要。暮則直取淨土為宗。良由人多夙業。工用精進。即有魔
障。若非精心陰發豈易除障驅魔。故於境寂心情之時。呪則易靈。若於暮時
。應總攝眾善。歸趣淨土。可謂造功於始。歸德於終。故於暮時。百念彌陀
經。使悟極樂依正之妙境。特勸專持名號之正因。正欲眾生厭離娑婆之極穢
。欣取樂邦之全淨。往生呪。即希彌陀來住我頂。拔除業障根本。證我果決
往生。雖然。行人心雜。障非易除。必依懺悔文發願云。我今發心。不為自
求。乃至願與法界眾生。同得菩提。禮誦八十八佛。懺悔無始業根。普賢願
偈。重廓前願。得二諦融通海印三昧。已而設放蒙山。廣濟幽冥。般若心經
。使悟罪福無主。人法雙亡。了達實相。往生呪。重蒙彌陀舒光灌頂護念。
六道變為淨土。有情即證十地。然後念佛回向。以取實證。終結三皈。從始
至終所有諸善。一一消歸自性三寶。當願法界眾生。發無上心。同圓種智。
二時祝讚。祈禱韋馱諸天。伽藍等神。擁護三寶。禦侮以安正道。
問:此圓妙不思議觀。唯與上根。中下之根。復當如何。
答:但當一心自聽。字字分明。或直觀其文而不昏散。所觀所聞雖有生滅。
能觀能聞如鏡不遷。楞嚴云。聲無既無減。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
常真實。正斯謂也。
問:用功時欲息反亂。以何對治。
答:任他想起。只消當念提醒。注心不移。如錨捕鼠。曾無一念放鬆。設又
散去。當念挽回。挽回不已。綿綿密密。自成一片。楞嚴云。動靜不移。憶
忘如一。當從此處漸次深入。以至忘境忘心。及忘亦忘。至於寂滅。而證法性。
問:乏力及病。或遇善惡增盛之境。前念雖是。後念即非。經年累月。
不能攝念。如何。
答:夙障濃厚。智不得力。須發勇猛。投誠懇切。禮大懺悔。要待障滅。
智方得力。是以古人肯死心踏地或終身。或數十年。刻刻不離當念。故明
心有期。今人下手未穩。便欲成工。豈易易哉。良由無始業習。如滿法界
。若非久遠精勤,曷克攝心。如湧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香林四十年方成一
片。古人尚非易易。中下根人豈能速成。故當立志堅固。障除心純。自成
妙觀。

示要
原夫法界智心。實為一相。眾生機感。方便多門。是以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悉從法身無相心中流出。而普應萬類者也。良以佛心清淨。含容法界。而眾生只在法界之內生滅流轉。殊不知眾生心體亦本清淨。包羅十虛。則諸佛亦在眾生心內往來示現。故觀經云。諸佛如來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斯之謂也。雖然。眾生尚迷。諸佛正悟。非佛出世。眾生安知本具智性。智既沈迷。煩惱生死。莫可窮極。由是釋尊成道於寂滅場。現圓滿相。廣演圓滿法界妙智。大根眾生頓入圓乘。次於鹿苑。說四諦法。小機之類。得真空理。超出輪旋。次說方等。恢揚四教。三乘之人。隨機得道。次演般若。顯圓空性。令三乘機銷鎔我法,廣行六度。次集靈山。宣揚妙法。開前四時之權。顯今一圓之實。是以三乘皆蒙授記。六凡咸入妙玄。猶百川之匯海。眾星之麗天。後說涅槃。重為末代扶律談常。是為五時設教。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普得圓滿佛果而後已。然而入根既殊。法門亦
多。所以大法東來。自漢至唐。前後諸師別開八宗二行。而晉遠公。闢蓮宗
於廬山。儒道咸歸。嗣後解脫之士。多於他宗。斯為禮誦不易之軌。再幸唐
宋諸祖。遞集教中顯密諸文。則晨夕功課尤備。宗雖各立。總未越斯。令惰
者勤。勤者益進。應機之廣。端在是夫。
吾人從有生以來。即有業種。由業招報。地藏經云。舉心動念。無非是罪。
由種發種。以業積業。六道障緣。輪轉無窮。匪藉禪誦禮懺。詎能消除。況
緇流既入道門。不事王侯。不耕不織。唯賴檀那。若不於道加功。則難消信
施。趙州大師有曰。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更閱經教。警語頗多。靡非
佛祖悲愍。智者觀之。實用悚慄。故二課。功豈自利。且與法界眾生。同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閱者思之。慎不可以其近而忽之。

凡念誦者。身要端肅不懈。口要念誦貫徹。意要注心不移。則三業與三止相
合。至若身能恪恭不怠。口能出音明爽。意能隨文作觀。則三業與三觀相契
。三止三觀。如鏡鑑象。嘗無簡擇。然能纖毫不遺。此則我心與聖心感應道
交。如水投水。以空合空。可謂功溥法界。量等虛空矣。

散心時。未知自心動與非動。禮誦時。纔覺雜念紛紛。欲靜反動。良由無始
習氣種子。潛伏藏識之中時時發現。動時不知。靜之則見。塵劫習種。豈易
卒除。必宜注心一境。或觀字句。或聽自音。從始洎終。猶將守寨。刻刻不
懈。如斯正念覺治。雖有雜想。亦漸消除。念入無念。或有智者。即可隨文
入觀。能觀所觀。體即實相。又能反覺。妄無所從。習種非有。則能念所念
。禮自空寂。當念即是離念精明。是故若智若愚。但肯攝心一境。久後自得
精純。由是增明。感應懸契。

妙臂菩薩所問經云。行人若欲持誦速得悉地義利成就者。所有儀法不得織毫
缺犯。使諸魔障而得其便。是故行人。當心持誦。長時無閒。使觀想、真言
、字種、一一精熟。事事相應。方成瑜伽無作妙行。又持誦者。不得心緣異
境。與人雜語。誦若閒斷。悉地不成。又誦不依儀法。或不持戒。或不清淨
。非唯法不成就。亦當招損。彼部主明王。皆佛菩薩。終不瞋害。所有侍從
天龍猛毒鬼神。見其過故。便即損害。金剛頂瑜伽念誦經云。凡修瑜伽教者。
。須具智慧。明了三昧及真言法。住菩薩戒。發菩提心。如是功德。許人念
誦。菩薩善戒經云。受持神呪。五不得為。一食肉。二飲酒。三五辛。四淫
事。五在不淨家飲食。具此五戒。能大利益眾生。能治惡神毒病。法苑云。
道俗誦持。無功效者。自無志誠。謗言無徵。或文字替。或音韻不典。或
飲酒噉肉。或雜念葷辛。或觸手污穢。或浪。談俗語。或衣服不淨。或處所
不嚴。八種法戒。致令鬼神得便。翻受其殃。若欲行持每須澡浴。口嘗含香
。志誠殷重。普為六趣。發心匪懈。如是至意。定驗不疑。顯密圓通云。金
剛頂蘇悉地。準提經等。皆說行者用功持誦。或夢見諸佛菩薩聖僧天將。或
夢見自身觸空。乘馬渡江。種種香光。及諸異相。若得如是應驗。則須策發
三業。加功唪念。不得宣說呪中境界衒賣與人。唯同道者。不為名利敬讚方
便說之。大悲經云。若人緊切念時。或逢種種魔障。或忽然怕怖身心不安。
或多嗔多睡舌難持誦。或見諸異相。或於呪疑心。或多分別想。或無明著有
。若對治者應觀梵書嚂字。或觀阿字。彼諸境想自然消滅。當
知因緣法本空也。

著相進修。則成有漏人天之善。功居自利,則成無漏二乘之善。自他均益。
則成無漏法性之善。念所念空。自他平等。心包太虛。量週沙界。則成無上
佛道之善。是故修持者。務須大心普益。懺悔文云。我今發心不為自求。正
斯謂也。

二課諸文。悉屬大乘藏攝。如楞嚴呪。是佛頂光聚無上寶印。大悲十呪等。
俱是神妙密義圓利眾生。彌陀經。純淨四土攝化有情。大懺悔。懺除九界無
始業種。蒙山文。普超法界六道羣靈。念佛。總攝所誦功德回向淨土。如百
川歸海。作是觀者。句句圓該。章章互攝。何往而不利哉。
諸方課誦稍有異者。以彼諸祖立宗不同。無非率眾了脫為急務。或有智愚而
勤者增。慕道尚切故。而惰者減。志亡出離故。又有趣務而從減。出家而未
讀。甚至佛殿生塵。香燈絕迹。嗚呼末世流弊。形似沙門。心染俗事。壞佛
宏規。何啻負於聖心。抑且自招業累。學者思之。

功課者。儒所謂事有成效曰功。試計程限曰課。又謂定治事之課程。以期成
績者曰功課。然我釋氏之言功課者。謂計功於三寶之程度。以為日用之準式
也。夫學非儀軌則殆。道非課程則罔。良以吾人。無始障緣疊疊。不無退惰
之情。設非程限。安進妙道。是以諸祖。特立早晚二課。俾學者縱有雜務。

其課不忒。若得觀想精純。則道樹增長。佛果非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