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第十二(憨山大師 著)


   一切佛語心品第三之二 
   (◎此下明依理行頓示斷證因果相分二◎初顯因行分二◎初自利次利他初中又四◎且初明妄想不實以破我執斷煩惱障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不實妄想相。(問妄想相。)不實妄想雲何而生。(問妄想雲何而生。)說何等法名不實妄想。(問妄想體。唐譯雲。是何而生。因何而生。)於何等法中不實妄想。(問妄想處。唐譯雲。誰之所生。
   (記曰。從前通辯一乘理行因果行相已竟。此下明依行造修斷惑證真之次第也。由前果德章雲。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將明依行造修,先破二執,斷二障為要。此問妄想雲雲,乃先斷煩惱障,破我執也。問妄想者,謂一切眾生及外道闡提惡見,皆因妄想而有。又雲妄想無性。又雲無妄想即寂滅真實處。大慧意謂既雲妄想不實,不知如何是妄想。且無妄想即真實處寂滅不生。不知此妄雲何而生。是何所生。因何而生。從何處生。蓋妄想乃煩惱之根本。故此科雲破煩惱障。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之義。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一切天人。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妄想生。 
   (記曰。此答妄想相,及妄相生也。種種,乃一切聖凡心境世出世間真妄諸法。義,乃名相也。謂於此諸法不了唯心,於中而起虛妄分別者,即名妄想。但法不了唯心,於中而起虛妄分別者,即名妄想。但一念計著,即妄相生。此總答問義。下文釋其所以。
   大慧。攝所攝計著。不知自心現量。及墮有無見。增長外道見。妄想習氣,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妄想計著我我所生。 
   (記曰。此釋成妄想之所以也。唐譯雲。一切眾生,於種種境,不能了達自心所現。計能所取,虛妄執著。起諸分別,墮有無見。增長外道妄見習氣。心心所法相應起時,執有外義種種可得。計著於我及以我所。是故名為虛妄分別。意謂無明是妄想因。以無明不覺自心現量。故見似外境,執以為實。能取所取虛妄計著,分別有無者,是名妄想。謂妄相之名相,依士釋。其我我所,乃妄想生處。謂名相之妄想,依主釋也。以心境互為緣起故。妄想習氣,皆煩惱障。計我我所,皆為我執。心心數者。心乃八識心王。數乃五十一心所法。謂是心家所有之法也。分為六位。一遍行五。二別境五。三善十一。四根本煩惱六。五隨煩惱二十。六不定有四。八識各具,隨分多寡,識論具明。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妄想生。攝所攝計著。不知自心現量。及墮有無見。增長外道見。妄想習氣,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妄想我我所計著生。 
   (記曰。此大慧牒上佛語,以起下難。唐譯無此文。
   世尊。若如是外種種義相墮有無相。離性非性。離見相。世尊。第一義亦如是。離量根分譬因相。(唐譯雲。離諸根量。宗因譬喻。)世尊。何故一處妄想不實義,種種性計著妄想生。非計著第一義處相妄想生。將無世尊說邪因論耶。(魏譯雲。墮世間論。唐譯雲。所言乖理。)說一生,一不生。 
   (記曰。將明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故此問妄想生不生也。此因世尊上言不實妄想從計著種種不實義生。故大慧即躡所說而設難世尊亦墮有無二見。將以辯明不生滅心耳。意謂若妄想從彼種種世諦不實義相生者。且彼世諦向墮有無四句見相。而世尊頻言彼諸法體,離性非性,離四句見。且離四句。即彼世諦而為第一義諦矣。經雲。世間諸因量。求過不可得。故雲,第一義亦如是,離量根分譬因相。既二諦平等無二。世尊何故偏於世諦處言生妄想。於第一義處而不言生妄想耶。將無世尊說邪因論耶。然二諦同離有無。何故一處說生,一處說不生。此其世尊亦似愚夫起二種計,墮邪因論矣。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謂有無妄想不生故。外現性非性。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 
   (記曰。此釋不墮二見之所以也。佛言。我非計世諦處生妄想。亦非計第一義諦不生妄想。所以者何。以我不起有無分別心故。以不見有世諦相故。故雲外現性非性以了彼諸法但唯自心所現,故分別不生。故雲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
   大慧。我說余愚夫自心種種妄想相故,事業在前,種種妄想性相計著生。 
   (記曰。此釋說愚夫妄相之所以也。謂我所說,非是說世諦處能生妄想,但說愚夫自心所生種種妄想耳。以彼愚夫妄見現前種種事業,不了唯心,故取以為實,妄生種種分別計著。是故我說為妄相生也。所謂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境界何由立。故凡所分別,皆分別自心。經雲。若不了自心,雲何知正道。故隨次明之。
   雲何愚夫得離我我所計著見。離作所作因緣過。覺自妄想心量。身心轉變。究竟明解一切地。如來自覺境界。離五法自性事見妄想。以是因緣。故我說妄想從種種不實義計著生。知如實義。得解脫自心種種妄想。 
   (記曰。此世尊自述說法之本懷也。謂我因見眾生於種種諸法,而生種種計著分別,堅執不捨。如此愚夫,雲何能得離我我所執著邪見。雲何能離作所作善惡因緣生死過患。雲何能覺自妄想心量。雲何能得轉五蘊身得意生身。變無明識成究竟智。明解一切地。得到如來自覺境界。離五法自性事見想相。我為愍彼愚眾生故。以是因緣。故我說妄想從種種不實義計著生。欲令眾生知如實義。庶得解脫自心中種種不實妄想耳。我為要眾生各各了悟自心故。非是說世諦處能生妄想也。離五法自性事見妄想者。以五法自性,皆迷悟邊事,若究竟自覺聖智,悉皆離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因及與緣   從此生世間 
   妄想著四句   不知我所通 
   (記曰。此頌總責愚夫不達佛意,隨語生解也。謂我說因緣生諸世間者,意顯諸法本無生故。而愚夫不達,乃又依因緣復起四句妄見分別。此不知我所通義也。
   世間非有生   亦復非無生 
   不從有無生   亦非非有無 
   諸因及與緣   雲何愚妄想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如是觀世間   心轉得無我 
   (記曰。此頌諸法本自無生也。謂世間諸法,不屬有無四句而生。故我說因緣,以顯彼無生意耳。雲何愚夫於因緣法中,復起妄想作有無四句見耶。若能離四句而觀諸法者,則當下心轉得無我矣。
   一切性不生   以從緣生故 
   一切緣所作   所作非自有 
   (記曰。此頌釋諸法無生之所以也。謂一切法本自無生者,以從緣生故。既從緣生,則生但緣生,非自生也。作但緣作,非自作也。故雲所作非自有。以自體不有。以自體不有,故不生耳。
   事不自生事   有二事過故 
   無二事過故   非有性可得 
   (記曰。此頌由因緣故顯不生也。唐譯雲。果不自生果。有二果失故。無有二果故。非有性可得。然事,果,皆言緣也。謂緣不自緣,必由於因。如果不自果,必由於華。若不待華而果,則果有二果之過,是無因也。故緣不由因而緣徑生者,則是世間計四大能生,墮無因過矣。若從因緣生,則無二過也。然緣必待因,是緣不生也。因必待緣,是因不生也。因緣既皆不生,則所生之法,亦無自性可得矣。以無性可得,故生本無也。故雲不生。
   觀諸有為法   離攀緣所緣 
   無心之心量   我說為心量 
   量者自性處   緣性二俱離 
   性究竟妙淨   我說名心量 
   (記曰。此頌示自心現量觀也。由上言愚夫於種種諸法不實義,起種種不實妄想分別者,以不了唯心現量故。第恐聞者不知如何是自心現量。故此特示之曰。若正當觀諸有為法時,不起心分別,於所緣境,斯無第二念,則但是一心。即此離念之心,便是自心現量。故雲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也。現量者。謂五識之初,同明瞭意識,映五塵實境時,分明顯現,無少差謬,不起第二念分別,是名現量。若剎那流入意地,起心分別長短方圓青黃等假法時,便是比量心矣。今雲諸有為法,即五塵境。攀緣,即第六意識能分別心。所緣,即彼諸法所分別境。離,猶絕也。無心,無第二念分別心也。故魏譯雲離念及所念。謂觀有為法時,但不起心分別,自然心境雙絕,寂爾靈知。經雲。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以無憎愛念,故雲無心。論雲。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此所謂無心之心量也。然量之自體,能所雙絕,心境俱離,究竟妙淨。故說有自心現量耳。
   施設世諦我   彼則無實事 
   諸陰陰施設   無事亦復然 
   有四種平等   相及因性生 
   第三無我等   第四修修者 
   (記曰。此言觀成得益也。彼世諦我,乃一切眾生五蘊,各各執為我者。諸陰,即內五蘊,乃自計為我者。總名諸有為法。皆所緣境也。謂若觀自他根身時,但不起心分別妍醜美惡,則心體寂爾虛閒,自然愛憎之念不起。如雲恰似木人見花鳥。斯則一心不生,萬境俱寂。而所觀者,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故彼我根身盡皆不實。不實,則自然平等如如矣。相,即自他根身。因,乃生因。性,謂不生性。修,乃能修之人。修者,即所修之法。所言平等者,謂相與無相,生與無生,我與無我,若人若法,皆平等矣。故雲有四種平等。此唯心現量觀成,法爾如此。
   妄想習氣轉   有種種心生 
   境界於外現   是世俗心量 
   (記曰。此言六七二識轉似外境,為世俗心量也。妄想,六識。習氣,七識染污無知也。謂第六識,依染污末那,引起八識含藏種子習氣,熏發轉變,而有種種分別心生似外境現。執為實我實法。不離唯心,但妄見耳。故雲是世俗心量。
   外現而非有   心見彼種種 
   建立於身財   我說為心量 
   (記曰。此言前五識心量也。謂外境雖現,其實不有。彼乃八識親相分。但以妄見執取而作種種諸法事業。以為資生自處。依之建立五識身財。然皆不離唯心。故我亦說為心量。
   離一切諸見   及離想所想 
   無得亦無生   我說為心量 
   (記曰。此言轉識成智,以明真唯心現量也。謂能了別者,八識之見分。所分別者,八識之相分。然真如自性,心境雙絕,一切皆離。故雲離一切見,及想所想。到此泯絕無寄。而自亦不可得。當體獨立。寂滅無生。故我說此為真唯心現量也。
   非性非非性   性非性悉離 
   謂彼心解脫   我說為心量 
   如如與空際   涅槃及法界 
   種種意生身   我說為心量 
   (記曰。此言真如一心現量,真妄雙絕,以明究竟真無我義也。以心境雙絕,故非性。真亦不立,故非非性。以真妄俱離,方為寂滅一心究竟解脫。故我說此名為自心現量。如是,則凡所言如如,言空,言實際,言涅槃,言法界,言種種意生身等,皆此一心現量之異稱耳。以如來藏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故。此則五法三自性皆離,八識二無我俱遣,方名如來自覺聖智究竟境界。行人必如是觀察,方能知如實義,始得解脫自心種種煩惱妄想。故我說為自心現量也。◎上明妄想不實以破我執斷煩惱障已竟◎下明言說性空以破法執斷所知障有四◎初明言說為法執之本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菩薩摩訶薩當善語義。雲何為菩薩善語義。雲何為語。雲何為義。 
   (記曰。此承前置問,將以破法執,斷所知障也。初明言說為法執之本。良以世出世法,皆依語言分別,執為實有。故以語義為法執,名所知障。由先世尊誡雲,當依於義,莫著言說。次以不善語義,隨言生解,故至誤墮二見,起撥無之過。皆所知障。乃法執也。故次教以二通相。且雲依如實義,則能解脫自心種種妄想。良由不善語義,生多種過故。大慧至此,因問不知如何為善語義。此問善語義之方便,將以破法執也。又不知雲何為語,雲何為義,此問其相。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雲何為語。謂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齒齗頰輔,因彼我言說妄想習氣計著生,是名為語。 
   (記曰。此示語相也。唐譯雲。語者,所謂分別習氣而為因。依於喉舌唇齶齒輔,而出種種音聲文字。相對談說,是名為語。輔,口輔。齗,齒根。
   大慧。雲何為義。謂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是名為義。 
   (記曰。此示義相也。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即是義相。故雲離。離,由不帶也。
   大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義。獨一靜處,聞思修慧,緣自覺了,向涅槃城。習氣身轉變已。自覺境界。(唐譯雲。以聞思修慧,思惟觀察,向涅槃道。自智境界,轉諸習氣。)觀地地中間勝進義相。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義。 
   (記曰。此示善義之方便也。聞思修,三慧也。謂從聞中思而修之。以依知識所演大智教光,從耳達心,聲入心通,遺言得義。安心觀照,思惟審察,寂滅真如自知境界,念念深入,以之熏修。漸令習氣轉變,滅無明暗,發智慧光。以至心智路絕,一念相應,是名得入自覺聖智。斯乃善義之方便也。智者應如是觀。
   復次大慧。善語義菩薩摩訶薩,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觀義與語,亦復如是。若語義異者。則不因語辯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 
   (記曰。此示因言顯義,以明語義兼善也。由上雲義本離言。第恐愚夫執為斷滅。故此示之以因語入義。所謂雖復不依言語道,亦復不著無言說。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以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但於語義不可作一異見,故如燈照色。然因燈見色,故不得言異。而色非燈也,故不得言一。此又教以善語義之方便也。
   復次大慧。不生不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緣言說義計著,墮建立及誹謗見。異建立。異妄想。如幻種種妄想現。譬如種種幻,凡愚眾生作異妄想。非聖賢也。 
   (記曰。此責外道妄執名言成所知障,故教於語義當如實觀,不可隨語生解也。唐譯雲。若有於不生不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五法諸心自性等中,如言取義,則墮建立及誹謗見。以異於彼起分別故。如見幻事計以為實。是愚夫見。非聖賢也。謂若於不生滅等染淨諸法中,如言取義。計著言說與義一者,名建立。計言說與義異者,名誹謗。以於種種言說處起種種分別,故雲異建立,異妄想。皆以為實,故雲如幻種種妄想現。以計種種幻事而以為實者,真愚夫見也。古曰。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然所知者,真諦寂滅,豈是障哉。但以執取名言以為障礙,不能證入。所謂四相潛神,非覺違拒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彼言說妄想   建立於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墮泥犁中 
   (記曰。此頌計言說諸法為實者,惡見過也。謂佛說一切種種染淨諸法者,為對治一切眾生妄想心病。乃因事而設,本非實法。雖因言顯義,而義不在言。若計種種真妄諸法一一皆為實有者,乃惡見也。故死墮泥犁。
   陰中無有我   陰非即是我 
   不如彼妄想   亦復非無我 
   (記曰。此以五陰喻諸法言說義也。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故如陰中無有我。義本離言,言非是義,故如陰非即是我。言說諸法,本非實有,故不如彼妄想。計陰為我雖非實有,不入斷滅,故如彼陰亦復非無我。如此觀語與義,則不墮有無一異見也。
   一切悉有性   如凡愚妄想 
   若如彼所見   一切應見諦 
   一切法無性   淨穢悉無有 
   不實如彼見   亦非無所有 
   (記曰。此以法合上喻也。前偈反顯諸法本非實有。謂一切諸法果然悉有自性如彼愚夫所分別者,則一一應當見真實處。今但有語言,未見實義。如說火口不熱,談冰齒不寒。以此觀之。足徵一切言說諸法,皆無性矣。以皆無性,故言說淨穢,非實有也。然聖人所見諸法與凡愚無別。但愚夫計以為實。聖人視之如幻化耳。故雲不實如彼見,亦非無所有。◎上明言說為法執之本已竟◎下示智識為縛脫之源
   復次大慧。智識相,今當說。若善分別智識相者,汝及諸菩薩,則能通達智識之相,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記曰。此因上教菩薩當善語義,故特說智識相,意令依智不依識也。然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則兩傷,依智則兼善。以生滅不生滅故,苟以智而觀,則彼名言自絕矣。
   大慧。彼智有三種。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 
   (記曰。此列智相有三種也。其識,即前所雲略說有三種,廣說有八,是已。故此不具。
   雲何世間智。謂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 
   (記曰。此世間智,即六粗中智相是也。外道自稱一切智,而此方所言仁智,老氏所言棄智,皆此智也。佛雲世智辯聰難。以依此智,不得入無生理。故雲計著有無。
   雲何出世間智。謂一切聲聞緣覺,墮自共相希望計著。 
   (記曰。此二乘偏空智也。以聲聞知苦斷集,修道證滅,法類忍智,及緣覺推因審因七十七智。以見有三界五蘊生死可厭,不了唯心,故雲墮自共相。以計有涅槃可證,故雲希望計著。所以計著者,以未離識性,不了無明故。
   雲何出世間上上智。謂諸佛菩薩,觀無所有法,見不生不滅,離有無品,如來地,人法無我,緣自得生。 
   (記曰。此出世間上上智也。八地聖人證無相真如,創得此智,故雲觀無所有。然知不生滅,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雲緣自得生。謂從自覺聖智境界而生也。
   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復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 
   (記曰。有無相者,謂斷常二見也。種種相因,因即生因,謂勝妙等。
   復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 
   (記曰。長養者,相續義。謂集諸種子,起諸現行,相續不斷故。然此辯識智相,以明識智覿體無二,唯在生與不生墮與不墮之分,要令即識成智也。所以智識不二者。直如耳聞說法語言音聲時,最初一念,得聲自性,乃現量境,即是根本智照,不屬生滅,不墮有無,當體常住。若剎那流入意地,分別義理,起第二念,即是生滅,便墮有無,則相續不住,隨他言語流轉,即智轉成識。所謂大智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矣。古德雲,大眾見聞,只可一度。其有得於此乎。愚觀曹山三墮,嘆曰,非一切智無師智念念現前者,何以與此。智者請深觀此,自當善語義矣。
   復次有三種智。謂知生滅。知自共相。知不生不滅。 
   (記曰。此如來自述自覺聖智,以明出世間上上智相也。謂凡夫外道不知生滅,故計著有無。二乘不知自共相,故墮自共相。三賢菩薩不知不生滅,故任運長養,不能超凡聖見,墮在識情。佛謂我自覺聖智無他。唯知此三者而已。以超凡聖量,故為出世間上上智也。
   復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唐譯雲。著境界相,是識。不著境界相,是智。)復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唐譯雲。三和合相應生。是識。無礙相應自性相,是智。)復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自得聖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記曰。此釋上自覺聖智相也。謂如來自覺聖智,亦不離識外別求。然於一切境界,與凡夫三乘見處無異。但有礙與不礙,和合不和合,得相不得相之分耳。以於境界著,即成和合相應,有相可得,故即智名識,即有明暗去來出入之相。以不著不和合,無相可得,故即識名智,則於諸境界不出不入,如水中月。然水中月,不獨不出不入,抑且波濤洶湧,而月體湛然不動不搖。自覺聖智若然者,以境智混融無二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採集業為識   不採集為智 
   觀察一切法   通達無所有 
   逮得自在力   是則名為慧(魏譯雲。識能集諸業。智能了分別。慧能得無相。及妙莊嚴境。
   縛境界為心   覺想生為智 
   無所有及勝   慧則從是生 
   (記曰。此頌識智之相也。謂集諸業行,縛著境界者,為識。能觀察諸法,照了妄想生滅者,為智。若了心境皆空,達無所有,而入聖妙佛境界者,則為慧矣。是則三賢皆慧力不充。以至登地,從發光焰慧而入無所有佛地者,方名慧具足也。
   心意及與識   遠離思惟想 
   得無思想法   佛子非聲聞 
   (記曰。識本是智。但以思惟妄想,故不真也。今既遠離,即識成智。此無思惟離心識處,唯八地及佛境界。故非聲聞可知。
   寂靜勝進忍   如來清淨智 
   生於善勝義   所行悉遠離 
   (記曰。此頌釋上離妄想境界也。舊注引仁王經中說有五忍。謂伏,信,順,無生,寂滅,各有下中上品。三賢但伏忍。登地至九,如次配次三忍。十地等覺及佛,得寂滅忍。故雲寂靜勝進忍,是如來清淨智也。此忍智從勝義諦生。一切妄想心識所行境界皆悉遠離。故上雲無思想法,非聲聞可得。
   我有三種智   聖開發真實 
   於彼想思惟   悉攝受諸性 
   二乘不相應   智離諸所有 
   (記曰。此頌出世間上上自覺聖智相也。然三種智,即上知生滅等。謂以我知此三種,故得聖智之名,能開發眾生真實。然於凡愚思想攝受諸法之識,及二乘不如實相應之智,而我此智一切都離,故雲智離諸所有。故魏譯雲。我有三種慧,依彼得聖名。唐譯雲。分別於諸相,開示一切法。我智離諸相,超過於二乘。
   計著於自性   從諸聲聞生 
   超度諸心量   如來智清淨 
   (記曰。此頌釋成上意也。唐譯雲。以諸聲聞等,執著諸法有。如來智無垢,了達唯心故。謂凡夫執有諸法,二乘執有涅槃,皆不離心量。我以法界海慧,照了一切,悉無所有,故皆超之。是名如來自覺聖智,為出世間上上智也。◎上示智識相竟◎下即轉變相以明動本不動
   復次大慧。外道有九種轉變論,外道轉變見生。所謂形處轉變。相轉變。因轉變。成轉變。見轉變。性轉變。緣分明轉變。所作分明轉變。事轉變。大慧。是名九種轉變見。一切外道,因是起有無生轉變論。 
   (記曰。此言識智見境不同,以明動本不動意也。謂外道依識妄想分別,故所見之境轉變不一。如來依智觀察,無有一法若生若滅可動轉者,所謂我不見有眾生相故。然此九種轉變,蓋外道依五蘊而立。謂內身既爾,諸法皆然,總謂之形事,即根境耳。其中七法,乃形勢相因。依之立言,故名轉變論也。形處轉變等者,謂六道受身,其狀不一。或從鬼畜而至人天。或由人天而入異類。各各身形,轉此變彼,隨處不同,故雲形處轉變。其所受身,其相各別,從生至死,生住異滅,剎那剎那,念念遷謝,故雲相轉變。然此身相,從無適有,必藉生因轉變而來,故雲因轉變。既成此身,不能久留,漸至壞滅,故雲成轉變。少壯鮮澤,衰老皴皺,隨其變狀,所見不同,故雲見轉變。榮枯不同,苦樂亦異,如轉生作熟,變甘作苦,其性各別,故雲性轉變。其能造者,四大之緣,各各分明,和合為一,故雲緣分明轉變。所造五根,支節宛然。故雲所作分明轉變。內身既爾,外法皆然,故雲事轉變。外道見其身境如此轉變不常。或無而忽有。或有而忽無。因是遂起有無二見,妄生分別,做轉變論。此皆依識不依智,故所見生滅,不了唯心一真境界故耳。此但標九名。下舉始終形事二義釋之。
   雲何形處轉變。謂形處異見。譬如金變作諸器物,則有種種形處顯現,非金性變。一切性變亦復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變妄想。彼非如非異。妄想故。 
   (記曰。此釋轉變義也。上列九名,今舉始末釋之,其義自足。言形處轉變者,謂外道於形處起種種異見故。且自譬曰,如金作種種器,形狀變而金性不變。如來曉之曰,此乃外道作如是妄想分別見耳。於形既爾,於事亦然。故曰乃至事變亦妄想耳。何者。以彼諸法,非如非異,不容起見。故凡所分別,皆不如實,但妄想故。然金器之喻,世尊於余教中,蓋嘗約以示人。今則斥為外道見。以此一乘頓教法門,貴在現量實證,不許比擬。以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墮見網故。若形變而性不變,正祖師所謂佛性有一半生滅,一半不生滅之過。故為外道見也。
   如是一切性轉變。當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轉變妄想。彼亦無有轉變。若有若無,自心現外性非性。 
   (記曰。此喻明諸法本無轉變之相,不可作一異見也。謂乳酪酒果熟,味雖異而性不異。其實無有可轉變相。諸法亦爾。以外道不達唯心,故妄作轉變分別。然彼諸法亦無有轉變之相。所以不轉變者,以諸法不屬有無,無實體故。故雲若有若無,自心現外性非性。唐譯雲。自心所見,無外物故。
   大慧。如是凡愚眾生,自妄想修習生。大慧。無有法若生若滅。如見幻夢色生。 
   (記曰。此釋上諸法不轉變之所以也。問曰。若言諸法不轉變者。則是諸法不生滅矣。不妨現見諸法生滅,何耶。答曰。如是諸法,本自無生,亦復無滅。而見有生滅者,皆是凡愚眾生自妄想習氣熏變而生。其實無有一法若生若滅。即其所見,皆當體不實。故唐譯雲。如因幻夢所見諸色。如石女兒說有生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形處時轉變   四大種諸根 
   中陰漸次生   妄想非明智 
   (記曰。此總頌外道二乘皆不如實也。然長行雖雲外道九種轉變,未言二乘。其九中因緣轉變,與二乘類。此頌形處時四大種諸根轉變,皆外道見。其計有中陰漸續後陰,則是二乘轉變見也。然皆依識分別,故雲妄想非明智。中陰,即中有身。俱捨雲。死生二中間,五蘊名中有。
   最勝於緣起   非如彼妄想 
   然世間緣起   如犍闥婆城 
   (記曰。此頌如來如實知見也。謂彼外道二乘,於緣起諸法,不了如幻,計以為實,故作轉變分別。如來於緣起諸法,不如彼作妄想分別,但見從緣起者皆不實,故如犍闥婆城。◎上明轉變相竟◎下明斷相續心以顯生本無生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一切法相續義,解脫義。 
   (記曰。此承上義致問,以明斷相續心,以顯生本無生也。由上佛說轉變不轉變義。大慧意謂若見諸法有轉變相,則生死相續。若不見諸法有轉變相,則當體真常,釋然解脫。故此致問相續不相續義也。言解脫者,即不相續義。唐譯雲,深密義,及解脫。深密者,謂結生相續,深密難斷故。然轉變者,生滅見也。相續者,生滅不斷也。以微細流注潛續藏識,堅固難破,故雲深密,此俱生二執也。故此執一破,則生相頓寂,其身轉勝,證大涅槃,故雲解脫。
   若善分別一切法相續不相續相。我及諸菩薩善解一切相續巧方便。不墮如所說義,計著相續。善於一切諸法相續不相續相。及離言說文字妄想覺。(唐譯雲。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善知此法,不墮如言取義,深密執著。離文字語言虛妄分別。)遊行一切諸佛剎土。無量大眾。力自在神通總持之印。種種變化。光明照耀。覺慧善入十無盡句。無方便行。猶如日月摩尼四大。於一切地,離自妄想相見。(唐譯雲。住於諸地,離分別見。)見一切法如幻夢等。入佛地身。於一切眾生界,隨其所應而為說法而引導之。悉令安住一切諸法如幻夢等。離有無品,及生滅妄想。異言說義。其身轉勝。 
   (記曰。若善分別下,敘法有勝益,所以致問之意也。謂行人若能於相續法中得不相續,則一念頓證無生,頓登佛地。即得安住一切諸法如夢如幻自在法門。離有無品。斷生滅執。不著言說。令轉所依。得法身最勝也。有此勝益,故此請問。然非二障俱寂,何以有此勝益。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無量一切諸法,如所說義,計著相續。(唐譯雲。於一切法,如言取義,執著深密,其數無量。)所謂相計著相續。緣計著相續。性非性計著相續。生不生妄想計著相續。滅不滅妄想計著相續。乘非乘妄想計著相續。有為無為妄想計著相續。地地自相妄想計著相續。自妄想無間妄想計著相續。有無品外道依妄想計著相續。三乘一乘無間妄想計著相續。(唐譯雲。所謂相執著。緣執著。有非有。生非生。滅非滅。乘非乘。為無為。地地自相。自分別現證。外道宗有無品。三乘一乘等。皆言執著。)復次大慧。此及余凡愚眾生,自妄想相續。以此相續故,凡愚妄想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有無相續相計著。 
   (記曰。此明如言取義,法執不忘,已見猶存,故深密執著,乃所知障,為變易生死根也。生死有二。謂一變易死,所知障招。二分段死,煩惱障招。此十一想續,皆如言取義,所知障也。亦名俱生我法二執。三乘十地皆墮此執,故雲深密。後三相續,乃煩惱障,愚夫所得分段死也。相,即五蘊妄想相,及自覺聖智相。緣,即因緣,及自得法緣。有非有,乃至三乘一乘等,皆佛一住所說者。然其所說,皆應機之談,本無實法。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然所說法,如空谷響,如天鼓音。凡愚不了,妄以為實,隨言取義,深密執著文字語言,虛妄分別,重增生死。故唐譯雲。此等密執,有無量種。皆是凡愚自分別執,而密執著。此諸分別,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執著有無,欲樂堅密。由堅密故,生死不斷。問曰。十一相續,既雲所知障,三乘人有,何以外道亦預之耶。答曰。此乃學佛人,不得佛意,不了唯心,如言取義,皆外道故。此所謂學佛法成外道見者也。
   復次大慧。彼中亦無相續及不相續相見。一切法寂靜。妄想不生故。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寂靜。 
   (記曰。此示諸法如實義也。謂此法中本無相續不相續相。但由眾生執著不執著耳。若於聖法中而生執著,即墮凡情,則生死相續。若於妄法而不執著,即是聖解,則當念解脫。是則縛脫在人,非乾法也。所謂萬法本閒,唯人自鬧。是故法中無有相續不相續相。故唐譯雲。此中實無密不密相。以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住寂靜故,無分別故。苟能明見諸法寂靜,不起分別,則生死涅槃皆剩語矣。
   復次大慧。覺外性非性。自心現相無所有。隨順觀察自心現量。有無一切性。無相見。相續寂靜。故於一切法無相續不相續相。 
   (記曰。此教如實而觀諸法,以釋上本無相續不相續義也。唐譯雲。若了諸法唯心所現,無有外物,皆同無相。隨順觀察,於若有若無分別密執,悉見寂靜。是故無有密非密相。是則徹見唯心現量,而能如實觀諸法者,本自無縛,今又何脫。是故無有相續不相續相。
   復次大慧。彼中無有若縛若解。余墮不如實覺知,有縛有解。所以者何。謂於一切法有無有,無眾生可得故。 
   (記曰。此言由如實觀,故無縛脫之相也。以有相續,故有縛。以無相續,故有解。而此法中一切皆無。何以故。以一切諸法雖有而本不有。以求其體性不可得故。若一切法可得,可言縛脫。既無眾生可得,又誰縛誰脫。所謂皮既不存,毛將安附。故真妄兩忘,聖凡情盡。
   復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續。謂貪恚痴。及愛未來有喜愛俱。(魏譯雲。及愛樂生。唐譯雲。及愛來生與貪喜俱。)以此相續,故有趣相續。彼相續者,續五趣。(唐譯雲。令諸眾生續生五趣。)大慧。相續斷者,無有相續不相續相。 
   (記曰。此言煩惱障,為五趣分段生死根也。謂前十一相續為所知障,乃三乘人有。今煩惱障,乃凡夫所有者,但三種耳。故雲愚夫有三相續。然貪嗔痴,乃發業無明。其貪喜俱,及愛來生之習氣,乃潤生無明。此實三界生死根本。故雲彼相續者續五趣。然貪恚痴等,雖能令眾生生死相續。苟生滅見亡,狂心歇滅者,彼亦不可得。以煩惱性空故。故雲相續斷者無有相續不相續相。問曰。此三相續,與楞嚴三種相續何別。答曰。名同義別。彼三種者,謂世界眾生業果耳。彼以無明為因,而起淫殺盜三貪為緣,以是因緣,故令世界眾生業果相續不斷。今此中但說貪恚痴等為煩惱障,能令眾生生死相續不斷。是故名同義別。學者應知。
   復次大慧。三和合緣作方便計著識,相續無間生。方便計著,則有相續。三和合緣識斷,見三解脫,一切相續不生。 
   (記曰。此總示二種生死相續,皆依七識而有也。論雲。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故八識具緣多少不同。唯第七識三緣而生。謂第七識有漏位中,緣第八見分為我時,唯具三緣。一根本緣。即第八識。二作意。三種子。故雲三和合緣作方便計著識,相續無間生。然方便計著識,言雖通該八識,而義實單指第七識也。由此末那,雙計粗細我法二執,故雲計著識。以六轉呼為染淨依故。為染依,故煩惱障由之而生。為淨依,故所知障由之而起。故雲方便識。唐譯雲。有執著故,則有密縛。以第八識本是如來藏清淨法身真體。但因七識無明業力,纏眠生死,故不解脫。若此識一斷,則生死頓脫,諸障永寂,二死永亡。故雲,三和合識斷,見三解脫,一切相續皆悉不生。而雲識斷者,足知非八識,但言七識耳。前雲,但轉識滅,而自真相藏識實不滅。藏識若滅者,無始流注應斷,則同外道斷滅論。後文雲七識不流轉。以念念生滅,無實體故。由無實體,故可言斷。但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永嘉雲斷相續心,謂是故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真實妄想   是說相續相 
   若知彼真實   相續網則斷 
   (記曰。此頌真妄不異,隨見不一也。謂不了妄即真,隨念流轉,故相續是生。若了妄即真,則當體無生,相續網斷也。
   於諸性無知   隨言說攝受 
   譬如彼蠶蟲   結網而自纏 
   愚夫妄想縛   相續不觀察 
   (記曰。此頌愚夫見過也。謂凡愚無知,不能了達諸法不實,隨言取義執著,故妄相纏縛。如蠶作繭,無有出期。此蓋於生滅相續法中,不善觀察故耳。意顯若善觀察,則無如是之過。◎已上破二執通斷二障已竟◎下文雙遣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