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第十三 (憨山大師 著)


   一切佛語心品 第三之三 
   (◎科前破二執通斷二章已竟◎下雙遣智境以明無智無得分二◎先遣所觀境◎次遣能觀智初中又二◎先遣事境◎次遣理境且初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 
   (記曰。此躡牒佛言將以興難也。由佛前雲,諸法本無自性,但妄計有自性耳。故此牒之。彼彼,種種也。唐譯雲。如世尊說,由種種心分別諸法,非諸法有自性,但妄計耳。此牒佛說。下就義立難雲。
   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為世尊如是說煩惱清淨無性過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記曰。此難染淨俱無成斷滅過,將顯境空智有,意且先遣事境也。大慧因聞佛說諸法皆無自性,但妄想耳。意謂若諸法但只是妄想分別,而無實體相對待者,斯則絕無諸法之性矣。若果然諸法絕無自性。豈不是世尊說眾生染習煩惱,與如來清淨涅槃,總皆無性耶。若染淨俱無,則墮斷滅過矣。夫何故。以世尊說一切法但是妄想分別,無實體故。斯疑境空而心亦斷也。非為,猶言豈不是也。下佛答以妄境雖空,聖智實有。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實。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大慧。如聖智有性自性。聖知聖見聖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記曰。此言遍計本無,圓成實有,不墮斷滅過也。如是如是者,縱許之辭也。意謂若果如大慧所說,則是斷滅過矣。佛謂我說諸法無性者,以彼諸法本來寂滅,非如凡愚分別而有真實事也。故唐譯雲。一切凡愚分別諸法。而諸法性非如是有。此但妄執,無有性相。故雲此妄想自性,無有性自性相然。謂此諸法但是妄想分別有自性耳。其實無有性自性相如其所分別者,故雲然也。所言諸法無性者,但無遍計之妄想,豈絕無真性哉。且如自覺聖智實有性自性事。此乃聖知聖見聖慧眼,明知明見有性自性者,非絕無也。誰謂斷滅。此則依他遍計執無,圓成實有。但相有性無,情有理無耳。故論雲。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聖以聖知聖見聖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雲何愚夫離是妄想,不覺聖性事故。 
   (記曰。此承上言有聖智事,牒難世尊亦墮有過,此難自語相違也。大慧意謂若離妄想外果有聖智事,許聖知聖見慧眼明知明見,但非天眼肉眼可知可見。而且非愚夫妄想境界者。是則愚夫有能離妄想者,亦可許知見矣。雲何愚夫離是妄想,不覺聖性事耶。此大慧意許二乘是愚夫中能離妄想者。如何世尊往往訶其不見佛性。意難自語相違也。此下展轉而興五難,以成墮有之過。
   世尊。彼亦非顛倒。非不顛倒。所以者何。謂不覺聖事性自性故。不見離有無相故。 
   (記曰。此難凡聖不分也。非顛倒,聖人也。非不顛倒,凡愚也。大慧意謂若聖智實有而非知覺境界者,而凡愚不知,亦可謂聖人矣。故雲彼亦非顛倒。爭奈凡愚現前不覺,不能明見,此又非不顛倒也。何者。且雲有聖智事又非所知之境。今凡夫既不知於所知,不可謂之凡。有而不能知,又不可謂之聖。斯墮凡聖不分之過矣。
   世尊。聖亦不如是見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為境界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現。不說因無因故。謂墮性相見故。 
   (記曰。此難聖若有見亦墮凡情也。意謂凡愚執著以自境界為境界。聖人智照不同凡夫。故雲聖亦不如是見如是妄想。所以不同者,以不以自境界為境界故。今若聖人實有聖智為自境界者,則不免執著。所謂若存聖解即墮凡情。亦同凡夫妄見矣。所以聖亦同凡者,以彼聖智境界執有自體。許可明知明見故也。且既可知見,則亦同凡夫妄想境界矣。故雲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現。彼,指聖智境界。何者。以佛法中不論有因無因。但有可知見者,即墮有法。今聖智既有可見,豈不同於凡夫妄見耶。故曰謂墮性相見故。◎上立難◎下出過
   異境界,非如彼等。如是無窮過。世尊。不覺性自性相故。 
   (記曰。此釋上難義以成過也。謂凡夫境界種種差別,不比聖智境界平等一如,故曰異境界非如彼等。意謂縱許聖智境界一同凡夫,斯則墮多因唯感一果過。如此因異果一,則因果不分,壞三界相,而招無窮過失矣。何者。以壞諸法相,因果混淆,故雲不覺性自性相故。不覺,謂不知。猶不辯也。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雲何妄想非妄想,如實知妄想。 
   (記曰。此躡前妄想無性聖智有知之言以立難也。上三難,通難無所知之境。此一難,難無能知之心。大慧因世尊前雲妄想無性。又雲如實而知妄想無性者是名聖智。意謂妄相所以無性者,以不覺性自性相故也。若不覺性自性相,則是妄想自性亦不因諸法性自性相而有也。故雲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然妄想既不因諸法而有,是無所知之境矣。既無所知之境,則無能知之心。既無能知之心,則聖智亦無知矣。豈彼無知之聖智,而能分別於無可分別之妄境,而言聖智如實而知妄想耶。故雲彼雲何妄想非妄相如實知妄想。彼,指聖智也。意難若有可知之境,則妄想不是無性。若無可知之境,則聖智不是有知。且有知,既非真知矣。非真則妄。妄則不如實知。如何世尊說有聖智事如實而知妄想耶。斯則心境互有,進退皆非。又墮自語相違。所謂招無窮過也。
   世尊。妄想異。(二譯皆雲。妄想相異。)自性相異。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雲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實知。然為眾生離妄想故,說如妄想相不如實有。 
   (記曰。此轉承上聖智如實知妄想意,以約真妄一異難也。意謂聖智唯一真不二。妄想乃心境多種。故雲妄想相異,自性相異。所以妄想種種差別者,因諸法有種種差別,以心因境有故。且因種種境有種種心。各各妄想分別各各諸法。故雲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既妄想心境各各不同。而彼聖智唯一,但能照一境耳。雲何於各各心境不妄想,而言如實知耶。若聖智明知明見各各心境而為如實知者,則愚夫分別各各心境,亦應是如實知矣。雲何又說愚夫不如實知耶。若聖智果如實而知妄想者,則是聖智實有,而妄相心境亦實有也。世尊何故又為令眾生離妄想故,說諸法妄想相不如實有耶。上難聖智若有知,則聖墮凡情。此難妄想若如實知,則凡同聖解。惟此不但真妄不分。抑且又墮多過。何者。若聖智實有,則墮有見。若妄想不實有,又墮自語相違過。以聖智如實知妄想故。◎上立難◎下正顯過
   世尊何故遮眾生有無有見事自性計著。聖智所行境界計著,墮有見。 
   (記曰。此因上二難結世尊亦墮有見過也。謂世尊必說聖智事是實有者,則墮執有之過矣。然世尊何故但遮眾生於有無見事自性不許計著。而自於聖智所行境界返生計著,而墮有見耶。
   說空法非性。而說聖智自性事。 
   (記曰。此總結五難,以成世尊亦墮有無二見也。謂世尊說諸法妄想空無自性,是墮無也,說聖智自性事,是墮有也。是則世尊亦墮有無二見。何故但遮眾生耶。然上五難,皆常情所疑。所謂如言取義者。大慧愍此,故預為設難,將冀世尊決擇,以祛長夜之疑耳。殆非大慧顓愚而起種種謬計也。凡諸難,意皆例此。觀者應知。
   佛告大慧。非我說空法非性。亦不墮有見說聖智自性事。然為令眾生離恐怖句故。眾生無始以來計著性自性相。聖智事自性計著相見。說空法。大慧。我不說性自性相。 
   (記曰。此並下文,總答五難意也。然大慧設難雖展轉有五。而正意唯難世尊亦墮有無見耳。故此世尊答雲。我說空法不墮無見。說聖智事亦不墮有見。然我所以說聖智自性事者。蓋為眾生聞說諸法無性,遂起斷滅恐怖。故我說聖智事是實有。然為令眾生離斷滅恐怖耳。非我墮有見也。然我所以說空法者。為眾生無始以來妄計諸法執有性自性相故。而於聖智離相境界亦執為相見。妄生取著。故我說空法,令其捨離有無二見,非我墮無見也。然我所說,不但說生死法無自性,而聖智事亦無自性相,故雲我不說性自性相。此所謂若有若無有,是二悉皆離也。故下文雲。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實空法。離惑亂相見。離自心現性非性見。得三解脫。如實印所印。於性自性得緣自覺觀察住。離有無事見相。 
   (記曰。此總結答意,以顯語不生心也。謂我不說諸法定有定無。但說我所住自得如實證法,令彼聞已,離惑亂妄想相見,不生恐怖,得見真如無相境界,知其所見心外無法,故雲離自心現性非性,悟得三解脫門,獲如實印印定諸法。然以自覺聖智觀察,見法自性,遠離有無一切諸著,故雲於性自性得緣自覺觀察住,離有無事見相。我所說法,為令眾生如是而已。非我墮有無見也。故淨名曰。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蓋如來說法應機破執,原無定法。此三世如來說法儀式也。◎上遣所觀事境已竟◎下遣所觀理境
   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薩摩訶薩不應立是宗。 
   (記曰。此明一切諸法本自無生,意誡聽者不應起見,以顯境絕也。然世尊特旨如此猛然而告之者,其來意甚遠。蓋以一切外道二乘皆墮生滅見網,不能得出。故我世尊於楞伽會上,單顯無生,破彼生見。故初卷顯理究竟,特雲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教之以當依於義莫著言說以結示之矣。及大慧不能離言說相,復以言說第一義等種種疑難,至以常聲為請。佛答以無生如幻。而又疑佛自語相違。復特示之以名句形身本無自體,以顯如來不說之說。恐彼不達無說之義,復明告以四種記論。因直指之曰,一切法不生,不容起見,以顯離言說相。此世尊極盡為人披肝露膽處也。而大慧畢竟生滅不亡,重重起見。業已重重破斥。乃至此上又以相續解脫為請。世尊答曰。一切相續不生。本無相續不相續相。到此不但生滅見枯。抑令聖凡情盡。可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矣。而大慧猶然纏綿,甚至疑佛亦墮有無二見。世尊答謂我雖說空有不墮有無。以意不在言故。然我說法以如實印印定諸法,以顯語不生心。至此無生之旨,燦然如視白黑矣。而世尊懸鑒聞者,又將隨語生解,必執無生以為實有,立定有個無生的主意而起臆見,如此則又墮外道邪見矣。故此急處一提,猛然斥而誡之曰,我說一切法不生者,我諸弟子不應立是宗。以此法中才有絲毫意見,便落生死窠窟,即為佛法中外道矣。故六祖謂永嘉曰,汝甚得無生意。嘉雲,無生豈有意耶。祖雲,無意誰當分別。嘉雲,分別亦非意。祖雲,如是如是。
   所以者何。謂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 
   (記曰。此徵釋外道所立不生宗有二種過也。謂外道所計不出斷常二見。故所立不生宗有二。謂妄計諸法絕然斷滅以為不生。故雲一切性非性故。此斷見也。又計別有異因能生諸法,謂是作者。如此方莊周所言生生者不生。以由不生者能生萬法。正若彼方所言作者不生而為生因故。謂彼若言不生者既為生因,此因即是生相矣。故雲及彼因生相故。此常見也。此出彼宗體。下顯過。
   說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則壞。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壞者。以宗有待而生故。 
   (記曰。此出彼外道所立宗,有能別不極成過也。佛謂彼外道所立不生宗,彼則自壞不生義。何者。以彼宗有待而生故。謂彼二種不生義,皆有待而然也。斷見不生有待者,以待諸法滅盡,方顯不生義故。常見不生有待者,以待生法方顯不生故。既皆有待,豈真不生耶。故中論雲。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名雖不生,還成生法。是故彼宗自壞不生義。亦名自教相違。
   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壞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說則壞。 
   (記曰。此出彼宗過之所以,而以正法揀之也。然彼宗所以壞者,以彼宗所立不生墮有無斷常等一切法故。且一切法皆是生滅無常。而彼依有無二立宗,其實未出生法。是彼言雖不生,而義實生也。故墮自教相違過。是違自宗也。故雲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若以正法揀之。然我法以不壞相為不生。以生即無生故。彼以壞相為不生。然既壞相,是無常也。豈真無生耶。然彼壞相者,以斷滅為不生,是壞生相也。以不生能生,是壞不生相也。今以我不壞相法揀之。故彼所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說則壞。以彼妄計不出有無生法故也。故下文出其所以。
   大慧。有無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無相不可得。 
   (記曰。此言彼宗壞之所以也。謂我說彼宗則壞者。以彼計有無皆不生,故依之立宗。然一切生滅之法,不出有無。是則彼所立宗即入一切法中矣。且諸法本無。若有若無皆不可得。有無既不可得。彼卻依何處而立宗耶。是故我說彼宗則壞。故唐譯雲。彼宗有無法皆不生。此宗即入一切法中。有無相亦不生故。亦不生者,謂有無亦本不有也。
   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壞。以有無性相不生故。不應立宗。五分論多過故。展轉因,異相故。及為作故。不應立宗分。 
   (記曰。此以正教因相揀彼邪宗以成彼過,結不許立宗義也。若使,猶設使也。佛謂設使彼宗依一切性而立宗。如此則彼宗自壞。以一切法有無性相本自不生故。以一切諸法本自無生。何又用彼立宗耶。故彼不應依之立宗。然彼所立宗,若以正教因明五分勘之,則彼犯多過。以展轉因相與宗不合,多異相故。不但因不合宗,而宗自體亦不成就。何者。以彼計作者為不生故。是故我說,教諸弟子於無生義,不應更立宗分也。五分論多過者。五分,即一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結。多過者。謂宗有九過。因有十四過。同喻有五過。異喻有五過。共有三十三過。其外道所立三支。若以正法揀辯,但有一過未遣,即屬邪宗。以因喻秪為成立宗體故。故因不轉喻不齊,皆不成宗。故展轉因異相,及為所作故,則成多過,故不應立宗。五分義,具載因明入正理論。以義廣,恐繁不能備出。知此,則能定佛法綱宗,摧伏邪見。觀者應探討彼論,庶得其旨。
   謂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無自性。不應立宗。 
   (記曰。此總結前義也。向雲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今謂不生既不應立宗,則若空若無性都不應立宗。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凡所分別,皆不如實知見故。
   大慧。然菩薩摩訶薩說一切法如幻夢。現不現相故。及見覺過故。當說一切法如幻夢性。除為愚夫離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墮有無見。莫令彼恐怖,遠離摩訶衍。 
   (記曰。此如來教諸菩薩說法之式也。問曰。菩薩於不生法既不應立宗。當說何等法耶。答曰。然菩薩當說一切法如幻夢,現不現故。然幻夢雖現,其實不現。意顯諸法雖生,其實無生也。諸法本自不生,而現有生者,非法生也。乃眾生見覺之過,妄見有生耳。故當說一切法如幻夢性。不可說諸法實有不生也。然而亦有說不生者,乃為令愚夫離恐怖句故,不得已而以不生句斷彼生見耳。以一切法不生,不容有說。起心動念,即墮生死故。然為愚夫說不生者。因愚夫一向堅執有無實法。一旦說如幻夢,便生恐怖,則遠離大乘,斷佛種姓。苟不以不生句隨機而開導之,則於佛法絕分,而菩薩亦失慈悲。故雲愚夫墮有無見,莫令彼恐怖,遠離摩訶衍。摩訶,此雲大。衍,此雲乘。菩薩如此說法,則得二通相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曰。 
   無自性無說   無事無相續 
   彼愚夫妄想   如死屍惡覺(唐譯雲。惡覺如死屍。
   一切法不生   非彼外道宗 
   至竟無所生   性緣所成就 
   一切法不生   慧者不作想 
   彼宗因生故   覺者悉除滅 
   (記曰。此通頌五難章空無生無自性,本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以明外道不應立宗也。無事即空。以諸法本空,故無相續。但愚夫妄想於不實計實。如此惡覺,如死屍無知,徒增穢污耳。是則空無自性,不可思議。而不生義,豈容外道妄計而可宗之耶。以彼所立不生,至於畢竟斷滅無所生法。以不達緣生無性,無性緣生。故雲至竟無所生,性緣所成就。下句性字,義貫上句讀。又所成就所字,作不字看。故唐譯雲。以彼所有生,非緣所成故。然一切法不生義,唯在有智者忘心默契而已。不應作想。況彼宗,因生相而立,豈真不生耶。故覺者悉除滅。以彼不生,亦生相故。
   譬如翳目視   妄見垂發相 
   計著性亦然   愚夫邪妄想 
   施設於三有   無有事自性 
   施設事自性   思惟起妄想 
   相事設言教   意亂極震掉 
   佛子能超出   遠離諸妄想 
   (記曰。此頌諸法本無,但妄想有,以誡佛弟子不應起見也。空中本無毛輪,而因翳目有之。以喻真中本無三界諸法,而因妄想計之。愚夫但執假名,動亂心識。具正知見者,當遠離也。故唐譯雲。三有唯假名。無有實法體。由此假施設。分別妄計度。假名諸事相。動亂於心識。佛子悉超過。遊行無分別。
   非水水想受   斯從渴愛生 
   愚夫如是惑   聖見則不然 
   聖人見清淨   三脫三昧生 
   遠離於生滅   遊行無所有 
   修行無所有   亦無性非性 
   性非性平等   從是生聖果 
   (記曰。此頌明三界之相不異,聖凡之見乃殊也。然三界本無實法,而愚夫妄見為實有者,如陽焰非水而作水想,是從渴愛所生也。愚夫如此。聖智豈然之哉。以聖見清淨,故所見三界空洞無物,即此便證解脫三昧,遠離生滅矣。唐譯雲。常行無相境。修行無相境。亦復無有無。有無悉平等。是故生聖果。由凡夫所見差別,故有業果相續。聖人所見三界不異,故生聖果耳。故經雲。不如三界見於三界。
   雲何性非性   雲何為平等 
   謂彼心不知   內外極漂動 
   若能壞彼者   心則平等見 
   (記曰。此頌徵釋上義,以明聖凡平等也。謂三界是一,雲何凡愚見有無,雲何聖人見平等。以彼愚夫不了三界本空,妄計心境以為實有,故內外極漂動。若能了此,則當念平等矣。平等,寂滅之異稱。所謂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上遣所觀境已竟◎下遣能觀智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施設。所攝受非性。攝受亦非性。以無攝受故。智則不生。唯施設名耳。(唐譯雲。如佛所說,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則無所取。無所取故,亦無能取。能取所取二俱無故,不起分別,說名為智。
   (記曰。上辯妄想無性已,此大慧理佛一往所談聖智境界,以辯聖智無知也。魏譯雲。如世尊說,智慧觀察,不能見前境界諸法。乃至如實覺知,無法可取,亦無能取。是故智亦不能分別而取。故雲智則不生。然攀緣事,乃前境界。諸法,所謂相也。前雲不得相是智,而智所以不得相者,以一切境界,但是妄想施設建立,本無所取能取性故。既無可取之境,縱有真智,又何從分別而取之耶。故雲以無可取故智則不生。殊不知妄想境界如暗,智慧如明。明來則暗自去。非是有暗與明作對也。是故所言聖智無知者。由無所知之境,則了境之智亦亡。以無能所取相,故雲不得相耳。所謂唯如如智獨存。殆非絕然無知也。如此,大慧似乎不會聖智不得相義。將謂有境相對,如何不得。必欲知境方名為智。故此起疑,乃牒舉前義將以致難也。此牒義。下致疑。
   雲何世尊。為不覺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智不得耶。為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耶。為山岩石壁地水火風障故智不得耶。為極遠極近故智不得耶。為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記曰。此致疑也。不覺等者,謂全然不知彼境界也。自相等隱蔽,猶言隱沒不現,謂全無可知之境作對也。山岩等障。謂知不透徹也。極遠,自力難到。極近,細而難知也。諸根不具,謂盲冥無知。老小,謂不能一一盡知也。大慧疑智不得相,莫不以此五者為不得耶。下致難。
   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得故。 
   (記曰。此一難也。謂若全不知彼境為不得者。此則不名智,應名無智。以有境界而不知故。
   若復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者。彼亦無智。非是智。世尊。有爾焰故智生。非無性會爾焰故名為智。 
   (記曰。此二難也。謂若全無可知境界作對為不得者,此亦非智。何者。以有所知之境故智生。非無能知之性會彼所知之境而便以為智耶。故唐譯雲。此亦非智。以知於境說名為智。非不知故。爾焰,所知也。
   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記曰。此合三四難也。謂在世界,則山岩石壁四大等事。或極遠而目力不到。或極近而牆壁遮障。四大擁逼。此則知不透徹。在眾生,則老小盲冥無所識知。或諸根不具不能盡知。若以此等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唐譯雲。彼亦非智。以有境界智不具足而不知故。此大慧意,蓋以不得前境為無智,必欲見境方為智也。故下破之。
   佛告大慧。不如是。無智應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隱覆說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 
   (記曰。此斥答所疑為非量也。佛意謂豈不得前境便為無智耶。應知此無智實是智。非無智也。然我所說智不得相者,不是說實有前境迭相隱覆故言智慧不得也。若計有前境得相隱覆故智慧不得者,是妄想施設建立,非智慧也。◎上斥非◎下正答
   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於爾焰不生。順三解脫,智亦不得。非妄想者無始性非性虛偽習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於外事處所相性無性妄想不斷。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 
   (記曰。此正答實義也。佛言,我所說智不得者。以我覺了一切外法若有若無,皆無自性。唯是自心現量,皆悉空寂。以無境界與智為對。我知如此事。故言智不得也。故雲,覺自心現量有無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而,猶如此也。然既無當心之境,境如矣。亦無了境之心,心如矣。心境皆如,俱不可得。以心境俱不可得故,智於爾焰不生。爾焰,所知之境也。境不可得,則境不生。心不可得,則智不生。心境無生,則順三解脫矣。三解脫,謂空,無相,無願。順,入也。然三解脫,非智不入。既入已,則智體亦忘。故雲智亦不得。此所謂聖智無知也。然智無知處,殆非妄想愚夫以無始虛偽戲論熏習之智能作如是知也。此亡知之知,非彼所知。故雲是知彼不知。由不知無知之知,故於外境界形相,有無妄想分別,相續不斷。故魏譯雲。為離如是虛妄心故,說一切法唯自心見。執著我我所故。故雲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
   不覺自心現量,於智爾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於斷見。 
   (記曰。此責大慧不如實知,而起無智斷滅之見也。由不達我我所諸法自心現量,故於智於境起於妄想。以妄想故,觀察若有若無不得實義,遂於智境依斷滅見而起分別。是皆不善二通,不達實義,故妄興邪智也。故下文以二通結責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有諸攀緣事   智慧不觀察 
   此無智非智   是妄想者說 
   (記曰。此總頌斥疑也。謂若實有攀緣境界,而言智慧不觀察,即妄分別。以無智為非智者,此皆是妄想愚夫所說,非明智也。
   於不異相性   智慧不觀察 
   障礙及遠近   是名為邪智 
   (記曰。此合頌三問,總斥為邪智不正見也。
   老小諸根冥   而智慧不生 
   而實有爾焰   是亦說邪智 
   (記曰。此頌第四問,合前三問中,皆以有所知境界方名為智之義,總斥之曰,此亦為邪智。然若實有爾焰,是亦邪說。足知所知障空也。◎此上二執已破二障已淨智行已圓◎下明忘言頓證以顯果海離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