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第十五 (憨山大師 著)

一切佛語心品 第四之一 
   (◎前轉依涅槃果已竟◎下轉依菩提果四德分四◎初顯法身真我德又二◎初顯三德秘藏◎次顯一心真如◎且初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薩摩訶薩,善於如來自性,自覺覺他。 
   (記曰。前顯轉涅槃果已竟。此顯轉依菩提果。先明三德秘藏,以示究竟真我。故請正遍正覺善於如來自性也。三藐,此云正遍。三佛陀,此云正覺。如來自性,即法身自性,乃究竟真我也。一往所談,蓋由凡夫著五蘊假我,外道妄計神我,故世尊以無我破之。今妄執已破,果德已顯,故說法身真我。且云如來自性者,即法身真我也。以彼妄計實有自性能生諸法,故以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破之。今妄計既破,法身乃顯,故此言如來真常法身自性,以顯自覺聖智究竟真我也。
   佛告大慧。恣所欲問。我當為汝隨所問說。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為作耶。為不作耶。為事耶。(二譯皆為果。)為因耶。為相耶。為所相耶。為說耶。為所說耶。為覺耶。為所覺耶。如是等辭句,為異,為不異。 
   (記曰。將顯法身離過絕非,以示斷德,故約過非以請也。辭句異不異者。謂異此等辭句有如來法身耶。為不異此等辭句是如來法身耶。故下如來所答,直指究竟一心真源,故云一切皆非。論曰。當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一相。非異相等。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如是等辭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過故。 
   (記曰。此直指一心真源離過絕非也。若言法身是作,是不作,是果,是因等,俱有過咎。故唐譯總云非。

   大慧。若如來是事者,或作,或無常。無常故,一切事應是如來。我及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無所得故。方便則空。同於兔角,槃大之子。以無所有故。 
   (記曰。此出上有過之所以也。若言如來法身是果事者,則同有作。凡有作者,皆無常。若以無常為法身者,則一切世間無常之事,皆如來矣。安有如來法身是無常耶。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魏譯云不許此法。斯計如來是事是作者,則墮無常過矣。若言如來非所作者,則法身絕無體性。如是則雖修方便,而亦無所得。悉空無利益,枉費辛勤。故云方便則空,同於兔角石女之子,畢竟空無。次計法身非作者,則墮斷滅過矣。斯則作與不作,若果若因,都皆有過。
   大慧。若無事無因者,則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則出於四句。四句者,是世間言說。若出四句者,則不墮四句。不墮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來句義亦如是。慧者當知。 
   (記曰。此明法身句義也。經云。如來藏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是故法身為因果宗,而不屬因果。由不屬因果,故非有無。非有無,故離四句。四句者,是世間言說,非聖言量也。四句既離。百非自遣。離過絕非,故為智者所取。智者應知,一切法說如來句義皆若此。
   如我所說一切法無我。當知此義,無我性是無我。一切法有自性,無他性,如牛馬。 
   (記曰。此以五陰諸法皆有自性,以比顯法身實有真我,以明雖超因果不入斷滅也。意謂我說如來離有無四句者,非是絕無,淪於斷滅。蓋有法身真我自性存焉。何者。且如我尋常所說一切諸法悉皆無我。當知此無我句。然我者,主宰義,自在義。以諸法中無有主宰,不得自在。以此義故,故說無我。非絕無諸法自性也。故云當知此義,無我性是無我。譬如他人身中無有我性。我自身中無有他性。非無彼此自身也。故云一切法有自性,無他性,如牛馬,如來真我句義,應知亦然。
   大慧。譬如非牛馬性。非馬牛性,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諸法非無自相,有自相。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當如是知。 
   (記曰。此以喻釋法身有自性義也。然五蘊法身,非異非不異。以法身隱於五蘊之內,則法身無自性,而非無五蘊自性。如牛中無馬性,非無牛性也。法身顯於諸法之中,則諸法無自性,而非無法身自性。如馬中無牛性,非無馬性也。故云如牛馬。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性。是故一切諸法,皆有法身常住自相。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無我,謂二乘。愚夫,謂外道。然彼所以不知者,以妄想分別諸法自性故。不但法身句義如然。即我所說一切法空,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自性,一一皆當作如是知也。然前一往由彼二乘外道妄計諸法以為實有自性有生,故說空無生無自性以遮遣之。所謂但破其執,不破其法。非是實無法身常住自性也。
   如來如是。(魏譯云。如來法身亦復如是。)與陰非異,非不異。若不異陰者,應是無常。若異者,方便則空。若二者,應有異。如牛角相似,故不異。長短差別,故有異。一切法亦如是。 
   (記曰。此正明法身五陰離異不異,以顯法身平等也。永嘉云幻化空身即法身。故法身與陰,不可言異不異也。若法身與陰不異者,然陰乃無常,而法身亦墮無常矣。若法身與陰異者,然五陰有相,而法身無相,無相則空,空則斷滅,滅則雖修而無取證矣。故云方便則空。如此則異不異者,不出名言,皆非量也。既離一異,則無有二。若二者,即應有異。但法身與陰,同出而異名。如牛兩角,本唯一體,故不異。爭奈五蘊生滅,而法身湛然,如角之長短差別,故有異耳。不獨陰與法身,即諸法皆然。故云一切法亦如是。
   大慧。如牛右角異左角,左角異右角。如是長短種種色各各異。大慧。如來於陰界入,非異非不異。 
   (記曰。此言法身比類不及也。謂法身與陰界入,雖日同體不異,如牛兩角。牛角尚有左右長短一定各異之相。而法身與陰界入畢竟不異。故魏譯云。如是如來法身之相,於五陰中,不可說一,不可說異也。上明法身與世間五陰離異不異。
   如是如來解脫,非異,非不異。如是如來,以解脫名說。 
   (記曰。此明法身與出世解脫離異不異,以顯解脫德也。魏譯云。於解脫中,不可說一,不可說異。如是依解脫故,說名如來法身之相。
   若如來異解脫者,應色相成。色相成,故應無常。若不異者,修行者得相,應無分別。而修行者見分別。是故非異非不異。 
   (記曰。此釋法身與解脫離異不異,以顯解脫德也。謂法身若異解脫者,然解脫即涅槃,而涅槃無相。若法身異此,則屬色相。凡是色相皆是無常,而法身同此,應墮無常。此則計異者過矣。若法身不異解脫者,則無能所。若無能所。則因果不分。不妨修行者現有能證所證差別,故非一異也。故魏譯云。若如來法身不異解脫者,則無能證所證差別。而修行者則見能證及以所證。且有能所,非不異也。
   如是智及爾焰。非異,非不異。 
   (記曰。此明能觀智與所觀境非異不異,以顯般若德也。故唐譯云。如是智與所知,非異不異。斯曆法身解脫般若非異非不異,以顯究竟一心三德秘藏,非縱非橫,圓滿融攝。故永嘉云,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舉一即具三。言三體即一。是以三諦一境,法身之理恆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之道玄會。故知三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為道者,可謂循流而得源矣。故下釋其根量俱非,以顯究竟一心極果。
   大慧。智及爾焰,非異非不異者。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有為,非無為。非覺,非所覺。非相,非所相。非陰,非異陰。非說,非所說。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故。悉離一切量。離一切量,則無言說。無言說,則無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則寂滅。寂滅,則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則無事無因。無事無因,則無攀緣。無攀緣,則出過一切虛偽。出過一切虛偽,則是如來。如來則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 
   (記曰。此直顯寂滅一心真如自性轉依極果,以酬近請,通結前途究竟歸趣,以顯法身離一切相也。論云。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以實無可空,故說如來有真實自性也。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以一切法皆同如故。故云出過一切虛偽,即是如來。以但涉言詮,皆墮戲論故。大慧初問一百八義,而世尊直答一切皆非。由一心真如平等寂滅,本無言說故。今從生滅門中方便攝引,歸極於此,故顯理行斷證因果已竟,而以一心真如涅槃菩提總結之。以真如究竟離一切相,故一切皆非。此蓋別答門中即言說以顯無言也。以此中正明普提,而但稱如來法身,恐昧者不知,故結示云,如來即是三藐三佛陀。
   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離一切根量。 
   (記曰。此總結如來法身離心意識境界也。一往大慧所問,世尊所答,乃至重重展轉徵辯,唯顯此離心意識境界而已。不獨此會,即四十九年三百餘會所說,亦不過顯此。乃至三世諸佛之所證,歷代祖師之所傳,亦唯此而已。更無別法。故云,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斯正古德所云心識不到處。故云佛陀者,離一切根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悉離諸根量   無事亦無因 
   已離覺所覺   亦離相所相 
   (記曰。此總頌法身離諸過也。根量,乃見聞知識境界。以法身離念,非心行處,故因果能所一切皆離。
   陰緣等正覺   一異莫能見 
   若無有見者   云何而分別 
   (記曰。此頌五陰法身平等無二也。以正眼而觀,真妄平等,故一異莫能見。既無一異可見,云何而可分別耶。
   非作非不作   非事亦非因 
   非陰非在陰   亦非有餘雜 
   亦非有諸性   如彼妄想見 
   當知亦非無   此法法亦爾 
   (記曰。此頌法身淳淨也。以法身淳淨,故一切皆非,雖無諸相如彼往見,而真如自性亦復非無。以法法皆真,故云亦爾。
   以有故有無   以無故有有 
   若無不應受   若有不應想 
   (記曰。此頌言有無相待而生,不應其二見也。謂法身雖離諸相,不入斷滅,故不可著無。當知法身非無,而實有自性。若於法身自性而復作有見者,亦是妄想。故云若無不應受,若有不應想。故魏譯云。無既不可取。有亦不應說。此所謂悉離諸根量也。
   或於我非我   言說量留連 
   沈溺於二邊   自壞壞世間 
   解脫一切過   正觀察我通 
   是名為正觀   不毀大導師 
   (記曰。此總顯離過,結歸觀心也。向因凡夫妄執假我,外道妄計神我,故以無我之言破之。而二乘復計無我以為實法,故此言法身真我以破之。意謂向之我與非我,皆言說量,既墮二見已。若於今之所顯法身真我為是,而復以向之二我為非,此亦墮言說量,留連沈溺於有無二邊,終非究竟。不獨自壞,抑且壞他。何者。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皆為戲論故。若解脫如上一切諸過,能正念觀察我所通達離心識處,是名正觀。方為不謗正法,不毀導師。若他觀者,皆邪見也。◎上明轉依菩提果以顯法身三德秘藏以結歸觀心竟◎下顯一心真如離一切相攝歸第一義諦◎初離名字相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云何世尊。為無性故說不生不滅。為是如來異名。(唐譯云。世尊。如佛經中分別攝取不生不滅。言此即是如來異名。世尊。願為我說不生不滅。此則無法。云何說是如來異名。如世尊說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當知此則墮有無見。)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品不現。 
   (記曰。此難明寂滅一心以顯如來法身離名字相也。大慧因聞如來法身不生不滅,遂致疑曰。且如經中一向所說不生滅者,但顯無性之理而已。今則云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然不生不滅則是無性。無性則離名字相。云何說此是如來異名耶。且不生是墮無。不滅是墮有。故唐譯云。世尊說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當知則墮有無見。故世尊答云。我說一切法,有無品不現。何者。以不生則不有。不滅則不無。不有不無,故不屬有無。故云有無品不現。唐譯有無二見有問無答。此經有答無問。故二譯互相發明。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攝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願為說。 
   (記曰。此大慧復以有無致疑難者,以明果德究竟離名字相也。意謂世尊既云說法有無品不現。然不現則無可取。故云攝受法不可得。既不可得,則就中一法不立矣。以一切法不生故。且一法不立,又有誰是如來名字耶。此則自語相違也。若說不生法是如來名字者,似乎此中又是有法者,非超有無矣。故云若名字中有法者。若,猶似也。此義云何,願為我說。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說如來。非無性。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亦非無義。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名號。(唐譯云。我說無生即是如來意生法身別異之名。)彼不生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二譯皆云七地。)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來異名。 
   (記曰。此斥大慧謬計不得佛意,而以法身正義答之也。以大慧疑不生不滅為斷滅。又疑不生不滅攝一切生滅之法。意謂必待生滅緣盡方得不生不滅。故此斥云。亦非無性。亦非攝一切法。亦不待緣。然雖一切皆非而亦非無義。何者。以我說一切法當體無生即是如來異名。殆非此外別有也。第無生意,乃八地菩薩實證平等真如方能明見。殊非外道二乘所能測知。亦非七地菩薩之境界也。永嘉云,若實無生無不生。以無生無不生,故名意生法身。既證平等真如,則法法皆如。以法法無生,當體皆如,故無生是如來異名。到此境界,所謂無一物不播如來之號,無一法不闡遮那之形。故下文以多名釋之。趙州云。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苟非深證無生三昧者,又何以與此。
   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梵語釋迦提婆因陀羅,此云帝釋。又云富蘭陀。又云憍屍迦。皆帝釋異名。)如是等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無自性。 
   (記曰。此喻釋如來雖有多名而無多體,以顯唯一實也。唐譯云。譬如帝釋地及虛空,乃至手足,隨一一物各有多名。非以多名而有多體。亦非無體。以法法皆真,故名異而體同。唯了無生者,故不以名異而異其體。在徇名者特生異見耳。
   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呵(舊云娑婆。亦云索訶。此云堪忍。)世界。有三阿僧祇(此云無數。)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如來異名。(唐譯云。諸凡愚人,雖聞雖說,而不知是如來異名。)大慧。或有眾生知我如來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覺者。有知導師者。有知廣導者。有知一切導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紐(此云大力。)者。有知自在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毗羅者。(城名。以佛生彼城故。)有知真實邊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王者。有知無生者。有知無滅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諦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記曰。此出多名而體不異,正顯離名字相也。由體不異,故如水中月,不出不入。所謂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以無去來,故不出不入。蓋法身普應眾生,平等顯現,而無去來之相。但隨所見聞各別異耳。華嚴名號云,如來有四百億十千名。法華壽量云,我於余國作佛,更有異名。姓氏不同,名號各別。良以法身無生,故無不生。無名,故無不名。以無不名,故不可得而名焉。不可得而名,故名字離也。此非愚者所知。◎上離名字相竟◎下離言說相
   彼諸愚夫,不能知我。墮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辭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計著種種言說章句。於不生不滅作無性想。不知如來名號差別。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不解自通會歸終極。於一切法隨說計著。 
   (記曰。此明如來法身離言說相也。然名字起於言說。以彼愚夫不達言說性空,故妄計名字各異。至於寂滅無生離名言處真實法身,盲無所知。由不知此,故妄計有無,墮二邊見。是等然雖供養於我,而不能善解名字句義趣中所含多名一體,故云不分別名。但取差別之相。以不善解法身自通,故但執言教,昧於真實。謂不生不滅是無體性。殊不知正是法身遍一切處,而為如來差別名號,如因陀羅等也。以不解自通會歸終極至離言說處,故於一切法唯計言說。
   大慧。彼諸痴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余義。惟止言說。大慧。彼惡燒智,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義不生滅。大慧。一切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唐譯云。離有離無故。無生無體故。
   (記曰。此言計言說者不達實義也。然彼愚夫妄謂義如言說,義與言說不異。如斯則但有言說而無實義矣。故云義無體故。以此人不了言說自性,將謂言說之外更無余義,唯止於言說而已。所以然者,以彼愚痴惡智,不知言說自性是生滅法,而義不生滅耳。所以言說生滅而義不生滅者,以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以超文字,離有無相故,無生無體故,是故不墮。
   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眾生妄想故。 
   (記曰。此明如來說法不墮文字相也。所以不墮者,以法離有無相故。除不墮文字者,則說與不說皆明鑒也。此外若以如來有所說者則為謗佛,故云則為妄說。由法離文字故。諸佛菩薩唯說離文字法,故始終不說一字,不答一字。何者。以法離文字故也。問曰。既不說一字,豈不饒益眾生耶。答曰。非不饒益義說。但對眾生所說者,乃說破眾生妄想夢耳。殆非實有法可說也。故云說者眾生妄想故。
   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為誰。 
   (記曰。此釋難也。難曰。既法離文字,則無法可說,而如來何以又說一切法耶。故此釋云。以無法可說,是名說一切法,乃說其無可說耳。所謂雖復不依言語道,亦復不著無言說。若絕然不說者,教法則壞。教法壞,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矣。若總無者,則壞法界相,而又誰是說法者,而復為誰說法耶。所謂實際理地,不立一塵。建化門頭,不捨一法。是在即說而不有其說。豈絕然不說而後方為離文字哉。
   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眾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為得自覺聖智處。 
   (記曰。此釋上不說說,乃為迷者,非為悟者說也。謂諸佛如來本無法可說。其所廣說一切法者,皆為隨順眾生種種解欲,破彼希望煩惱,令轉心意意識故耳。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云不為得自覺聖智處說。是故菩薩莫著言說。) 
   大慧。於一切法無所有。覺自心現量。離二妄想。諸菩薩摩訶薩,依於義,不依文字。 
   (記曰。此釋上不為悟者說之意也。所以不為得自覺智說者,以彼了一切法無所有,知自心現量,善離有無二妄想見。以此諸菩薩但依於義,不著言說故耳。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墮惡見相續。而為眾說。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 
   (記曰。此言迷者自他俱損也。唐譯云。依文字者墮於惡見。執著自宗而起言說。不能善了一切法相,文辭章句。既自損壞,亦壞於他。不能令人心得解悟。
   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達章句,具足性義。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平等大乘建立眾生。 
   (記曰。此言悟者自他俱益也。唐譯云。亦能令他安住大乘。正無相樂者,所謂自覺聖智善樂,揀非二乘外道偏邪三昧也。住正無相樂者,即名攝受大乘。從上諸祖皆深證此無相三昧,故能以離文字法建立眾生。
   大慧。攝受大乘者,則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者,則攝受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者,則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則佛種不斷。佛種不斷者,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魏譯云。一切勝妙生處。唐譯云,則得聖妙處。)知得殊勝入處菩薩摩訶薩,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現眾色像。通達眾生形類希望,煩惱諸相。如實說法。如實者,不異。(唐譯云。真實法者,無別無異。)如實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偽息,是名如實。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真實者,離文字故。 
   (記曰。此明善知如實法者,則能具足一切世出世法也。謂善了知如實無生法者,則能具足一切世出世法。建立正法。續佛慧命。能令佛種不斷。便生佛家。故云得勝妙生處。自利功圓。亦即能令眾生安住大乘。而以十力普現色身,隨眾生解欲,應時應根說如實法,而無一切去來之相。斯皆善達如實離文字法者之利益也。是故行人切莫計著隨言說相。
   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捨,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 
   (記曰。此喻愚夫執言說之失也。經云。我所說法,如標月指。離指方能識月。若執指為月,則兩失之矣。故云,執言說指,終竟不捨,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
   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滅,不方便修,則為不善。是故應當善修方便,莫隨言說,如視指端。 
   (記曰。此以喻釋喻,以明忘言契證之義也。然離言之道,固非淺智可知。苟不以方便指示,則終歸迷悶而不入。譬如嬰兒應與熟食,而食之以生者,則必發狂。是與食者,不善方便故也。此不生滅法,不屬方便,猶如生食。若不善以離言方便之指,彼亦將狂悶而不入。故黃櫱云。今時才出來者,只欲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多與兒酥乳,,消與不消,都總不知。三乘學道人皆此樣。盡名食不消。食不消者,所謂知解不消,皆為毒藥,盡向生滅邊收,真如之中無此事故。前云是攝受欲食,非攝受法食也。所以曹山貴正命食。此善方便之言該於師資。故下親近大德多聞。
   是故大慧。於真實義當方便修。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唐譯云。言說者,與妄想合,流轉生死。)大慧。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於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與此相違,計著言說,應當遠離。 
   (記曰。此教修真實義之方便也。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然真實義,乃離心意識寂滅境界。是從多聞忘言者得。非執名字者所能入也。所言所聞者,謂善離言得義,非善言說也。善義者,乃得二通處,則自不隨外道邪見論議,而亦不令他隨,如此方名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應當親近大德多聞,遠離計著言說者,此則名為修真實義之方便也。◎上顯一心真如離言說相已竟◎下辯生滅因緣以顯一心真如離心緣相
   爾時大慧菩薩復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顯示不生不滅,無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滅。世尊亦說虛空非數緣滅,及涅槃界不生不滅。世尊。外道說因生諸世間。世尊亦說無明愛業妄想為緣生諸世間。彼因此緣,名差別耳。外物因緣亦如是。世尊與外道論無有差別。微塵勝妙自在眾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滅。世尊亦說一切性不生不滅,有無不可得。外道亦說四大不壞。自性不生不滅。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諸趣不捨自性。世尊所說亦復如是。是故我言無有奇特。惟願世尊為說差別,所以奇特勝諸外道。若無差別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滅故。而世尊說,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無有是處。如向所說,一世界中應有多佛。無差別故。 
   (記曰。此疑佛說不生不滅與外道不異,以難明一心真如離生滅因緣,正顯離心緣相也。此有四疑。一謂外道計作者為因能生諸法,諸法生滅而作者不生滅。故疑此與佛所說三無為法無異。二謂外道計我為因,一切世間從我流出,故云生諸世間。世尊亦說無明愛業妄想為緣生諸世間。彼因此緣,名差別耳。說外四大生法亦爾。三謂外道計微塵,勝妙,自在天,眾生主,時,方,空,大種,和合等,九法不生不滅。世尊亦說一切性不生不滅,有無不可得。四謂外道計四大不壞自性不生不滅,以四大常,周流諸趣不捨自性故。然世尊亦說四大性真周遍法界。是則世尊所說與外道無別。是故我言世尊說法無有奇特也。惟願世尊為我說所以勝外道處。若世尊說法不異外道,則諸外道皆亦是佛,以彼說法亦不生滅故。然世尊向說一世界中無有多佛。苟如上所說,果與外道無別,則是一世界中應有多佛出世矣。
   佛告大慧。我說不生不滅,不同外道不生不滅。所以者何。彼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變相。(唐譯云。我之所說不生不滅,不同外道不生不滅不生無常論。何以故。外道所說有實性相不生不變。)我不如是墮有無品。大慧。我者離有無品。離生滅。非性,非無性。如種種幻夢現,故非無性。云何無性。謂色無自性相攝受。現不現故。攝不攝故。以是故一切性無性,非無性。(唐譯云。我所說法,非有非無,離生離滅。云何非無。如幻夢色種種見故。云何非有。色相自性非是有故。見不見故。取不取故。是故我說一切諸法非有非無。)但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安隱快樂,世事永息。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諸賢聖。 
   (記曰。此言如來所說,乃離有無生滅而說不生不滅,不比外道墮於有無起生滅見也。異外道妄計諸法各有自性不生不變。然諸法無常,而彼所計不生不滅者,亦無常論耳。以彼未離有無品故。然我說法所以離生滅者,以彼諸法本非有非無故。云何非無。謂一切法如幻夢色。然雖本無,不妨現見種種相故。云何非有。以彼色性本無自體,元非有故。如彼幻夢諸事,但愚者所見所取,而智者不見不取故。是故我觀一切法若此,故說非有非無。唯了達自心現量者,則於彼法不生分別。分別不生,則心地寂滅。寂滅故永絕貪求。貪求既絕,故安穩快樂。世事從此永息矣。此非愚夫所與。故云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諸聖賢。
   不實妄想,如犍闥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闥婆城及幻化人,種種眾生商賈出入。愚夫妄想謂真出入。而實無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滅惑。彼亦無有有為無為。如幻人生。其實無有若生若滅。性無性無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離於生滅。愚痴凡夫墮不如實。起生滅妄想。非諸賢聖。 
   (記曰。此言境本無生,而愚夫妄起生滅見也。謂不但法本無生,而亦心本寂滅。心寂滅,則彼妄想亦了無自性矣。故云不實妄想如犍闥婆城及幻化人。且彼乾城幻人,雖有種種商賈出入,其實無有出者入者。迷者謂以為真。智者不然。是則愚痴凡夫所起不生滅惑,即彼妄想亦本非有無。如幻人生,本無生也。以妄無體,故云其實無有若生若滅,性無性無所有故。故僧問古德云。起滅不停時如何。德云。咄。是誰起滅。此古人徹見妄想無性故乃爾爾。是則心若寂滅,而一切法皆寂滅矣。所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但愚痴凡夫墮不如實見,自起生滅妄想耳。非聖賢也。
   不如實者不爾。如性自性妄想亦不異。若異妄想者,計著一切性自性,不見寂靜故。不見寂靜者,終不離妄想。 
   (記曰。此言聖人見諸法不如實者,不似凡愚墮生滅妄見也。故云不爾。何者。以見諸法當體如如,不起分別異見故。故云如性自性妄想亦不異。然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不容起見。若起種種異見分別者,則是計著一切實有性自性相矣。所以計著者,以不見諸法本來寂靜故。苟不見諸法寂靜者,則終不離妄想矣。何者。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上顯一心真如離一切相已竟◎下結究竟一心
   是故大慧。無相見,勝。非相見。相見者受生因。故不勝。大慧。無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滅,我說涅槃。 
   (記曰。此總結一心真如離一切相,以成究竟果德也。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故云無相見勝。非相見。以外道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故長淪生死。故相見者乃受生之因,故不勝。若能見無相者,則一切分別妄相當下不生。不生則不滅。不生不滅,此則名為大涅槃矣。是則了妄想無性即是涅槃。非離此外別有涅槃相也。
   大慧。涅槃者,如真實義見。離先妄想心心數法。逮得如來自覺聖智。我說是涅槃。 
   (記曰。此結示一心真如自性涅槃,乃離心意識自覺聖智境界也。論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故云,如真實義見,離先妄想心心數法,逮得如來自覺聖智,我說是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滅除彼生論(唐譯云。為除有生執。)
建立不生義 
   我說如是法   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   無性無所有 
   犍闥婆幻夢   有性者無因 
   不生無自性   何因空當說 
   以離於和合   覺知性不現 
   是故空不生   我說無自性 
   (記曰。此下至頌終,總明真如一心離生滅因緣相也。謂如來本無法說,而其所以說無生無自性者,以為破彼生見,執有自性故。以彼愚夫不知諸法不生,本無自性,故說犍城幻夢以喻之。然彼所執有自性者,墮無因故。然如來何因說無生無自性耶。以諸法空故。故云何因空當說。以彼外道妄執諸法各有自性和合而生,今則離之。是以諸法本空當體無生,故說無自性耳。此頌離生滅相。
   謂一一和合   性現而非有 
   分析無和合   非如外道見 
   夢幻及垂發   野馬犍闥婆 
   世間種種事   無因而相現 
   折伏有因論   申暢無生義 
   申暢無生者   法流永不斷 
   熾然無因論   恐怖諸外道 
   (記曰。此頌離因緣相也。以外道妄計實有生因和合而生諸法。世尊謂我但分析彼和合雖現而非有,故說幻夢垂發陽焰犍城,以喻明世間諸法雖現而無因,以折伏有因論,申暢無生義耳。然能申暢無生義者,則使法流永不斷滅。且我熾然說無因論以破彼有因,令其外道聞者生恐怖故。然佛說無因論,乃無彼生因,殆非外道無因比也。識之。
   爾時大慧以偈問曰。 
   云何何所因   彼以何故生 
   於何處和合   而作無因論 
   (記曰。此大慧趣舉佛問外道生因偈以反質疑,將破無因論義也。佛問外道云。汝之生法云何而生。為從有因生。為從無因生。答言。從有因生。佛又問云。既從有因生,有何所因耶。答言。從微塵四大勝性等為生因。佛又問云。彼微塵四大等,復以何故生耶。答言。以無因生。佛言。若彼微塵等既是無因。無因則無法。無法則無處。無處則無和合。無和合則無生矣。汝言無因,乃於何處和合而作無因論耶。大慧舉此質疑者,以聞上佛說無因破彼有因,故此疑云,且無因乃外道所計,佛嘗以此破之矣,今何故又說無因破彼有因耶。故此涉疑致問。以外道所計生因亦無因。故佛說緣生乃破彼無因。又說無因以破彼生因。意在直指無生以息彼生滅之見耳。故下文明答之。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 
   觀察有為法   非無因有因 
   彼生滅論者   所見從是滅 
   (記曰。此答意顯離生滅因緣相也。謂能觀察一切諸法不屬有因無因,而即頓見無生,而彼生滅之見自悉矣。龍勝曰。有物從緣生。無物從緣滅。起唯諸緣起。滅唯諸緣滅。乃知色生時但是空生。色滅時但是空滅。以空不屬緣,故不生耳。
   爾時大慧說偈問曰。 
   云何為無生   為是無性耶 
   為顧視諸緣   有法名無生 
   名不應無義   惟為分別說 
   (記曰。此徵無生義也。由上佛說離生滅法以顯無生。大慧遂問云何為無生耶。為諸法無性是無生耶。為別有生性顧視諸緣名無生耶。既有無生名,必有無生義。惟願為我說之。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 
   非無性無生   亦非顧諸緣 
   非有性而名   名亦非無義 
   一切諸外道   聲聞及緣覺 
   七住非境界(魏譯作七地。)   是名無生相 
   遠離諸因緣   亦離一切事 
   唯有微心住   想所想俱離 
   其身隨轉變   我說是無生 
   (記曰。此頌無生義也。以離諸因緣及以作者,入唯心住,得二轉依意生法身,乃真無生義。然此無生,非無性,亦非有性。既有此名,亦非無義。但此無生義,乃八地已上所證如實住處。殆非外道二乘及七地菩薩之境界也。以彼外道邪見,二乘偏執,七地菩薩未離心量,尚在生滅數中。未入微細真實住處,心境未忘,故此非彼所知也。離此諸過,是真無生。
   無外性無性   亦無心攝受 
   斷除一切見   我說是無生 
   如是無自性   空等應分別 
   非空故說空   無生故說空 
   (記曰。此頌心境雙絕,法身真空,以顯無生實義也。以境離有無,心離執取,斷一切見,即是真空法身。此非斷滅之空。以心境無生故說空耳。◎上頌無生義◎下總頌離生滅因緣相
   因緣數和合   則有生有滅 
   離諸因緣數   無別有生滅 
   捨離因緣數   更無有異性 
   若言一異者   是外道妄想 
   有無性不生   非有亦非無 
   除其數轉變   是悉不可得 
   但有諸俗數   展轉為鈎鎖 
   離彼因緣鎖   生義不可得 
   (記曰。此頌一心真如離因緣相也。因緣者生滅之本也。離此因緣,別無生法。故肇公云。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無有則無生。故云離諸因緣數,無別有生滅,以十二因緣轉變生法,故云諸因緣數。捨此,不但無生,抑且平等平等,了無一異之性矣。此中若言一異者,即外道見。何者。以有無二性皆悉不生,總非有故。除因緣外,悉不可得。是則緣生無性故空。空故無生。無生則法身平等,離一切相。此所以離因緣外,更無生義可得。
   生無性不起   離諸外道過 
   但說緣鈎鎖   凡愚不能了 
   (記曰。此正示緣生無性義也。性者因緣也。謂生本無生,必待緣生。以緣生無性,故生本無也。唐譯云。生無故不生。是則生即無生,故離外道生法之過。以緣生即無生,故我但說因緣而密顯無生。所以凡愚不能曉了,妄謂離因緣外別有生性耳。
   若離緣鈎鎖   別有生性者 
   是則無因論   破壞鈎鎖義 
   如燈顯眾像   鈎鎖現若然 
   是則離鈎鎖   別更有諸性 
   (記曰。此釋外道計因緣外別有生性義也。佛謂若果離因緣外別有生性者,則是墮無因論,淪於斷滅矣。故云破壞鈎鎖義。鈎鎖者即因緣也。以彼外道妄計別有生性,要待因緣而生。譬如眾像先有,要待燈照而後見,故因緣現生法,即如燈之現眾像。故佛斷之曰。若此論者,正是離因緣外別有生性。故我說彼是無因論。
   無性無有生   如虛空自性 
   若離於鈎鎖   慧無所分別 
   (記曰。此責外道不達緣生無性,故妄生分別也。以緣生無性,故無有生。無生則無性,體相如虛空。此乃離緣之道,絕諸對待。於此境界,三世諸佛不敢覷著,誰當於此分別乎。故云慧無所分別。今彼既於離因緣外而生分別者,足知皆妄計也。) 
   復有餘無生   賢聖所得法 
   彼生無生者   是則無生忍 
   (記曰。此揀無生義也。謂彼外道所計生法固是邪見。而我法中復有餘無生義,乃二乘賢聖所得,亦非真實。以彼斷盡生法,然後方得無生。不了生本無生,故非真實。是則我說生即無生,方是真實無生法忍。乃八地所證。又非二乘淺智所知也。
   若使諸世間   觀察鈎鎖者 
   一切離鈎鎖   從是得三昧 
   (記曰。此揀正行也。謂外道妄計離因緣法,則增長邪見,非真離也。若使諸世間人,一一能觀因緣無性,了知離緣無生之理,則從是即得無生三昧正定矣。下示觀之之方。
   痴愛諸業等   是則內鈎鎖 
   鑽燧泥團輪   種子等名外 
   若使有他性   而從因緣生 
   彼非鈎鎖義   是則不成就 
   若生無自性   彼為誰鈎鎖 
   展轉相生故   當知因緣義 
   (記曰。此示觀因緣之方法也,痴愛諸業等,乃十二因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三世輪轉,牽纏不斷。故為內鈎鎖。鑽燧得火,泥團成瓶,種子生芽,此三者為外物因緣。此等內外因緣諸法,但觀空無自性,即證無生。何必離此之外,更立他性耶。若使此外別有他性從因緣生者,即是無因。此則不但壞因緣義。抑且彼法不成。以彼所計自性,乃無因故。若觀生法本無自性,則因緣頓空,又復誰為鈎鎖耶。以有展轉相生故,故說因緣之義耳。意謂若有因緣,必無自性。若離因緣,即是無生。豈有離因緣外,別有自性耶。是則能觀緣生無性,無性緣生,則了因緣體空,即入真生義。智者當作如是觀。
   堅濕暖動法   凡愚生妄想 
   離數無異法   是則說無性 
   (記曰。此釋諸法無性之所以也。謂四大等法,當體全空,本無自性。但以緣會而生,更無別法。而外道不了,橫計四大實有自性以為生因,乃妄想分別,非正見也。是故我說緣生無性即是無生,以破彼計。離此數外,了無異法。但說無性耳。
   如醫療眾病   無有若干論 
   以病差別故   為設種種治 
   我為彼眾生   破壞諸煩惱(唐譯云。滅除煩惱病。
   知其根優劣   為彼說度門 
   非煩惱根異   而有種種法 
   唯說一乘法   是則為大乘 

   (記曰。此結歸一乘,以顯一心真如究竟義也。謂如來說法,唯說無生。然無生本無有說。而有多種言辭方便開示者,以其病病故也。故如醫療重病,病多而方亦異。佛為破除眾生煩惱病故,以其病根不同,故說諸度法門。此其法本不異,異自機耳。所謂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入大乘為本。故云唯說一乘法,是則為大乘。前顯理究竟處,則曰我大乘非乘。今明斷證已竟,故亦以大乘結之。◎上明一心真如離一切相總顯究竟涅槃真我德已竟◎下破外道七種無常以顯究竟涅槃真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