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的持名念佛修學,分事持跟理持。
事持又分成:事相上的持名跟理上的持名。這兩種都可以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也分「事上」跟「理上」。事是事持,理是理體。
修持是修持,果證是果證,先這樣講會比較清楚。
事持,就是對於實相都不了解,單一昧正信彌陀淨土,這樣來相信釋迦牟尼佛。在事相上持名,念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樣事持念久了,在一切境界當中都能提得起佛號,不間斷、不隨境界轉,這樣可以斷除見、思惑,而達到事一心;念到可以斷除無明煩惱,就是達到理一心,這是事持。
理持,理上的持念可以涵蓋著「念自佛、念他佛、自他俱念」,就是一樣可以持名念佛,持名可以用理持的方式,但差在對實相明不明瞭。若知道自己跟阿彌陀佛是同一心體,所以念他即是念自這道理,差別在於一個是同體心念,一個是念他佛。
因為知道他(佛)是我自性清淨所顯的相,托他佛的自性,可以說是念他佛。
「念自佛」理持就是禪宗通途的修行法門,就是念自性佛。
「自他俱念」是:知道自己的佛性跟佛沒什麼兩樣,他即是自,自即是他。所以念他,即是念自,念自就是念他,自他不二。
在念佛當中,帶有這理觀在裡面,在蕅益大師的《楞嚴經文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有詳細的說明,裡面都有講到,這是理持。
理持一樣把見思煩惱斷了,得的是「事一心不亂」;
把塵沙無明斷了,得的是「理一心不亂」,都一樣的意思。
所以同樣叫做「一心不亂」。分有「事跟理」。
事,就是在事相上。
什麼叫事相上呢?就是他知道蘊中是諸法無我,
他能夠把「我見」給除掉,可是他不知道「法就是心,心就是法」。他所修證的功夫不曉得,沒有辦法證到這一層。
那在實際理解上,又分幾個層次:
一個就是看經典理解,理解上,還有一個是解悟,知道道理但煩惱習氣沒有除掉,我們講是證悟,一個是真正證入的境界。所以他證入的境界是還不知道說心就是法,法就是心,因為他還帶有煩惱習氣在裡面。所以雖然用理持,他還是可以得個事一心和理一心。這是在後面《無量壽經》玄義裡面也會講到,這有一點複雜。
功夫成片,就是時時刻刻佛號都不斷,無論什麼境緣,佛號都不會被它轉,心就安住在佛號上,但還沒把煩惱斷掉,這是事持。功夫成片含在那裡呢?是含攝在事一心不亂。持名念佛可以這樣分事持跟理持。
除了持名念佛,還包括觀想念佛、觀相念佛,都可以分事持、理持。至於「實相念佛」事就是理,理就是事,沒有分所謂的事相上或理上的實相觀,因為事理不二。觀相念佛跟觀想念佛就都有分事、分理。觀相念佛在事觀就是在想那尊佛像,那理觀就是想佛像的本質:心性本自清淨,或是想到這佛像如何而生?佛像是無生,從無生而起作用。所以本自清淨,能現一切淨相、妙相,這是修學者有達到這個層次的境界。像釋迦牟尼佛過去生是大精進菩薩時,拿了一個卷軸佛像念佛,就是藉由看佛像悟得實相然後契入無生的境界。
學習淨宗,不管是講唯心淨土也好,本性彌陀也好,或是具三資糧信、願、行也好,信自也好,信他也好,念自也好,念他也好,都是淨土宗。但是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業障很重,其實學佛的人要相信自己業障重不難,只要有一點反省的心就做到。但是要大家相信自己本來是佛就不容易!尤其是學淨土的學佛人,每個人入手處,都是覺得自己業障很重才來學淨土,好像這法門是專門給業障重的人修,業障輕的好像不用修!那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就應該不用去了。所以業障重自己知道就好,不用一直掛在心上、嘴邊。要曉得心本來清淨才有成佛的可能,大家本來的樣子是清淨的,現在因為迷失了本性,妄有三途六道。就好像一個人坐在那裡,本來很清醒,忽然打瞌睡,睡著就是起妄、起無明!睡著以後在夢中,夢見有六道輪迴、有三惡道,長劫醒不過來,劫數就是時間很長,或是百劫、或是千劫、或是阿僧祇劫;實際上無論多久,都只是在做夢。就像大家在做夢,也許夢見自己在夢中過了一年、過了兩年、過了十年,但畢竟只有一念而已。
為什麼跟大家講說有業障?是先舉一些粗重的讓大家看到,看到之後才看到根本,原來這個業、這個障礙都只是虛妄的,就像夢中的境界一樣,夢中無論帶什麼業障都是夢,再怎麼清淨也還是夢,你的本性不會隨著夢中的境界而改變!它不屬染、不屬淨,這點要很清楚。
為什麼淨土法門不彰?祖師大德講就是學佛人不懂得剛才這個道理,也是不讀大經之過,這大經就是大乘經典。現在學淨土的人都忽略這一點,所以不能將淨宗弘揚到全世界去。淨土宗裡的大經就是指《無量壽經》。一般佛門的大經就是:《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圓覺經》、《般若經》、《金剛經》這些大乘經。大乘經典裡面講的都是這些觀念,這是心法。一般接觸到的淨宗學佛人,都講自己業障很重,真沒有辦法,好像只有下根的才需要來修淨土,才能修淨土,或是下根的人修淨土才會有成就?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是下根,下根是根本就不信的,或是難信入的。大家都是中根,中根就是半信半疑,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對這裡還放不下還沒有轉過來,這是中根。中上的根是他對經教有一點瞭解。可是根器會轉變。不要自己去亂套。
一般人都會認為自己是下根,哪一位和尚才是上根。不是那樣的,所謂上根,是一聞千悟的,像六祖,一言能夠頓悟,這是上根;中根的,就是聽了很多,是有一點發心,但是沒契入,這是中根;下根的是聽再多都不相信,或只做表面功夫。所以大家還不算是下根。縱然是下根,也可以透過經教、透過念佛去轉變,把自己的根器往上提升。所以業障重不重跟根器是兩碼事,根器就是悟性,執著的程度重不重,越重的根器就越差,越輕的根器就越好,是這樣分的。業障重是習氣、業習,當然也可以說有一點關係,但是不要硬把它們牽扯得這麼近。如果都能覺察自己的問題,也都願意轉,只是現在道力不足,那不能說是下根的,不能說是不學。如果每一個人都妄自菲薄的話,那淨土宗的第一個信自,就沒有做到。要相信自心是佛,相信自己本來是佛,不要一直打妄想認為自己根器很差,唯有念佛才能成就。念佛是可以成就,可以把根器轉變過來,但是換一個想法,這樣才不會越學越回去!不然學到後來,會覺得反正自己本來就已經很糟糕了,也改不過來。就像一個做壞事的人,惡貫滿盈,他也知道自己做了許多壞事,所以他就不願意再做好事,反正已經是壞人,早就惡貫滿盈了,再多一樣壞事或少一樣壞事並沒有差!
有些人為什麼學淨土,後來會退心?它不是專接下根嗎?怎麼還會退心?接下根是把眾生從下根接上來,不是讓學的人一直保留在執著的境界、貪婪的境界。它是可以幫大家功夫提昇上來,從下根提為中根、再提為上根。祖師大德在註解裡講,凡夫初學心志怯弱,沒有辦法直接契入實相,所以佛菩薩開方便,用淨土法門,用持名的方式,來接引眾生。讓你先把心制在一處,先消粗重的業障,讓你得見佛,讓你有信心。因為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眾生就沒有信心了,真叫心志怯弱的眾生一下諦信自性本來清淨,他絕不敢相信。所以讓你念佛、見佛,用這方式提起你對佛的信心,這才知道如來講的實相是可信的。
有另一種人是狂妄的,他覺得不用修,反正本來是佛,那種是無知狂妄。其實大多數的學佛人都不是這樣,也不是下根!只是因為道力不足放不下。學佛人要是一直認為自己是下根,就像一個惡貫滿盈的人一樣,即使再多些習氣跟少樣習氣沒差,就越轉越劣。所以佛講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業習是虛妄的。可是剛開始講還不能相信,必須要念佛,對佛菩薩有信心以後,再慢慢接觸經教了解,去契悟自性。那悟得本性以後,再用念佛的方式,也可以!那不悟本心只念佛也可以,可以帶業往生,因為念佛法門它是三根普被!
上根的,一聞千悟一悟便了,他悟了本性,依此來念佛修行也可以!
中根的人,不悟心能解經,知道在事相上修,這樣念佛修行帶業往生;
下根的,不妨念佛,若沒有辦法念,或連觀想也沒有辦法。那就持名,透過持名的方式,消除重業,把粗浮的心給定下來,使心不要那麼膚淺,先除重業,等看得懂經時再看經、念佛,相輔相成,轉下根為中根,把根器轉上來。
所以不要認為修學淨土是下根人才在修,也不要認為自己是下根人,當然也不可以認為自己是上根人,矯枉過正也不行。有遇過也有聽過認為自己是上根的。他說自己是上根,不學淨土。誰說上根不用學淨土?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上根,也都來學,舍利弗也是上根,目犍連神通第一也是上根,須菩提這些十大弟子,無論是聲聞或是菩薩都是一等一的,都來學淨土。所以不是說上根不用學。
所以心淨國土淨,上根的人能夠一下就了解;中根的人沒有辦法一下子了解,但慢慢的修行可以了解;下根的人不能相信,但是他相信有極樂,慢慢的透過念佛消業障,就會慢慢相信。從那善根最差的,根本就不信的,慢慢給他種善根,引他念佛,開始可以請他幫忙換供水,給他積福慧,讓他接觸,讓他的六根熏到佛菩薩的氣氛,那善根就會慢慢發起來。所以說法寶要流通,流通得越廣越好,見聞皆獲益!為什麼說出家猶勝外道種姓?因為這個身形出去,人家一看就落入佛種,讓那些不學佛的人種了善根,甚至讓一闡提,沒善根的,斷善根的,都能夠帶起他自性的佛種,跟佛結緣,或讚或謗都種下善根。文殊菩薩不是一生下來就這麼聰明,他過去生也曾毀謗大乘。因緣是有位大乘的菩薩在講大乘法,他是修小乘的,他就去到處毀謗,後來死了以後下地獄,但因他聽過這位法師講大乘經,在地獄的苦報受完以後,出來後轉生人道聰明利根,就是因為曾聽過大乘經。這是文殊菩薩自己講的!
所以不要認為自己是下根才來學淨土,淨土不是只接下根的,是三根普被。為什麼三根普被呢?它可以把善根從下根轉成上根,而且有佛力的加持,根器轉得特別快。
大家都知道,淨土宗念佛就好,但特別強調信、願、行;
可是大家都偏重在念佛,卻不學經、不看經典,有些也只看淨土五經,說實話,淨土五經沒有那麼好懂。
沒有《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圓覺經》給它做註解,是沒有辦法了解,也很難去契入的。像《無量壽經》裡一句:「隨時悟入華嚴三昧」,一般人不了解,這一句話就是《華嚴經》,具足總持百千三昧。要怎麼樣能具足總持百千三昧?多數人不了解為什麼學淨土就能夠得到?這裡面因為需要《華嚴經》,《法華經》給大家做註解,偏偏現在學淨土的人,他覺得自己是下根,來念佛就好,又不看經。搞錯了!不是這樣學的。印光祖師也不是這樣子教的,他教學人要老實念佛是「行門」;「解門」是要讀大乘經典,是要這樣學的。不是只有學天台宗、華嚴宗的人要去讀《華嚴經》或其他經典,其他宗它是有它專門依止的修行方式或依某部經,或他宗祖師立的宗派,所傳的修行方式。而淨土宗是依《無量壽經》這部經傳了這修行方式,但不是說其他經典都不用看,其他的經不看,淨土宗也學不會。但是現在的人去都看了又有問題,所以經不好講就是這樣子,因為他這裡看了一知半解,那裡看了也是一知半解。所以為什麼要提倡說先學一部,不是說看一部就定死在那裡不肯再學了。是先學一部,有基礎、有概念了,等自己對修行念佛有基本的信心後,你再去看其他的經,再來對實相了解,才能夠真看破放下這世間。對實相了解,眾生才能夠從心裡面放下,放得徹底,把自己的貪、瞋、癡、妄想、分別、執著,徹底的放下、除掉,這是看經典的功德。有人說:有些老先生、老太太,雖對實相不了解,也能放下來念佛。那是放下一些粗的、事相上的執著,這些老人家做得到。而有些根器差的根本就不相信,或是看了很多還是不相信,沒有契入卻還以為自己有契入,認為自己有在修。但是透過善緣、同參道友、善知識的提點來修學淨土,透過念佛、拜佛、讀經、聽經、看經、研教,漸漸會轉變,不會永遠在下根,也不是說下根才需要學淨土,這點要很清楚。
悟顯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