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第十 (憨山大師 著)


   一切佛語心品 第二之五 
   (◎上釋觀察義禪竟◎下釋攀緣如禪◎初觀四大如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四大造色。雲何菩薩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薩摩訶薩作是覺。彼真諦者,四大不生。於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觀察。觀察已,覺名相妄想分齊自心現分齊。外性非性。是名自心現妄想分齊。謂三界。(唐譯雲。觀彼諸大種真實不生。以諸三界,但是分別。唯心所見,無有外物。)觀彼四大造色性離。四句通淨。離我我所。如實相自相分段住。無生自相成。 
   (記曰。此言四大本自不生,以釋攀緣如禪也。攀緣者妄想也。四大者名相也。然妄想元是正智。名相本自如如。以彼愚夫不達三界唯心所現,故妄見四大及所造四塵以為實有。故妄執大種以為生因。是迷正智為妄想。變如如為名相。是以但起攀緣作四句謬解。種種邪執故於如不如。今菩薩以正智觀察彼諸大種,當體寂滅,真實不生。洞見三界一切名相,但是妄想分別,唯心所現,本無外物。如是觀時,則大種所造悉皆性離。若大種性離,則四計頓絕,物我皆空。如此則即妄想為正智。了名相本如如。一心住如實處。萬法皆悉不生。故唐譯雲,住如實處,成無生相。此所以觀四大不生為攀緣如禪。以攀緣即如。非攀緣如也。故雲善四大造色等。以達四大不生,故雲善。外道不達,故不善。
   大慧。彼四大種,雲何生造色。謂津潤妄想大種,生內外水界。堪能(唐譯雲作炎盛。)妄想大種,生內外火界。飄動妄想大種,生內外風界。斷截色妄想大種,生內外地界。 
   (記曰。此言四大從妄想生,以破外道妄計四大為生因,以明不善四大造色,成前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義也。以彼外道不達五蘊諸法唯心變現,乃妄計四大種以為生因,能造諸法。故此責雲,彼所計四大種,雲何能生造色耶。雲何,猶言如何。乃責問之詞也。然我但說四大從妄想生。非從四大生。是則妄想為四大種。非四大為四大種也。且妄想無性。即四大本自不生。今彼愚夫邪執謬解,不獨見四大生,抑且妄執四大能生生。此所以不善四大造色,妄起四計,故於如不如。斯乃愚夫言說,非聖賢也。故下結雲,非我所說。然此經文簡古,佛意幽深,最難潛通血脈。舊注引楞嚴世界相續文,對釋此段。然雖消文有據。其實義難會通。何也。以彼說世界生起之由,以言次第相生之情狀。今此但說四大從妄想生,以破外道妄計四大為生因耳。二處言同義別。若執彼明文,則返晦此經旨。觀者幸勿以臆斷。下文自當證之。文雲。謂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緣,非彼四大緣。謂妄想是四大因,非四大為四大因也。
   色及虛空俱,計著邪諦。五陰集聚,四大造色生。 
   (記曰。此承上文牒外道計,以明四大不能造色生,以破外道妄計即色是我等四句也。邪諦,冥諦也。即數論師所立二十五冥諦。謂從神我為冥初主諦。從冥生覺。從覺生我心。從我心生五塵。從五塵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然此中色及虛空,五大也。五陰,即十一根也。然彼外道妄計五大生五陰。以虛空無形,唯能和色。故但雲五陰集聚從四大造色生。俱,和合也。又勝論師計六句為生因。謂一實,二德,三業,四大有,五同異,六和合。又於實句中執有九法。謂五大,時,方,和,合。此九能生五陰諸法。故妄執即色是我我在色中等四句邪見。今世尊將欲破之,乃先出其計雲,色及虛空俱,乃是計著邪諦,妄說五陰積聚四大造色生。下文先破色不即我我不在色中等。後破四大造色不能生五陰。且先破色不即我。以外道妄計八識為神我。故約識破之。
   大慧。識者,因樂種種跡境界故,余趣相續。 
   (記曰。此破色不即我等四計意也。然破外道妄計四大造色能生五陰,故妄計我在色中色即是我等。佛謂彼所計神我,即我法中識也。若言色即是我,且人死時四大色滅,而識不滅。以此識因愛樂貪著六塵境界故,造善惡業,又招未來果報,復於余趣受生,相續不斷。若果然色即是識,其色滅時而識亦與之俱滅矣,豈非斷滅耶。今既余趣受生相續,足知識不滅。識既不滅,則色非即我,明矣。不但色不即我,抑且四大造色不能生五蘊。故下文破之。
   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緣。非彼四大緣。 
   (記曰。此言四大不能造色也。以外道計四大為能造,五蘊諸法為所造,是四大與四大為生緣矣。緣,即因也。故佛牒其計而破之曰,四大及所造五蘊等色法,自有與彼為因者,乃妄想耳。但非彼四大與五陰為因也。何者。以彼四大不能造色生五陰故。故下文徵破。
   所以者何。謂性形相處,所作方便無性,大種不生。大慧。性形相處,所作方便和合生,非無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記曰。此徵破四大不能造五陰之所以也。性,謂四大自體。形相處,即彼諸法上長短高下大小等形狀。方便,即造作之方法也。以上佛言四大不能造色。故此徵而破之曰,何故不能造。以推求能造四大自體形相,及造作方法,皆不可得,以無自性故。既無自性,則大種本自不生。本自無生,又豈能生他諸法耶。是計四大能造者妄也。若謂所造五蘊諸法從四大生,此亦不成。何者。以能造大種是有體相形狀之物。今能造者既是有形,而所造五蘊亦應有形,非無形也。意謂縱許四大能造,但能造五蘊中色法一陰耳。然彼四陰無形者,彼安得而造之耶。是計所造者妄也。且彼計色即是我。況色滅而識不滅。足知五陰非四大所造。今觀四大本不能造色。是故計四大造色相者,乃外道妄相分別顛倒見耳。非我所說也。故雲非我。由上佛言四大有形不能造無形。故下文釋成,以明觀五陰如。
   復次大慧。當說諸陰自性相。雲何諸陰自性相。謂五陰。雲何五。謂色受想行識。彼四陰非色。謂受想行識。 
   (記曰。佛言有形不能造無形。故說五陰自性相,以明四陰非色所造,將現五陰本如也。
   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異相。大慧。非無色有四數。如虛空。譬如虛空,過數相,離於數。而妄想言一虛空。 
   (記曰。此釋四陰無形,非色所造也。四大,外四大也。造色,內四大也。謂無陰中色之一陰,可說是四大所造。以有堅濕暖動四法各各異相。故是有形。不比無色四陰如虛空故。至若受等四陰無有形相,猶若虛空,但以妄想名言說為四陰。譬如虛空超過數相,但分別言一虛空耳。豈有虛空無形,屬彼四大所造耶。是則妄計四大能造五陰者,皆邪見也。
   大慧。如是陰,過數相,離於數。離性非性,離四句。數相者,愚夫言說,非聖賢也。 
   (記曰。此通釋五陰皆空也。如是陰,通指五陰也。性,色陰。非性,四陰。謂不但四陰如空,而色陰推求各無自性,大種不生,而色本空也。是則五陰皆空,超過數相。又豈可以五數目之耶。故雲如是陰超數相,離於數。然既超名數,則五陰元無。五陰既無,則離性非性矣。離性,則色不可謂之有。離非性,則四陰不必謂之無。是則有無既離,則百非俱遣,名言路絕,則陰本如如。又豈可以數相求之耶。是故計數相者,乃愚夫言說耳。殆非聖賢真知見力也。永嘉雲。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深證乎此。
   大慧。聖者如幻種種色像,離異不異施設。又如夢影士夫身,離異不異故。大慧。聖智趣,同陰妄想現。 
   (記曰。此釋伏難以明五陰本如也。由上佛說五陰皆空。恐愚者疑謂現見五陰聖凡皆有,何以言無。故此釋雲。我說五陰皆空,不是絕無。但聖智觀之,如幻不實。所謂了達緣生無性,其體皆空。但不作一異等妄見施設耳。豈是絕然滅無耶。然此五陰,乃法身影明。如夢中身。如鏡中影。無別所有。故說非異非不異。是故我言五陰本如。而愚夫不達乎此,乃妄作一異等分別見。永嘉雲,幻化空身即法身。是則五陰當體元是法身。五陰妄想現時,而法身齊現。但隨聖凡所見不同耳。若以妄想分別,則法身隱而五陰現。若以聖智而觀,則法身現而五陰消。故前文雲,然彼惑亂,諸聖亦現,而非顛倒。故雲聖智趣同陰妄想現。斯實妄想本如。能觀察此,所謂攀緣如禪。下文結雲。
   是名諸陰自性相。汝當除滅。滅已,說寂靜法。斷一切佛剎諸外道見。 
   (記曰。此結名離過也。然未達五陰本如,故作一異生滅妄見。其所說者,皆生滅法。故此結雲,五陰如此空寂,汝當除滅自性相見。滅此生見,即證無生。其所說者,皆寂滅法。又當以此所證,斷一切外道邪見。
   大慧。說寂靜時,法無我見淨,及入不動地。入不動地已,無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達究竟。力明自在。救攝饒益一切眾生。猶如大地載育眾生。菩薩摩訶薩普濟眾生亦復如是。 
   (記曰。此結攀緣如禪行成得果之相也。前觀察義禪行成,從凡夫入解行,即登初地。漸觀深入至上上地。以頓見真理,漸斷無明故。所謂頓悟漸修者是也。今攀緣如禪觀行成就,頓登八地,頓證無生,頓斷無明,頓捨藏識。所謂頓悟頓修者是也。已上三種禪,乃三乘行相。然二乘禪,固在所呵。後二雖勝,猶屬迷悟因果。故後偈雲諸乘非究竟。何也。以宗門縱然親證真如,猶是法身邊事,非法身向上事也。至若如來清淨禪,則不屬因果,故為最上一乘,乃此經之宗趣。所以但說前三種禪已,即便說邪正二果。而如來禪,則不容有說。意令吾人默契不言之表耳。及其向後大慧特請。世尊但雲,前聖所知,轉相傳受,妄想無性,一語而已。此直指從上佛祖所傳心印,以為禪宗的訣,意顯此經之宗趣也。觀者深察之。◎已上釋邪正因行不同已竟◎下文釋邪正果德不同◎先示邪果
   復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雲何為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 
   (記曰。此辯果德不同,初示邪果也。由上佛說因行既有真偽,故所感果亦有邪正。故此先言四種涅槃,以顯外道二乘因行之不真也。性自性非性涅槃者。謂數論師,妄立神我以為主諦,實有自體。以非究竟涅槃,故佛隨便而斥之曰。彼所計自性,其實非性,但妄執耳。故雲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者。謂外道妄計色究竟天以為涅槃。謂盡虛空界十二類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又計大自在天以為涅槃。謂自己身心並十方虛空,皆從彼出。又順世外道,計四大是實有常,能生諸法。故求火光明,樂水清淨,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從事以為常住。以計彼種種相實有自性。故佛斥之曰。彼所計者,其實非性,但妄執耳。故雲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者。謂勝論師,計一切無情有知,立六句義。謂有實,德,業,大有,同異,和合。以極微為常住。故以十方草木皆稱有知,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為十方草木。故唐譯雲覺自相。猶言微塵自相而有知覺也。故佛斥之曰。彼自相自性,本無自性,亦非有覺,但妄計耳。故雲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者。謂無想天人,以永滅依為歸寧地。及定性聖聞,證滅諦已,居滅已休,更不前進。及定性辟支,並不回心諸緣覺倫,觀化知無,緣離證滅。執諸陰已滅,不受後有,永斷生機,取為涅槃。故雲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此四皆外道自取以為涅槃。故雲非我所說。然二乘不達自心,心外取法,故亦雲外道。◎下示正果
   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記曰。此明佛所說涅槃正果也。然彼外道所取涅槃,皆妄想識耳。佛謂我所說涅槃者,非別有體,即彼妄相識寂滅處,當體便是涅槃,非離此外別有涅槃可證也。故雲妄相識滅名為涅槃。問曰。前初雲證自智境界,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次復雲一切識自性習氣藏識意識見習轉已,我及諸佛說名涅槃。此獨言妄相識滅名為涅槃者何也。答曰。此三立言,意旨不同,不可作佛說涅槃有差別會也。前初乃責二乘以不知證自智境界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故妄計未來諸根境界滅以為涅槃果耳。然舉大涅磐言,意在責彼不知,非正說涅槃也。次乃勘校邪正因果不同。意謂彼外道二乘以依有無斷常等四句修行愚夫所行禪為因,故所感果亦非究竟。我以離四句法修行觀察攀緣如禪,故轉生死為涅槃。故雲一切識自性習氣藏識意識見習轉已,我及諸佛方說為涅槃。謂不同外道以妄見習氣為涅槃也。今乃釋前不同之所以,正示涅槃行相,以顯此經之宗極,故但言妄相識滅為涅槃。蓋言妄相當體寂滅即是涅槃,更不待轉。何者。以妄想無性故。是則即彼外道二乘見習盡是涅槃,不必別求。以當體無生,更何所轉。此正最上一乘,實此經宗極。故下文雲七識不生。以立意不同。故言亦異也。然此妄想,即第六意識,故次辯之。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雲何離意識非七識。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 
   (記曰。此問明八識本來涅槃義也。由佛前言轉藏識妄見習氣為涅槃。然藏識,八識也。見習,七識也。今此但言六識滅為涅槃。故此疑問不建立八識耶。佛言建立。又問既建立者,且七識為生死根,雲何但言六識滅為涅槃,而不言七識耶。佛言。八識者,乃如來藏清淨真心也。本來寂滅。而七識無體。本自不生。但彼六識依八識而起攀緣。八識因六識攀緣而有生滅。故雲彼因及攀緣故。今意識若寂滅,則七識不生,而八識當體元是清淨涅槃,又何待轉,而後方為涅槃耶。
   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 
   (記曰。此釋上七識不生義也。唐譯雲。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由是意俱。我我所執思量隨轉。無別體相。謂七識所以不生者,以無體故。但因意識攀緣五塵境界時,生起習氣熏彼藏識。而藏識受熏,以習氣力,影現根身器界。而妄見此影,執為我我所者,乃名七識,故雲意俱。是則七識思量,但隨六八內外門轉,乃八識之影明。如燈毛輪,無別有體。雖有名而無實。以唯一精真。故雲不壞身相。
   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 
   (記曰。此言藏識元是不動智體,但因六識攀緣自心境界,諸識相因而生,故得藏識之名也。由意識一起而諸識齊起,故雲心聚生。然八識湛淵,本無生滅,秪因六識攀緣而有生滅。七識因八識而起執著。六識因七識而起分別。五識因六識而攬境。六識又因五識而攀緣。七識又因六識而增長見習。八識又因七識我執染污而不解脫。故雲展轉相因。是則生從六識相因而生。滅則六識滅而諸識齊滅。此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俱解脫也。
   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 
   (記曰。此以喻顯七識本不生也。海喻藏識。浪喻七識。境界如風。謂藏海澄淵,本無七識波浪。但自意識攀緣六塵境界風吹,故有起滅。今若意識不起,境界風停,則七識當體寂滅。是則生但因緣生,滅但因緣滅,非七識也。故雲七識不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不涅槃性   所作及與相 
   妄想爾焰識   此滅我涅槃 
   (記曰。此總頌外道涅槃非我所說義也。謂外道妄計涅槃實有自性,及有所作相。佛言我不如此。然我所說者,但以妄想所知識滅,名為涅槃耳。爾焰,所知也。
   彼因彼攀緣   意趣等成身 
   與因者是心   為識之所依 
   (記曰。此頌七識不生也。謂彼藏識,因彼意識攀援,故有七識身生。然而與意為因者,乃是藏識心王,非七識也。故雲與因者是心。以藏識為諸識之所依故。是則藏識之生滅,前五之攬境,及七識之假名,總因意識而有。故意識若滅,則諸識當體不生。故下以喻成。
   如水大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記曰。此以喻結成也。問。諸教皆言七識為意根,乃生滅之樞機。今言七識不生,但言意識滅即為涅槃者,何也。答,此直示頓悟無生之旨,乃禪宗修心之的訣也。若謂定有七識以為意根,則相續長劫,何由一念頓證無生耶。今了七識不生,則意識脫體無依。意識無依,則妄想無性,當下寂滅。妄想寂滅,則一切內外心境無不寂滅。淨名雲,一切眾生本來涅槃,不復更滅,謂是故也。故雲,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此實自覺聖智境界。豈彼外道邪見三乘比智所可入耶。故古德雲。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已上廣釋前三種褝以顯三乘差別因果相竟◎次下廣釋如來禪融會五法自性總歸如如以顯一乘平等因果相有三◎初即妄即真以顯因平等
   復次大慧。今當說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別通相善分別。汝及余菩薩摩訶薩,離妄想,到自覺聖。外道通趣善見。覺攝所攝妄想。斷緣起種種相妄想自性行。不復妄想。 
   (記曰。此即妄相差別以示平等行相也。因上一往佛說妄想為十界五性三乘生死涅槃之本。恐其行人不知何等妄想。故此特示其相。欲令行人即妄相以證如如也。然妄想名雖通稱。其實有多種差別不同。若不善知其相。抑將認妄為真。故楞嚴雲。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唐譯雲。我今當說妄計自性差別相。今汝及諸菩薩摩訶薩善知此義。超諸妄想。證聖智境。知外道法。遠離能取所取分別。於依他起種種相中,不更取著妄所計相。
   大慧。雲何妄想自性分別通相。(唐譯雲。妄計自性差別相。)謂言說妄想。所說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見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續妄想。縛不縛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別通相。 
   (記曰。此標妄相差別相也。前說轉一切自性習氣藏意意識見習為涅槃。故隨說二種自性相。謂言說自性相計著。事自性相計著。此蓋示其所當轉者也。言說自性相計著者,從無始言說虛偽習氣計著生,乃名也。事自性相計著者,從不覺自心現分齊計著生,乃相也。以妄想因名相而生故。此二乃妄想總相。今列十二妄想,蓋亦不出前二。但廣示其相,乃前二之差別相耳。由妄想因他名相而有,是謂緣起。今顯妄想無性,本自圓成,則彼名相自如如矣,故雲通相。故此科雲真妄平等。
   大慧。雲何言說妄想。謂種種妙音歌詠之聲,美樂計著。是名言說妄想。 
   (記曰。此計世俗言語音聲,及歌詠詞句等,以為實有自性者也。
   大慧。雲何所說事妄想。謂有所說事自性,聖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說妄想。是名所說事妄想。 
   (記曰。此計出世聖言量,以為實有所說自證境界,依之妄起分別者也。謂於佛所說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第一義諦自證聖智出世等法,以為實有自性。依之復起種種言說分別,以作實法。故唐譯雲。謂執有所說事,是聖智自證境界,依此起說。
   大慧。雲何相妄想。謂即彼所說事,如鹿渴想。種種計著而計著。謂堅濕暖動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記曰。此合上二而言也。以於佛所說出世法中,執以為實,妄有所得,故雲於彼所說事中如渴鹿想。又於所說世諦法中,根塵四大等法,計著實有自性,故雲種種計著而計著等。此上三,乃言說自性計著也。
   大慧。雲何利妄想。謂樂種種金銀珍寶。是名利妄想。 
   (記曰。此下九種妄想,乃事自性計著妄相也。於諸財寶不達性空,故雲利妄想。
   大慧。雲何自性妄想。謂自性持此,如是不異。惡見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記曰。此妄計世間諸法,一一各有自性。執之決定如是,不可更易。即外道執四大種各有自性而能生物。故雲惡見妄想。
   大慧。雲何因妄想。謂若因若緣,有無分別,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記曰。此外道妄計諸法,有從有因生,無從無因生。故唐譯雲。謂於因緣分別有無。以此因相而能生故,故雲因妄想。
   大慧。雲何見妄想。謂有無一異俱不俱惡見。外道妄想計著妄想。是名見妄想。 
   (記曰。此外道依有無等起四句見,故雲見妄想。
   大慧。雲何成妄想。謂我我所想,成決定論。是名成妄想。 
   (記曰。此外道妄計即色是我,離色是我等,成決定論。故魏譯雲。取我我所相,說虛妄法。唐譯雲。理分別。謂於無理處,以宗因喻成立有理。故雲成妄想。
   大慧。雲何生妄想。謂緣有無性生計著。是名生妄想。 
   (記曰。此生見也。謂計諸法若有若無,皆悉有生。以有有生,無亦有生故。如雲太極從無極而生。然太極無形,而妄見有生,此無而有生也。至若兩儀八卦三才萬物,皆一定有生,此有而有生也。故唐譯雲。若有若無,從緣而生,是名生分別。
   大慧。雲何不生妄想。謂一切性,本無生,無種因緣,生無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記曰。此不生見也。謂一切諸法本來不生者。以未生已前,先有不生之體。此體不從因生,故雲無種因緣生無因身。如莊子雲生生者不生。即所謂有物先天地者是也。故唐譯雲。計著一切法本來不生。未有諸緣而先有體,不從因起。既不從因起,是無因也。無因則無果。既無因果,則成斷滅。是則名雖不生,實斷見耳。故前百丈錯答學人不落因果一轉語,五百生墮野狐身。正墮此不生見,錯會無生義耳。觀此,痛令識法者懼。
   大慧。雲何相續妄想。謂彼俱相續,如金縷。是名相續妄想。 
   (記曰。此相續妄想有二。一謂世法,即如世之五行相生相克,八卦四時往復不斷,謂之相續。二謂佛法,說眾生世界業果相續不斷,亦謂之妄想。何者。以達無生者,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殞。何況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如此,則又如何從而相續耶。是則不達諸法唯心所現者,乃妄計諸法實有相續自性,特妄想耳。
   大慧。雲何縛不縛妄想。謂縛不縛因緣計著。如士夫方便,若縛若解。是名縛不縛妄想。 
   (記曰。此計實有煩惱可縛,涅槃可脫也。前十一種妄想,屬凡夫外道。此一屬二乘。以彼二乘不達煩惱性空,故以生死為可縛。不達涅槃性空,故欲斷煩惱而取證。故如人被縛,必待解縛而後為脫也。如楞嚴雲,根塵同源,縛脫無二,則非彼所知。
   於此妄想自性分別通相。一切愚夫計著有無。 
   (記曰。此結過也。凡所分別,皆妄想耳。愚夫不達,妄執以為實有實無。
   大慧。計著緣起而計著者。種種妄想計著自性。如幻示現種種之身。凡夫妄想見種種異幻。 
   (記曰。此言遍計執性,乃依他緣起,由不達圓成,故妄以為實也。計著緣起而計著種種妄想計著自性者。如論所說,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然此遍計本無自性,但依他起,乃分別緣所生耳。凡愚不了,妄以為實。故唐譯雲。於緣起中執著種種妄計自性。如依於幻見種種物。凡愚分別,見異於幻。經雲。眾生不異幻。了幻無眾生。以不能如幻觀眾生,而妄分別有無一異,故雲見異於幻。
   大慧。幻與種種,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幻非種種因。若不異者,幻與種種無差別。而見差別。是故非異非不異。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薩摩訶薩,如幻緣起妄想自性,異不異有無,莫計著。 
   (記曰。此結示真妄平等相也。謂妄相本自緣生,了無自性,不可作一異有無分別執著,故非異非不異。以一異俱非,則如如平等矣。幻喻心。種種喻妄境。然種種依幻而起。且幻事本無,何況復於幻出種種,而又作一異有無等見耶。故誡之曰,如幻緣起妄想自性異不異有無莫計著。謂彼妄想自性本無所有,乃依如幻緣起耳。故不應作一異有無計著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縛於境界   覺想智隨轉 
   無所有及勝   平等智慧生 
   (記曰。此總頌真妄一如,以顯平等相也。謂三界五蘊一切境界,但隨妄想而轉。然於實際,當體寂滅,本自如如。故雲爾也。覺想,謂妄覺無明也。智即六粗中智相,謂分別心也。無所有最勝處,謂真如實際也。以自他俱泯,故雲平等。由無明不覺,妄見境界,則心縛於境,境復牽心,故不平等。若以正智而觀,則心境雙絕,故平等耳。楞嚴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妄想自性有   於緣起則無 
   妄想或攝受   緣起非妄想(唐譯雲。在妄計是有。於緣起則無。妄計迷惑取。緣起離分別。
   種種支分生   如幻則不成 
   彼相有種種   妄想則不成 
   彼相則是過   皆從心縛生 
   (記曰。此頌泛舉妄想緣起相因而有也。謂妄相本無自性。所以有自性者,以於緣起諸法妄生取著故。且彼緣起諸法,非妄想也。何者。以一切諸法緣生如幻故。然彼幻事種種,支分宛然若生。以皆如幻,故雖生不生。故雲如幻則不成。然彼幻相雖有種種,其實性本無生,亦無有相。以見彼有相者,但妄想耳。若了彼如幻,則妄想不生。以不了如幻,依之造業,故彼相是過。此皆從心縛而生也。彼相既因妄想而有。若妄想不生,諸相自寂。則依他性空,相本無也。然心境互為緣起也。今幻相不成,則無當心之境。妄想不成,則無了境之心。心境皆無,言思路絕,本自如如矣。
   妄想無所知   於緣起妄想 
   此諸妄想性   即是彼緣起 
   妄想有種種   於緣起妄想 
   (記曰。此頌妄想從緣起而生也。以妄相實際本無所知之境。但於緣起諸法不了無性,而復於彼妄生分別,計著有無,執取美惡,故雲於緣起妄想。且此諸妄想性,除緣起外,別更無有,故雲即是彼緣起。所以妄想有種種者,但於緣起妄想耳。
   世諦第一義   第三無因生 
   妄想說世諦   斷則聖境界 
   (記曰。此頌世諦即第一義,以明即妄即真也。謂若妄計妄想緣起實有自性,即第一義諦而為世諦。若了妄想緣起無性,即世諦而為第一義諦。若不知諸法緣生者,即是無因生矣。又墮外道冥諦也。是則本無世諦,而世諦但依妄想說耳。即妄想斷處,便是自覺聖智境界。故唐譯雲。妄計是世俗。斷則聖境界。
   譬如修行事   於一種種現 
   於彼無種種   妄想相如是 
   (記曰。此頌通喻妄想緣起相因而生也。謂第一義諦本無諸相。但因妄想妄見諸法,而復於彼周遍計度,美惡一異有無等,堅執為實。其實第一義諦中,本無此事,故雲於彼無種種。修行者,謂鈍根二乘,修八背捨,四遍處定。若觀青時,天地萬物皆青。若觀黃赤白時,一一皆然。彼於一色法,隨心轉變見種種相。以於無中妄見有故。以譬於第一義諦離名相處,妄見種種諸法。然其所見者,皆妄想耳。非實法也。故雲妄想相如是。論雲。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
   譬如種種翳   妄想眾色現 
   翳無色非色   緣起不覺然 
   (記曰。此頌以喻轉明上意也。謂於第一義諦無一法處,而見有種種者,蓋因無明不覺依他妄分別緣,生一切法。故論曰。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譬如翳目於無色相處,而妄見有青黃楚白諸色相現。凡愚不覺,妄執為實。故雲緣起不覺然。
   譬如煉真金   遠離諸垢穢 
   虛空無雲翳   妄想淨亦然 
   (記曰。此頌喻第一義諦遠離諸過,以顯圓成實性也。論曰。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以圓成實,法爾隨緣,成一切法,而法法皆真。但由妄想遍計種種執取,故於真不真。若情忘執謝,則萬法皆如,圓成自顯。故但雲妄想淨亦爾。故下文但出妄想之過。
   無有妄想性   及有彼緣起 
   建立及誹謗   悉由妄想壞 
   (記曰。此頌特出妄想之過,意明緣起從妄想而有也。謂所以說有緣起建立及誹謗者,蓋因妄想而說耳。若無妄想,而說有緣起建立及誹謗者,此亦是妄想分別,乃自破壞如實之見矣。故雲無有妄想等。世尊意謂汝等若無妄想,而我為何又說緣起,及說汝等建立及誹謗之過耶。繇是觀之。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出現世間,更無別法,特為說破眾生妄想耳。故下文雲,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
   妄想若無性(唐譯雲。若無妄計性。)   而有緣起性 
   無性而有性   有性無性生 
   依因於妄想   而得彼緣起 
   相名常相隨   而生諸妄想 
   究竟不成就   則度諸妄想 
   然後智清淨   是名第一義 
   (記曰。此通頌三性五法,皆依妄想而立也。謂緣起本無,但因妄想而有。若無妄想而說有緣起者,是則無因而有生,有生而從無因生也。次翻顯因依妄相,方得有緣起。因有緣起,故名相隨生。如影隨形。是則名相又因妄想緣起而有。既有名相,則妄想又從名相而生。展轉相因,無有窮已,皆妄想之過也。如何得離妄想過耶。故次頌雲。究竟不成就,則度諸妄想。然後智清淨,是名第一義。然究竟不成就者。華嚴雲。如是自性,如幻如夢,如影如像,悉不成就。智證雲。以真如之性,法爾隨緣。雖即隨緣,法爾歸性。以隨緣時,似有顯現。如觀幻法,不有而有。如觀夢境,不見而見。如觀水中之影,非出非入。如觀鏡中之像,不內不外。以無性隨緣,故理不成就。以隨緣無性,故事不成就。理事不成,則一切法俱不成也。然一切法俱不成就,而介爾妄心,又何從而寄耶。故雲,究竟不成就,則度諸妄想。然後智清淨,是名第一義。斯則緣起名相妄想,皆即正智如如矣。故下頌結顯之。
   妄想有十二   緣起有六種 
   自覺智爾焰   彼無有差別 
   五法為真實   自性有三種 
   修行分別此   不越於如如 
   (記曰。此頌總結前五法三自性等皆不越於如如也。良由真如隨緣成一切法,法法皆真。但以妄想執著而有差別。若以自覺聖智觀之,則彼諸法本來寂滅,此三性不越於如如也。以迷真如之理而為名相,故正智翻為妄想。悟名相之本如,即妄想而為正智。此五法不越於如如也。故誡修行之士,能作如是觀,則日用頭頭物物,皆如如矣。緣起有六種,即卷初六因。爾焰,所知也。
   眾相及緣起   彼名起妄想 
   彼諸妄想相   從彼緣起生 
   覺慧善觀察   無緣無妄想 
   成已無有性   雲何妄想覺 
   (記曰。此言迷悟因依也。謂迷時緣起妄想遞互相生。悟則性是圓成。悟則性是圓成,更無緣起妄想矣。唐譯雲。真實中無物,雲何起分別。故雲,成已無有性,雲何妄想覺。唐譯此下有圓成若是有,此則離有無。既已離有無,雲何有二性。四句。
   彼妄想自性   建立二自性 
   妄想種種現   清淨聖境界 
   (記曰。此言凡聖二途,但依妄想而立也。謂若依妄想自性,妄見實有根身器界一切諸法,則名言事相二種自性從此建立,謂之凡愚。若能正於種種妄相現處,當下以智觀察妄想無性,脫體全空,即是自覺聖智境界。此所謂達妄元虛,即凡心而見佛也。清淨,空之異稱。二自性,正指言說自性相計著,事自性相計著。此二蓋即名相二法也。
   妄想如畫色   緣起計妄想 
   若異妄想者   即依外道論 
   (記曰。此言邪正二途亦依妄想而立也。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是則緣起諸法原從妄想而有。然愚夫不知,唯在緣起法上而生分別一異有無等見,而橫計別有生因。殊不知妄想是生法之本也。若捨妄想而言諸法別有異因,從冥諦微塵自在勝性等而生者,則墮外道邪見矣。故雲,若異妄想者,則依外道論。
   妄想說所想   因見和合生 
   離二妄想者   如是則為成 
   (記曰。此結示正義也。唐譯雲。以諸妄見故,妄計於妄計。謂彼凡愚外道,但以妄見分別於妄計之法,所以不出妄想顛倒。若能離此妄想,則當下本自圓成。此正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非外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故雲,離二妄想者,如是則為成。此章蓋總觀五法自性都歸妄想,而妄相本自如如,此所以為一乘平等行相也。上明即妄即真以顯平等因相已竟◎下明即心即境以顯平等果相◎初即心
   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自覺聖智相,及一乘。若自覺聖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薩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不由於他,通達佛法。 
   (記曰。此明自覺聖智,釋上如來禪,以顯平等果相也。由上佛約所觀妄想緣起行相以明平等因已。但不知能觀自覺聖智及究竟一乘果相何如。將顯如來禪究竟清淨平等實相最勝第一義諦。故興此問。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 
   (記曰。此示如如智也。所謂教外單傳之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密意,特揭於此。智證曰。無性之妙,佛祖所秘。蓋嘗秘演,未嘗顯說。何以知之。圓覺曰。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維摩曰。不生不滅。是無常義。十地品曰。以不了第一義故,號為無明。起信論曰。以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而有妄念。夫言非性性有,不生滅而無常,及不了知,皆以無性故也。而其言皆遮之。欲學者自悟。此予所謂密演者也。今則明告無性,是謂顯說。其曰前聖所知者,但妄想無性耳。豈真有所傳耶。是在默契自知而已。古人雲,得坐披衣,向後自看。故曰,獨一靜處,自覺觀察。意謂若能觀此,則不由於他,是名自覺聖智。以無如外智能證於如。故此科雲即心。◎下即境
   大慧。雲何一乘相。謂得一乘道覺,我說一乘。雲何得一乘道覺。謂攝所攝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覺。大慧。一乘覺者。非余外道聲聞緣覺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來。以是故說名一乘。 
   (記曰。此明平等果覺,以示如如理也。謂離能取所取分別,住如實處,一念不生,乃證如如理。所謂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名一乘覺也。此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故雲唯除如來。非余外道聲聞緣覺梵天王等之所能得。以無智外如為智所入,故科雲即境。由理智一如,故雲心境平等。◎上即心即境以顯果平等◎下即權即實以顯法平等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說三乘,而不說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以一切聲聞緣覺,如來調伏,授寂靜方便而得解脫,非自己力。是故不說一乘。復次大慧。煩惱障業習氣不斷,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不覺法無我,不離分段死(唐譯雲。未名不思議變易死。)故說三乘。(不離,應雲已離。
   (記曰。此明如來所以不說一乘之意,以顯即權即實,以離不平等過也。意謂一向不為聲聞人說一乘者,以有待而然,非絕然也。然有其二意。一則因彼但依如來所授寂靜方便而調伏之,雖證解脫,非己智分,以恐彼驚疑,故不敢為說。二則以彼未盡所知習氣,未覺法無我,未名不思議變易死,不堪受此法,故不為說耳。要且待時而說,非畢竟不說也。若竟不說,則有不平等過。意謂若離上過,亦可得入,故下明之。
   大慧。彼諸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及覺法無我。彼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三昧樂味著非性,無漏界覺。(唐譯雲。若彼能除一切過習,覺法無我,是時乃離三昧所醉,於無漏界而得覺悟。既覺悟已。)覺已。復入出世間上上無漏界。滿足眾具。當得如來不思議自在法身。 
   (記曰。此言聲聞種姓無間,以顯法平等也。以彼二乘依妄想取涅槃果,故為三昧所醉,不得法無我。若彼能了妄想無性,則於所取涅槃三昧,及煩惱習氣,當下頓離。即得如來無上涅槃,證不思議自在法身也。如此,則人法不異,何三乘之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天及梵乘   聲聞緣覺乘 
   諸佛如來乘   我說此諸乘 
   乃至有心轉   諸乘非究竟 
   若彼心滅盡   無乘及乘者 
   無有乘建立   我說為一乘 
   (記曰。此言聖凡見盡,分別情亡,即是一乘。非是此外別有一乘也。諸天梵等,凡情也。聲聞緣覺諸佛如來,聖解也。若言轉凡成聖,縱得聖解,亦墮凡情。何也。所謂菩提心生,生滅心滅,猶屬生滅。以起心動念,即乖法體故。所以宗門向上事,成佛作祖,嫌帶污名,以不離有心故。故雲,乃至有心轉,諸乘非究竟。若彼心量滅盡,凡聖情忘,能所雙寂,一念不生,即是究竟一乘寂滅場地真解脫也。
   引導眾生故   分別說諸乘 
   解脫有三種   及與法無我 
   煩惱智慧等   解脫則遠離 
   (記曰。此妨難遣情也。恐有疑雲,三乘既非究竟,如來何以說不真之法耶。故此釋雲,如來為引導眾生,故說三乘三解脫二無我淨二障等,皆是隨他意語,如止啼黃葉耳,本非實法。但鈍根當作實法,故為法縛,不得解脫。若大力量人,能頓見自心現量,住如實究竟處者,一眼覷透,則當下脫體無依,即能掃除聖凡見量。如脫索獅子,自在遊行。方名真解脫人。回視彼諸法,如大夢覺,未有不離之者。故雲解脫則遠離。
   譬如海浮木   常隨波浪轉 
   聲聞愚亦然   相風所飄蕩 
   彼起煩惱滅   余習煩惱愚 
   (記曰。此言聲聞所以被自共相風之所漂轉者,以彼但斷四住煩惱,未斷余習根本無明故也。生死流有三種。謂欲流,有流,無明流。以彼但斷欲有二流,未斷無明流。既為無明所流,故以五蘊處生死海,猶如浮木,常隨波浪漂轉耳。以彼入塵則墮故也。
   味著三昧樂   安住無漏界 
   無有究竟趣   亦復不退還 
   得諸三昧身   乃至劫不覺 
   (記曰。此言聲聞之過也。以味著三昧,故進不能取究竟之地。以安住無漏界,故亦不退落三界生死。以得三昧持心,故雖經劫而不覺。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後覺 
   彼覺法亦然   得佛無上身 
   (記曰。此頌無間性也。然二乘與佛,性本無間。但自為法縛。所謂飲無為酒,臥寂滅床。酒醒夢覺,未有不到如來地者。問曰。然上屢斥外道二乘,且雲闡提亦得成佛,而此但許二乘而不言外道者,何也。答曰。以品位言之,則大凡不及小聖。以根性言之,則小聖不及大凡。彼外道者,雖雲邪見。而有根性猛利者,多能一超便入。如廣額屠兒,放下屠刀,便作佛事。日劫相倍者有之。若夫二乘,沈醉無明,至劫不覺,最為難化者。故此特特言之。意在激彼劣解,速進寶所,斯正引權入實之密意耳。如來神力加持,殆非以所知心,測度不思議妙用之力也。◎此上廣釋邪正因果差別相已竟)